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6日发(作者:孛泽恩)
高解析就等于高音质吗?聆听高解析取样音乐的几点须知
高音质(High Definition)与高解析(High-Resolution),乍听之下,这两个词讲得
是同一件事,严格来说并非如此。高音质必来自高解析,但,高解析却不一定就能获得高
音质,原因在于所谓的高解析是如何取样?如何存档?如何播放?从制作到播放,高解析
档案音乐有太多出纰漏的可能,稍有不慎,音质反而会低劣到让人不忍卒听。
若要讨论高解析,我们须先了解音讯上的高解析该如何定义?诚如影像领域是将超越
传统 480i/p 分辨率,如 720p、1080i/p 乃至于 4K、8K 视为高解析画质,音讯范畴乃
是以 CD 物理储存规格:44.1KHz / 16bit 为标准,更高的取样,举凡 48KHz、88.2KHz、
96KHz、176.4KHz、192KHz、352.8KHz、384KHz 皆可称之为高解析音乐,无论其编
码格式是 WAV(PCM)、FLAC 还是 ALAC 等。此外,尚有一种「SACD」唱片所采用的
DSD/DXD 录音格式,其取样为传统 CD 的 64 倍,即 2822.4KHz,简称 DSD2.8MHz,
或称 DSD64,这也是高解析格式的一类。
需留意的是,PCM 编码格式是以 Multi-bits 方式记录声音大小!例如「16 bit 就
是 2 的 16 次方」来记录声音的强弱轻重变化;DSD/DXD 则是以 1 bit 脉冲讯号记录
音量高低落差。一般在标示高解析 PCM、FLAC、ALAC 档案时,均会载明其 Bit 值,如
96KHz/24bit、384KHz/32bit,DSD/DXD 则无此必要。
另一方面,前述中所提到的「Hz」是频率,用于声音的数字取样,其定义为 1 秒内
作多少次切割取样:44.1KHz 就是在 1 秒内作出 44100 次的取样点。以此类推,所谓
48KHz 的录音格式便是将模拟声波以每秒 48000 次作数字取样,此过程所使用的数字取
样转换器材称之为 ADC(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当 48KHz 取样分辨率的高解
析档案音乐需作播放时,则使用 DAC(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根据其每秒 48000
次的数字取样点还原成模拟波形讯号。当然,演算与还原过程越精确的 ADC 与 DAC,
数字、模拟波形转换间的失真会越低,音质也就会愈高,愈趋理想。
如何避开 CD 压片前的「降频」
录音师通常都是使用哪一取样档次作录音、混音呢?常见为 48KHz / 24bit,其次才
是 96KHz/24bit,至于 192KHz/24bit 取样几乎无人选用,原因在于现有硬件规格难以
支持 192KHz 演算环境下作实时同步录音与非线性编辑,遑论更高的取样规格。
无论是 48KHz /24 bit,还是 96KHz /24bit,此二常见取样档次皆与 CD 标准储存
规格 44.1KHz /16bit 不相对称,不可能直接写入 CD,因此,Mastering 母带后期需得
作一次「降频」成 44.1 KHz/16 Bit 档案,方能供压片使用。而这个降频动作正是录音室
母带音质与最终 CD 音质经常不同的关键,也是许多乐手、制作人抱怨「成品 CD 听起
来怎与当时在录音室听到的截然不同」的肇因。
正因为 44.1KHz / 16bit 并非录音室母带的原生取样规格,长久以来,音响乐迷无不
渴望能够直接听取录音室母带规格的档案音乐,避免「降转」所造成的音质劣化。问题是
该如何播放渠等高解析档案音乐呢?早年当然只能使用计算机播放(现在则有 NAS 硬盘
直播等方案),然而,无论是 Mac OS 还是 Windows 操作系统,其内建声卡所支持的译
码规格有限,也都会对渠等高解析档案音乐另作演算处理,难免有失原汁原味。其中,又
以 Windows 系统最令人诟病,因为根据 AC97 音频标准,Windows 操作系统会将任
何取样分辨率的档案音乐一律升、降频成 48KHz /24bit 后作播放,原始母带早已面目全
非。若要避开 Windows 内建 AC97 的干涉,或要提升 Mac OS 的取样规格,最好是
额外加装声卡或透过 USB 接口输出原始母带档案给外部 DAC 作译码,于是,音响圈才
开始积极推广所谓的「USB DAC」。而且随着 USB 接收芯片取样规格的提升,「异步传输」
模式的支持度大增,相关硬件成本的下降,USB DAC 译码播放性能不仅越来越强大,定
价也越来越亲民,遂成为当今音响乐迷播放高解析档案音乐的首选方案。
在 USB DAC 完全普及化后,近年也逐渐盛行透过网络(RJ45)接口接收来自远程计
算机硬盘、NAS 硬盘所储存的高解析档案音乐并作译码播放,此类技术的领先品牌有
Lumin、Linn、Cocktail Audio、PS Audio 等品牌。
另外,能够直接译码播放高解析档案音乐的随身型播放器也是另一趋势话题,知名品
牌如 HIFIMAN、iBasso、Astell&Kern、Sony与Neil Young 一手主导的 Pono
Music 等都已推出告自的代表机种,其高音质表现,绝非 iPad、iPod 所能比拟。
真的是母带原始取样率吗?
有了直接译码高解析档案的 DAC 与随身型播放器,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符合 48KHz、
88.2KHz、96KHz、176.4KHz、192KHz、384KHz 甚至 DSD 档案规格的讯源该如何取
得?去向录音师、混音师索取嘛?不可能。自行以软件方式将 44.1KHz 档案音乐作升频
吗?千万不要,除非您天真以为免费升频软件能比一部定价动辄数万以上的 DDC 还精确
可靠。所以高音质档案到底该如何取得?正好,这几年实体唱片卖不好,各大唱片公司就
将脑筋转到数字发行上,除了提供 iTunes MP3 档案外,也纷纷释出 44.1KHz、48KHz、
96KHz 等母带档案在各大高解析音乐网站贩卖,数字流玩家们于焉有机会直接购得
「疑似」数字母带的音乐档案。
为何要说「疑似」?试问谁能确定每张唱片在 Mastering 母带后期制作时的取样频
率?谁能保证网络上所贩卖的高解析母带档案绝非厂商私自以升频方式得来的呢?如果各
位乐迷付费下载高解析音乐的目的是为了听到「母带级」的音质,却又无法自行查证其来
何自,强烈建议各位少买 192KHz、384KHz 取样解析的档案音乐,理由诚如前文所述-
几乎没有录音师会开 96KHz 以上档次作录音、混音,市面上多数 192KHz、384KHz 高
解析档案音乐几乎都是事后升频得来而非原生母带规格,甚至有些还是从 CD 撷取出
44.1KHz/16bit WAV (PCM)后,再加工升频成 192KHz/24 Bit 作贩卖-这类又降又
升的假母带,其取样误差所造成的讯号失真保证很大,最终声音调性肯定会偏硬偏尖偏乱
偏冷,比听 CD 还难以入耳。
话说回来,市面上 192KHz/24Bit 取样分辨率以上的高解析档案并非全都不能碰,只
是各位在付费下载前请再三确认是否真为原生母带档案?若不是,至少得是发行过 SACD
专辑的母带,唱片公司比较有可能拿 DSD 母带作降转-降转通常问题比较小,升频的失
真可能性较高。另外,老唱片以模拟盘带(许多老录音、老唱片)重新作 AD 数字取样发
行,这类 192KHz / 24 bit 以上的高解析音乐档案音质通常不差,亦可安心购买。
升频后的音乐动态益加鲜明
为何「升频」得来的高解析音乐档案最好敬而远之?按照理论,每秒作 44100 次数
位取样与作 192000 次数字取样,后者要还原出原本模拟波形的吻合度应比前者高,因此,
才会有升频的软硬件演算功能出现。问题来了,原本只有 44100 次取样的档案音乐,要
如何经由升频演算,无中生有出 192000 个取样点,结果听来彷佛是当初录音,混音到母
带后期就是采取如此高取样规格制作般?这就考验各家数位讯源厂商「假以乱真」的演算
功力了。如果无中生有的升频,真有办法作到假以乱真,按照个人经验,这类后天升频所
得来的高解析音乐听来会比原始母带音质更高。可惜,多数案例,升频后的音质都教人失
望。
失望归失望,当我们将 44.1KHz/16bit 升频成 192KHz/24bit,由 Bit 数所决定的
演唱、演奏力道轻重变化肯定会更加生动,理由是原本以 2 的 16 次方阶调组合所纪录
声音大小,改为 2 的 24 次方纪录,后者当然能够交代得更清楚,刻划得更细致,听感
上会有动态强弱对比鲜明的印象。这就像是一般家中显示器都是 10bit 面板,改换 12bit
面板,以 2 的 12 次方显示颜色后,12bit 面板的色阶、灰阶肯定会更细致。因此,说
升频是无意义的,是只有百害而无一益,这样的说法其实也是有失公允。
2024年5月16日发(作者:孛泽恩)
高解析就等于高音质吗?聆听高解析取样音乐的几点须知
高音质(High Definition)与高解析(High-Resolution),乍听之下,这两个词讲得
是同一件事,严格来说并非如此。高音质必来自高解析,但,高解析却不一定就能获得高
音质,原因在于所谓的高解析是如何取样?如何存档?如何播放?从制作到播放,高解析
档案音乐有太多出纰漏的可能,稍有不慎,音质反而会低劣到让人不忍卒听。
若要讨论高解析,我们须先了解音讯上的高解析该如何定义?诚如影像领域是将超越
传统 480i/p 分辨率,如 720p、1080i/p 乃至于 4K、8K 视为高解析画质,音讯范畴乃
是以 CD 物理储存规格:44.1KHz / 16bit 为标准,更高的取样,举凡 48KHz、88.2KHz、
96KHz、176.4KHz、192KHz、352.8KHz、384KHz 皆可称之为高解析音乐,无论其编
码格式是 WAV(PCM)、FLAC 还是 ALAC 等。此外,尚有一种「SACD」唱片所采用的
DSD/DXD 录音格式,其取样为传统 CD 的 64 倍,即 2822.4KHz,简称 DSD2.8MHz,
或称 DSD64,这也是高解析格式的一类。
需留意的是,PCM 编码格式是以 Multi-bits 方式记录声音大小!例如「16 bit 就
是 2 的 16 次方」来记录声音的强弱轻重变化;DSD/DXD 则是以 1 bit 脉冲讯号记录
音量高低落差。一般在标示高解析 PCM、FLAC、ALAC 档案时,均会载明其 Bit 值,如
96KHz/24bit、384KHz/32bit,DSD/DXD 则无此必要。
另一方面,前述中所提到的「Hz」是频率,用于声音的数字取样,其定义为 1 秒内
作多少次切割取样:44.1KHz 就是在 1 秒内作出 44100 次的取样点。以此类推,所谓
48KHz 的录音格式便是将模拟声波以每秒 48000 次作数字取样,此过程所使用的数字取
样转换器材称之为 ADC(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当 48KHz 取样分辨率的高解
析档案音乐需作播放时,则使用 DAC(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根据其每秒 48000
次的数字取样点还原成模拟波形讯号。当然,演算与还原过程越精确的 ADC 与 DAC,
数字、模拟波形转换间的失真会越低,音质也就会愈高,愈趋理想。
如何避开 CD 压片前的「降频」
录音师通常都是使用哪一取样档次作录音、混音呢?常见为 48KHz / 24bit,其次才
是 96KHz/24bit,至于 192KHz/24bit 取样几乎无人选用,原因在于现有硬件规格难以
支持 192KHz 演算环境下作实时同步录音与非线性编辑,遑论更高的取样规格。
无论是 48KHz /24 bit,还是 96KHz /24bit,此二常见取样档次皆与 CD 标准储存
规格 44.1KHz /16bit 不相对称,不可能直接写入 CD,因此,Mastering 母带后期需得
作一次「降频」成 44.1 KHz/16 Bit 档案,方能供压片使用。而这个降频动作正是录音室
母带音质与最终 CD 音质经常不同的关键,也是许多乐手、制作人抱怨「成品 CD 听起
来怎与当时在录音室听到的截然不同」的肇因。
正因为 44.1KHz / 16bit 并非录音室母带的原生取样规格,长久以来,音响乐迷无不
渴望能够直接听取录音室母带规格的档案音乐,避免「降转」所造成的音质劣化。问题是
该如何播放渠等高解析档案音乐呢?早年当然只能使用计算机播放(现在则有 NAS 硬盘
直播等方案),然而,无论是 Mac OS 还是 Windows 操作系统,其内建声卡所支持的译
码规格有限,也都会对渠等高解析档案音乐另作演算处理,难免有失原汁原味。其中,又
以 Windows 系统最令人诟病,因为根据 AC97 音频标准,Windows 操作系统会将任
何取样分辨率的档案音乐一律升、降频成 48KHz /24bit 后作播放,原始母带早已面目全
非。若要避开 Windows 内建 AC97 的干涉,或要提升 Mac OS 的取样规格,最好是
额外加装声卡或透过 USB 接口输出原始母带档案给外部 DAC 作译码,于是,音响圈才
开始积极推广所谓的「USB DAC」。而且随着 USB 接收芯片取样规格的提升,「异步传输」
模式的支持度大增,相关硬件成本的下降,USB DAC 译码播放性能不仅越来越强大,定
价也越来越亲民,遂成为当今音响乐迷播放高解析档案音乐的首选方案。
在 USB DAC 完全普及化后,近年也逐渐盛行透过网络(RJ45)接口接收来自远程计
算机硬盘、NAS 硬盘所储存的高解析档案音乐并作译码播放,此类技术的领先品牌有
Lumin、Linn、Cocktail Audio、PS Audio 等品牌。
另外,能够直接译码播放高解析档案音乐的随身型播放器也是另一趋势话题,知名品
牌如 HIFIMAN、iBasso、Astell&Kern、Sony与Neil Young 一手主导的 Pono
Music 等都已推出告自的代表机种,其高音质表现,绝非 iPad、iPod 所能比拟。
真的是母带原始取样率吗?
有了直接译码高解析档案的 DAC 与随身型播放器,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符合 48KHz、
88.2KHz、96KHz、176.4KHz、192KHz、384KHz 甚至 DSD 档案规格的讯源该如何取
得?去向录音师、混音师索取嘛?不可能。自行以软件方式将 44.1KHz 档案音乐作升频
吗?千万不要,除非您天真以为免费升频软件能比一部定价动辄数万以上的 DDC 还精确
可靠。所以高音质档案到底该如何取得?正好,这几年实体唱片卖不好,各大唱片公司就
将脑筋转到数字发行上,除了提供 iTunes MP3 档案外,也纷纷释出 44.1KHz、48KHz、
96KHz 等母带档案在各大高解析音乐网站贩卖,数字流玩家们于焉有机会直接购得
「疑似」数字母带的音乐档案。
为何要说「疑似」?试问谁能确定每张唱片在 Mastering 母带后期制作时的取样频
率?谁能保证网络上所贩卖的高解析母带档案绝非厂商私自以升频方式得来的呢?如果各
位乐迷付费下载高解析音乐的目的是为了听到「母带级」的音质,却又无法自行查证其来
何自,强烈建议各位少买 192KHz、384KHz 取样解析的档案音乐,理由诚如前文所述-
几乎没有录音师会开 96KHz 以上档次作录音、混音,市面上多数 192KHz、384KHz 高
解析档案音乐几乎都是事后升频得来而非原生母带规格,甚至有些还是从 CD 撷取出
44.1KHz/16bit WAV (PCM)后,再加工升频成 192KHz/24 Bit 作贩卖-这类又降又
升的假母带,其取样误差所造成的讯号失真保证很大,最终声音调性肯定会偏硬偏尖偏乱
偏冷,比听 CD 还难以入耳。
话说回来,市面上 192KHz/24Bit 取样分辨率以上的高解析档案并非全都不能碰,只
是各位在付费下载前请再三确认是否真为原生母带档案?若不是,至少得是发行过 SACD
专辑的母带,唱片公司比较有可能拿 DSD 母带作降转-降转通常问题比较小,升频的失
真可能性较高。另外,老唱片以模拟盘带(许多老录音、老唱片)重新作 AD 数字取样发
行,这类 192KHz / 24 bit 以上的高解析音乐档案音质通常不差,亦可安心购买。
升频后的音乐动态益加鲜明
为何「升频」得来的高解析音乐档案最好敬而远之?按照理论,每秒作 44100 次数
位取样与作 192000 次数字取样,后者要还原出原本模拟波形的吻合度应比前者高,因此,
才会有升频的软硬件演算功能出现。问题来了,原本只有 44100 次取样的档案音乐,要
如何经由升频演算,无中生有出 192000 个取样点,结果听来彷佛是当初录音,混音到母
带后期就是采取如此高取样规格制作般?这就考验各家数位讯源厂商「假以乱真」的演算
功力了。如果无中生有的升频,真有办法作到假以乱真,按照个人经验,这类后天升频所
得来的高解析音乐听来会比原始母带音质更高。可惜,多数案例,升频后的音质都教人失
望。
失望归失望,当我们将 44.1KHz/16bit 升频成 192KHz/24bit,由 Bit 数所决定的
演唱、演奏力道轻重变化肯定会更加生动,理由是原本以 2 的 16 次方阶调组合所纪录
声音大小,改为 2 的 24 次方纪录,后者当然能够交代得更清楚,刻划得更细致,听感
上会有动态强弱对比鲜明的印象。这就像是一般家中显示器都是 10bit 面板,改换 12bit
面板,以 2 的 12 次方显示颜色后,12bit 面板的色阶、灰阶肯定会更细致。因此,说
升频是无意义的,是只有百害而无一益,这样的说法其实也是有失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