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3日发(作者:任雪卉)
(一)诗、乐、舞历史文化的源头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
的,这是早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了上古一个叫做“葛
天氏”的部落歌舞祭祀的活动: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
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
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这八阙可能是现在所知的最古的一套乐曲,三人手持牛尾一边投足一边歌
唱。有歌有舞。这套乐曲体现了上古时代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原始形态。
最初的诗、乐、舞因素并非有意识地创造 ,而是作为劳动的附属物在劳动中不 自
觉地产生的。 “这些歌 ,尤其是这些歌的助音 所代表者非它 ,乃是 与工作
不可解地联系着那些天然声音的混合。所以野蛮人在工作时的歌调的第一次尝
试 ,并不是他根据了作诗底一定规律而把他们想到的词句集合起来 ,以便把他
的意思表现的最为美丽 ,最为显而易见,而是把半野蛮的声音排列为一定的次
序,以工作进程完成之 ,以期得到一定的愉快感 ,他利用构成语言的天赋 的
单纯声音作为劳动的原始材料 ,歌 曲就始此产生了。 ” 然而 ,劳动中半野
蛮之声的排列 组合,以及在这种声音统一下的劳动动作 ,虽然节奏很整齐 ,
但始终无变化 ,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艺术形式 ,没有表现一定的思想 内容,没
有构成完美的审美实体 ,它只能是诗、乐、舞最初级的胚芽。不过“前呼邪许,
后亦随之 。 ”,其“邪许 ”之词,形成了诗歌音律最重要的特点—前呼后应 ,
虽不似所世诗作在呼应上平仄声韵诸般讲究 ,但已构成这一音律特性 −其“邪
许”之声 ,有高低强弱之分 ,使它离开了单纯技术性 阶段而进入了艺术领域 ,
奠定了音乐音程模进的基础 −其“邪许”之作,应节而 动,确定 了乐与舞的
连体关系,所以,“诗” 、 “乐” 、 “舞”在劳动中同时产生、相互依存 ,
促进了三者更加有机地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因
此 ,劳动之余的集会、部族的祭祀活动、节 日的庆祝活动,劳动者们就把劳动
情景搬上“艺术舞台” , “施行一种模拟的行动 ,务使这种行动和所欲生的
一种效果相类似 ,为了繁殖一种动植物,就在舞蹈或歌唱时模仿它 , ”。 这
样 ,原始人劳作时无意识地将诗、乐、舞揉为一体而进入了有意识的再现过程,
“人类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看待事物和现象 ,只有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 点来看
待它们。 ”/按照他们的审美标准对艺术素材已有 自觉的加工提练 ,开始脱离
生活的真实而0上升为艺术的真实,音律节奏已具有相当水准的美学价值,是劳
动者 自我力量 、劳动态度和情绪、生活态度和情趣的表现。尽管这种创造性工
程是非常原始而朴素的,但它毕竟标志着一个艺术发展的过程。据《吕氏春秋 ·古
乐篇》载 1葛天氏时代有《葛天 氏之乐》 ,黄帝时代有《 云门 》 、《 咸
池》 、《 清角》 之乐 ,撷项时代有《 承云》之 乐,帝誉时代有《九招 》 、
《六列 》 、《 六英》 之乐,唐尧时代有《 大章》 之乐,虞舜时代有《大韶 》
之乐 ,夏启时代有《九歌《 九辩 《 万舞 》 之乐,商汤时代有《 大斐《桑
木》 之乐 ,这些乐舞并不是单纯的乐曲,而是诗歌 、音乐、舞蹈三位一体 ,
密不可分的,“它们既是巫术礼仪 ,又是原始歌舞。到后世 ,才两者逐渐分化,
前者为 ‘礼夕—政刑典章 ,后者便是 ‘乐夕—文学艺术”上古诗歌 、音乐、
舞蹈就三者的关系发展来看 ,在漫长的演进过程 中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乐、舞
重于歌词 诗∗ 时期,诗、乐、舞并重时期和诗、乐、舞分化时期。
话说,早在三皇五帝时代,已经有了原始诗歌,流传至今的有神农氏的《虫草辞》、
尧的《击壤歌》、舜的《南风歌》、反映舜传位于禹的《卿云歌》、表现大禹娶
亲的《涂山歌》等。这些歌谣俚谚具有浓郁的民歌色彩,“饥者歌其食,劳者歌
其事”,这是比较符合常理的。《乐记》和《毛诗序》中有类似的描述,这里举
《毛诗序》的说法:“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
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咏)歌之。永(咏)歌之不足,不
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也就是说,诗歌是表现内心情感的,嗟叹(相当于
吟诵)、咏歌、舞蹈都是借用来加强表达效果的,而且情感的强烈程度逐级加深。
除了民歌以外,诗歌的另一大来源是宗教祭祀中的祝词、咒语、祭歌。祭祀
是上古人民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至今在少数民族、汉族的农村仍然有类似的
习俗。祝词、咒语是念白的、吟诵的,祭歌是唱的,有时还伴随着舞蹈。如《吕
氏春秋?古乐》就记载了远古部族葛天氏在祭祀仪式上演唱的曲目和场景:“昔
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
2024年5月3日发(作者:任雪卉)
(一)诗、乐、舞历史文化的源头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
的,这是早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了上古一个叫做“葛
天氏”的部落歌舞祭祀的活动: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
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
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这八阙可能是现在所知的最古的一套乐曲,三人手持牛尾一边投足一边歌
唱。有歌有舞。这套乐曲体现了上古时代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原始形态。
最初的诗、乐、舞因素并非有意识地创造 ,而是作为劳动的附属物在劳动中不 自
觉地产生的。 “这些歌 ,尤其是这些歌的助音 所代表者非它 ,乃是 与工作
不可解地联系着那些天然声音的混合。所以野蛮人在工作时的歌调的第一次尝
试 ,并不是他根据了作诗底一定规律而把他们想到的词句集合起来 ,以便把他
的意思表现的最为美丽 ,最为显而易见,而是把半野蛮的声音排列为一定的次
序,以工作进程完成之 ,以期得到一定的愉快感 ,他利用构成语言的天赋 的
单纯声音作为劳动的原始材料 ,歌 曲就始此产生了。 ” 然而 ,劳动中半野
蛮之声的排列 组合,以及在这种声音统一下的劳动动作 ,虽然节奏很整齐 ,
但始终无变化 ,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艺术形式 ,没有表现一定的思想 内容,没
有构成完美的审美实体 ,它只能是诗、乐、舞最初级的胚芽。不过“前呼邪许,
后亦随之 。 ”,其“邪许 ”之词,形成了诗歌音律最重要的特点—前呼后应 ,
虽不似所世诗作在呼应上平仄声韵诸般讲究 ,但已构成这一音律特性 −其“邪
许”之声 ,有高低强弱之分 ,使它离开了单纯技术性 阶段而进入了艺术领域 ,
奠定了音乐音程模进的基础 −其“邪许”之作,应节而 动,确定 了乐与舞的
连体关系,所以,“诗” 、 “乐” 、 “舞”在劳动中同时产生、相互依存 ,
促进了三者更加有机地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因
此 ,劳动之余的集会、部族的祭祀活动、节 日的庆祝活动,劳动者们就把劳动
情景搬上“艺术舞台” , “施行一种模拟的行动 ,务使这种行动和所欲生的
一种效果相类似 ,为了繁殖一种动植物,就在舞蹈或歌唱时模仿它 , ”。 这
样 ,原始人劳作时无意识地将诗、乐、舞揉为一体而进入了有意识的再现过程,
“人类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看待事物和现象 ,只有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 点来看
待它们。 ”/按照他们的审美标准对艺术素材已有 自觉的加工提练 ,开始脱离
生活的真实而0上升为艺术的真实,音律节奏已具有相当水准的美学价值,是劳
动者 自我力量 、劳动态度和情绪、生活态度和情趣的表现。尽管这种创造性工
程是非常原始而朴素的,但它毕竟标志着一个艺术发展的过程。据《吕氏春秋 ·古
乐篇》载 1葛天氏时代有《葛天 氏之乐》 ,黄帝时代有《 云门 》 、《 咸
池》 、《 清角》 之乐 ,撷项时代有《 承云》之 乐,帝誉时代有《九招 》 、
《六列 》 、《 六英》 之乐,唐尧时代有《 大章》 之乐,虞舜时代有《大韶 》
之乐 ,夏启时代有《九歌《 九辩 《 万舞 》 之乐,商汤时代有《 大斐《桑
木》 之乐 ,这些乐舞并不是单纯的乐曲,而是诗歌 、音乐、舞蹈三位一体 ,
密不可分的,“它们既是巫术礼仪 ,又是原始歌舞。到后世 ,才两者逐渐分化,
前者为 ‘礼夕—政刑典章 ,后者便是 ‘乐夕—文学艺术”上古诗歌 、音乐、
舞蹈就三者的关系发展来看 ,在漫长的演进过程 中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乐、舞
重于歌词 诗∗ 时期,诗、乐、舞并重时期和诗、乐、舞分化时期。
话说,早在三皇五帝时代,已经有了原始诗歌,流传至今的有神农氏的《虫草辞》、
尧的《击壤歌》、舜的《南风歌》、反映舜传位于禹的《卿云歌》、表现大禹娶
亲的《涂山歌》等。这些歌谣俚谚具有浓郁的民歌色彩,“饥者歌其食,劳者歌
其事”,这是比较符合常理的。《乐记》和《毛诗序》中有类似的描述,这里举
《毛诗序》的说法:“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
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咏)歌之。永(咏)歌之不足,不
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也就是说,诗歌是表现内心情感的,嗟叹(相当于
吟诵)、咏歌、舞蹈都是借用来加强表达效果的,而且情感的强烈程度逐级加深。
除了民歌以外,诗歌的另一大来源是宗教祭祀中的祝词、咒语、祭歌。祭祀
是上古人民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至今在少数民族、汉族的农村仍然有类似的
习俗。祝词、咒语是念白的、吟诵的,祭歌是唱的,有时还伴随着舞蹈。如《吕
氏春秋?古乐》就记载了远古部族葛天氏在祭祀仪式上演唱的曲目和场景:“昔
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