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3日发(作者:柯冰冰)
继续教育研究
2018年第6期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信念、信仰、信心
易香君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8)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对于宣传当代中国核心意识形态具有重大作用。基
于这一重大关系,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树立主阵地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主要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是
什么、何以能、怎么能”这一逻辑思路,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得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是思想政治
教育的基本信念,‘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信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
根本信心”。总之,正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念、信仰、信心等三大核心问题的探寻和剖析,不但为思想政治教育
如何发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作用指明方向,而且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奠定实践基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信念;信仰;信心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94156(2018)0600507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在党
和国家的推动下、在学界理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下,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取得长足发展。作为
这一学科的核心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
开展就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和建设水
平。只有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几个核心问题,
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念、信仰和信心问题,才能
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并指明方向。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
的基本信念
(一)从内涵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研究,从学科建立
之初起到现在为止,学界给出不同的界定:一是仿
造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
界定。这一界定是学科建设最初在完全没有参照
的现状下,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以教育学
作为参照系展开研究所做的界定:“思想政治教育
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
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
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人
[1]
从这一概念的界定中,可们行动的社会行为。”
以从中发现“灌输”“强制”的影子。随着学科建设
的发展和深入,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把握上
出现不同的界定,包括“施加论”“转化论”或“培养
论”“内化论”。“施加论”主要是受教育学的影响,
这一界定主要强调按照一定阶级和社会的要求去
进行教育,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忽视教育对象
的真正需要和主体性的发挥。“转化论”认为:“思
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
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
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
[2]
从概念界定中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可以发现,“转化论”是在“施加论”的基础上再强
调“转化”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受教育者的
主体性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性,有一定的
进步意义。“培养论”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是
培养、塑造一定社会新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实
践活动。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包
[3]
。这一界定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事实上与“转化论”类似,在培养和转化的过程中
所接受到的都是当时特定条件下的思想道德教
5
育。而“内化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按
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
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
[4]
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相较于“转化论”,“内化
的切实可行的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关键性的一
步。因此,通过对这一内涵的把握,受教育者才能
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形成一种“我必须
做”的信念,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从特性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形
成的,直到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才正式提出思想政
治教育这一概念。从这一产生过程来看,思想政
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是其根本属性。按照马克思
恩格斯的理论来讲,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的上层
论”显然有所发展,即它关注到受教育者主体能动
性的发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受教育者
自身的认可、接受,从而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
内容;但是,“内化论”仍然注重教育者对受教育者
的影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不足。因此,部分
学者又从“发展论”的角度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内
涵:“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
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
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
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
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5]
从这一界定可以发
现,“发展论”更加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注重受
教育者个人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具
体的过程中注重的是对受教育者的引导。
从以上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演进过
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越来越凸显
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发挥,更强调并尊重受教育
者的需要。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工
作,核心是“人”,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和社会发展
的需要。因此,回归人的需要和发展,是思想政治
教育的根本旨归。从这个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
育的内涵界定更应倾向于“发展论”。对此,教育
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结合学界关于“发展论”的内涵
界定,对思想政治教育做出统一界定:“思想政治
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
需要,以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理论为指导,在适
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
治、道德素质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
[6]
可见,思
想政治教育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强
调以人的发展和需要为指导,更加突出人的需要
和作用,这也是今天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指
导依据。从“以人为本”来看,受教育者才能真正
地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并不是“假大空”地
喊口号,而是依据社会和自身的需要和发展做出
6
建筑,是指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
的观念、观点、概念的综合,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
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
形式,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在客观上发挥着维护阶
级利益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统治阶
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
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
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
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
现,因而这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思想。”
[7]
之所以
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是指思想政治
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集
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治国理念,是经济工
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正是这种“生命
线”理论,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在
革命、建设、改革不同阶段的经验教训,集中反映
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另外,从思想政治教育
的目标和内容设定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中国
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并最终走上共产主义
而服务,不管是目标还是内容都是围绕这一要求
而设定,集中反映了当前我党和国家建设和发展
的根本要求。因此,不管是从历史还是现实来讲,
都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
总之,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
性,集中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内涵。随着
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理论界关于
意识形态上的斗争越来越为严重;如何在全球性
的意识形态斗争中站稳阵脚,最根本的就是要发
挥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作为“生命线”主阵地的意
识形态作用,帮助人们树立坚定不移的马克思主
义信仰,进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
指导地位。这也是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从学科范式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是什
么”
自2005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调整为马克思主
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范式研究进
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随着研究的深
9]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信念是不充足的
[
。
对此,笔者尝试从这一角度来论证“思想政治
教育是什么”这一学科研究范式的核心问题。根
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是属于意识这
一范畴领域,它是一种观念层面上的东西。由此,
可以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论证“思想政治教育是
什么”。认识和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
两大核心概念,是从历史层面来论证的基本落脚
点:从认识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意
识而存在,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这种决定表现
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逐渐产生以研究取
向为坐标的范式论研究、人学范式研究、文化范式
研究、社会学范式研究等不同的范式论,这些范式
论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33年
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自身认识的基本状态和水
平。因此,从学科范式的角度来审视思想政治教
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范式研究领域中,库恩的范式理论不仅是
西方科学哲学领域中的重大理论,还是我国人文
和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以上关于思想
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范式的几大种类也是根据库恩
的范式理论所界定的。按照库恩对“范式”所做的
界定,范式是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具有浓郁
形而上意味的知识信念和价值;二是由逻辑、方法
等构成的公式、公理;三是直接面向自然现象和学
习者的具体个案。对此,库恩用“学科基质”这一
概念来代替“范式”,认为它应包括符号概括、形而
上学范式、价值和范例等四个要素
[8]
。其中,符号
概括就是学科共同体成员能无异议也不加怀疑地
使用的公式。相较于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符
号概括的实质就是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这
一核心问题,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存在的前
提性信念。如何论证这一核心问题,目前的理论
界还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和依附性论
证,还未从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所是”的哲学本体
论去论证。理论界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研究范式若没有完成在历史与逻辑统一基础上的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哲学本体论证明,
为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而导致
必然产生相应的手段(一般包括思想)来解决这一
矛盾。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解决人们在
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之间产生的矛盾,促使主
观正确反映客观,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而主客
观之间的矛盾,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产生的重
要根源。从实践上来讲,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是主
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思想转换为行为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引导人们形成与客观世界相符
合的思想,还要引导人们将这一思想用以指导行
为,进而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通
过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来影响人的社会行为。可
见,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产生的主要根
源,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在。总之,在实
践基础上的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矛盾促使思想政治
教育的产生。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
心信仰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价值意蕴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是由马克思恩格
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
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
学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前进,马克
思主义仍然是当前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指导
思想。之所以马克思主义历经两个世纪还具有如
此大的影响力,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所具
有的价值意蕴。
7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来讲,它是以实践为
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正是这种强大的
生命力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所具有的内在
价值。所谓科学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
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为人类社会
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所谓革命性,是指马克思主义
是为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服务的科学理论,其最
终目的是要实现以“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
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为主要特征
的共产主义社会。正是这种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崇
明确的态度,即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理论品
质。正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
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
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
[10]
法。”另一方面,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对待马
克思主义。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因为经济全球
化、政治全球化、互联网技术等俨然形成一个“地
1世纪的马克思主球村”;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2
义就成为当前发展的一个紧迫问题。对此,理论
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工作者提出要开辟2
高的社会理想,不仅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社会发展
进步指明方向,还契合当今“以人为本”的价值理
念。
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来看,它尽管诞生
于欧洲,但其理论观照的却是全世界。一方面,马
克思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
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伟大发展。马克思恩格
斯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这两大发现,把社会
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
恩格斯的思想,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运用到俄国
实践中,从而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早期先
进知识分子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下,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
历史进程,从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可见,正是
在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
实践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彰显了伟大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它
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是发展中的马
克思主义。到今天为止,我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
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
程中,逐渐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思想。这些思想与马克思
主义一脉相承,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奋
斗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
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看,可以从两个
角度把握: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本身为我们提供了
8
界,就需要用新的思维方式来发展21世纪的马克
思主义。除了要坚持实践思维、批判思维、历史思
维,还要坚持人本思维、全球思维等其他思维方
式。正是因为有着科学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才能
历经两个世纪依然生机勃勃。
(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证明
1840年以来,中国从一个东方大国逐渐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中
国已无力抵制和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为挽救
民族危亡,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奋起反抗,
包括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以康有为为代
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
级革命派等借助西方的力量试图挽救中国,但是
结果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正确的理论
指导。直到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以李大钊为首的
中国先进青年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成为那时
影响中国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重要思潮。
随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成立,
并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下来。
今天,回顾中国共产党建党96周年的辉煌历史可
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发挥了
重要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引导毛泽东等中国
共产党人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并
在革命的过程中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从
而为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可能。在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时期,马克思主义从中国共产
党的指导思想上升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并指导以
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启了确立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的进程,并形成“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为1956年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提供了可能。在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国家的
重大指导思想,不断结合我国面临的具体实际,指
导我们党和国家方方面面的建设,为实现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到今天为
止,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
重要指导思想,对我们党和国家当前面临的社会
现实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努力。这是当前我国面临
的最大现实问题,是其他一切工作的根本目标。
因此,其他一切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这一目标。
对此,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
的奋斗目标?最根本的是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做
指导。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出此结
论:一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来看,它
是中国几代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
革命、建设、改革阶段共同的奋斗结晶。以毛泽东
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才能摆脱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窘境,中国才能实现国家独
立、民族富强,中国才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
国家。 指出:“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
旗帜。96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
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
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
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
主义。这使我们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
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
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
改革,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无论是处于顺境
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
仰。”
[11]
可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党和国家伟
大的真理。作为反映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思想政
治教育,更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用马克思主义
信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工作。
(三)现实目标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面临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提出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
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党和国家从全局出
发,统筹推进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
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和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
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着手,以
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
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革命和建设时
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形成毛泽东思想,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基础;以
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改革时
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当时我国的具体
国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邓小平
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
改革时期,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
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
体在21世纪初面临新的世情、国情,继承和发展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科学发展观重大理论。
目前,以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临新形势
和新任务,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
而形成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
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建党以来,就承载着我们
党和国家的理想和探索,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二是从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核来看,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包含融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为一体的
科学内涵。四者相辅相成,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
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发展根
基,共同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四者
之间的关系来看,理论体系是道路、制度、文化的
行动指南,为道路、制度、文化指明了方向。由此
得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的指导思想,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
度、文化的指导思想。综上可知,要实现中国梦和
9
“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离不开坚持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更离不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思想。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教
育的根本信心
198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
984年开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决定于1
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至此,思想政治
教育学科化建设开始起步。目前,思想政治教育
识形态高地,就有必要对当前我国面临的世情和
国情加强研究,形成理论以指导实践。可见,加强
专题研究,也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题
中应有之义。经过33年的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
育在专题研究方面也取得不少成果,形成以课题、
专著、论文为主要形式的研究成果。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
不少成果,为学科的成熟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
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
表现为: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像范畴、本质、规律
学科化发展在理论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
面都取得重大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
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
活动的开展树立了信心。
(一)理论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理论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构成思想政治
教育学科理论的基本骨架,对学科的发展至关重
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33年以来,主要围绕
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交叉学科研究、专题
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已经取得不少重大成果。
在基础理论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形成以思想
政治教育学原理为核心的基础理论,这些理论主
要通过具体的理论、观点表现,包括思想政治教育
的研究对象、概念范畴、理论基础、地位功能、产生
根源、本质特征、规律、价值、结构、载体、原则、方
法论、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等理论。在
交叉学科方面,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
他学科之间在某些程度上在内容与方法上的交叉
和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33年来,与管理
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法学
等学科存在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思
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美学研究、比较
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网络思想
政治教育等分支学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
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专题理论方面,随着历史
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我国面临的世情、国情也随之
改变,党和国家为此做出相应的政府决策以应对
这些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意
10
等问题还未达成共识;在交叉学科研究方面,还需
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野;在专题研究方面,
还需加强“问题意识”等。这些问题需要思想政治
教育学科的理论工作者加强研究。
(二)人才培养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人力支撑
人才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主
旨。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白显良指出:
“人才是学科的名片和标识码。”对此,培养学科人
才是学科发展的必然旨归。思想政治教育学自
1984年开始学科建设以来,在人才培养上形成自
己学科独有的培养体系,具体包括:一是形成思想
政治教育本科、硕士、博士完备的招生体系,为专
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依托平台。1984年,教育部
在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12所高校设置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1988年,复旦大学、南开
大学、武汉大学等10所高校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的名义首批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0年,国务院
学位委员会正式增设思想政治教育硕士授权专
业;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武汉大学等高
校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
授权点。至此,经过12年的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
育学科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层次完备的招生体
系。据统计,“目前全国高校共有思想政治教育学
科本科办学点271个、硕士点282个、博士点75
个”
[12]
。二是形成专门人才包括“两课教师”“辅
导员”的特殊培养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
展离不开“专精职”的教师人才队伍,特别是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考虑到过去“两
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低学历情况,“教育部依托开
办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校,
开办‘两课’教师硕士学位课程进修班,从1998年
起连续招生四届,使数千名‘两课’教师的专业素
[13]
质得以提升并获得了硕士学位”。随后,每年还
学科建设服务。另外,为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
组织保障,党和国家还从组织建设、思想建设、能
力建设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进行全面建
设,使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更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
要。
参考文献:
[1]石书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目的性阐释
[J].思想教育研究,2017(2):19.
[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
单列一定的专项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招生指
标,专门招收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
导员。
综上可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已经
3年来,形成本学科独有的培养体系。学科发展3
经过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层次的专业培养以及思
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特殊的培养内容,思
想政治教育学科已经培养出一大批专门人才,为
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人力支撑。
(三)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
的主体,离开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就无法进行下
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结构和素质就决
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质量和成效。自1984年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建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队
伍逐渐形成自身的队伍体系,包括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以及日
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政工干部、教师(辅导员、班主
任)队伍。这三支队伍各司其职,专业教师队伍主
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并指导实践;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主要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和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并且将现实问题纳入研究,结合理论进行实践指
导,帮助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问题;政工干部和教师队伍主要以思想政治
教育为主线,寓教育于学生党建、团建、日常教育
管理与服务以及课外活动等方面。但总的来说,
三支队伍都要树立和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
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明确自己职责的学科
属性和定位,结合本职工作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
理论水平、道德修养和工作能力,为思想政治教育
书出版社,1985:59.
[3]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
出版社,1988:1.
[4]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3:290.
[5]鲁 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
版社,1990:128.
[6]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2:178.
[8][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63
-
168.
[9][12]吴 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三十年[M].上海:
东华大学出版社,2015:75,2.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5:742
-
743.
[11]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
讲话[N].光明日报,2016
-
07
-
02.
[13]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创建30年的回顾
和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4(1):27.
【基金项目:中国政法大学2016年博士研究
生创新实践项目“十八大以来 的意识形态
工作思想研究”(编号:2016BSCX32)】
【易香君: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
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
养】
11
2024年7月23日发(作者:柯冰冰)
继续教育研究
2018年第6期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信念、信仰、信心
易香君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8)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对于宣传当代中国核心意识形态具有重大作用。基
于这一重大关系,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树立主阵地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主要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是
什么、何以能、怎么能”这一逻辑思路,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得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是思想政治
教育的基本信念,‘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信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
根本信心”。总之,正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念、信仰、信心等三大核心问题的探寻和剖析,不但为思想政治教育
如何发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作用指明方向,而且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奠定实践基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信念;信仰;信心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94156(2018)0600507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在党
和国家的推动下、在学界理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下,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取得长足发展。作为
这一学科的核心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
开展就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和建设水
平。只有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几个核心问题,
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念、信仰和信心问题,才能
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并指明方向。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
的基本信念
(一)从内涵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研究,从学科建立
之初起到现在为止,学界给出不同的界定:一是仿
造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
界定。这一界定是学科建设最初在完全没有参照
的现状下,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以教育学
作为参照系展开研究所做的界定:“思想政治教育
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
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
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人
[1]
从这一概念的界定中,可们行动的社会行为。”
以从中发现“灌输”“强制”的影子。随着学科建设
的发展和深入,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把握上
出现不同的界定,包括“施加论”“转化论”或“培养
论”“内化论”。“施加论”主要是受教育学的影响,
这一界定主要强调按照一定阶级和社会的要求去
进行教育,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忽视教育对象
的真正需要和主体性的发挥。“转化论”认为:“思
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
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
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
[2]
从概念界定中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可以发现,“转化论”是在“施加论”的基础上再强
调“转化”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受教育者的
主体性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性,有一定的
进步意义。“培养论”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是
培养、塑造一定社会新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实
践活动。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包
[3]
。这一界定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事实上与“转化论”类似,在培养和转化的过程中
所接受到的都是当时特定条件下的思想道德教
5
育。而“内化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按
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
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
[4]
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相较于“转化论”,“内化
的切实可行的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关键性的一
步。因此,通过对这一内涵的把握,受教育者才能
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形成一种“我必须
做”的信念,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从特性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形
成的,直到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才正式提出思想政
治教育这一概念。从这一产生过程来看,思想政
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是其根本属性。按照马克思
恩格斯的理论来讲,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的上层
论”显然有所发展,即它关注到受教育者主体能动
性的发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受教育者
自身的认可、接受,从而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
内容;但是,“内化论”仍然注重教育者对受教育者
的影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不足。因此,部分
学者又从“发展论”的角度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内
涵:“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
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
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
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
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5]
从这一界定可以发
现,“发展论”更加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注重受
教育者个人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具
体的过程中注重的是对受教育者的引导。
从以上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演进过
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越来越凸显
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发挥,更强调并尊重受教育
者的需要。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工
作,核心是“人”,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和社会发展
的需要。因此,回归人的需要和发展,是思想政治
教育的根本旨归。从这个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
育的内涵界定更应倾向于“发展论”。对此,教育
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结合学界关于“发展论”的内涵
界定,对思想政治教育做出统一界定:“思想政治
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
需要,以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理论为指导,在适
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
治、道德素质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
[6]
可见,思
想政治教育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强
调以人的发展和需要为指导,更加突出人的需要
和作用,这也是今天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指
导依据。从“以人为本”来看,受教育者才能真正
地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并不是“假大空”地
喊口号,而是依据社会和自身的需要和发展做出
6
建筑,是指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
的观念、观点、概念的综合,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
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
形式,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在客观上发挥着维护阶
级利益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统治阶
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
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
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
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
现,因而这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思想。”
[7]
之所以
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是指思想政治
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集
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治国理念,是经济工
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正是这种“生命
线”理论,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在
革命、建设、改革不同阶段的经验教训,集中反映
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另外,从思想政治教育
的目标和内容设定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中国
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并最终走上共产主义
而服务,不管是目标还是内容都是围绕这一要求
而设定,集中反映了当前我党和国家建设和发展
的根本要求。因此,不管是从历史还是现实来讲,
都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
总之,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
性,集中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内涵。随着
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理论界关于
意识形态上的斗争越来越为严重;如何在全球性
的意识形态斗争中站稳阵脚,最根本的就是要发
挥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作为“生命线”主阵地的意
识形态作用,帮助人们树立坚定不移的马克思主
义信仰,进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
指导地位。这也是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从学科范式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是什
么”
自2005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调整为马克思主
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范式研究进
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随着研究的深
9]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信念是不充足的
[
。
对此,笔者尝试从这一角度来论证“思想政治
教育是什么”这一学科研究范式的核心问题。根
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是属于意识这
一范畴领域,它是一种观念层面上的东西。由此,
可以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论证“思想政治教育是
什么”。认识和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
两大核心概念,是从历史层面来论证的基本落脚
点:从认识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意
识而存在,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这种决定表现
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逐渐产生以研究取
向为坐标的范式论研究、人学范式研究、文化范式
研究、社会学范式研究等不同的范式论,这些范式
论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33年
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自身认识的基本状态和水
平。因此,从学科范式的角度来审视思想政治教
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范式研究领域中,库恩的范式理论不仅是
西方科学哲学领域中的重大理论,还是我国人文
和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以上关于思想
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范式的几大种类也是根据库恩
的范式理论所界定的。按照库恩对“范式”所做的
界定,范式是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具有浓郁
形而上意味的知识信念和价值;二是由逻辑、方法
等构成的公式、公理;三是直接面向自然现象和学
习者的具体个案。对此,库恩用“学科基质”这一
概念来代替“范式”,认为它应包括符号概括、形而
上学范式、价值和范例等四个要素
[8]
。其中,符号
概括就是学科共同体成员能无异议也不加怀疑地
使用的公式。相较于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符
号概括的实质就是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这
一核心问题,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存在的前
提性信念。如何论证这一核心问题,目前的理论
界还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和依附性论
证,还未从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所是”的哲学本体
论去论证。理论界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研究范式若没有完成在历史与逻辑统一基础上的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哲学本体论证明,
为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而导致
必然产生相应的手段(一般包括思想)来解决这一
矛盾。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解决人们在
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之间产生的矛盾,促使主
观正确反映客观,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而主客
观之间的矛盾,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产生的重
要根源。从实践上来讲,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是主
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思想转换为行为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引导人们形成与客观世界相符
合的思想,还要引导人们将这一思想用以指导行
为,进而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通
过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来影响人的社会行为。可
见,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产生的主要根
源,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在。总之,在实
践基础上的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矛盾促使思想政治
教育的产生。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
心信仰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价值意蕴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是由马克思恩格
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
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
学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前进,马克
思主义仍然是当前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指导
思想。之所以马克思主义历经两个世纪还具有如
此大的影响力,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所具
有的价值意蕴。
7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来讲,它是以实践为
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正是这种强大的
生命力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所具有的内在
价值。所谓科学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
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为人类社会
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所谓革命性,是指马克思主义
是为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服务的科学理论,其最
终目的是要实现以“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
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为主要特征
的共产主义社会。正是这种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崇
明确的态度,即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理论品
质。正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
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
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
[10]
法。”另一方面,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对待马
克思主义。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因为经济全球
化、政治全球化、互联网技术等俨然形成一个“地
1世纪的马克思主球村”;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2
义就成为当前发展的一个紧迫问题。对此,理论
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工作者提出要开辟2
高的社会理想,不仅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社会发展
进步指明方向,还契合当今“以人为本”的价值理
念。
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来看,它尽管诞生
于欧洲,但其理论观照的却是全世界。一方面,马
克思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
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伟大发展。马克思恩格
斯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这两大发现,把社会
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
恩格斯的思想,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运用到俄国
实践中,从而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早期先
进知识分子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下,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
历史进程,从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可见,正是
在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
实践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彰显了伟大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它
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是发展中的马
克思主义。到今天为止,我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
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
程中,逐渐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思想。这些思想与马克思
主义一脉相承,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奋
斗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
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看,可以从两个
角度把握: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本身为我们提供了
8
界,就需要用新的思维方式来发展21世纪的马克
思主义。除了要坚持实践思维、批判思维、历史思
维,还要坚持人本思维、全球思维等其他思维方
式。正是因为有着科学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才能
历经两个世纪依然生机勃勃。
(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证明
1840年以来,中国从一个东方大国逐渐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中
国已无力抵制和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为挽救
民族危亡,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奋起反抗,
包括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以康有为为代
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
级革命派等借助西方的力量试图挽救中国,但是
结果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正确的理论
指导。直到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以李大钊为首的
中国先进青年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成为那时
影响中国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重要思潮。
随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成立,
并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下来。
今天,回顾中国共产党建党96周年的辉煌历史可
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发挥了
重要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引导毛泽东等中国
共产党人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并
在革命的过程中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从
而为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可能。在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时期,马克思主义从中国共产
党的指导思想上升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并指导以
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启了确立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的进程,并形成“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为1956年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提供了可能。在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国家的
重大指导思想,不断结合我国面临的具体实际,指
导我们党和国家方方面面的建设,为实现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到今天为
止,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
重要指导思想,对我们党和国家当前面临的社会
现实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努力。这是当前我国面临
的最大现实问题,是其他一切工作的根本目标。
因此,其他一切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这一目标。
对此,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
的奋斗目标?最根本的是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做
指导。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出此结
论:一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来看,它
是中国几代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
革命、建设、改革阶段共同的奋斗结晶。以毛泽东
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才能摆脱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窘境,中国才能实现国家独
立、民族富强,中国才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
国家。 指出:“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
旗帜。96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
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
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
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
主义。这使我们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
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
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
改革,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无论是处于顺境
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
仰。”
[11]
可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党和国家伟
大的真理。作为反映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思想政
治教育,更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用马克思主义
信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工作。
(三)现实目标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面临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提出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
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党和国家从全局出
发,统筹推进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
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和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
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着手,以
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
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革命和建设时
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形成毛泽东思想,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基础;以
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改革时
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当时我国的具体
国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邓小平
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
改革时期,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
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
体在21世纪初面临新的世情、国情,继承和发展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科学发展观重大理论。
目前,以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临新形势
和新任务,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
而形成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
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建党以来,就承载着我们
党和国家的理想和探索,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二是从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核来看,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包含融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为一体的
科学内涵。四者相辅相成,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
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发展根
基,共同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四者
之间的关系来看,理论体系是道路、制度、文化的
行动指南,为道路、制度、文化指明了方向。由此
得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的指导思想,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
度、文化的指导思想。综上可知,要实现中国梦和
9
“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离不开坚持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更离不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思想。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教
育的根本信心
198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
984年开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决定于1
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至此,思想政治
教育学科化建设开始起步。目前,思想政治教育
识形态高地,就有必要对当前我国面临的世情和
国情加强研究,形成理论以指导实践。可见,加强
专题研究,也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题
中应有之义。经过33年的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
育在专题研究方面也取得不少成果,形成以课题、
专著、论文为主要形式的研究成果。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
不少成果,为学科的成熟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
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
表现为: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像范畴、本质、规律
学科化发展在理论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
面都取得重大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
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
活动的开展树立了信心。
(一)理论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理论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构成思想政治
教育学科理论的基本骨架,对学科的发展至关重
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33年以来,主要围绕
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交叉学科研究、专题
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已经取得不少重大成果。
在基础理论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形成以思想
政治教育学原理为核心的基础理论,这些理论主
要通过具体的理论、观点表现,包括思想政治教育
的研究对象、概念范畴、理论基础、地位功能、产生
根源、本质特征、规律、价值、结构、载体、原则、方
法论、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等理论。在
交叉学科方面,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
他学科之间在某些程度上在内容与方法上的交叉
和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33年来,与管理
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法学
等学科存在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思
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美学研究、比较
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网络思想
政治教育等分支学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
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专题理论方面,随着历史
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我国面临的世情、国情也随之
改变,党和国家为此做出相应的政府决策以应对
这些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意
10
等问题还未达成共识;在交叉学科研究方面,还需
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野;在专题研究方面,
还需加强“问题意识”等。这些问题需要思想政治
教育学科的理论工作者加强研究。
(二)人才培养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人力支撑
人才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主
旨。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白显良指出:
“人才是学科的名片和标识码。”对此,培养学科人
才是学科发展的必然旨归。思想政治教育学自
1984年开始学科建设以来,在人才培养上形成自
己学科独有的培养体系,具体包括:一是形成思想
政治教育本科、硕士、博士完备的招生体系,为专
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依托平台。1984年,教育部
在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12所高校设置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1988年,复旦大学、南开
大学、武汉大学等10所高校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的名义首批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0年,国务院
学位委员会正式增设思想政治教育硕士授权专
业;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武汉大学等高
校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
授权点。至此,经过12年的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
育学科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层次完备的招生体
系。据统计,“目前全国高校共有思想政治教育学
科本科办学点271个、硕士点282个、博士点75
个”
[12]
。二是形成专门人才包括“两课教师”“辅
导员”的特殊培养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
展离不开“专精职”的教师人才队伍,特别是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考虑到过去“两
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低学历情况,“教育部依托开
办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校,
开办‘两课’教师硕士学位课程进修班,从1998年
起连续招生四届,使数千名‘两课’教师的专业素
[13]
质得以提升并获得了硕士学位”。随后,每年还
学科建设服务。另外,为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
组织保障,党和国家还从组织建设、思想建设、能
力建设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进行全面建
设,使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更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
要。
参考文献:
[1]石书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目的性阐释
[J].思想教育研究,2017(2):19.
[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
单列一定的专项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招生指
标,专门招收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
导员。
综上可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已经
3年来,形成本学科独有的培养体系。学科发展3
经过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层次的专业培养以及思
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特殊的培养内容,思
想政治教育学科已经培养出一大批专门人才,为
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人力支撑。
(三)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
的主体,离开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就无法进行下
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结构和素质就决
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质量和成效。自1984年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建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队
伍逐渐形成自身的队伍体系,包括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以及日
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政工干部、教师(辅导员、班主
任)队伍。这三支队伍各司其职,专业教师队伍主
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并指导实践;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主要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和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并且将现实问题纳入研究,结合理论进行实践指
导,帮助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问题;政工干部和教师队伍主要以思想政治
教育为主线,寓教育于学生党建、团建、日常教育
管理与服务以及课外活动等方面。但总的来说,
三支队伍都要树立和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
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明确自己职责的学科
属性和定位,结合本职工作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
理论水平、道德修养和工作能力,为思想政治教育
书出版社,1985:59.
[3]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
出版社,1988:1.
[4]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3:290.
[5]鲁 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
版社,1990:128.
[6]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2:178.
[8][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63
-
168.
[9][12]吴 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三十年[M].上海:
东华大学出版社,2015:75,2.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5:742
-
743.
[11]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
讲话[N].光明日报,2016
-
07
-
02.
[13]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创建30年的回顾
和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4(1):27.
【基金项目:中国政法大学2016年博士研究
生创新实践项目“十八大以来 的意识形态
工作思想研究”(编号:2016BSCX32)】
【易香君: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
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
养】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