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再论墨学传统的价值

IT圈 admin 70浏览 0评论

2024年6月6日发(作者:闻暄美)

维普资讯

第2l卷 第1期 

2O07年1月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IIRNALOFXINXIANGTEACHERS COLI.,F_GE 

Vo1.21,No.1 

JAN,2O07 

再论墨学传统的价值 

王安功 

(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关于墨学传统的总体论述并非很多、很透彻。本文就道德理想主义、实用理想、哲学实践三个方面 

探讨了爨学与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观念、文化传统的缺失、文化传统的断续的关系,从而认为墨学传统是中国 

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并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巨大价值。 

关键词:墨学传统;文化传统;价值 

中图分类号:8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13(2O0r7)O1啪1O ; 

勤劳勇敢、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儒家那里,我们却看不到多 

少具体表现,但是墨学却让我们眼睛一亮。沿着周 

秦之际的思想脉络,我们会发现墨学思想在文化史 

中的形态大大被儒释道掩盖了。历代墨学都有表 

征,发扬者不乏其人,只不过它以潜流的形态到了近 

代才迎来了复兴的机遇。墨学真正为人所知了吗? 

本文从墨学传统与古典文化传统的关系切入,不揣 

浅陋,试图对长期以来为人所忽视的墨学传统作总 

体性阐释。 

墨学传统是自从墨学产生以后所出现的在短期 

内不会发生大变的恒定性特征。它不是先天的但却 

有先验性,它的产生受在其之前而存在的文化或文 

明影响,也就是受到周儒正统文化的熏染。墨学传 

统来自正统的阵营,具有反对正统的意味,但是也有 

原创性特色,为古典文化传统的建构增添了新的活 

力。如有人所指出的,墨学传统源于“五经元典”,发 

扬了“元典的经验理性,又兼采谋略和功利主义”, 

“源于元典,又发展了元典”… 矧。因此探讨墨学 

传统就可以从道德性、实用倾向、哲学实践三个方面 

来把握它与古典文化及其五经载体的关系。 

道德理想主义与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 

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的核心在于伦理道德和实践 

理性,体现在思想家的思想体系内无不重视道德谱 

系的建构,“从而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尊崇道德的文 

化因子以及注重人性及人的价值探讨”,有人称之为 

“理想人格”,它确立的动因在于“调动内在的精神超 

越力量去调治、解决社会矛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以此说明墨家“理想人格”就是“道德人格”似不 

妥【2],笔者认为,称作道德理想主义更为恰当些。 

墨家墨学道德理想主义的中心是墨子“倾全力 

提倡并付诸实践的‘义” ’】(聪)。“义”便构成了墨 

派道德主体待人处世的原则立场和根本态度,“十 

论”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而形成的学说体系。在墨 

子的道德理想主义中,“义”是什么呢?即“为义孰为 

大务?……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 

从事,然后事成也”(《墨子-耕柱》)。“从事”是“为 

义”的具体体现之一,那么所从者何事?“义”又是何 

指?墨子指出,“义果白天出”,“今天下之君子,中实 

将欲尊道利民,本察仁义之本,天意不可不顺也”, 

“故唯毋明乎顺天之意,奉而光施之天下。则刑政 

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 

(《墨子・天志中》)。由“从事”到“为义”,追寻“天 

意”,墨学发生出一套为民利国的学说,“墨子之学, 

其自言日:‘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 

语之节用、节葬;国家喜音沉湎,则语之非乐、非命; 

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事务侵凌, 

则语之兼爱非攻。’此其救世亦多术矣”【5 (《墨子・旧 

叙》)。鼓励墨派学人积极人世,参与百家争鸣,奔走 

呼号,力图为诸侯郡国所用。但是到头来是四面楚 

歌。处境Et艰。墨子的“义”还表现出强烈的道德责 

任意识,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中》), 

收稿日期:2006-09-09 

作者简介:王安功(19r78-),河南开封人,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历史文献学硕士,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明清文 

献整理等研究。 

10 

维普资讯

第1期 王安功:再论墨学传统的价值 

“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墨子・兼爱下》),并 

且“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L6】(《尽心上》)。有了 

这样的道德自律,墨家到达了“为义非避毁就誉”的 

境界(《墨子・耕柱》),做到了“去喜,去怒,去乐,去 

悲,去爱,而用仁义。手足口鼻耳,从事于义”这样类 

似禁欲主义的苦行僧式的自我约束(《墨子・贵义》)。 

庄子有鉴于此而发感慨说:“今墨子独生不歌,死无 

服,桐棺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 

墨学有实用主义倾向,也就是说按照自身的逻辑发 

展下去也会达到经验式的实用主义,这是一种建立 

在历史假设基础上的观点。以倾向这一动态模式理 

解墨学的实用观点是不错的,但不可能到达实用主 

义的层次,只是体现了一种实用理性,而且实用主义 

是经验哲学,而墨学几乎是先验的。墨学的创立、发 

展、成熟是在一个元典阐释未泛的动乱时代,不独墨 

学,连儒学在内的诸子之学都有先验性。墨学的后 

人;以此自行,故不爱己。……墨子虽独能任,奈天 

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虽然,墨子真 

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是也 

夫。” (《天下》)墨学精神与古希腊的“犬儒主义”恰 

成对照,与中世纪森严的宗教行为几无两样,因此墨 

学按照自己的发展逻辑也一定是前途堪忧的。同 

时,墨家墨学没有看清社会形势不允许存在完全相 

爱与交利的制度这一现实,与中国封建统治者的需 

要不甚吻合,封建统治者需要的是班固所谓的“人君 

南面之术”,而不是墨学的苦行,因此他们的“饥者得 

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的美好设想就没有实现的 

社会可能,其社会主张只能停留在理想层面上。其 

道德学说在儒家正统学说及为儒家所同化的道、法、 

阴阳等诸家学说的围剿下,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和氛围而迷失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里。 

“义”作为墨学核心,是墨家的理想世界,他们的 

道德理想主义曾经激动着战国时期北方广大地区的 

民众。作为一个学派虽然消失了,它的形式为历代 

正统学者所厌弃,但是它的精华已经为文化传统所 

吸收,融人并丰富了民族文化的传统。墨学的这种 

重“义”为民的大道德、大理想精神在近现代不断得 

到发扬,成为进步的号召与旗帜。 

二、实用倾向与文化传统中的成分缺失 

如前所提“义”这一墨学核心观念处处是为国家 

苍生之利,而且从墨家的一贯励学敦行的实践来看, 

“用义为政于国家”(《墨子・耕柱》),“政者口言之, 

身必行之”(《墨子-公盂》),可见“义”无不是为实,而 

不是敷衍在口头上的道德虚饰。相比而言,儒家的 

义则是绝弃利的空言说教。显然,重义轻利的文化 

传统与墨学传统是背道而驰的。 

墨家的实用倾向就是由此提出的。当然,这并 

不能掩盖早期墨家着意于伦理、社会生活与宗教,而 

在后期才大力转向科学的逻辑与科学及军事技术的 

事实,而且是逐渐进展的【8J(唧 。从墨家的“非 

命”学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实用观点的存在对他 

们自身言行的影响,就是对实用之外的几乎任何命 

运信仰之类都未作无益的争论。需要指出的是,有 

人认为墨学体现了一种实用主义思想倾向,并且从 

儒墨关系、物质利益的观点、经验实践观点三个方面 

进行论述【9】。笔者对此看法不尽赞同。该观点认为 

期学说体系中已经贯穿了实用观点,从《墨子》“公输 

篇”以下所探讨的问题、注意的问题、解决的问题已 

经是非常具体的实际问题了。 

墨学的实用观点体现了一种不同于儒学正统摈 

弃用而固守陋义的好传统。他们的重视技艺的精神 

如果能为后世接受,就不会出现晚清视洋人的“坚船 

利炮”为“奇技淫巧”而加以拒绝的现象了。墨学所 

取大义为精而用则宏,这是我们文化传统中应该吸 

取的重要传统因素。我们的文化传统中缺少的就是 

这种取精用宏的深切关怀。 

三、独特的哲学实践及其在文化传统中的断续 

墨学如此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哲学思潮的气质, 

以至于如果忽略了它,便不可能理解古典文化的发 

展和传统的形成。如要追踪古典文化思辨历史上往 

前推进的线索,亦即哲学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墨学便 

为我们设定了一个辩证发展的先验的图式。墨学作 

为一个哲学体系是中国整个哲学史的一个环节,它 

所研究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思考的问题是中国哲学 

不断推进的逻辑链条中的重要部分,正是其他派别 

所忽视或不屑于去正视的问题,从而起着承前启后 

的作用。它的产生正是由于先前的哲学体系(五经 

所构成的哲学及儒学)留下了未曾解决的矛盾和问 

题,而它对其提出的某种解决又包含了自身的矛盾 

和问题,成为后继的哲学体系所须面对和研究的课 

题。这是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逻辑的必然的过程。 

所以儒墨相争就可以以此而得以理解了。 

墨学的平民立场是在发生了转变后才会出现不 

怎么下里巴人的哲学体系、科学体系的。后期的墨 

学对前期的修正不仅是旨趣,如前期所论是一种伦 

理政治,体现的是大的民众关怀,而后期则转变为几 

乎纯粹的逻辑哲学及科学,与具体的民生需求则有 

了距离,其平易近人的风格就变得艰深难懂,于是它 

的支持者就转向了少数的知识者,而最大数量的平 

民则被忽视了,墨学的式微就不可避免了。 

虽然墨学作为学派从形式上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墨家思想脉络并没有中断,仍然保持着发展的 

思想理路。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对墨学进 

行了比较系统的反思,对其思想特质及灭绝的原因 

进行了总结,指出墨家虽是主张“强本节用”的“人给 

家足之道”,但是其“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循”。 

维普资讯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21卷 

东汉王充《论衡》重点思索的也是墨学衰微的原因, 

认为墨学“道乖相反”,“术用乖错,首尾相违”的自相 

矛盾存在,这说明王充对墨学亦非常重视。晋人鲁 

胜《墨辩注》、唐代韩愈《读墨子》的论述也都表明墨 

学没有完全为人遗弃。在历代正史中,关于科学等 

方面的零星记载也体现了墨学的精神,直到清代傅 

山开汉学式墨子研究的先河。虽然官方禁止研究墨 

学,视研究者为名教罪人,如理学家翁方纲就称汪中 

为“名教之罪人”,要政府去其功名。但在民间,汉代 

以后墨学精神也仍然受到奉行,如不胜枚举的种种 

侠义举动都是受到墨家思想的影响的结果。到了晚 

清民初墨学复兴时,墨学伦理价值中的反传统、尚富 

强、求平等的进步成分得到挖掘,与一些新的风习、 

观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近代民间世风伦理的转变, 

并促进了墨学的繁荣[10J。在经历了长达两千多年 

的沉寂后,人们对墨学传统有了新的发现,为我们的 

文化传统增添了新的因素。 

四、再估墨学传统的价值 

从如上所论,墨家的道德理想主义、实用倾向、 

哲学实践形式三个层面,我们略可知道这样一些墨 

学传统的存在。墨学虽然自秦汉之后从表面上销声 

匿迹了,但其流风余韵不绝,在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 

传统中一直以潜流的形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所 

提供的文化价值具有独特性、不可替代性。而且作 

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传统资源”不断地充实历代知识 

界,成为贯通诸子百家的知识分子们非常必要的文 

化素养。在近代,墨子思想更是成为民众斗争思想 

的源头活水,强烈地号召一批批的革命者去反抗侵 

略与压迫。所以说,“墨学虽然不传,但其思想和学 

说的精华,均已融人中华民族广大民众的血液之中, 

成为他们行动的准则,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不怕 

牺牲、艰苦奋斗、乐于助人等这些最可宝贵的文化传 

统,都能从墨学中找到它的思想根源”[】 。 

因此,墨学传统应该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占有一 

席之地。正统说法的重要缺陷就是“忽失了墨 

学”u ,往往只说以儒为主体,道、佛、法互补的文化 

传统格局。既然墨学传统的重要性已经为我们所认 

识,那么这一说法就应该换成儒、墨、道、佛、法等多 

元互补的文化传统大格局,在一定程度上这才符合 

历史的本来面貌。 

参考文献: 

[1]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2]娄立志.墨子理想人格的建构与实施[J].齐鲁学刊, 

1997,(3):48. 

[3]崔清田.显学重光[M].长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4]墨子.墨子[M].诸子集成本. 

[5]孙诒让.墨子问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孟子.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1960. 

[7]庄子.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2. 

[8]李约瑟.陈立夫译。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M].南昌:江 

西人民出版社,1999. 

[9]张涅.《墨子》实用主义思想倾向探析[J].齐鲁学刊, 

1999,(2):30—31. 

[10]薛柏成.论墨学复兴与近代民间世风伦理的转变[J].齐 

鲁学刊,1999,(6):50—51. 

[11]汤漳平.墨子与民族文化传统[J].中州学刊,1998,(1): 

22—23. 

[12]高晨阳.传统文化的结构与墨学的价值定位[J].洛阳大 

学学报,200O,(1):11. 

【责任编辑李敬】 

Reappraisal of MOXUE Traditional Value 

WANG An-gong 

(Library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30079,China) 

Abstract:The researches of MOXUE tradition a】 litlte on a whole.So this paper will probe into three bodies of 

MOXUE tradition,ethics idealism,practicaliy,phitlosophic practice,and lsa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XUE and core 

ideas of cultural tradiiton.absence of cultural tradiiton and intermittence of cultural tradition. nle conclusion tells its 

own tale:MOXUE tradition’S content,as a piece of body of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is unassailable,in a modernistic 

ensse. 

Key words:MOXUE tradiiton;cultural tradition;Value 

12 

2024年6月6日发(作者:闻暄美)

维普资讯

第2l卷 第1期 

2O07年1月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IIRNALOFXINXIANGTEACHERS COLI.,F_GE 

Vo1.21,No.1 

JAN,2O07 

再论墨学传统的价值 

王安功 

(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关于墨学传统的总体论述并非很多、很透彻。本文就道德理想主义、实用理想、哲学实践三个方面 

探讨了爨学与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观念、文化传统的缺失、文化传统的断续的关系,从而认为墨学传统是中国 

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并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巨大价值。 

关键词:墨学传统;文化传统;价值 

中图分类号:8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13(2O0r7)O1啪1O ; 

勤劳勇敢、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儒家那里,我们却看不到多 

少具体表现,但是墨学却让我们眼睛一亮。沿着周 

秦之际的思想脉络,我们会发现墨学思想在文化史 

中的形态大大被儒释道掩盖了。历代墨学都有表 

征,发扬者不乏其人,只不过它以潜流的形态到了近 

代才迎来了复兴的机遇。墨学真正为人所知了吗? 

本文从墨学传统与古典文化传统的关系切入,不揣 

浅陋,试图对长期以来为人所忽视的墨学传统作总 

体性阐释。 

墨学传统是自从墨学产生以后所出现的在短期 

内不会发生大变的恒定性特征。它不是先天的但却 

有先验性,它的产生受在其之前而存在的文化或文 

明影响,也就是受到周儒正统文化的熏染。墨学传 

统来自正统的阵营,具有反对正统的意味,但是也有 

原创性特色,为古典文化传统的建构增添了新的活 

力。如有人所指出的,墨学传统源于“五经元典”,发 

扬了“元典的经验理性,又兼采谋略和功利主义”, 

“源于元典,又发展了元典”… 矧。因此探讨墨学 

传统就可以从道德性、实用倾向、哲学实践三个方面 

来把握它与古典文化及其五经载体的关系。 

道德理想主义与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 

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的核心在于伦理道德和实践 

理性,体现在思想家的思想体系内无不重视道德谱 

系的建构,“从而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尊崇道德的文 

化因子以及注重人性及人的价值探讨”,有人称之为 

“理想人格”,它确立的动因在于“调动内在的精神超 

越力量去调治、解决社会矛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以此说明墨家“理想人格”就是“道德人格”似不 

妥【2],笔者认为,称作道德理想主义更为恰当些。 

墨家墨学道德理想主义的中心是墨子“倾全力 

提倡并付诸实践的‘义” ’】(聪)。“义”便构成了墨 

派道德主体待人处世的原则立场和根本态度,“十 

论”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而形成的学说体系。在墨 

子的道德理想主义中,“义”是什么呢?即“为义孰为 

大务?……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 

从事,然后事成也”(《墨子-耕柱》)。“从事”是“为 

义”的具体体现之一,那么所从者何事?“义”又是何 

指?墨子指出,“义果白天出”,“今天下之君子,中实 

将欲尊道利民,本察仁义之本,天意不可不顺也”, 

“故唯毋明乎顺天之意,奉而光施之天下。则刑政 

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 

(《墨子・天志中》)。由“从事”到“为义”,追寻“天 

意”,墨学发生出一套为民利国的学说,“墨子之学, 

其自言日:‘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 

语之节用、节葬;国家喜音沉湎,则语之非乐、非命; 

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事务侵凌, 

则语之兼爱非攻。’此其救世亦多术矣”【5 (《墨子・旧 

叙》)。鼓励墨派学人积极人世,参与百家争鸣,奔走 

呼号,力图为诸侯郡国所用。但是到头来是四面楚 

歌。处境Et艰。墨子的“义”还表现出强烈的道德责 

任意识,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中》), 

收稿日期:2006-09-09 

作者简介:王安功(19r78-),河南开封人,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历史文献学硕士,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明清文 

献整理等研究。 

10 

维普资讯

第1期 王安功:再论墨学传统的价值 

“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墨子・兼爱下》),并 

且“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L6】(《尽心上》)。有了 

这样的道德自律,墨家到达了“为义非避毁就誉”的 

境界(《墨子・耕柱》),做到了“去喜,去怒,去乐,去 

悲,去爱,而用仁义。手足口鼻耳,从事于义”这样类 

似禁欲主义的苦行僧式的自我约束(《墨子・贵义》)。 

庄子有鉴于此而发感慨说:“今墨子独生不歌,死无 

服,桐棺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 

墨学有实用主义倾向,也就是说按照自身的逻辑发 

展下去也会达到经验式的实用主义,这是一种建立 

在历史假设基础上的观点。以倾向这一动态模式理 

解墨学的实用观点是不错的,但不可能到达实用主 

义的层次,只是体现了一种实用理性,而且实用主义 

是经验哲学,而墨学几乎是先验的。墨学的创立、发 

展、成熟是在一个元典阐释未泛的动乱时代,不独墨 

学,连儒学在内的诸子之学都有先验性。墨学的后 

人;以此自行,故不爱己。……墨子虽独能任,奈天 

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虽然,墨子真 

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是也 

夫。” (《天下》)墨学精神与古希腊的“犬儒主义”恰 

成对照,与中世纪森严的宗教行为几无两样,因此墨 

学按照自己的发展逻辑也一定是前途堪忧的。同 

时,墨家墨学没有看清社会形势不允许存在完全相 

爱与交利的制度这一现实,与中国封建统治者的需 

要不甚吻合,封建统治者需要的是班固所谓的“人君 

南面之术”,而不是墨学的苦行,因此他们的“饥者得 

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的美好设想就没有实现的 

社会可能,其社会主张只能停留在理想层面上。其 

道德学说在儒家正统学说及为儒家所同化的道、法、 

阴阳等诸家学说的围剿下,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和氛围而迷失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里。 

“义”作为墨学核心,是墨家的理想世界,他们的 

道德理想主义曾经激动着战国时期北方广大地区的 

民众。作为一个学派虽然消失了,它的形式为历代 

正统学者所厌弃,但是它的精华已经为文化传统所 

吸收,融人并丰富了民族文化的传统。墨学的这种 

重“义”为民的大道德、大理想精神在近现代不断得 

到发扬,成为进步的号召与旗帜。 

二、实用倾向与文化传统中的成分缺失 

如前所提“义”这一墨学核心观念处处是为国家 

苍生之利,而且从墨家的一贯励学敦行的实践来看, 

“用义为政于国家”(《墨子・耕柱》),“政者口言之, 

身必行之”(《墨子-公盂》),可见“义”无不是为实,而 

不是敷衍在口头上的道德虚饰。相比而言,儒家的 

义则是绝弃利的空言说教。显然,重义轻利的文化 

传统与墨学传统是背道而驰的。 

墨家的实用倾向就是由此提出的。当然,这并 

不能掩盖早期墨家着意于伦理、社会生活与宗教,而 

在后期才大力转向科学的逻辑与科学及军事技术的 

事实,而且是逐渐进展的【8J(唧 。从墨家的“非 

命”学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实用观点的存在对他 

们自身言行的影响,就是对实用之外的几乎任何命 

运信仰之类都未作无益的争论。需要指出的是,有 

人认为墨学体现了一种实用主义思想倾向,并且从 

儒墨关系、物质利益的观点、经验实践观点三个方面 

进行论述【9】。笔者对此看法不尽赞同。该观点认为 

期学说体系中已经贯穿了实用观点,从《墨子》“公输 

篇”以下所探讨的问题、注意的问题、解决的问题已 

经是非常具体的实际问题了。 

墨学的实用观点体现了一种不同于儒学正统摈 

弃用而固守陋义的好传统。他们的重视技艺的精神 

如果能为后世接受,就不会出现晚清视洋人的“坚船 

利炮”为“奇技淫巧”而加以拒绝的现象了。墨学所 

取大义为精而用则宏,这是我们文化传统中应该吸 

取的重要传统因素。我们的文化传统中缺少的就是 

这种取精用宏的深切关怀。 

三、独特的哲学实践及其在文化传统中的断续 

墨学如此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哲学思潮的气质, 

以至于如果忽略了它,便不可能理解古典文化的发 

展和传统的形成。如要追踪古典文化思辨历史上往 

前推进的线索,亦即哲学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墨学便 

为我们设定了一个辩证发展的先验的图式。墨学作 

为一个哲学体系是中国整个哲学史的一个环节,它 

所研究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思考的问题是中国哲学 

不断推进的逻辑链条中的重要部分,正是其他派别 

所忽视或不屑于去正视的问题,从而起着承前启后 

的作用。它的产生正是由于先前的哲学体系(五经 

所构成的哲学及儒学)留下了未曾解决的矛盾和问 

题,而它对其提出的某种解决又包含了自身的矛盾 

和问题,成为后继的哲学体系所须面对和研究的课 

题。这是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逻辑的必然的过程。 

所以儒墨相争就可以以此而得以理解了。 

墨学的平民立场是在发生了转变后才会出现不 

怎么下里巴人的哲学体系、科学体系的。后期的墨 

学对前期的修正不仅是旨趣,如前期所论是一种伦 

理政治,体现的是大的民众关怀,而后期则转变为几 

乎纯粹的逻辑哲学及科学,与具体的民生需求则有 

了距离,其平易近人的风格就变得艰深难懂,于是它 

的支持者就转向了少数的知识者,而最大数量的平 

民则被忽视了,墨学的式微就不可避免了。 

虽然墨学作为学派从形式上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墨家思想脉络并没有中断,仍然保持着发展的 

思想理路。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对墨学进 

行了比较系统的反思,对其思想特质及灭绝的原因 

进行了总结,指出墨家虽是主张“强本节用”的“人给 

家足之道”,但是其“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循”。 

维普资讯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21卷 

东汉王充《论衡》重点思索的也是墨学衰微的原因, 

认为墨学“道乖相反”,“术用乖错,首尾相违”的自相 

矛盾存在,这说明王充对墨学亦非常重视。晋人鲁 

胜《墨辩注》、唐代韩愈《读墨子》的论述也都表明墨 

学没有完全为人遗弃。在历代正史中,关于科学等 

方面的零星记载也体现了墨学的精神,直到清代傅 

山开汉学式墨子研究的先河。虽然官方禁止研究墨 

学,视研究者为名教罪人,如理学家翁方纲就称汪中 

为“名教之罪人”,要政府去其功名。但在民间,汉代 

以后墨学精神也仍然受到奉行,如不胜枚举的种种 

侠义举动都是受到墨家思想的影响的结果。到了晚 

清民初墨学复兴时,墨学伦理价值中的反传统、尚富 

强、求平等的进步成分得到挖掘,与一些新的风习、 

观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近代民间世风伦理的转变, 

并促进了墨学的繁荣[10J。在经历了长达两千多年 

的沉寂后,人们对墨学传统有了新的发现,为我们的 

文化传统增添了新的因素。 

四、再估墨学传统的价值 

从如上所论,墨家的道德理想主义、实用倾向、 

哲学实践形式三个层面,我们略可知道这样一些墨 

学传统的存在。墨学虽然自秦汉之后从表面上销声 

匿迹了,但其流风余韵不绝,在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 

传统中一直以潜流的形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所 

提供的文化价值具有独特性、不可替代性。而且作 

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传统资源”不断地充实历代知识 

界,成为贯通诸子百家的知识分子们非常必要的文 

化素养。在近代,墨子思想更是成为民众斗争思想 

的源头活水,强烈地号召一批批的革命者去反抗侵 

略与压迫。所以说,“墨学虽然不传,但其思想和学 

说的精华,均已融人中华民族广大民众的血液之中, 

成为他们行动的准则,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不怕 

牺牲、艰苦奋斗、乐于助人等这些最可宝贵的文化传 

统,都能从墨学中找到它的思想根源”[】 。 

因此,墨学传统应该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占有一 

席之地。正统说法的重要缺陷就是“忽失了墨 

学”u ,往往只说以儒为主体,道、佛、法互补的文化 

传统格局。既然墨学传统的重要性已经为我们所认 

识,那么这一说法就应该换成儒、墨、道、佛、法等多 

元互补的文化传统大格局,在一定程度上这才符合 

历史的本来面貌。 

参考文献: 

[1]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2]娄立志.墨子理想人格的建构与实施[J].齐鲁学刊, 

1997,(3):48. 

[3]崔清田.显学重光[M].长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4]墨子.墨子[M].诸子集成本. 

[5]孙诒让.墨子问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孟子.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1960. 

[7]庄子.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2. 

[8]李约瑟.陈立夫译。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M].南昌:江 

西人民出版社,1999. 

[9]张涅.《墨子》实用主义思想倾向探析[J].齐鲁学刊, 

1999,(2):30—31. 

[10]薛柏成.论墨学复兴与近代民间世风伦理的转变[J].齐 

鲁学刊,1999,(6):50—51. 

[11]汤漳平.墨子与民族文化传统[J].中州学刊,1998,(1): 

22—23. 

[12]高晨阳.传统文化的结构与墨学的价值定位[J].洛阳大 

学学报,200O,(1):11. 

【责任编辑李敬】 

Reappraisal of MOXUE Traditional Value 

WANG An-gong 

(Library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30079,China) 

Abstract:The researches of MOXUE tradition a】 litlte on a whole.So this paper will probe into three bodies of 

MOXUE tradition,ethics idealism,practicaliy,phitlosophic practice,and lsa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XUE and core 

ideas of cultural tradiiton.absence of cultural tradiiton and intermittence of cultural tradition. nle conclusion tells its 

own tale:MOXUE tradition’S content,as a piece of body of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is unassailable,in a modernistic 

ensse. 

Key words:MOXUE tradiiton;cultural tradition;Value 

12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