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刘大櫆“神气、音节、字句”理论及其创作实践

IT圈 admin 35浏览 0评论

2024年5月12日发(作者:胡平凡)

龙源期刊网

刘大櫆“神气、音节、字句”理论及其创作实

作者:侯雪晶

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7年第13期

【提 要】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提出了“神气、音节、字句”的文学创作主张,将“神气”

视为判断文章优劣的重要参考,并指出了古文创作要达到“神气”境界的具体方法,即通过“音

节”與“字句”,从而为古文创作提供了艺术理论指导。同时,他在创作中一直坚持其理论并一

以贯之,创作了大量的杂记、传状、论说、序跋。

【关键词】刘大櫆 神气 音节 字句 论文偶记

刘大櫆,字才甫,又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人,著有《论文偶记》、《海峰先生文

集》等,与方苞、姚鼐并称“桐城三祖”。作为桐城派中坚人物,刘大櫆摆脱了其师方苞“文以

载道”的文学传统,提出了“神气、音节、字句”的创作主张。本论文将以刘大櫆《论文偶记》

中提出的理论为切入点进行探讨,同时结合刘大櫆各类文学作品,考察其文学理论思想在作品

中的再现。

一、“神气、音节、字句”理论

(一)“神”主“气”辅

在《论文偶记》中,刘大櫆对“神”“气”的关系有明确的表述。如第三则“行文之道,神为

主,气辅之。”第七则“神者,文家之宝。文章最要气盛。”刘大櫆认为,要创作具有审美蕴藉

的古文作品,行文就必须达到“神”“气”的要求,而“神”更侧重于创作主体的精神气质,“气”则

侧重指创作文本的风格气势,刘大櫆主张文学创作应以“神”为主、以“气”辅之,即由作家秉

性、精神气质所不同形成的具有审美蕴藉的多样化的风格作品。

(二)“神气”说实现途径——“神气、音节、字句”理论

刘大櫆“神气”说最大的亮点,就是他指出了古文创作要达到“神气”境界的具体方法,即

“音节”与“字句”,从而为古文创作提供了艺术理论指导。他在《论文偶记》第三则写到:“神

气音节者,匠人之能事。”第十三则更是明确指出了三者的关系:“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

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

刘大櫆认为,“神气”是古文创作的最高境界,是人们无法直接通过感官感知的,因而必须

使其物化于具体的形式中,而音节和字句就是 “匠人之能事”,虽然古文创作必须有相关材料的

支撑,但他更侧重于由艺术手法、写作技巧所体现出来的作品格调。

龙源期刊网

在文论史中,诗歌创作强调音节格律的理论很多,如陆机提出声音变化像五色相宣的主

张,沈约制作八病说,把四声和双韵运用到创作上,创制了格律诗,刘大櫆则将诗歌中重音节

节奏的观点引入了散文创作,为古文创作和鉴赏提供了途径。

“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音节,也就是所谓的节奏,作为“稍粗处”,是实现“神气”的直

接途径,神气有浑、远、伟、变、深之异,表现在音节上则是高低抑扬平仄的变化,从文本创

作的角度,音节的变化、声调的起伏、句式的参差都会引起神气的改变,同时,音节对神气也

有反作用,从文本欣赏的角度,要体会到作家创作所蕴含的“神气”,就要多诵读,即“积字成

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音节的改变则要着眼于字句,刘大櫆对于字句的论述受到了刘勰的影响,《文心雕龙》写

到:“夫裁文匠笔,篇有大小;离章合句,调有缓急;随变适会,莫见定准。” 强调创作文本及

节奏要随内容而变,其与刘大櫆字句随音节,音节随神气变化一致,对于字句,他认为,“一

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声,或用仄声;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阴平、

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则音节迥异,故字句为音节之矩。”字数的数量、组合、平仄都影

响到音节的节奏,从文本创作而言,刘大櫆还强调为文要变,即字句要多变,形成跌宕起伏之

势,从而影响到文本的“音节”和“神气”。

综合来看刘大櫆的“神气、音节、字句”理论,“神气”为创作的核心,是文之“最精处”,以

神为主,以气辅之,而“神气、音节、字句”构成了文本创作和鉴赏的三个部分,从创作论来

讲,其基本途径是神气→音节→字句,即作家胸中氤氲之气物化为文本中的音节和字句。从读

者接受和鉴赏角度来讲,则是字句→音节→神气,即读者看到客观存在的字句,体会音节的跌

宕进而感受到创作主体所蕴含在文本中的审美蕴藉,神气、音节、字句之间具有互逆性。

二、“神气、音节、字句”理论在刘大櫆古文创作中的表现

刘大櫆不仅是文学理论家,更是桐城派中诗文创作的大家,他的作品主要集中在《海峰先

生文集》中,其创作古文总计231篇。体裁包括杂记、传状、论说、序跋等。其中杂记28

篇,以山水游记最为出色,写景状物极显“神气”。传状、碑志72篇,以小人物传为主,极具

典型,语言生动。论说23篇,起伏跌宕,铿锵灿烂。序跋55篇,言人于己,抒发感慨。《国

史文苑传》中曾评论道:“大櫆并古人神气音节得之,兼及《庄》、《骚》、《左》、

《史》、韩、柳、欧、苏之长。其气肆,其才雄,其波澜壮阔。”而要更好地理解“神气”说在

其古文创作中的表现,则必须先了解作为创作者的刘大櫆的经历及性格。

虽为桐城三祖之一,但刘大櫆经历坎坷,一生潦倒,并未有方苞和姚鼐的显要地位。其祖

与父皆为秀才,幼从父兄学习,后从吴直受业,两次乡试,均未中举,后在方苞推荐之下应

“博学宏词”试,但因当时宰相张廷玉避嫌未成,晚年以任教为生,终为布衣穷儒。仕途不顺的

坎坷遭遇使其在创作中充满了怀才不遇的感慨与仕途无望的苦闷之情,然又因其自小受到王阳

明心学与吴直善抒性灵的影响,故其诗文中政治色彩淡薄而更加关注个人性情的抒发,不拘一

格,气势雄劲,倡导个性思想自由,主张直抒胸臆,其神浑远,其气雄逸。

龙源期刊网

从理论来看,因声求气是刘大櫆《论文偶记》的创作原则,也是体现其“神气”的论文方

法,他从字句、音节入手,关注文章总体结构与层次,字句、音节产生抑扬节奏,进而形成神

气,在具体的创作中,采用语句参差、长短交错来增加文章抑扬,声调起伏、插入韵语使之读

之铿锵,并以赋法写文,以诗歌入文来增加文章气势。

语句参差,长短交错。刘大櫆曾提出“文贵参差”的理论,主张写作时骈散结合,长短交

错,错落有致,在阅读时才会有顺畅之感。如其文《书唐学士德侠传后》,开篇叠用长句,接

下来用禹、稷、伊尹的排比,长短交错,气势顿生。又如《游黄山记》中长短音节交错,描绘

了游览黄山的经过,读之铿锵有力。

声调抑扬,插入韵语。刘大櫆在关注古文句子的同时,也关注其语音平仄,即其所言的

“音节”,高低起伏的音调易于营造抑扬顿挫的节奏之美,如《观化》中对于双胞胎差异的描

写,同时,刘大櫆还善于在散句中插入韵语,如在《答周君书》中少(shào)、笑(xiào)、

好(hào)、效(xiào)等的运用,文章之美顿显。

采用赋法,散文诗化。刘大櫆古文最大的亮点就是以赋法写文,以诗歌入文,例如在《方

庶母林氏传》中,刘大櫆用赋法的形式写到:“古有内宠,比屋连庐······咏言藏之,为来者

告!”对林氏的贤德进行了高度赞颂。而在《游碾玉峡传》中,又多用诗歌的三四五言来写其

景的如诗如画。

总体来看,刘大櫆在古文创作中一直坚持“神”主“气”辅的理论并一以贯之,无论是其杂

记、传状,亦或是论说、序跋,都呈现出狂放恣肆,神浑气雄的风格,其语言专注雅洁,富有

情韵之美,骈散结合,气清词洁;其结构跌宕起伏,构思巧妙,充满层次感;其笔法描绘细

致,采用赋法,以诗入文。而其“神气、音节、字句”的理论主张则推动了散文的艺术发展,并

对“阳湖派”恽敬、张惠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刘大櫆等1959《论文偶记、初月楼古文绪论、春觉斋论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刘大櫆著,吴孟复标点1990《刘大櫆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编1963《桐城派研究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

赵建章2003《桐城派文学思想研究》,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贾文昭1983《读偶记》,江淮论坛第4期。

郁沅1993《桐城派美学理论中的“神气说”》,《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第10期。

(通信地址:030006 山西大学文学院)

龙源期刊网

2024年5月12日发(作者:胡平凡)

龙源期刊网

刘大櫆“神气、音节、字句”理论及其创作实

作者:侯雪晶

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7年第13期

【提 要】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提出了“神气、音节、字句”的文学创作主张,将“神气”

视为判断文章优劣的重要参考,并指出了古文创作要达到“神气”境界的具体方法,即通过“音

节”與“字句”,从而为古文创作提供了艺术理论指导。同时,他在创作中一直坚持其理论并一

以贯之,创作了大量的杂记、传状、论说、序跋。

【关键词】刘大櫆 神气 音节 字句 论文偶记

刘大櫆,字才甫,又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人,著有《论文偶记》、《海峰先生文

集》等,与方苞、姚鼐并称“桐城三祖”。作为桐城派中坚人物,刘大櫆摆脱了其师方苞“文以

载道”的文学传统,提出了“神气、音节、字句”的创作主张。本论文将以刘大櫆《论文偶记》

中提出的理论为切入点进行探讨,同时结合刘大櫆各类文学作品,考察其文学理论思想在作品

中的再现。

一、“神气、音节、字句”理论

(一)“神”主“气”辅

在《论文偶记》中,刘大櫆对“神”“气”的关系有明确的表述。如第三则“行文之道,神为

主,气辅之。”第七则“神者,文家之宝。文章最要气盛。”刘大櫆认为,要创作具有审美蕴藉

的古文作品,行文就必须达到“神”“气”的要求,而“神”更侧重于创作主体的精神气质,“气”则

侧重指创作文本的风格气势,刘大櫆主张文学创作应以“神”为主、以“气”辅之,即由作家秉

性、精神气质所不同形成的具有审美蕴藉的多样化的风格作品。

(二)“神气”说实现途径——“神气、音节、字句”理论

刘大櫆“神气”说最大的亮点,就是他指出了古文创作要达到“神气”境界的具体方法,即

“音节”与“字句”,从而为古文创作提供了艺术理论指导。他在《论文偶记》第三则写到:“神

气音节者,匠人之能事。”第十三则更是明确指出了三者的关系:“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

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

刘大櫆认为,“神气”是古文创作的最高境界,是人们无法直接通过感官感知的,因而必须

使其物化于具体的形式中,而音节和字句就是 “匠人之能事”,虽然古文创作必须有相关材料的

支撑,但他更侧重于由艺术手法、写作技巧所体现出来的作品格调。

龙源期刊网

在文论史中,诗歌创作强调音节格律的理论很多,如陆机提出声音变化像五色相宣的主

张,沈约制作八病说,把四声和双韵运用到创作上,创制了格律诗,刘大櫆则将诗歌中重音节

节奏的观点引入了散文创作,为古文创作和鉴赏提供了途径。

“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音节,也就是所谓的节奏,作为“稍粗处”,是实现“神气”的直

接途径,神气有浑、远、伟、变、深之异,表现在音节上则是高低抑扬平仄的变化,从文本创

作的角度,音节的变化、声调的起伏、句式的参差都会引起神气的改变,同时,音节对神气也

有反作用,从文本欣赏的角度,要体会到作家创作所蕴含的“神气”,就要多诵读,即“积字成

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音节的改变则要着眼于字句,刘大櫆对于字句的论述受到了刘勰的影响,《文心雕龙》写

到:“夫裁文匠笔,篇有大小;离章合句,调有缓急;随变适会,莫见定准。” 强调创作文本及

节奏要随内容而变,其与刘大櫆字句随音节,音节随神气变化一致,对于字句,他认为,“一

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声,或用仄声;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阴平、

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则音节迥异,故字句为音节之矩。”字数的数量、组合、平仄都影

响到音节的节奏,从文本创作而言,刘大櫆还强调为文要变,即字句要多变,形成跌宕起伏之

势,从而影响到文本的“音节”和“神气”。

综合来看刘大櫆的“神气、音节、字句”理论,“神气”为创作的核心,是文之“最精处”,以

神为主,以气辅之,而“神气、音节、字句”构成了文本创作和鉴赏的三个部分,从创作论来

讲,其基本途径是神气→音节→字句,即作家胸中氤氲之气物化为文本中的音节和字句。从读

者接受和鉴赏角度来讲,则是字句→音节→神气,即读者看到客观存在的字句,体会音节的跌

宕进而感受到创作主体所蕴含在文本中的审美蕴藉,神气、音节、字句之间具有互逆性。

二、“神气、音节、字句”理论在刘大櫆古文创作中的表现

刘大櫆不仅是文学理论家,更是桐城派中诗文创作的大家,他的作品主要集中在《海峰先

生文集》中,其创作古文总计231篇。体裁包括杂记、传状、论说、序跋等。其中杂记28

篇,以山水游记最为出色,写景状物极显“神气”。传状、碑志72篇,以小人物传为主,极具

典型,语言生动。论说23篇,起伏跌宕,铿锵灿烂。序跋55篇,言人于己,抒发感慨。《国

史文苑传》中曾评论道:“大櫆并古人神气音节得之,兼及《庄》、《骚》、《左》、

《史》、韩、柳、欧、苏之长。其气肆,其才雄,其波澜壮阔。”而要更好地理解“神气”说在

其古文创作中的表现,则必须先了解作为创作者的刘大櫆的经历及性格。

虽为桐城三祖之一,但刘大櫆经历坎坷,一生潦倒,并未有方苞和姚鼐的显要地位。其祖

与父皆为秀才,幼从父兄学习,后从吴直受业,两次乡试,均未中举,后在方苞推荐之下应

“博学宏词”试,但因当时宰相张廷玉避嫌未成,晚年以任教为生,终为布衣穷儒。仕途不顺的

坎坷遭遇使其在创作中充满了怀才不遇的感慨与仕途无望的苦闷之情,然又因其自小受到王阳

明心学与吴直善抒性灵的影响,故其诗文中政治色彩淡薄而更加关注个人性情的抒发,不拘一

格,气势雄劲,倡导个性思想自由,主张直抒胸臆,其神浑远,其气雄逸。

龙源期刊网

从理论来看,因声求气是刘大櫆《论文偶记》的创作原则,也是体现其“神气”的论文方

法,他从字句、音节入手,关注文章总体结构与层次,字句、音节产生抑扬节奏,进而形成神

气,在具体的创作中,采用语句参差、长短交错来增加文章抑扬,声调起伏、插入韵语使之读

之铿锵,并以赋法写文,以诗歌入文来增加文章气势。

语句参差,长短交错。刘大櫆曾提出“文贵参差”的理论,主张写作时骈散结合,长短交

错,错落有致,在阅读时才会有顺畅之感。如其文《书唐学士德侠传后》,开篇叠用长句,接

下来用禹、稷、伊尹的排比,长短交错,气势顿生。又如《游黄山记》中长短音节交错,描绘

了游览黄山的经过,读之铿锵有力。

声调抑扬,插入韵语。刘大櫆在关注古文句子的同时,也关注其语音平仄,即其所言的

“音节”,高低起伏的音调易于营造抑扬顿挫的节奏之美,如《观化》中对于双胞胎差异的描

写,同时,刘大櫆还善于在散句中插入韵语,如在《答周君书》中少(shào)、笑(xiào)、

好(hào)、效(xiào)等的运用,文章之美顿显。

采用赋法,散文诗化。刘大櫆古文最大的亮点就是以赋法写文,以诗歌入文,例如在《方

庶母林氏传》中,刘大櫆用赋法的形式写到:“古有内宠,比屋连庐······咏言藏之,为来者

告!”对林氏的贤德进行了高度赞颂。而在《游碾玉峡传》中,又多用诗歌的三四五言来写其

景的如诗如画。

总体来看,刘大櫆在古文创作中一直坚持“神”主“气”辅的理论并一以贯之,无论是其杂

记、传状,亦或是论说、序跋,都呈现出狂放恣肆,神浑气雄的风格,其语言专注雅洁,富有

情韵之美,骈散结合,气清词洁;其结构跌宕起伏,构思巧妙,充满层次感;其笔法描绘细

致,采用赋法,以诗入文。而其“神气、音节、字句”的理论主张则推动了散文的艺术发展,并

对“阳湖派”恽敬、张惠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刘大櫆等1959《论文偶记、初月楼古文绪论、春觉斋论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刘大櫆著,吴孟复标点1990《刘大櫆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编1963《桐城派研究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

赵建章2003《桐城派文学思想研究》,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贾文昭1983《读偶记》,江淮论坛第4期。

郁沅1993《桐城派美学理论中的“神气说”》,《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第10期。

(通信地址:030006 山西大学文学院)

龙源期刊网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