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岑参文学思想矛盾探析

IT圈 admin 34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15日发(作者:少梦影)

 

2006

8

月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Aug.2006

  第

22

卷 第

4

期     

JournalofSimaoTeachers

College

       

Vol.22

 

No.4

 

岑参思想矛盾探析

李浪安

(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人文学院

,

云南昆明

650223

)

【摘 要】 岑参诗歌中始终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思想矛盾

,

主要体现为因仕途蹭蹬而带来

的理想与现实、追求功名与向往归隐、弃笔从戎与思乡的困扰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 岑参诗

;

功名追求

;

思想矛盾

【中图分类号】

I20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059

(

2006

)

04-0049-04

  

  岑参一生共创作了

400

多首诗歌

,

题材广

,

有写景、述怀、赠答、边塞等。诗中既抒发了他

希望在繁荣的盛唐时代有所作为、建功立业的志

向怀抱

,

又抒写他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而带来的

种种思想矛盾。岑参的思想矛盾围绕着功名追求

这个中心

,

贯穿于他一生的创作

,

主要表现为

:

治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

;

追求功名与归隐山林

之间的矛盾

;

远赴塞外报效国家的热情与思乡怀

亲、功名难就的矛盾。通过对岑参诗作的深入考

,

可进一步揭示诗人在努力追求功名、建立功业

的过程中种种复杂的心路历程。

长安举进士第

,

但这并没有如他所愿带来期望中

的官职和社会地位《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

一诗记

载了诗人中举一事。诗人中举后只授了右内率府

兵曹参军

,

即诗中所说的“一命”

,

是官阶的最低等

,

这对于为功名奔波了十几年的诗人来说

,

未免

太寒碜了

,

与他的期望相差太远了

,

甚至差点使岑

参当官的兴趣消退了

,

以致说出了“宦情都欲阑”

的话。诗中言“

:

自怜无旧业

,

不敢耻微官。”道出

了诗人因为没有政治上的依靠

,

为生活所迫

,

只有

[1]

忍气吞声接受这小小官职的窘迫心境。《因假

岑参第一方面的思想矛盾

,

是政治理想与残

酷现实的矛盾。

年轻时的岑参

,

志向远大

,

他希望如先祖一般

拥有显赫的政治地位

,

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

因此

,

他积极追求代表政治理想的功名。但一直到

30

岁前

,

他在求取功名上没有任何收获。《戏题关

门》诗云

:

“来亦一布衣

,

去亦一布衣。羞见关门

,

还从旧道归。”抒写了诗人第一次求官失败后

[1]

的颓丧心情。

天宝三载

(

公元

744

)

,30

岁的岑参终于在

【收稿日期】

2006-05-12

归白阁西草堂》一诗写他的职责是看守兵甲器杖、

管理门禁锁钥

,

工作刻板而又琐碎

,

这对于胸怀大

志的诗人来说

,

无异于置身牢笼

,

使他更加陷入了

[1]

苦闷的境地。这离他所希望的入台辅、辅明君、

[2]

治天下、光宗耀祖

,

也实在太遥远了。于是

,

他在

《感旧赋》中感叹道“

:

金尽裘败

,

蹇而无成

,

岂命之

[1]

过矣

?

”充满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

,

理想破灭后

无限的辛酸和痛苦。

从初授官职到第一次出塞期间约五年时间内

,

参一直身居微职

,

仕途失意。由此

,

他对追求功名曾一

度产生了怀疑《

,

喜韩樽相过》诗言“

:

与君兄弟日携手

,

)

,

,

云南弥勒人

,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     【作者简介】李浪安

(

1963

49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

世上虚名好是闲。”认为功名是“虚名”。《送费子归武

[1]

昌》诗言“

:

看君失路尚如此

,

人生贵贱那得知”认为

贵贱无常、世事难料。政治失意的情绪不断困扰着诗

,

使他在思想上非常痛苦、矛盾。

两次出塞近六年时间里

,

有限的史料和他的

隐山林之间的矛盾。

每当仕途遭遇不顺

,

无法排遣心中的愁苦

,

参就转而表现出对回归山林的向往

,

对参禅、布道

的浓厚兴趣。但结果是

:

欲罢功名

,

不能

;

欲归隐

山林

,

亦不能

,

常常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

岑参渴望功名

,

但期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

,

使

他的内心无法平静

,

此时

,

少年时隐居的嵩山少

,

每每浮现在眼前

,

成为他暂时忘却烦恼的一剂

良药。岑参在诗中经常提到少年隐居之地嵩山

,

如写于中举前的《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诗云“

:

从弃鱼钓

,

十载干明主。无由谒天阶

,

却欲归沧

[1]

浪。……昨夜梦故山

,

蕙草色已黄。”十年间为

功名奔波

,

但处处碰壁

,

使他心情倍感郁闷

,

希望

回到少年时隐居的嵩山

,

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

写于刚进士初授小官后的《因假归白阁西草堂》诗

云“

:

早闻达士语

,

偶与心相通。误徇一微官

,

还山

[1]

愧尘容。”诗人这种对嵩山少室梦牵魂萦的追

念、向往自由闲适生活的情怀

,

一直延续到晚年。

在对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的情况下

,

岑参甚至

表达了放弃功名追求

,

归隐山林的决心。《与高适

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中言“

:

誓将挂冠去

,

觉道资

[1]

无穷。”透露出因仕宦不得意而欲在佛理中找寻

归宿的思想。特别是后期

,

反映向往隐居、以皈依

佛道为归宿情绪的诗作非常之多

,

如《春兴思南山

旧庐招柳建正字》“

:

西掖诚可恋

,

南山思早归。园

[1]

庐幸接近

,

相与归蒿莱。”强调内心向往的是远

离尘世的山林

,

埋怨因官务缠身而不得了却心愿。

写于晚年居成都时的《寄青城龙谿奂道人》诗中

[1]

言“

:

久欲谢微禄

,

誓将归大乘。”则是诗人长久

以来以隐居、皈依佛道为归宿的决心。

岑参诗作中表现出的对自然的亲近

,

对隐者、

僧道超然物外、远离尘世的肯定

,

是有意将人事与

山林对立起来

,

并在这种对立中追寻自己的精神

家园。他把世俗的成功寄托在功名的获取上

,

将精神的归宿放在大自然中。因此

,

每当他建立

功业的愿望与现实发生激烈的碰撞而无法解决矛

盾时

,

就把目光转向大自然

,

转向僧道

,

向田园、山

林寻求心灵的安慰

,

用自然、宗教来医治他受伤的

心灵。其实

,

他是在寻求一种平衡

,

使自己失落的

功名心趋向宁静

,

得到一种精神的安慰。

诗中都没有建立边功的记载

,

虽然在封常清的幕

府中官职有所升迁

,

在短暂的时间里有一点得志

的感觉

,

但总体上不可避免地再一次陷入执著功

名与功业依然难就的思想矛盾中。

至德元年

(

公元

756

)

岑参离开庭州。次年

,

返回陕西凤翔

,

在杜甫等人的推荐下进入朝廷

任右补阙

,

虽然右补阙在百官云集的都城里多么

不值一提

,

而且常常成为皇帝身边的摆设

,

但岑参

却十分看中这个职位

,

有一种身担重任的责任感。

因此

,

为官尽心尽职

,

“频上封章

,

指述权佞。”

(

〈岑嘉州诗集〉

)

[1]

但可悲的是

《序》

“谏书人莫

窥”

,

始终没有得到皇帝的重视、信任和赏识。岑

参心中的苦闷化为《行军二首》二首其一中深深地

叹息“

:

吾窃悲此生

,

四十幸未老。”感叹自己正当

壮年

,

却“悲”在仕途上遭到如此冷遇。在《行军二

首》二首其二中

,

对自己在安史之乱中不能匡救国

家的危难而自责

,

哀伤自己空有良策而不得施用

,

“功业今已迟

,

览镜悲白发。平生抱忠义

,

不敢私

[1]

微躯。”既有对功业不舍的痴心

,

又有功名未成

的怅惘和悲哀。因遭权贵排斥

,

乾元二年

(

公元

759

)

岑参出为虢州

(

今河南灵宝县

)

长史

,

外放

京城

,

再次遭到统治集团的冷落和排斥

,

在《题虢

州西楼》中云“

:

错料一生事

,

蹉跎今白头。纵横皆

[1]

失计

,

妻子也堪羞。”进一步感叹自己一生仕途

坎坷

,

怀抱不得施展。直到最后时期

,

岑参依然未

放弃对政治理想的追求“

:

生平未得意

,

览镜心自

(

西蜀旅舍惜。……功业悲后时

,

光阴叹虚掷。”《

)

[1]

仍耿耿于功名追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

,

又叹息岁月流逝而功名未就。

终其一生

,

岑参始终在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奋

,

因而代表政治理想的“功名”“、功业”字眼不断

出现在他的诗中

,

表明根深蒂固的功名思想在他

的头脑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但他直上青云的

政治理想在现实中一再碰壁

,

他就在希望———失

望———再希望中———再失望中徘徊。这种欲达不

,

欲罢不能的状况

,

使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陷入

了深深的矛盾中。

岑参第三方面的思想矛盾

,

是远赴塞外报效

国家的热情与思乡怀亲、功名难就的矛盾。

岑参两次出塞

,

目的是明确的

,

即建立边功

,

岑参第二方面的思想矛盾

,

是追求功名与归

50

2024年4月15日发(作者:少梦影)

 

2006

8

月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Aug.2006

  第

22

卷 第

4

期     

JournalofSimaoTeachers

College

       

Vol.22

 

No.4

 

岑参思想矛盾探析

李浪安

(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人文学院

,

云南昆明

650223

)

【摘 要】 岑参诗歌中始终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思想矛盾

,

主要体现为因仕途蹭蹬而带来

的理想与现实、追求功名与向往归隐、弃笔从戎与思乡的困扰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 岑参诗

;

功名追求

;

思想矛盾

【中图分类号】

I20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059

(

2006

)

04-0049-04

  

  岑参一生共创作了

400

多首诗歌

,

题材广

,

有写景、述怀、赠答、边塞等。诗中既抒发了他

希望在繁荣的盛唐时代有所作为、建功立业的志

向怀抱

,

又抒写他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而带来的

种种思想矛盾。岑参的思想矛盾围绕着功名追求

这个中心

,

贯穿于他一生的创作

,

主要表现为

:

治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

;

追求功名与归隐山林

之间的矛盾

;

远赴塞外报效国家的热情与思乡怀

亲、功名难就的矛盾。通过对岑参诗作的深入考

,

可进一步揭示诗人在努力追求功名、建立功业

的过程中种种复杂的心路历程。

长安举进士第

,

但这并没有如他所愿带来期望中

的官职和社会地位《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

一诗记

载了诗人中举一事。诗人中举后只授了右内率府

兵曹参军

,

即诗中所说的“一命”

,

是官阶的最低等

,

这对于为功名奔波了十几年的诗人来说

,

未免

太寒碜了

,

与他的期望相差太远了

,

甚至差点使岑

参当官的兴趣消退了

,

以致说出了“宦情都欲阑”

的话。诗中言“

:

自怜无旧业

,

不敢耻微官。”道出

了诗人因为没有政治上的依靠

,

为生活所迫

,

只有

[1]

忍气吞声接受这小小官职的窘迫心境。《因假

岑参第一方面的思想矛盾

,

是政治理想与残

酷现实的矛盾。

年轻时的岑参

,

志向远大

,

他希望如先祖一般

拥有显赫的政治地位

,

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

因此

,

他积极追求代表政治理想的功名。但一直到

30

岁前

,

他在求取功名上没有任何收获。《戏题关

门》诗云

:

“来亦一布衣

,

去亦一布衣。羞见关门

,

还从旧道归。”抒写了诗人第一次求官失败后

[1]

的颓丧心情。

天宝三载

(

公元

744

)

,30

岁的岑参终于在

【收稿日期】

2006-05-12

归白阁西草堂》一诗写他的职责是看守兵甲器杖、

管理门禁锁钥

,

工作刻板而又琐碎

,

这对于胸怀大

志的诗人来说

,

无异于置身牢笼

,

使他更加陷入了

[1]

苦闷的境地。这离他所希望的入台辅、辅明君、

[2]

治天下、光宗耀祖

,

也实在太遥远了。于是

,

他在

《感旧赋》中感叹道“

:

金尽裘败

,

蹇而无成

,

岂命之

[1]

过矣

?

”充满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

,

理想破灭后

无限的辛酸和痛苦。

从初授官职到第一次出塞期间约五年时间内

,

参一直身居微职

,

仕途失意。由此

,

他对追求功名曾一

度产生了怀疑《

,

喜韩樽相过》诗言“

:

与君兄弟日携手

,

)

,

,

云南弥勒人

,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     【作者简介】李浪安

(

1963

49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

世上虚名好是闲。”认为功名是“虚名”。《送费子归武

[1]

昌》诗言“

:

看君失路尚如此

,

人生贵贱那得知”认为

贵贱无常、世事难料。政治失意的情绪不断困扰着诗

,

使他在思想上非常痛苦、矛盾。

两次出塞近六年时间里

,

有限的史料和他的

隐山林之间的矛盾。

每当仕途遭遇不顺

,

无法排遣心中的愁苦

,

参就转而表现出对回归山林的向往

,

对参禅、布道

的浓厚兴趣。但结果是

:

欲罢功名

,

不能

;

欲归隐

山林

,

亦不能

,

常常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

岑参渴望功名

,

但期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

,

使

他的内心无法平静

,

此时

,

少年时隐居的嵩山少

,

每每浮现在眼前

,

成为他暂时忘却烦恼的一剂

良药。岑参在诗中经常提到少年隐居之地嵩山

,

如写于中举前的《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诗云“

:

从弃鱼钓

,

十载干明主。无由谒天阶

,

却欲归沧

[1]

浪。……昨夜梦故山

,

蕙草色已黄。”十年间为

功名奔波

,

但处处碰壁

,

使他心情倍感郁闷

,

希望

回到少年时隐居的嵩山

,

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

写于刚进士初授小官后的《因假归白阁西草堂》诗

云“

:

早闻达士语

,

偶与心相通。误徇一微官

,

还山

[1]

愧尘容。”诗人这种对嵩山少室梦牵魂萦的追

念、向往自由闲适生活的情怀

,

一直延续到晚年。

在对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的情况下

,

岑参甚至

表达了放弃功名追求

,

归隐山林的决心。《与高适

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中言“

:

誓将挂冠去

,

觉道资

[1]

无穷。”透露出因仕宦不得意而欲在佛理中找寻

归宿的思想。特别是后期

,

反映向往隐居、以皈依

佛道为归宿情绪的诗作非常之多

,

如《春兴思南山

旧庐招柳建正字》“

:

西掖诚可恋

,

南山思早归。园

[1]

庐幸接近

,

相与归蒿莱。”强调内心向往的是远

离尘世的山林

,

埋怨因官务缠身而不得了却心愿。

写于晚年居成都时的《寄青城龙谿奂道人》诗中

[1]

言“

:

久欲谢微禄

,

誓将归大乘。”则是诗人长久

以来以隐居、皈依佛道为归宿的决心。

岑参诗作中表现出的对自然的亲近

,

对隐者、

僧道超然物外、远离尘世的肯定

,

是有意将人事与

山林对立起来

,

并在这种对立中追寻自己的精神

家园。他把世俗的成功寄托在功名的获取上

,

将精神的归宿放在大自然中。因此

,

每当他建立

功业的愿望与现实发生激烈的碰撞而无法解决矛

盾时

,

就把目光转向大自然

,

转向僧道

,

向田园、山

林寻求心灵的安慰

,

用自然、宗教来医治他受伤的

心灵。其实

,

他是在寻求一种平衡

,

使自己失落的

功名心趋向宁静

,

得到一种精神的安慰。

诗中都没有建立边功的记载

,

虽然在封常清的幕

府中官职有所升迁

,

在短暂的时间里有一点得志

的感觉

,

但总体上不可避免地再一次陷入执著功

名与功业依然难就的思想矛盾中。

至德元年

(

公元

756

)

岑参离开庭州。次年

,

返回陕西凤翔

,

在杜甫等人的推荐下进入朝廷

任右补阙

,

虽然右补阙在百官云集的都城里多么

不值一提

,

而且常常成为皇帝身边的摆设

,

但岑参

却十分看中这个职位

,

有一种身担重任的责任感。

因此

,

为官尽心尽职

,

“频上封章

,

指述权佞。”

(

〈岑嘉州诗集〉

)

[1]

但可悲的是

《序》

“谏书人莫

窥”

,

始终没有得到皇帝的重视、信任和赏识。岑

参心中的苦闷化为《行军二首》二首其一中深深地

叹息“

:

吾窃悲此生

,

四十幸未老。”感叹自己正当

壮年

,

却“悲”在仕途上遭到如此冷遇。在《行军二

首》二首其二中

,

对自己在安史之乱中不能匡救国

家的危难而自责

,

哀伤自己空有良策而不得施用

,

“功业今已迟

,

览镜悲白发。平生抱忠义

,

不敢私

[1]

微躯。”既有对功业不舍的痴心

,

又有功名未成

的怅惘和悲哀。因遭权贵排斥

,

乾元二年

(

公元

759

)

岑参出为虢州

(

今河南灵宝县

)

长史

,

外放

京城

,

再次遭到统治集团的冷落和排斥

,

在《题虢

州西楼》中云“

:

错料一生事

,

蹉跎今白头。纵横皆

[1]

失计

,

妻子也堪羞。”进一步感叹自己一生仕途

坎坷

,

怀抱不得施展。直到最后时期

,

岑参依然未

放弃对政治理想的追求“

:

生平未得意

,

览镜心自

(

西蜀旅舍惜。……功业悲后时

,

光阴叹虚掷。”《

)

[1]

仍耿耿于功名追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

,

又叹息岁月流逝而功名未就。

终其一生

,

岑参始终在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奋

,

因而代表政治理想的“功名”“、功业”字眼不断

出现在他的诗中

,

表明根深蒂固的功名思想在他

的头脑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但他直上青云的

政治理想在现实中一再碰壁

,

他就在希望———失

望———再希望中———再失望中徘徊。这种欲达不

,

欲罢不能的状况

,

使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陷入

了深深的矛盾中。

岑参第三方面的思想矛盾

,

是远赴塞外报效

国家的热情与思乡怀亲、功名难就的矛盾。

岑参两次出塞

,

目的是明确的

,

即建立边功

,

岑参第二方面的思想矛盾

,

是追求功名与归

50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