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1日发(作者:孔和暖)
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发展脉络
一、春秋时期民本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春秋时期,诸侯各国统治者都看到民的作用,知道如果没有民的支持,
贵族的统治就会崩溃。有识之士看到民的力量,因此产生了重民思想和民本思
想。春秋时期,在有识之士眼中,民是重于神的。民的地位也是高于国君的。齐
国晏婴就认为社稷和民是重于国君的。把民看高于国君、高于社稷,这是春秋战
国时期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思想,表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对“民”的重视。民是国之
本,这种民本思想是可贵的。
二、唯物辩证思想的产生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周天子地位下
降,日益衰微,而诸侯大国迅速发展,成为霸主国,如齐、晋、楚、秦等。诸侯
国内的一些旧贵族也沦为下层平民,甚至奴隶。晋国出现了公室卑弱,“政在家
门”的现象,最终导致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后果。而齐国姜氏贵族权力丧失,
发生了“田氏代齐”,江山改姓的悲剧。这些史实在思想家的头脑产生了极强烈
的反映。
春秋时期,无神论和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皆已产生。人们认识到,任
何事物都有两个对立的方面,而且这些对立的方面是相互转化的。任何事物都不
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的。这些思想表明人们对事物、对社会认识的深化,代表当
时社会的先进思想。
三、巫术思想
春秋社会出现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和无神论的思想,但也同时存在着
迷信的巫术思想。祭祀在春秋时期非常盛行,号称“淫祀。”信巫鬼,重淫祀,
还是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的主导意识。春秋时期的人们在每逢大事之前要行占
卜,也是当时重要的社会习俗。这种现象和习俗是受巫术思想的影响而出现的。
四、道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老子
道家学派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流派,与儒家思想互相补充,对中国历
代王朝起过重要的作用。
道家学说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是陈国思想家。他掌管周王室的图书典
籍,是北方文化的代表人物,老子主张“小国寡民”的治国方式。老子不满意当
时的社会现象,在反对大国侵略小国的基础上,产生了恢复原始公社的理想。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老子主张天下“均平”,反对社会上出现的贫
富分化。老子反对上下尊卑贵贱的礼,主张人人平等。老子反对战争。老子认为
世界上有一个万物之源的本体“道。”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道,本来
是道路的意思,引申为法则。老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之源。道,是精神的。
老子的哲学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老子思想中最光辉的部分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说:“祸兮福之所
倚,福兮祸之所伏。” 它揭示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括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相互依存,是对立的统一。这是人们对世界认识深化的表现。
五、儒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孔子
儒家学说是先秦时期形成的。自西汉至清朝,它一直是封建王朝正统的
理论和统治思想,是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之大、
之深、之长久都是空前的。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是我国伟大的学
者、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孔子自少年热爱学习,又出生在礼
乐之邦的鲁国,这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孕育了孔子。孔子曾周游列国十四年,到过
卫、宋、郑、陈、蔡等国,宣传他的学说和主张,晚年回到鲁国,讲学著书。73
岁而终于鲁国。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和“仁。”礼,就是维护“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礼,是调节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制度。孔子主张
以“仁”治国。仁者,爱人也。孔子要求统治者要爱护百姓,以仁政治国,反对
苛政。孔子主张选贤任能,主张廉政、仁政。这种仁政思想代表下层人民的利
益,具有民本主义因素。
孔子主张德治,其基本内容是复礼,如“正名”就是对道德和礼仪
化的政治理想的努力。中庸是孔子思想中具有方法论性质的概念。中庸不是折衷
主义,而是坚持中正,反对过火和不及。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局
面,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使学移民间。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他所教
的课程主要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项基本技能。孔子在我国
教育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删定整理的《诗》《书》《礼》《易》《春秋》为儒家
五经。
墨家和墨子
墨家学说的创始人是墨子。《淮南子·要略》“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
子之术。”墨家学派是先秦时期很有影响的学派。墨家学派是手工业者利益的代
表。墨家学说最重要的思想是“兼爱”、“非攻。”“兼爱”,就是要人与人互
相亲爱,不要互相仇视。“非攻”就是反对战争。墨子有尚同的思想, 墨子还
要求尚贤。 墨子所尚的贤,不分贵贱,包括“农与工肆之人”,代表了下层小
手工业者的呼声。 墨子主张节用、节葬、节乐,反对厚葬,对春秋战国时期的
厚葬表示不满。在对事物的认识方面,墨子提出“三表法。”墨子提出的“三表
法”认识论是客观的,唯物的,就是用古代圣王治国治民的史实,用国中百姓对
国君所实施政策的看法,并观察现行政策是否对人民有利,来判断政策的正确
性。“三表法”,就是判定事物的三个原则。他是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提出的认
识论和方法论,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六、兵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孙子
在战争中,我国学者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研究战争的理论策略,这种
学问叫做兵学。我国先秦时期研究兵学的理论有《司马法》、《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等。其中以《孙子兵法》最为有名,并具有代表性。
孙子,名武,春秋时期齐国人。齐田氏、鲍氏为乱,孙武奔吴,以兵法
十三篇见吴王阖庐,得到吴王的赞赏。
孙子主张战争必须是有道之战,方能取胜。他认为,不用战争的方式,
而达到和平,这是战争的最上策。战争的目的是通过战争达到和平,因战争中任
何一方的伤亡都是“民”的伤亡。这种以民为本的军事思想在历史上有深远的意
义。
《孙子兵法》是一部具有成熟的军事思想的兵书,它揭示了战争的规
律,有明确的主导思想,并且还含有丰富的哲理。孙子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
在发展变化,战争中不仅要了解自己,也要了解对方。孙子认为,战争是人的行
为,绝不能依赖任何迷信。孙子的军事思想含有丰富的哲理,含有丰富的唯物主
义辩证法。
2024年6月11日发(作者:孔和暖)
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发展脉络
一、春秋时期民本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春秋时期,诸侯各国统治者都看到民的作用,知道如果没有民的支持,
贵族的统治就会崩溃。有识之士看到民的力量,因此产生了重民思想和民本思
想。春秋时期,在有识之士眼中,民是重于神的。民的地位也是高于国君的。齐
国晏婴就认为社稷和民是重于国君的。把民看高于国君、高于社稷,这是春秋战
国时期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思想,表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对“民”的重视。民是国之
本,这种民本思想是可贵的。
二、唯物辩证思想的产生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周天子地位下
降,日益衰微,而诸侯大国迅速发展,成为霸主国,如齐、晋、楚、秦等。诸侯
国内的一些旧贵族也沦为下层平民,甚至奴隶。晋国出现了公室卑弱,“政在家
门”的现象,最终导致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后果。而齐国姜氏贵族权力丧失,
发生了“田氏代齐”,江山改姓的悲剧。这些史实在思想家的头脑产生了极强烈
的反映。
春秋时期,无神论和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皆已产生。人们认识到,任
何事物都有两个对立的方面,而且这些对立的方面是相互转化的。任何事物都不
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的。这些思想表明人们对事物、对社会认识的深化,代表当
时社会的先进思想。
三、巫术思想
春秋社会出现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和无神论的思想,但也同时存在着
迷信的巫术思想。祭祀在春秋时期非常盛行,号称“淫祀。”信巫鬼,重淫祀,
还是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的主导意识。春秋时期的人们在每逢大事之前要行占
卜,也是当时重要的社会习俗。这种现象和习俗是受巫术思想的影响而出现的。
四、道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老子
道家学派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流派,与儒家思想互相补充,对中国历
代王朝起过重要的作用。
道家学说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是陈国思想家。他掌管周王室的图书典
籍,是北方文化的代表人物,老子主张“小国寡民”的治国方式。老子不满意当
时的社会现象,在反对大国侵略小国的基础上,产生了恢复原始公社的理想。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老子主张天下“均平”,反对社会上出现的贫
富分化。老子反对上下尊卑贵贱的礼,主张人人平等。老子反对战争。老子认为
世界上有一个万物之源的本体“道。”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道,本来
是道路的意思,引申为法则。老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之源。道,是精神的。
老子的哲学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老子思想中最光辉的部分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说:“祸兮福之所
倚,福兮祸之所伏。” 它揭示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括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相互依存,是对立的统一。这是人们对世界认识深化的表现。
五、儒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孔子
儒家学说是先秦时期形成的。自西汉至清朝,它一直是封建王朝正统的
理论和统治思想,是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之大、
之深、之长久都是空前的。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是我国伟大的学
者、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孔子自少年热爱学习,又出生在礼
乐之邦的鲁国,这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孕育了孔子。孔子曾周游列国十四年,到过
卫、宋、郑、陈、蔡等国,宣传他的学说和主张,晚年回到鲁国,讲学著书。73
岁而终于鲁国。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和“仁。”礼,就是维护“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礼,是调节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制度。孔子主张
以“仁”治国。仁者,爱人也。孔子要求统治者要爱护百姓,以仁政治国,反对
苛政。孔子主张选贤任能,主张廉政、仁政。这种仁政思想代表下层人民的利
益,具有民本主义因素。
孔子主张德治,其基本内容是复礼,如“正名”就是对道德和礼仪
化的政治理想的努力。中庸是孔子思想中具有方法论性质的概念。中庸不是折衷
主义,而是坚持中正,反对过火和不及。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局
面,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使学移民间。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他所教
的课程主要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项基本技能。孔子在我国
教育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删定整理的《诗》《书》《礼》《易》《春秋》为儒家
五经。
墨家和墨子
墨家学说的创始人是墨子。《淮南子·要略》“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
子之术。”墨家学派是先秦时期很有影响的学派。墨家学派是手工业者利益的代
表。墨家学说最重要的思想是“兼爱”、“非攻。”“兼爱”,就是要人与人互
相亲爱,不要互相仇视。“非攻”就是反对战争。墨子有尚同的思想, 墨子还
要求尚贤。 墨子所尚的贤,不分贵贱,包括“农与工肆之人”,代表了下层小
手工业者的呼声。 墨子主张节用、节葬、节乐,反对厚葬,对春秋战国时期的
厚葬表示不满。在对事物的认识方面,墨子提出“三表法。”墨子提出的“三表
法”认识论是客观的,唯物的,就是用古代圣王治国治民的史实,用国中百姓对
国君所实施政策的看法,并观察现行政策是否对人民有利,来判断政策的正确
性。“三表法”,就是判定事物的三个原则。他是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提出的认
识论和方法论,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六、兵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孙子
在战争中,我国学者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研究战争的理论策略,这种
学问叫做兵学。我国先秦时期研究兵学的理论有《司马法》、《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等。其中以《孙子兵法》最为有名,并具有代表性。
孙子,名武,春秋时期齐国人。齐田氏、鲍氏为乱,孙武奔吴,以兵法
十三篇见吴王阖庐,得到吴王的赞赏。
孙子主张战争必须是有道之战,方能取胜。他认为,不用战争的方式,
而达到和平,这是战争的最上策。战争的目的是通过战争达到和平,因战争中任
何一方的伤亡都是“民”的伤亡。这种以民为本的军事思想在历史上有深远的意
义。
《孙子兵法》是一部具有成熟的军事思想的兵书,它揭示了战争的规
律,有明确的主导思想,并且还含有丰富的哲理。孙子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
在发展变化,战争中不仅要了解自己,也要了解对方。孙子认为,战争是人的行
为,绝不能依赖任何迷信。孙子的军事思想含有丰富的哲理,含有丰富的唯物主
义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