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作为气氛的美--立足于g.伯梅的“新美学”

IT圈 admin 41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22日发(作者:福鸿飞)

作为气氛的美

-立足于

G

.伯梅的“新美学”

立野良介文/崔莉译

M

[内容提要]“气氛”是伯梅美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立足于

伯梅的美学观点,可以对作为气氛的美做出全新阐释:美是一种气

氛,它既不存在于主观也不存在于客观,我们通过身体中情态性的变

化感知到气氛;美的气氛对身体的情态性所产生的影响在于它能够提

高生命情感,带来愉悦;美的气氛尤其被理解为一种“明确在场的

气氛”。在此基础上,自然、日常生活与艺术、人类的美都会带上不

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含义。

[关键词]气氛美情态性愉悦

引言

提倡“新美学”的G.伯梅(Gemot Biihme, 1938 -),将“气氛”

(AtmosphSre) —词作为其美学的基础概念,试图从“感性论”(Aisthetik)的

视角重新考察艺术作品和我们的日常社会。本文将从“新美学”的视角出发,*

*本文首发于日本杂志《文艺学研究》2011年第15期。

** 立

野良介

(Tatsuno

Ryosuke

)

日本成安造型大学

(Seian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

非常

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德国美学、环境美学、美学史。崔莉,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外

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美学、日本文学。

220 德国哲学(2018年下半年卷)

I

讨论美的问题。

伯梅在《实用观点的人类学》•历nsic/if) (1985)、

《为了 生态学

自然実学

I

(Fiir

eine

dkologische

Naturasthetik

、(1989 )、《自然的自

然---关于超越其技术上的可复制性的自然》(Ateiir&A Atewr. iiier Ateur ii6er i/wer

technischen

Reprodukzierbarkeit

) (1992)、《气氛

---新美学i^|》(AnwMp/jfire. fea”

zur

neuen

Asthetik

)

(1995)、《从新视点看康德的判断力批判》(Xants “AHfiA; efer

t/rteiMr({^”iraneuCT'1Sic/!f) (1999)等著作中,将美理解为“气氛”(AtmosphSre)

或者“某种气氛性的东西”(etwas Atmospharisches) (K

ti

5, 39)①。

需要事先指出的是,对于尤其重视美与崇高的传统美学,伯梅持否定态度

(cf.4b,68; Am, 35)。但是,正如我们从他所写的几篇关于美与崇高的文章

中可以看到的,他并不否定美与崇高自身。伯梅要考察的,是包括美与崇高在

内的各种“气氛”的含义,他将美与崇高也视为一种气氛。伯梅所批判的,

是无视除此之外的其他气氛的做法。

本文之所以将美作为主题,一方面是因为美是美学史上最富有争议的问题

之一,另一方面这也是伯梅的观点带给我们的启示,他与传统美学的做法不

同,并非从本质上考察艺术作品的理解问题,将美的问题视为例如趣味判断问

题进行论述。

本文第1部分重点参考《Aisthetik—作为一般知觉论的美学的讲义》

(

Aisthetik

.

Vorlesungen

liber

Asthetik

als

allgemeine

Wahmehmungslehre

)

(2001) ,

察气氛为何物,美在哪些方面被理解为气氛。第2部分考察这部著作与上述几

篇论文中所讲到的,美如何与其他气氛进行区分。第3部分同样参考上述著作

中伯梅的几篇论文,考察现如今,在自然、日常生活、艺术、人类领域中,美

所具有的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作为气氛的美

(一)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在讨论伯梅如何将美理解为气氛之前,我们首先来简单总结一下审美体

①伯梅的著作多是论文集。下文将标明著作中所收录的论文名,著作名按照文末注释中的简

称标记。

作为气氛的美221

验,即感受到“美的”这一体验究竟为何物。当然,对审美体验进行总结并

非易事,但是,它对我们进一步对美进行考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多数情况下,“美的”这一词语,与“好的”“正确的”一样,意味着某

种价值之高。然而,与后两者相比,应该说,“美的”尤其用于形容通过身体

当场感受到的事物。当然,也有“美的灵魂”等说法,它也并非不能用于身

体感受之外的情况。此外,有时也会使用“美的行动”用于表示某一行为的

伟大。尽管如此,上述情况还是少数,与之相比,将“美的”用于形容眼睛

所见、耳朵所听之物的情况要多得多。

或许可以说,即便在用身体感受的事物之中,“美的”也尤其用于形容通过

视觉与听觉得到的感受。当然,日语中还有“美味”这种表达,德语中将“很

棒的体验”称为“einschanesErlebnis”。但是,“美的”这一词语,恐怕无论在

哪种语言中,都首先用于形容被视觉知觉到的事物,次之用于形容被听觉知觉到

的事物。在视觉现象中,该词多用于形容自然、手工制作的东西(尤其是艺术

作品)、特定的男女等。好似惯以美来形容的事物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固定的。例

如,花朵、星辰、宝石和贵金属、人类中的女性等。在听觉对象中,鸟鸣、虫声

等特定的自然声音、乐器的音色、人声、音乐作品(旋律等)等也常以美来形容。

我们可以将美的主观性作为美的特征之一列举出来。美,以对此进行感知

的人为前提,因此这一说法并不奇怪。所以,许多情况下,Xf什么是美的这一

问题所进行的判断因人而异。我们很容易想象到,如果让人们从给定的几朵花

中选出来自己认为漂亮的那朵,恐怕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

但是,如果仅仅将美的问题作为主观和主体的问题来理解,恐怕也不合

适。美中存在着某种客观性。原本,美看上去更像是客体中的属性。而且,我

们以美来形容的对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共通之处。正如我们前面提到

的,在某种程度上,人类都喜欢用美来形容花朵、星辰、宝石等。此外,对于

从山上眺望的风景、清澈的河流或者莺啼等也是如此。相反,如果是滋生蛆虫

的腐烂的东西®、施工现场的噪声等,恐怕谁都会感到不快。

①请参考拙论《关于美的光芒》(「美(《文艺学研究》第8号第55页

以下)。笔者参照德国哲学家佩尔佩特(Wilhelm Perpeet, 1915 -2002)的观点,将美作为

视觉性的光芒展开考察。佩尔佩特认为,美可以提高生命情感,而丑将促使生命情感停滞。

c£ W. Perpeet,

Antike Asthetikf

Freiburg, pp. 11 -14;

Vom Schonen und von der Kunstf

Bonn,

1997, pp. 69-72。

222德国哲学(2018年下半年卷)

伯梅的气氛概念,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理解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这两个一

眼看去完全相反的特征。那么,气氛是什么呢?

(二)气氛的觉察

“气氛” (AtmosphSren)这一概念是伯梅从赫尔曼•施密茨(Hermann

Schmitz,1928 -)处继承而来的概念,同时也是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的

一个词。例如,“在雷云覆盖下天空的不稳定气氛” “山谷的欢快气氛” “会议

中的紧张气氛”(Am, 21 -22)等

。一

眼看去,“气氛” 一词好像不过是在勉

强表达“某种不明确的东西、难以言表的东西”(Am, 21),不能言语化的东

西。因此,可能会有人认为,将这样一个词作为概念使用是不妥当的。但是,

伯梅认为,这些表达的确讲出了我们所感受到的某种“特征” Mto,22),因

此能够成为美学上的重要概念。

伯梅通过举例分析我们的知觉的方式,厘清了气氛为何物,并探讨了为何

此概念能够成为美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

伯梅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试想在酒店中的一个黑暗房间,我们通过蚊子振

动翅膀的声音注意到它(^沁35£〇。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知觉到的并非蚊

子这种生物。当然,振翅声是通过听觉体验到的,这本身确定无疑。但是,另

一方面,振翅声也是作为不安、紧张和进行防御的准备由“所谓整个身体”

“察觉”®到的。伯梅认为,我们最初知觉到的是全部身体察觉到的“某种威

胁性的东西”。我们将这种威胁性的东西确定为嗡嗡声,通过认识到嗡嗡声,

我们与这种威胁性的东西产生“距离”(Abstand)(如,42),确定声音的来

源是蚊子。

另一个例子是在睡眠中感到寒冷醒来的情况(^5, 38f)。我们所知觉到

的寒冷,并不是存在于外部的某一明确对象,也不是使用温度计等测量到的寒

冷程度的数值。这里的寒冷,意味着外部状态,同时也意味着对之进行知觉的

我们自身的身体状态。外部的某一状态使得我们自身的身体状态发生变化,知

觉到寒冷。

在以上例子中,伯梅将这种最先被察觉到的“某种威胁性的东西”“寒

①当使用“察觉”(

Spflren

)这一词语时,伯梅多用于表示通过“身体”

(Leib)

获得的发

现。

“知觉”

(wahmehmen)

包括“察觉”在内,意义更为广泛。

作为气氛的美223

冷”理解为全部身体通过身体的“情态性”® (Befmdlichkeit)的变化察觉到

的东西,并将之称为“气氛”。而且,对气氛的察觉,就是“关于在场,以及

以怎样的状态在场的经验”42)②。S卩,我此刻感受到寒冷,据此发现

自己,伯梅将之命名为“在场性的察觉”(dasSptirenvonAnwesenheit)经验。

此时,“同时、一并察觉到作为知觉主体的我和某物存在于此场”®。换言之,

在知觉到气氛之际,我们“同时

、一

并”察觉到“周围环境的性质”和与之

相应的我们的情态性。寒冷这一周围的性质与寒冷这一自身状态是不可分

割的。

对上述气氛的知觉当然需要特定的感觉器官。但是,伯梅说,“知觉,严

格来说,并不局限于某一感觉器官或者身体部位”40)。嗡嗡这一振翅

声作为“某种威胁性的东西”也可以通过整个身体的紧张被察觉到,桂花的

香气也可以通过整个身体的放松被察觉到。当然,其中并非没有特定器官的参

与。也就是说,“这种带有气氛性质的东西,不能基于感觉的性质进行分离,

但是可以与感官对应实现其特殊化”(^*,42),当我们保持距离对气氛进行

确认时,将之判断成为眼睛与耳朵知觉到的东西。

根据伯梅的说法,最初的知觉对象即气氛具有“某种情感上的色彩”

(Ais, 42),它被认为是“某种东西的在场性”(Anwesenheitvonetwas)。进

而,“知觉越是追究这一某物,便越是与气氛保持距离,收敛为作为物的知觉

对象”。最后,“自我极”(Ichpol)与“知觉对象”(Wahmehmungobjek〇分

离开来。

(三)浸入与歧异

气氛通过“情感上被袭”(4沁46)被察觉到。伯梅指出,此时通过被袭

产生的“情绪”(Stimmung),只能作为“气氛的主观极”(der subjective Pol

① “情态性”这一词语,包括两个含义,一是“处于某种状态”(sichbefmden),二是“正好

在场”(dasein)。因此,其意义与“情绪”(Stimmmig)相近,但是又指身体的在场。伯

梅喜欢使用该词语78)。

② 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美学研究室编『力夕美学•芸術学研究J No.4, 1997, P. 141。

该杂志还刊登了由阿部美由起翻译的日语译文。而且,该译文也被收录在『雰囲気《美

学-新現象学O挑戦』(《气氛美学一新现象学的挑战》)中,梶谷真司等译,晃洋

书房,2006,第2~16页。

③ G. B6hme,AtmosphMre,『力 U 又夕』No. 4,p. 140.

224 |德国哲学(2018年下半年卷)

derAtmosphare)被经验到。但是,气氛是“与我区别开的某物”,是通过

“其他种种经验”(anderenErfahrungen)被发现的东西。换言之,伯梅认为气

氛位于我们之外,它对我发起情感上的袭击,只有通过主观的参与它才能被发

现。伯梅据此来理解气氛所具有的某种客观特征。于是,在察觉气氛的在场性

时,主客之间尚处于未分离状态。

伯梅指出,气氛通过“浸入”(Ingression)与“歧异”(Diskrepanz)两

种方式被知觉到。

浸人经验例如“走进充满节日氛围的礼堂”,是指通过浸人某一空间,知

觉到气氛的经验。这种情况下的气氛,是当前“区别于我的某物” 47),

它是一种有可能引起某种心情的“情绪”。但是,这一情绪还不是“我的情

绪”,我所发现的,是情绪的“袭来”(Anflug),受到这一情绪的感染,该情

绪才能够被察觉为“我自身的情绪”。与之相对,所谓歧异经验,例如“伤心

沮丧时,经验到春季里和煦的阳光”,这种情况下,我原本的情绪与使之发生

变更的周围的氛围“打动我们情绪”(Anmutung)之间产生出一种紧张状态。

此时,我将周围的状态察觉为和煦,由于这是一种与我原本全身感受到的悲伤

异质的状态,这种和煦让人感到十分疏远。

上述两种情况中,都可以看到气氛的“准客观性”(quasiobjektiv) (4is,

47)特征。气氛尚未成为“我的情绪”,“也不是任何人的情绪”,是浮游在空

间中的“模模糊糊地蔓延着的、泛滥溢出” 48)的东西。伯梅将气氛称

作“袭击而来的情感的诸力”“诸情绪的空间担当”(Am, 29)。如果该情绪

被确认为“我自身的情感”,那么它就是被施密茨所定义的“严格意义上的主

观事实”49),它具有一种只有我才了解的意味。®换言之,伯梅认为,

别人不可能了解到我所感受到的悲伤,然而,气氛是无论我还是别人都可以察

觉到的东西,因此,我们彼此都可以了解到某一气氛的特征。

①施密茨的“新现象学”(NeuePhitaomenologie)中提出的各种概念成为伯梅哲学的基础。施

密茨认为,长期以来,哲学都没能充分地理解“主观性”

。按照

施密茨的看法,当我们说

“A很悲伤”时,A在悲伤这一事实是所有人都能够理解的“客观事实”。但是,处于悲伤

之中的本人所感受到的真切性和那种微妙的情绪是除了他本人之外没有人可以理解的,在

此“承认严格意义上的主观性”。cf. II/2, 49, 54, 59, 62, 92f. ; ZfcG, 5ff.梶谷真司

^シ二ミッッ現象学O根本問題』(《施密茨现象学的根本问题》,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

2002)第53页以后详细讨论了施密茨提出的主观性问题。

作为气氛的美225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来考察美。

美似乎同时拥有主观性与客观性,这或许可以说明美也具有一种气氛般的

特征。我们在观赏盛开的櫻花时

,一

定会认为在旁边一起赏花的人也觉得它很

美。由此,可以说美具有一种“准客观性的特征”。当我们觉得一个东西很美

时,可以认为这里显示出了一种倾向性。但是,不能否认,美具有主观性。别

人是如何感受到这朵樱花的美的,我无法准确知晓。

关于这一点,我们或许可以从浸入与歧异的角度来考察美。“美的东西”,

是朝我们袭来的一种情绪,它不属于任何人,根据我们事先携带的情绪,它有

时会给我们带来喜悦,有时会让人感到疏远。有时我们会发现一个为盛开的櫻

花所倾倒、喜悦的自己,有时也会感到它的疏远。我们不会明白别人的实际感

受。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彼此了解那是美的东西。

(四)气氛的概念与气氛的生产

要想理解气氛,必须首先说明气氛与气氛的概念之间的区别。所谓气氛,

是通过被气氛袭击而被知觉到的东西。但是,要想弄清气氛的概念,我们必须

离开被袭的维度,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即所谓“作为第三人称的我” (^5,

51)的立场上,将其规定为概念。这就使得“气氛与气氛的概念之间的关系

变得十分难解”(取50)。

在社会中,可以用气氛来形容的情况多种多样,例如,“强有力的气氛”

“忧郁的气氛”,又如,“带有秋天的气氛”“小市民的气氛”90)等。

如果说,通过这些表达,可以得到某种共通理解的话,伯梅认为,那只能是因

为我们在经验着某种“打动我们情绪”(ammiten)(如,5幻的共通特征。伯

梅将之称为“气氛的特征”,并且提到,这种气氛的特征正是气氛的“什么-

是”(Was-Sein)。但是,为了实现气氛的概念化,或许需要我们“与自我进

行对决”。即有必要远离被气氛袭击的状态,在社会的语境中赋予气氛特征。

从以上伯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认为,我们在概念上理解为美的东西也是

一种气氛的概念。而且,可以推测,美的气氛,其本质不能从其共通特征中

寻求。

在社会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气氛概念,气氛的本质在于其特征,这也关

乎气氛能否被生产出来。换言之,我们可以从对象一方出发,通过对象所具

226 |德国哲学(2018年下半年卷)

有的各种特征制造出气氛。例如,超市通过播放欢快的音乐激起人们的购买

欲;在演出舞台上,通过道具、音响、照明等,营造出大都市的气氛、小巷

的萧条气氛;等等。伯梅指出,存在着一种“审美性的工作”(asthetischeAr-

beit) (仙, 52〇, 这就是生产气氛的工作。例如,室内装饰、设计、广告等

工作就是如此。艺术家,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与生产气氛密切相关的职业。

艺术家所创造的形状、色彩、音效等,直接作用于我们身体的情态性。这种

气氛,不但可以为人类的知觉所接近,也可以被“事物性的构成要素”

(4沁

54)所接近。

美也是可以被生产出来的吧。我们通过改变房间的地毯、家具,打扫卫

生,让房间变美。通过服饰、化妆,使自己变得更美。美的表演,广泛出现在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二美的气氛及其性质

(一)美的情态性

如果将美理解为某种气氛的话,问题是,美与其他气氛在哪一点上可以区

分开来?美的气氛所固有的“特征”究竟是什么呢?

如果说,对气氛的经验是一种情感上的被袭,那么,美的气氛所固有的特

征,可以通过了解我们如何被美袭击,如何被“打动情绪”得到理解。要想

了解这一点,必须弄清美的气氛将我们变成了怎样的状态,即我们的“情态

性”(

Befindlichkeit

) (

As

, 73£〇。

在此,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们的“身体”(

Leib

)。这是因为,正如我们

在前面提到的,我们对气氛的知觉,并非仅仅通过某一种感觉器官实现,而是

通过我们的整个身体对之进行知觉®。我们身体方面经验了某种被袭,这是

“主观的”,而且得到了无法由他人替代的我们自身的经验。美的气氛也是通

过某种方式,朝着我们的身体袭来的东西,由于被袭方式中有一种共通性,所

以它是准客观的。但是,个人是如何对之进行经验的,我们无法得知这种细微

①施密茨指出,“无论怎样的情感……都只有经过身体的激动(leiblicheRegimg),才能进人

主体的情态性经验之中”(1/2, 152)。

作为气氛的美227

的差别,从这一点来看,它是一种主观上的感受。

关于我们所说的情态性的存在状态,伯梅举出了以下例子进行例证。

“我们悲伤、欢乐、忘乎所以、惭愧、不开心、心情好、心情不好” (4沁

81),这些表达,表示我们“处身于某种状态之中”(Sich-befmden)。这与意

向性,例如“我憎恨

X

这种“朝向某物”(Gerichtet-sein)(此,81)的情

况相区别。如果要表达我的情态性的话,必须说成“我是充满着憎恨的状

态”。上述任何一种状态都可以理解为表示着某种身体状态。即“悲伤的确

具有一种压迫的特征和向下拉的倾向;羞愧包含着一种想要逃走的倾向;朝

气蓬勃包含着一种扩张倾向,而且是一种朝着多重的、不确定方向的扩张”

(如,82)。这些状态表明了 “身体空间的变化” “被感知到的空间性本身的

变化”(此,82)。

我们通过情感或者情绪等词所表达的,是与身体状态密切相关的东西。施

密茨的“新现象学”试图弄清这一点。施密茨从身体不能代替这一点出发,

给严格意义上的主观性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他将人类共通的身体之存在状态

用一组被概括为“身体字母”(11/1,169 -172; Z)“C,121-127)的概念进

行阐释。®伯梅试图借助施密茨的上述观点来考察对气氛的感知所带来的情态

性的变化。

气氛,通过袭击来改变我们的身体和情绪,即改变我们的情态性。由此,

我们必须注意,美是如何改变我们的身体的。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考伯梅在其

他著作中的论述。“在大部分气氛中,我们都很容易受其感染。因此,忧郁的

风景使得我们忧郁,清爽的风景使得我们清爽”(AW,176,却//,194)。当

然,这一论述也并非完全适用于所有气氛。按照伯梅的说法,气氛中有例如

“小市民的气氛、有钱人的气氛、考究的气氛、权力的气氛”(^5, 89)等带

①施密茨的现象学使用“逼窄”(Eiigung)、“扩展”(Weitung)、“狭小”(Enge)、“广阔”

(Weite)等概念来描述身体空间的变化。在惊讶与痛苦的体验中,会发生身体的“逼窄”。

惊讶时,我们缩小,处于发呆的状态,感到就好像被抛回了自身一般。在痛苦中,我们会

感到被身体束缚着,无法从中逃脱。此时感受到的,是作为绝对场所的“此”(da)(施密

茨所说的“狭小”)。相反,在打盹或者产生恍惚感时,我们会溶解在周围的范围(施密茨

所说的“广阔”)中,感到“自己与世界融为一体”。这种身体扩张的感觉,被施密茨称为

身体的“扩展”。cf.

II

/1, 73 -97;

n

/2, 19-36;

fluG,

121-127。

也请参考梶谷

『シ二

現象学©根本問題』(《施密茨现象学的根本问题》),第

137~141

页。

228 |德国哲学(2018年下半年卷)

有“社会特征”(gesellschaftliche Charaktere)的说法®,当然,上述法则并不

适用于这些气氛。关于美,伯梅认为,以上事实是成立的。“如果我们进人美

的事物的气氛中,我们就会拥有美的情绪”(AW, 176,却仏194)。

“美的情绪”这种说法,在日语中并不常见,但是在德语中,它意味着情

绪好、情绪愉快。“美的天气”(Sch&ies Wetter)意味着“舒服的天气”。伯

梅还提到

,“

X

#

美的东西的经验是愉快”(AW,177),而且,援引伯克(Ed­

mund Burke, 1729-1797) 的话 : “ 美通过让身体全部组织的坚硬变得松弛发

挥作用”,认为美能让身体放松,带来愉悦(,177)。在其他地方,伯

梅还写道,“一般来说,美的经验就是生命情感(LebensgefUhl)的高涨”

(

AgH

,

194)0

美的东西,会带来愉快、情绪的高涨。这恐怕在经验上,谁都能确认。在

看到美丽的景色、美丽的女性,听到美丽的声音等时,我们会变得愉快,会感

受到爱,心情会变得明朗而愉悦。②

但是,如果仅以带来愉悦、让身体放松来解释美的气氛所发挥的作用,是

不够的。例如,让人心情愉悦的气氛与美的气氛之间的区别,还不明了。

(二)明确在场的气氛

要考察这一问题,我们需要详细阅读伯梅在《美与其他气氛》(却丑,192 _

207)中关于美的论述。

在此,伯梅首先注意到的是,美要求“距离”(Distanz)。“美的女性并非

① 伯梅将气氛暂时分为五类,分别为“社会性特征”、“共感觉” (

Synasthesien

)、“情绪”

(Stimmungen)、“交流特征”(KommunikativeCharaktere)、“运动带来的情绪”(Bewegung-

Sanmutimg)(仙,89f.)。“共感觉”例如“蓝色让人感到凉爽”,与身体的情态性关系密

切;“情绪”如“忧郁的风景”,会让人感知到某种情绪;“交流特征”如“会议紧迫的气

氛”,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相关性;“运动带来的情绪”如“沉重地压下来的气氛”,会让

人感到移动。而且,伯梅指出,上述区分并不明确,有时候会彼此重合。换言之,气氛本

身是人们模糊感受到的,只有在对之进行分析时,才能使用上述分类。

② 施密茨也是这样理解美的。“可以说,美,与其说是一种情感,不如说是一种身体活动的基

本类型,即与私密的扩展相对应的东西。在此,通过将自身感受为‘自由且轻巧’,广阔

从逼窄中解放出来,从身体的狭小中脱身而出。不断缩小的紧张,不会妨碍到广阔,或者

说只能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加以妨碍。多数情况下,狭小只有在它获得解放时才能被察觉到”

(皿/4 , 662)。施密茨认为,美的特征在于“私密的扩展”(Privative Weitung),即并不伴

随“逼窄”的“扩展'而且,施密茨还说,“狭小”即“此”被感知为“被解放出来的

场所”。关于“私密的扩散”,请参考11/1,pp.126-142。

作为气氛的美| 229

性感女郎,美的绘画需要用于实现赞美的距离,美的风景就好像存在于玻璃的

另一侧”(却丑,193)①。而且,他还指出,美带来诱惑,但是该诱惑又“受到

抑制”。“美带来诱惑,但是又不让靠近自己,要求保持距离”(却圮194)。

关于“距离”这一概念,伯梅没有详细论述。但是,他向我们提示了理

解这一概念的线索。那就是“抑制”这一用语。美向我们袭击而来、带来诱

惑,但是,对美的知觉又阻止被诱惑的发生。笔者认为,进行抑制的,类似于

我们所说的“自我意识”。换言之,美的气氛是这样被知觉到的,即意识到散

发出美的气氛的某物与“我”之间的距离。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理解“并

非性感女郎”“需要用于实现赞美的距离”“玻璃的另一侧”等说法了。

似乎是在证实这种说法,伯梅还提到了“引起我们的注意”

(Unsere

Aufmerksamkeit

)(却ff

194)。这可以理解为,注意的引起,伴随着关于处于

被引起注意一方的我们自身的意识。但是,按照伯梅的说法,这不同于通过标

新立异引起的注意,引起注意的东西未必都很美。而且,伯梅还说,美通过

“它是它所是”(was

esist

)(却194)弓丨起注意。“美丽的女性的确是美丽

的女性,美丽的风景是美丽的风景”(却圪194)。这就意味着,美就是使得美

的“Xf象”本身能够强烈地被意识到的东西伯梅接着讲道,“某种美……是

它所闪耀出的那个是什么所具有的东西(

Was

-

sein

),是作为那个什么东西自

身的某种明确的在场”。

接着,伯梅论证了美具有“提高生命情感”“萌生爱情”(却圮194f.)

的作用。这种爱,带来了想要接近对象的倾向性。伯梅还使用了“参与”

(

Teilnahme

) —词来表达。“美

,一

方面制造距离,另一方面在制造距离的经

验中允许参与”(却仏195)。最终,伯梅得出以下结论,“美并非美的对象所

① 但是,伯梅并不否定女性美与性感之间的关系。关于人类美,他写道,“美是伴随着爱的气

氛的相貌”(Atm, 130)。也请参考本文第3部分。那么,为何要在此区分美丽的女性与性

感女郎呢?关于这一点,克拉格斯的概念“遥远的爱”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按照伯梅的

说法,那是一种满足于“形象的现实性(WirklichkeitderBilder),不准备靠近身体的爱”

(Atm, 193)。换言之,美以与性不能等量观之的距离为前提。<£1>11(1_10嗯8,¥〇1»1«)8-

mogonischenEros, Bomil972, p.92。[『宇宙生成

的工口

一只』(《宇宙生成的爱》),田岛

正行译,5 書院,2000,第81页]

② 伯梅说,柏拉图将美称为“最为闪耀的东西”(tfiekphanistaton),黑格尔从观念论的角度出

发将之称为“显现的理念” (erscheinendeldee),这刚好佐证着上述说法的成立。Platon,

Phaisros, 250 d7. Hegel, Asthetik Bd. 1, WerkeBd.13, Frankfurt/M

Suhrkamp p. 230f

230 I德国哲学(2018年下半年卷)

具有的某种性质,而是一种气氛,而且是一种让我们为之倾倒,可以提高自己

的生命情感的明确在场的气氛”(却197)。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美作为气氛朝我们袭来,它会给我们带来

提高生命情感的愉悦,但是,它又要求“距离”,因此,我们会想要接近对

象。而且,正如“它所闪耀出的那个是什么所具有的东西”这一表达所说的,

或者从伯梅所举出的例子女性、绘画与风景我们可以明白的,总之,美被理解

为通过视觉知觉到的一种气氛。

我们在前文曾经提到,美尤其被在视觉性的事物上予以承认。但是,另一

方面,伯梅又说,对气氛的感知并非通过某一特定的感觉器官,而是通过全部

身体进行的。一眼看去,这貌似很矛盾。但是,如果我们再审视一遍气氛的知

觉过程,该问题就会得到消解。的确,伯梅认为,在气氛的袭击中,我们的整

个身体都参与了进来。然而,气氛“不能基于感觉的性质进行分离,但是可

以与感官对应实现其特殊化” 42),它不是感官完全无法参与的东西。

实际上,德语中表示美的意义的“Sch6n”与表示闪耀的“Schein”拥有相同

的词根®。考虑到这些事实,将视觉性的东西视为第一位的说法不构成问题。

视觉,或许是我们进行社会生活时最为重视的感觉器官。我们将眼前的事

物作为被社会、文化、历史规定的“物”来认识。许多情况下,在对美进行

知觉时,我们也是将美作为“什么”的美进行知觉的。伯梅举出的女性、绘

画、风景的例子,无论是花朵还是星辰,美并非仅仅作为美被知觉到的,而是

作为什么的美被知觉到的,为了知觉到这个什么,伴随着意识的参与也不是不

可思议。前面列举的“寒冷”的例子中,有时候也会在意识蒙昽时感觉到冷,

进而逐渐自觉到寒冷,但是,对美的感知一开始就伴随着明晰的意识。听觉上

的美也是如此。当我们用美来形容听觉中被知觉到的东西时,如“旋律”“虫

子的鸣叫” “人声”,一般都是用于保有距离被知觉到的作为什么的美的情况。

换言之,美的气氛的特征,就存在于经由全部身体所感知到的愉悦之中,

这种愉悦尤其通过视觉被感知到,当意识到这一点时,就会使用美的这一词

语。如果这种解释成立的话,美的这一词语,便可以像日语中的“美味”一

样用于形容味觉,或者可以像德语中意味着“美的”意思的“schen” 一样用

W. Perpeet,Antike Asthetik, p. 11.

作为气氛的美I Ml

于形容各种各样的愉悦,由此,该词获得了广阔的意义范围。这是因为,美的

气氛通过全部身体被感知到的本质,就存在于愉悦之中。

伯梅用“一种让我们为之倾倒,可以提高自己的生命情感的明确在场的

气氛”这一说法来表达美。换言之,现在,我们的确感知到它就在我们面前,

这种提高生命情感的愉悦的气氛就是美,因此,我们与美之间保有距离,认为

它是存在于我们外部的对象,同时,我们又不得不为它的“闪耀”作用所

倾倒。

(三)欲望、惊叹、价值

从伯梅对美的定义,“明确在场的气氛”出发,我们可以理解另外一些问

题,即美与“欲望”、“惊叹”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A•欲望

如果美是带来愉悦的“明确在场”的气氛,那么可以理解为被感知到美

的气氛的对象将会带来欲望。这是因为,这一 •象是被意识为某种可以带来愉

悦的东西的。但是,伯梅认为,该欲望并不意味着想要确切地拥有它,而是一

种能够制造出“消除距离与隔阂的倾向性”(AW,178)的东西。换言之,美

是保有距离被知觉到的,但是美的气氛带来的愉悦制造出消除距离,使二者变

得更为亲密的倾向性。按照伯梅的说法,这就是欲望的原形。

B. 惊叹

里尔克与柏拉图曾经提到过,美会带来惊叹,这可以从美以出人意料的方

式向我们袭来得到解释。根据伯梅的说法,美是“在某种意义上,由意义关

联所构成的我们的世界中不可能出现的东西”(AW,178),它诱导我们放弃

我们的日常生活。对此,也可以做出如下理解,即作为“明确在场的气氛”

的美,它的突然袭来、提高生命情感的愉悦的特征被显著地意识到,让人

惊叹。

C. 价值

我们知道,长期以来,美与真、善一道被认为是一种价值。

价值问题,也可以从美是“明确在场的气氛”中得到理解。即,美存在

于日常生活之中,又能够给我们带来超越日常生活关联的愉悦。而且,在保有

距离的情况下,被确认为“明确在场的气氛”的美,应该会伴随着这样一种

232 |德国哲学(2018年下半年卷)

意识,即其中必然有能够使我们为之倾倒的某种确定性的东西。®

在此,我们将本部分内容总结如下。

美的特征,存在于让我们为之倾倒的愉悦之中。而且,尤其是作为一种

“明确在场的气氛”,美存在于保有距离被知觉的气氛,特别是在视觉上给我

们带来愉悦的气氛之中。而且,美也存在于保有距离被知觉到的听觉性的气氛

之中,由于其本质在于愉悦,它可以广泛地被用于一般性愉悦的范围。但是,

从保有距离被知觉到这一点看来,美的气氛是特殊的,因此,美也能够成为欲

望、惊叹的对象。而且,美也与价值相关。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如今美这一

概念的广泛使用,例如在评价艺术作品时使用美这一词语的理由等。

三美的诸相

在著作中,伯梅对于美的考察,尽管是碎片的,却是广泛的。在本部分,

①由于与伯梅相关,米歇尔■郝思凯拉(Michael Hauskeller, 1964 -)注意到价值问题,写

成《美是气氛吗》一

‘文

(1st Schonheit eine Atmosphare? Zur Bestimmung des landschaftlich

Schdnen in:

Naturerkenntnis und Natursein. Fiir Gemot Bdhme,

Herausgegeben von Michael

Hauskeller, Christoph Rehmann-Sutter und Gregor Schiemann pp. 161 - 175, Frankfurt/M : Su-

hrkamp 1998.以下,关于对该文献的引用或者参考,括弧内仅标记页码)。郝思凯拉批判伯

梅对美的考察,认为美的本质不是美的气氛,而应从美带来的“绝对价值,,(175)中寻求。

郝思凯拉并不否认美的气氛的存在,即美既能让我们萌生爱情,又能给我们带来安稳

感(cf, 164)。但是,郝思凯拉认为,之所以应在“绝对价值”中寻求美,是由于有些情况

下,即使装饰得十分美丽,却不具备美的内在。他引用芭芭拉•希特曼对现代消费社会中

美的考察,按照希特曼的观点,现代社会随处可见被装饰得很美的东西,但那不过是美的

外表,而非真正的美。希特曼将之命名为“外表的美学”(AsthetikderFassade)。郝思凯拉

在希特曼观点的基础上,认为美的内在保证了美所具有的价值。

一眼看去,将美理解为价值的郝思凯拉的观点与将美理解为气氛的伯梅的观点之间差

异巨大。但是,郝思凯拉并不否认美是具有气氛作用的存在。如果否定这一点而仅仅从价

值中寻求美的话,美将无法与真、善区分开来。而且,由于人类无法靠近自然,郝思凯拉

承认自然中存在审美价值。这与伯梅的见解一致,伯梅认为,由于自然这一领域远离人类

的使用和目的,即人类的日常关联,因此美具有能够带来超越日常的作用。

既然郝思凯拉承认美的气氛,二者的观点之间好像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尽管如此,

郝思凯拉从“价值”中寻求美的本质,这是因为,他想在超越日常关联的气氛作用中,在

需要保有“距离”对之进行认识之中,寻求美不同于其他气氛的特征。

郝思凯拉的观点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看上去美丽的东西并不能保证审美价值。在

郝思凯拉看来,其理由在于意识到了那是徒有其表的东西。这或许可以理解为,带着人工

痕迹的美,由于表现出了意图与目的,不再让人感知到,或者说遮蔽了超越日常的气氛的

作用。这一点,也与本文论述的伯梅的观点一致。

作为气氛的美233

笔者将把这些论述整理为自然、日常生活与艺术、人类三个领域进行阐释,以

此考察美在现代所具有的意义。或许,我们可以由此发现,到目前为止本文的

论述还没有提及美的含义和问题。

另外,正如在本文开始所提到的,对于特别重视美的传统美学,伯梅是持

否定态度的,他认为应该对一直很少被人关注的各种气氛给予重视。因此,本

部分也将在理解美的意义时多加注意伯梅所论述的气氛的存在方式。

(一)自然

说到自然,我们恐怕会想到植物、动物、岩石,或者发现它们的领域,河

流、森林、大海等。传统美学恐怕也是这样看待自然的。伯梅一方面将传统美

学所涉猎的领域以气氛的视点予以考察,另一方面,将以往的自然这一概念彻

底更新,自然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A

在《审美的自然知识》(AsthetischeNaturerkenntnis) —文中,伯梅注意到

了自然,尤其是生物中的“交流关系”(cf. 183ff.)。伯梅援引动物学家

阿道夫.波特曼(Adolf Portmann,1897 -1982)和拜腾狄克(Frederik Jacobus

Johannes Buytendijk, 1887 -1974)的观点,指出生物具有为实现交流进行提

示、接收事物的能力(cf.如n,187)。根据波特曼的看法,比起接收,提示的

能力更为古老,范围也更广。这是因为,生物中存在着一种“不发挥任何作

用,没有任何目的”,“不针对任何东西的自我呈现”(Am,189)。花朵所具

有的各种各样的形态和气味,鸟的鸣叫声等,生物表现出各种形态和色彩,或

者发出声音和气味,但是,在许多情况下,这是没有理由和目的的。然而,正

如我们从昆虫与花朵的关系中可以看到的,生物具有接收这种“自我呈现”

的能力。伯梅将此理解为生物具有作用于他者的能力,即“摆脱自己”(人!18-

sich-Heraustreten ) (, 189 )、‘‘ 淀出 ’’(Ekstasen ) ( Ajm,187 )。①

由此,伯梅提及生物通过各种方式自我呈现的能力与对之进行接收的能

①佩尔佩特援引波特曼的观点,注意到生物对外部展示各种姿态,而且该姿态可以冠以“美

的”来形容,他将之命名为“生命美 ”(daslebendigeSchGne)。c£W. Perpeet,

twt cfer

沿服《

Bonn

1997

pp. 77 - 83

也请参考『美

的光芒》)。

シ十彳 > 忆

O V

T

』(《关于美

234 |德国哲学(2018年下半年卷)

力,同时认为这可以成为气氛理论的基础。这是因为,人类的知觉,能够接收

上述生物的自我呈现,并“能在情感上被赋予情绪”(^m, 189)。①植物与

动物的各种表现,尤其是视觉性的表现(花朵等)、发出的声音(鸣叫声等),

如果能够带来提高生命情感的愉悦,就可以对之使用“美的”这一形容,这

在许多文化中都可以得到证明。

B

当然,我们能够体验到的情感上的被袭,不仅限于生物领域,而且也包括

无生物领域。在收录于《生态学的自然美学》的几篇论文@中,伯梅从交流关

系的视点出发,彻底改变了何为自然的看法。

沿着城市的发展历史,伯梅考察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根据伯梅的说法,

在古希腊,自然位于城市的外部领域,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是外在的

60ff.),近代以来,随着别墅和公园的普及,自然被引人城市内部(cf.F5Af,

62ff.),到了现代,在城市规划中尝试保留野生状态的自然(cf.F抓,66ff.),

尽管如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依然是外在的。这是因为,对自然的认识没有发

生变化,即自然是位于理性的人类之外的领域。根据伯梅的看法,近代以来的

自然美学,从康德到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1903 -1969),都将自然视

为“理性的他者”42),即位于人类理性的外部领域,作为理性存在

的人类只能将自然作为人类的外部领域,作为与社会相对的“乌托邦性质的

对立像”(&W,45)进行评价。对此,伯梅认为,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

天,与自然建立“内在关系”显得十分必要(cf.F5Af, 71ff.)。

伯梅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我们拥有身体,“我们自身就是自然”。人

类拥有身体,吸取养分、呼吸,受到各种气氛的影响74)。对于人

① 伯梅注意到康德《判断力批判》第42节的下列内容,“自然是通过其美丽的形式,形象地

向我们说话的

……

密码的真实破译”(/ara,

no

)。

“光的变化(色彩)与回响(声音)

是……所谓自然向我们发出的一种语言,而且包含着一种具有更高层次意义上的语言”

(/MfQ, 171f.)。在此,他好似注意到了自然发散出来的气氛的作用。但是,康德认为,

该作用本身不能为气氛奠定基础。因此,他将之归于人类的解释。“鸟的鸣啭宣告着喜悦与

对其生存的满足。至少我们是这样解释自然的,无论那是不是自然的意图。”(/aW, 172)

cf•如ra, 188; 44ff. ; Ais, 46〇

② Die schOne Natur und die gute Natur (FsiV,38 -55),Die Mensch-Natur-Beziehung am Beispiel

Stadt (

FdNf

56 -75) , Die Bedeutung des englischen Gartens und seiner Theorie fflr die Entwick-

lung einer okologischen NaturAsthetik

(FdNf

79-95).

作为气氛的美235

类而言,身体就是“理性的他者”,通过身体,我们维持与他者的交流关系。

这样一来,对于将经由人手干预过的物从自然中区分出来的必要性本身便变得

十分可疑。这是因为,即便是经由人手干预过的事物,它也具有以某种形式与

我们的身体保有关联的作为自然的一面。伯梅还说,我们称之为自然的东西,

在某种意义上,也与人类相关。“人类并不拥有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在实际上与

人类无关的自然”

的自然而言更好的环境。

在与上述自然的关联中,应该如何理解美呢?

伯梅指出,美是“感性的、情感上的” (sinnlich-emotional) “营养”

(Nahrnng)(抑% 93, .46ff.)。按照伯梅的看法,“人类对于与自身不

同的其他事物具有一种深刻的要求”,“人类不想生活在只能遭遇到自身的世

界之中”(/YW,92),因此需要与各种各样的外部世界进行交流。正如前面提

到的,美会给身体带来愉悦。如此一来,可以将美理解为与各种外部自然之间

构建友好关系的气氛。

(二)曰常生活与芝朮

从前文的分析中,我们得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包括美在内的各种气

氛的影响。在论文《暂时之物的美学》(抑^, 166 -189)中,伯梅探讨了日

常生活中的气氛问题,这也能给我们考察本文主题即美的问题带来启发。

伯梅在这篇论文中主张“暂时之物的美学”。按照伯梅的看法,“暂时之

物”,即气氛,从沃尔夫

(Christian Wolf, 1679 -1754)

47)。因此,我们有必要创造、保存下来对我们自身

到阿多诺的“古典美

学”,都将之理解为“假象

=

光芒”(

Schein

),尤其是在论及美的问题时,会

涉及暂时之物。但是,随着古典美学发展成为趣味判断的美学,美学将研究对

象转向完成的艺术作品,因此没能充分评价暂时之物(cf.抑Af,

169ff.

)。这

是由于人类的理解传统更加重视理性、心灵与人格,哲学传统比起偶然性更看

重存在,社会传统更加重视人类的地位与名声,这都妨碍了对暂时之物的评价

(cf. 176f

.)。

伯梅说,“暂时之物的美学,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可能成为艺术与艺术

作品的理论”179)。但是,他并不否认,在艺术中能够读出暂时之物

的可能性。这是因为,艺术“既然是以常见对象与日常为主题的”,就必然会

236 |德国哲学(2018年下半年卷)

与暂时之物发生关联。从这一角度出发,伯梅论及日常知觉问题。他援引了霍

夫曼-阿克斯海姆(Dieter Hoffmann-Axthelm,1940-)的观点。

按照霍夫曼-阿克斯海姆的看法,我们的日常知觉对知觉内容进行选择,

将意义接受为补充信息。我们所知觉到的,是被理解为恒常存在之物的“对

象”,是担负着使用目的与社会意义的“道具”。而且,在现代社会中,越来

越占有支配地位的知觉,是对通过某种暗示传达意义内容的“信号”的知觉。

当然,如果没有这种知觉,我们就无法实现日常生活,其重要性不容置疑。但

是,伯梅认为,由于这种起到支配作用的知觉的存在,人们很少关注暂时

之物。

那么,如何才能遭遇到暂时之物呢?伯梅举了三个事例。第一,正如凡-

高笔下农夫的鞋子所展示出来的那样,它出现在事物现在的表情中。我们所看

到的,并非作为商品的鞋子,而是穿旧的了、样子发生变化了的鞋子当下的样

子,是偶然的、暂时的样子。第二,是眼前事物的偶然配置。这里不存在事物

间的意义关联。因此,我们得以注意到“事物当下的姿态(在场)” (&Af,

178)。第三,就像印象派画家所注意到的,在事物中看到的“光与影的游

戏”。事物在一日或者一年之间,由于光线变化呈现出各种姿态,散发出各种

情绪。因此,伯梅提出了一些能够注意到暂时之物的方法,例如凝视眼前景

色,观察事物的偶然姿态,还有目光的逆转,即“感受主体受到的来自事物

的凝视”(F6W,186)。换言之,注意并自觉到周围的事物朝我们散发出来的

气氛作用。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伯梅在此列举出来的例子,多少与艺术创造有一些关

联。伯梅列举出了一些关注暂时之物的艺术,例如穆里罗的风俗画、许多静物

画、印象派绘画、日本的俳句与浮世绘、戈特弗里德•贝恩的诗歌和布鲁斯特

的小说(cf■抑Af, 178f.)。

此外,笔者认为,伯梅在此提到的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被知觉到的暂时之

物、气氛,大多数都可以用美这一词语予以形容。的确,美,常用于形容花

朵、宝石、从山顶眺望的风景等特定事物或者景色,或许许多人都会在这些对

象中知觉到美。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会说,破旧的生活用具、历史悠久的

老街风景等很美。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美作为气氛,其作用在于愉悦。因

此,如果我们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到使得心情恬静的愉悦,就可以将之

作为气氛的美237

称为美。这样一来,或许可以说,美的气氛之中,也存在着远离被意义捆绑的

日常视角时所感知到的,那种隐匿的东西。尽管如此,当然,被感知到的气氛

并非只有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知到各种气氛。从《暂时之物的美学》

中,我们可以看到,伯梅主张,通过改变日常视角,可以在平日常见的东西中

感知到包含美在内的各种气氛,美学应该关注的,正是这些气氛。

(三)人类

伯梅关于人类美的论述,集中在论文《美丽地一存在》(

Schiin-Sein)

(MV,

160-179)®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里的问题在于美丽地“存在”

(Sein

)。作为气氛的美是暂时之物,或者说,它被理解为“假

(Schein

)、“表现”

象=光芒”

Scheinen

)。人类的美也意味着“具有特殊资格的夕卜表”

(AW,166),这里的问题在于通过身体使得他人倾倒,那么,也可以将之理解

为“身体的在场”

(leibliche Arrwesenheit)

问题。但是,对于人类而言,如何

有意识地使自己散发出美的气氛也是一个问题。换言之,此处的问题在于自己

身体中的美的生产,在于“关于外表的自我理解”(層,170)。

A.

根据伯梅的研究,历史上有两个时期将美作为自我理解问题予以重视,一

是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典的希腊时期,二是中世后期到巴洛克时期的贵族文化时

期(

,169)。但是,在近代市民社会中,勤勉、清贫、节制、谦虚被视

为美德,美与自我理解相去甚远,人们重视的是个人可能达成的财富与业绩。

当时,人类的美,意味着一种自然的恩赐或者高贵的血统,因此与人类的自我

理解相去甚远(

,

162)。伯梅指出,即便在现代,美人的典型是女性,

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女性更加具有身体性,与自然更为接近169)。因

此,讨论人类美的问题,甚至是一种近似“侮辱”(層,脱)的行为。

但是,伯梅认为,在现代,美逐渐成为人类的自我理解问题。伯梅首先指

出的是,20世纪的哲学人类学,尤其是普莱斯纳(HermuthPlessner, 1892 -

1985)、克拉格斯(Ludwig Klages,1872 _ 1956)、萨特(Jean-Paul Sartre,

①日译,「美

学一

新現象学

在(《美丽地一存在》),古川裕朗译,收录于『雰囲気

ro

挑戦』(《气氛美学一

2006,

237 - 260

页。

ro

新现象学的挑战》),梶谷真司等译,晃洋书

238 |德国哲学(2018年下半年卷)

1905 -1980),尽管没有直接讨论美,但是他们要么将人类的外表视为表情问

题,要么论及了为他者的身体所倾倒的情况(,166ff.)。这表现了“身

体的在场”问题意识的凸显。进而,伯梅指出,在电视、杂志等媒体中,越

来越多地提到人类的外表,因此,年轻人所重视的,不再是勤勉、清贫等近代

道德,而是自身的外表(,170)。在现代,尽管在就职、选举等情形

下,也存在着根据其他价值判断否认外表美的倾向,但是,另一方面,现实

是,许多人不得不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美。

B.

但是,在讨论人类对于美的自我意识时,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首先,现代人已经无法理解人类中的自然的美为何物。按照伯梅的看法,

这是因为我们对美人的印象,“由广告与视觉媒体规定着”(_,163)。化妆

和装饰品等可以让我们获得美,通过化妆产生的美能够被复制。另一方面,这

也会让人对被制造出来的美产生不快。例如,它也表现在女权主义对于强制变

美这一状况的反感。

其次,还可以举出这样的例子,由于人们不再信任天生的美,美与情感激动

或者说性感变得密不可分。这是由于,要想美丽地存在,就伴随着使得自己成为暴

露于IfeA眼前的对象的可能性,或者借用##曼(BarbraSichtermann, 1943 -)的

话,艮卩成为“性的存在”(MV, 165)的可能性。因此,伯梅提到,也可能使得

“美丽地存在”(Schfjnsein)与“人格地存在”(Person-Sein) (W, 165)之

间形成对立。

C.

我们在考察获得美的气氛时,需要注意到上述问题,尤其是那些能够让人

变美的客观原因,比如化妆等。

化妆是如此,同样,人类要想美丽地存在,需要基于一定的客观规定。但

是,不能将美与客观规定视为同物。自古以来的那种以比例来阐释美的学说早

已过时,这表明,无论如何列举客观规定都无法解释美。那么,化妆的意义何

在?伯梅认为,化妆的根据在于使得“出现在自己外部” (Aus-sich-Heraus-

treten)成为可能,“凸显美人的存在感”(AW,H3)。换言之,要想朝他人散

发气氛,化妆是必要的。

但是,我们只能从社会生活中学习到人类美是何物,因此,为了 “美丽

作为气氛的美| 239

地存在”,就不能远离在社会上通用的“美的形象”“美的理想模本”(W,

173)。所以,要想美丽地存在,必须通过美的形象,唤起美的气氛。这就意

味着,化妆等“客观表征” (Merkmale)也能够制造出单纯的“凝固了的形

象”和“外表”。而且,美的气氛“不能是一种对确定的所有物的拥有,它不

是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比照所有物能够得到确认的”(AW, 174),完全是只能

像魔法一样唤起美的气氛。

因此,伯梅指出,我们要想“美丽地存在”,需要将美置于“实存化”

(existieren),艮P “操心结构”(Sorgestraktur)(丽,175)之中。但是,在这

一事实中,我们还必须看到,在试图美丽地存在的人们身上,存在着一种

“内在危险”。

要想美丽地存在,必须有“想要美丽地存在”(SchiJnsein-Wollen) (W,

176)的意图。但是,如果意图过于强烈,就会变成刻意。我们必须努力使我

们外表上制造出来的美显得自然。伯梅认为,由此产生的危险是“恶心'这是

因为,萨特用恶心来规定“对于被物化了的身体的情感上的反应”(層,176)。

作为避免造成恶心的手段,伯梅提到了 “自恋”(AW, 176)。按照伯梅

的观点,自恋是美丽地存在所“不可或缺的要因”。换言之,我们要想使得他

人倾倒,首先要让自己倾倒。通过自恋,“行为主体”与“被制造的客体”之

间的崩塌可以挽救“美丽地存在”。此外,通过自恋,可以“情感上悉知作为

身体的自己”(W, 176)。按照希特曼的话,也就是“将自身选择成为性的

实存”(曆,176)。但是,另一方面,自恋也伴随着如下危险,“被自己迷倒

会导致偏执的言行,想要成为注视对象的想法会导致自尊心膨胀,自我放弃会

导致卖淫和裸露癖”(AW, 176)。

根据以上伯梅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尤其在人类中,美的气氛带有社会

性、文化性。在此,美的本质也可视为让人为之倾倒的愉悦。然而,要想生产

这种气氛,有赖于美的理想形象。伯梅还提到,美的气氛,并不被感知为想要

变美的意图的显现。这或许是因为,美的气氛之本质总是在于它的作用之中,

如果意识朝向意图的话,将会妨碍对气氛的察觉。这与前面我们提到的如果意

识朝向对象、道具、信号的话,将会妨碍对气氛的察觉是一个道理。

但是,此处又产生另一个问题,即在所有的气氛中,人类为何特别要寻求

美的气氛呢?其理由或许在于美是“明确在场的气氛”,是保有距离被知觉到

240 I德国哲学(2018年下半年卷)

的。保有距离被知觉到的美,要求某种明确性、确定性,我们会想要掌握那种

确定性,但是这又伴随着前面提到的危险。

以上,我们从自然、日常生活、人类三个侧面考察了伯梅的观点。可以确

认的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美的本质都在于能够带来愉悦的气氛。此外,我

们也了解到美的问题的广泛性和它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无论在知觉方面还

是生产方面美都极为重要。

总结

本文参照伯梅的著作,讨论了作为气氛的美的问题。从第一部分我们得

知,美既不存在于主观也不存在于客观,而是一种气氛。从第二部分我们得

知,美对身体的情感上所发生的影响在于其能够提高生命情感,带来愉悦,美

的气氛尤其被理解为“明确在场的气氛”。第三部分,在上述理解的基础上,

我们讨论了伯梅对于自然、日常生活、人类中的美的含义的理解。

在现代,与崇高等相比,也许美已经变得不再为人们所重视。其原因或许

在于,美往往被认为是“趣味判断的问题”等,人们喜欢用一种形体化的形

式理解美,忘记了作为气氛的美的作用。不过,如果将美理解为气氛的话,美

就与其他气氛相同,具有情感上向人袭来的力量。只要注意到这一点,美就会

一直对人类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气氛”这一概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有些学者积

极吸收气氛概念,试图以此为课题展开研究;另一方面,也有学者对该概念持

怀疑态度。®本文主要以伯梅的气氛概念为依据,不过施密茨也论述过气氛,

两人对该概念的理解存在着微妙的差异。②对于气氛这一概念,今后也有必要

从各种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此外,在本文中,围绕美这一题目展开了对气氛的

① 受到伯梅气氛概念影响的研究,例如,Neue •Asthetik,Das yltmosp/idrisc/ie izrw/W_il-

helm Fink,2002。请参考收录于其中的不同研究者所写的论文。对于伯梅气氛概念的批判,

可参考沃尔夫哈特•亨克曼(Wolfhart Henckmann)的论文「雰囲気•気分•感情」(《气

氛•情绪•情感》),松尾大、阿部美由起翻译(「力U又夕美学芸術論研究』,2007,第20〜

75 页)。

② 伯梅与施密茨关于气氛概念的差异,请参考古川裕朗的论文「、几7>•シlミ邑亇^

—卜■彳一^①雰囲気概念查(《围绕赫尔曼■施密茨与格诺■伯梅的气氛

概念》),「人間環境学研究』第3卷第2号,2005。

作为气氛的美| 241

考察,或许也能够从该角度出发来研究各种其他问题。这样,才能加深对气氛

概念的理解。

附注:对伯梅的著作和施密茨著作的引用及参考,使用了省略表达,正文

中,使用的是省略表达与参照页码的数字。

Gemot Bohme

Anthropologie

in

pragmatischer

Hinsicht

,

Darmastdter

Vorlesungen

,

Frankfurt

/

M

Suhrkampf

,

1985. (

=

ApH

)

Fiir

eine

okologische

Naturasthetik

,

Frankfurt

t

/

M

Suhrkamp

,

1989.(=

FoN

)

Natiirlich

Natur

.

iiber

Natur

im

Zeitalter

ihr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

,

Frankfurt/Mi

Suhrkamp

,

1992. ( =

NN

)

Atmosphdre

Essays

zur

neuen

Asthetik

,

Frankfurt/M

Suhrkamp

,

1995.(=

Atm

)

Kants

u

Kritik

der

Urteilskraft

i9

in

neuer

Sicht

,

Frankfurt

/

M

Suhrkamp

,

1999. (

=

KnS

)

Aisthetik

Vorlesungen

iiber

Asthetik

als

allgemeine

Wahmehmungslehre

,

Wilhelm

Fink

Verlag

, 2001.(『感覚学

iL

TO

(

美学』,井村彰他訳,勁草書房,2005)

Hermann

Schmitz

System

der

Philosophie

Bd

. 2

Teil

1.

Der

Leib

,

Bonn

, 1965. ( =

II

/

l

)

System

der

Philosophic

Bd

. 2

Teil

1.

Der

Leib

im

Spiegel

der

Kunst

,

Bonn

,

1966.

(=n/2)

System

der

Philosophie

Bd

. 3

Teil

2.

Der

Gefilhlsraum

,

Bonn

,

1969. ( =

EI

/2)

System

der

Philosophie

Bd

. 3

Teil

4.

Das

Gottliche

und

der

Raum

,

1977. ( =

HI

/4)

Der

unerschopfliche

Gegenstand

.

Grundziige

der

Philosophie

,

Bonn

,

1990. (

=

DuG

)

Abstract |

251

and moved to West Germany. After the death of Bloch in 1989, he was reputed in

East Germany.

Keywords

Bloch

Hope Philosophy

German United Social Party

Revision­

ism

Atmosphere as Beauty

A New Aesthetics

Based on Gemot Bohme

Tatsuno

Ryosuke/Translated

by

Cui

Li

/ 219

Abstract

Atmosphere, as a foundamental concept in Gemot BohmeJs aesthetics,

on which it can develops a kind of new interpret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beau­

ty. That is, beauty is some kind of atmosphere, which rest in something neither sub­

jective nor objective, but a particular circumstance (Befindlichkeit) , into which we

are put by throught a bodily-perception change. Atmophere as beauty can prove our e-

motional life and bring pleasure to us. It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a kind of u atmos­

phere of presence exacdy^ , on which, nature, everyday life, art and the beauty of

the mankind can all be given some more connotations than that in our usually under­

standing.

Keywords

Atmosphere

Beauty

Befindlichkeit

Pleasure

2024年4月22日发(作者:福鸿飞)

作为气氛的美

-立足于

G

.伯梅的“新美学”

立野良介文/崔莉译

M

[内容提要]“气氛”是伯梅美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立足于

伯梅的美学观点,可以对作为气氛的美做出全新阐释:美是一种气

氛,它既不存在于主观也不存在于客观,我们通过身体中情态性的变

化感知到气氛;美的气氛对身体的情态性所产生的影响在于它能够提

高生命情感,带来愉悦;美的气氛尤其被理解为一种“明确在场的

气氛”。在此基础上,自然、日常生活与艺术、人类的美都会带上不

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含义。

[关键词]气氛美情态性愉悦

引言

提倡“新美学”的G.伯梅(Gemot Biihme, 1938 -),将“气氛”

(AtmosphSre) —词作为其美学的基础概念,试图从“感性论”(Aisthetik)的

视角重新考察艺术作品和我们的日常社会。本文将从“新美学”的视角出发,*

*本文首发于日本杂志《文艺学研究》2011年第15期。

** 立

野良介

(Tatsuno

Ryosuke

)

日本成安造型大学

(Seian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

非常

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德国美学、环境美学、美学史。崔莉,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外

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美学、日本文学。

220 德国哲学(2018年下半年卷)

I

讨论美的问题。

伯梅在《实用观点的人类学》•历nsic/if) (1985)、

《为了 生态学

自然実学

I

(Fiir

eine

dkologische

Naturasthetik

、(1989 )、《自然的自

然---关于超越其技术上的可复制性的自然》(Ateiir&A Atewr. iiier Ateur ii6er i/wer

technischen

Reprodukzierbarkeit

) (1992)、《气氛

---新美学i^|》(AnwMp/jfire. fea”

zur

neuen

Asthetik

)

(1995)、《从新视点看康德的判断力批判》(Xants “AHfiA; efer

t/rteiMr({^”iraneuCT'1Sic/!f) (1999)等著作中,将美理解为“气氛”(AtmosphSre)

或者“某种气氛性的东西”(etwas Atmospharisches) (K

ti

5, 39)①。

需要事先指出的是,对于尤其重视美与崇高的传统美学,伯梅持否定态度

(cf.4b,68; Am, 35)。但是,正如我们从他所写的几篇关于美与崇高的文章

中可以看到的,他并不否定美与崇高自身。伯梅要考察的,是包括美与崇高在

内的各种“气氛”的含义,他将美与崇高也视为一种气氛。伯梅所批判的,

是无视除此之外的其他气氛的做法。

本文之所以将美作为主题,一方面是因为美是美学史上最富有争议的问题

之一,另一方面这也是伯梅的观点带给我们的启示,他与传统美学的做法不

同,并非从本质上考察艺术作品的理解问题,将美的问题视为例如趣味判断问

题进行论述。

本文第1部分重点参考《Aisthetik—作为一般知觉论的美学的讲义》

(

Aisthetik

.

Vorlesungen

liber

Asthetik

als

allgemeine

Wahmehmungslehre

)

(2001) ,

察气氛为何物,美在哪些方面被理解为气氛。第2部分考察这部著作与上述几

篇论文中所讲到的,美如何与其他气氛进行区分。第3部分同样参考上述著作

中伯梅的几篇论文,考察现如今,在自然、日常生活、艺术、人类领域中,美

所具有的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作为气氛的美

(一)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在讨论伯梅如何将美理解为气氛之前,我们首先来简单总结一下审美体

①伯梅的著作多是论文集。下文将标明著作中所收录的论文名,著作名按照文末注释中的简

称标记。

作为气氛的美221

验,即感受到“美的”这一体验究竟为何物。当然,对审美体验进行总结并

非易事,但是,它对我们进一步对美进行考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多数情况下,“美的”这一词语,与“好的”“正确的”一样,意味着某

种价值之高。然而,与后两者相比,应该说,“美的”尤其用于形容通过身体

当场感受到的事物。当然,也有“美的灵魂”等说法,它也并非不能用于身

体感受之外的情况。此外,有时也会使用“美的行动”用于表示某一行为的

伟大。尽管如此,上述情况还是少数,与之相比,将“美的”用于形容眼睛

所见、耳朵所听之物的情况要多得多。

或许可以说,即便在用身体感受的事物之中,“美的”也尤其用于形容通过

视觉与听觉得到的感受。当然,日语中还有“美味”这种表达,德语中将“很

棒的体验”称为“einschanesErlebnis”。但是,“美的”这一词语,恐怕无论在

哪种语言中,都首先用于形容被视觉知觉到的事物,次之用于形容被听觉知觉到

的事物。在视觉现象中,该词多用于形容自然、手工制作的东西(尤其是艺术

作品)、特定的男女等。好似惯以美来形容的事物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固定的。例

如,花朵、星辰、宝石和贵金属、人类中的女性等。在听觉对象中,鸟鸣、虫声

等特定的自然声音、乐器的音色、人声、音乐作品(旋律等)等也常以美来形容。

我们可以将美的主观性作为美的特征之一列举出来。美,以对此进行感知

的人为前提,因此这一说法并不奇怪。所以,许多情况下,Xf什么是美的这一

问题所进行的判断因人而异。我们很容易想象到,如果让人们从给定的几朵花

中选出来自己认为漂亮的那朵,恐怕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

但是,如果仅仅将美的问题作为主观和主体的问题来理解,恐怕也不合

适。美中存在着某种客观性。原本,美看上去更像是客体中的属性。而且,我

们以美来形容的对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共通之处。正如我们前面提到

的,在某种程度上,人类都喜欢用美来形容花朵、星辰、宝石等。此外,对于

从山上眺望的风景、清澈的河流或者莺啼等也是如此。相反,如果是滋生蛆虫

的腐烂的东西®、施工现场的噪声等,恐怕谁都会感到不快。

①请参考拙论《关于美的光芒》(「美(《文艺学研究》第8号第55页

以下)。笔者参照德国哲学家佩尔佩特(Wilhelm Perpeet, 1915 -2002)的观点,将美作为

视觉性的光芒展开考察。佩尔佩特认为,美可以提高生命情感,而丑将促使生命情感停滞。

c£ W. Perpeet,

Antike Asthetikf

Freiburg, pp. 11 -14;

Vom Schonen und von der Kunstf

Bonn,

1997, pp. 69-72。

222德国哲学(2018年下半年卷)

伯梅的气氛概念,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理解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这两个一

眼看去完全相反的特征。那么,气氛是什么呢?

(二)气氛的觉察

“气氛” (AtmosphSren)这一概念是伯梅从赫尔曼•施密茨(Hermann

Schmitz,1928 -)处继承而来的概念,同时也是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的

一个词。例如,“在雷云覆盖下天空的不稳定气氛” “山谷的欢快气氛” “会议

中的紧张气氛”(Am, 21 -22)等

。一

眼看去,“气氛” 一词好像不过是在勉

强表达“某种不明确的东西、难以言表的东西”(Am, 21),不能言语化的东

西。因此,可能会有人认为,将这样一个词作为概念使用是不妥当的。但是,

伯梅认为,这些表达的确讲出了我们所感受到的某种“特征” Mto,22),因

此能够成为美学上的重要概念。

伯梅通过举例分析我们的知觉的方式,厘清了气氛为何物,并探讨了为何

此概念能够成为美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

伯梅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试想在酒店中的一个黑暗房间,我们通过蚊子振

动翅膀的声音注意到它(^沁35£〇。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知觉到的并非蚊

子这种生物。当然,振翅声是通过听觉体验到的,这本身确定无疑。但是,另

一方面,振翅声也是作为不安、紧张和进行防御的准备由“所谓整个身体”

“察觉”®到的。伯梅认为,我们最初知觉到的是全部身体察觉到的“某种威

胁性的东西”。我们将这种威胁性的东西确定为嗡嗡声,通过认识到嗡嗡声,

我们与这种威胁性的东西产生“距离”(Abstand)(如,42),确定声音的来

源是蚊子。

另一个例子是在睡眠中感到寒冷醒来的情况(^5, 38f)。我们所知觉到

的寒冷,并不是存在于外部的某一明确对象,也不是使用温度计等测量到的寒

冷程度的数值。这里的寒冷,意味着外部状态,同时也意味着对之进行知觉的

我们自身的身体状态。外部的某一状态使得我们自身的身体状态发生变化,知

觉到寒冷。

在以上例子中,伯梅将这种最先被察觉到的“某种威胁性的东西”“寒

①当使用“察觉”(

Spflren

)这一词语时,伯梅多用于表示通过“身体”

(Leib)

获得的发

现。

“知觉”

(wahmehmen)

包括“察觉”在内,意义更为广泛。

作为气氛的美223

冷”理解为全部身体通过身体的“情态性”® (Befmdlichkeit)的变化察觉到

的东西,并将之称为“气氛”。而且,对气氛的察觉,就是“关于在场,以及

以怎样的状态在场的经验”42)②。S卩,我此刻感受到寒冷,据此发现

自己,伯梅将之命名为“在场性的察觉”(dasSptirenvonAnwesenheit)经验。

此时,“同时、一并察觉到作为知觉主体的我和某物存在于此场”®。换言之,

在知觉到气氛之际,我们“同时

、一

并”察觉到“周围环境的性质”和与之

相应的我们的情态性。寒冷这一周围的性质与寒冷这一自身状态是不可分

割的。

对上述气氛的知觉当然需要特定的感觉器官。但是,伯梅说,“知觉,严

格来说,并不局限于某一感觉器官或者身体部位”40)。嗡嗡这一振翅

声作为“某种威胁性的东西”也可以通过整个身体的紧张被察觉到,桂花的

香气也可以通过整个身体的放松被察觉到。当然,其中并非没有特定器官的参

与。也就是说,“这种带有气氛性质的东西,不能基于感觉的性质进行分离,

但是可以与感官对应实现其特殊化”(^*,42),当我们保持距离对气氛进行

确认时,将之判断成为眼睛与耳朵知觉到的东西。

根据伯梅的说法,最初的知觉对象即气氛具有“某种情感上的色彩”

(Ais, 42),它被认为是“某种东西的在场性”(Anwesenheitvonetwas)。进

而,“知觉越是追究这一某物,便越是与气氛保持距离,收敛为作为物的知觉

对象”。最后,“自我极”(Ichpol)与“知觉对象”(Wahmehmungobjek〇分

离开来。

(三)浸入与歧异

气氛通过“情感上被袭”(4沁46)被察觉到。伯梅指出,此时通过被袭

产生的“情绪”(Stimmung),只能作为“气氛的主观极”(der subjective Pol

① “情态性”这一词语,包括两个含义,一是“处于某种状态”(sichbefmden),二是“正好

在场”(dasein)。因此,其意义与“情绪”(Stimmmig)相近,但是又指身体的在场。伯

梅喜欢使用该词语78)。

② 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美学研究室编『力夕美学•芸術学研究J No.4, 1997, P. 141。

该杂志还刊登了由阿部美由起翻译的日语译文。而且,该译文也被收录在『雰囲気《美

学-新現象学O挑戦』(《气氛美学一新现象学的挑战》)中,梶谷真司等译,晃洋

书房,2006,第2~16页。

③ G. B6hme,AtmosphMre,『力 U 又夕』No. 4,p. 140.

224 |德国哲学(2018年下半年卷)

derAtmosphare)被经验到。但是,气氛是“与我区别开的某物”,是通过

“其他种种经验”(anderenErfahrungen)被发现的东西。换言之,伯梅认为气

氛位于我们之外,它对我发起情感上的袭击,只有通过主观的参与它才能被发

现。伯梅据此来理解气氛所具有的某种客观特征。于是,在察觉气氛的在场性

时,主客之间尚处于未分离状态。

伯梅指出,气氛通过“浸入”(Ingression)与“歧异”(Diskrepanz)两

种方式被知觉到。

浸人经验例如“走进充满节日氛围的礼堂”,是指通过浸人某一空间,知

觉到气氛的经验。这种情况下的气氛,是当前“区别于我的某物” 47),

它是一种有可能引起某种心情的“情绪”。但是,这一情绪还不是“我的情

绪”,我所发现的,是情绪的“袭来”(Anflug),受到这一情绪的感染,该情

绪才能够被察觉为“我自身的情绪”。与之相对,所谓歧异经验,例如“伤心

沮丧时,经验到春季里和煦的阳光”,这种情况下,我原本的情绪与使之发生

变更的周围的氛围“打动我们情绪”(Anmutung)之间产生出一种紧张状态。

此时,我将周围的状态察觉为和煦,由于这是一种与我原本全身感受到的悲伤

异质的状态,这种和煦让人感到十分疏远。

上述两种情况中,都可以看到气氛的“准客观性”(quasiobjektiv) (4is,

47)特征。气氛尚未成为“我的情绪”,“也不是任何人的情绪”,是浮游在空

间中的“模模糊糊地蔓延着的、泛滥溢出” 48)的东西。伯梅将气氛称

作“袭击而来的情感的诸力”“诸情绪的空间担当”(Am, 29)。如果该情绪

被确认为“我自身的情感”,那么它就是被施密茨所定义的“严格意义上的主

观事实”49),它具有一种只有我才了解的意味。®换言之,伯梅认为,

别人不可能了解到我所感受到的悲伤,然而,气氛是无论我还是别人都可以察

觉到的东西,因此,我们彼此都可以了解到某一气氛的特征。

①施密茨的“新现象学”(NeuePhitaomenologie)中提出的各种概念成为伯梅哲学的基础。施

密茨认为,长期以来,哲学都没能充分地理解“主观性”

。按照

施密茨的看法,当我们说

“A很悲伤”时,A在悲伤这一事实是所有人都能够理解的“客观事实”。但是,处于悲伤

之中的本人所感受到的真切性和那种微妙的情绪是除了他本人之外没有人可以理解的,在

此“承认严格意义上的主观性”。cf. II/2, 49, 54, 59, 62, 92f. ; ZfcG, 5ff.梶谷真司

^シ二ミッッ現象学O根本問題』(《施密茨现象学的根本问题》,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

2002)第53页以后详细讨论了施密茨提出的主观性问题。

作为气氛的美225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来考察美。

美似乎同时拥有主观性与客观性,这或许可以说明美也具有一种气氛般的

特征。我们在观赏盛开的櫻花时

,一

定会认为在旁边一起赏花的人也觉得它很

美。由此,可以说美具有一种“准客观性的特征”。当我们觉得一个东西很美

时,可以认为这里显示出了一种倾向性。但是,不能否认,美具有主观性。别

人是如何感受到这朵樱花的美的,我无法准确知晓。

关于这一点,我们或许可以从浸入与歧异的角度来考察美。“美的东西”,

是朝我们袭来的一种情绪,它不属于任何人,根据我们事先携带的情绪,它有

时会给我们带来喜悦,有时会让人感到疏远。有时我们会发现一个为盛开的櫻

花所倾倒、喜悦的自己,有时也会感到它的疏远。我们不会明白别人的实际感

受。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彼此了解那是美的东西。

(四)气氛的概念与气氛的生产

要想理解气氛,必须首先说明气氛与气氛的概念之间的区别。所谓气氛,

是通过被气氛袭击而被知觉到的东西。但是,要想弄清气氛的概念,我们必须

离开被袭的维度,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即所谓“作为第三人称的我” (^5,

51)的立场上,将其规定为概念。这就使得“气氛与气氛的概念之间的关系

变得十分难解”(取50)。

在社会中,可以用气氛来形容的情况多种多样,例如,“强有力的气氛”

“忧郁的气氛”,又如,“带有秋天的气氛”“小市民的气氛”90)等。

如果说,通过这些表达,可以得到某种共通理解的话,伯梅认为,那只能是因

为我们在经验着某种“打动我们情绪”(ammiten)(如,5幻的共通特征。伯

梅将之称为“气氛的特征”,并且提到,这种气氛的特征正是气氛的“什么-

是”(Was-Sein)。但是,为了实现气氛的概念化,或许需要我们“与自我进

行对决”。即有必要远离被气氛袭击的状态,在社会的语境中赋予气氛特征。

从以上伯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认为,我们在概念上理解为美的东西也是

一种气氛的概念。而且,可以推测,美的气氛,其本质不能从其共通特征中

寻求。

在社会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气氛概念,气氛的本质在于其特征,这也关

乎气氛能否被生产出来。换言之,我们可以从对象一方出发,通过对象所具

226 |德国哲学(2018年下半年卷)

有的各种特征制造出气氛。例如,超市通过播放欢快的音乐激起人们的购买

欲;在演出舞台上,通过道具、音响、照明等,营造出大都市的气氛、小巷

的萧条气氛;等等。伯梅指出,存在着一种“审美性的工作”(asthetischeAr-

beit) (仙, 52〇, 这就是生产气氛的工作。例如,室内装饰、设计、广告等

工作就是如此。艺术家,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与生产气氛密切相关的职业。

艺术家所创造的形状、色彩、音效等,直接作用于我们身体的情态性。这种

气氛,不但可以为人类的知觉所接近,也可以被“事物性的构成要素”

(4沁

54)所接近。

美也是可以被生产出来的吧。我们通过改变房间的地毯、家具,打扫卫

生,让房间变美。通过服饰、化妆,使自己变得更美。美的表演,广泛出现在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二美的气氛及其性质

(一)美的情态性

如果将美理解为某种气氛的话,问题是,美与其他气氛在哪一点上可以区

分开来?美的气氛所固有的“特征”究竟是什么呢?

如果说,对气氛的经验是一种情感上的被袭,那么,美的气氛所固有的特

征,可以通过了解我们如何被美袭击,如何被“打动情绪”得到理解。要想

了解这一点,必须弄清美的气氛将我们变成了怎样的状态,即我们的“情态

性”(

Befindlichkeit

) (

As

, 73£〇。

在此,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们的“身体”(

Leib

)。这是因为,正如我们

在前面提到的,我们对气氛的知觉,并非仅仅通过某一种感觉器官实现,而是

通过我们的整个身体对之进行知觉®。我们身体方面经验了某种被袭,这是

“主观的”,而且得到了无法由他人替代的我们自身的经验。美的气氛也是通

过某种方式,朝着我们的身体袭来的东西,由于被袭方式中有一种共通性,所

以它是准客观的。但是,个人是如何对之进行经验的,我们无法得知这种细微

①施密茨指出,“无论怎样的情感……都只有经过身体的激动(leiblicheRegimg),才能进人

主体的情态性经验之中”(1/2, 152)。

作为气氛的美227

的差别,从这一点来看,它是一种主观上的感受。

关于我们所说的情态性的存在状态,伯梅举出了以下例子进行例证。

“我们悲伤、欢乐、忘乎所以、惭愧、不开心、心情好、心情不好” (4沁

81),这些表达,表示我们“处身于某种状态之中”(Sich-befmden)。这与意

向性,例如“我憎恨

X

这种“朝向某物”(Gerichtet-sein)(此,81)的情

况相区别。如果要表达我的情态性的话,必须说成“我是充满着憎恨的状

态”。上述任何一种状态都可以理解为表示着某种身体状态。即“悲伤的确

具有一种压迫的特征和向下拉的倾向;羞愧包含着一种想要逃走的倾向;朝

气蓬勃包含着一种扩张倾向,而且是一种朝着多重的、不确定方向的扩张”

(如,82)。这些状态表明了 “身体空间的变化” “被感知到的空间性本身的

变化”(此,82)。

我们通过情感或者情绪等词所表达的,是与身体状态密切相关的东西。施

密茨的“新现象学”试图弄清这一点。施密茨从身体不能代替这一点出发,

给严格意义上的主观性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他将人类共通的身体之存在状态

用一组被概括为“身体字母”(11/1,169 -172; Z)“C,121-127)的概念进

行阐释。®伯梅试图借助施密茨的上述观点来考察对气氛的感知所带来的情态

性的变化。

气氛,通过袭击来改变我们的身体和情绪,即改变我们的情态性。由此,

我们必须注意,美是如何改变我们的身体的。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考伯梅在其

他著作中的论述。“在大部分气氛中,我们都很容易受其感染。因此,忧郁的

风景使得我们忧郁,清爽的风景使得我们清爽”(AW,176,却//,194)。当

然,这一论述也并非完全适用于所有气氛。按照伯梅的说法,气氛中有例如

“小市民的气氛、有钱人的气氛、考究的气氛、权力的气氛”(^5, 89)等带

①施密茨的现象学使用“逼窄”(Eiigung)、“扩展”(Weitung)、“狭小”(Enge)、“广阔”

(Weite)等概念来描述身体空间的变化。在惊讶与痛苦的体验中,会发生身体的“逼窄”。

惊讶时,我们缩小,处于发呆的状态,感到就好像被抛回了自身一般。在痛苦中,我们会

感到被身体束缚着,无法从中逃脱。此时感受到的,是作为绝对场所的“此”(da)(施密

茨所说的“狭小”)。相反,在打盹或者产生恍惚感时,我们会溶解在周围的范围(施密茨

所说的“广阔”)中,感到“自己与世界融为一体”。这种身体扩张的感觉,被施密茨称为

身体的“扩展”。cf.

II

/1, 73 -97;

n

/2, 19-36;

fluG,

121-127。

也请参考梶谷

『シ二

現象学©根本問題』(《施密茨现象学的根本问题》),第

137~141

页。

228 |德国哲学(2018年下半年卷)

有“社会特征”(gesellschaftliche Charaktere)的说法®,当然,上述法则并不

适用于这些气氛。关于美,伯梅认为,以上事实是成立的。“如果我们进人美

的事物的气氛中,我们就会拥有美的情绪”(AW, 176,却仏194)。

“美的情绪”这种说法,在日语中并不常见,但是在德语中,它意味着情

绪好、情绪愉快。“美的天气”(Sch&ies Wetter)意味着“舒服的天气”。伯

梅还提到

,“

X

#

美的东西的经验是愉快”(AW,177),而且,援引伯克(Ed­

mund Burke, 1729-1797) 的话 : “ 美通过让身体全部组织的坚硬变得松弛发

挥作用”,认为美能让身体放松,带来愉悦(,177)。在其他地方,伯

梅还写道,“一般来说,美的经验就是生命情感(LebensgefUhl)的高涨”

(

AgH

,

194)0

美的东西,会带来愉快、情绪的高涨。这恐怕在经验上,谁都能确认。在

看到美丽的景色、美丽的女性,听到美丽的声音等时,我们会变得愉快,会感

受到爱,心情会变得明朗而愉悦。②

但是,如果仅以带来愉悦、让身体放松来解释美的气氛所发挥的作用,是

不够的。例如,让人心情愉悦的气氛与美的气氛之间的区别,还不明了。

(二)明确在场的气氛

要考察这一问题,我们需要详细阅读伯梅在《美与其他气氛》(却丑,192 _

207)中关于美的论述。

在此,伯梅首先注意到的是,美要求“距离”(Distanz)。“美的女性并非

① 伯梅将气氛暂时分为五类,分别为“社会性特征”、“共感觉” (

Synasthesien

)、“情绪”

(Stimmungen)、“交流特征”(KommunikativeCharaktere)、“运动带来的情绪”(Bewegung-

Sanmutimg)(仙,89f.)。“共感觉”例如“蓝色让人感到凉爽”,与身体的情态性关系密

切;“情绪”如“忧郁的风景”,会让人感知到某种情绪;“交流特征”如“会议紧迫的气

氛”,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相关性;“运动带来的情绪”如“沉重地压下来的气氛”,会让

人感到移动。而且,伯梅指出,上述区分并不明确,有时候会彼此重合。换言之,气氛本

身是人们模糊感受到的,只有在对之进行分析时,才能使用上述分类。

② 施密茨也是这样理解美的。“可以说,美,与其说是一种情感,不如说是一种身体活动的基

本类型,即与私密的扩展相对应的东西。在此,通过将自身感受为‘自由且轻巧’,广阔

从逼窄中解放出来,从身体的狭小中脱身而出。不断缩小的紧张,不会妨碍到广阔,或者

说只能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加以妨碍。多数情况下,狭小只有在它获得解放时才能被察觉到”

(皿/4 , 662)。施密茨认为,美的特征在于“私密的扩展”(Privative Weitung),即并不伴

随“逼窄”的“扩展'而且,施密茨还说,“狭小”即“此”被感知为“被解放出来的

场所”。关于“私密的扩散”,请参考11/1,pp.126-142。

作为气氛的美| 229

性感女郎,美的绘画需要用于实现赞美的距离,美的风景就好像存在于玻璃的

另一侧”(却丑,193)①。而且,他还指出,美带来诱惑,但是该诱惑又“受到

抑制”。“美带来诱惑,但是又不让靠近自己,要求保持距离”(却圮194)。

关于“距离”这一概念,伯梅没有详细论述。但是,他向我们提示了理

解这一概念的线索。那就是“抑制”这一用语。美向我们袭击而来、带来诱

惑,但是,对美的知觉又阻止被诱惑的发生。笔者认为,进行抑制的,类似于

我们所说的“自我意识”。换言之,美的气氛是这样被知觉到的,即意识到散

发出美的气氛的某物与“我”之间的距离。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理解“并

非性感女郎”“需要用于实现赞美的距离”“玻璃的另一侧”等说法了。

似乎是在证实这种说法,伯梅还提到了“引起我们的注意”

(Unsere

Aufmerksamkeit

)(却ff

194)。这可以理解为,注意的引起,伴随着关于处于

被引起注意一方的我们自身的意识。但是,按照伯梅的说法,这不同于通过标

新立异引起的注意,引起注意的东西未必都很美。而且,伯梅还说,美通过

“它是它所是”(was

esist

)(却194)弓丨起注意。“美丽的女性的确是美丽

的女性,美丽的风景是美丽的风景”(却圪194)。这就意味着,美就是使得美

的“Xf象”本身能够强烈地被意识到的东西伯梅接着讲道,“某种美……是

它所闪耀出的那个是什么所具有的东西(

Was

-

sein

),是作为那个什么东西自

身的某种明确的在场”。

接着,伯梅论证了美具有“提高生命情感”“萌生爱情”(却圮194f.)

的作用。这种爱,带来了想要接近对象的倾向性。伯梅还使用了“参与”

(

Teilnahme

) —词来表达。“美

,一

方面制造距离,另一方面在制造距离的经

验中允许参与”(却仏195)。最终,伯梅得出以下结论,“美并非美的对象所

① 但是,伯梅并不否定女性美与性感之间的关系。关于人类美,他写道,“美是伴随着爱的气

氛的相貌”(Atm, 130)。也请参考本文第3部分。那么,为何要在此区分美丽的女性与性

感女郎呢?关于这一点,克拉格斯的概念“遥远的爱”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按照伯梅的

说法,那是一种满足于“形象的现实性(WirklichkeitderBilder),不准备靠近身体的爱”

(Atm, 193)。换言之,美以与性不能等量观之的距离为前提。<£1>11(1_10嗯8,¥〇1»1«)8-

mogonischenEros, Bomil972, p.92。[『宇宙生成

的工口

一只』(《宇宙生成的爱》),田岛

正行译,5 書院,2000,第81页]

② 伯梅说,柏拉图将美称为“最为闪耀的东西”(tfiekphanistaton),黑格尔从观念论的角度出

发将之称为“显现的理念” (erscheinendeldee),这刚好佐证着上述说法的成立。Platon,

Phaisros, 250 d7. Hegel, Asthetik Bd. 1, WerkeBd.13, Frankfurt/M

Suhrkamp p. 230f

230 I德国哲学(2018年下半年卷)

具有的某种性质,而是一种气氛,而且是一种让我们为之倾倒,可以提高自己

的生命情感的明确在场的气氛”(却197)。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美作为气氛朝我们袭来,它会给我们带来

提高生命情感的愉悦,但是,它又要求“距离”,因此,我们会想要接近对

象。而且,正如“它所闪耀出的那个是什么所具有的东西”这一表达所说的,

或者从伯梅所举出的例子女性、绘画与风景我们可以明白的,总之,美被理解

为通过视觉知觉到的一种气氛。

我们在前文曾经提到,美尤其被在视觉性的事物上予以承认。但是,另一

方面,伯梅又说,对气氛的感知并非通过某一特定的感觉器官,而是通过全部

身体进行的。一眼看去,这貌似很矛盾。但是,如果我们再审视一遍气氛的知

觉过程,该问题就会得到消解。的确,伯梅认为,在气氛的袭击中,我们的整

个身体都参与了进来。然而,气氛“不能基于感觉的性质进行分离,但是可

以与感官对应实现其特殊化” 42),它不是感官完全无法参与的东西。

实际上,德语中表示美的意义的“Sch6n”与表示闪耀的“Schein”拥有相同

的词根®。考虑到这些事实,将视觉性的东西视为第一位的说法不构成问题。

视觉,或许是我们进行社会生活时最为重视的感觉器官。我们将眼前的事

物作为被社会、文化、历史规定的“物”来认识。许多情况下,在对美进行

知觉时,我们也是将美作为“什么”的美进行知觉的。伯梅举出的女性、绘

画、风景的例子,无论是花朵还是星辰,美并非仅仅作为美被知觉到的,而是

作为什么的美被知觉到的,为了知觉到这个什么,伴随着意识的参与也不是不

可思议。前面列举的“寒冷”的例子中,有时候也会在意识蒙昽时感觉到冷,

进而逐渐自觉到寒冷,但是,对美的感知一开始就伴随着明晰的意识。听觉上

的美也是如此。当我们用美来形容听觉中被知觉到的东西时,如“旋律”“虫

子的鸣叫” “人声”,一般都是用于保有距离被知觉到的作为什么的美的情况。

换言之,美的气氛的特征,就存在于经由全部身体所感知到的愉悦之中,

这种愉悦尤其通过视觉被感知到,当意识到这一点时,就会使用美的这一词

语。如果这种解释成立的话,美的这一词语,便可以像日语中的“美味”一

样用于形容味觉,或者可以像德语中意味着“美的”意思的“schen” 一样用

W. Perpeet,Antike Asthetik, p. 11.

作为气氛的美I Ml

于形容各种各样的愉悦,由此,该词获得了广阔的意义范围。这是因为,美的

气氛通过全部身体被感知到的本质,就存在于愉悦之中。

伯梅用“一种让我们为之倾倒,可以提高自己的生命情感的明确在场的

气氛”这一说法来表达美。换言之,现在,我们的确感知到它就在我们面前,

这种提高生命情感的愉悦的气氛就是美,因此,我们与美之间保有距离,认为

它是存在于我们外部的对象,同时,我们又不得不为它的“闪耀”作用所

倾倒。

(三)欲望、惊叹、价值

从伯梅对美的定义,“明确在场的气氛”出发,我们可以理解另外一些问

题,即美与“欲望”、“惊叹”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A•欲望

如果美是带来愉悦的“明确在场”的气氛,那么可以理解为被感知到美

的气氛的对象将会带来欲望。这是因为,这一 •象是被意识为某种可以带来愉

悦的东西的。但是,伯梅认为,该欲望并不意味着想要确切地拥有它,而是一

种能够制造出“消除距离与隔阂的倾向性”(AW,178)的东西。换言之,美

是保有距离被知觉到的,但是美的气氛带来的愉悦制造出消除距离,使二者变

得更为亲密的倾向性。按照伯梅的说法,这就是欲望的原形。

B. 惊叹

里尔克与柏拉图曾经提到过,美会带来惊叹,这可以从美以出人意料的方

式向我们袭来得到解释。根据伯梅的说法,美是“在某种意义上,由意义关

联所构成的我们的世界中不可能出现的东西”(AW,178),它诱导我们放弃

我们的日常生活。对此,也可以做出如下理解,即作为“明确在场的气氛”

的美,它的突然袭来、提高生命情感的愉悦的特征被显著地意识到,让人

惊叹。

C. 价值

我们知道,长期以来,美与真、善一道被认为是一种价值。

价值问题,也可以从美是“明确在场的气氛”中得到理解。即,美存在

于日常生活之中,又能够给我们带来超越日常生活关联的愉悦。而且,在保有

距离的情况下,被确认为“明确在场的气氛”的美,应该会伴随着这样一种

232 |德国哲学(2018年下半年卷)

意识,即其中必然有能够使我们为之倾倒的某种确定性的东西。®

在此,我们将本部分内容总结如下。

美的特征,存在于让我们为之倾倒的愉悦之中。而且,尤其是作为一种

“明确在场的气氛”,美存在于保有距离被知觉的气氛,特别是在视觉上给我

们带来愉悦的气氛之中。而且,美也存在于保有距离被知觉到的听觉性的气氛

之中,由于其本质在于愉悦,它可以广泛地被用于一般性愉悦的范围。但是,

从保有距离被知觉到这一点看来,美的气氛是特殊的,因此,美也能够成为欲

望、惊叹的对象。而且,美也与价值相关。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如今美这一

概念的广泛使用,例如在评价艺术作品时使用美这一词语的理由等。

三美的诸相

在著作中,伯梅对于美的考察,尽管是碎片的,却是广泛的。在本部分,

①由于与伯梅相关,米歇尔■郝思凯拉(Michael Hauskeller, 1964 -)注意到价值问题,写

成《美是气氛吗》一

‘文

(1st Schonheit eine Atmosphare? Zur Bestimmung des landschaftlich

Schdnen in:

Naturerkenntnis und Natursein. Fiir Gemot Bdhme,

Herausgegeben von Michael

Hauskeller, Christoph Rehmann-Sutter und Gregor Schiemann pp. 161 - 175, Frankfurt/M : Su-

hrkamp 1998.以下,关于对该文献的引用或者参考,括弧内仅标记页码)。郝思凯拉批判伯

梅对美的考察,认为美的本质不是美的气氛,而应从美带来的“绝对价值,,(175)中寻求。

郝思凯拉并不否认美的气氛的存在,即美既能让我们萌生爱情,又能给我们带来安稳

感(cf, 164)。但是,郝思凯拉认为,之所以应在“绝对价值”中寻求美,是由于有些情况

下,即使装饰得十分美丽,却不具备美的内在。他引用芭芭拉•希特曼对现代消费社会中

美的考察,按照希特曼的观点,现代社会随处可见被装饰得很美的东西,但那不过是美的

外表,而非真正的美。希特曼将之命名为“外表的美学”(AsthetikderFassade)。郝思凯拉

在希特曼观点的基础上,认为美的内在保证了美所具有的价值。

一眼看去,将美理解为价值的郝思凯拉的观点与将美理解为气氛的伯梅的观点之间差

异巨大。但是,郝思凯拉并不否认美是具有气氛作用的存在。如果否定这一点而仅仅从价

值中寻求美的话,美将无法与真、善区分开来。而且,由于人类无法靠近自然,郝思凯拉

承认自然中存在审美价值。这与伯梅的见解一致,伯梅认为,由于自然这一领域远离人类

的使用和目的,即人类的日常关联,因此美具有能够带来超越日常的作用。

既然郝思凯拉承认美的气氛,二者的观点之间好像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尽管如此,

郝思凯拉从“价值”中寻求美的本质,这是因为,他想在超越日常关联的气氛作用中,在

需要保有“距离”对之进行认识之中,寻求美不同于其他气氛的特征。

郝思凯拉的观点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看上去美丽的东西并不能保证审美价值。在

郝思凯拉看来,其理由在于意识到了那是徒有其表的东西。这或许可以理解为,带着人工

痕迹的美,由于表现出了意图与目的,不再让人感知到,或者说遮蔽了超越日常的气氛的

作用。这一点,也与本文论述的伯梅的观点一致。

作为气氛的美233

笔者将把这些论述整理为自然、日常生活与艺术、人类三个领域进行阐释,以

此考察美在现代所具有的意义。或许,我们可以由此发现,到目前为止本文的

论述还没有提及美的含义和问题。

另外,正如在本文开始所提到的,对于特别重视美的传统美学,伯梅是持

否定态度的,他认为应该对一直很少被人关注的各种气氛给予重视。因此,本

部分也将在理解美的意义时多加注意伯梅所论述的气氛的存在方式。

(一)自然

说到自然,我们恐怕会想到植物、动物、岩石,或者发现它们的领域,河

流、森林、大海等。传统美学恐怕也是这样看待自然的。伯梅一方面将传统美

学所涉猎的领域以气氛的视点予以考察,另一方面,将以往的自然这一概念彻

底更新,自然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A

在《审美的自然知识》(AsthetischeNaturerkenntnis) —文中,伯梅注意到

了自然,尤其是生物中的“交流关系”(cf. 183ff.)。伯梅援引动物学家

阿道夫.波特曼(Adolf Portmann,1897 -1982)和拜腾狄克(Frederik Jacobus

Johannes Buytendijk, 1887 -1974)的观点,指出生物具有为实现交流进行提

示、接收事物的能力(cf.如n,187)。根据波特曼的看法,比起接收,提示的

能力更为古老,范围也更广。这是因为,生物中存在着一种“不发挥任何作

用,没有任何目的”,“不针对任何东西的自我呈现”(Am,189)。花朵所具

有的各种各样的形态和气味,鸟的鸣叫声等,生物表现出各种形态和色彩,或

者发出声音和气味,但是,在许多情况下,这是没有理由和目的的。然而,正

如我们从昆虫与花朵的关系中可以看到的,生物具有接收这种“自我呈现”

的能力。伯梅将此理解为生物具有作用于他者的能力,即“摆脱自己”(人!18-

sich-Heraustreten ) (, 189 )、‘‘ 淀出 ’’(Ekstasen ) ( Ajm,187 )。①

由此,伯梅提及生物通过各种方式自我呈现的能力与对之进行接收的能

①佩尔佩特援引波特曼的观点,注意到生物对外部展示各种姿态,而且该姿态可以冠以“美

的”来形容,他将之命名为“生命美 ”(daslebendigeSchGne)。c£W. Perpeet,

twt cfer

沿服《

Bonn

1997

pp. 77 - 83

也请参考『美

的光芒》)。

シ十彳 > 忆

O V

T

』(《关于美

234 |德国哲学(2018年下半年卷)

力,同时认为这可以成为气氛理论的基础。这是因为,人类的知觉,能够接收

上述生物的自我呈现,并“能在情感上被赋予情绪”(^m, 189)。①植物与

动物的各种表现,尤其是视觉性的表现(花朵等)、发出的声音(鸣叫声等),

如果能够带来提高生命情感的愉悦,就可以对之使用“美的”这一形容,这

在许多文化中都可以得到证明。

B

当然,我们能够体验到的情感上的被袭,不仅限于生物领域,而且也包括

无生物领域。在收录于《生态学的自然美学》的几篇论文@中,伯梅从交流关

系的视点出发,彻底改变了何为自然的看法。

沿着城市的发展历史,伯梅考察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根据伯梅的说法,

在古希腊,自然位于城市的外部领域,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是外在的

60ff.),近代以来,随着别墅和公园的普及,自然被引人城市内部(cf.F5Af,

62ff.),到了现代,在城市规划中尝试保留野生状态的自然(cf.F抓,66ff.),

尽管如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依然是外在的。这是因为,对自然的认识没有发

生变化,即自然是位于理性的人类之外的领域。根据伯梅的看法,近代以来的

自然美学,从康德到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1903 -1969),都将自然视

为“理性的他者”42),即位于人类理性的外部领域,作为理性存在

的人类只能将自然作为人类的外部领域,作为与社会相对的“乌托邦性质的

对立像”(&W,45)进行评价。对此,伯梅认为,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

天,与自然建立“内在关系”显得十分必要(cf.F5Af, 71ff.)。

伯梅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我们拥有身体,“我们自身就是自然”。人

类拥有身体,吸取养分、呼吸,受到各种气氛的影响74)。对于人

① 伯梅注意到康德《判断力批判》第42节的下列内容,“自然是通过其美丽的形式,形象地

向我们说话的

……

密码的真实破译”(/ara,

no

)。

“光的变化(色彩)与回响(声音)

是……所谓自然向我们发出的一种语言,而且包含着一种具有更高层次意义上的语言”

(/MfQ, 171f.)。在此,他好似注意到了自然发散出来的气氛的作用。但是,康德认为,

该作用本身不能为气氛奠定基础。因此,他将之归于人类的解释。“鸟的鸣啭宣告着喜悦与

对其生存的满足。至少我们是这样解释自然的,无论那是不是自然的意图。”(/aW, 172)

cf•如ra, 188; 44ff. ; Ais, 46〇

② Die schOne Natur und die gute Natur (FsiV,38 -55),Die Mensch-Natur-Beziehung am Beispiel

Stadt (

FdNf

56 -75) , Die Bedeutung des englischen Gartens und seiner Theorie fflr die Entwick-

lung einer okologischen NaturAsthetik

(FdNf

79-95).

作为气氛的美235

类而言,身体就是“理性的他者”,通过身体,我们维持与他者的交流关系。

这样一来,对于将经由人手干预过的物从自然中区分出来的必要性本身便变得

十分可疑。这是因为,即便是经由人手干预过的事物,它也具有以某种形式与

我们的身体保有关联的作为自然的一面。伯梅还说,我们称之为自然的东西,

在某种意义上,也与人类相关。“人类并不拥有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在实际上与

人类无关的自然”

的自然而言更好的环境。

在与上述自然的关联中,应该如何理解美呢?

伯梅指出,美是“感性的、情感上的” (sinnlich-emotional) “营养”

(Nahrnng)(抑% 93, .46ff.)。按照伯梅的看法,“人类对于与自身不

同的其他事物具有一种深刻的要求”,“人类不想生活在只能遭遇到自身的世

界之中”(/YW,92),因此需要与各种各样的外部世界进行交流。正如前面提

到的,美会给身体带来愉悦。如此一来,可以将美理解为与各种外部自然之间

构建友好关系的气氛。

(二)曰常生活与芝朮

从前文的分析中,我们得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包括美在内的各种气

氛的影响。在论文《暂时之物的美学》(抑^, 166 -189)中,伯梅探讨了日

常生活中的气氛问题,这也能给我们考察本文主题即美的问题带来启发。

伯梅在这篇论文中主张“暂时之物的美学”。按照伯梅的看法,“暂时之

物”,即气氛,从沃尔夫

(Christian Wolf, 1679 -1754)

47)。因此,我们有必要创造、保存下来对我们自身

到阿多诺的“古典美

学”,都将之理解为“假象

=

光芒”(

Schein

),尤其是在论及美的问题时,会

涉及暂时之物。但是,随着古典美学发展成为趣味判断的美学,美学将研究对

象转向完成的艺术作品,因此没能充分评价暂时之物(cf.抑Af,

169ff.

)。这

是由于人类的理解传统更加重视理性、心灵与人格,哲学传统比起偶然性更看

重存在,社会传统更加重视人类的地位与名声,这都妨碍了对暂时之物的评价

(cf. 176f

.)。

伯梅说,“暂时之物的美学,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可能成为艺术与艺术

作品的理论”179)。但是,他并不否认,在艺术中能够读出暂时之物

的可能性。这是因为,艺术“既然是以常见对象与日常为主题的”,就必然会

236 |德国哲学(2018年下半年卷)

与暂时之物发生关联。从这一角度出发,伯梅论及日常知觉问题。他援引了霍

夫曼-阿克斯海姆(Dieter Hoffmann-Axthelm,1940-)的观点。

按照霍夫曼-阿克斯海姆的看法,我们的日常知觉对知觉内容进行选择,

将意义接受为补充信息。我们所知觉到的,是被理解为恒常存在之物的“对

象”,是担负着使用目的与社会意义的“道具”。而且,在现代社会中,越来

越占有支配地位的知觉,是对通过某种暗示传达意义内容的“信号”的知觉。

当然,如果没有这种知觉,我们就无法实现日常生活,其重要性不容置疑。但

是,伯梅认为,由于这种起到支配作用的知觉的存在,人们很少关注暂时

之物。

那么,如何才能遭遇到暂时之物呢?伯梅举了三个事例。第一,正如凡-

高笔下农夫的鞋子所展示出来的那样,它出现在事物现在的表情中。我们所看

到的,并非作为商品的鞋子,而是穿旧的了、样子发生变化了的鞋子当下的样

子,是偶然的、暂时的样子。第二,是眼前事物的偶然配置。这里不存在事物

间的意义关联。因此,我们得以注意到“事物当下的姿态(在场)” (&Af,

178)。第三,就像印象派画家所注意到的,在事物中看到的“光与影的游

戏”。事物在一日或者一年之间,由于光线变化呈现出各种姿态,散发出各种

情绪。因此,伯梅提出了一些能够注意到暂时之物的方法,例如凝视眼前景

色,观察事物的偶然姿态,还有目光的逆转,即“感受主体受到的来自事物

的凝视”(F6W,186)。换言之,注意并自觉到周围的事物朝我们散发出来的

气氛作用。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伯梅在此列举出来的例子,多少与艺术创造有一些关

联。伯梅列举出了一些关注暂时之物的艺术,例如穆里罗的风俗画、许多静物

画、印象派绘画、日本的俳句与浮世绘、戈特弗里德•贝恩的诗歌和布鲁斯特

的小说(cf■抑Af, 178f.)。

此外,笔者认为,伯梅在此提到的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被知觉到的暂时之

物、气氛,大多数都可以用美这一词语予以形容。的确,美,常用于形容花

朵、宝石、从山顶眺望的风景等特定事物或者景色,或许许多人都会在这些对

象中知觉到美。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会说,破旧的生活用具、历史悠久的

老街风景等很美。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美作为气氛,其作用在于愉悦。因

此,如果我们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到使得心情恬静的愉悦,就可以将之

作为气氛的美237

称为美。这样一来,或许可以说,美的气氛之中,也存在着远离被意义捆绑的

日常视角时所感知到的,那种隐匿的东西。尽管如此,当然,被感知到的气氛

并非只有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知到各种气氛。从《暂时之物的美学》

中,我们可以看到,伯梅主张,通过改变日常视角,可以在平日常见的东西中

感知到包含美在内的各种气氛,美学应该关注的,正是这些气氛。

(三)人类

伯梅关于人类美的论述,集中在论文《美丽地一存在》(

Schiin-Sein)

(MV,

160-179)®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里的问题在于美丽地“存在”

(Sein

)。作为气氛的美是暂时之物,或者说,它被理解为“假

(Schein

)、“表现”

象=光芒”

Scheinen

)。人类的美也意味着“具有特殊资格的夕卜表”

(AW,166),这里的问题在于通过身体使得他人倾倒,那么,也可以将之理解

为“身体的在场”

(leibliche Arrwesenheit)

问题。但是,对于人类而言,如何

有意识地使自己散发出美的气氛也是一个问题。换言之,此处的问题在于自己

身体中的美的生产,在于“关于外表的自我理解”(層,170)。

A.

根据伯梅的研究,历史上有两个时期将美作为自我理解问题予以重视,一

是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典的希腊时期,二是中世后期到巴洛克时期的贵族文化时

期(

,169)。但是,在近代市民社会中,勤勉、清贫、节制、谦虚被视

为美德,美与自我理解相去甚远,人们重视的是个人可能达成的财富与业绩。

当时,人类的美,意味着一种自然的恩赐或者高贵的血统,因此与人类的自我

理解相去甚远(

,

162)。伯梅指出,即便在现代,美人的典型是女性,

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女性更加具有身体性,与自然更为接近169)。因

此,讨论人类美的问题,甚至是一种近似“侮辱”(層,脱)的行为。

但是,伯梅认为,在现代,美逐渐成为人类的自我理解问题。伯梅首先指

出的是,20世纪的哲学人类学,尤其是普莱斯纳(HermuthPlessner, 1892 -

1985)、克拉格斯(Ludwig Klages,1872 _ 1956)、萨特(Jean-Paul Sartre,

①日译,「美

学一

新現象学

在(《美丽地一存在》),古川裕朗译,收录于『雰囲気

ro

挑戦』(《气氛美学一

2006,

237 - 260

页。

ro

新现象学的挑战》),梶谷真司等译,晃洋书

238 |德国哲学(2018年下半年卷)

1905 -1980),尽管没有直接讨论美,但是他们要么将人类的外表视为表情问

题,要么论及了为他者的身体所倾倒的情况(,166ff.)。这表现了“身

体的在场”问题意识的凸显。进而,伯梅指出,在电视、杂志等媒体中,越

来越多地提到人类的外表,因此,年轻人所重视的,不再是勤勉、清贫等近代

道德,而是自身的外表(,170)。在现代,尽管在就职、选举等情形

下,也存在着根据其他价值判断否认外表美的倾向,但是,另一方面,现实

是,许多人不得不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美。

B.

但是,在讨论人类对于美的自我意识时,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首先,现代人已经无法理解人类中的自然的美为何物。按照伯梅的看法,

这是因为我们对美人的印象,“由广告与视觉媒体规定着”(_,163)。化妆

和装饰品等可以让我们获得美,通过化妆产生的美能够被复制。另一方面,这

也会让人对被制造出来的美产生不快。例如,它也表现在女权主义对于强制变

美这一状况的反感。

其次,还可以举出这样的例子,由于人们不再信任天生的美,美与情感激动

或者说性感变得密不可分。这是由于,要想美丽地存在,就伴随着使得自己成为暴

露于IfeA眼前的对象的可能性,或者借用##曼(BarbraSichtermann, 1943 -)的

话,艮卩成为“性的存在”(MV, 165)的可能性。因此,伯梅提到,也可能使得

“美丽地存在”(Schfjnsein)与“人格地存在”(Person-Sein) (W, 165)之

间形成对立。

C.

我们在考察获得美的气氛时,需要注意到上述问题,尤其是那些能够让人

变美的客观原因,比如化妆等。

化妆是如此,同样,人类要想美丽地存在,需要基于一定的客观规定。但

是,不能将美与客观规定视为同物。自古以来的那种以比例来阐释美的学说早

已过时,这表明,无论如何列举客观规定都无法解释美。那么,化妆的意义何

在?伯梅认为,化妆的根据在于使得“出现在自己外部” (Aus-sich-Heraus-

treten)成为可能,“凸显美人的存在感”(AW,H3)。换言之,要想朝他人散

发气氛,化妆是必要的。

但是,我们只能从社会生活中学习到人类美是何物,因此,为了 “美丽

作为气氛的美| 239

地存在”,就不能远离在社会上通用的“美的形象”“美的理想模本”(W,

173)。所以,要想美丽地存在,必须通过美的形象,唤起美的气氛。这就意

味着,化妆等“客观表征” (Merkmale)也能够制造出单纯的“凝固了的形

象”和“外表”。而且,美的气氛“不能是一种对确定的所有物的拥有,它不

是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比照所有物能够得到确认的”(AW, 174),完全是只能

像魔法一样唤起美的气氛。

因此,伯梅指出,我们要想“美丽地存在”,需要将美置于“实存化”

(existieren),艮P “操心结构”(Sorgestraktur)(丽,175)之中。但是,在这

一事实中,我们还必须看到,在试图美丽地存在的人们身上,存在着一种

“内在危险”。

要想美丽地存在,必须有“想要美丽地存在”(SchiJnsein-Wollen) (W,

176)的意图。但是,如果意图过于强烈,就会变成刻意。我们必须努力使我

们外表上制造出来的美显得自然。伯梅认为,由此产生的危险是“恶心'这是

因为,萨特用恶心来规定“对于被物化了的身体的情感上的反应”(層,176)。

作为避免造成恶心的手段,伯梅提到了 “自恋”(AW, 176)。按照伯梅

的观点,自恋是美丽地存在所“不可或缺的要因”。换言之,我们要想使得他

人倾倒,首先要让自己倾倒。通过自恋,“行为主体”与“被制造的客体”之

间的崩塌可以挽救“美丽地存在”。此外,通过自恋,可以“情感上悉知作为

身体的自己”(W, 176)。按照希特曼的话,也就是“将自身选择成为性的

实存”(曆,176)。但是,另一方面,自恋也伴随着如下危险,“被自己迷倒

会导致偏执的言行,想要成为注视对象的想法会导致自尊心膨胀,自我放弃会

导致卖淫和裸露癖”(AW, 176)。

根据以上伯梅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尤其在人类中,美的气氛带有社会

性、文化性。在此,美的本质也可视为让人为之倾倒的愉悦。然而,要想生产

这种气氛,有赖于美的理想形象。伯梅还提到,美的气氛,并不被感知为想要

变美的意图的显现。这或许是因为,美的气氛之本质总是在于它的作用之中,

如果意识朝向意图的话,将会妨碍对气氛的察觉。这与前面我们提到的如果意

识朝向对象、道具、信号的话,将会妨碍对气氛的察觉是一个道理。

但是,此处又产生另一个问题,即在所有的气氛中,人类为何特别要寻求

美的气氛呢?其理由或许在于美是“明确在场的气氛”,是保有距离被知觉到

240 I德国哲学(2018年下半年卷)

的。保有距离被知觉到的美,要求某种明确性、确定性,我们会想要掌握那种

确定性,但是这又伴随着前面提到的危险。

以上,我们从自然、日常生活、人类三个侧面考察了伯梅的观点。可以确

认的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美的本质都在于能够带来愉悦的气氛。此外,我

们也了解到美的问题的广泛性和它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无论在知觉方面还

是生产方面美都极为重要。

总结

本文参照伯梅的著作,讨论了作为气氛的美的问题。从第一部分我们得

知,美既不存在于主观也不存在于客观,而是一种气氛。从第二部分我们得

知,美对身体的情感上所发生的影响在于其能够提高生命情感,带来愉悦,美

的气氛尤其被理解为“明确在场的气氛”。第三部分,在上述理解的基础上,

我们讨论了伯梅对于自然、日常生活、人类中的美的含义的理解。

在现代,与崇高等相比,也许美已经变得不再为人们所重视。其原因或许

在于,美往往被认为是“趣味判断的问题”等,人们喜欢用一种形体化的形

式理解美,忘记了作为气氛的美的作用。不过,如果将美理解为气氛的话,美

就与其他气氛相同,具有情感上向人袭来的力量。只要注意到这一点,美就会

一直对人类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气氛”这一概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有些学者积

极吸收气氛概念,试图以此为课题展开研究;另一方面,也有学者对该概念持

怀疑态度。®本文主要以伯梅的气氛概念为依据,不过施密茨也论述过气氛,

两人对该概念的理解存在着微妙的差异。②对于气氛这一概念,今后也有必要

从各种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此外,在本文中,围绕美这一题目展开了对气氛的

① 受到伯梅气氛概念影响的研究,例如,Neue •Asthetik,Das yltmosp/idrisc/ie izrw/W_il-

helm Fink,2002。请参考收录于其中的不同研究者所写的论文。对于伯梅气氛概念的批判,

可参考沃尔夫哈特•亨克曼(Wolfhart Henckmann)的论文「雰囲気•気分•感情」(《气

氛•情绪•情感》),松尾大、阿部美由起翻译(「力U又夕美学芸術論研究』,2007,第20〜

75 页)。

② 伯梅与施密茨关于气氛概念的差异,请参考古川裕朗的论文「、几7>•シlミ邑亇^

—卜■彳一^①雰囲気概念查(《围绕赫尔曼■施密茨与格诺■伯梅的气氛

概念》),「人間環境学研究』第3卷第2号,2005。

作为气氛的美| 241

考察,或许也能够从该角度出发来研究各种其他问题。这样,才能加深对气氛

概念的理解。

附注:对伯梅的著作和施密茨著作的引用及参考,使用了省略表达,正文

中,使用的是省略表达与参照页码的数字。

Gemot Bohme

Anthropologie

in

pragmatischer

Hinsicht

,

Darmastdter

Vorlesungen

,

Frankfurt

/

M

Suhrkampf

,

1985. (

=

ApH

)

Fiir

eine

okologische

Naturasthetik

,

Frankfurt

t

/

M

Suhrkamp

,

1989.(=

FoN

)

Natiirlich

Natur

.

iiber

Natur

im

Zeitalter

ihr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

,

Frankfurt/Mi

Suhrkamp

,

1992. ( =

NN

)

Atmosphdre

Essays

zur

neuen

Asthetik

,

Frankfurt/M

Suhrkamp

,

1995.(=

Atm

)

Kants

u

Kritik

der

Urteilskraft

i9

in

neuer

Sicht

,

Frankfurt

/

M

Suhrkamp

,

1999. (

=

KnS

)

Aisthetik

Vorlesungen

iiber

Asthetik

als

allgemeine

Wahmehmungslehre

,

Wilhelm

Fink

Verlag

, 2001.(『感覚学

iL

TO

(

美学』,井村彰他訳,勁草書房,2005)

Hermann

Schmitz

System

der

Philosophie

Bd

. 2

Teil

1.

Der

Leib

,

Bonn

, 1965. ( =

II

/

l

)

System

der

Philosophic

Bd

. 2

Teil

1.

Der

Leib

im

Spiegel

der

Kunst

,

Bonn

,

1966.

(=n/2)

System

der

Philosophie

Bd

. 3

Teil

2.

Der

Gefilhlsraum

,

Bonn

,

1969. ( =

EI

/2)

System

der

Philosophie

Bd

. 3

Teil

4.

Das

Gottliche

und

der

Raum

,

1977. ( =

HI

/4)

Der

unerschopfliche

Gegenstand

.

Grundziige

der

Philosophie

,

Bonn

,

1990. (

=

DuG

)

Abstract |

251

and moved to West Germany. After the death of Bloch in 1989, he was reputed in

East Germany.

Keywords

Bloch

Hope Philosophy

German United Social Party

Revision­

ism

Atmosphere as Beauty

A New Aesthetics

Based on Gemot Bohme

Tatsuno

Ryosuke/Translated

by

Cui

Li

/ 219

Abstract

Atmosphere, as a foundamental concept in Gemot BohmeJs aesthetics,

on which it can develops a kind of new interpret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beau­

ty. That is, beauty is some kind of atmosphere, which rest in something neither sub­

jective nor objective, but a particular circumstance (Befindlichkeit) , into which we

are put by throught a bodily-perception change. Atmophere as beauty can prove our e-

motional life and bring pleasure to us. It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a kind of u atmos­

phere of presence exacdy^ , on which, nature, everyday life, art and the beauty of

the mankind can all be given some more connotations than that in our usually under­

standing.

Keywords

Atmosphere

Beauty

Befindlichkeit

Pleasure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