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3日发(作者:乌雅玟丽)
第八章 半导体表面
§8-1 表面态与表面空间电荷区
1. 表面态:在半导体表面,晶体的周期性遭破坏,在禁带中形成局域状态
的能级分布,这些状态称为表面态;当半导体表面与其周围媒质接触时,会吸附
和沾污其他杂质,也可形成表面态;另外,表面上的化学反应形成氧化层等也是
表面态的形成原因。
2.施主表面态、受主表面态和复合中心表面态:当表面态起施主作用时称
施主表面态,起受主作用时称受主表面态,起复合中心作用时则称复合中心表面
态。
3.表面电荷和表面空间电荷区:半导体表面具有的施主态,可能是中性的,
也可能向导带提供电子后成为正电荷,此时半导体表面也带正电荷。反之,如果
表面态为受主态时,半导体表面则可能带负电荷。这些电荷称表面电荷,一般用
Q
ss
表示。表面电荷Q
ss
与表面态密度N
s
及表面态能级E
s
上的电子分布函数有关。
在热平衡条件下,半导体整体是电中性的。表面电荷Q
ss
的存在使表面附近形成
电场,从而导致表面附近的可动电荷重新分布,形成空间电荷Q
sp
,其数量与表
面电荷相等,但带电符号相反,即有Q
sp
=-Q
ss
,以保持电中性条件。表面空间电
荷存在的区域称表面空间电荷区。在半导体中,由于自由载流子的密度较小(和
金属比),因此空间电荷区的宽度一般较大。如:对表面能级密度为10
11
cm
-2
,
载流子密度为10
15
cm
-3
的Ge,其空间电荷区的宽度约为10
-4
cm。而对本征Ge,
n
i
约为10
13
cm
-3
,其空间电荷区的宽度可达0.1cm。半导体表面空间电荷区的存
在,将使表面层的能带发生弯曲。
下面以具有受主型表面态能级E
as
的n型半导体为例,分析表面空间电荷区
的形成。如图8.1a所示,当电子占据受主型表面能级时,半导体表面产生负表
面电荷,而在表面附近由于缺少电子而产生正表面空间电荷,从而在空间电荷区
产生指向半导体表面的电场,引起表面区附近的能带向上弯曲。如果用eV
s
表示
表面区能带弯曲量,则V
s
为表面势。在这种半导体的表面层中,依据导带底与
费米能级之间距的不同,可能产生耗尽层和反型层。反型层的形成与样品的掺杂
浓度有关。
在n型半导体表面若有施主型表面态E
ds
,半导体表面层的能带将下弯,从
而形成积累层。对于p型半导体,如果存在受主型表面态,则表面层的能带将上
弯,形成积累层,若存在施主型表面态,则表面层的能带将下弯,形成耗尽层,
甚至反型层。
§8-2 空间电荷区的理论分析
84
由于半导体表面层中的能带发生弯曲,该区中的载流子密度将随坐标变化,
如图8-1b﹑c所示。为了给出其函数关系,应解泊松方程。在第七章讨论金半接
触时曾针对耗尽层情况给出过一种近似解,当时忽略了少子的影响。这种近似称
肖特基耗尽层近似,得到的结果为电势与坐标的平方成正比。肖特基近似不适合
描述具有积累层和反型层的情况。对这样的情况,必须解可动载流子空间电荷密
度不可忽略的泊松方程。
为分析方便,首先假定E
i
为本征半导体的费米能级,并认为E
i
位于禁带中
心,用Φ表示由如下公式决定的静电势
e
E
f
E
i
(以E
f
为能量零点) (8-1)
Φ
B
表示半导体体内的静电势,Φ
s
表示半导体表面的静电势。空间电荷区任一点
的电势则为
V(x)
(x)
B
(8-2)
表面势则为
V
s
s
B
(8-3)
空间电荷区中的电子和空穴密度可通过V和Φ表示为
nn
0
exp(eV/K
0
T)n
i
exp(e
B
/K
0
T)exp[e(
B
)/K
0
T]
n
i
exp(e
/K
0
T)
(8-4)
pp
0
exp(eV/K
0
T)n
i
exp(e
B
/K
0
T)exp[e(
B
)/K
0
T]
n
i
exp(e
/K
0
T)
(8-5)
半导体表面电子和空穴密度为
n
s
n
0
expeV(
s
/K
0
T)n
i
expe
(
s
/K
0
T)
和
p
s
p
0
exp
(eV
s
/K
0
T)n
i
exp(e
s
/K
0
T)
(8-6)
从(8-4)--(8-6)式不难看出,当能带上弯时,V
s
<0,而下弯时则V
s
>0。如果
体内的Φ
B
和表面的Φs具有相同的符号,则表面层为多子的积累层或耗尽层。
对n型半导体,当Φ
B
<Φ
s
时,是积累层,当Φ
B
〉Φ
s
时,为耗尽层。如果二者
具有不同符号,则表面层为反型层,见图8-2。
85
2024年4月13日发(作者:乌雅玟丽)
第八章 半导体表面
§8-1 表面态与表面空间电荷区
1. 表面态:在半导体表面,晶体的周期性遭破坏,在禁带中形成局域状态
的能级分布,这些状态称为表面态;当半导体表面与其周围媒质接触时,会吸附
和沾污其他杂质,也可形成表面态;另外,表面上的化学反应形成氧化层等也是
表面态的形成原因。
2.施主表面态、受主表面态和复合中心表面态:当表面态起施主作用时称
施主表面态,起受主作用时称受主表面态,起复合中心作用时则称复合中心表面
态。
3.表面电荷和表面空间电荷区:半导体表面具有的施主态,可能是中性的,
也可能向导带提供电子后成为正电荷,此时半导体表面也带正电荷。反之,如果
表面态为受主态时,半导体表面则可能带负电荷。这些电荷称表面电荷,一般用
Q
ss
表示。表面电荷Q
ss
与表面态密度N
s
及表面态能级E
s
上的电子分布函数有关。
在热平衡条件下,半导体整体是电中性的。表面电荷Q
ss
的存在使表面附近形成
电场,从而导致表面附近的可动电荷重新分布,形成空间电荷Q
sp
,其数量与表
面电荷相等,但带电符号相反,即有Q
sp
=-Q
ss
,以保持电中性条件。表面空间电
荷存在的区域称表面空间电荷区。在半导体中,由于自由载流子的密度较小(和
金属比),因此空间电荷区的宽度一般较大。如:对表面能级密度为10
11
cm
-2
,
载流子密度为10
15
cm
-3
的Ge,其空间电荷区的宽度约为10
-4
cm。而对本征Ge,
n
i
约为10
13
cm
-3
,其空间电荷区的宽度可达0.1cm。半导体表面空间电荷区的存
在,将使表面层的能带发生弯曲。
下面以具有受主型表面态能级E
as
的n型半导体为例,分析表面空间电荷区
的形成。如图8.1a所示,当电子占据受主型表面能级时,半导体表面产生负表
面电荷,而在表面附近由于缺少电子而产生正表面空间电荷,从而在空间电荷区
产生指向半导体表面的电场,引起表面区附近的能带向上弯曲。如果用eV
s
表示
表面区能带弯曲量,则V
s
为表面势。在这种半导体的表面层中,依据导带底与
费米能级之间距的不同,可能产生耗尽层和反型层。反型层的形成与样品的掺杂
浓度有关。
在n型半导体表面若有施主型表面态E
ds
,半导体表面层的能带将下弯,从
而形成积累层。对于p型半导体,如果存在受主型表面态,则表面层的能带将上
弯,形成积累层,若存在施主型表面态,则表面层的能带将下弯,形成耗尽层,
甚至反型层。
§8-2 空间电荷区的理论分析
84
由于半导体表面层中的能带发生弯曲,该区中的载流子密度将随坐标变化,
如图8-1b﹑c所示。为了给出其函数关系,应解泊松方程。在第七章讨论金半接
触时曾针对耗尽层情况给出过一种近似解,当时忽略了少子的影响。这种近似称
肖特基耗尽层近似,得到的结果为电势与坐标的平方成正比。肖特基近似不适合
描述具有积累层和反型层的情况。对这样的情况,必须解可动载流子空间电荷密
度不可忽略的泊松方程。
为分析方便,首先假定E
i
为本征半导体的费米能级,并认为E
i
位于禁带中
心,用Φ表示由如下公式决定的静电势
e
E
f
E
i
(以E
f
为能量零点) (8-1)
Φ
B
表示半导体体内的静电势,Φ
s
表示半导体表面的静电势。空间电荷区任一点
的电势则为
V(x)
(x)
B
(8-2)
表面势则为
V
s
s
B
(8-3)
空间电荷区中的电子和空穴密度可通过V和Φ表示为
nn
0
exp(eV/K
0
T)n
i
exp(e
B
/K
0
T)exp[e(
B
)/K
0
T]
n
i
exp(e
/K
0
T)
(8-4)
pp
0
exp(eV/K
0
T)n
i
exp(e
B
/K
0
T)exp[e(
B
)/K
0
T]
n
i
exp(e
/K
0
T)
(8-5)
半导体表面电子和空穴密度为
n
s
n
0
expeV(
s
/K
0
T)n
i
expe
(
s
/K
0
T)
和
p
s
p
0
exp
(eV
s
/K
0
T)n
i
exp(e
s
/K
0
T)
(8-6)
从(8-4)--(8-6)式不难看出,当能带上弯时,V
s
<0,而下弯时则V
s
>0。如果
体内的Φ
B
和表面的Φs具有相同的符号,则表面层为多子的积累层或耗尽层。
对n型半导体,当Φ
B
<Φ
s
时,是积累层,当Φ
B
〉Φ
s
时,为耗尽层。如果二者
具有不同符号,则表面层为反型层,见图8-2。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