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地理影响战争的案例

IT圈 admin 31浏览 0评论

2024年6月5日发(作者:集赫)

地理影响战争的案例

要打赢战争,肯定要最大限度地借用战场上的地理条件,及时地给予敌方迅速的打击。

一、气象气候与战争。

战例1:三国赤壁之战。

唐代杜牧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公元208年,平定北方的曹操为实现全国统一开始率兵南下,进攻的矛头直指荆州的刘表、刘备。不久,

刘表病死,其子投降,刘备战败,逃到江夏(今湖北省的武汉附近),并积极联盟孙权抵抗曹操。意识到唇

亡齿寒的孙权果断接受联盟,并派周瑜进军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与曹军隔江对峙。江北的曹操军队约

有20余万,且皆百战精锐之士;而江南的孙刘联军不过5万人,众寡悬殊。周瑜在仔细思考后,认为只有火

攻方能击败曹军。然而“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时值隆冬,我国正盛行西北季风,风向极为不利。周瑜

所需要的东南风,在我国冬季是很难出现的,这就是演义里“欲破曹公,必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的由来。可是,很难出现不等于不出现,因为在长江上情况就有些变化:周瑜一向有“顾曲周郎”的雅号,

说明他的直觉和对生活经验的记忆非常好,而且观察敏锐,加上他素有搜集情报的习惯,因此他知道,赤

壁一带的长江上在农历的十一月中旬,即每年隆冬时节都会出现数日温度较高的大晴天,并且必定会产生

临时性的东南风。这就是所谓“冬至一阳生”的道理。最终,凭借隆冬的东南大风,周瑜火烧赤壁,以少

胜多,杀得曹军丢盔弃甲,狼狈而逃。三国鼎立的格局由此而生,而周瑜也一战成名。

战例2.二战莫斯科战役。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执行“巴巴罗萨计划”

闪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在战争开始的头几个月里,苏军损失极为惨重,几百万军队被歼。而德军

则连战连捷,占领了苏联西部的大半国土,三路兵锋直指苏联的要害——北路围攻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

中路进击莫斯科,南路直指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尤其是9月30日起,德国中央集团军发动了攻击

莫斯科的战役,使苏联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苏联红军为了保卫首都,顽强的抵御德军的进攻,虽然迟滞

了德军的推进速度,但还是无法挡住侵略者前进的步伐。10月6日,德军攻占了布良斯克,完成了对维亚兹

马集团军的分割包围,莫斯科的主要防线已被冲开一道大大的缺口。10月13日,德军又攻占莫斯科西南的

卡卢加,痛歼苏联加里宁方面军。接着,夺取了莫斯科西北的加里宁。不久又拿下佩什基城,突进到卢涅

沃。德军的侦察连甚至能够推进到莫斯近郊,用望远镜就可以看到克里姆林宫尖顶上的红星了。就在德军

自以为攻取莫斯科指日可待的时候,俄罗斯的寒冬到来了。

俄罗斯大部分国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冬季十分漫长和寒冷,所以每年的10月

底,严寒就开始席卷整个俄国。

11月6日,第一次寒潮降临,大地出现冰冻。接着下了一场大雪,13日气温下降到零下18摄氏度。德军

开始发现有很多人冻伤。16日17日,气温在两天内骤然跌到零下40摄氏度。由于德军事先没有准备御寒物

资,冰天雪地,无处避寒,无衣御寒,使穿着单衣的士兵们吃尽了苦头。许多人的头和脚都冻肿了,有些

人两脚肿得穿不上鞋子,两手肿得合不拢。当时,德军尽管采取了防冻的紧急措施,下令把前进仓库变成

防寒的兵营,可是因为没有取暖设备,仓库与冰库没有什么两样,数以万计的德国士兵冻成残疾,有的还

染上了使人寒颤不止、全身无力的疟疾。12月初,当气温继续下降到零下50多摄氏度时,他们已经完全失

去了作战能力。先是蜷缩在风雪之中发抖,接着横七竖八地倒毙在冰雪地上。德军的推进也戛然而止。

可怕的严寒不仅摧残着人体,而且还使机器停转,武器失灵。坦克的发动机无法启动,火炮的瞄准镜

失去效用,机枪和自动武器不听使唤,步枪枪栓也被冻油卡死了,武器装备都当了严冬的“俘虏”。德军

高级将领绝望地悲叹:“我们被冰雪压垮了”,“我们想在1941年打败俄国的希望竟在最后一分钟化为了

泡影”。

正在德军痛苦哀鸣的时候,苏军的一支冬训有素、准备充分、适应寒区作战的来自西伯利亚的增援部

队,突然出现在战场上。他们身穿白衣,手拿涂上白漆的武器,向着冻得麻木、备受折磨的德国士兵猛扑

过去,此时的德军由于冻伤减员,战斗力丧失太多,遭到惨败。最终,举世闻名的莫斯科战役,终于以希特

勒的失败而告终。德军损失兵力近100万,仅冻死冻伤者就达 68万人之多。

生活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德国人太低估俄国冬天的威力了,他们为没有摸透“寒将军”的脾气而付

出了惨重代价。如果当初德军能够对俄国的气候重视起来,为部队早早预备过冬棉衣的话,苏联人是不可

能守住莫斯科的。

二、水文条件与战争。

战例3、偷袭珍珠港。

1941年,日本企图称霸西太平洋的野心和美国战略利益之间的矛盾激化,当美国出台对日本的石油禁

运政策后,矛盾已经变得不可调和。日本军国主义政府认为,必须靠战争的手段来获取霸权。时任日本联

合舰队总司令的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早年曾在美国留学,很清楚美国的工业潜力和生产能力。他认为要

想通过常规战争打败美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决定对美国太平洋舰队的锚地——珍珠港——进行偷

袭,以最小的代价歼灭(至少是暂时性歼灭)美国太平洋舰队,以获取战争的主动权。可是偷袭谈何容易,

日本本土距离珍珠港足有3200海里,而且在这段遥远的距离内,太平洋诸多航线上每天过往的各国商船络

绎不绝,想要保密也几乎是不可能。可是山本五十六却选择一条不为人知的航线,瞒天过海,达到了偷袭

的目的——北太平洋航线:在北纬40度附近的太平洋上,由于盛行西风的吹拂,一股自西向东的强大洋流

——北太平洋暖流出现了。在北太平洋暖流流经的地区,盛行西风发着如恶狼嚎叫般的声音肆虐咆哮,惊

涛骇浪,暴雨连连,非常不适于海上航行。因此,各国几乎没有船只敢于通过这条航线。而日军恰恰就是

选择了这条连自己也异常陌生的航线,尽管,风高浪急,战舰颠簸的厉害,海上加油十分困难,但由于顺

流顺风,倒也节省了燃料;更重要的是成功的做到了隐蔽,因为在日军一个星期的航行里他们没有碰到哪

怕一艘中立国的商船。

1941年12月7日(该天正好是星期日),日军抵达瓦胡岛(珍珠港所在地)西北320海里处的预定位置,

六艘航空母舰上的两个波次共350余架飞机如黄蜂般扑向珍珠港。顷刻间,珍珠港化为一片火海,四艘重型

战列舰、8艘巡洋舰被击沉,20多艘战舰被击伤,200余架飞机被炸毁在跑道上,人员伤亡高达3600多人。

这次袭击使得美国太平洋舰队元气大伤,在太平洋爆发后的近一年时间都没有缓过劲来,战争主动权牢牢

掌握在日军手里,随后的日本陆军跨海侵略菲律宾、马来亚、婆罗洲、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几乎畅通无阻,

不能不说是偷袭珍珠港的“功劳”。

战例4、地中海的U艇魔影。

从19世纪以来,只有不到7英里宽的直布罗陀海峡作为扼守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咽喉要道,一直被号称

“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所控制。二战爆发后,墨索里尼旗下的意大利海军和英国海军在地中海几次交战,

均被打得狼狈不堪。墨索里尼不断向希特勒求援,要求德国海军的“恶狼”——U型潜艇进入地中海以打

击英国军舰。然而,英军对这一企图早已料到,为了形成关门打狗之势,英军在直布罗陀布置了重兵把守,

大量雷达、声纳和反潜驱逐舰牢牢封锁了海峡。德国潜艇只要一接近海峡马上就会被发现。然而,怪事却

出现了:

1941年11月3号,英国皇家海军的“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在东地中海被德国潜艇U-81号以3枚鱼雷击

沉,舰上900多人仅一人生还;同月,“马来亚”号战列舰也被德国潜艇击伤;

1942年6月5号,英军在地中海最大的军舰之一,排水量近四万吨、装备8门15英寸大炮的“巴哈姆”号

重型战列舰在距离利比亚海岸30海里处被德国潜艇U—331号击沉,英军863人丧生。一个月后,U—331号

安然出现在了法国的拉罗谢尔潜艇基地补充弹药;

1942年8月11号,英国皇家海军的“鹰”号航空母舰在马耳他岛西南被U-73号击沉,330多人丧生;

……

接连不断地袭击和惨重损失让英军震惊:德国的U型潜艇已经在己方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进入了地中海,

而且几乎是“出入自由”!直布罗陀海峡的封锁形同虚设!

那么,德国潜艇是如何进入地中海的呢?原来,德国的U艇艇长们充分利用了直布罗陀海峡海域的洋

流状况。在海峡两侧的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由于蒸发量和密度的差别存在两股海流:在表层,由于地中

海蒸发量大大高于大西洋 ,导致地中海的海平面低于大西洋,进而形成了大西洋海水向东灌入地中海的表

层洋流;而在深层,由于地中海海水的密度大于大西洋,则出现了相反方向的深层洋流。这样,当狡猾的

U艇艇长们趁着夜色来到直布罗陀附近时,就命令关闭潜艇的发动机,下潜10—20米的深度,像鱼一样被

表层的海流推入了地中海。由于没有了发动机的轰鸣,英国的雷达和声纳根本无法发现潜艇,真可谓神不

知鬼不觉。当他们执行完任务要出地中海时,下潜到150米,如法炮制,深层流又把他们推出了地中海……

三、地形地貌与战争。

地形地貌是指挥作战所依据的重要条件,是影响部队作战行动的基本因素之一,因此,利用地形为历代

军事家所重视。

战例5 条陶堡森林之战。

公元前一世纪,凯撒对高卢(今法国)的征服使得日耳曼人成为罗马帝国的直接邻居。然而这个接触

始终不和平,罗马人和日耳曼人的冲突不断。时值国力巅峰的罗马帝国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不断对莱茵河

右岸的桀骜野蛮的日耳曼部落进行征伐,至奥古斯都大帝(即屋大维,凯撒的养子)时,终于有所进展,

慑于罗马军团的强大威力,很多日耳曼部落开始纷纷表示臣服。帝国对莱茵河右岸(即今日的德国)的征

服似乎指日可待。

然而,彪悍的日耳曼民族并不打算就范——切鲁西部落的首领海尔曼,一个既勇猛又机智的日耳曼领袖,

通过曲意逢迎帝国的日耳曼尼亚总督瓦伦斯,骗取了他的信任,随后又暗令一个日耳曼部落起兵造反。闻

讯大怒的瓦伦斯率领手下全部三个精锐的罗马军团前去平叛,并任命海尔曼为先导官。眼见瓦伦斯中计,

海尔曼便把罗马军团引入了早已设好的陷阱——条陶堡森林。

条陶堡森林是一块低地,它位于今德国下萨克森州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交界处,其中河谷纵横,

地势起伏很大,绝大多数地段道路在峡谷中穿行。这里生长着高大茂密的橡树林,灌木很少,太阳很难透

过厚厚的树叶照到地面。在阴森茂密的树林后面,泥泞狭窄的峡谷两旁,埋伏了大量衣衫褴褛但体格强健

的日耳曼伏兵。罗马人进入森林后,起初的行军路线起初还算平坦宽阔,但渐渐地势开始起伏,泥沼开始

遍布,让罗马人每前进一步都要费尽力气。随后道路变得越来越狭窄和泥泞,进入大峡谷的瓦卢斯大军队

伍渐渐越拉越长。就在大军疲惫不堪之际,随着一声雄浑的号角,日耳曼人的攻击开始了。无数的弓箭和

弹子从道路两旁的树林里、峡谷两侧的岩石后射出,毫无防备的罗马士兵纷纷倒下。尽管装备精良、训练

有素的罗马军团受到突然袭击后并没有慌乱,他们迅速竖起盾牌,收缩队形,企图组成方阵迎敌,但是这

里狭窄的路段根本没有空间给他们组成任何惯常的战斗队形。当且战且行的他们来到大峡谷出口前时,绝

望的发现峡谷的谷口早已被数百根粗大的树木封锁住了,仅留下一条仅够两人并肩同行的窄道。混乱不可

避免地出现了,罗马士兵开始争先恐后地逃命。海尔曼看到时机已到,下令总攻。在雷鸣般的呐喊声中,

日耳曼人象山洪爆发一般从森林里冲了出来,海尔曼带领一批勇士挥舞着宽刃重剑冲在最前面……

此战,三个精锐的罗马军团全军覆没,总督瓦伦斯在内的2万余人丧生。此后,罗马帝国再也无力跨

过莱茵河右岸,日耳曼人摆脱了罗马人的枷锁而独立了。靠着巧妙地利用地形,德意志国家的立国之战胜

利了。

借用地理知识赢得战争胜利

纵观世界战争史卷,战争的胜利和失败,除了正义和非正义的战争因素外,还取决于诸多方面,比如说灵活

运用地理因素,也是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古今中外不乏这方面军事的战例。

一、事与违愿,魏军绝处逢生

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中,有一家喻户晓的故事,众所周知的一直被人们推崇的智慧化身、“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的蜀国军师诸葛亮,一生梦寐以求,以扶汉反魏为己任,他一生中经历无数大小战事,战局多是

胜多败少,成为历代军事家效法的楷模。在某年6月的某天,诸葛军师料定魏军必经葫芦峡,亲率随从勘查

地形,在军营中精心策划,周密布置,决心全歼魏军,思绪已定,于是在账中调兵遣将,吩咐诸将依计行事,

众将心服口服,皆认为是歼灭魏军的约好时机,众将得令而去,按军师的布置在葫芦峡巧设伏兵,准备全歼

司马懿军队。当天烈日炎炎,酷暑难耐,实乃火攻最佳战机,将士们一切准备妥当,照计行事,诱敌深入,

待魏军进入谷中,山上众将命令士兵一齐举火投入谷中,只见谷中浓烟滚滚,火光四起,魏军顿时大乱,大

火焚烧魏军,哭爹叫娘,一片凄惨景象,不久尸横遍野,惨不忍睹,死伤不计其数,正当司马懿一筹莫展,

仰天长叹:“天亡我也”,可在全军行将覆灭之际,偏偏天公作美,大雨不期而至,残余魏军见状,杀声震

天,拼命逃出峡谷,得以生还。一场大雨浇灭了诸葛孔明匡扶汉室的雄伟斗志,使他仰天悲歌:“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不可强求也”。

其实诸葛亮这次战例的失败,并不该埋怨老天,是他自己忽略了大气热力环流的作用,殊不知谷中大火

骤起,峡谷中近地面的空气遇热迅速上升,引起了热力的对流作用,湿热的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随着海拔

的升高,空气的温度不断的降低,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浇灭了谷中的大火,从而使魏军绝处逢生。

真是智者千虑,终有一失。千古悲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凭借季风和洋流,偷袭成功

臭名昭著的日本军国主义,疯狂叫嚣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企图称雄世界,妄想成为全球的霸主,为

了达到这一黄梁美梦,必须首先扫除当时对它构成威胁的美利坚合众国——美国这个障碍,为了拨出这个眼

中钉,于是悍然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偷袭珍珠港的太平洋战争,翻开世界战争史的长卷,依然历历在目:那是

1941年12月7日凌晨6点时,日本法西斯公然派出了6艘航空母舰,组成了基干突击舰队,并先后构建了180

多架和170多架突击战斗机群,对当时停靠在太平洋军事基地的美国珍珠港进行了长达90多分钟的海岸轰炸

和投弹空袭,可怜太平洋西海岸的珍珠港一时战火纷纷,硝烟弥漫,沉入一片火海之中,2400多名舰队官兵

在这次突如其来的偷袭中丧生,四艘主力舰被击中沉没,一艘重创,炸伤三艘。炸沉、炸伤巡洋舰、驱逐舰

等各类辅助航舰10多艘,击毁美机188架。

日本成功偷袭珍珠港,一说是美舰队毫无知晓,突受打击,确实被日军成功偷袭;另一说是美国为了对

日宣战,故设圈套,让日本有意偷袭,寻找宣战借口,无论何种说法,这是战史上一次充分运用地理因素取

得军事胜利的成功典范。原来12月7日凌晨,正值星期日,美军正处在花红酒绿的狂欢作乐之中,防守比较

松懈,同时凌晨也是人体通过一天劳作最需要休息的最佳时机。当然最重要的是日军正确选用了偷袭的月份,

12月份正是北半球的冬季,北半球的上空盛行冬季风,日本空军凭借季风优势,顺风航行;加之副热带海区

洋流作顺时针方向流动,此时北太平洋暖流由西向东流,日本舰队顺水行舟。海空军力量趁势南下,空军和

海军在短时间势如破竹,直抵处于低纬度的珍珠港的上空和海域,水上和空中同时实施狂轰滥炸,双管其下,

就算是铜墙铁壁,在当时又如何能抵挡,可怜的美军官兵还在睡梦中就被炸死炸伤,军事装备遭到严重创伤,

使美国太平洋舰队蒙受巨大损失,几近全军覆没的边缘。

三、依靠地域优势,全歼德军

纳粹头目希特勒公开叫嚷,在三个月时间内全歼前苏联,于1942年7月集中了50多个师的精锐部队直达

顿河河曲,8月全军渡过顿河河曲,9月窜入斯大林格勒市中心,企图凭借7—9月正是苏联全境境内气候宜人

的盛夏时节,采用速战速决的军事思想迅速占领苏联。在这千军一发的紧要时刻,一代伟人斯大林面对来势

汹汹、气焰十分嚣张的希特勒,运筹帷幄,沉着冷静,科学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对德军的现状作了深刻的

分析和判断,德军长期生活在温带海洋性气候下,加之长途跋涉,远道而来,已成疲惫这师,德军当然想速

战速决,你想迅速解决战事,我偏要拖延开战时间,何不利用本土的地域和气候优势,以我之长攻其之短,

以逸待劳,寻求最佳战机,待到隆冬之际,一举围歼德军。由于正确分析敌我双方的军事实情,果敢决策,

一方面,号召苏联人民和红军将士同仇敌忾,誓死保卫家园,不做纳粹的亡国奴,奋力歼灭来犯之敌,充分

发挥巷战和逐户战的本土优势,誓死捍卫斯大林格勒的寸寸土地。另一方面,紧急筹建后续作战部队,强化

军事操练,以源源不断地补充前线的兵力,确保有坚强的后备军事力量。到了1942年11月份,全苏联进入寒

冬季节,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大雪飘飘,德军骤然难以适应,辎重运行十分缓慢,供给难以跟上,加之将

士远征,不习水土,德军处于饥寒交迫的窘地,在苏联红军强大的攻势之下,德军士气低落,战局每况愈下,

很快土崩瓦解,33万德军沉没在苏联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充分体现了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人民的智慧,战争的绝对胜利,进一步展示了因地

制宜的军事思想,辉煌的战果,标志着地理因素在战争中的科学、灵活运用,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为世

界军事史篇谱写了一曲优美动人的赞歌,为非正义战争必败的战例画卷涂上了一笔浓重的色彩。

二战期间,一个名叫荒川秀俊的气象专家向日本军部呈上

一份建议书和一张气球炸弹的设计图。他发现,在北太平洋中

纬度地带1万米左右的高空存在一个由西向东强大而恒定的大

气环流层,风速约为300公里/小时。日本和美国处在相同的纬

度上,如果从处于上风位置的日本释放若干个气球,悬挂一些

炸弹,不出意外的话,气球炸弹便可以顺风飘到美国,实现轰

炸美国本土的计划。

为了让这些气球准确地飞到美国本土,并在降到地面时爆

炸,荒川秀俊又想出了一个控制气球炸弹运行的方法——采用

计时器和沙袋。

荒川秀俊的“气球炸弹”计划于1944年被火烧眉毛的日

本当局采纳。日本当局几乎动用了全国的人力、物力来制造这

种前所未有的秘密武器。为了制作气球,日本占用了东京都内

的国技馆、日本剧场、东宝剧场、国际剧场等等大建筑物,并

动员了裱糊匠、女学生、女工、妓女参加这项工作。几百万人

制成了大批巨大的氢气球炸弹。

1944年9月25日,日本大本营下令预备施放气球,施放时间从1944年11月1日到1945年3月。施放带炸

弹的气球总数达1万多个,全部行动都在黎明、黄昏或夜间进行。

1万多个气球将4.5万个炸弹和燃烧弹飘送到美国,引起森林大火,造成人员伤亡。如俄勒冈州的一

个山区小学组织学生旅游,发现了树梢上挂着的气球,孩子们出于好奇,拉动牵引绳,炸弹爆炸,5名小学

生和1名女教师身亡。

为了避免造成恐慌,美国国会向全美各大媒体秘密发出指令,禁止报道有关气球炸弹的消息。时间一

天天过去,无论是收音机里还是报纸上,都没有关于气球炸弹在美国本土爆炸的消息,似乎美国人连气球

炸弹的影子都没有看到。日本的自信心越来越不足,放飞气球炸弹的数量也开始减少。终于至1945年4月,

日本大本营下达气球袭击战终止的命令。

鉴于荒川秀俊在二战中的罪行,远东军事法庭将他列入了战犯名单,并于1946年最后判决荒川秀俊7

年监禁

2024年6月5日发(作者:集赫)

地理影响战争的案例

要打赢战争,肯定要最大限度地借用战场上的地理条件,及时地给予敌方迅速的打击。

一、气象气候与战争。

战例1:三国赤壁之战。

唐代杜牧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公元208年,平定北方的曹操为实现全国统一开始率兵南下,进攻的矛头直指荆州的刘表、刘备。不久,

刘表病死,其子投降,刘备战败,逃到江夏(今湖北省的武汉附近),并积极联盟孙权抵抗曹操。意识到唇

亡齿寒的孙权果断接受联盟,并派周瑜进军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与曹军隔江对峙。江北的曹操军队约

有20余万,且皆百战精锐之士;而江南的孙刘联军不过5万人,众寡悬殊。周瑜在仔细思考后,认为只有火

攻方能击败曹军。然而“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时值隆冬,我国正盛行西北季风,风向极为不利。周瑜

所需要的东南风,在我国冬季是很难出现的,这就是演义里“欲破曹公,必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的由来。可是,很难出现不等于不出现,因为在长江上情况就有些变化:周瑜一向有“顾曲周郎”的雅号,

说明他的直觉和对生活经验的记忆非常好,而且观察敏锐,加上他素有搜集情报的习惯,因此他知道,赤

壁一带的长江上在农历的十一月中旬,即每年隆冬时节都会出现数日温度较高的大晴天,并且必定会产生

临时性的东南风。这就是所谓“冬至一阳生”的道理。最终,凭借隆冬的东南大风,周瑜火烧赤壁,以少

胜多,杀得曹军丢盔弃甲,狼狈而逃。三国鼎立的格局由此而生,而周瑜也一战成名。

战例2.二战莫斯科战役。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执行“巴巴罗萨计划”

闪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在战争开始的头几个月里,苏军损失极为惨重,几百万军队被歼。而德军

则连战连捷,占领了苏联西部的大半国土,三路兵锋直指苏联的要害——北路围攻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

中路进击莫斯科,南路直指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尤其是9月30日起,德国中央集团军发动了攻击

莫斯科的战役,使苏联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苏联红军为了保卫首都,顽强的抵御德军的进攻,虽然迟滞

了德军的推进速度,但还是无法挡住侵略者前进的步伐。10月6日,德军攻占了布良斯克,完成了对维亚兹

马集团军的分割包围,莫斯科的主要防线已被冲开一道大大的缺口。10月13日,德军又攻占莫斯科西南的

卡卢加,痛歼苏联加里宁方面军。接着,夺取了莫斯科西北的加里宁。不久又拿下佩什基城,突进到卢涅

沃。德军的侦察连甚至能够推进到莫斯近郊,用望远镜就可以看到克里姆林宫尖顶上的红星了。就在德军

自以为攻取莫斯科指日可待的时候,俄罗斯的寒冬到来了。

俄罗斯大部分国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冬季十分漫长和寒冷,所以每年的10月

底,严寒就开始席卷整个俄国。

11月6日,第一次寒潮降临,大地出现冰冻。接着下了一场大雪,13日气温下降到零下18摄氏度。德军

开始发现有很多人冻伤。16日17日,气温在两天内骤然跌到零下40摄氏度。由于德军事先没有准备御寒物

资,冰天雪地,无处避寒,无衣御寒,使穿着单衣的士兵们吃尽了苦头。许多人的头和脚都冻肿了,有些

人两脚肿得穿不上鞋子,两手肿得合不拢。当时,德军尽管采取了防冻的紧急措施,下令把前进仓库变成

防寒的兵营,可是因为没有取暖设备,仓库与冰库没有什么两样,数以万计的德国士兵冻成残疾,有的还

染上了使人寒颤不止、全身无力的疟疾。12月初,当气温继续下降到零下50多摄氏度时,他们已经完全失

去了作战能力。先是蜷缩在风雪之中发抖,接着横七竖八地倒毙在冰雪地上。德军的推进也戛然而止。

可怕的严寒不仅摧残着人体,而且还使机器停转,武器失灵。坦克的发动机无法启动,火炮的瞄准镜

失去效用,机枪和自动武器不听使唤,步枪枪栓也被冻油卡死了,武器装备都当了严冬的“俘虏”。德军

高级将领绝望地悲叹:“我们被冰雪压垮了”,“我们想在1941年打败俄国的希望竟在最后一分钟化为了

泡影”。

正在德军痛苦哀鸣的时候,苏军的一支冬训有素、准备充分、适应寒区作战的来自西伯利亚的增援部

队,突然出现在战场上。他们身穿白衣,手拿涂上白漆的武器,向着冻得麻木、备受折磨的德国士兵猛扑

过去,此时的德军由于冻伤减员,战斗力丧失太多,遭到惨败。最终,举世闻名的莫斯科战役,终于以希特

勒的失败而告终。德军损失兵力近100万,仅冻死冻伤者就达 68万人之多。

生活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德国人太低估俄国冬天的威力了,他们为没有摸透“寒将军”的脾气而付

出了惨重代价。如果当初德军能够对俄国的气候重视起来,为部队早早预备过冬棉衣的话,苏联人是不可

能守住莫斯科的。

二、水文条件与战争。

战例3、偷袭珍珠港。

1941年,日本企图称霸西太平洋的野心和美国战略利益之间的矛盾激化,当美国出台对日本的石油禁

运政策后,矛盾已经变得不可调和。日本军国主义政府认为,必须靠战争的手段来获取霸权。时任日本联

合舰队总司令的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早年曾在美国留学,很清楚美国的工业潜力和生产能力。他认为要

想通过常规战争打败美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决定对美国太平洋舰队的锚地——珍珠港——进行偷

袭,以最小的代价歼灭(至少是暂时性歼灭)美国太平洋舰队,以获取战争的主动权。可是偷袭谈何容易,

日本本土距离珍珠港足有3200海里,而且在这段遥远的距离内,太平洋诸多航线上每天过往的各国商船络

绎不绝,想要保密也几乎是不可能。可是山本五十六却选择一条不为人知的航线,瞒天过海,达到了偷袭

的目的——北太平洋航线:在北纬40度附近的太平洋上,由于盛行西风的吹拂,一股自西向东的强大洋流

——北太平洋暖流出现了。在北太平洋暖流流经的地区,盛行西风发着如恶狼嚎叫般的声音肆虐咆哮,惊

涛骇浪,暴雨连连,非常不适于海上航行。因此,各国几乎没有船只敢于通过这条航线。而日军恰恰就是

选择了这条连自己也异常陌生的航线,尽管,风高浪急,战舰颠簸的厉害,海上加油十分困难,但由于顺

流顺风,倒也节省了燃料;更重要的是成功的做到了隐蔽,因为在日军一个星期的航行里他们没有碰到哪

怕一艘中立国的商船。

1941年12月7日(该天正好是星期日),日军抵达瓦胡岛(珍珠港所在地)西北320海里处的预定位置,

六艘航空母舰上的两个波次共350余架飞机如黄蜂般扑向珍珠港。顷刻间,珍珠港化为一片火海,四艘重型

战列舰、8艘巡洋舰被击沉,20多艘战舰被击伤,200余架飞机被炸毁在跑道上,人员伤亡高达3600多人。

这次袭击使得美国太平洋舰队元气大伤,在太平洋爆发后的近一年时间都没有缓过劲来,战争主动权牢牢

掌握在日军手里,随后的日本陆军跨海侵略菲律宾、马来亚、婆罗洲、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几乎畅通无阻,

不能不说是偷袭珍珠港的“功劳”。

战例4、地中海的U艇魔影。

从19世纪以来,只有不到7英里宽的直布罗陀海峡作为扼守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咽喉要道,一直被号称

“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所控制。二战爆发后,墨索里尼旗下的意大利海军和英国海军在地中海几次交战,

均被打得狼狈不堪。墨索里尼不断向希特勒求援,要求德国海军的“恶狼”——U型潜艇进入地中海以打

击英国军舰。然而,英军对这一企图早已料到,为了形成关门打狗之势,英军在直布罗陀布置了重兵把守,

大量雷达、声纳和反潜驱逐舰牢牢封锁了海峡。德国潜艇只要一接近海峡马上就会被发现。然而,怪事却

出现了:

1941年11月3号,英国皇家海军的“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在东地中海被德国潜艇U-81号以3枚鱼雷击

沉,舰上900多人仅一人生还;同月,“马来亚”号战列舰也被德国潜艇击伤;

1942年6月5号,英军在地中海最大的军舰之一,排水量近四万吨、装备8门15英寸大炮的“巴哈姆”号

重型战列舰在距离利比亚海岸30海里处被德国潜艇U—331号击沉,英军863人丧生。一个月后,U—331号

安然出现在了法国的拉罗谢尔潜艇基地补充弹药;

1942年8月11号,英国皇家海军的“鹰”号航空母舰在马耳他岛西南被U-73号击沉,330多人丧生;

……

接连不断地袭击和惨重损失让英军震惊:德国的U型潜艇已经在己方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进入了地中海,

而且几乎是“出入自由”!直布罗陀海峡的封锁形同虚设!

那么,德国潜艇是如何进入地中海的呢?原来,德国的U艇艇长们充分利用了直布罗陀海峡海域的洋

流状况。在海峡两侧的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由于蒸发量和密度的差别存在两股海流:在表层,由于地中

海蒸发量大大高于大西洋 ,导致地中海的海平面低于大西洋,进而形成了大西洋海水向东灌入地中海的表

层洋流;而在深层,由于地中海海水的密度大于大西洋,则出现了相反方向的深层洋流。这样,当狡猾的

U艇艇长们趁着夜色来到直布罗陀附近时,就命令关闭潜艇的发动机,下潜10—20米的深度,像鱼一样被

表层的海流推入了地中海。由于没有了发动机的轰鸣,英国的雷达和声纳根本无法发现潜艇,真可谓神不

知鬼不觉。当他们执行完任务要出地中海时,下潜到150米,如法炮制,深层流又把他们推出了地中海……

三、地形地貌与战争。

地形地貌是指挥作战所依据的重要条件,是影响部队作战行动的基本因素之一,因此,利用地形为历代

军事家所重视。

战例5 条陶堡森林之战。

公元前一世纪,凯撒对高卢(今法国)的征服使得日耳曼人成为罗马帝国的直接邻居。然而这个接触

始终不和平,罗马人和日耳曼人的冲突不断。时值国力巅峰的罗马帝国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不断对莱茵河

右岸的桀骜野蛮的日耳曼部落进行征伐,至奥古斯都大帝(即屋大维,凯撒的养子)时,终于有所进展,

慑于罗马军团的强大威力,很多日耳曼部落开始纷纷表示臣服。帝国对莱茵河右岸(即今日的德国)的征

服似乎指日可待。

然而,彪悍的日耳曼民族并不打算就范——切鲁西部落的首领海尔曼,一个既勇猛又机智的日耳曼领袖,

通过曲意逢迎帝国的日耳曼尼亚总督瓦伦斯,骗取了他的信任,随后又暗令一个日耳曼部落起兵造反。闻

讯大怒的瓦伦斯率领手下全部三个精锐的罗马军团前去平叛,并任命海尔曼为先导官。眼见瓦伦斯中计,

海尔曼便把罗马军团引入了早已设好的陷阱——条陶堡森林。

条陶堡森林是一块低地,它位于今德国下萨克森州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交界处,其中河谷纵横,

地势起伏很大,绝大多数地段道路在峡谷中穿行。这里生长着高大茂密的橡树林,灌木很少,太阳很难透

过厚厚的树叶照到地面。在阴森茂密的树林后面,泥泞狭窄的峡谷两旁,埋伏了大量衣衫褴褛但体格强健

的日耳曼伏兵。罗马人进入森林后,起初的行军路线起初还算平坦宽阔,但渐渐地势开始起伏,泥沼开始

遍布,让罗马人每前进一步都要费尽力气。随后道路变得越来越狭窄和泥泞,进入大峡谷的瓦卢斯大军队

伍渐渐越拉越长。就在大军疲惫不堪之际,随着一声雄浑的号角,日耳曼人的攻击开始了。无数的弓箭和

弹子从道路两旁的树林里、峡谷两侧的岩石后射出,毫无防备的罗马士兵纷纷倒下。尽管装备精良、训练

有素的罗马军团受到突然袭击后并没有慌乱,他们迅速竖起盾牌,收缩队形,企图组成方阵迎敌,但是这

里狭窄的路段根本没有空间给他们组成任何惯常的战斗队形。当且战且行的他们来到大峡谷出口前时,绝

望的发现峡谷的谷口早已被数百根粗大的树木封锁住了,仅留下一条仅够两人并肩同行的窄道。混乱不可

避免地出现了,罗马士兵开始争先恐后地逃命。海尔曼看到时机已到,下令总攻。在雷鸣般的呐喊声中,

日耳曼人象山洪爆发一般从森林里冲了出来,海尔曼带领一批勇士挥舞着宽刃重剑冲在最前面……

此战,三个精锐的罗马军团全军覆没,总督瓦伦斯在内的2万余人丧生。此后,罗马帝国再也无力跨

过莱茵河右岸,日耳曼人摆脱了罗马人的枷锁而独立了。靠着巧妙地利用地形,德意志国家的立国之战胜

利了。

借用地理知识赢得战争胜利

纵观世界战争史卷,战争的胜利和失败,除了正义和非正义的战争因素外,还取决于诸多方面,比如说灵活

运用地理因素,也是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古今中外不乏这方面军事的战例。

一、事与违愿,魏军绝处逢生

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中,有一家喻户晓的故事,众所周知的一直被人们推崇的智慧化身、“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的蜀国军师诸葛亮,一生梦寐以求,以扶汉反魏为己任,他一生中经历无数大小战事,战局多是

胜多败少,成为历代军事家效法的楷模。在某年6月的某天,诸葛军师料定魏军必经葫芦峡,亲率随从勘查

地形,在军营中精心策划,周密布置,决心全歼魏军,思绪已定,于是在账中调兵遣将,吩咐诸将依计行事,

众将心服口服,皆认为是歼灭魏军的约好时机,众将得令而去,按军师的布置在葫芦峡巧设伏兵,准备全歼

司马懿军队。当天烈日炎炎,酷暑难耐,实乃火攻最佳战机,将士们一切准备妥当,照计行事,诱敌深入,

待魏军进入谷中,山上众将命令士兵一齐举火投入谷中,只见谷中浓烟滚滚,火光四起,魏军顿时大乱,大

火焚烧魏军,哭爹叫娘,一片凄惨景象,不久尸横遍野,惨不忍睹,死伤不计其数,正当司马懿一筹莫展,

仰天长叹:“天亡我也”,可在全军行将覆灭之际,偏偏天公作美,大雨不期而至,残余魏军见状,杀声震

天,拼命逃出峡谷,得以生还。一场大雨浇灭了诸葛孔明匡扶汉室的雄伟斗志,使他仰天悲歌:“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不可强求也”。

其实诸葛亮这次战例的失败,并不该埋怨老天,是他自己忽略了大气热力环流的作用,殊不知谷中大火

骤起,峡谷中近地面的空气遇热迅速上升,引起了热力的对流作用,湿热的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随着海拔

的升高,空气的温度不断的降低,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浇灭了谷中的大火,从而使魏军绝处逢生。

真是智者千虑,终有一失。千古悲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凭借季风和洋流,偷袭成功

臭名昭著的日本军国主义,疯狂叫嚣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企图称雄世界,妄想成为全球的霸主,为

了达到这一黄梁美梦,必须首先扫除当时对它构成威胁的美利坚合众国——美国这个障碍,为了拨出这个眼

中钉,于是悍然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偷袭珍珠港的太平洋战争,翻开世界战争史的长卷,依然历历在目:那是

1941年12月7日凌晨6点时,日本法西斯公然派出了6艘航空母舰,组成了基干突击舰队,并先后构建了180

多架和170多架突击战斗机群,对当时停靠在太平洋军事基地的美国珍珠港进行了长达90多分钟的海岸轰炸

和投弹空袭,可怜太平洋西海岸的珍珠港一时战火纷纷,硝烟弥漫,沉入一片火海之中,2400多名舰队官兵

在这次突如其来的偷袭中丧生,四艘主力舰被击中沉没,一艘重创,炸伤三艘。炸沉、炸伤巡洋舰、驱逐舰

等各类辅助航舰10多艘,击毁美机188架。

日本成功偷袭珍珠港,一说是美舰队毫无知晓,突受打击,确实被日军成功偷袭;另一说是美国为了对

日宣战,故设圈套,让日本有意偷袭,寻找宣战借口,无论何种说法,这是战史上一次充分运用地理因素取

得军事胜利的成功典范。原来12月7日凌晨,正值星期日,美军正处在花红酒绿的狂欢作乐之中,防守比较

松懈,同时凌晨也是人体通过一天劳作最需要休息的最佳时机。当然最重要的是日军正确选用了偷袭的月份,

12月份正是北半球的冬季,北半球的上空盛行冬季风,日本空军凭借季风优势,顺风航行;加之副热带海区

洋流作顺时针方向流动,此时北太平洋暖流由西向东流,日本舰队顺水行舟。海空军力量趁势南下,空军和

海军在短时间势如破竹,直抵处于低纬度的珍珠港的上空和海域,水上和空中同时实施狂轰滥炸,双管其下,

就算是铜墙铁壁,在当时又如何能抵挡,可怜的美军官兵还在睡梦中就被炸死炸伤,军事装备遭到严重创伤,

使美国太平洋舰队蒙受巨大损失,几近全军覆没的边缘。

三、依靠地域优势,全歼德军

纳粹头目希特勒公开叫嚷,在三个月时间内全歼前苏联,于1942年7月集中了50多个师的精锐部队直达

顿河河曲,8月全军渡过顿河河曲,9月窜入斯大林格勒市中心,企图凭借7—9月正是苏联全境境内气候宜人

的盛夏时节,采用速战速决的军事思想迅速占领苏联。在这千军一发的紧要时刻,一代伟人斯大林面对来势

汹汹、气焰十分嚣张的希特勒,运筹帷幄,沉着冷静,科学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对德军的现状作了深刻的

分析和判断,德军长期生活在温带海洋性气候下,加之长途跋涉,远道而来,已成疲惫这师,德军当然想速

战速决,你想迅速解决战事,我偏要拖延开战时间,何不利用本土的地域和气候优势,以我之长攻其之短,

以逸待劳,寻求最佳战机,待到隆冬之际,一举围歼德军。由于正确分析敌我双方的军事实情,果敢决策,

一方面,号召苏联人民和红军将士同仇敌忾,誓死保卫家园,不做纳粹的亡国奴,奋力歼灭来犯之敌,充分

发挥巷战和逐户战的本土优势,誓死捍卫斯大林格勒的寸寸土地。另一方面,紧急筹建后续作战部队,强化

军事操练,以源源不断地补充前线的兵力,确保有坚强的后备军事力量。到了1942年11月份,全苏联进入寒

冬季节,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大雪飘飘,德军骤然难以适应,辎重运行十分缓慢,供给难以跟上,加之将

士远征,不习水土,德军处于饥寒交迫的窘地,在苏联红军强大的攻势之下,德军士气低落,战局每况愈下,

很快土崩瓦解,33万德军沉没在苏联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充分体现了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人民的智慧,战争的绝对胜利,进一步展示了因地

制宜的军事思想,辉煌的战果,标志着地理因素在战争中的科学、灵活运用,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为世

界军事史篇谱写了一曲优美动人的赞歌,为非正义战争必败的战例画卷涂上了一笔浓重的色彩。

二战期间,一个名叫荒川秀俊的气象专家向日本军部呈上

一份建议书和一张气球炸弹的设计图。他发现,在北太平洋中

纬度地带1万米左右的高空存在一个由西向东强大而恒定的大

气环流层,风速约为300公里/小时。日本和美国处在相同的纬

度上,如果从处于上风位置的日本释放若干个气球,悬挂一些

炸弹,不出意外的话,气球炸弹便可以顺风飘到美国,实现轰

炸美国本土的计划。

为了让这些气球准确地飞到美国本土,并在降到地面时爆

炸,荒川秀俊又想出了一个控制气球炸弹运行的方法——采用

计时器和沙袋。

荒川秀俊的“气球炸弹”计划于1944年被火烧眉毛的日

本当局采纳。日本当局几乎动用了全国的人力、物力来制造这

种前所未有的秘密武器。为了制作气球,日本占用了东京都内

的国技馆、日本剧场、东宝剧场、国际剧场等等大建筑物,并

动员了裱糊匠、女学生、女工、妓女参加这项工作。几百万人

制成了大批巨大的氢气球炸弹。

1944年9月25日,日本大本营下令预备施放气球,施放时间从1944年11月1日到1945年3月。施放带炸

弹的气球总数达1万多个,全部行动都在黎明、黄昏或夜间进行。

1万多个气球将4.5万个炸弹和燃烧弹飘送到美国,引起森林大火,造成人员伤亡。如俄勒冈州的一

个山区小学组织学生旅游,发现了树梢上挂着的气球,孩子们出于好奇,拉动牵引绳,炸弹爆炸,5名小学

生和1名女教师身亡。

为了避免造成恐慌,美国国会向全美各大媒体秘密发出指令,禁止报道有关气球炸弹的消息。时间一

天天过去,无论是收音机里还是报纸上,都没有关于气球炸弹在美国本土爆炸的消息,似乎美国人连气球

炸弹的影子都没有看到。日本的自信心越来越不足,放飞气球炸弹的数量也开始减少。终于至1945年4月,

日本大本营下达气球袭击战终止的命令。

鉴于荒川秀俊在二战中的罪行,远东军事法庭将他列入了战犯名单,并于1946年最后判决荒川秀俊7

年监禁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