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日发(作者:华阳羽)
关于神木方言的的调查报告2000
字
《神木方言研究》序
钱先生 著
在我的印象中,西北是一个十分神秘的地方。从前的感觉,那里离我们
是多么的遥远。如今,虽说现代化大大地缩短了来往于各地之间的距离,我也
曾去过西北的几个地方,但我对西北却仍然所知甚少。对我这个方言专业方向
的教学研究工作者来说,尤其糟糕的还是缺少对于西北方言的了解,偶尔听到
西北民歌,只觉得歌词中的有些字音挺怪的。罗常培先生1933年出版了《唐五
代西北方音》,根据汉藏对音《千字文》、藏文译音《金刚经》残卷等历史材
料,参考《切韵》音系和现代西北方音,构拟了唐五代西北方言的音系。罗先
生现代西北方音的材料取自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中国音韵学研
究》中译本出版于1940年,离现在己经有60多年了。那么,现在西北地区的
方言又是什么样子,跟唐五代比较,跟60多年前比较,又是怎样的发展关系?
我常为这些知识的欠缺深感遗憾。
神木县在陕西北端,长城根下,夹在山西和内蒙古的中间。方言属于陕
北晋语,具有陕北晋语、山西晋语、内蒙古晋语的过渡特点。神木是邢向东的
故乡,经过多年的调查、读书、思索,向东写出了一部洋洋六十余万言的博士
论文《神木方言研究》。直到今天,我还没有见过这么详细的汉语方言单点调
查的研究报告。正如作者所说,“方言的宝藏深藏于社会的末梢地带”,想不到
偏远的神木县方言竞蕴含着如此丰厚的内容!李荣师曾说,方言比之于语言是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我们过去单点的方言调查工作做了不少,多数情
况却是“解剖麻雀”不够细致。《神木方言研究》将方言的单点研究推进到一个
新的高度,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样板。
但是《神木方言研究》决不是单纯的现状描写,而是将神木一个县方言
的微观研究置于晋语乃至整个汉语的宏观格局之中,将描写和分析、共时和历
时、材料和理论结合起来,不仅对神木方言有许多新的发现,而且能从研究过
程中总结出不少有益于深入汉语方言研究的新的理论和方法,并用之于本文的
具体描写和分析,从而使文章达到既全面反映神木方言的 现状和历史,又有理
性探索的深度。
一个一个具体的方言点的调查是方言宏观研究的基础,对我来说,《神
木方言研究》使我对西北方言能够有所认识,文中所提供的许多鲜活的语料,
也为我对汉语方言的一些问题的论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拙文《从汉语方言看
汉语声调的发展》(2000年《语言教学与研究》)通过对方言声调现象的比较和
分析,探讨汉语声调简化的趋势,其中轻声一节,有的就是取自于神木的材
料,记得当时向东读了文章的初稿,主动向我提供了神木的情况。神木方言的
轻声现象跟北京的轻声存在明显不同,超出了通常以北京话为基准的对于轻声
的解释,文章认为不能用北京话的轻声标准来衡量其他的方言,神木方言的轻
声是“重轻式语音词中读得较轻的后一音节”,“这种轻声化的模式,是重轻式语
音词的调位中和现象”,而神木方言这种后字调位中和的强弱又是与某些调类的
调值及它们在连调中的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本文对神木方言轻声性质和关于轻
声的声调条件的讨论,扩大了我们对于汉语轻声的视野,丰富了轻声的理论。
本文忠实地遵循了“一切以语言事实为准”的原则,但是“以事实为准”毕竟
是方言研究最起码的条件,对于各种方言事实的合理解释,应是我们追求的更
高的目标。神木方言有些语音现象初看起来像是违背了古今演变的一般性规
律。例如在汉语声调的古今演变中,通常走的是“入声——舒声”的道路,但是
神木却有一些《切韵》音系的去声字今读为入声的。这样的字在保留入声的
吴、湘、赣、闽、粤、客家及官话等方言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我的母语浙江
嵊县话“咳”、“鼻”、“秘”等字也读入声;即使己经消失了入声的方言,这部分字
的读音仍然符合入声演变的规律,像北京“鼻”读阳平、“秘”读去声。文章通过充
分论证,认为这些所谓的“舒声促化字”实际上是上古汉语长入调的遗留:“当大
批长入字丢失塞音韵尾变作去声时,在一些方言中,这些字却没有丢失韵尾,
而是混到短入中去了。”类似的例子如,神木山曲、酒曲的押韵,主要元音相同
或相近的阴声韵和入声韵可以相押,这跟《诗经》和谐声中阴声韵和入声韵关
系比较密切的现象相似。文中的解释“曲”是“唱”的,旋律的延长使入声的塞音韵
尾实际上发不出来,模糊了入声韵和阴声韵的界限。文章认为,在考察《诗
经》的用韵问题时也不可忽略“唱”的因素。都是论据翔实,很有说服力的。
本文对神木方言其他许多现象的研究,例如分音词和讫头词、重叠式和
儿化名词、人称代词的“数”和“格”、时制助词“来”和“也”等重要问题,也都能做
到不囿于旧说,提出诸如方音系统整合提取“最大公约数”的语音演变模式、方
言中语言成分的历史层次等等新的见解和理论,充分显示了向东善于思考、勇
于创新的能力和信心。我们提倡创新精神,但是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创新
更不是对以往成果的一概摈弃,创新的前提是丰富的知识的积累。十年磨一
剑,向东对母语神木方言的研究又何止十年!本文以长期实地调查的积累为基
础,还注意收集了当地的人文历史和民间曲艺材料,掌握大量相关的古代历史
文献,并认真研读国内外语言学的各种理论,于是融会贯通,才达到预期的“在
理论上、方法上有所突破”的目标。学习和深思,这也许正是向东学术研究的一
个的“诀窍”,至少是我在读《神木方言研究》时的一点体会。
我初次见到邢向东是在1991年11月南京的全国方言学会第六届年会
上,但是知道他的名字却在南京的见面之前,我看到过他写的文章,可以说,
认识他是从他的文章开始的。我渴望了解西北地区的方言,更关注中华文化发
祥地之一的陕西方言,可是那里的专业研究人员并不多。1996年,我己经跟一
位很合我心意的陕西考生失之交臂,每每想起都免不了感慨惋惜。1997年考博
之前,邢向东突然来信,劈头一句话说:“钱老师,你还记得南京会上的那个邢
向东吗?”邢向东也是陕西人,这次得知他要来山东大学报考,我很高兴,赶快
回信,第一句话回答说:“那个邢向东,我还记得很清楚。”三年磨砺,向东没
有辜负我的期望,终于写成了极有分量的博士论文《神木方言研究》。
经过几番波折,向东终于回到了他的母校陕西师范大学,我为他的这一
最后决定感到欣慰,因为在我看来,西北正是他施展才华的沃土。全面开发西
部,是我国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要决策。对于西北方言的开发,肯定将是西北
开发中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师范大学的“西北方言与民俗研
究中心”在多方面的关心支持下己于2002年的4月12日宣布成立,作为这个研
究中心的主任,向东迎来了大展鸿图的良机,相信他会一往无前。
2024年6月1日发(作者:华阳羽)
关于神木方言的的调查报告2000
字
《神木方言研究》序
钱先生 著
在我的印象中,西北是一个十分神秘的地方。从前的感觉,那里离我们
是多么的遥远。如今,虽说现代化大大地缩短了来往于各地之间的距离,我也
曾去过西北的几个地方,但我对西北却仍然所知甚少。对我这个方言专业方向
的教学研究工作者来说,尤其糟糕的还是缺少对于西北方言的了解,偶尔听到
西北民歌,只觉得歌词中的有些字音挺怪的。罗常培先生1933年出版了《唐五
代西北方音》,根据汉藏对音《千字文》、藏文译音《金刚经》残卷等历史材
料,参考《切韵》音系和现代西北方音,构拟了唐五代西北方言的音系。罗先
生现代西北方音的材料取自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中国音韵学研
究》中译本出版于1940年,离现在己经有60多年了。那么,现在西北地区的
方言又是什么样子,跟唐五代比较,跟60多年前比较,又是怎样的发展关系?
我常为这些知识的欠缺深感遗憾。
神木县在陕西北端,长城根下,夹在山西和内蒙古的中间。方言属于陕
北晋语,具有陕北晋语、山西晋语、内蒙古晋语的过渡特点。神木是邢向东的
故乡,经过多年的调查、读书、思索,向东写出了一部洋洋六十余万言的博士
论文《神木方言研究》。直到今天,我还没有见过这么详细的汉语方言单点调
查的研究报告。正如作者所说,“方言的宝藏深藏于社会的末梢地带”,想不到
偏远的神木县方言竞蕴含着如此丰厚的内容!李荣师曾说,方言比之于语言是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我们过去单点的方言调查工作做了不少,多数情
况却是“解剖麻雀”不够细致。《神木方言研究》将方言的单点研究推进到一个
新的高度,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样板。
但是《神木方言研究》决不是单纯的现状描写,而是将神木一个县方言
的微观研究置于晋语乃至整个汉语的宏观格局之中,将描写和分析、共时和历
时、材料和理论结合起来,不仅对神木方言有许多新的发现,而且能从研究过
程中总结出不少有益于深入汉语方言研究的新的理论和方法,并用之于本文的
具体描写和分析,从而使文章达到既全面反映神木方言的 现状和历史,又有理
性探索的深度。
一个一个具体的方言点的调查是方言宏观研究的基础,对我来说,《神
木方言研究》使我对西北方言能够有所认识,文中所提供的许多鲜活的语料,
也为我对汉语方言的一些问题的论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拙文《从汉语方言看
汉语声调的发展》(2000年《语言教学与研究》)通过对方言声调现象的比较和
分析,探讨汉语声调简化的趋势,其中轻声一节,有的就是取自于神木的材
料,记得当时向东读了文章的初稿,主动向我提供了神木的情况。神木方言的
轻声现象跟北京的轻声存在明显不同,超出了通常以北京话为基准的对于轻声
的解释,文章认为不能用北京话的轻声标准来衡量其他的方言,神木方言的轻
声是“重轻式语音词中读得较轻的后一音节”,“这种轻声化的模式,是重轻式语
音词的调位中和现象”,而神木方言这种后字调位中和的强弱又是与某些调类的
调值及它们在连调中的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本文对神木方言轻声性质和关于轻
声的声调条件的讨论,扩大了我们对于汉语轻声的视野,丰富了轻声的理论。
本文忠实地遵循了“一切以语言事实为准”的原则,但是“以事实为准”毕竟
是方言研究最起码的条件,对于各种方言事实的合理解释,应是我们追求的更
高的目标。神木方言有些语音现象初看起来像是违背了古今演变的一般性规
律。例如在汉语声调的古今演变中,通常走的是“入声——舒声”的道路,但是
神木却有一些《切韵》音系的去声字今读为入声的。这样的字在保留入声的
吴、湘、赣、闽、粤、客家及官话等方言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我的母语浙江
嵊县话“咳”、“鼻”、“秘”等字也读入声;即使己经消失了入声的方言,这部分字
的读音仍然符合入声演变的规律,像北京“鼻”读阳平、“秘”读去声。文章通过充
分论证,认为这些所谓的“舒声促化字”实际上是上古汉语长入调的遗留:“当大
批长入字丢失塞音韵尾变作去声时,在一些方言中,这些字却没有丢失韵尾,
而是混到短入中去了。”类似的例子如,神木山曲、酒曲的押韵,主要元音相同
或相近的阴声韵和入声韵可以相押,这跟《诗经》和谐声中阴声韵和入声韵关
系比较密切的现象相似。文中的解释“曲”是“唱”的,旋律的延长使入声的塞音韵
尾实际上发不出来,模糊了入声韵和阴声韵的界限。文章认为,在考察《诗
经》的用韵问题时也不可忽略“唱”的因素。都是论据翔实,很有说服力的。
本文对神木方言其他许多现象的研究,例如分音词和讫头词、重叠式和
儿化名词、人称代词的“数”和“格”、时制助词“来”和“也”等重要问题,也都能做
到不囿于旧说,提出诸如方音系统整合提取“最大公约数”的语音演变模式、方
言中语言成分的历史层次等等新的见解和理论,充分显示了向东善于思考、勇
于创新的能力和信心。我们提倡创新精神,但是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创新
更不是对以往成果的一概摈弃,创新的前提是丰富的知识的积累。十年磨一
剑,向东对母语神木方言的研究又何止十年!本文以长期实地调查的积累为基
础,还注意收集了当地的人文历史和民间曲艺材料,掌握大量相关的古代历史
文献,并认真研读国内外语言学的各种理论,于是融会贯通,才达到预期的“在
理论上、方法上有所突破”的目标。学习和深思,这也许正是向东学术研究的一
个的“诀窍”,至少是我在读《神木方言研究》时的一点体会。
我初次见到邢向东是在1991年11月南京的全国方言学会第六届年会
上,但是知道他的名字却在南京的见面之前,我看到过他写的文章,可以说,
认识他是从他的文章开始的。我渴望了解西北地区的方言,更关注中华文化发
祥地之一的陕西方言,可是那里的专业研究人员并不多。1996年,我己经跟一
位很合我心意的陕西考生失之交臂,每每想起都免不了感慨惋惜。1997年考博
之前,邢向东突然来信,劈头一句话说:“钱老师,你还记得南京会上的那个邢
向东吗?”邢向东也是陕西人,这次得知他要来山东大学报考,我很高兴,赶快
回信,第一句话回答说:“那个邢向东,我还记得很清楚。”三年磨砺,向东没
有辜负我的期望,终于写成了极有分量的博士论文《神木方言研究》。
经过几番波折,向东终于回到了他的母校陕西师范大学,我为他的这一
最后决定感到欣慰,因为在我看来,西北正是他施展才华的沃土。全面开发西
部,是我国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要决策。对于西北方言的开发,肯定将是西北
开发中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师范大学的“西北方言与民俗研
究中心”在多方面的关心支持下己于2002年的4月12日宣布成立,作为这个研
究中心的主任,向东迎来了大展鸿图的良机,相信他会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