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IT圈
>
心血管风险评估进展及面临的问题
2024年4月28日发(作者:零傲云)
.i!垒麴查暨遁堕渔≥2塑堡12旦筮2鲞笠鱼魈
・401・
・专家述评・
心血管风险评估进展及面临的问题
徐晓峰1,陈跃2,肖文辉3
(1.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浙江杭州310(X)7;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310009;
3.杭州希禾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3)
中图分类号:1t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16X(2009)06-0401.04
心血管疾病(CVD)是世界范围内致残和过早死
亡的主要原因。处于高心血管风险或心血管疾病者,
可通过改变危险因素来减少临床事件和过早死亡的
1
心血管风险评估相关概念
1.1健康管理:近年来,健康管理无论作为一种预防
和控制疾病,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的理论认识,或是
o
J。个体在未来某个时问发
万方数据
流行病学研究已详细揭示了促使动脉粥样硬化
国外的进展:Framingham心脏研究早于1967年
8|。
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年人治疗组第三次
针对上述ATPⅢ工具的局限性,最近的Framing—
CVD综合风险预测工具试图改进其前身的某些
发生【l|。因此,研究心血管风险评估对预防CVD有
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某种特定疾病或因为某种特定疾病导致死亡的可
能性称为该疾病的绝对风险。
1.4心血管风险评估:心血管风险评估即对心血管
疾病患病风险的评估。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病理是动
脉粥样硬化,该病的发展可历经多年,通常在出现症
状时已进入后期,通常见于中年人。急性冠心病事件
(心脏病发作)和脑血管事件(卒中)通常为突然发生,
常常来不及医治即告死亡。心血管疾病危险预测模
型的典型代表是Framingha/n心脏研究建立的冠心病
作为一种实践策略,都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
注。所谓健康管理,即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
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
风险预测模型”J。最近,Framlngham心脏研究又发布
了更新的风险预测工具帕J,其特点为,除了模拟“血管
年龄”风险沟通外,还扩展了总体心血管疾病终点。
2心血管风险评估的进展
性CVD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随机临床研究又证实
了降低CVD危险因素水平的益处。因此,一些CVD
风险评估工具相继被开发出来,每种风险评估工具均
试图指出以往某些工具的局限性。
2.1
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过程。对个体而言,健康管理
主要包括三个步骤:一是收集服务对象的个人健康信
息;--是进行健康及疾病风险评估;三是在风险评估
基础上,进行健康干预,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或减少未
来疾病的发生口J
1.2生物医学指标和危险因素:所有与健康相关的
生物学信息被统称为生物医学指标,主要包括三个方
面:一是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血型、既往史、家族
史等;二是体检数据,如身高、体重、血糖、血脂等;三
是生活方式,如饮食、运动、睡眠、嗜好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生物医学指标与某些疾病有明显的相关性,甚至
能在发病之前出现可以察觉的变化,因此被称为相应
疾病的危险因素。其中基本信息中的因素为不可控
制的危险因素,相反生活方式就是可控的危险因素,
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不运动、不
合理饮食等)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超标的体检数据。
1.3健康及疾病风险评估:健康风险评估(HRA)指
通过体检对个人、群体健康状况、患病可能及死亡危
险三方面所进行的量化评估【3J3。研究致病危险因素
与特定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规
律的技术又被称为疾病风险评估(简单地说就是评估
某种特定疾病的患病风险),被普遍认为是进行健康
管理的基础和核心环节【4
就开始研究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预测模型"J。20世
纪70年代,美国国立心肺和血液研究所在Framing—
ham心脏研究基础上,开发了用于评估冠心病及脑卒
中发病危险的数学预测模型l
会议报告(ATPⅢ)提出了一种风险评估工具,用于估
测lO年间冠心病“硬”终点绝对风险。对于多种CVD
危险因素的聚集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但倾向于将多
种危险因素水平升高的女性和较年轻的男性均归为
短期心血管疾病绝对风险低(<10%)的人群旧J。
ham
不足,新开发了两种风险评估评分公式,一种基于标
准危险因素(公认的高年龄、高体重、高血压、高血脂、
高血糖),另一种基于非实验室预测因素,用体质指数
(BMI)取代了实验室检查。由于试图预防的是所有
CVD事件,而不仅仅是冠状动脉心脏病事件,加之不
收稿几期:2009—9—30;修凹R期:2009一10-27
作者简介:见文后
同人群的CVD情况不同,一些人群非冠状动脉粥样
硬化性事件(如卒中)的比例较高,因此,最新风险预
・402・PreventbnandTreatmentofCardio-Cerebral-Vascular
Disease
Dec2009.Vol9.No6
测t具选择了动脉粥样硬化性CVD的复合终点(冠
心病、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间歇性跛行和心力衰
竭)。这种CVD综合风险预测上j}也町很好地预测
单个CVD事件,经过简单调整,町评估CVD各组分
的风险。
CVD风险评估足风险管理中几个关键步骤之
一,也是风险沟通的关键。为促进风险沟通,Framing.
ham心脏研究组将估计的CVD风险转译为“血管年
药物治疗无效),CVD风险常被快速逆转。
2.2国内的进展: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
院流行病学研究室在陶寿淇教授的领导下,于1980
年开始与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共同承担了中美心
血管病和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1982年又牵
头组织了中同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协
作组(即甲期的十组人群研究)。几代人坚持多中心
长期协作,连续20余年承担了困家“六五”至“十五”
的心血管病防治科技攻关任务,结合中美心血管病和
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
标准化的研究设汁和方法,率先在国内外揭示』,我国
心m管病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在人群中的水平,分布
特点和变化趋势,为确定我国人群心血管病发病的危
险冈素和制定2l世纪人群防治策略提供了有力的科
学证据。1
4|。
作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于2003年12月
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第12期报道了同人缺血性心
血管病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和简易评估丁具115|,为
我国临床上综合评估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度提供了
便利上j}。各地通过应用分析认为,该工具能准确地
检测人群的发病分布情况,有利于对高危人群的简单
筛选,在低危人群中,计算个体绝埘危险度应根据不
同年龄段的平均危险度和最低危险度来评估其发病
相对危险度¨6|。
在此基础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病
流行病学研究所以4400名男性苗‘都钢铁工人为研究
对象,平均随}方13.5年,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别
建立丁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
预测模型117J,设计了更适合国人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预测图。
龄”的概念,以对既定个体和理想CVD风险水平的个
体进行比较。这种观念类似于流行病学义献中“超前
率”的概念(与未暴露者相比,暴露者提早得病的年
数),具有易被非专、Ip人士理解的潜在优势Ll
0|。
在最近一期《循环》(Cimulation)杂志中,Manna等
批评了最新的Framinghanl
CVD综合风险预测工
具【l¨,并指出何种危险因素组合可导致10年CVD绝
对风险达20%,以及如何将不同危险因素负荷转泽
为“血管年龄”。他们将危险因素水平单独或组合分
级,观察风险输出模式,将“高危”定义为10年预测风
险≥20%。与预期的一致,他们发现,年龄是男性和
女性10年预测风险的主要决定网素。即使有多种危
险因素,较年轻受试者的10年风险趋向小超过
20%¨2|。但有明显危险囚素负荷,如既吸烟又有糖
尿病者、年龄为35岁的男性和40岁的女性可被归为
高危者。
短期预测通过对未来5~10年进行干预,将患者
短期内的直接获益作为临床重点。长期风险评估(终
身风险)更具有公共卫生重要性,在个体水平强凋注
重与牛活方式相关的干预措施,最终减少个体长期承
受高风险的必要性113J。有证据硅示,如果I:述危险
因素水平在个体年龄较大时被降低(假设短U,/l'.J内非
图l
WPR
B亚区域WHO/ISH风险预测图(可测胆固醇的地区)
根据性别、年龄、收缩压、血总胆固醇、吸烟状况和有无糖尿病估测发佳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lO年风险。
万方数据
《:坠堕亟簧通堕迨》2堂至12旦筮!鲞筮§塑
・403・
图2WPR
B亚区域WHO/ISH风险预测图(不可测胆固醇的地区)
根据性别、年龄、收缩压、吸烟状况和有无糖尿病估测发乍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lO年风险。
2.3世界卫牛组织(WHO)的指导:WHO于2008年
发布了《心JIIL管疾病防治》(心血管风险评估和管理袖
珍指南)。该指南主要针对具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冈素
但尚无明确临床症状者,提供了WHO/ISH心血管风
险预测图,并就如何降低冠心病(CHD)、脑血管疾病
(CeVD)和周围血管疾病的首次和再发临床事件的发
生提供了基于循证医学的建议,对需要采取哪些特定
的预防性行动并达到何种力度提供了指导意见¨j。
3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3.1缺乏覆盖面广的工具:系统考察最新的Framing.
ham
CVD风险预测T具后,研究者们发现,新的风险
评估上具采用了涵盖面更广的动脉粥样硬化性CVD
终点,一些年轻男性和女性(如具特定最高危险冈素
负荷值的≥35岁男性和≥40岁女性)接受这种CVD
总体风险预测工具评估后,CVD绝对风险阈值可达
20%。然而,这种新的评估工具在用于评估某些仅有
1种CVD危险因素的较年轻个体(<55岁男性或<
60岁女性)时,即使该危险冈素明显异常,也达不到
20%的绝对风险阈值【18J。可能存在多种危险冈素的
其他人群(<40岁男性或<50岁女性)也未被归为
“高风险”人群,这一点值得关注。
3.2超龄个体缺乏评估依据:CVD绝对风险随年龄
增长显著增高,现有风险预测T具的有效年龄范围≤
75岁,若仍然采用20%的绝对风险阈值对75岁以上
个体进行评估,则会将大部分年龄较大者归为高风险
人群,使仅有“平均”危险因素水平者被归为CVD危
险因素治疗对象¨引。
3.3高风险个体的处理问题:对于存在≥1种CVD
危险因素的个体是否需要治疗、何时治疗以及如何进
行最佳治疗,仍然是临床医学面临的最具有挑战性的
问题之一[20]。针对特定个体,最终决定是否治疗以
及如何进行最伟治疗有赖于多变量风险评分外的因
素,如临床判断、被治疗个体的观点和意愿,以及个体
和医生所在社区保健系统的实际情况。目前专家正
在达成以下共识,即如果将绝对CVD风险而非单个
危险因素作为治疗晕点,接受治疗者能更多获益。医
生治疗对象应是完整个人,而非治疗单个危险因素。
为了最有效地利用保健资源,特定个体在特定时间内
CVD危险因素减少的强度应与该段时间内发生CVD
的绝对风险相衔接。相应地,不同个体具备不同数量
或性质的危险因素,在不同时间内所选择的干预可能
不尽相同,这种方法被称为危险分层;便于识别具有
多个边缘危险因素的CVD高风险者,以及对仅有单
个危险因素者的绝对风险进行定量心1|。从而减少不
必要的惊慌。该策略也告知采用某种特殊治疗预防
1次CVD事件需要治疗的人数,便于各种治疗方法的
选择。该策略还可能有助于连续监测个体对治疗和
(或)预防措施的反应,表现为其多变量风险评分的改
善。
特别要注意,即使CVD绝对风险不足20%,也应
针对单个危险因素进行治疗,因为有些危险因素导致
的后果远超过CVD所致后果。值得注意的危险因素
包括吸烟(引起癌症)和糖尿病(控制小当可导致多种
终末期器官损害)o引。在这些情况下,应采用其他健
康风险评估上具指导治疗。此外,若单个危险因素水
平明显升高(如高血压急症),无论短期绝对风险如
何,都必须进行治疗,因为患者在这些情况下面临紧
万方数据
Prevention巡蚓Trealment
of
Cardio-Cerebral・Vascular—D—isease
Dec2009.
Vo—l9—.
No
6
急危险。
3.4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CVD绝对风险还受Fram.
ingh锄CVD风险预测工具之外其他因素的影响。最
近的文献至少强调了4组这类因素,包括CVD家族
史、社会经济地位、种族和新的危险因素(遗传、循环
和影像学生物标志)。一些指南(如最近的英国降脂
指南)建议旧J,对有≥1名一级亲属患有早发CVD
者,应将采用修订前Framingh踟CVD预测工具评估
的绝对风险乘以1.5~2,对于南亚裔男性,则应乘以
1.4。很明显,Framingham公式可能低估了社会经济
地位较低人群的风险,对于此类个体,尚不清楚应当
将评估的绝对风险乘以何种系数以校正结果。有些
风险评分系统已正式将社会经济地位纳入CVD风险
预测【24J。总之,医生可运用其临床判断,选择治疗有
早发CVD家族史、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种族特殊、具
有多种危险因素但CVD绝对风险较低的年轻人。
3.5不易被评估对象接受: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让评
估对象清楚自己的患病风险,但目前大多数CVD风
险评估工具的结果均需要专业人士给予解释才能让
评估对象明白。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居民对CVD的
预防意识还不够,同时由于危险因素的评分和最终结
果均用几个等级表示,评估对象看不到自己多抽一支
烟、多喝一点酒等对患病风险的影响,因此不足以引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CVD风险预测方面已有相
当大的进展。最近开发的Fmmingh8111
CVD总体风险
预测和30年CVD风险评分工具是这种进展的例证,
工具均不“完美”。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疾病预防(心血管风险评估和管理袖珍指
南)[M].日内瓦:世界I卫生组织出版处,2008,l一23.
[2]陈君石,黄建始,主编.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出版社,2007,12—18.
[3]白书忠.中困健康产业体系与健康管理学科发展[J].中华健康管
理学杂志.2007,1:67—70.
[4]吴海云,潘平,何耀.我国成年人糖尿病发病风险评估方法[J].中
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7,(I)2:95—98.
[5]Wilson
PWF,AgostinoRBD,Levy
D,eta1.Predic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using
riskfactor
categories(Fram/ngl'lam).Circulation,1998,97:
1837一1847.
[6J
Vasan
RS,KarmelWB.Strategies
forcardiovascularrisk
assessment
and
prevention
over
the
life
coIm:progress
amid
imI。erfections[J].Circula—
tion,2009,(120)5:360—363.
【7]Truett
J,CornfieldJ,Kannel
WB.Amuhivari'ate
analysis
of
the
riskof
coronary
heartdiseasein
Framlngha,n.J
ChronicDis,1967,20:51l一524.
[8]Schehens
r11,Verschu唧WM,I★Jshui魍n
HC,et
a1.Estinuttion
f'feardio.
vascularrisk:a
c,,ml,arisfm
bemeen
the
Frmingham
andtheSCOREm,.tel
in
tx!ople
under60
years
of89e[J].Eur
J
Cardiova.sc
Prey
Reh',d,il,2008。
15(5):562—566.
【9JlJoyd—Jmles
DM,Evans
JC,L蝴MG,et
a1.Cross-classificationofJNC
万方数据
VI
blood
pressurestages
andrisk
groups
in
the
Fmmingham
Heart
Study
【Jj.Arch
Intern
Med,1999,159(18):2206—2212.
[10]Ingelsson
E,GonaP,I.arsonMG,et
a1.Alteredblood
pressure
progres.
sion
inthe
community
and
its
relation
to
elinical
events【JJ.Arch
Intern
Med,2008,168(13):1450—1457.
111J
Marma
AK,Lloyd—Jones
DM.Systematic
examination
ofthe
uDd羽硝
Framirl曲am
heart
studygeneral
cardiovascular
risk
profile[JJ.Circulation,
2009,(120)5:384—390.
[12]H,,ffmann
U,Ma.ssBroJM,FoxCS,et
81.Definingnollllaldistributions
of
coronaryartery
calcium
inwomG”l
and
nlen(from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J].Am
J
Cardiol,2008,102(9):1136—1141.
【13JMarshall
DA,Walizer
EM,Vemalis
MN.Achievemantof
heart
health
characteristics
thronIgh
participation
in
an
intensive
lifestyle
change
program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Reversal
Study)[J].J
Cardiopulm
Rehabil
Prey,
2009,(29)2:84—94.
[14]武阳丰,周北凡.二十年磨一剑——国人缺j1}【性心血管病综合危
险度评估工具开发研究的相关证据[C].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
会第八次全圜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2004.
[15]围家“十五”攻关“冠心病、脑卒中综合危险度评估及干预方案的
研究”课题组.囤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及简易评
估一I:具的开发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2):893—901.
[16]李慧风.千萍,手鸿雁,等.“圜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十年发病危险评
估方法”在青岛地区的临床应用及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5,33(2):178—180.
[17]Zhang
XF,Attia
J,D’Este
C,et
a1.Arisk
scor;e
predicted
coronary
heartdiseaseandstroke
in
a
Chinese
cohort[J].J
Clin
Epideufiol,2005,
58:95l一958.
[18]Mosca
I.,Edelman
D,Meehari
H,et
a1.Waist
circumference
predicts
cardiometabolicand
globalFraminghanl
risk
among
womenscreened
during
NationalWoman’s
Heart
Day[JJ.J
Womens
Health(Larchmt),2006,15
(1):24—34.
【19]H廿18e
HW,Koesters
E,Wellmann
J。eta1.Evaluationof
a
reealibrated
Systematic
Comnary
Risk
Evaluation
cardiovascularriskchart:resultsfrom
Systematic
Coronary
RiskEvaluation
Germany[j].Eur
JCardiovasc
Prey
Rehabil,2008,(15)4:409—415.
[20]I.Hy
D.A
muhifaetorial
approach
to
coronary
diseaserisk
assessment[J].
Clin
Exp
Hypertens,1993,15(6):1077—1086.
[21]Foster
MC,HⅧg
SJ,I.arson
MG,et
a1.Overweight,obesity,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age
3
CKD: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J].Am
JI(id—
hey
Dis,2008,52(I):39—48.
【22]Shah
DS,Polkinghorne
Kit,PellieanoR,eta1.Aretraditionalriskfae-
tors
vatid
for
assessing
cardiovascularrisk
in
end.stage
renalfailure
pa-
tients?[J].Nephrology(Carltctl)。2008,13(8):667—671.
[23
JMead
A,Atkinson
G,Albin
D,eta1.Dietetic
guidelines
Oll
foodand
nu-
tritioninthe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disease-evidencefrom
systematic
reviewsof
randonfizedcontrolledtrials(secured
ulMate,Janm3'
2006)[J].J
HumNutr
Diet。2006,(19)6:401—419.
[24]Albert
MA,GlynnRJ,BuringJ,eta1.Impact
oftraditionalandnovel
riskfactors
Ol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incident
cardiovascular
evants[J].Circulation,2006,(114)24:2619—2626.
[专家简介]徐晓峰(1961一),男,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
现任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全军高级干部体检中心主任,主任
医师,中华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军区老年医学专业委
员会委员,浙江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常委,《癌症进展》杂志编
谢综合症、肥胖症等的防治及健康评估。系南京军区“181”工
程卫生系列学科带头人。近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1
篇发表在SCI杂志上,参与主编《亚健康与药物调理》等2部
医学专著,参与《疗养技术常规》等专著的编写,负责完成南京
军区“十一-五”课题l项。
起评估对象对风险的重视。
但CVD风险预测的精确性仍须不断完善,因为现有
委。从事干部疗养和健康管理工作,专长老年心血管疾病、代
2024年4月28日发(作者:零傲云)
.i!垒麴查暨遁堕渔≥2塑堡12旦筮2鲞笠鱼魈
・401・
・专家述评・
心血管风险评估进展及面临的问题
徐晓峰1,陈跃2,肖文辉3
(1.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浙江杭州310(X)7;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310009;
3.杭州希禾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3)
中图分类号:1t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16X(2009)06-0401.04
心血管疾病(CVD)是世界范围内致残和过早死
亡的主要原因。处于高心血管风险或心血管疾病者,
可通过改变危险因素来减少临床事件和过早死亡的
1
心血管风险评估相关概念
1.1健康管理:近年来,健康管理无论作为一种预防
和控制疾病,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的理论认识,或是
o
J。个体在未来某个时问发
万方数据
流行病学研究已详细揭示了促使动脉粥样硬化
国外的进展:Framingham心脏研究早于1967年
8|。
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年人治疗组第三次
针对上述ATPⅢ工具的局限性,最近的Framing—
CVD综合风险预测工具试图改进其前身的某些
发生【l|。因此,研究心血管风险评估对预防CVD有
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某种特定疾病或因为某种特定疾病导致死亡的可
能性称为该疾病的绝对风险。
1.4心血管风险评估:心血管风险评估即对心血管
疾病患病风险的评估。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病理是动
脉粥样硬化,该病的发展可历经多年,通常在出现症
状时已进入后期,通常见于中年人。急性冠心病事件
(心脏病发作)和脑血管事件(卒中)通常为突然发生,
常常来不及医治即告死亡。心血管疾病危险预测模
型的典型代表是Framingha/n心脏研究建立的冠心病
作为一种实践策略,都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
注。所谓健康管理,即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
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
风险预测模型”J。最近,Framlngham心脏研究又发布
了更新的风险预测工具帕J,其特点为,除了模拟“血管
年龄”风险沟通外,还扩展了总体心血管疾病终点。
2心血管风险评估的进展
性CVD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随机临床研究又证实
了降低CVD危险因素水平的益处。因此,一些CVD
风险评估工具相继被开发出来,每种风险评估工具均
试图指出以往某些工具的局限性。
2.1
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过程。对个体而言,健康管理
主要包括三个步骤:一是收集服务对象的个人健康信
息;--是进行健康及疾病风险评估;三是在风险评估
基础上,进行健康干预,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或减少未
来疾病的发生口J
1.2生物医学指标和危险因素:所有与健康相关的
生物学信息被统称为生物医学指标,主要包括三个方
面:一是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血型、既往史、家族
史等;二是体检数据,如身高、体重、血糖、血脂等;三
是生活方式,如饮食、运动、睡眠、嗜好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生物医学指标与某些疾病有明显的相关性,甚至
能在发病之前出现可以察觉的变化,因此被称为相应
疾病的危险因素。其中基本信息中的因素为不可控
制的危险因素,相反生活方式就是可控的危险因素,
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不运动、不
合理饮食等)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超标的体检数据。
1.3健康及疾病风险评估:健康风险评估(HRA)指
通过体检对个人、群体健康状况、患病可能及死亡危
险三方面所进行的量化评估【3J3。研究致病危险因素
与特定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规
律的技术又被称为疾病风险评估(简单地说就是评估
某种特定疾病的患病风险),被普遍认为是进行健康
管理的基础和核心环节【4
就开始研究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预测模型"J。20世
纪70年代,美国国立心肺和血液研究所在Framing—
ham心脏研究基础上,开发了用于评估冠心病及脑卒
中发病危险的数学预测模型l
会议报告(ATPⅢ)提出了一种风险评估工具,用于估
测lO年间冠心病“硬”终点绝对风险。对于多种CVD
危险因素的聚集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但倾向于将多
种危险因素水平升高的女性和较年轻的男性均归为
短期心血管疾病绝对风险低(<10%)的人群旧J。
ham
不足,新开发了两种风险评估评分公式,一种基于标
准危险因素(公认的高年龄、高体重、高血压、高血脂、
高血糖),另一种基于非实验室预测因素,用体质指数
(BMI)取代了实验室检查。由于试图预防的是所有
CVD事件,而不仅仅是冠状动脉心脏病事件,加之不
收稿几期:2009—9—30;修凹R期:2009一10-27
作者简介:见文后
同人群的CVD情况不同,一些人群非冠状动脉粥样
硬化性事件(如卒中)的比例较高,因此,最新风险预
・402・PreventbnandTreatmentofCardio-Cerebral-Vascular
Disease
Dec2009.Vol9.No6
测t具选择了动脉粥样硬化性CVD的复合终点(冠
心病、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间歇性跛行和心力衰
竭)。这种CVD综合风险预测上j}也町很好地预测
单个CVD事件,经过简单调整,町评估CVD各组分
的风险。
CVD风险评估足风险管理中几个关键步骤之
一,也是风险沟通的关键。为促进风险沟通,Framing.
ham心脏研究组将估计的CVD风险转译为“血管年
药物治疗无效),CVD风险常被快速逆转。
2.2国内的进展: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
院流行病学研究室在陶寿淇教授的领导下,于1980
年开始与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共同承担了中美心
血管病和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1982年又牵
头组织了中同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协
作组(即甲期的十组人群研究)。几代人坚持多中心
长期协作,连续20余年承担了困家“六五”至“十五”
的心血管病防治科技攻关任务,结合中美心血管病和
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
标准化的研究设汁和方法,率先在国内外揭示』,我国
心m管病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在人群中的水平,分布
特点和变化趋势,为确定我国人群心血管病发病的危
险冈素和制定2l世纪人群防治策略提供了有力的科
学证据。1
4|。
作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于2003年12月
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第12期报道了同人缺血性心
血管病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和简易评估丁具115|,为
我国临床上综合评估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度提供了
便利上j}。各地通过应用分析认为,该工具能准确地
检测人群的发病分布情况,有利于对高危人群的简单
筛选,在低危人群中,计算个体绝埘危险度应根据不
同年龄段的平均危险度和最低危险度来评估其发病
相对危险度¨6|。
在此基础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病
流行病学研究所以4400名男性苗‘都钢铁工人为研究
对象,平均随}方13.5年,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别
建立丁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
预测模型117J,设计了更适合国人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预测图。
龄”的概念,以对既定个体和理想CVD风险水平的个
体进行比较。这种观念类似于流行病学义献中“超前
率”的概念(与未暴露者相比,暴露者提早得病的年
数),具有易被非专、Ip人士理解的潜在优势Ll
0|。
在最近一期《循环》(Cimulation)杂志中,Manna等
批评了最新的Framinghanl
CVD综合风险预测工
具【l¨,并指出何种危险因素组合可导致10年CVD绝
对风险达20%,以及如何将不同危险因素负荷转泽
为“血管年龄”。他们将危险因素水平单独或组合分
级,观察风险输出模式,将“高危”定义为10年预测风
险≥20%。与预期的一致,他们发现,年龄是男性和
女性10年预测风险的主要决定网素。即使有多种危
险因素,较年轻受试者的10年风险趋向小超过
20%¨2|。但有明显危险囚素负荷,如既吸烟又有糖
尿病者、年龄为35岁的男性和40岁的女性可被归为
高危者。
短期预测通过对未来5~10年进行干预,将患者
短期内的直接获益作为临床重点。长期风险评估(终
身风险)更具有公共卫生重要性,在个体水平强凋注
重与牛活方式相关的干预措施,最终减少个体长期承
受高风险的必要性113J。有证据硅示,如果I:述危险
因素水平在个体年龄较大时被降低(假设短U,/l'.J内非
图l
WPR
B亚区域WHO/ISH风险预测图(可测胆固醇的地区)
根据性别、年龄、收缩压、血总胆固醇、吸烟状况和有无糖尿病估测发佳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lO年风险。
万方数据
《:坠堕亟簧通堕迨》2堂至12旦筮!鲞筮§塑
・403・
图2WPR
B亚区域WHO/ISH风险预测图(不可测胆固醇的地区)
根据性别、年龄、收缩压、吸烟状况和有无糖尿病估测发乍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lO年风险。
2.3世界卫牛组织(WHO)的指导:WHO于2008年
发布了《心JIIL管疾病防治》(心血管风险评估和管理袖
珍指南)。该指南主要针对具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冈素
但尚无明确临床症状者,提供了WHO/ISH心血管风
险预测图,并就如何降低冠心病(CHD)、脑血管疾病
(CeVD)和周围血管疾病的首次和再发临床事件的发
生提供了基于循证医学的建议,对需要采取哪些特定
的预防性行动并达到何种力度提供了指导意见¨j。
3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3.1缺乏覆盖面广的工具:系统考察最新的Framing.
ham
CVD风险预测T具后,研究者们发现,新的风险
评估上具采用了涵盖面更广的动脉粥样硬化性CVD
终点,一些年轻男性和女性(如具特定最高危险冈素
负荷值的≥35岁男性和≥40岁女性)接受这种CVD
总体风险预测工具评估后,CVD绝对风险阈值可达
20%。然而,这种新的评估工具在用于评估某些仅有
1种CVD危险因素的较年轻个体(<55岁男性或<
60岁女性)时,即使该危险冈素明显异常,也达不到
20%的绝对风险阈值【18J。可能存在多种危险冈素的
其他人群(<40岁男性或<50岁女性)也未被归为
“高风险”人群,这一点值得关注。
3.2超龄个体缺乏评估依据:CVD绝对风险随年龄
增长显著增高,现有风险预测T具的有效年龄范围≤
75岁,若仍然采用20%的绝对风险阈值对75岁以上
个体进行评估,则会将大部分年龄较大者归为高风险
人群,使仅有“平均”危险因素水平者被归为CVD危
险因素治疗对象¨引。
3.3高风险个体的处理问题:对于存在≥1种CVD
危险因素的个体是否需要治疗、何时治疗以及如何进
行最佳治疗,仍然是临床医学面临的最具有挑战性的
问题之一[20]。针对特定个体,最终决定是否治疗以
及如何进行最伟治疗有赖于多变量风险评分外的因
素,如临床判断、被治疗个体的观点和意愿,以及个体
和医生所在社区保健系统的实际情况。目前专家正
在达成以下共识,即如果将绝对CVD风险而非单个
危险因素作为治疗晕点,接受治疗者能更多获益。医
生治疗对象应是完整个人,而非治疗单个危险因素。
为了最有效地利用保健资源,特定个体在特定时间内
CVD危险因素减少的强度应与该段时间内发生CVD
的绝对风险相衔接。相应地,不同个体具备不同数量
或性质的危险因素,在不同时间内所选择的干预可能
不尽相同,这种方法被称为危险分层;便于识别具有
多个边缘危险因素的CVD高风险者,以及对仅有单
个危险因素者的绝对风险进行定量心1|。从而减少不
必要的惊慌。该策略也告知采用某种特殊治疗预防
1次CVD事件需要治疗的人数,便于各种治疗方法的
选择。该策略还可能有助于连续监测个体对治疗和
(或)预防措施的反应,表现为其多变量风险评分的改
善。
特别要注意,即使CVD绝对风险不足20%,也应
针对单个危险因素进行治疗,因为有些危险因素导致
的后果远超过CVD所致后果。值得注意的危险因素
包括吸烟(引起癌症)和糖尿病(控制小当可导致多种
终末期器官损害)o引。在这些情况下,应采用其他健
康风险评估上具指导治疗。此外,若单个危险因素水
平明显升高(如高血压急症),无论短期绝对风险如
何,都必须进行治疗,因为患者在这些情况下面临紧
万方数据
Prevention巡蚓Trealment
of
Cardio-Cerebral・Vascular—D—isease
Dec2009.
Vo—l9—.
No
6
急危险。
3.4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CVD绝对风险还受Fram.
ingh锄CVD风险预测工具之外其他因素的影响。最
近的文献至少强调了4组这类因素,包括CVD家族
史、社会经济地位、种族和新的危险因素(遗传、循环
和影像学生物标志)。一些指南(如最近的英国降脂
指南)建议旧J,对有≥1名一级亲属患有早发CVD
者,应将采用修订前Framingh踟CVD预测工具评估
的绝对风险乘以1.5~2,对于南亚裔男性,则应乘以
1.4。很明显,Framingham公式可能低估了社会经济
地位较低人群的风险,对于此类个体,尚不清楚应当
将评估的绝对风险乘以何种系数以校正结果。有些
风险评分系统已正式将社会经济地位纳入CVD风险
预测【24J。总之,医生可运用其临床判断,选择治疗有
早发CVD家族史、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种族特殊、具
有多种危险因素但CVD绝对风险较低的年轻人。
3.5不易被评估对象接受: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让评
估对象清楚自己的患病风险,但目前大多数CVD风
险评估工具的结果均需要专业人士给予解释才能让
评估对象明白。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居民对CVD的
预防意识还不够,同时由于危险因素的评分和最终结
果均用几个等级表示,评估对象看不到自己多抽一支
烟、多喝一点酒等对患病风险的影响,因此不足以引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CVD风险预测方面已有相
当大的进展。最近开发的Fmmingh8111
CVD总体风险
预测和30年CVD风险评分工具是这种进展的例证,
工具均不“完美”。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疾病预防(心血管风险评估和管理袖珍指
南)[M].日内瓦:世界I卫生组织出版处,2008,l一23.
[2]陈君石,黄建始,主编.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出版社,2007,12—18.
[3]白书忠.中困健康产业体系与健康管理学科发展[J].中华健康管
理学杂志.2007,1:67—70.
[4]吴海云,潘平,何耀.我国成年人糖尿病发病风险评估方法[J].中
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7,(I)2:95—98.
[5]Wilson
PWF,AgostinoRBD,Levy
D,eta1.Predic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using
riskfactor
categories(Fram/ngl'lam).Circulation,1998,97:
1837一1847.
[6J
Vasan
RS,KarmelWB.Strategies
forcardiovascularrisk
assessment
and
prevention
over
the
life
coIm:progress
amid
imI。erfections[J].Circula—
tion,2009,(120)5:360—363.
【7]Truett
J,CornfieldJ,Kannel
WB.Amuhivari'ate
analysis
of
the
riskof
coronary
heartdiseasein
Framlngha,n.J
ChronicDis,1967,20:51l一524.
[8]Schehens
r11,Verschu唧WM,I★Jshui魍n
HC,et
a1.Estinuttion
f'feardio.
vascularrisk:a
c,,ml,arisfm
bemeen
the
Frmingham
andtheSCOREm,.tel
in
tx!ople
under60
years
of89e[J].Eur
J
Cardiova.sc
Prey
Reh',d,il,2008。
15(5):562—566.
【9JlJoyd—Jmles
DM,Evans
JC,L蝴MG,et
a1.Cross-classificationofJNC
万方数据
VI
blood
pressurestages
andrisk
groups
in
the
Fmmingham
Heart
Study
【Jj.Arch
Intern
Med,1999,159(18):2206—2212.
[10]Ingelsson
E,GonaP,I.arsonMG,et
a1.Alteredblood
pressure
progres.
sion
inthe
community
and
its
relation
to
elinical
events【JJ.Arch
Intern
Med,2008,168(13):1450—1457.
111J
Marma
AK,Lloyd—Jones
DM.Systematic
examination
ofthe
uDd羽硝
Framirl曲am
heart
studygeneral
cardiovascular
risk
profile[JJ.Circulation,
2009,(120)5:384—390.
[12]H,,ffmann
U,Ma.ssBroJM,FoxCS,et
81.Definingnollllaldistributions
of
coronaryartery
calcium
inwomG”l
and
nlen(from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J].Am
J
Cardiol,2008,102(9):1136—1141.
【13JMarshall
DA,Walizer
EM,Vemalis
MN.Achievemantof
heart
health
characteristics
thronIgh
participation
in
an
intensive
lifestyle
change
program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Reversal
Study)[J].J
Cardiopulm
Rehabil
Prey,
2009,(29)2:84—94.
[14]武阳丰,周北凡.二十年磨一剑——国人缺j1}【性心血管病综合危
险度评估工具开发研究的相关证据[C].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
会第八次全圜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2004.
[15]围家“十五”攻关“冠心病、脑卒中综合危险度评估及干预方案的
研究”课题组.囤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及简易评
估一I:具的开发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2):893—901.
[16]李慧风.千萍,手鸿雁,等.“圜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十年发病危险评
估方法”在青岛地区的临床应用及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5,33(2):178—180.
[17]Zhang
XF,Attia
J,D’Este
C,et
a1.Arisk
scor;e
predicted
coronary
heartdiseaseandstroke
in
a
Chinese
cohort[J].J
Clin
Epideufiol,2005,
58:95l一958.
[18]Mosca
I.,Edelman
D,Meehari
H,et
a1.Waist
circumference
predicts
cardiometabolicand
globalFraminghanl
risk
among
womenscreened
during
NationalWoman’s
Heart
Day[JJ.J
Womens
Health(Larchmt),2006,15
(1):24—34.
【19]H廿18e
HW,Koesters
E,Wellmann
J。eta1.Evaluationof
a
reealibrated
Systematic
Comnary
Risk
Evaluation
cardiovascularriskchart:resultsfrom
Systematic
Coronary
RiskEvaluation
Germany[j].Eur
JCardiovasc
Prey
Rehabil,2008,(15)4:409—415.
[20]I.Hy
D.A
muhifaetorial
approach
to
coronary
diseaserisk
assessment[J].
Clin
Exp
Hypertens,1993,15(6):1077—1086.
[21]Foster
MC,HⅧg
SJ,I.arson
MG,et
a1.Overweight,obesity,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age
3
CKD: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J].Am
JI(id—
hey
Dis,2008,52(I):39—48.
【22]Shah
DS,Polkinghorne
Kit,PellieanoR,eta1.Aretraditionalriskfae-
tors
vatid
for
assessing
cardiovascularrisk
in
end.stage
renalfailure
pa-
tients?[J].Nephrology(Carltctl)。2008,13(8):667—671.
[23
JMead
A,Atkinson
G,Albin
D,eta1.Dietetic
guidelines
Oll
foodand
nu-
tritioninthe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disease-evidencefrom
systematic
reviewsof
randonfizedcontrolledtrials(secured
ulMate,Janm3'
2006)[J].J
HumNutr
Diet。2006,(19)6:401—419.
[24]Albert
MA,GlynnRJ,BuringJ,eta1.Impact
oftraditionalandnovel
riskfactors
Ol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incident
cardiovascular
evants[J].Circulation,2006,(114)24:2619—2626.
[专家简介]徐晓峰(1961一),男,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
现任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全军高级干部体检中心主任,主任
医师,中华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军区老年医学专业委
员会委员,浙江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常委,《癌症进展》杂志编
谢综合症、肥胖症等的防治及健康评估。系南京军区“181”工
程卫生系列学科带头人。近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1
篇发表在SCI杂志上,参与主编《亚健康与药物调理》等2部
医学专著,参与《疗养技术常规》等专著的编写,负责完成南京
军区“十一-五”课题l项。
起评估对象对风险的重视。
但CVD风险预测的精确性仍须不断完善,因为现有
委。从事干部疗养和健康管理工作,专长老年心血管疾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