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Cg技术资料

IT圈 admin 25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7日发(作者:童白竹)

一、引 言

检具(读数式量规、读数式检验夹具、综合检测仪等)的生产供应商将按用户

要求设计制造的检具成品交付用户时,双方对于采用什么方法及指标来评定检具

质量,以及如何判定检具是否合格,确定检具误差有多大等问题往往存在不一致

之处,不同的用户常常也会提出不同的验收要求、方法及指标。为此,本文介绍

四种常用的检具随机误差的验收评定方法及指标,并对各种方法的适用性进行分

析讨论。

二、四种评定方法介绍

1.评定方法1

在等精度测量条件下,可采用n次测量结果的最大差值(即极差值)作为误差

评定指标。即n次等精度测量值分别为L

1

、L

2

、…、L

n

,其中最大测量值为L

max

,

最小测量值为L

min

,则n次测量值的极差值W

n

=L

max

-L

min

。采用极差法进行评定时,

一般取n=10,W

n

≤T/10(T为工件被检项目公差)。

2.评定方法2

采用测量能力指数C

g

值或C

g

K值作为评定指标,计算公式为

C

g

=KT/6S (1)

C

g

K=C

g

-|X

E

-|/3S (2)

式中

K——缩小系数,一般取K=0.2

KT——允许的测量结果分布宽度

6S——实际达到的测量结果分布宽度

T——工件被检项目公差

X

E

——样件的实际尺寸

——平均测量值

S——标准偏差,

X

i

——第i次测量值

n——测量次数

采用C

g

值或C

g

K值进行能力检验评定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进行能力检验前应将检具调整到完好状态。

(2)进行能力检验时,被测件应为检具随带的校准件。若无校准件,则可采

用符合受检工序尺寸和精度要求的加工零件。

(3)检验应按该检具的规定操作方法进行,同一被测件应以相同的安装方法

及安装方向重复安装测量50次,将每次测量数据记录于检验表中以计算C

g

值或

C

g

K值。

(4)在能力检验过程中不允许对检具的任何部位进行调整,若检具在检验过

程中发生故障,则检验应重新开始。

(5)对一般检具进行C

g

值计算,对关键检具进行C

g

K值计算。

(6)按式(1)、(2)计算得到测量能力指数,通常当C

g

≥1.33或C

g

K≤2时可视

为该检具合格。

3.评定方法3

采用重复性(反映检具本身的误差)和再现性(反映测量产生的误差)指标(即

GR&R值)进行评定,其方法是:由一定人数(2人以上)在同一台检具上对一定数

量(通常为5件以上)的合格工件进行多次(如3次)检测试验,将测量数据填入特

制表格,按给定公式进行计算。总重复精度能力指数的计算表达式为

(3)

式中 E

v

——重复精度指数,反映检具变差

A

v

——再现能力指数,反映评价人变差重复精度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E

v

=×K

1

(4)

式中 ——多人极差平均值

K

1

——试验次数系数,2次时:K

1

=4.56;3次时:K

1

=3.05

再现能力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5)

式中

DIFF

——平均值的极差值

K

2

——评价人数量系数,2人时:K

2

=3.65;3人时:K

2

=2.70

n——被测零件数

r——测量次数

上述三种指数在被测工件公差带中所占百分比分别为

重复精度指数:重复精度指数/公差带×100

=E

v

/T(%)

再现能力指数:再现能力指数/公差带×100

=A

v

/T(%)

总重复精度能力指数:总重复精度能力指数/公差带×100=GR&R/T(%)

评定原则如下:

(1)若GR&R(%)<10%,则检具合格,可以接收;

(2)若10%≤GR&R(%)≤30%,则应对总误差中检具误差与人为误差各自所占

比例进行分析,并结合检具应用重要性、检具成本、维修费用等相关因素进行综

合考虑,以决定检具是否可以接收;

(3)若GR&R(%)>30%,则检具不合格,不能接收。

在进行GR&R测试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被测工件必须为合格工件;

(2)被测工件上的检测部位(检测点)不能变动。

4.评定方法4

采用检测能力及其指数M

cp

值作为评定指标。检测能力是指检具保证测量的

准确可靠程度的能力,可表示为:检测能力=2U;检测能力指数M

cp

表示检测能力

满足被测量对象测量准确度要求程度的量值,可表示为

M

cp

=T/2U (6)

式中 T——检测时被检参数允许变化的范围或公差

U——测量扩展(区间)不确定度

根据我国计量系统对计量器具精度选择要求的评审、确认方法,检测能力指

数M

cp

是对应于检验的误判率P

=m+n的能力指数(m为Ⅰ类误判率,即将合格误

判为不合格的概率;n为Ⅱ类误判率,即将不合格误判为合格的概率)。

为保证在一定工序能力指数C

p

条件下加工的零件在检测时将m、n值控制在

一定范围内,则必须保证选用的检具具有相应的M

cp

值。换句话说,一定的C

p

果和M

cp

条件必然产生对应的m、n值。m、n值与C

p

和M

cp

的对应关系见表1。

表1 误判率m、n值(%)

M

cp

m,n

2

3

4

5

C

p

1

1.33

1.67

m

n

m

0.54

0.24

0.15

0.11

0.087

0.069

0.058

0.050

0.08

0.02

0.01

0.006

2.1

1.8

2.1

2.0

1.6

1.8

n(×10-3)

2.4

n(×10-5)

2.3

m(×10-2)

1.03

0.11

0.034

0.017

采用M

cp

值评定检测能力时可分为A、B、C、D、E五种情况,每种情

况对应的M

cp

值及误判率P

值见表2。选择检具时仅用A、B两个级档。

表2 检测能力评定

级 档

M

cp

A

≥3~5

B

C

D

E

<1

≥2~3

≥1.5~2

≥1~1.5

P

=m+n

0.3~0.16

0.6~0.3

1.0~0.6

3.2~1.3

>3.2

(%)

能力评价

合适

基本满足

不足

严重不足

三、评定方法及指标分析

1.极差W

n

与测量能力指数C

g

、检测能力指数M

cp

的关系分析

(1)极差W

n

与测量能力指数C

g

的关系

若测量误差呈正态分布,则n次等精度测量的极差W

n

与标准偏差S

的关系为

S=W

n

/D

n

(7)

式中D

n

的数值见表3(表中n为测量次数)。

表3 D

n

n

5

10

15

20

25

D

n

2.53

3.08

3.47

3.74

3.93

将式(7)代入式(1),整理后可得

W

n

/T=KD

n

/C

g

(8)

W

n

/T(%)值的计算结果见表4。

表4 W

n

/T值(%)

缩小系数K

0.05

0.10

0.15

0.20

20

50

重复测量

10

20

50

10

20

50

10

20

50

10

次数n

1

2

2.6

3.1

3.3

5.1

6.2

6.7

7.7

9.4

10.0

10.3

12.5

13.3

1.3

1.6

1.7

2.6

3.1

3.3

3.9

4.7

5.0

5.1

6.2

6.7

C

g

1.33

1.9

2.3

2.5

3.9

4.7

5.0

5.8

7.0

7.5

7.7

9.4

10.0

注:n=50时,取D

n

=4。

由W

n

/T(%)值及给定的工件被检项目公差值T即可求得允许使用检

具的W

n

值;或由给定的K、n、C

g

、T值可求得同等精度时允许的W

n

值。

反之,亦可由已知的检具W

n

值和C

g

值来判断能否满足工件T值的检测要

求。现列举应用实例如下:

例1.某种电子塞规的测量重复性水平为10次重复测量的极差值

W

n

≤0.001mm。若订货方要求K=0.2,C

g

≥2时,由表4可查得W

n

/T=5.1%,

因此该电子塞规只能用于检测被检项目公差值T≥0.02mm的工件;若订

货方要求K=0.2,C

g

≥1.33时,该电子塞规则可用于检测T≥0.013mm

的工件。

例2.当被检项目公差值T=0.01mm时,经查表4及计算,求得与不

同的C

g

值相对应的10次重复测量极差值W

10

和50次重复测量极差值W

50

见表5。

表5 (μm)

C

g

1

1.33

2

W

50

1.33

1.00

0.67

W

10

1.03

0.77

0.51

对于传统的极差评定法(评定方法1),取测量次数n=10,检具测量

误差取工件被检项目公差值T的1/10,根据式(1)、式(7)及表3计算可

得此时C

g

=1.03。

(2)测量能力指数C

g

与检测能力指数M

cp

的关系

式(6)中的测量扩展(区间)不确定度U可表示为

U=ku

c

式中 u

c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k——覆盖因子

若取k=3,则2U=6S,比较式(1)可得

C

g

=KM

cp

(9)

因此,若取K=0.2,则C

g

值和M

cp

值的对应关系见表6。

表6 C

g

值与M

cp

值的对应关系

M

cp

2

3

4

5

C

g

0.4

0.6

0.8

1

由表可见,对应于A、B两个级档M

cp

值(2~5)的C

g

值为0.4~1。

2.形位公差规定值与C

g

值的关系分析

国标GB1958-80《形状和位置公差检测规定》中规定“测量精度用

测量总误差来表示,测量总误差是形位误差的测得值与其真值之差。”

即测量总误差是以下三类误差的综合结果:

(1)以测得要素作为实际要素引起的误差(如布点引起的误差);

(2)由测量设备、测量温度、测量力等因素引起的误差;

(3)采用近似评定方法引起的误差。

极限测量总误差允许占给定公差值的10%~30%。由于形位公差是单

向公差,因此C

g

值计算公式为

C

g

=KT/3S=0.2/P (10)

式中 P——极限测量总误差占给定形位公差值的百分比

被测要素各公差等级允许的极限测量总误差百分比及相应的C

g

值见

表7。

表7 极限测量总误差与相应的C

g

公差等级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P(%)

C

g

33

25

20

16

12.5

10

0.6

0.8

1

1.25

1.6

2

四、四种评定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1)检具与其它计量器具一样,其测量误差亦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

误差和粗大误差。粗大误差可采用多种判别法则予以剔除。系统误差(如

定位误差、测点选择误差、线性误差以及相对测量中的校准件误差等)

本文不作讨论。前述四种评定方法均适用于评定呈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

(2)重复性和再现性评定法(GR&R法)不仅考虑了检具本身引起的测

量误差,而且考虑了已掌握该检具使用方法的不同操作人员使用同一台

检具时产生的测量误差。虽然该测试方法较繁琐,耗时较多,且需占用

一定数量的操作人员,但该方法的评定结果较为客观。美国汽车制造业

及国内美资汽车制造企业通常均采用该方法评定及验收检具。实测结果

证明,若将GR&R值控制在10%以内,则该方法是四种评定方法中最严格

的方法。

(3)测量能力指数评定法(C

g

、C

g

K值法)是德国汽车工业及国内德资

汽车制造企业普遍采用的评定方法。该方法仅考虑检具本身引起的测量

误差,一般选取K=0.2,C

g

(或C

g

K)=1.33。在要求较严格的场合选取C

g

(或

C

g

K)≥2。

(4)传统的极差评定法的应用较为简单,要求10次重复测量求得的

检具误差应小于被检项目公差的1/10(即W

10

=T/10)。由表4可知,当

K=0.2,C

g

=1.33时,重复测量50次则可得W

50

=T/10;若仅重复测量10

次,则要求W

10

=0.77T=T/13。由此可见,采用传统极差评定法验收检具

时,其要求比要求C

g

=1.33更为宽松。

(5)检测能力指数评定法(M

cp

值法)主要用于选择检具以控制误判率。

由表6可知,即使A、B两个级档的M

cp

值2~5,也仅相当于C

g

值0.4~1。

(6)无锡爱锡量仪有限公司在检具产品的实际验收工作中,对于通用

量规类产品(如内径、外径及深度量规)或被检项目公差值较大的简单检

具产品通常采用传统的极差评定法;对于一般检具产品或综合检测仪类

产品则根据实际需要选用GR&R评定法或C

g

(C

g

K)评定法。

2024年4月7日发(作者:童白竹)

一、引 言

检具(读数式量规、读数式检验夹具、综合检测仪等)的生产供应商将按用户

要求设计制造的检具成品交付用户时,双方对于采用什么方法及指标来评定检具

质量,以及如何判定检具是否合格,确定检具误差有多大等问题往往存在不一致

之处,不同的用户常常也会提出不同的验收要求、方法及指标。为此,本文介绍

四种常用的检具随机误差的验收评定方法及指标,并对各种方法的适用性进行分

析讨论。

二、四种评定方法介绍

1.评定方法1

在等精度测量条件下,可采用n次测量结果的最大差值(即极差值)作为误差

评定指标。即n次等精度测量值分别为L

1

、L

2

、…、L

n

,其中最大测量值为L

max

,

最小测量值为L

min

,则n次测量值的极差值W

n

=L

max

-L

min

。采用极差法进行评定时,

一般取n=10,W

n

≤T/10(T为工件被检项目公差)。

2.评定方法2

采用测量能力指数C

g

值或C

g

K值作为评定指标,计算公式为

C

g

=KT/6S (1)

C

g

K=C

g

-|X

E

-|/3S (2)

式中

K——缩小系数,一般取K=0.2

KT——允许的测量结果分布宽度

6S——实际达到的测量结果分布宽度

T——工件被检项目公差

X

E

——样件的实际尺寸

——平均测量值

S——标准偏差,

X

i

——第i次测量值

n——测量次数

采用C

g

值或C

g

K值进行能力检验评定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进行能力检验前应将检具调整到完好状态。

(2)进行能力检验时,被测件应为检具随带的校准件。若无校准件,则可采

用符合受检工序尺寸和精度要求的加工零件。

(3)检验应按该检具的规定操作方法进行,同一被测件应以相同的安装方法

及安装方向重复安装测量50次,将每次测量数据记录于检验表中以计算C

g

值或

C

g

K值。

(4)在能力检验过程中不允许对检具的任何部位进行调整,若检具在检验过

程中发生故障,则检验应重新开始。

(5)对一般检具进行C

g

值计算,对关键检具进行C

g

K值计算。

(6)按式(1)、(2)计算得到测量能力指数,通常当C

g

≥1.33或C

g

K≤2时可视

为该检具合格。

3.评定方法3

采用重复性(反映检具本身的误差)和再现性(反映测量产生的误差)指标(即

GR&R值)进行评定,其方法是:由一定人数(2人以上)在同一台检具上对一定数

量(通常为5件以上)的合格工件进行多次(如3次)检测试验,将测量数据填入特

制表格,按给定公式进行计算。总重复精度能力指数的计算表达式为

(3)

式中 E

v

——重复精度指数,反映检具变差

A

v

——再现能力指数,反映评价人变差重复精度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E

v

=×K

1

(4)

式中 ——多人极差平均值

K

1

——试验次数系数,2次时:K

1

=4.56;3次时:K

1

=3.05

再现能力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5)

式中

DIFF

——平均值的极差值

K

2

——评价人数量系数,2人时:K

2

=3.65;3人时:K

2

=2.70

n——被测零件数

r——测量次数

上述三种指数在被测工件公差带中所占百分比分别为

重复精度指数:重复精度指数/公差带×100

=E

v

/T(%)

再现能力指数:再现能力指数/公差带×100

=A

v

/T(%)

总重复精度能力指数:总重复精度能力指数/公差带×100=GR&R/T(%)

评定原则如下:

(1)若GR&R(%)<10%,则检具合格,可以接收;

(2)若10%≤GR&R(%)≤30%,则应对总误差中检具误差与人为误差各自所占

比例进行分析,并结合检具应用重要性、检具成本、维修费用等相关因素进行综

合考虑,以决定检具是否可以接收;

(3)若GR&R(%)>30%,则检具不合格,不能接收。

在进行GR&R测试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被测工件必须为合格工件;

(2)被测工件上的检测部位(检测点)不能变动。

4.评定方法4

采用检测能力及其指数M

cp

值作为评定指标。检测能力是指检具保证测量的

准确可靠程度的能力,可表示为:检测能力=2U;检测能力指数M

cp

表示检测能力

满足被测量对象测量准确度要求程度的量值,可表示为

M

cp

=T/2U (6)

式中 T——检测时被检参数允许变化的范围或公差

U——测量扩展(区间)不确定度

根据我国计量系统对计量器具精度选择要求的评审、确认方法,检测能力指

数M

cp

是对应于检验的误判率P

=m+n的能力指数(m为Ⅰ类误判率,即将合格误

判为不合格的概率;n为Ⅱ类误判率,即将不合格误判为合格的概率)。

为保证在一定工序能力指数C

p

条件下加工的零件在检测时将m、n值控制在

一定范围内,则必须保证选用的检具具有相应的M

cp

值。换句话说,一定的C

p

果和M

cp

条件必然产生对应的m、n值。m、n值与C

p

和M

cp

的对应关系见表1。

表1 误判率m、n值(%)

M

cp

m,n

2

3

4

5

C

p

1

1.33

1.67

m

n

m

0.54

0.24

0.15

0.11

0.087

0.069

0.058

0.050

0.08

0.02

0.01

0.006

2.1

1.8

2.1

2.0

1.6

1.8

n(×10-3)

2.4

n(×10-5)

2.3

m(×10-2)

1.03

0.11

0.034

0.017

采用M

cp

值评定检测能力时可分为A、B、C、D、E五种情况,每种情

况对应的M

cp

值及误判率P

值见表2。选择检具时仅用A、B两个级档。

表2 检测能力评定

级 档

M

cp

A

≥3~5

B

C

D

E

<1

≥2~3

≥1.5~2

≥1~1.5

P

=m+n

0.3~0.16

0.6~0.3

1.0~0.6

3.2~1.3

>3.2

(%)

能力评价

合适

基本满足

不足

严重不足

三、评定方法及指标分析

1.极差W

n

与测量能力指数C

g

、检测能力指数M

cp

的关系分析

(1)极差W

n

与测量能力指数C

g

的关系

若测量误差呈正态分布,则n次等精度测量的极差W

n

与标准偏差S

的关系为

S=W

n

/D

n

(7)

式中D

n

的数值见表3(表中n为测量次数)。

表3 D

n

n

5

10

15

20

25

D

n

2.53

3.08

3.47

3.74

3.93

将式(7)代入式(1),整理后可得

W

n

/T=KD

n

/C

g

(8)

W

n

/T(%)值的计算结果见表4。

表4 W

n

/T值(%)

缩小系数K

0.05

0.10

0.15

0.20

20

50

重复测量

10

20

50

10

20

50

10

20

50

10

次数n

1

2

2.6

3.1

3.3

5.1

6.2

6.7

7.7

9.4

10.0

10.3

12.5

13.3

1.3

1.6

1.7

2.6

3.1

3.3

3.9

4.7

5.0

5.1

6.2

6.7

C

g

1.33

1.9

2.3

2.5

3.9

4.7

5.0

5.8

7.0

7.5

7.7

9.4

10.0

注:n=50时,取D

n

=4。

由W

n

/T(%)值及给定的工件被检项目公差值T即可求得允许使用检

具的W

n

值;或由给定的K、n、C

g

、T值可求得同等精度时允许的W

n

值。

反之,亦可由已知的检具W

n

值和C

g

值来判断能否满足工件T值的检测要

求。现列举应用实例如下:

例1.某种电子塞规的测量重复性水平为10次重复测量的极差值

W

n

≤0.001mm。若订货方要求K=0.2,C

g

≥2时,由表4可查得W

n

/T=5.1%,

因此该电子塞规只能用于检测被检项目公差值T≥0.02mm的工件;若订

货方要求K=0.2,C

g

≥1.33时,该电子塞规则可用于检测T≥0.013mm

的工件。

例2.当被检项目公差值T=0.01mm时,经查表4及计算,求得与不

同的C

g

值相对应的10次重复测量极差值W

10

和50次重复测量极差值W

50

见表5。

表5 (μm)

C

g

1

1.33

2

W

50

1.33

1.00

0.67

W

10

1.03

0.77

0.51

对于传统的极差评定法(评定方法1),取测量次数n=10,检具测量

误差取工件被检项目公差值T的1/10,根据式(1)、式(7)及表3计算可

得此时C

g

=1.03。

(2)测量能力指数C

g

与检测能力指数M

cp

的关系

式(6)中的测量扩展(区间)不确定度U可表示为

U=ku

c

式中 u

c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k——覆盖因子

若取k=3,则2U=6S,比较式(1)可得

C

g

=KM

cp

(9)

因此,若取K=0.2,则C

g

值和M

cp

值的对应关系见表6。

表6 C

g

值与M

cp

值的对应关系

M

cp

2

3

4

5

C

g

0.4

0.6

0.8

1

由表可见,对应于A、B两个级档M

cp

值(2~5)的C

g

值为0.4~1。

2.形位公差规定值与C

g

值的关系分析

国标GB1958-80《形状和位置公差检测规定》中规定“测量精度用

测量总误差来表示,测量总误差是形位误差的测得值与其真值之差。”

即测量总误差是以下三类误差的综合结果:

(1)以测得要素作为实际要素引起的误差(如布点引起的误差);

(2)由测量设备、测量温度、测量力等因素引起的误差;

(3)采用近似评定方法引起的误差。

极限测量总误差允许占给定公差值的10%~30%。由于形位公差是单

向公差,因此C

g

值计算公式为

C

g

=KT/3S=0.2/P (10)

式中 P——极限测量总误差占给定形位公差值的百分比

被测要素各公差等级允许的极限测量总误差百分比及相应的C

g

值见

表7。

表7 极限测量总误差与相应的C

g

公差等级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P(%)

C

g

33

25

20

16

12.5

10

0.6

0.8

1

1.25

1.6

2

四、四种评定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1)检具与其它计量器具一样,其测量误差亦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

误差和粗大误差。粗大误差可采用多种判别法则予以剔除。系统误差(如

定位误差、测点选择误差、线性误差以及相对测量中的校准件误差等)

本文不作讨论。前述四种评定方法均适用于评定呈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

(2)重复性和再现性评定法(GR&R法)不仅考虑了检具本身引起的测

量误差,而且考虑了已掌握该检具使用方法的不同操作人员使用同一台

检具时产生的测量误差。虽然该测试方法较繁琐,耗时较多,且需占用

一定数量的操作人员,但该方法的评定结果较为客观。美国汽车制造业

及国内美资汽车制造企业通常均采用该方法评定及验收检具。实测结果

证明,若将GR&R值控制在10%以内,则该方法是四种评定方法中最严格

的方法。

(3)测量能力指数评定法(C

g

、C

g

K值法)是德国汽车工业及国内德资

汽车制造企业普遍采用的评定方法。该方法仅考虑检具本身引起的测量

误差,一般选取K=0.2,C

g

(或C

g

K)=1.33。在要求较严格的场合选取C

g

(或

C

g

K)≥2。

(4)传统的极差评定法的应用较为简单,要求10次重复测量求得的

检具误差应小于被检项目公差的1/10(即W

10

=T/10)。由表4可知,当

K=0.2,C

g

=1.33时,重复测量50次则可得W

50

=T/10;若仅重复测量10

次,则要求W

10

=0.77T=T/13。由此可见,采用传统极差评定法验收检具

时,其要求比要求C

g

=1.33更为宽松。

(5)检测能力指数评定法(M

cp

值法)主要用于选择检具以控制误判率。

由表6可知,即使A、B两个级档的M

cp

值2~5,也仅相当于C

g

值0.4~1。

(6)无锡爱锡量仪有限公司在检具产品的实际验收工作中,对于通用

量规类产品(如内径、外径及深度量规)或被检项目公差值较大的简单检

具产品通常采用传统的极差评定法;对于一般检具产品或综合检测仪类

产品则根据实际需要选用GR&R评定法或C

g

(C

g

K)评定法。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