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9日发(作者:盍逸秀)
新平哀牢山红脖颈槽蛇的分布及危害调查
摘要:通过走访调查、标本统计、查阅文献等形式对新平哀牢山东坡嘎洒和水塘地
区红脖颈槽蛇的分布与危害进行初步调查。结果表明,红脖颈槽蛇(Rhabdophis
subminiatus)分布广泛,是新平哀牢山东坡一带爬行动物中的优势种。结合爬行类
的生态功能及药用价值,提出了加强其生活环境保护以及危害防治的建议。
关键词:红脖颈槽蛇;哀牢山;分布
The Distribution and Perniciousness of Rhabdophis subminiatus at Ailaoshan in
Xinping County
Abstract: The distribution and perniciousness of Rhabdophis subminiatus at Gasa
and Shuitang of Ailaoshan East slope in Xinping County was investigated through
visiting, animal specimen statistics and literature check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habdophis subminiatus wa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is area and was the dominant
species of reptiles.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injury prevention of Rhabdophis subminiatu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 Rhabdophis subminiatus; Ailao Mountains; distribution
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中南部,横断山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缘,
在行政上分别隶属于楚雄、双柏、新平、镇源、景东5个县(市)[1]。红脖颈槽蛇
Rhabdophis subminiatus (Schlegel)属于蛇目Serpentiformes游蛇科Colubridae游蛇
亚科Rolubrinae颈槽蛇属Rhabdophis[2],2000年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
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3]。红脖颈槽蛇
Rhabdophis subminiata helleri(Schmidt)分布广泛,云南全省均有分布。国内还分布
于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国外分布于缅甸、老挝、泰国等地[4]。分布于新平哀
牢山一带的红脖颈槽蛇属于红脖颈槽蛇大陆亚种
Rhabdophis subminiata helleri(Schmidt),新平当地人俗称红脖子蛇、扁脖子蛇等,当
地人被该蛇咬伤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对它的形态、在新平哀牢山东坡一带的分布、
栖息环境等有所了解,为进一步利用红脖颈槽蛇资源和减少其对群众的危害提供
一定的依据。
1研究方法
调查时间为2008年4月~2009年4月。调查方法采用样线法调查和站点统计
为主,利用调查的间歇访问村寨中的老中医、有经验的护林员、村民等,并查阅资料
进行补充。对捕获的标本进行形态观察、测量记录;对栖息环境进行记录。调查点主
要在哀牢山东坡,站点涉及金山丫口、花山、白沙河、三棵桩、马鞍山、撑杆坪、云海
山庄、水塘镇、三江口等地点。
2结果与分析
2.1分布及栖息环境
在所调查的几个工作点中,在三棵桩、马鞍山、三江口都实见红脖颈槽蛇,其中在
三江口分布最多。垂直分布范围在海拔400~1 800 m左右,属于东洋界华南区种。
红脖颈槽蛇在新平哀牢山一带的生活环境分为平坝型及山地型。主要是白天活
动,受惊扰时,体前段膨扁,局部皮肤扩张,背鳞间露出腥红色,有警戒威吓作用。平
坝型多活动于江边、河边、水沟边。上午8∶00~11∶00时、下午16∶00~19∶00时
活动频繁,4月份在三江口江边,中午10∶00~11∶00时左右在江边的细沙石上常
见红脖颈槽蛇,其活动能力不强,估计是从附近的泥洞、石洞或树洞中出来晒太阳
或者透气,活动的最适气温是18~30℃。分布于山地的红脖颈槽蛇多在农耕山地的
水沟附近或者矮灌木丛草地中活动。红脖颈槽蛇多以蛙类为食,辅以蚯蚓及蛞蝓
等。其分布广泛的三江口一带,同时分布有丰富的泽蛙类。在两次调查过程中,红脖
颈槽蛇在该地区所有蛇类标本中,其数量居首位,是该地区爬行类的优势种之一。
2.2形态特点及危害
经过测量、观察所得标本,红脖颈槽蛇体型中等大小,全长45~94 cm,头长2.0~3.5
cm,尾长8~22 cm。背面橄榄绿色,颈区及体前段具腥红色,头颈区分明显,颈及体前
段背正中两行鳞片并列,其间形成颈槽。颈背的纵向颈沟有些个体较明显,有的不
明显,眼较大,瞳孔圆形,鼻间鳞前端较窄。具坚固而无沟的牙齿,上颌齿最后2枚骤
然增大,与其前方齿列间有一间隙。
经过走访调查得知,每年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周边村落中的村民都有被该蛇咬伤
现象发生,5~8月是蛇伤发病率最高的季节。在立夏之后,闷热欲雨或雨后初晴的天
气,由于蛇洞内气压低而湿度大,蛇经常出洞活动。该蛇很少主动攻击人,往往是人
们在砍柴、割草或者行走中不小心接触蛇体时发生的咬伤事故。蛇伤发生部位最
多的是在脚踝以下,其次是上肢或头部。还有年轻人误以为红脖颈槽蛇无毒,因为
其在本地分布广泛,较为常见,所以有时候会捕捉玩弄,以致发生伤害事故。
3小结与讨论
学术界过去一直把红脖颈槽蛇视为无毒蛇[5,6]。国外有多例有关红脖颈槽蛇咬
伤人引起严重中毒的报道[7]。近年来国内该蛇咬伤人后引起中毒的报道也很多
[8-10]。根据其毒性反应及临床表现,现已将该蛇列为游蛇科中的后毒牙类毒蛇[11]
。研究表明,红脖颈槽蛇能生产一种非常有效力的毒性分泌物,咬物时毒液混合物
沿着上腭牙齿所造成的小伤口流入人体,也能透入人的皮肤[12]。该蛇咬伤可引起
患者体内凝血系统被激活而继发纤溶亢进完全脱纤维蛋白状态的DIC样血液学
改变,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严重合并症甚至死亡[13]。
针对红脖颈槽蛇对栖息地周边群众的危害现状,一方面要提高防护措施,由于蛇
活动频繁的季节,本地天气闷热,老百姓往往只穿短袖、拖鞋或凉鞋等外出劳作,所
以增加了蛇伤隐患。进入丛林或者江边沙地劳作的群众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在
衣着上尽量减少可能带来的危害。如果出现被蛇咬伤事件,在野外可以用清水或
尿液冲洗伤口,经局部处理后送医院观察治疗,不能切开伤口,以免出血不止。另一
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利用科技下乡、图片展览等渠道和方式进行蛇伤防治科普
知识宣传,使广大群众深入了解红脖颈槽蛇等本地常见蛇类的危害以及防治方法
。
红脖颈槽蛇作为新平哀牢山一带的爬行类优势种之一,并且被列入了《国家保护
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因此应该对此
物种加以保护。首先,从爬行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来看,它们属于外温动物,所
摄入的大部分能量都能通过同化作用而转变为自身的生物量,其净生产力可以达
到30%~90%,远远超过恒温动物[14]。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是次级消费者,在生态系
统能量的流转过程中,又处于次级生产力的位置。因为许多食肉兽和猛禽将爬行
动物作为食物及能量的来源之一。因此,爬行动物对于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性以及为自然界提供能量贮存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次,颈槽蛇的肉人食
用有祛风湿、通经络、定惊抽、强腰膝的功能;蛇蜕有消肿止痛、止抽搐以及惊风、癫
痫等功能;蛇胆具有清热解毒、明目益肝、化痰镇静的功能,全身都具有药用价值
[15]。当地群众也有将红脖颈槽蛇入药的传统,把蛇内脏去除之后晒干,加工成丸、
散、药酒等,用于治疗中风半身不遂、慢性湿疹、小儿惊风、关节疼痛等;内服蛇胆,主
治小儿风热咳嗽、急性风湿关节炎等;蛇油则用于治疗水火烫伤、冻伤;或者直接以
蛇泡酒,具有舒筋活血,强身健体的功效。可见,红脖颈槽蛇无论从生态功能还是从
经济价值上都具有很大的保护价值。为此提出以下几点资源保护的建议:加强宣
传教育,严格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使广大管理人员以及
群众了解爬行动物的价值和在生态平衡中的地位,养成保护爬行动物的自觉性;加
强对栖息环境的保护,保护爬行动物的栖息场所、自然环境;进一步积极开展红脖
颈槽蛇药用功能以及饲养繁殖的研究工作,为资源利用提供更好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团.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集[M].昆
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1-10.
[2]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爬行动物图鉴[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2.192-193.
[3] 王志宝.国家林业局令第七号——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
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J].野生动物.2000,21(5):49-82.
[4] 杨大同,饶定齐.云南两栖爬行动物[M].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8.328-329.
[5] 中国的毒蛇及蛇伤防治编写组.中国的毒蛇及蛇伤防治[M].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1974.105-108.
[6] 覃公平.中国毒蛇学[M].第2版.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6-45.
[7] CABLE D, MCGEHEE W, WINGERT W A, et al. Prolonged defibrination after
a bite from a “nonvenomous” snake[J]. JAM Med, 2000,41(1):34-35.
[8] 李其斌,黄光武,金城记,等.红脖游蛇咬伤的临床研究报告[J].广西医科大学
学报,2004,21(5):676-678.
[9] 温汉春,李其斌.红脖游蛇咬伤引起严重中毒的临床观察报告[J].蛇
志,2006,18(2)115-117.
[10] 蓝海,李金荣,覃丽娜. 红脖颈槽蛇咬伤中毒死亡的病例分析[J].广西医
学,2008,30(10):117.
[11] 蓝海,陈远聪.中国毒蛇及蛇伤救治[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8.78-175.
[12] ZOTE R B,MEBS D,HIRCHE H,et atic changesdue to the venom
gland extract of the red-neckedkeelback snake (Rhabdophis subminitus) [J]. Toxicon,
1991,29(12):1501-1508.
[13] 温汉春, 李其斌. 红脖游蛇咬伤引起严重中毒的临床观察报告[J].蛇
志,2006,18(2)115-117.
[14] 于洪贤.两栖爬行动物学[M].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1.214.
[15] 陈振昆,黄传贵,丁光.药用动物与动物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
社,1999.435,422.
2024年5月9日发(作者:盍逸秀)
新平哀牢山红脖颈槽蛇的分布及危害调查
摘要:通过走访调查、标本统计、查阅文献等形式对新平哀牢山东坡嘎洒和水塘地
区红脖颈槽蛇的分布与危害进行初步调查。结果表明,红脖颈槽蛇(Rhabdophis
subminiatus)分布广泛,是新平哀牢山东坡一带爬行动物中的优势种。结合爬行类
的生态功能及药用价值,提出了加强其生活环境保护以及危害防治的建议。
关键词:红脖颈槽蛇;哀牢山;分布
The Distribution and Perniciousness of Rhabdophis subminiatus at Ailaoshan in
Xinping County
Abstract: The distribution and perniciousness of Rhabdophis subminiatus at Gasa
and Shuitang of Ailaoshan East slope in Xinping County was investigated through
visiting, animal specimen statistics and literature check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habdophis subminiatus wa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is area and was the dominant
species of reptiles.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injury prevention of Rhabdophis subminiatu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 Rhabdophis subminiatus; Ailao Mountains; distribution
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中南部,横断山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缘,
在行政上分别隶属于楚雄、双柏、新平、镇源、景东5个县(市)[1]。红脖颈槽蛇
Rhabdophis subminiatus (Schlegel)属于蛇目Serpentiformes游蛇科Colubridae游蛇
亚科Rolubrinae颈槽蛇属Rhabdophis[2],2000年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
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3]。红脖颈槽蛇
Rhabdophis subminiata helleri(Schmidt)分布广泛,云南全省均有分布。国内还分布
于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国外分布于缅甸、老挝、泰国等地[4]。分布于新平哀
牢山一带的红脖颈槽蛇属于红脖颈槽蛇大陆亚种
Rhabdophis subminiata helleri(Schmidt),新平当地人俗称红脖子蛇、扁脖子蛇等,当
地人被该蛇咬伤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对它的形态、在新平哀牢山东坡一带的分布、
栖息环境等有所了解,为进一步利用红脖颈槽蛇资源和减少其对群众的危害提供
一定的依据。
1研究方法
调查时间为2008年4月~2009年4月。调查方法采用样线法调查和站点统计
为主,利用调查的间歇访问村寨中的老中医、有经验的护林员、村民等,并查阅资料
进行补充。对捕获的标本进行形态观察、测量记录;对栖息环境进行记录。调查点主
要在哀牢山东坡,站点涉及金山丫口、花山、白沙河、三棵桩、马鞍山、撑杆坪、云海
山庄、水塘镇、三江口等地点。
2结果与分析
2.1分布及栖息环境
在所调查的几个工作点中,在三棵桩、马鞍山、三江口都实见红脖颈槽蛇,其中在
三江口分布最多。垂直分布范围在海拔400~1 800 m左右,属于东洋界华南区种。
红脖颈槽蛇在新平哀牢山一带的生活环境分为平坝型及山地型。主要是白天活
动,受惊扰时,体前段膨扁,局部皮肤扩张,背鳞间露出腥红色,有警戒威吓作用。平
坝型多活动于江边、河边、水沟边。上午8∶00~11∶00时、下午16∶00~19∶00时
活动频繁,4月份在三江口江边,中午10∶00~11∶00时左右在江边的细沙石上常
见红脖颈槽蛇,其活动能力不强,估计是从附近的泥洞、石洞或树洞中出来晒太阳
或者透气,活动的最适气温是18~30℃。分布于山地的红脖颈槽蛇多在农耕山地的
水沟附近或者矮灌木丛草地中活动。红脖颈槽蛇多以蛙类为食,辅以蚯蚓及蛞蝓
等。其分布广泛的三江口一带,同时分布有丰富的泽蛙类。在两次调查过程中,红脖
颈槽蛇在该地区所有蛇类标本中,其数量居首位,是该地区爬行类的优势种之一。
2.2形态特点及危害
经过测量、观察所得标本,红脖颈槽蛇体型中等大小,全长45~94 cm,头长2.0~3.5
cm,尾长8~22 cm。背面橄榄绿色,颈区及体前段具腥红色,头颈区分明显,颈及体前
段背正中两行鳞片并列,其间形成颈槽。颈背的纵向颈沟有些个体较明显,有的不
明显,眼较大,瞳孔圆形,鼻间鳞前端较窄。具坚固而无沟的牙齿,上颌齿最后2枚骤
然增大,与其前方齿列间有一间隙。
经过走访调查得知,每年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周边村落中的村民都有被该蛇咬伤
现象发生,5~8月是蛇伤发病率最高的季节。在立夏之后,闷热欲雨或雨后初晴的天
气,由于蛇洞内气压低而湿度大,蛇经常出洞活动。该蛇很少主动攻击人,往往是人
们在砍柴、割草或者行走中不小心接触蛇体时发生的咬伤事故。蛇伤发生部位最
多的是在脚踝以下,其次是上肢或头部。还有年轻人误以为红脖颈槽蛇无毒,因为
其在本地分布广泛,较为常见,所以有时候会捕捉玩弄,以致发生伤害事故。
3小结与讨论
学术界过去一直把红脖颈槽蛇视为无毒蛇[5,6]。国外有多例有关红脖颈槽蛇咬
伤人引起严重中毒的报道[7]。近年来国内该蛇咬伤人后引起中毒的报道也很多
[8-10]。根据其毒性反应及临床表现,现已将该蛇列为游蛇科中的后毒牙类毒蛇[11]
。研究表明,红脖颈槽蛇能生产一种非常有效力的毒性分泌物,咬物时毒液混合物
沿着上腭牙齿所造成的小伤口流入人体,也能透入人的皮肤[12]。该蛇咬伤可引起
患者体内凝血系统被激活而继发纤溶亢进完全脱纤维蛋白状态的DIC样血液学
改变,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严重合并症甚至死亡[13]。
针对红脖颈槽蛇对栖息地周边群众的危害现状,一方面要提高防护措施,由于蛇
活动频繁的季节,本地天气闷热,老百姓往往只穿短袖、拖鞋或凉鞋等外出劳作,所
以增加了蛇伤隐患。进入丛林或者江边沙地劳作的群众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在
衣着上尽量减少可能带来的危害。如果出现被蛇咬伤事件,在野外可以用清水或
尿液冲洗伤口,经局部处理后送医院观察治疗,不能切开伤口,以免出血不止。另一
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利用科技下乡、图片展览等渠道和方式进行蛇伤防治科普
知识宣传,使广大群众深入了解红脖颈槽蛇等本地常见蛇类的危害以及防治方法
。
红脖颈槽蛇作为新平哀牢山一带的爬行类优势种之一,并且被列入了《国家保护
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因此应该对此
物种加以保护。首先,从爬行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来看,它们属于外温动物,所
摄入的大部分能量都能通过同化作用而转变为自身的生物量,其净生产力可以达
到30%~90%,远远超过恒温动物[14]。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是次级消费者,在生态系
统能量的流转过程中,又处于次级生产力的位置。因为许多食肉兽和猛禽将爬行
动物作为食物及能量的来源之一。因此,爬行动物对于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性以及为自然界提供能量贮存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次,颈槽蛇的肉人食
用有祛风湿、通经络、定惊抽、强腰膝的功能;蛇蜕有消肿止痛、止抽搐以及惊风、癫
痫等功能;蛇胆具有清热解毒、明目益肝、化痰镇静的功能,全身都具有药用价值
[15]。当地群众也有将红脖颈槽蛇入药的传统,把蛇内脏去除之后晒干,加工成丸、
散、药酒等,用于治疗中风半身不遂、慢性湿疹、小儿惊风、关节疼痛等;内服蛇胆,主
治小儿风热咳嗽、急性风湿关节炎等;蛇油则用于治疗水火烫伤、冻伤;或者直接以
蛇泡酒,具有舒筋活血,强身健体的功效。可见,红脖颈槽蛇无论从生态功能还是从
经济价值上都具有很大的保护价值。为此提出以下几点资源保护的建议:加强宣
传教育,严格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使广大管理人员以及
群众了解爬行动物的价值和在生态平衡中的地位,养成保护爬行动物的自觉性;加
强对栖息环境的保护,保护爬行动物的栖息场所、自然环境;进一步积极开展红脖
颈槽蛇药用功能以及饲养繁殖的研究工作,为资源利用提供更好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团.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集[M].昆
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1-10.
[2]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爬行动物图鉴[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2.192-193.
[3] 王志宝.国家林业局令第七号——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
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J].野生动物.2000,21(5):49-82.
[4] 杨大同,饶定齐.云南两栖爬行动物[M].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8.328-329.
[5] 中国的毒蛇及蛇伤防治编写组.中国的毒蛇及蛇伤防治[M].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1974.105-108.
[6] 覃公平.中国毒蛇学[M].第2版.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6-45.
[7] CABLE D, MCGEHEE W, WINGERT W A, et al. Prolonged defibrination after
a bite from a “nonvenomous” snake[J]. JAM Med, 2000,41(1):34-35.
[8] 李其斌,黄光武,金城记,等.红脖游蛇咬伤的临床研究报告[J].广西医科大学
学报,2004,21(5):676-678.
[9] 温汉春,李其斌.红脖游蛇咬伤引起严重中毒的临床观察报告[J].蛇
志,2006,18(2)115-117.
[10] 蓝海,李金荣,覃丽娜. 红脖颈槽蛇咬伤中毒死亡的病例分析[J].广西医
学,2008,30(10):117.
[11] 蓝海,陈远聪.中国毒蛇及蛇伤救治[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8.78-175.
[12] ZOTE R B,MEBS D,HIRCHE H,et atic changesdue to the venom
gland extract of the red-neckedkeelback snake (Rhabdophis subminitus) [J]. Toxicon,
1991,29(12):1501-1508.
[13] 温汉春, 李其斌. 红脖游蛇咬伤引起严重中毒的临床观察报告[J].蛇
志,2006,18(2)115-117.
[14] 于洪贤.两栖爬行动物学[M].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1.214.
[15] 陈振昆,黄传贵,丁光.药用动物与动物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
社,1999.435,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