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2日发(作者:羽思萌)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就这样,在格林柯尔全国布局开
始后,已经在重庆停产好几年的五洲
阿里斯顿两条生产线也进入了顾雏军
的视野,随后派出代表对其进行了详尽
的考察。
尔自身在产业布局上得到了很好的规模
扩张,是顾雏军“一举两得”的优良策略。
我国汽车行业少数几家上市公司之一。
这个时候的扬州亚星客车,由于“机
制不活”等原因,已经处于严重亏损状
态。亚星公司之前年生产3万辆客车,
转战汽车业
麾下后,2003年扬州亚星的突然出现,
把国内四大冰箱巨头中的两家收入
到格林柯尔收购的时候只生产4000辆,
实际上整个公司已经濒临垮掉。
而格林柯尔也并不是亚星客车的
“初恋情人”,在对格林柯尔的股权转让
之前,扬州市政府曾对许多企业进行过
考察。就在格林柯尔在扬州建立冰箱生
“当时我们到五洲阿里斯顿去考察,
心。”童总告诉《法人)),他们到达五洲
当进入他们的仓库时,简直是触目惊
使很多关注顾雏军和格林柯尔的人很是
惊讶:难道一直致力于家电行业的顾雏
军要突然转战汽车?
“其实并不突然,决定收购亚星之
的电冰箱厂之后,看到诺大的仓库内,
存放了8000多台几年前生产的旧冰箱,
上面竟积着厚厚的一层灰尘。
原来,引进意大利阿里斯顿品牌和
技术之后不久,五洲阿里斯顿就一直面
临着体制、市场等多方面的困境。企业
前,格林柯尔已经对客车行业研究很久
产厂的过程中,扬州市政府看重了这家
了。”在接受《法人))采访时,原顾雏
企业的民营机制和成功整合科龙、美菱
军的特别助理童总表示。
的案例。
经过初步的接触,双方很快达成了
收购协议。2003年6月,为顺利收购
扬州亚星,顾雏军专门在扬州成立了“扬
格林柯尔对扬州亚星汽车的收购
其实也是源于一桩冰箱生产线的收购。
2002年12月,格林柯尔以1000万元
的价格收购了上海上菱电器股份有限公
司的两条电冰箱生产线。
当时,虽然上菱公司的电梯项目已
陷入停顿后,职工被安置到其他单位就
业,库存的近万台冰箱也没有处理掉,
由于电冰箱的核心组件中含有有毒物
质,按照相关规定,必须要做无害化处
理,费用也相当大。
州格林柯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用于
运作对亚星的收购事宜。扬州格林柯尔
由顾雏军和其父顾善鸿共同投资设立,
注册资本10亿元,其中8亿是现金,
顾雏军占90%股权。
对于格林柯尔收购亚星客车,顾雏
军自有其自己的考虑:在当时情况看,
中国的客车行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前景。
一
这就样,库存冰箱一直放在仓库里,
由于重庆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几年时间,
经在全国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但他们的
冰箱项目却已经陷入停顿,他们正打算
完全退出冰箱行业,全力转战电梯行业。
遂决定出售冰箱生产线,并且价钱比较
便宜。
这些冰箱就腐蚀严重。
顾雏军认为,虽然这批冰箱和生产
线已经非常陈旧、锈迹斑斑,但其中的
压缩机和一些关键部件还是可以利用
的,随即表示了收购意向。
得知格林柯尔要收购,五洲阿里斯
顿的上级企业也十分积极,他们开出了
十分优惠的条件,表示只要能把所有的
生产线和旧冰箱都处理掉,价格方面不
是太大问题。
“最后我们达成协议,以60万元的
专门做冰箱的格林柯尔当然把这两
条生产线当作宝贝,立刻与上菱公司达
成了收购协议。
买下上菱的这两条冰箱生产线之
后,如果继续放在上海,生产成本将会
很高。顾雏军就想把它移出来。
是因为国内的客车生产技术水平
和西方国家相差很大:中国的大客车几
十万一辆,而外国造的大客车都要上
百万一辆,国内机场、旅行社使用的客
车几乎全部是外国品牌,国内几乎没有
好的大客车生产企业。
二是国内大客车还有另外一个机
会,尤其对民营企业来说:就是国内的
大型国有汽车企业都没有上马大客车项
目,处于国产汽车前列的几家企业诸如
一
他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江苏省的扬.JJlI
市,因为扬州紧邻顾雏军的家乡。当时,
全国各地都在招商引资,他的老家也不
例外。作为江苏人,他一直想为家乡的
经济发展做点贡献,所以最终决定把这
两条冰箱生产线设在扬州市。
在扬州办厂的过程中,他们和当地
政府有了一些接触,并也接触到了扬州
当地的一家大型客车上市企业——亚星
客车。
扬州亚星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是“国
于江苏省扬州市,并已于1999年8月
价格全部买下。而这两条生产线上马时,
是花了1.6个亿的。”童总告诉《法人))。
就这样,他们把库存冰箱内的压缩机、
以及生产线上能使用的关键部件拆卸下
汽、二汽、上汽都不生产大客车。
顾雏军认为,作为自动化程度比较
来,用到科龙的生产线中去,剩下的废
料全部处理。
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客车行业对民
营企业来说,还是有发展空间的。
由此,格林柯尔的收购范围第一次
扩大到家电行业之外。
“后来重庆方面还是非常感谢我们
的,因为这些拆下来的东西我们可以拿
到我们的生产线上使用,而他们放着却
毫无用处。”童总表示,从这个角度来
看,正是格林柯尔的收购行为盘活了这
些严重闲置的社会资源,又使得格林柯
2003年l2月,新成立的扬州格林
的价格协议收购亚星集团持有的亚星客
车1 1527.25万股国家股,占亚星客车
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隶属
柯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每股3.625元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是当时
20.04 o。8法^
维普资讯
什么造就了格林柯尔帝国
总股本的60.67%,收购价比亚星客车
每股净资产3.32元高出9%,收购标的
为4.185亿元。此次收购完成以后,扬
州格林柯尔成为亚星客车第一大股东。
完成对亚星客车的收购后,顾雏
军又“偶遇“了另一个目标一一位于
湖北省襄樊市的一家上市公司——襄
阳车由承。
顾雏军认为,作为汽车行业的配套
中,顾雏军基本上只染指国有企业。在 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为题发
他看来:“国有企业好进入,如果我不 表演讲,指责顾雏军在“国退民进”过
要的话,浪费也是浪费了。”
然而,正是这些企业的“国有”身
份,使得顾雏军在后来饱受怀疑和指责。
程中席卷国家财富,强烈建议停止以民
营化为导向的产权改革。
“郎顾之争”的大幕由此拉开,顾i
2004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成平
首先对顾的并购行为提出质疑。
实际上,早在2001年顾雏军斥资5.6
亿元收购科龙电器时,就有大批各界人
士对他的公司业绩、收购资金来源等提
雏军也由此目标越来越大,行为越抹越;
黑,变成众矢之的。 ;
虽不无争议,但顾雏军的产业布局;
确实雄心勃勃。可随着收购行动的不断
增加,几乎和顾雏军及其格林柯尔公司 产业,轴承这个行业在国内是“可以做
的,有发展前景”。除襄轴之外,格林
柯尔还曾经和国内的瓦房店轴承厂、洛
阳轴承厂等好几家轴承企业进行过投资
接触。
出质疑。而顾雏军这位花白头发、戴宽
幅眼镜的学者型商人,也被业内怀疑为
“空手道高手”。
不断被放大的形象同步,其受到的质疑
也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人难以理解顾
的资金来源问题了,他频繁的资本动作
尽管争议不断,顾雏军仍然旁若无
人地扩张着他的格林柯尔帝国,包括连
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
接下来,一场被称为“中国改革
;
2004年4月,通过扬州格林柯尔创
业投资有限公司,顾雏军以1.01亿元的
价格人主ST襄轴,持有其29.84%股权。
至此,顾雏军旗下的格林柯尔已经
拥有了5家上市公司,而且除此以外,
格林柯尔还先后收购了吉林吉诺尔、江
西齐洛瓦、河南冰熊在内的多家电器企
业和生产线,顾雏军因此也被众多关注
续对几家上市公司的收购,以及大大小
小数不清的其他收购。短短几年,一连
的第三次大争论”的辩论急剧升温,
“郎顾之争”、“张郎之争”……一场;
串的资本运作战绩,使顾雏军一跃成为
引人瞩目的“资本狂人”。
“只花了区区9亿元,就换回总值
136亿元的企业。”这句话几乎成了顾
场辩论随之而来。顾雏军和他的格林
柯尔也成为这场全民争论中的一个核
心符号。
在那些狂风暴雨式的质疑之下,格;
雏军事业的写照。
2002年4月底,格林柯尔遭香港
林柯尔神像上的油彩开始被迅速剥落。
2005年5月10日,科龙公司发布i
者称为“资本狂人”。
交易所质询,要求其对2001年底上市 公告,称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粤、苏、
鄂、皖四省证监局再对各辖区内的“格!
空手套白狼
二届“资本控制50强”名单。尽管顾
雏军一直否认自己是“资本玩家”,但
这位16年前的能源工程师还是登上了
名单的榜首。
其时,作为格林柯尔系的实际控
制人,顾雏军手中控制有格林柯尔科
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0921HKO00921.
公司格林柯尔与天津格林柯尔之间发
尔的年报显示,这笔总数约2.3亿元
的款项被用于向天津格林柯尔购买未
来所需的制冷剂,而香港联交所要求
上市公司提供交易的更多细节,包括
付运日期。
2005年1月20日,胡润公布其第 生的一起关联交易作出解释。格林柯 林柯尔系”上市公司展开检查,此时的
“格林柯尔系”已是风雨飘摇。
2005年7月29日,顾雏军被警方
采取强制措施。 ;
2005年9月27日,科龙电器公
告称,青岛海信空调有限公司受让广
这笔2.3亿元的交易发生时问正是 东格林柯尔持有的公司26221万股
(占总股份的26.43%)境内法人股,;
双方已于9月9日签署 股份转让协 人资产收购科龙之后,因此引发了市场
技控股有限公司(8056HK)、广东科
在2001年12月,是在顾雏军宣布以个
SZ)、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000521.
SZ)、扬州亚星客车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600213.SH)和襄阳汽车轴承股份公司
的种种猜测,即该笔预付款有可能被用
于收购科龙款项的一部分。
不过,顾雏军毫不理会各方质疑
的声音,“我唯一不缺的就是钱”——
名言。
议书》。
此后,美菱被长虹接手、亚星和襄
轴也重归当地政府。
2007年5月18日,格林柯尔科技
退市,鼎盛一时的格林柯尔系完全瓦解,
(000678.SZ)等5家上市公司,并控制
着麾下格林柯尔系的制冷剂、冰箱和客
车三大产业众多公司。
这是被很多媒体广泛转载的顾的一句 控股有限公司(8056.HK)正式在香港
但在后来,始终摆脱不了市场质疑
的顾雏军和他的格林柯尔,受到了前所
未有的巨大冲击。2004年8月,香港中
文大学金融教授郎成平以 格林柯尔:
巧合的是,该榜的第一届榜首得
一度被称为“资本玩家”的顾雏军,其
资产也随同产业幻梦一起灰飞烟灭。
一个家电奇才倒下了,谁会是下一
个顾雏军?圃
主正是另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资本市场
“弄潮儿”——德隆唐氏兄弟。
在利用格林柯尔进行的一系列收购
。 0o8 ^
21
2024年6月12日发(作者:羽思萌)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就这样,在格林柯尔全国布局开
始后,已经在重庆停产好几年的五洲
阿里斯顿两条生产线也进入了顾雏军
的视野,随后派出代表对其进行了详尽
的考察。
尔自身在产业布局上得到了很好的规模
扩张,是顾雏军“一举两得”的优良策略。
我国汽车行业少数几家上市公司之一。
这个时候的扬州亚星客车,由于“机
制不活”等原因,已经处于严重亏损状
态。亚星公司之前年生产3万辆客车,
转战汽车业
麾下后,2003年扬州亚星的突然出现,
把国内四大冰箱巨头中的两家收入
到格林柯尔收购的时候只生产4000辆,
实际上整个公司已经濒临垮掉。
而格林柯尔也并不是亚星客车的
“初恋情人”,在对格林柯尔的股权转让
之前,扬州市政府曾对许多企业进行过
考察。就在格林柯尔在扬州建立冰箱生
“当时我们到五洲阿里斯顿去考察,
心。”童总告诉《法人)),他们到达五洲
当进入他们的仓库时,简直是触目惊
使很多关注顾雏军和格林柯尔的人很是
惊讶:难道一直致力于家电行业的顾雏
军要突然转战汽车?
“其实并不突然,决定收购亚星之
的电冰箱厂之后,看到诺大的仓库内,
存放了8000多台几年前生产的旧冰箱,
上面竟积着厚厚的一层灰尘。
原来,引进意大利阿里斯顿品牌和
技术之后不久,五洲阿里斯顿就一直面
临着体制、市场等多方面的困境。企业
前,格林柯尔已经对客车行业研究很久
产厂的过程中,扬州市政府看重了这家
了。”在接受《法人))采访时,原顾雏
企业的民营机制和成功整合科龙、美菱
军的特别助理童总表示。
的案例。
经过初步的接触,双方很快达成了
收购协议。2003年6月,为顺利收购
扬州亚星,顾雏军专门在扬州成立了“扬
格林柯尔对扬州亚星汽车的收购
其实也是源于一桩冰箱生产线的收购。
2002年12月,格林柯尔以1000万元
的价格收购了上海上菱电器股份有限公
司的两条电冰箱生产线。
当时,虽然上菱公司的电梯项目已
陷入停顿后,职工被安置到其他单位就
业,库存的近万台冰箱也没有处理掉,
由于电冰箱的核心组件中含有有毒物
质,按照相关规定,必须要做无害化处
理,费用也相当大。
州格林柯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用于
运作对亚星的收购事宜。扬州格林柯尔
由顾雏军和其父顾善鸿共同投资设立,
注册资本10亿元,其中8亿是现金,
顾雏军占90%股权。
对于格林柯尔收购亚星客车,顾雏
军自有其自己的考虑:在当时情况看,
中国的客车行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前景。
一
这就样,库存冰箱一直放在仓库里,
由于重庆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几年时间,
经在全国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但他们的
冰箱项目却已经陷入停顿,他们正打算
完全退出冰箱行业,全力转战电梯行业。
遂决定出售冰箱生产线,并且价钱比较
便宜。
这些冰箱就腐蚀严重。
顾雏军认为,虽然这批冰箱和生产
线已经非常陈旧、锈迹斑斑,但其中的
压缩机和一些关键部件还是可以利用
的,随即表示了收购意向。
得知格林柯尔要收购,五洲阿里斯
顿的上级企业也十分积极,他们开出了
十分优惠的条件,表示只要能把所有的
生产线和旧冰箱都处理掉,价格方面不
是太大问题。
“最后我们达成协议,以60万元的
专门做冰箱的格林柯尔当然把这两
条生产线当作宝贝,立刻与上菱公司达
成了收购协议。
买下上菱的这两条冰箱生产线之
后,如果继续放在上海,生产成本将会
很高。顾雏军就想把它移出来。
是因为国内的客车生产技术水平
和西方国家相差很大:中国的大客车几
十万一辆,而外国造的大客车都要上
百万一辆,国内机场、旅行社使用的客
车几乎全部是外国品牌,国内几乎没有
好的大客车生产企业。
二是国内大客车还有另外一个机
会,尤其对民营企业来说:就是国内的
大型国有汽车企业都没有上马大客车项
目,处于国产汽车前列的几家企业诸如
一
他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江苏省的扬.JJlI
市,因为扬州紧邻顾雏军的家乡。当时,
全国各地都在招商引资,他的老家也不
例外。作为江苏人,他一直想为家乡的
经济发展做点贡献,所以最终决定把这
两条冰箱生产线设在扬州市。
在扬州办厂的过程中,他们和当地
政府有了一些接触,并也接触到了扬州
当地的一家大型客车上市企业——亚星
客车。
扬州亚星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是“国
于江苏省扬州市,并已于1999年8月
价格全部买下。而这两条生产线上马时,
是花了1.6个亿的。”童总告诉《法人))。
就这样,他们把库存冰箱内的压缩机、
以及生产线上能使用的关键部件拆卸下
汽、二汽、上汽都不生产大客车。
顾雏军认为,作为自动化程度比较
来,用到科龙的生产线中去,剩下的废
料全部处理。
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客车行业对民
营企业来说,还是有发展空间的。
由此,格林柯尔的收购范围第一次
扩大到家电行业之外。
“后来重庆方面还是非常感谢我们
的,因为这些拆下来的东西我们可以拿
到我们的生产线上使用,而他们放着却
毫无用处。”童总表示,从这个角度来
看,正是格林柯尔的收购行为盘活了这
些严重闲置的社会资源,又使得格林柯
2003年l2月,新成立的扬州格林
的价格协议收购亚星集团持有的亚星客
车1 1527.25万股国家股,占亚星客车
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隶属
柯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每股3.625元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是当时
20.04 o。8法^
维普资讯
什么造就了格林柯尔帝国
总股本的60.67%,收购价比亚星客车
每股净资产3.32元高出9%,收购标的
为4.185亿元。此次收购完成以后,扬
州格林柯尔成为亚星客车第一大股东。
完成对亚星客车的收购后,顾雏
军又“偶遇“了另一个目标一一位于
湖北省襄樊市的一家上市公司——襄
阳车由承。
顾雏军认为,作为汽车行业的配套
中,顾雏军基本上只染指国有企业。在 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为题发
他看来:“国有企业好进入,如果我不 表演讲,指责顾雏军在“国退民进”过
要的话,浪费也是浪费了。”
然而,正是这些企业的“国有”身
份,使得顾雏军在后来饱受怀疑和指责。
程中席卷国家财富,强烈建议停止以民
营化为导向的产权改革。
“郎顾之争”的大幕由此拉开,顾i
2004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成平
首先对顾的并购行为提出质疑。
实际上,早在2001年顾雏军斥资5.6
亿元收购科龙电器时,就有大批各界人
士对他的公司业绩、收购资金来源等提
雏军也由此目标越来越大,行为越抹越;
黑,变成众矢之的。 ;
虽不无争议,但顾雏军的产业布局;
确实雄心勃勃。可随着收购行动的不断
增加,几乎和顾雏军及其格林柯尔公司 产业,轴承这个行业在国内是“可以做
的,有发展前景”。除襄轴之外,格林
柯尔还曾经和国内的瓦房店轴承厂、洛
阳轴承厂等好几家轴承企业进行过投资
接触。
出质疑。而顾雏军这位花白头发、戴宽
幅眼镜的学者型商人,也被业内怀疑为
“空手道高手”。
不断被放大的形象同步,其受到的质疑
也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人难以理解顾
的资金来源问题了,他频繁的资本动作
尽管争议不断,顾雏军仍然旁若无
人地扩张着他的格林柯尔帝国,包括连
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
接下来,一场被称为“中国改革
;
2004年4月,通过扬州格林柯尔创
业投资有限公司,顾雏军以1.01亿元的
价格人主ST襄轴,持有其29.84%股权。
至此,顾雏军旗下的格林柯尔已经
拥有了5家上市公司,而且除此以外,
格林柯尔还先后收购了吉林吉诺尔、江
西齐洛瓦、河南冰熊在内的多家电器企
业和生产线,顾雏军因此也被众多关注
续对几家上市公司的收购,以及大大小
小数不清的其他收购。短短几年,一连
的第三次大争论”的辩论急剧升温,
“郎顾之争”、“张郎之争”……一场;
串的资本运作战绩,使顾雏军一跃成为
引人瞩目的“资本狂人”。
“只花了区区9亿元,就换回总值
136亿元的企业。”这句话几乎成了顾
场辩论随之而来。顾雏军和他的格林
柯尔也成为这场全民争论中的一个核
心符号。
在那些狂风暴雨式的质疑之下,格;
雏军事业的写照。
2002年4月底,格林柯尔遭香港
林柯尔神像上的油彩开始被迅速剥落。
2005年5月10日,科龙公司发布i
者称为“资本狂人”。
交易所质询,要求其对2001年底上市 公告,称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粤、苏、
鄂、皖四省证监局再对各辖区内的“格!
空手套白狼
二届“资本控制50强”名单。尽管顾
雏军一直否认自己是“资本玩家”,但
这位16年前的能源工程师还是登上了
名单的榜首。
其时,作为格林柯尔系的实际控
制人,顾雏军手中控制有格林柯尔科
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0921HKO00921.
公司格林柯尔与天津格林柯尔之间发
尔的年报显示,这笔总数约2.3亿元
的款项被用于向天津格林柯尔购买未
来所需的制冷剂,而香港联交所要求
上市公司提供交易的更多细节,包括
付运日期。
2005年1月20日,胡润公布其第 生的一起关联交易作出解释。格林柯 林柯尔系”上市公司展开检查,此时的
“格林柯尔系”已是风雨飘摇。
2005年7月29日,顾雏军被警方
采取强制措施。 ;
2005年9月27日,科龙电器公
告称,青岛海信空调有限公司受让广
这笔2.3亿元的交易发生时问正是 东格林柯尔持有的公司26221万股
(占总股份的26.43%)境内法人股,;
双方已于9月9日签署 股份转让协 人资产收购科龙之后,因此引发了市场
技控股有限公司(8056HK)、广东科
在2001年12月,是在顾雏军宣布以个
SZ)、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000521.
SZ)、扬州亚星客车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600213.SH)和襄阳汽车轴承股份公司
的种种猜测,即该笔预付款有可能被用
于收购科龙款项的一部分。
不过,顾雏军毫不理会各方质疑
的声音,“我唯一不缺的就是钱”——
名言。
议书》。
此后,美菱被长虹接手、亚星和襄
轴也重归当地政府。
2007年5月18日,格林柯尔科技
退市,鼎盛一时的格林柯尔系完全瓦解,
(000678.SZ)等5家上市公司,并控制
着麾下格林柯尔系的制冷剂、冰箱和客
车三大产业众多公司。
这是被很多媒体广泛转载的顾的一句 控股有限公司(8056.HK)正式在香港
但在后来,始终摆脱不了市场质疑
的顾雏军和他的格林柯尔,受到了前所
未有的巨大冲击。2004年8月,香港中
文大学金融教授郎成平以 格林柯尔:
巧合的是,该榜的第一届榜首得
一度被称为“资本玩家”的顾雏军,其
资产也随同产业幻梦一起灰飞烟灭。
一个家电奇才倒下了,谁会是下一
个顾雏军?圃
主正是另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资本市场
“弄潮儿”——德隆唐氏兄弟。
在利用格林柯尔进行的一系列收购
。 0o8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