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6日发(作者:同寒烟)
耳机SWOT分析组合策略
相对于手机和电脑整机而言,耳机生产的投资较小,中国中小型企业纷纷加入这个行
业,大多从事制造价格低、生产周期短、流通快的产品,市场上的各种低档耳机价格从5
元、15元到百元的,琳琅满目,鱼目混杂,低端耳机市场趋于饱和,竞争激烈。有实力的
企业纷纷转向中高端市场和功能型细分市场。
在全球耳机需求竞争中,美国、新加坡是中国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另外,在不同地区
的竞争对手也有所不同,如在香港市场主要对手是美国和日本,在美国市场主要对手是台
湾和墨西哥。
潜在进入者分析
整机厂商凭借资本和技术优势进入中高端耳机市场,整合产业链优势,对众多中低端
厂商的生存构成威胁。如HTC计划斥资3亿美元收购耳机厂商Beats Electronics的大多
数股权,以便提高HTC手机的音质。Beats耳机的价格在150~300美元之间,要普遍高
于苹果iPod和iPhone的耳机。电声设备企业凭借现有技术优势拓展耳机业务,如漫步者
收购日本知名耳机品牌STAX,提升综合竞争实力。从2004年漫步者开始运作耳机项目以
来,通过不断的摸索,逐渐掌握了耳机的设计研发能力,特别是一些核心部件的技术和制
造能力。与之伴随而来的,是市场销售额的大额提升。2009年,漫步者耳机销售收入猛增
64%,呈现出良好的上升势头。
替代品威胁分析
耳机与音箱都是音频产品,但在工艺制造方面,它们存在很大不同。音箱体积大,在
各个方面可发挥的余地大;耳机看似小巧,容易制造,但其实在某些地方的技术要求反而
更高。
室内影音娱乐需求的发展使得音箱需求有所提升,因为其效果更好,同时可以避免佩
戴耳机带来的不便。一些音箱企业推出面向中低端市场的小型化、个性化的音箱,对部分
耳机市场有一定的替代作用。
一、全球主要国家耳机市场份额
从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制造”凭借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制造能力吸引了全球耳
机制造行业将生产基地放到中国,生产中低端耳机。2011年中国耳机市场份额达到32.8%。
相对地,欧美国家将高端耳机的生产放在本国。但近年来其国内经济不景气,经济增速远
低于中国,欧洲危机又进一步降低人们的消费信心,因此美国、德国、日本等全球知名耳
机品牌生产国家市场份额近年来有所下滑,市场份额比重分别为13.6%、5.3%和7.7%。
二、美国
美国在经济发展程度和耳机技术研发上要领先于其他国家,除在美国本土销售的中小
耳机品牌外,其畅销世界的耳机品牌中被业内熟知的就有五、六个之多,如高斯(KOSS)、
歌德(GRADO)、舒尔(SHURE)、爱丽丝(ALESSANDRO)和音特美(ETYMOTIC)等,相对其
它国家品牌较多。时下流行的动圈和动铁单元入耳式耳机的高端产品几乎都来自美国。美
国的耳机产品大都风格相近,比较注重耳机中低频的表现和播放音乐的整体协调性、分离
度等因素,较多的适用于摇滚、金属类音乐。
三、日本
上世纪末,日本随身听耳机领域,索尼几乎所向披靡,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而
松下由于本身的研发能力限制,只能靠一些独特的外形设计吸引眼球。原来曾与索尼并肩
的另一随身听厂商爱华也由于经营不善被索尼[1]收购。目前在日本市场,铁三角的市场份
份额已经远远超过索尼,但在中国市场,铁三角的知名度仅限于高端市场,被众多发烧友
知晓。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STAX耳机品牌是世界上最有名望最具影响力的静电
耳机制造商,号称日本的半个HI-END品牌,STAX的静电耳机价格合理,声音轻盈柔和,
富有飘逸的美感,具有丰富的细节。
日本的半导体供应量占全球的20%,在部分电子零部件领域更是全球主要生产商;而香
港、台湾和中国内地以及韩国不少电子生产商均依赖日本生产的零部件,因此2011年的
日本大地震对全球电子行业产业链影响极大,耳机产业当然也在其中,本土耳机减产和消
费低迷使得日本耳机在全球份额有所降低。
四、德国
相较于欧洲其它国家,德国耳机市场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刺激下发展良好,主要
得益于其耳机三大知名品牌——森海塞尔(sennheiser)、拜亚动力(Beyerdynamic)和德国
歌德(MB
QUART)较强的市场影响力。在德国耳机市场,专用于便携式媒体播放器、智能手机
以及平板电脑的耳内、迷你耳机占据了超过80%的市场份额,而传统的耳机,作为户外装
置越来越普遍,这要归功于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2024年4月16日发(作者:同寒烟)
耳机SWOT分析组合策略
相对于手机和电脑整机而言,耳机生产的投资较小,中国中小型企业纷纷加入这个行
业,大多从事制造价格低、生产周期短、流通快的产品,市场上的各种低档耳机价格从5
元、15元到百元的,琳琅满目,鱼目混杂,低端耳机市场趋于饱和,竞争激烈。有实力的
企业纷纷转向中高端市场和功能型细分市场。
在全球耳机需求竞争中,美国、新加坡是中国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另外,在不同地区
的竞争对手也有所不同,如在香港市场主要对手是美国和日本,在美国市场主要对手是台
湾和墨西哥。
潜在进入者分析
整机厂商凭借资本和技术优势进入中高端耳机市场,整合产业链优势,对众多中低端
厂商的生存构成威胁。如HTC计划斥资3亿美元收购耳机厂商Beats Electronics的大多
数股权,以便提高HTC手机的音质。Beats耳机的价格在150~300美元之间,要普遍高
于苹果iPod和iPhone的耳机。电声设备企业凭借现有技术优势拓展耳机业务,如漫步者
收购日本知名耳机品牌STAX,提升综合竞争实力。从2004年漫步者开始运作耳机项目以
来,通过不断的摸索,逐渐掌握了耳机的设计研发能力,特别是一些核心部件的技术和制
造能力。与之伴随而来的,是市场销售额的大额提升。2009年,漫步者耳机销售收入猛增
64%,呈现出良好的上升势头。
替代品威胁分析
耳机与音箱都是音频产品,但在工艺制造方面,它们存在很大不同。音箱体积大,在
各个方面可发挥的余地大;耳机看似小巧,容易制造,但其实在某些地方的技术要求反而
更高。
室内影音娱乐需求的发展使得音箱需求有所提升,因为其效果更好,同时可以避免佩
戴耳机带来的不便。一些音箱企业推出面向中低端市场的小型化、个性化的音箱,对部分
耳机市场有一定的替代作用。
一、全球主要国家耳机市场份额
从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制造”凭借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制造能力吸引了全球耳
机制造行业将生产基地放到中国,生产中低端耳机。2011年中国耳机市场份额达到32.8%。
相对地,欧美国家将高端耳机的生产放在本国。但近年来其国内经济不景气,经济增速远
低于中国,欧洲危机又进一步降低人们的消费信心,因此美国、德国、日本等全球知名耳
机品牌生产国家市场份额近年来有所下滑,市场份额比重分别为13.6%、5.3%和7.7%。
二、美国
美国在经济发展程度和耳机技术研发上要领先于其他国家,除在美国本土销售的中小
耳机品牌外,其畅销世界的耳机品牌中被业内熟知的就有五、六个之多,如高斯(KOSS)、
歌德(GRADO)、舒尔(SHURE)、爱丽丝(ALESSANDRO)和音特美(ETYMOTIC)等,相对其
它国家品牌较多。时下流行的动圈和动铁单元入耳式耳机的高端产品几乎都来自美国。美
国的耳机产品大都风格相近,比较注重耳机中低频的表现和播放音乐的整体协调性、分离
度等因素,较多的适用于摇滚、金属类音乐。
三、日本
上世纪末,日本随身听耳机领域,索尼几乎所向披靡,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而
松下由于本身的研发能力限制,只能靠一些独特的外形设计吸引眼球。原来曾与索尼并肩
的另一随身听厂商爱华也由于经营不善被索尼[1]收购。目前在日本市场,铁三角的市场份
份额已经远远超过索尼,但在中国市场,铁三角的知名度仅限于高端市场,被众多发烧友
知晓。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STAX耳机品牌是世界上最有名望最具影响力的静电
耳机制造商,号称日本的半个HI-END品牌,STAX的静电耳机价格合理,声音轻盈柔和,
富有飘逸的美感,具有丰富的细节。
日本的半导体供应量占全球的20%,在部分电子零部件领域更是全球主要生产商;而香
港、台湾和中国内地以及韩国不少电子生产商均依赖日本生产的零部件,因此2011年的
日本大地震对全球电子行业产业链影响极大,耳机产业当然也在其中,本土耳机减产和消
费低迷使得日本耳机在全球份额有所降低。
四、德国
相较于欧洲其它国家,德国耳机市场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刺激下发展良好,主要
得益于其耳机三大知名品牌——森海塞尔(sennheiser)、拜亚动力(Beyerdynamic)和德国
歌德(MB
QUART)较强的市场影响力。在德国耳机市场,专用于便携式媒体播放器、智能手机
以及平板电脑的耳内、迷你耳机占据了超过80%的市场份额,而传统的耳机,作为户外装
置越来越普遍,这要归功于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