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1日发(作者:顾恨荷)
湖南省永州市2023届高三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试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图像是文化的符号。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形成了独具东方风韵的美学体系,中华
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的传承与弘
扬,图像化表达是形式之一。由图像展演进行的中华文明传播与跨文化沟通亦古
来有之。14世纪,中国的图画、瓷器和丝绸曾流行于欧洲上层社会,绘制有龙凤
吉祥图、青花瓷、中国本土风情符号的图像深受西方人士喜爱,成为了解东方风
情的重要媒介。中国山水画、人物画、写意画等独具东方形式美感的画品与画技
对亚洲、欧洲等地的绘画艺术产生深远影响。同时,饱含“中国趣味”的图像用隐
喻的方式向世人传递着阴阳哲学、天人合一的核心精神和超然气节,并在濡化与
涵化的国际传播中实现艺术的跨文化互鉴与文明的多元交融。
随着媒介迭代,视觉传播由二维图像走向三维空间,由静态视觉变为动态影像,
由现实空间迈向虚实结合的数字空间。在数字视觉主导的当下,我们正在进入一
个由表情包、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塑的全球化数字交往空间。为此,从历时性
和共时性角度考察,数字视觉传播是增进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有效进路。因
为数字视觉影像可以打破语言存在的文化折扣困境,进入多语言体系,让人人都
能接触;数字视觉传播较之于文字传播,更具凝练性、具象性与直观性,能更好
实现跨文化沟通,从“硬传播”向“软传播”转化;数字技术视觉与中华文明的深度
融合,可更好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手段,促成世界受众在
“视觉-沉浸式体验一文化感知”的传播进路中,加强对中华文明的准确认知。
媒介迭代后的 “眼球经济”会更加关注内容价值,需要数字视觉技术与中华文明
的交融创新。中华文明在世界上具有可沟通性,中华文明因其先进性在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艺术文化等诸多领域都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为此,在新
媒体视觉传播进路中,要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国传统图像精神,提升文化基因
萃取能力,重视人类共通情感与价值观念的提炼。同时,要善用数字视觉技术与
元素,让中华文明中的文物、文化遗产活起来,融入更多现代化与国际化元素,
让中华文明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世界文明相沟通。
(摘编自马凓《用数字视觉技术赋能中华文明传播力》)
材料二:
在数字媒介技术变革作用下,世界交往进入了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人与人
之间普遍的、直接的交往关系的新阶段,我们可称之为数字世界交往。
数字世界交往是建立在元技术、后勤型媒介逻辑上的复杂体系。从基特勒到彼得
斯的媒介哲学,都十分强调媒介作为人类存有的本体论意义,具有组织、协调人
和物的关系的基础功能。在此意义上,互联网只是媒介技术的表层,而底层的媒
介元素则是通信技术、代码、算法等组成的技术系统。这一技术系统不仅塑造了
人们交往的信息语法,而且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提供了标准格式。
数字世界交往关系是全时、全域形态的,在深度与广度上都超越了工业文明时代
的交往体系。除了民族国家仍然作为重要的交往主体外,宏观上以文明为基本单
元的交往活动、微观上以人为交往主体的世界交往活动都得到了极大扩展。随着
数字孪生、赛博人等新现象出现,数字交往看起来指向虚拟的交往,然而物质交
往依然十分重要。数字交往受到生产力的制约,即媒介基础设施条件、物质交往
需求、资源(技术)供给等是交往前提,而交往关系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生产力
的进步,将数字技术落后的地区与人群连接到超级信息系统中。
数字世界交往方式更加“轻盈”与流动,同时又呈现出平台化交往的新特征。工业
时代的世界交往以规模化、标准化为特征。而数字时代的交往,则以个体式、碎
片化、多样化为特征,图像社交、短视频社交、游戏社交风靡全球即是表征。然
而,平台在背后扮演着关键角色,在大型跨国企业、超级互联网公司、全球供应
链等平台的基础设施化过程中,平台正在成为世界交往的行动者之一,跨越了以
民族国家为疆域的传统交往边界。
数字世界交往的兴起为文明的交流互鉴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首先,数字媒介是现
代文明尤其是科学技术文明的最新成果,它本身就是现代文明的一部分,在数字
媒介上人们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态,传承并创新传统文化形式,文明交流与文化
融合创新交织在一起。其次,文明交流过程中的文化遗产、思想观念、文化艺术
等内容都可以被数字化,交流过程也被存储于云端,这与前数字时代存在显著区
别,时间与空间问题不再制约文明交流,能否数字化则是影响文明交流互鉴的关
键。最后,文明交流主体间的关系是多向度的,既是现实的交往也是虚拟的交往,
既是在场的交往又是离身的交往,文化族群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简言之,数字
媒介是文明交流的“镜像”,文明交流在媒介中存在。
(摘编自涂凌波《数字时代的世界交往与文明交流新图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图像是文化的符号,图像化表达是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等精神特质的传承
与弘扬的唯一形式。
B.提升文化基因萃取能力,让中华文明融入现代化与国际化元素,以促进媒介迭
代后的“眼球经济”。
C.在数字媒介技术变革作用下,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人与人之间普遍的、直接
的世界交往开始了。
D.当下,数字世界交往的兴起为文明的交流互鉴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这与前数字
时代存在显著区别。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视觉传播因打破语言、文字的障碍,而成为增进中华文明传播力的有效进
路。
B.中华文明曾经的领先地位,让我们在新媒体视觉传播进路中有了文化自信的底
气。
C.数字交往与生产力是对立统一关系:数字交往推动生产力,生产力制约数字交
往。
D.没有平台支撑,数字世界交往就可能难以跨越以民族国家为疆域的传统交往边
界。超然客公众号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故宫博物院应用互联网络等开发了《数字多宝阁》等数字产品,将数字创意与
传统文化深度结合,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B.2023年,“银发知播”群体被评为“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这群爷爷奶奶通
过网络直播创造流量,汇聚能量。
C.加快移动端传播平台建设,创新短视频、微视频、云直播等多元信息发布形式,
更好向世界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D.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马泉以三星堆数字展现视频创作为例做《中国传统文化
资源现代可视化创作与传播》主题演讲。
4.对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中华文明传播与交流,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
简要说明。(4分)
5.下列文字是“2021-2022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十大案例”之一:《典籍里的中国》
引发海内外观众强烈共鸣。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该节目获得成功的原因。(4
分)
央视大型原创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获亚洲太平洋地区最富声誉的媒体奖
项-第58届亚广联奖,评委会认为“节目让充满古老智慧的经典之作焕发新生,
在智识和情感上引发了我们的强烈共鸣。”节目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呈现
模式,陆续介绍了《尚书》《论语》等11部流传千古、享誉中外的经典名篇。节
目相关话题全网阅读量超33亿,视频播放量超20亿,在海外视频网站获得了数
亿次的点击率,掀起了“典籍热”。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我的母亲
老舍
①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恐怕也就要大大
的打个折扣了。
②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为我们的衣食,
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
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
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
补衣服,一直到半夜。
③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
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做面,
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
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
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④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
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
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可是,母亲并不
软弱。她那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
吃亏看作当然的。
⑤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
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
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
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
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
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⑥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
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
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
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
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
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
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⑦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
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
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
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
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
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⑧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
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
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
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
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
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
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⑨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
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
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有删改)
文本二: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节选自《大堰河-我的保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表现了母亲为了一家人的衣食含辛茹苦的付出和
不堪重负的处境。
B.三姐出嫁时,母亲“挣扎”“咬嘴唇”“扶门框”,表现了母亲既不舍又不想耽误女儿
的矛盾心情。
C.文本二写大堰河的劳动场面,既表现了底层劳动妇女的艰辛,又饱含了作者对
她的美好品质的赞美。
D.两则文本都写了母亲的勤劳和对家人深沉的爱,但各有侧重,文本一内容更丰
富,文本二相对集中。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去吧,小子”,这一生活化的语言富有塑形效果,让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B.文本一第6段,“笑”“楞”“叹”等动词表现了母亲的惊喜、依恋、无奈。
C.文本一语调富有变化,开始平静,最后呼天抢地,感情真挚,深沉动人。
D.文本二运用多种修辞,呈现了大堰河的劳动画面,突出了她的勤劳乐观。
8.文本一中作者有哪些动人的感情融入在母亲生平事迹中?请结合文本分析。
(6分)超然客公众号
9.诗文有别。同样是写劳动妇女的经典作品,两文在人物塑造、叙事艺术、语
言风格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人主之害,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
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
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
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节选自《荀子·致士》)
文本二:
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爵腐于酒,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此
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管仲对曰:“不知贤,
害霸;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
害霸。”桓公:“善。”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
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
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丕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
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文本三:
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
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
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
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累
除中书舍人。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
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
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
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
朕实籍此人共康时政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的答案标号上打勾。(3分)
既 A 写 B 忠 C 诚 D 亲 E 附 F 于 G 朕 H 实 I 藉 J 此 K 人 L 共 M 康
N 时O 政 P 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中两个“而”都是连词,但用法不同,前者表示转折关系,后者表示并列
关系。
B.材料三“遣使者四辈敦趣”的“趣”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的“趣”用法不同。
C.材料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中的“摄”表示代理官职,这说明马周深受重用。
D.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不肖”意思相同,都是指“对父母不孝顺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荀子以“耀蝉”作比,阐明了“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的道
理。
B.针对桓公的疑问,管仲认为故意让酒肉腐坏,虽然不是最尊贵的行为,但并不
妨害君主的霸业。
C.材料二中,孔子认为假如范中行氏没有看轻不肖的人,不肖的人就不会产生仇
恨,它就不会灭亡了。
D.材料三中,太宗让百官上书谈论政事得失,马周替常何陈述了二十多件事情,
这些事都合太宗心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主之害,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4分)
(2)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4分)
14.材料二中,管仲对重视贤人有明确的态度。你认为材料三中唐太宗的做法体
现了管仲的哪些态度?(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鹅湖示同志① 鹅湖寺和陆子寿
宋·陆九龄 宋·朱熹
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 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
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可成岑。 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篮舆④度远岑。
留情传注翻榛塞②,着意精微转陆沉③。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珍重友朋勤切琢,须知至乐在於今。 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
【注】①公元1175年六月,应吕祖谦之邀,陆九龄(字子寿)、陆九渊兄弟与朱
熹在鹅湖寺会面,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辩论,双方也和诗明志。②榛塞:阻塞。
③陆沉:迂腐固执,不合时宜。④篮舆:竹轿。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24年4月11日发(作者:顾恨荷)
湖南省永州市2023届高三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试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图像是文化的符号。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形成了独具东方风韵的美学体系,中华
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的传承与弘
扬,图像化表达是形式之一。由图像展演进行的中华文明传播与跨文化沟通亦古
来有之。14世纪,中国的图画、瓷器和丝绸曾流行于欧洲上层社会,绘制有龙凤
吉祥图、青花瓷、中国本土风情符号的图像深受西方人士喜爱,成为了解东方风
情的重要媒介。中国山水画、人物画、写意画等独具东方形式美感的画品与画技
对亚洲、欧洲等地的绘画艺术产生深远影响。同时,饱含“中国趣味”的图像用隐
喻的方式向世人传递着阴阳哲学、天人合一的核心精神和超然气节,并在濡化与
涵化的国际传播中实现艺术的跨文化互鉴与文明的多元交融。
随着媒介迭代,视觉传播由二维图像走向三维空间,由静态视觉变为动态影像,
由现实空间迈向虚实结合的数字空间。在数字视觉主导的当下,我们正在进入一
个由表情包、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塑的全球化数字交往空间。为此,从历时性
和共时性角度考察,数字视觉传播是增进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有效进路。因
为数字视觉影像可以打破语言存在的文化折扣困境,进入多语言体系,让人人都
能接触;数字视觉传播较之于文字传播,更具凝练性、具象性与直观性,能更好
实现跨文化沟通,从“硬传播”向“软传播”转化;数字技术视觉与中华文明的深度
融合,可更好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手段,促成世界受众在
“视觉-沉浸式体验一文化感知”的传播进路中,加强对中华文明的准确认知。
媒介迭代后的 “眼球经济”会更加关注内容价值,需要数字视觉技术与中华文明
的交融创新。中华文明在世界上具有可沟通性,中华文明因其先进性在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艺术文化等诸多领域都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为此,在新
媒体视觉传播进路中,要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国传统图像精神,提升文化基因
萃取能力,重视人类共通情感与价值观念的提炼。同时,要善用数字视觉技术与
元素,让中华文明中的文物、文化遗产活起来,融入更多现代化与国际化元素,
让中华文明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世界文明相沟通。
(摘编自马凓《用数字视觉技术赋能中华文明传播力》)
材料二:
在数字媒介技术变革作用下,世界交往进入了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人与人
之间普遍的、直接的交往关系的新阶段,我们可称之为数字世界交往。
数字世界交往是建立在元技术、后勤型媒介逻辑上的复杂体系。从基特勒到彼得
斯的媒介哲学,都十分强调媒介作为人类存有的本体论意义,具有组织、协调人
和物的关系的基础功能。在此意义上,互联网只是媒介技术的表层,而底层的媒
介元素则是通信技术、代码、算法等组成的技术系统。这一技术系统不仅塑造了
人们交往的信息语法,而且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提供了标准格式。
数字世界交往关系是全时、全域形态的,在深度与广度上都超越了工业文明时代
的交往体系。除了民族国家仍然作为重要的交往主体外,宏观上以文明为基本单
元的交往活动、微观上以人为交往主体的世界交往活动都得到了极大扩展。随着
数字孪生、赛博人等新现象出现,数字交往看起来指向虚拟的交往,然而物质交
往依然十分重要。数字交往受到生产力的制约,即媒介基础设施条件、物质交往
需求、资源(技术)供给等是交往前提,而交往关系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生产力
的进步,将数字技术落后的地区与人群连接到超级信息系统中。
数字世界交往方式更加“轻盈”与流动,同时又呈现出平台化交往的新特征。工业
时代的世界交往以规模化、标准化为特征。而数字时代的交往,则以个体式、碎
片化、多样化为特征,图像社交、短视频社交、游戏社交风靡全球即是表征。然
而,平台在背后扮演着关键角色,在大型跨国企业、超级互联网公司、全球供应
链等平台的基础设施化过程中,平台正在成为世界交往的行动者之一,跨越了以
民族国家为疆域的传统交往边界。
数字世界交往的兴起为文明的交流互鉴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首先,数字媒介是现
代文明尤其是科学技术文明的最新成果,它本身就是现代文明的一部分,在数字
媒介上人们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态,传承并创新传统文化形式,文明交流与文化
融合创新交织在一起。其次,文明交流过程中的文化遗产、思想观念、文化艺术
等内容都可以被数字化,交流过程也被存储于云端,这与前数字时代存在显著区
别,时间与空间问题不再制约文明交流,能否数字化则是影响文明交流互鉴的关
键。最后,文明交流主体间的关系是多向度的,既是现实的交往也是虚拟的交往,
既是在场的交往又是离身的交往,文化族群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简言之,数字
媒介是文明交流的“镜像”,文明交流在媒介中存在。
(摘编自涂凌波《数字时代的世界交往与文明交流新图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图像是文化的符号,图像化表达是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等精神特质的传承
与弘扬的唯一形式。
B.提升文化基因萃取能力,让中华文明融入现代化与国际化元素,以促进媒介迭
代后的“眼球经济”。
C.在数字媒介技术变革作用下,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人与人之间普遍的、直接
的世界交往开始了。
D.当下,数字世界交往的兴起为文明的交流互鉴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这与前数字
时代存在显著区别。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视觉传播因打破语言、文字的障碍,而成为增进中华文明传播力的有效进
路。
B.中华文明曾经的领先地位,让我们在新媒体视觉传播进路中有了文化自信的底
气。
C.数字交往与生产力是对立统一关系:数字交往推动生产力,生产力制约数字交
往。
D.没有平台支撑,数字世界交往就可能难以跨越以民族国家为疆域的传统交往边
界。超然客公众号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故宫博物院应用互联网络等开发了《数字多宝阁》等数字产品,将数字创意与
传统文化深度结合,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B.2023年,“银发知播”群体被评为“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这群爷爷奶奶通
过网络直播创造流量,汇聚能量。
C.加快移动端传播平台建设,创新短视频、微视频、云直播等多元信息发布形式,
更好向世界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D.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马泉以三星堆数字展现视频创作为例做《中国传统文化
资源现代可视化创作与传播》主题演讲。
4.对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中华文明传播与交流,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
简要说明。(4分)
5.下列文字是“2021-2022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十大案例”之一:《典籍里的中国》
引发海内外观众强烈共鸣。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该节目获得成功的原因。(4
分)
央视大型原创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获亚洲太平洋地区最富声誉的媒体奖
项-第58届亚广联奖,评委会认为“节目让充满古老智慧的经典之作焕发新生,
在智识和情感上引发了我们的强烈共鸣。”节目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呈现
模式,陆续介绍了《尚书》《论语》等11部流传千古、享誉中外的经典名篇。节
目相关话题全网阅读量超33亿,视频播放量超20亿,在海外视频网站获得了数
亿次的点击率,掀起了“典籍热”。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我的母亲
老舍
①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恐怕也就要大大
的打个折扣了。
②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为我们的衣食,
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
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
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
补衣服,一直到半夜。
③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
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做面,
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
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
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④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
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
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可是,母亲并不
软弱。她那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
吃亏看作当然的。
⑤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
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
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
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
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
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⑥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
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
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
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
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
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
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⑦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
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
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
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
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
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⑧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
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
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
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
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
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
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⑨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
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
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有删改)
文本二: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节选自《大堰河-我的保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表现了母亲为了一家人的衣食含辛茹苦的付出和
不堪重负的处境。
B.三姐出嫁时,母亲“挣扎”“咬嘴唇”“扶门框”,表现了母亲既不舍又不想耽误女儿
的矛盾心情。
C.文本二写大堰河的劳动场面,既表现了底层劳动妇女的艰辛,又饱含了作者对
她的美好品质的赞美。
D.两则文本都写了母亲的勤劳和对家人深沉的爱,但各有侧重,文本一内容更丰
富,文本二相对集中。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去吧,小子”,这一生活化的语言富有塑形效果,让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B.文本一第6段,“笑”“楞”“叹”等动词表现了母亲的惊喜、依恋、无奈。
C.文本一语调富有变化,开始平静,最后呼天抢地,感情真挚,深沉动人。
D.文本二运用多种修辞,呈现了大堰河的劳动画面,突出了她的勤劳乐观。
8.文本一中作者有哪些动人的感情融入在母亲生平事迹中?请结合文本分析。
(6分)超然客公众号
9.诗文有别。同样是写劳动妇女的经典作品,两文在人物塑造、叙事艺术、语
言风格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人主之害,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
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
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
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节选自《荀子·致士》)
文本二:
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爵腐于酒,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此
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管仲对曰:“不知贤,
害霸;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
害霸。”桓公:“善。”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
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
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丕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
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文本三:
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
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
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
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累
除中书舍人。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
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
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
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
朕实籍此人共康时政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的答案标号上打勾。(3分)
既 A 写 B 忠 C 诚 D 亲 E 附 F 于 G 朕 H 实 I 藉 J 此 K 人 L 共 M 康
N 时O 政 P 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中两个“而”都是连词,但用法不同,前者表示转折关系,后者表示并列
关系。
B.材料三“遣使者四辈敦趣”的“趣”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的“趣”用法不同。
C.材料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中的“摄”表示代理官职,这说明马周深受重用。
D.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不肖”意思相同,都是指“对父母不孝顺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荀子以“耀蝉”作比,阐明了“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的道
理。
B.针对桓公的疑问,管仲认为故意让酒肉腐坏,虽然不是最尊贵的行为,但并不
妨害君主的霸业。
C.材料二中,孔子认为假如范中行氏没有看轻不肖的人,不肖的人就不会产生仇
恨,它就不会灭亡了。
D.材料三中,太宗让百官上书谈论政事得失,马周替常何陈述了二十多件事情,
这些事都合太宗心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主之害,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4分)
(2)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4分)
14.材料二中,管仲对重视贤人有明确的态度。你认为材料三中唐太宗的做法体
现了管仲的哪些态度?(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鹅湖示同志① 鹅湖寺和陆子寿
宋·陆九龄 宋·朱熹
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 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
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可成岑。 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篮舆④度远岑。
留情传注翻榛塞②,着意精微转陆沉③。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珍重友朋勤切琢,须知至乐在於今。 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
【注】①公元1175年六月,应吕祖谦之邀,陆九龄(字子寿)、陆九渊兄弟与朱
熹在鹅湖寺会面,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辩论,双方也和诗明志。②榛塞:阻塞。
③陆沉:迂腐固执,不合时宜。④篮舆:竹轿。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