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案例7-7 从硬件跨入内容-索尼收购战略 - 上海财经大学

IT圈 admin 20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27日发(作者:恭幼白)

案例7-7 从硬件跨入内容—索尼收购战略

一、案例简介

1946年5月,索尼公司(以下简称索尼)的创始人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共同创建了“东

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后于1958年更名为索尼株式会社,总部设在日本东京。随后,这家

坚持不懈地追求技术创新和独到的设计风格的公司带来了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第一

台便携式立体声音响、第一台激光唱片机和第一个有三维画面效果的家用电视游戏控制台等

众多产品,并成为第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日本公司。多年的发展,索尼由一个小小

的收音机修理店壮大成为一个运营收入超过500亿美元,雇员数目超过168 000人的全球巨

人。成为世界上民用电子、工业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及娱乐业等领域的先导之一。

本案例将介绍索尼发展历程中几起极为重要的并购,这些并购促使索尼由一个硬件制造

商转型成为一个内容提供商,从而奠定了世界数字娱乐界的霸主地位。

1968年3月,索尼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合资成立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索尼唱片公

司,索尼占50%股份,这项合作展开了索尼向内容提供商跨进的步伐。1988年1月,索尼出

资获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索尼唱片公司的100%股份,成功将其收购,并于1991年1月更

名为索尼音乐娱乐公司(SME, Sony Music Entertainment)。从此,索尼正式向外界宣布

做内容的决心,马不停蹄地于一年后——也就是1989年11月——出资34亿美元购买美国

哥伦比亚影视娱乐公司,更名为索尼影视娱乐公司,摇身一变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数字娱乐内

容提供商之一。

2005年4月,在对哥伦比亚影业公司整合完成后,索尼联合几大财团发起了对美国另

一影业巨头——米高梅的收购,这次成功的收购,正式宣布了拥有强大的硬件生产能力和内

容提供能力的索尼已成为世界数字娱乐绝对霸主。

从硬件到内容,综观索尼的发展思路,并购成为实现这样一个转变的主要法宝,也正是

按照不断并购业内巨头的这条思路,索尼将自己打造成了数字娱乐产品的国际巨头。

二、战略定位背景

(一)平成景气、并购已盛行

在上世纪80年代的“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度升值,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

日本很快奠定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日本经济企划厅将这次新的经济高涨列为日本近

半个世纪以来的第四次大型景气,即“平成景气”。这次从1986年12月开始的日本经济新

攀升,在旺盛的企业设备投资和个人消费投资的推动下,呈现出飞速扩张的态势。按照日本

政府有关机构1991年9月的说法,这次“平成景气”创下了日本持续60个月之久的二战后

最长的经济扩张纪录。按产出增长速度计算、这一时期日本经济的平均增长率高达5.3%,

高于同期任何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

由于贸易收支顺差和经常收支顺差的逐年扩大,日本日益成为资金雄厚、黄金和外汇储

备充足的资本输出国。到1987年底,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和间接投资总额分别为770亿

美元和9946亿美元。由于外国对日本的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增长速度低于日本的对外资本

输出的增长,日本的对外净资产不断增加。1987年底为2407亿美元,1988年底则增加到

2917亿美元,成为世界的最大债权国。

而同期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处于劣势。日元对美元汇率前所未有地攀升使大量日本

企业大举进攻美国市场,把并购拓殖到了美国领土深处,层出不穷的大规模投资事件此起彼

伏。1987年底,外国对美直接投资余额比上一年度增长18.8%,达到2619.2亿美元,其中

日本的对美直接投资余额为333.6亿美元,比上一年度增长24.4%,成为仅次于英国的第二

大对美直接投资国。日本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余额以直接购买美国企业为主,其中又以对制造

业企业的投资余额增长最快,据日本山一证券公司调查,仅1989年1月到9月,日本收购

外国企业就达294起,其中有50.7%是购买美国企业。一直以来就希望实现自己国际化全球

化梦想的索尼,在这个时候自然也把目标对准了美国。

(二)同行紧逼、威胁与挑战

在上世纪80年代末,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发展中形成了基本相同的产业结构,

都以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加工、出口为导向。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

西亚、印尼等地区都已经具备了与电子产品大国日本竞争的实力。“亚洲四小龙”生产的彩

电、录像机大量输入日本,而且这些在引进日本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

地区,以相近的质量和低廉的价格不断威胁着日本的霸主地位。

与此同时,在索尼推出的Beta-max规格录像系统在与JVC的VHS规格录像系统进行的

长达14年的行业标准竞争中,最终以Beta-max全面退出市场而结束。当时JVC的子公司

AVC公司拥有米高梅、20世纪福克斯、哥伦比亚公司的发行权。这次失败给索尼打下了一个

烙印:如果你控制了内容,大众就必须接受你的硬件。正如索尼的创始人之一盛田昭夫所言,

“如果我当时拥有了一个电影制作室的话,Beta-max录像系统就不会如此挫败了。”因此在

盛田昭夫看来,如果索尼当时能拥有自己的电影工作室,并推出一系列Beta-max格式的电

2024年4月27日发(作者:恭幼白)

案例7-7 从硬件跨入内容—索尼收购战略

一、案例简介

1946年5月,索尼公司(以下简称索尼)的创始人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共同创建了“东

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后于1958年更名为索尼株式会社,总部设在日本东京。随后,这家

坚持不懈地追求技术创新和独到的设计风格的公司带来了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第一

台便携式立体声音响、第一台激光唱片机和第一个有三维画面效果的家用电视游戏控制台等

众多产品,并成为第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日本公司。多年的发展,索尼由一个小小

的收音机修理店壮大成为一个运营收入超过500亿美元,雇员数目超过168 000人的全球巨

人。成为世界上民用电子、工业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及娱乐业等领域的先导之一。

本案例将介绍索尼发展历程中几起极为重要的并购,这些并购促使索尼由一个硬件制造

商转型成为一个内容提供商,从而奠定了世界数字娱乐界的霸主地位。

1968年3月,索尼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合资成立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索尼唱片公

司,索尼占50%股份,这项合作展开了索尼向内容提供商跨进的步伐。1988年1月,索尼出

资获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索尼唱片公司的100%股份,成功将其收购,并于1991年1月更

名为索尼音乐娱乐公司(SME, Sony Music Entertainment)。从此,索尼正式向外界宣布

做内容的决心,马不停蹄地于一年后——也就是1989年11月——出资34亿美元购买美国

哥伦比亚影视娱乐公司,更名为索尼影视娱乐公司,摇身一变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数字娱乐内

容提供商之一。

2005年4月,在对哥伦比亚影业公司整合完成后,索尼联合几大财团发起了对美国另

一影业巨头——米高梅的收购,这次成功的收购,正式宣布了拥有强大的硬件生产能力和内

容提供能力的索尼已成为世界数字娱乐绝对霸主。

从硬件到内容,综观索尼的发展思路,并购成为实现这样一个转变的主要法宝,也正是

按照不断并购业内巨头的这条思路,索尼将自己打造成了数字娱乐产品的国际巨头。

二、战略定位背景

(一)平成景气、并购已盛行

在上世纪80年代的“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度升值,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

日本很快奠定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日本经济企划厅将这次新的经济高涨列为日本近

半个世纪以来的第四次大型景气,即“平成景气”。这次从1986年12月开始的日本经济新

攀升,在旺盛的企业设备投资和个人消费投资的推动下,呈现出飞速扩张的态势。按照日本

政府有关机构1991年9月的说法,这次“平成景气”创下了日本持续60个月之久的二战后

最长的经济扩张纪录。按产出增长速度计算、这一时期日本经济的平均增长率高达5.3%,

高于同期任何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

由于贸易收支顺差和经常收支顺差的逐年扩大,日本日益成为资金雄厚、黄金和外汇储

备充足的资本输出国。到1987年底,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和间接投资总额分别为770亿

美元和9946亿美元。由于外国对日本的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增长速度低于日本的对外资本

输出的增长,日本的对外净资产不断增加。1987年底为2407亿美元,1988年底则增加到

2917亿美元,成为世界的最大债权国。

而同期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处于劣势。日元对美元汇率前所未有地攀升使大量日本

企业大举进攻美国市场,把并购拓殖到了美国领土深处,层出不穷的大规模投资事件此起彼

伏。1987年底,外国对美直接投资余额比上一年度增长18.8%,达到2619.2亿美元,其中

日本的对美直接投资余额为333.6亿美元,比上一年度增长24.4%,成为仅次于英国的第二

大对美直接投资国。日本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余额以直接购买美国企业为主,其中又以对制造

业企业的投资余额增长最快,据日本山一证券公司调查,仅1989年1月到9月,日本收购

外国企业就达294起,其中有50.7%是购买美国企业。一直以来就希望实现自己国际化全球

化梦想的索尼,在这个时候自然也把目标对准了美国。

(二)同行紧逼、威胁与挑战

在上世纪80年代末,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发展中形成了基本相同的产业结构,

都以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加工、出口为导向。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

西亚、印尼等地区都已经具备了与电子产品大国日本竞争的实力。“亚洲四小龙”生产的彩

电、录像机大量输入日本,而且这些在引进日本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

地区,以相近的质量和低廉的价格不断威胁着日本的霸主地位。

与此同时,在索尼推出的Beta-max规格录像系统在与JVC的VHS规格录像系统进行的

长达14年的行业标准竞争中,最终以Beta-max全面退出市场而结束。当时JVC的子公司

AVC公司拥有米高梅、20世纪福克斯、哥伦比亚公司的发行权。这次失败给索尼打下了一个

烙印:如果你控制了内容,大众就必须接受你的硬件。正如索尼的创始人之一盛田昭夫所言,

“如果我当时拥有了一个电影制作室的话,Beta-max录像系统就不会如此挫败了。”因此在

盛田昭夫看来,如果索尼当时能拥有自己的电影工作室,并推出一系列Beta-max格式的电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