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8日发(作者:图门醉山)
第一章 绪论
一、循证医学(EBM)的概念
指临床医生对病人诊断、治疗应该有充分的科学依
据,任何决策需建立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之上。
这些科学证据也应该是当前最佳的证据。
来自于设计合理、方法严谨的临床研究报告。如医学
期刊的研究报告,以及对这些研究所进行的系统评
价。最佳证据:
二、循证医学实践的基础
1、高素质的临床医生2、患者的参与3、最佳研究文
献证据4、临床流行病学基本方法和知识
三、循证医学实践的类别
1、提供和评价证据者:doer:临床流行病学家、各
专业临床专家、卫生经济学家、卫生管理和决策者、
社会工作者、医学信息工作者、统计学工作者等
2、应用证据者:user:临床医务人员、卫生管理和
决策者、临床药学及药物研制工作者等
四、循证医学实践的方法(步骤)“五步曲”
1. 问题:确定临床实践中的问题2. 证据:检索有关
医学文献3. 评价:严格评价文献4. 应用:应用最佳
证据,指导临床决策5. 效果:后效评价,通过实践,
提高临床学术水平和医疗质量
循证医学产生的背景
1. 信息与网络的迅猛发展 2. 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
3. 临床科研方法学兴起4. 临床经济学的发展对临
床实践提出新的要求 5. 临床医生开始意识到,单凭
推理或理论来指导临床行为有时是不可靠的。从理论
上认为有效的疗法,在临床实践中不一定真正有效。
第二章 PICO
P: Participant(or Problem) 参与者或问题
I: Intervention (or E: Exposure) 一个方法或措施
C: Comparison 与之对比的另一个方法或措施
O: Outcome 结果
第三章 证据的来源和检索
1.证据的分类:①原始研究证据②二次研究证据:
由原始证据进行整合评价归纳/综合得到,是对多个
原始研究证据再加个后得到的更高层次的证据
2.证据的分级:
I级:按照特定病种的特定疗法手机所有多个质量可
靠的随机对照试验后所作的系统评价(大样本多中心
随机对照试验)
II级:单个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
III级:有对照但未用随机方法分组的研究如病例对
照研究和队列研究
Iv级: 无对照的系列病例观察
V级: 专家意见、描述性研究、病例报告
二.影响证据质量的因素:
1.方法学因素
2.研究过程因素:
(1)研究对象方面的因素: 诊断明确;有代
表性;比较组具有可比性
(2)观测结果方面的因素:临床研究结局指
标的合理性、观察或检测方法是否合理和正确,敏感
度与特异度如何
3.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方面的因素:如实收集正、
反面的资料;注意缺失的数据
4.统计分析方面的因素: 采用正确的统计方法
5.内部真实性和外在真实性:
内部真实性(internal validity)
研究结果与实际研究对象真实情况的符合
程度,它回答一个研究本身是否真实或有效。
外部真实性(external validity)
研究结果与推论对象真实情况的符合程度,
又称为普遍性(generalizability)或代表性。
它回答一个研究能否推广应用到研究对象以
外的人群。
二、检索步骤
①分解问题②制定检索策略式③根据不同数据库修
改检索策略④选择证据的来源
➢ 特异性高的检索得到的参考文献较少,省
时、省力、准确性高,但可能丢失部分有价
值的信息。 ----常用于应用证据解决具体的
临床问题时
➢ 敏感性高的检索可在所检数据库内得
到全部或近全部的相关参考文献,但对证据
的使用者来说较费力,且要用大量的时间去
剔除部分不适用的文章。-----常用于以系统
评价为目的的证据检索
以研究为目的的检索方案中信息来源可分为3个层
次:核心检索、标准检索、理想检索
1. 核心检索:核心检索的资源应覆盖主要文献。如
大型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经筛选出的相关的和高质
量的信息源。与检索领域密切相关的专业数据库,本
国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专业数据库等
2. 标准检索:标准检索覆盖了核心检索的资源,并
扩展到其他领域:
3. 理想检索:理想检索覆盖了核心检索和标准检索
的范围,并试图对检索的领域有所开拓
研究证据的来源:
①原始资料来源包括专著、高质量期刊上发表的论
著、电子刊物等
②经系统评价的二次研究资料包括循证医学教科书、
与证据有关的数据库、网站等
第四章 文献的评价和病因研究评价
评价内容:重要性、科学性、实用性
一项好的临床研究必须有好的:
①真实性,效度(validity):
指研究收集的数据、分析结果和所得结论与客观实际
的符合程度。
内部真实性(internal validity):研究结果与实际
研究对象真实情况的符合程度,它回答一个研究本身
是否真实或有效。
外部真实性(external validity):研究结果与
推论对象真实情况的符合程度,又称为普遍
性(generalizability)或代表性。它回答一个
研究能否推广应用到研究对象以外的人群。
②精确性,信度(reliability):
指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
所得的一致的程度。
③实用性(applicability),适用性:指外部效度+社会
可接受性。
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
✓ 病例临床分析 —报告经验,不解答问
题或验证假说。
✓ 横断面研究 —了解某个健康问题的
强度。
✓ 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 —因果关
系的推断。
✓ 随机对照试验 —判断某干预因素(如
治疗)的效果。
研究误差的两种常见类型:
①系统误差常称为偏倚(bias), 反映了研究的效度
主要来源于测量变异,有固定方向和固定大小。包括
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②随机误差反映了研究的信度, 可用统计学方法来
估计,没有固定方向和固定大小,一般呈正态分布。
第六章 循证医学实践中常用的统计指标与方法
对医学研究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时,须考虑以下因
素:
分析目的:统计描述、统计推断
资料类型:计量、计数、等级
设计方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队列等
数理统计条件:正态偏态、方差齐不齐
分类指标:率、构成比、相对比
一级指标:
实验组事件发生率(EER)=A/(A+B)
对照组事件发生率(CER)=C/(C+D)
二级指标:
相对危险度:RR= EER / CER
绝对危险度 :AR=EER - CER
比值比OR=AD/BC
1、 ARR【绝对危险降低率】
公式:ARR=CER-EER=p1-p2
(ARR=对照组中某事件的发生率—试验组某事件
的发生率)
用以反映试验组与对照组某事件发生率增减的绝对
量时,ARR较RRR更明确,更具临床意义。
2、 ARI【绝对威胁度增加率】绝对效果增加率
ABI
公式:ARI=EER
b
—CER
b
(ARI=试验组中某不利结果发生率—对照组某不利
结果发生率)
该指标可反映采用试验因素处理后,患者的不利结果
增加的绝对值。
3、 RRR【相对危险度降低率】
公式: |CER—EER|
RRR= CER =1—RR
(RRR=(对照组中某事件的发生率—试验组某事件
的发生率)/对照组某事件发生率)
(RR=暴露组发病率p1与非暴露组率p2的发病率之
比。)
RRR可反映试验组与对照组某事件发生率增减的相
对量。(但无法衡量绝对量)
4、 RRI【相对危险度增加率】
公式: |EER
b
—CER
b
|
RRI= EER
b
该指标可反映采用试验因素处理后,患者的不利结果
增加的百分比。
5、 RBI【相对获益增加率】
公式: |EER
b
—CER
b
|
RRI= CER
b
6、 NNT【需要处理的病人数】:扣除对照组效应
后,对病人采用某种法制措施处理后,得到
一例有利结局需要防止的病例数。
公式: 1 1
NNT=|CER—EER| = ARR
由公式可见,NNT的值越小,该防治效果越好,其
临床意义也就越大。
7、 NNH的临床含义:采用某种防治措施处理
后,治疗多少病例数可出现一例副作用。
公式: 1
NNH= ARI
NNH的值越小,某治疗措施引起的副反应就越大。
(eg.若NNH=4,即该治疗措施每处理4个病例,就
会出现一例副反应。)
LHH: 防治措施受益与受害的似然比
LHH=ARR/ARI=NNH/NNT
LHH>1,利大于弊 LHH<1,弊大于利
第七&八章 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系统评价的基本概念:指针对某一具体临床问题(如
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系统、全面地收
集全世界所有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
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严格评价文献,筛选出符合质
量标准的文献,进行定性或定量合成,得出综合可靠
的结论。
二、进行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的意义
①应对信息时代的挑站②及时转化和应用研究成果
③提高统计效能
三、【了解】系统评价的步骤
1提出问题2.制定研究方案3.制定文献纳入和排除标
准4.文献检索5.筛选文献6.评价文献质量7.提取数据
8.分析资料9.报告结果(PRISMA声明)10.完善和更
新系统评价
四、系统评价的评价原则
1、系统评价的结果是否真实2、系统评价的结果是
否重要3、系统评价的结果是否能应用于我的病人
五、系统评价的应用
临床医疗的需要、科研工作的需要、反映学科新动态、
医学教育的需要、卫生决策的需要
六、系统评价的常见偏倚
检索文献阶段:发表偏倚 数据库偏倚 引文偏倚 重
复发表偏倚 造假偏倚 语言偏倚
筛选文献阶段:纳入标准偏倚 排除标准偏倚 筛选者
偏倚 无法获取全文
资料提取阶段:研究人员偏倚 原始研究偏倚
利益冲突偏倚:
第八章 MATA分析在询证医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Meta-分析的概念:
PPT:将多个可以合并的独立研究进行定量汇总分析
的统计学方法。
书本:又称荟萃分析。是对具有相同研究题目的多个
医学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系列过程。包括提出研究
问题、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检索相关研究、汇总基
本信息、综合分析并报告结果等。
PS.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关系:系统评价不一定包
括META分析过程,meta分析也不一定严格按照系
统评价的方法进行。
二、基本步骤
1.提出临床问题2.建立检索策略,手机所有相关的
研究文献与资料。3.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原始
研究文献,并逐一进行严格评价4.收集与提取必要
的数据信息,包括原文的结果数据、图表等5.建立
一览表,对纳入原始文献进行汇总与统计描述6.制
定效应量综合分析与评价内容的框架图7.异质性检
验,根据其结果,选择合并效应量估计模型与方法
8.估计合并效应量及统计推断9.敏感性分析,用于
评价meta分析结果的真实性与稳健性
异质性概念:在Meta分析过程中,纳入的多个研究
尽管都是对同一临床问题或具有相同临床假设的研
究。但是这些研究在纳入和排除标准,样本含量、质
量控制等方面很可能不相同,从而导致了同一结局指
标在多个研究间有差异。
2、来源:临床异质性 方法学异质性 统计学异质
性
3、检验:异质性检验方法-Q检验、异质性检验方
法-I2检验
4、处理方法:1)首先检查每个研究的原始数据是
否正确,检查提取数据的方法是否正确。2)如果产
生的异质性原因可能是由于疗程长短,用药剂量、病
情轻重、对照选择等所致,可使用亚组分析和Meta
回归。3)敏感性分析,排除可能导致异质性的某些
(个)研究后,重做Meta分析。4)无法解释异质性
来源的可选择随机效应模型。5)不做Meta分析。
什么情况下不做Meta分析
✓ 研究间的异质性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
✓ 多个研究的合并结果无临床意义
✓ 没有足够的,真实的,高质量的相关研究
3、合并效应量:效应量的合并:第一步:确定变量
类型 第二步:异质性检验 第三步:计算各单个研
究的效应量 第四部:选择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
1、固定效应模型:Mantel-Haenszel法、反
方差法、Peto法
2、随机效应模型:DerSimonian-Laird法
4、森林图:森林图是由多个原始文献的效应量及其
95%可信区间绘制而成,横坐标为效应量尺度,以0
为中心(对于OR或RR,则以1为中心),纵坐标为
原始文献的编号,按照一定的顺序,将各个研究的结
果依次绘制到图上。主要用于描述各个研究的结果及
其特征,以及展示研究间结果的差异情况。
5、发表性偏倚:
概念:发表性偏倚是指有统计学意义的研究结果比无
统计学意义的研究更容易投稿和被发表。发表性偏倚
可使Meta分析过分夸大效应的关联程度,导致临床
个体治疗和卫生决策的失误。
发表偏倚的可能原因:
1.研究者得到阴性结果时没信心,转投地方性杂志
2.得到阳性结果时,作者更愿意在国际性杂志上用英
文发表(语言性偏倚)
3.博士硕士读完学位后离开原来研究单位而未能发
表
4.一些研究结果违背了经费提供方(如制药厂)的利
益,而被迫不能发表
5.一些作者为提高知名度而一稿多投,造成多重发表
性偏倚,矫枉过正出现补救性偏倚
识别发表性偏倚的方法:漏斗图法 Begg's检验
计算失安全系数
漏斗图:漏斗图所基于的假设是效应量估计值的精度
随着样本量的增加而增加,其宽度随精度的增加而逐
渐变窄,最后趋于点状,其形状类似一个倒置的漏斗,
故称漏斗图。(当存在发表性偏倚时表现为漏斗图不
对称,呈偏态分布
失效安全系数:
N
FS
是指需要增加多少个无统计
学意义的研究,才能使合并的效应量无统计学意义.
(通过计算假定能使结论逆转而所需的阴性结果的
报告数)
N
FS
越大表明发表偏倚越小,META分
析的结果越稳定,结论被推翻的可能性越小。
敏感性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
指在排除结果异常的研究后,重新进行Meta分析的
结果与未排除前的结果进行比较,以探讨该研究对合
并效应量的影响程度及结果可靠性。
若敏感性分析:(1)未从实质上改变结果:说明结果
较为可信(2)若引起结果改变:解释结果和下结论
时应非常慎重,提示有潜在的重要因素影响干预措施
结果,需明确争议的来源。
第九章 病因和危险因素的循证医学实践
病因学研究的评价:
1. 科学性--证据的真实性?
2. 有效性--关联的精度与强度?
(一)因果关联的强度指标
OR :优势比(odds ratio) :见于病例对照研
究,一般认为OR>4才有临床意义
RR: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见于RCT和队
列研究,一般认为RR>3才有临床意义
特异危险度(AR),又称归因危险度
AR=暴露组发病率(死亡率)非暴露组发病率
(死亡率)
ARI(绝对危险增加率):意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绝对差值。
= 服药组副作用发生率-未服药组副作
用发生率
NNH =1/ARI
NNH(number need to harm):意为导致额外一
例疾病发生需要暴露在可疑危险因素中易感个体的
人数;或导致一例副作用发生需要治疗措施的病人
数。
因果关联的强度越大,NNH越小
(二)因果关联的精度指标
RR和OR 95% 可信区间 : 95%CI范围狭小,上限
和下限值不包括1.0,则其精确度高,有统计学意义。
3. 实用性--病因学研究的适用性?
医疗决策的基本要素: 1. 病因的正确确定 2. 预测
决策的效果
医疗决策的依据 1. 依据流行病学的宏观证据:对于
病因确诊有困难的疾病,先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从宏观上寻找证据。2. 依据临床实践的观察:某些
药物效果良好,但副作用较大,决策时要坚持利大于
弊的原则,并充分考虑病人意见。3. 注重社会效益:
有时干预措施的总体效益非常明显,但会给少数个体
带来一些副作用。如:口服避孕药
第十章 疾病诊断证据的分析与评价
一、基本概念
临床治疗性研究也称临床试验,是以病人为研究对
象,评价药物或疗法是否安全和有效的研究方法。
二、临床试验的三要素:①研究对象:一般指患病人
群,也可指健康人。②研究因素:疫苗、方法、康复
措施、治疗方案(如肿瘤化疗),某种特定形式的治
疗单元等。③研究效应:比较干预与对照 所显示的
效果,从千变万化的临床现象中总结出科学的结论。
三、临床疗效研究设计的三大原则
对照、随机、盲法
四、实施临床试验的基本步骤
1.立题;2.选择研究方案;3.选择研究对象,估计样
本含量;4.对研究对象随机化分组,并实施试验;5.
确定试验观察期限,测试试验效果;6.整理分析结果。
一、指标
真阳性(a) 假阳性 (b)
假阴性(c) 真阴性 (d)
1. 灵敏度(真阳性率):=a/(a+c)×100%
金标准诊断为有病的病例中,诊断试验检测为阳性例
数的比例。
敏感度越高,漏诊率(假阴性率,β)越少。漏诊率
(假阴性率)=1-灵敏度
2. 特异度(真阴性率):=d/(b+d)×100%
金标准诊断为无病的病例中,诊断试验检测为阴性例
数的比例。
特异度越高,误诊率(假阳性率,α)越少。误诊率
(假阳性率)=1-特异度
3.准确度=(a+d)/(a+b+c+d)
诊断性试验检测为真阳性和真阴性,在总检例数中
的比例。
4.阳性预测值=a/(a+b)×100% 表示:全部阳性
例数中,“有病”患者(真阳性)所占的比例。
5.阴性预测值=d/(c+d)×100% 表示:全部阴性
例数中,“无病”者(真阴性)所占的比例。
6.患病率=(a+c)/(a+b+c+d)
意义:经诊断试验检测的全部病例中,真正“有病”
患者所占的比例。在级别不同的医院中,某种疾病的
患者集中程度不同,故患病率差别较大,因而会影响
阳性及阴性预测值的结果。
7.阳性似然比= 真阳性率/假阳性率
意义:诊断试验结果阳性时,患病与不患病机会的比
值。PLR ↑患病概率↑
8.阴性似然比=假阴性率/真阴性率
意义:诊断试验结果阴性时,患病与不患病机会的比
值。阴性似然比较大,表明当试验结果为阴性时患病
的可能性仍较大,因而排除该病的可能性不大。
二、ROC曲线【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
1、纵坐标:它以敏感度(真阳性率)
2、横坐标:1-特异度(假阳性率)
最佳阈值的选择,如图中的A点
3、图形意义:
ROC曲线用构图法除直观地表达了敏感度和特异
度之间的关系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ROC曲线常用来决定最佳阈值的选择
诊断性试验最佳诊断阈值一般为敏感度与特异度之
和最高,而假阳性和假阴性之和最小的测试值所选的
点从ROC曲线看是接近左上角的测试值,也即应尽
量靠近左上角。
2)曲线下的面积,它代表该试验在各阈值判断正确
(真阳性及真阴性)部分,代表诊断性试验整体准确
性或真实性,ROC曲线下面积越大则该诊断性试验
的准确性越高;
3)该曲线还可以用来直观地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
诊断性试验的诊断价值,以帮助临床医师作出最佳选
择。
第三节、影响临床试验结果的因素
安慰剂效应;霍桑效应;向均数回归现象;
依从性。
第四节、临床试验证据的评价
真实性的评价 临床意义的评价 实用性的评价
第十六章 卫生技术评估与循证医学
1、 卫生技术:指用于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系统
的特定的知识体系。
2、卫生技术评估:采用多学科方法,对卫生技术的
技术特性、安全性、有效性、经济学特性、社会适应
性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
第十七章 临床决策分析
一、临床决策分析(CDA)的概念:临床决策分析
是指根据国内外医学科研的最新进展,将提出的新方
案与传统方案进行全面比较和系统评价,通过定量的
分析取其最优者进行实践的决策过程。
决策树分析法的概念:
• 是临床决策分析中最常用的决策分析
模型;
• 要求决策者改变传统凭自觉决策的习
惯,建立全新的思维方式,将整个决
策过程用图示表达,使分析过程直观
而有条理,便于分析者明确各种决策
的预期结果。
二、临床决策的分类
1.按决策涉及的范围:战略决策、战术决策2.按所面
临的问题的确定性: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风
险型决策
三、临床决策的过程:(1)提出临床问题(2)检索
文献,收集方案(3)评价方案(4)选择方案(5)
后效评价
四、临床决策必须遵循的原则
(1)真实性(2)先进性:决策的全过程必须充分利
用现代信息手段,必须是在尽可能收集并严格评价国
内外证据的基础上进行,使决策摆脱个体经验的局限
性。(3)效益性:决策过程中应遵循汰劣选优的原则
五、决策树概念:是临床决策分析中最常用的决策分
析模型;
要求决策者改变传统凭自觉决策的习惯,建立全新的
思维方式,将整个决策过程用图示表达,使分析过程
直观而有条理,便于分析者明确各种决策的预期结
果。
决策树分析的步骤:
1. 明确目的,确定被选方案;2. 列出所有可能的直
接结局和最终结局,通过一系列决策结、机会结和结
局结的连接,展示事件的客观顺序;3. 确定各种可
能出现的概率;4. 对最终临床结局用适宜的效用的
赋值;5. 计算每一种被选方案的期望值,期望值最
高的被选方案为决策方案;6. 应用敏感性试验对结
论进行测试。
临床决策分析评价:真实性?重要性?临床适用性?
2024年5月18日发(作者:图门醉山)
第一章 绪论
一、循证医学(EBM)的概念
指临床医生对病人诊断、治疗应该有充分的科学依
据,任何决策需建立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之上。
这些科学证据也应该是当前最佳的证据。
来自于设计合理、方法严谨的临床研究报告。如医学
期刊的研究报告,以及对这些研究所进行的系统评
价。最佳证据:
二、循证医学实践的基础
1、高素质的临床医生2、患者的参与3、最佳研究文
献证据4、临床流行病学基本方法和知识
三、循证医学实践的类别
1、提供和评价证据者:doer:临床流行病学家、各
专业临床专家、卫生经济学家、卫生管理和决策者、
社会工作者、医学信息工作者、统计学工作者等
2、应用证据者:user:临床医务人员、卫生管理和
决策者、临床药学及药物研制工作者等
四、循证医学实践的方法(步骤)“五步曲”
1. 问题:确定临床实践中的问题2. 证据:检索有关
医学文献3. 评价:严格评价文献4. 应用:应用最佳
证据,指导临床决策5. 效果:后效评价,通过实践,
提高临床学术水平和医疗质量
循证医学产生的背景
1. 信息与网络的迅猛发展 2. 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
3. 临床科研方法学兴起4. 临床经济学的发展对临
床实践提出新的要求 5. 临床医生开始意识到,单凭
推理或理论来指导临床行为有时是不可靠的。从理论
上认为有效的疗法,在临床实践中不一定真正有效。
第二章 PICO
P: Participant(or Problem) 参与者或问题
I: Intervention (or E: Exposure) 一个方法或措施
C: Comparison 与之对比的另一个方法或措施
O: Outcome 结果
第三章 证据的来源和检索
1.证据的分类:①原始研究证据②二次研究证据:
由原始证据进行整合评价归纳/综合得到,是对多个
原始研究证据再加个后得到的更高层次的证据
2.证据的分级:
I级:按照特定病种的特定疗法手机所有多个质量可
靠的随机对照试验后所作的系统评价(大样本多中心
随机对照试验)
II级:单个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
III级:有对照但未用随机方法分组的研究如病例对
照研究和队列研究
Iv级: 无对照的系列病例观察
V级: 专家意见、描述性研究、病例报告
二.影响证据质量的因素:
1.方法学因素
2.研究过程因素:
(1)研究对象方面的因素: 诊断明确;有代
表性;比较组具有可比性
(2)观测结果方面的因素:临床研究结局指
标的合理性、观察或检测方法是否合理和正确,敏感
度与特异度如何
3.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方面的因素:如实收集正、
反面的资料;注意缺失的数据
4.统计分析方面的因素: 采用正确的统计方法
5.内部真实性和外在真实性:
内部真实性(internal validity)
研究结果与实际研究对象真实情况的符合
程度,它回答一个研究本身是否真实或有效。
外部真实性(external validity)
研究结果与推论对象真实情况的符合程度,
又称为普遍性(generalizability)或代表性。
它回答一个研究能否推广应用到研究对象以
外的人群。
二、检索步骤
①分解问题②制定检索策略式③根据不同数据库修
改检索策略④选择证据的来源
➢ 特异性高的检索得到的参考文献较少,省
时、省力、准确性高,但可能丢失部分有价
值的信息。 ----常用于应用证据解决具体的
临床问题时
➢ 敏感性高的检索可在所检数据库内得
到全部或近全部的相关参考文献,但对证据
的使用者来说较费力,且要用大量的时间去
剔除部分不适用的文章。-----常用于以系统
评价为目的的证据检索
以研究为目的的检索方案中信息来源可分为3个层
次:核心检索、标准检索、理想检索
1. 核心检索:核心检索的资源应覆盖主要文献。如
大型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经筛选出的相关的和高质
量的信息源。与检索领域密切相关的专业数据库,本
国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专业数据库等
2. 标准检索:标准检索覆盖了核心检索的资源,并
扩展到其他领域:
3. 理想检索:理想检索覆盖了核心检索和标准检索
的范围,并试图对检索的领域有所开拓
研究证据的来源:
①原始资料来源包括专著、高质量期刊上发表的论
著、电子刊物等
②经系统评价的二次研究资料包括循证医学教科书、
与证据有关的数据库、网站等
第四章 文献的评价和病因研究评价
评价内容:重要性、科学性、实用性
一项好的临床研究必须有好的:
①真实性,效度(validity):
指研究收集的数据、分析结果和所得结论与客观实际
的符合程度。
内部真实性(internal validity):研究结果与实际
研究对象真实情况的符合程度,它回答一个研究本身
是否真实或有效。
外部真实性(external validity):研究结果与
推论对象真实情况的符合程度,又称为普遍
性(generalizability)或代表性。它回答一个
研究能否推广应用到研究对象以外的人群。
②精确性,信度(reliability):
指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
所得的一致的程度。
③实用性(applicability),适用性:指外部效度+社会
可接受性。
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
✓ 病例临床分析 —报告经验,不解答问
题或验证假说。
✓ 横断面研究 —了解某个健康问题的
强度。
✓ 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 —因果关
系的推断。
✓ 随机对照试验 —判断某干预因素(如
治疗)的效果。
研究误差的两种常见类型:
①系统误差常称为偏倚(bias), 反映了研究的效度
主要来源于测量变异,有固定方向和固定大小。包括
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②随机误差反映了研究的信度, 可用统计学方法来
估计,没有固定方向和固定大小,一般呈正态分布。
第六章 循证医学实践中常用的统计指标与方法
对医学研究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时,须考虑以下因
素:
分析目的:统计描述、统计推断
资料类型:计量、计数、等级
设计方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队列等
数理统计条件:正态偏态、方差齐不齐
分类指标:率、构成比、相对比
一级指标:
实验组事件发生率(EER)=A/(A+B)
对照组事件发生率(CER)=C/(C+D)
二级指标:
相对危险度:RR= EER / CER
绝对危险度 :AR=EER - CER
比值比OR=AD/BC
1、 ARR【绝对危险降低率】
公式:ARR=CER-EER=p1-p2
(ARR=对照组中某事件的发生率—试验组某事件
的发生率)
用以反映试验组与对照组某事件发生率增减的绝对
量时,ARR较RRR更明确,更具临床意义。
2、 ARI【绝对威胁度增加率】绝对效果增加率
ABI
公式:ARI=EER
b
—CER
b
(ARI=试验组中某不利结果发生率—对照组某不利
结果发生率)
该指标可反映采用试验因素处理后,患者的不利结果
增加的绝对值。
3、 RRR【相对危险度降低率】
公式: |CER—EER|
RRR= CER =1—RR
(RRR=(对照组中某事件的发生率—试验组某事件
的发生率)/对照组某事件发生率)
(RR=暴露组发病率p1与非暴露组率p2的发病率之
比。)
RRR可反映试验组与对照组某事件发生率增减的相
对量。(但无法衡量绝对量)
4、 RRI【相对危险度增加率】
公式: |EER
b
—CER
b
|
RRI= EER
b
该指标可反映采用试验因素处理后,患者的不利结果
增加的百分比。
5、 RBI【相对获益增加率】
公式: |EER
b
—CER
b
|
RRI= CER
b
6、 NNT【需要处理的病人数】:扣除对照组效应
后,对病人采用某种法制措施处理后,得到
一例有利结局需要防止的病例数。
公式: 1 1
NNT=|CER—EER| = ARR
由公式可见,NNT的值越小,该防治效果越好,其
临床意义也就越大。
7、 NNH的临床含义:采用某种防治措施处理
后,治疗多少病例数可出现一例副作用。
公式: 1
NNH= ARI
NNH的值越小,某治疗措施引起的副反应就越大。
(eg.若NNH=4,即该治疗措施每处理4个病例,就
会出现一例副反应。)
LHH: 防治措施受益与受害的似然比
LHH=ARR/ARI=NNH/NNT
LHH>1,利大于弊 LHH<1,弊大于利
第七&八章 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系统评价的基本概念:指针对某一具体临床问题(如
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系统、全面地收
集全世界所有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
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严格评价文献,筛选出符合质
量标准的文献,进行定性或定量合成,得出综合可靠
的结论。
二、进行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的意义
①应对信息时代的挑站②及时转化和应用研究成果
③提高统计效能
三、【了解】系统评价的步骤
1提出问题2.制定研究方案3.制定文献纳入和排除标
准4.文献检索5.筛选文献6.评价文献质量7.提取数据
8.分析资料9.报告结果(PRISMA声明)10.完善和更
新系统评价
四、系统评价的评价原则
1、系统评价的结果是否真实2、系统评价的结果是
否重要3、系统评价的结果是否能应用于我的病人
五、系统评价的应用
临床医疗的需要、科研工作的需要、反映学科新动态、
医学教育的需要、卫生决策的需要
六、系统评价的常见偏倚
检索文献阶段:发表偏倚 数据库偏倚 引文偏倚 重
复发表偏倚 造假偏倚 语言偏倚
筛选文献阶段:纳入标准偏倚 排除标准偏倚 筛选者
偏倚 无法获取全文
资料提取阶段:研究人员偏倚 原始研究偏倚
利益冲突偏倚:
第八章 MATA分析在询证医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Meta-分析的概念:
PPT:将多个可以合并的独立研究进行定量汇总分析
的统计学方法。
书本:又称荟萃分析。是对具有相同研究题目的多个
医学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系列过程。包括提出研究
问题、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检索相关研究、汇总基
本信息、综合分析并报告结果等。
PS.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关系:系统评价不一定包
括META分析过程,meta分析也不一定严格按照系
统评价的方法进行。
二、基本步骤
1.提出临床问题2.建立检索策略,手机所有相关的
研究文献与资料。3.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原始
研究文献,并逐一进行严格评价4.收集与提取必要
的数据信息,包括原文的结果数据、图表等5.建立
一览表,对纳入原始文献进行汇总与统计描述6.制
定效应量综合分析与评价内容的框架图7.异质性检
验,根据其结果,选择合并效应量估计模型与方法
8.估计合并效应量及统计推断9.敏感性分析,用于
评价meta分析结果的真实性与稳健性
异质性概念:在Meta分析过程中,纳入的多个研究
尽管都是对同一临床问题或具有相同临床假设的研
究。但是这些研究在纳入和排除标准,样本含量、质
量控制等方面很可能不相同,从而导致了同一结局指
标在多个研究间有差异。
2、来源:临床异质性 方法学异质性 统计学异质
性
3、检验:异质性检验方法-Q检验、异质性检验方
法-I2检验
4、处理方法:1)首先检查每个研究的原始数据是
否正确,检查提取数据的方法是否正确。2)如果产
生的异质性原因可能是由于疗程长短,用药剂量、病
情轻重、对照选择等所致,可使用亚组分析和Meta
回归。3)敏感性分析,排除可能导致异质性的某些
(个)研究后,重做Meta分析。4)无法解释异质性
来源的可选择随机效应模型。5)不做Meta分析。
什么情况下不做Meta分析
✓ 研究间的异质性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
✓ 多个研究的合并结果无临床意义
✓ 没有足够的,真实的,高质量的相关研究
3、合并效应量:效应量的合并:第一步:确定变量
类型 第二步:异质性检验 第三步:计算各单个研
究的效应量 第四部:选择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
1、固定效应模型:Mantel-Haenszel法、反
方差法、Peto法
2、随机效应模型:DerSimonian-Laird法
4、森林图:森林图是由多个原始文献的效应量及其
95%可信区间绘制而成,横坐标为效应量尺度,以0
为中心(对于OR或RR,则以1为中心),纵坐标为
原始文献的编号,按照一定的顺序,将各个研究的结
果依次绘制到图上。主要用于描述各个研究的结果及
其特征,以及展示研究间结果的差异情况。
5、发表性偏倚:
概念:发表性偏倚是指有统计学意义的研究结果比无
统计学意义的研究更容易投稿和被发表。发表性偏倚
可使Meta分析过分夸大效应的关联程度,导致临床
个体治疗和卫生决策的失误。
发表偏倚的可能原因:
1.研究者得到阴性结果时没信心,转投地方性杂志
2.得到阳性结果时,作者更愿意在国际性杂志上用英
文发表(语言性偏倚)
3.博士硕士读完学位后离开原来研究单位而未能发
表
4.一些研究结果违背了经费提供方(如制药厂)的利
益,而被迫不能发表
5.一些作者为提高知名度而一稿多投,造成多重发表
性偏倚,矫枉过正出现补救性偏倚
识别发表性偏倚的方法:漏斗图法 Begg's检验
计算失安全系数
漏斗图:漏斗图所基于的假设是效应量估计值的精度
随着样本量的增加而增加,其宽度随精度的增加而逐
渐变窄,最后趋于点状,其形状类似一个倒置的漏斗,
故称漏斗图。(当存在发表性偏倚时表现为漏斗图不
对称,呈偏态分布
失效安全系数:
N
FS
是指需要增加多少个无统计
学意义的研究,才能使合并的效应量无统计学意义.
(通过计算假定能使结论逆转而所需的阴性结果的
报告数)
N
FS
越大表明发表偏倚越小,META分
析的结果越稳定,结论被推翻的可能性越小。
敏感性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
指在排除结果异常的研究后,重新进行Meta分析的
结果与未排除前的结果进行比较,以探讨该研究对合
并效应量的影响程度及结果可靠性。
若敏感性分析:(1)未从实质上改变结果:说明结果
较为可信(2)若引起结果改变:解释结果和下结论
时应非常慎重,提示有潜在的重要因素影响干预措施
结果,需明确争议的来源。
第九章 病因和危险因素的循证医学实践
病因学研究的评价:
1. 科学性--证据的真实性?
2. 有效性--关联的精度与强度?
(一)因果关联的强度指标
OR :优势比(odds ratio) :见于病例对照研
究,一般认为OR>4才有临床意义
RR: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见于RCT和队
列研究,一般认为RR>3才有临床意义
特异危险度(AR),又称归因危险度
AR=暴露组发病率(死亡率)非暴露组发病率
(死亡率)
ARI(绝对危险增加率):意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绝对差值。
= 服药组副作用发生率-未服药组副作
用发生率
NNH =1/ARI
NNH(number need to harm):意为导致额外一
例疾病发生需要暴露在可疑危险因素中易感个体的
人数;或导致一例副作用发生需要治疗措施的病人
数。
因果关联的强度越大,NNH越小
(二)因果关联的精度指标
RR和OR 95% 可信区间 : 95%CI范围狭小,上限
和下限值不包括1.0,则其精确度高,有统计学意义。
3. 实用性--病因学研究的适用性?
医疗决策的基本要素: 1. 病因的正确确定 2. 预测
决策的效果
医疗决策的依据 1. 依据流行病学的宏观证据:对于
病因确诊有困难的疾病,先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从宏观上寻找证据。2. 依据临床实践的观察:某些
药物效果良好,但副作用较大,决策时要坚持利大于
弊的原则,并充分考虑病人意见。3. 注重社会效益:
有时干预措施的总体效益非常明显,但会给少数个体
带来一些副作用。如:口服避孕药
第十章 疾病诊断证据的分析与评价
一、基本概念
临床治疗性研究也称临床试验,是以病人为研究对
象,评价药物或疗法是否安全和有效的研究方法。
二、临床试验的三要素:①研究对象:一般指患病人
群,也可指健康人。②研究因素:疫苗、方法、康复
措施、治疗方案(如肿瘤化疗),某种特定形式的治
疗单元等。③研究效应:比较干预与对照 所显示的
效果,从千变万化的临床现象中总结出科学的结论。
三、临床疗效研究设计的三大原则
对照、随机、盲法
四、实施临床试验的基本步骤
1.立题;2.选择研究方案;3.选择研究对象,估计样
本含量;4.对研究对象随机化分组,并实施试验;5.
确定试验观察期限,测试试验效果;6.整理分析结果。
一、指标
真阳性(a) 假阳性 (b)
假阴性(c) 真阴性 (d)
1. 灵敏度(真阳性率):=a/(a+c)×100%
金标准诊断为有病的病例中,诊断试验检测为阳性例
数的比例。
敏感度越高,漏诊率(假阴性率,β)越少。漏诊率
(假阴性率)=1-灵敏度
2. 特异度(真阴性率):=d/(b+d)×100%
金标准诊断为无病的病例中,诊断试验检测为阴性例
数的比例。
特异度越高,误诊率(假阳性率,α)越少。误诊率
(假阳性率)=1-特异度
3.准确度=(a+d)/(a+b+c+d)
诊断性试验检测为真阳性和真阴性,在总检例数中
的比例。
4.阳性预测值=a/(a+b)×100% 表示:全部阳性
例数中,“有病”患者(真阳性)所占的比例。
5.阴性预测值=d/(c+d)×100% 表示:全部阴性
例数中,“无病”者(真阴性)所占的比例。
6.患病率=(a+c)/(a+b+c+d)
意义:经诊断试验检测的全部病例中,真正“有病”
患者所占的比例。在级别不同的医院中,某种疾病的
患者集中程度不同,故患病率差别较大,因而会影响
阳性及阴性预测值的结果。
7.阳性似然比= 真阳性率/假阳性率
意义:诊断试验结果阳性时,患病与不患病机会的比
值。PLR ↑患病概率↑
8.阴性似然比=假阴性率/真阴性率
意义:诊断试验结果阴性时,患病与不患病机会的比
值。阴性似然比较大,表明当试验结果为阴性时患病
的可能性仍较大,因而排除该病的可能性不大。
二、ROC曲线【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
1、纵坐标:它以敏感度(真阳性率)
2、横坐标:1-特异度(假阳性率)
最佳阈值的选择,如图中的A点
3、图形意义:
ROC曲线用构图法除直观地表达了敏感度和特异
度之间的关系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ROC曲线常用来决定最佳阈值的选择
诊断性试验最佳诊断阈值一般为敏感度与特异度之
和最高,而假阳性和假阴性之和最小的测试值所选的
点从ROC曲线看是接近左上角的测试值,也即应尽
量靠近左上角。
2)曲线下的面积,它代表该试验在各阈值判断正确
(真阳性及真阴性)部分,代表诊断性试验整体准确
性或真实性,ROC曲线下面积越大则该诊断性试验
的准确性越高;
3)该曲线还可以用来直观地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
诊断性试验的诊断价值,以帮助临床医师作出最佳选
择。
第三节、影响临床试验结果的因素
安慰剂效应;霍桑效应;向均数回归现象;
依从性。
第四节、临床试验证据的评价
真实性的评价 临床意义的评价 实用性的评价
第十六章 卫生技术评估与循证医学
1、 卫生技术:指用于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系统
的特定的知识体系。
2、卫生技术评估:采用多学科方法,对卫生技术的
技术特性、安全性、有效性、经济学特性、社会适应
性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
第十七章 临床决策分析
一、临床决策分析(CDA)的概念:临床决策分析
是指根据国内外医学科研的最新进展,将提出的新方
案与传统方案进行全面比较和系统评价,通过定量的
分析取其最优者进行实践的决策过程。
决策树分析法的概念:
• 是临床决策分析中最常用的决策分析
模型;
• 要求决策者改变传统凭自觉决策的习
惯,建立全新的思维方式,将整个决
策过程用图示表达,使分析过程直观
而有条理,便于分析者明确各种决策
的预期结果。
二、临床决策的分类
1.按决策涉及的范围:战略决策、战术决策2.按所面
临的问题的确定性: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风
险型决策
三、临床决策的过程:(1)提出临床问题(2)检索
文献,收集方案(3)评价方案(4)选择方案(5)
后效评价
四、临床决策必须遵循的原则
(1)真实性(2)先进性:决策的全过程必须充分利
用现代信息手段,必须是在尽可能收集并严格评价国
内外证据的基础上进行,使决策摆脱个体经验的局限
性。(3)效益性:决策过程中应遵循汰劣选优的原则
五、决策树概念:是临床决策分析中最常用的决策分
析模型;
要求决策者改变传统凭自觉决策的习惯,建立全新的
思维方式,将整个决策过程用图示表达,使分析过程
直观而有条理,便于分析者明确各种决策的预期结
果。
决策树分析的步骤:
1. 明确目的,确定被选方案;2. 列出所有可能的直
接结局和最终结局,通过一系列决策结、机会结和结
局结的连接,展示事件的客观顺序;3. 确定各种可
能出现的概率;4. 对最终临床结局用适宜的效用的
赋值;5. 计算每一种被选方案的期望值,期望值最
高的被选方案为决策方案;6. 应用敏感性试验对结
论进行测试。
临床决策分析评价:真实性?重要性?临床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