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IT圈
>
辉煌的禄来Rollei 35
2024年8月9日发(作者:范姜驰婷)
辉煌的禄来Rollei 35
上个世纪60年代,由于35mm相机各项性能的快速提高,以及胶片颗粒得到极大的改
善,使得35mm相机替代又大又笨的双反相机的呼声日渐高涨。日本的奥林巴斯公司从19
60年开始发行Olympus PEN系列半格机产品,迅速占领了微型机市场。到1964年已累计
销售PEN系列相机580万台。此时的禄徕公司关注到这种发展趋势,于同年推出了使用16
mm胶卷的Rollei 16s相机,为日后所生产的Rollei 35相机奠定了所需的技术基础。1966
年禄徕公司适时推出了Rollei 35型相机,率先在高档微型机上使用了24×36mm规格的底
片,以此在整个世纪中定立了高档微型机的标准。该机体积小巧(97×32×60mm)、重量
轻(370克)、设计独特。这部当时世界上尺寸最小的35mm相机的诞生,开始了Rollei
袖珍相机的崭新历程,同时也开创了实用相机微型化的先河。
Rollei 35相机是由世界著名工艺师兼天才设计者海因茨·瓦茨科亲手设计出来的精品。该
机机身的前面板上别出心裁的设置了光圈调节盘和快门时间调节盘,机顶设有追针式曝光
表,测光系统采用了高森的技术和元件,可以帮助获得准确的曝光。Rollei 35相机的快门
时间为B门、1/2—1/500秒;采用40mm f/3.5镜头,光圈:f/3.5—f/22,大部分为卡尔·蔡
斯(Carl Zeiss)的传统4片3组天塞(Tessar)结构镜头、少量施耐德镜头和一部分Roll
ei标记镜头。标有Rollei标记的镜头,既有德国产的,也有新加坡产的,仍然采用天塞结构。
该机目测调焦,最近调焦距离0.9m(调焦环上的刻度在制式上有差别)。Rollei 35相机,
小巧精致,在手中把玩给人一种典雅、华丽的贵族气,即使不是摄影专业人士,观看此机也
无不被它至今依然新奇的造型和精美的制造工艺所征服。
Rollei 35系列产品中,第一款被命名为“Rollei 35”。因产地及选用镜头的差异,陆续生
产了四种变型(见下表)。第一种变型机的产地在德国,采用Carl Zeiss天塞结构镜头,序
列编号是300,在德国生产了5年,共计生产了310800台。
德国产原型机
产地标识为德国
从1971年开始禄徕公司建立了新加坡工厂,专门生产35mm相机。最初的款式是由蔡
斯公司提供镜头及快门,禄徕提供其它部件生产的组装品,这也成为Rollei 35系列产品中
的第二种变型款式。
第三种变型款式非常有趣,禄徕公司于1972年开始,在新加坡工厂生产采用施耐德4
片3组Xenar结构的机型,据推测可能是Zeiss的供应不足所致。
第三种变型
第四种变型款式大约是1972年底或1973年初,可能是为了应付Zeiss供应不足的问题,
新加坡工厂获得了卡尔·蔡斯公司的授权,自己生产了用于Rollei 35的镜头和快门。从此R
ollei相机有了自己标记的镜头。
第四种变型
在此阶段新加坡连同Zeiss镜头组装品、Schneider镜头组装品、Rollei标记的成品共生
产了188000台。
第一款 Rollei 35 生产年表
镜头类
生产日期 产地
型
产品编号
1966-1971
德国
年
蔡司
3000201-331100
0
1971-1973
年
新加
蔡司
坡
3312000-349999
9
1971-1973
年
新加
施奈德
坡
3312000-349999
9
1971-1973
年
新加
坡
禄莱标
识
3312000-349999
9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清晰地了解了Rollei 35相机四种型号的来源及分类。
随着Rollei 35获得的空前成功,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相机工业的发展,日本几乎立刻成为
了35mm机械相机生产的忠实追随者。由于日本的制造成本低廉,管理技术较先进,其廉
价仿制品无论品种还是价格,都极具竞争力。最先发售的仿制品是日本的培脱利-35相机,
片幅是135半格机。此机一经面世,迅速挤占了Rollei 35的市场。此刻的禄徕公司已经感
受到来自培脱利-35相机的巨大挑战。于是,在1969年适时推出了Rollei 35的普及版“R
ollei B35”作为对日本仿制品的有力反击。
普及版相机大多是在原型机的基础上简化而来的,Rollei B35也不例外。首先Rollei B35简
化了测光系统,将原型机上的硫化镉(CdS)测光系统简化为硒(Se)测光系统。第二,将
Rollei 35最具特色的两只“大眼睛”(光圈盘,快门时间盘)去掉了,将快门时间盘改设在镜
头根部,光圈盘设在镜头前部的调焦环稍后部,使得快门时间盘、光圈盘又重回经典设计的
位置。镜头依然使用Carl Zeiss的镜头,但结构简化为三枚玉Triotar结构(3片3组),
最大光圈依然是f/3.5。快门时间则去掉了1/30秒以下的挡位,保留了B门,1/30秒以上
挡位与Rollei 35相同。外型尺寸与Rollei 35相仿,只是高度降低了2mm(97×32×58),
重量减轻了100克,仅为270克。与Rollei 35相比取景窗由右侧移到了左侧偏中部位。将
Rollei 35的硫化镉测光窗去掉,改由在取景窗旁的硒光电测光板代替。同时改换了镜头定
位锁定钮的位置。早期型号是德国制造的,采用Carl Zeiss镜头,黄铜外壳,表面喷涂处理,
机身分黑白两色。1969-1975在德国共制造了10万台,序列编号:4400000-4499999。
从1971-1978年,禄徕公司开始在新加坡工厂生产Rollei B35,初期亦是采用Carl Zei
ss镜头,黄铜外壳,表面喷涂处理,机身分黑白两色。从1975年开始外壳改为铝合金制造,
全部为黑色,使用Rollei标记的镜头。序列编号:4600000-4699999,在新加坡共生产了
10万台。
Rollei B35
在Rollei B35发行之后,禄徕公司为了抵御日本廉价袖珍相机对其固有市场的冲击,紧
跟Rollei B35之后发行了Rollei C35进一步加强其市场占有率。
Rollei C35是Rollei 35系列产品中,功能最简单的普及型号。无论是发售当初还是现在
的二手价格,均为Rollei 35系列产品中最便宜的型号。尽管如此,Rollei C35仍有“最著名
的Rollei 35”之称。
Rollei C35的内部结构及外部造型同Rollei B35几乎一模一样,依然采用Carl Zeiss 4
0mm f/3.5 Triotar结构镜头,快门时间也是B门、1/30-1/500秒。由于去掉了测光系统,
使得此款机型故障率极低。在发行了30多年后的今天也不必担心其测光元件老化等问题发
生。
Rollei C35
Rollei C35全部是在德国生产的,序列编号及生产数量不详。生产年代是1969-1971,
按禄徕公司生产的惯例估计应在10万台左右。1970年禄徕公司为了庆祝成立50周年,特
别推出了一款金机以示纪念,型号是“C35 Gold”。
Rollei C35 Gold
初看型号,以为是Rollei C35的金机版,但是看到实物后才知道,此机是Rollei 35的金
机版,而非Rollei C35版。“C35 Gold”的金属外壳部分采用24K黄金制造。表面饰皮采用
鳄鱼皮粘贴,非常精美华丽。前期产品在德国制造,后期产品在新加坡制造。限量制造15
00台,编号不详,但每台均附有证书。
1974年推出的Rollei 35 S应该是禄徕公司的里程碑。它采用了Carl Zeiss 5片4组So
nnar(松纳)结构镜头。35 S的命名是根据其采用Sonnar镜头的第一个字母S 而来的。
禄徕公司此前一贯的做法是使用Carl Zeiss和Schneider镜头,或者前期采用前二者,后期
型号在获得授权后在新加坡工厂生产带有Rollei 标记镜头的相机。但由于Rollei早在1971
年就已经获得了Carl Zeiss的授权并投入了实际生产,积累了大量的制造经验。至1974年
时,已到了该自己制造镜头的时候了。
这样就诞生了镜头标记为Rollei HFT(HFT是指Rollei独有的高精密真空防反射增透膜)
Sonnar 2.8/40 Made by Rollei的Rollei 35 S。禄徕公司首次在Rollei 35系列产品采用S
onnar结构、光圈2.8的机型,为今后机型改换使用Sonnar结构大光圈镜头打下了基础。R
ollei 35 S的快门时间依然为B门、1/2—1/500秒,镜头:40mm f/2.8、光圈f/2.8—f/22,
外型尺寸与Rollei 35相同,重量稍轻,为345g。测光元件依然采用CdS。
Rollei 35 S从1974—1979年5年间共生产了30万台。序列编号:6500000—6799999,
全部在新加坡生产。
Rollei 35 S
禄徕公司在1974年同时推出了另一款系列产品Rollei 35 T。命名原则依然是采用Tess
ar的第一个字母T,以便和35 S区分开来。此机作为1971年在德国生产的Rollei 35的“克
隆体”。机身前部加注“T”,性能、规格、外型尺寸与Rollei 35一样,但重量减轻为330克。
Rollei 35 T
Rollei 35 T从1974—1980年6年间共生产了50万台,全部在新加坡工厂生产,是Ro
llei 35系列产品中产量最大的一款,序列编号:6000000—6499999。
禄徕公司1978年推出的Rollei 35 LED则是Rollei B35的“克隆体”,但在Rollei B35的
基础上加入了当时最新锐的SPD测光系统;同时取景屏内加入了LED发光显示,提示曝光
是否准确。其余性能、规格、外型尺寸均与Rollei B35相同。重量更轻了,达到了空前的2
40g。Rollei 35 LDE全部由新加坡工厂制造,从1978年开始制造至何时停产不详,共生产
了30万台。序列编号:7300000—7599999。
Rollei 35 LDE
到了1978年,禄徕公司又推出了一款新的纪念机型,即Rollei 35 S银特别纪念版。相
机外壳采用纯银制造,连饰皮也是银色的。规格、性能、外型尺寸与Rollei 35 S并无大异。
重量轻了5g为340g。从1978—1980年共生产了两年,但数量、编号不详。(另据说是为
了庆贺ROLLEI生产了150万台相机,1978年10月—1979年7月,共生产了8千台 35S
SILVER LIMITED相机。其中:3千台刻有橡树标志,专供美国市场;还有5千台无橡树标
志的供应欧洲市场)。
紧接着禄徕公司在1979年推出了Rollei 35 TE。仍然采用CdS测光系统,但与Rollei
35及Rollei 35 T比较,改换了镜头定位锁定钮的位置(由机顶移至镜头右上方),在顶部
去掉了追针式测光表,在取景器内多了LED显示曝光提示,同时测光窗向中间移动、窗口
增大,测光电池由PX625型1.35V水银纽扣电池改为5.6V柱型铅锌电池,位置也由打开机
身盖从机内安装改到从机顶电池仓安装。Rollei 35 TE与Rollei 35 T规格、尺寸并无大异,
重量仍为330克。Rollei 35 TE在新加坡工厂共生产了3年,生产数量不详。
禄徕公司在1979年同时推出了Rollei 35 TE的姊妹机型——Rollei 35 SE。但Rollei 3
5 SE是Rollei 35 TE的提高版,是在Rollei 35 TE的基础上将40mm f/3.5 Tessar结构镜
头提升为40mm f/2.8 Sonnar结构镜头。除此之外二者在结构上完全相同。Rollei 35 SE
重量为345克。从1979年—1987年共生产了8年,全部由新加坡工厂生产。编号不详、
生产数量不详。
为纪念禄徕公司成立60周年,禄徕公司于1979年推出了Rollei 35 S Gold相机。该机外
壳部分使用镀金工艺,饰皮也有鳄鱼皮及蜥蜴皮版本之分。全部由新加坡工厂生产,限量1
500台,序列编号:0001—1500。到了1986年禄徕公司又推出了Rollei 35 S Platinum (R
ollei 35 S白金版)共限量生产了444台,是迄今Rollei 35系列产品中产量最少的一款。序
列编号为:1/444—444/444。
Rollei 35 S Platinum
为了纪念原型机Rollei 35的成功,禄徕公司于1990年又另辟蹊径开发了Classic产品系
列。从这时开始禄徕公司只在德国生产Classic系列的高档、纪念机型了。此机型也是Roll
ei 35的“克隆体”,稍加改进,采用Rollei HFT 40mm f/2.8 Sonnar镜头。将闪光灯插座从
底部移至机顶中部,同时把机顶快门旁的镜头复位锁移至镜头右上方。体积稍增大(100.8
×44.8×70.8mm),重量还是370克。
Rollei 35 Classic 钛黄版
1990年推出了Rollei 35 Classic的钛黄版,编号、产量不详。1992年推出了Rollei 35
Classic的白金版,编号、产量不详。1992—1993年推出了Rollei 35 Classic黑勋章版,编
号、产量不详。
Rollei 35 Classic 白金版
1992年推出了Rollei 35 Classic的黄金特别版,限量生产了500台,编号:920001—9
20500。1995年为了纪念禄徕公司创立75周年又推出了“75周年”黄金特别版,序列编号:
01/01—12/75。文中未介绍1997年生产的这个Rollei 35 Classic Royal是什么版本,编号、
产量不详。
Rollei 35 Classic 黄金特别版
1981年Rollei 35相机随着禄徕公司新加坡工厂的关闭也终于停止了量产。目前只在德
国工厂生产特别版本的纪念机型。禄徕公司关闭新加坡工厂之日,正是日本相机崛起之时,
其间也正是日本小型廉价相机风靡世界各地的时候。Rollei 35高昂的制造成本无法抵御日
本相机的冲击,不得不逐渐放弃35mm小型相机的市场,转而将精力集中投入到了中片幅
领域6000系列相机的研发,并继续获得了巨大成功。
Rollei 35从最初发行的1966年迄今已经40年了,这其间Rollei 35相机既经历了引领
相机小型化潮流的横空出世,也经历了无可奈何的黯然引退。但这些都不会影响Rollei 35
相机在世界相机发展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
2024年8月9日发(作者:范姜驰婷)
辉煌的禄来Rollei 35
上个世纪60年代,由于35mm相机各项性能的快速提高,以及胶片颗粒得到极大的改
善,使得35mm相机替代又大又笨的双反相机的呼声日渐高涨。日本的奥林巴斯公司从19
60年开始发行Olympus PEN系列半格机产品,迅速占领了微型机市场。到1964年已累计
销售PEN系列相机580万台。此时的禄徕公司关注到这种发展趋势,于同年推出了使用16
mm胶卷的Rollei 16s相机,为日后所生产的Rollei 35相机奠定了所需的技术基础。1966
年禄徕公司适时推出了Rollei 35型相机,率先在高档微型机上使用了24×36mm规格的底
片,以此在整个世纪中定立了高档微型机的标准。该机体积小巧(97×32×60mm)、重量
轻(370克)、设计独特。这部当时世界上尺寸最小的35mm相机的诞生,开始了Rollei
袖珍相机的崭新历程,同时也开创了实用相机微型化的先河。
Rollei 35相机是由世界著名工艺师兼天才设计者海因茨·瓦茨科亲手设计出来的精品。该
机机身的前面板上别出心裁的设置了光圈调节盘和快门时间调节盘,机顶设有追针式曝光
表,测光系统采用了高森的技术和元件,可以帮助获得准确的曝光。Rollei 35相机的快门
时间为B门、1/2—1/500秒;采用40mm f/3.5镜头,光圈:f/3.5—f/22,大部分为卡尔·蔡
斯(Carl Zeiss)的传统4片3组天塞(Tessar)结构镜头、少量施耐德镜头和一部分Roll
ei标记镜头。标有Rollei标记的镜头,既有德国产的,也有新加坡产的,仍然采用天塞结构。
该机目测调焦,最近调焦距离0.9m(调焦环上的刻度在制式上有差别)。Rollei 35相机,
小巧精致,在手中把玩给人一种典雅、华丽的贵族气,即使不是摄影专业人士,观看此机也
无不被它至今依然新奇的造型和精美的制造工艺所征服。
Rollei 35系列产品中,第一款被命名为“Rollei 35”。因产地及选用镜头的差异,陆续生
产了四种变型(见下表)。第一种变型机的产地在德国,采用Carl Zeiss天塞结构镜头,序
列编号是300,在德国生产了5年,共计生产了310800台。
德国产原型机
产地标识为德国
从1971年开始禄徕公司建立了新加坡工厂,专门生产35mm相机。最初的款式是由蔡
斯公司提供镜头及快门,禄徕提供其它部件生产的组装品,这也成为Rollei 35系列产品中
的第二种变型款式。
第三种变型款式非常有趣,禄徕公司于1972年开始,在新加坡工厂生产采用施耐德4
片3组Xenar结构的机型,据推测可能是Zeiss的供应不足所致。
第三种变型
第四种变型款式大约是1972年底或1973年初,可能是为了应付Zeiss供应不足的问题,
新加坡工厂获得了卡尔·蔡斯公司的授权,自己生产了用于Rollei 35的镜头和快门。从此R
ollei相机有了自己标记的镜头。
第四种变型
在此阶段新加坡连同Zeiss镜头组装品、Schneider镜头组装品、Rollei标记的成品共生
产了188000台。
第一款 Rollei 35 生产年表
镜头类
生产日期 产地
型
产品编号
1966-1971
德国
年
蔡司
3000201-331100
0
1971-1973
年
新加
蔡司
坡
3312000-349999
9
1971-1973
年
新加
施奈德
坡
3312000-349999
9
1971-1973
年
新加
坡
禄莱标
识
3312000-349999
9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清晰地了解了Rollei 35相机四种型号的来源及分类。
随着Rollei 35获得的空前成功,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相机工业的发展,日本几乎立刻成为
了35mm机械相机生产的忠实追随者。由于日本的制造成本低廉,管理技术较先进,其廉
价仿制品无论品种还是价格,都极具竞争力。最先发售的仿制品是日本的培脱利-35相机,
片幅是135半格机。此机一经面世,迅速挤占了Rollei 35的市场。此刻的禄徕公司已经感
受到来自培脱利-35相机的巨大挑战。于是,在1969年适时推出了Rollei 35的普及版“R
ollei B35”作为对日本仿制品的有力反击。
普及版相机大多是在原型机的基础上简化而来的,Rollei B35也不例外。首先Rollei B35简
化了测光系统,将原型机上的硫化镉(CdS)测光系统简化为硒(Se)测光系统。第二,将
Rollei 35最具特色的两只“大眼睛”(光圈盘,快门时间盘)去掉了,将快门时间盘改设在镜
头根部,光圈盘设在镜头前部的调焦环稍后部,使得快门时间盘、光圈盘又重回经典设计的
位置。镜头依然使用Carl Zeiss的镜头,但结构简化为三枚玉Triotar结构(3片3组),
最大光圈依然是f/3.5。快门时间则去掉了1/30秒以下的挡位,保留了B门,1/30秒以上
挡位与Rollei 35相同。外型尺寸与Rollei 35相仿,只是高度降低了2mm(97×32×58),
重量减轻了100克,仅为270克。与Rollei 35相比取景窗由右侧移到了左侧偏中部位。将
Rollei 35的硫化镉测光窗去掉,改由在取景窗旁的硒光电测光板代替。同时改换了镜头定
位锁定钮的位置。早期型号是德国制造的,采用Carl Zeiss镜头,黄铜外壳,表面喷涂处理,
机身分黑白两色。1969-1975在德国共制造了10万台,序列编号:4400000-4499999。
从1971-1978年,禄徕公司开始在新加坡工厂生产Rollei B35,初期亦是采用Carl Zei
ss镜头,黄铜外壳,表面喷涂处理,机身分黑白两色。从1975年开始外壳改为铝合金制造,
全部为黑色,使用Rollei标记的镜头。序列编号:4600000-4699999,在新加坡共生产了
10万台。
Rollei B35
在Rollei B35发行之后,禄徕公司为了抵御日本廉价袖珍相机对其固有市场的冲击,紧
跟Rollei B35之后发行了Rollei C35进一步加强其市场占有率。
Rollei C35是Rollei 35系列产品中,功能最简单的普及型号。无论是发售当初还是现在
的二手价格,均为Rollei 35系列产品中最便宜的型号。尽管如此,Rollei C35仍有“最著名
的Rollei 35”之称。
Rollei C35的内部结构及外部造型同Rollei B35几乎一模一样,依然采用Carl Zeiss 4
0mm f/3.5 Triotar结构镜头,快门时间也是B门、1/30-1/500秒。由于去掉了测光系统,
使得此款机型故障率极低。在发行了30多年后的今天也不必担心其测光元件老化等问题发
生。
Rollei C35
Rollei C35全部是在德国生产的,序列编号及生产数量不详。生产年代是1969-1971,
按禄徕公司生产的惯例估计应在10万台左右。1970年禄徕公司为了庆祝成立50周年,特
别推出了一款金机以示纪念,型号是“C35 Gold”。
Rollei C35 Gold
初看型号,以为是Rollei C35的金机版,但是看到实物后才知道,此机是Rollei 35的金
机版,而非Rollei C35版。“C35 Gold”的金属外壳部分采用24K黄金制造。表面饰皮采用
鳄鱼皮粘贴,非常精美华丽。前期产品在德国制造,后期产品在新加坡制造。限量制造15
00台,编号不详,但每台均附有证书。
1974年推出的Rollei 35 S应该是禄徕公司的里程碑。它采用了Carl Zeiss 5片4组So
nnar(松纳)结构镜头。35 S的命名是根据其采用Sonnar镜头的第一个字母S 而来的。
禄徕公司此前一贯的做法是使用Carl Zeiss和Schneider镜头,或者前期采用前二者,后期
型号在获得授权后在新加坡工厂生产带有Rollei 标记镜头的相机。但由于Rollei早在1971
年就已经获得了Carl Zeiss的授权并投入了实际生产,积累了大量的制造经验。至1974年
时,已到了该自己制造镜头的时候了。
这样就诞生了镜头标记为Rollei HFT(HFT是指Rollei独有的高精密真空防反射增透膜)
Sonnar 2.8/40 Made by Rollei的Rollei 35 S。禄徕公司首次在Rollei 35系列产品采用S
onnar结构、光圈2.8的机型,为今后机型改换使用Sonnar结构大光圈镜头打下了基础。R
ollei 35 S的快门时间依然为B门、1/2—1/500秒,镜头:40mm f/2.8、光圈f/2.8—f/22,
外型尺寸与Rollei 35相同,重量稍轻,为345g。测光元件依然采用CdS。
Rollei 35 S从1974—1979年5年间共生产了30万台。序列编号:6500000—6799999,
全部在新加坡生产。
Rollei 35 S
禄徕公司在1974年同时推出了另一款系列产品Rollei 35 T。命名原则依然是采用Tess
ar的第一个字母T,以便和35 S区分开来。此机作为1971年在德国生产的Rollei 35的“克
隆体”。机身前部加注“T”,性能、规格、外型尺寸与Rollei 35一样,但重量减轻为330克。
Rollei 35 T
Rollei 35 T从1974—1980年6年间共生产了50万台,全部在新加坡工厂生产,是Ro
llei 35系列产品中产量最大的一款,序列编号:6000000—6499999。
禄徕公司1978年推出的Rollei 35 LED则是Rollei B35的“克隆体”,但在Rollei B35的
基础上加入了当时最新锐的SPD测光系统;同时取景屏内加入了LED发光显示,提示曝光
是否准确。其余性能、规格、外型尺寸均与Rollei B35相同。重量更轻了,达到了空前的2
40g。Rollei 35 LDE全部由新加坡工厂制造,从1978年开始制造至何时停产不详,共生产
了30万台。序列编号:7300000—7599999。
Rollei 35 LDE
到了1978年,禄徕公司又推出了一款新的纪念机型,即Rollei 35 S银特别纪念版。相
机外壳采用纯银制造,连饰皮也是银色的。规格、性能、外型尺寸与Rollei 35 S并无大异。
重量轻了5g为340g。从1978—1980年共生产了两年,但数量、编号不详。(另据说是为
了庆贺ROLLEI生产了150万台相机,1978年10月—1979年7月,共生产了8千台 35S
SILVER LIMITED相机。其中:3千台刻有橡树标志,专供美国市场;还有5千台无橡树标
志的供应欧洲市场)。
紧接着禄徕公司在1979年推出了Rollei 35 TE。仍然采用CdS测光系统,但与Rollei
35及Rollei 35 T比较,改换了镜头定位锁定钮的位置(由机顶移至镜头右上方),在顶部
去掉了追针式测光表,在取景器内多了LED显示曝光提示,同时测光窗向中间移动、窗口
增大,测光电池由PX625型1.35V水银纽扣电池改为5.6V柱型铅锌电池,位置也由打开机
身盖从机内安装改到从机顶电池仓安装。Rollei 35 TE与Rollei 35 T规格、尺寸并无大异,
重量仍为330克。Rollei 35 TE在新加坡工厂共生产了3年,生产数量不详。
禄徕公司在1979年同时推出了Rollei 35 TE的姊妹机型——Rollei 35 SE。但Rollei 3
5 SE是Rollei 35 TE的提高版,是在Rollei 35 TE的基础上将40mm f/3.5 Tessar结构镜
头提升为40mm f/2.8 Sonnar结构镜头。除此之外二者在结构上完全相同。Rollei 35 SE
重量为345克。从1979年—1987年共生产了8年,全部由新加坡工厂生产。编号不详、
生产数量不详。
为纪念禄徕公司成立60周年,禄徕公司于1979年推出了Rollei 35 S Gold相机。该机外
壳部分使用镀金工艺,饰皮也有鳄鱼皮及蜥蜴皮版本之分。全部由新加坡工厂生产,限量1
500台,序列编号:0001—1500。到了1986年禄徕公司又推出了Rollei 35 S Platinum (R
ollei 35 S白金版)共限量生产了444台,是迄今Rollei 35系列产品中产量最少的一款。序
列编号为:1/444—444/444。
Rollei 35 S Platinum
为了纪念原型机Rollei 35的成功,禄徕公司于1990年又另辟蹊径开发了Classic产品系
列。从这时开始禄徕公司只在德国生产Classic系列的高档、纪念机型了。此机型也是Roll
ei 35的“克隆体”,稍加改进,采用Rollei HFT 40mm f/2.8 Sonnar镜头。将闪光灯插座从
底部移至机顶中部,同时把机顶快门旁的镜头复位锁移至镜头右上方。体积稍增大(100.8
×44.8×70.8mm),重量还是370克。
Rollei 35 Classic 钛黄版
1990年推出了Rollei 35 Classic的钛黄版,编号、产量不详。1992年推出了Rollei 35
Classic的白金版,编号、产量不详。1992—1993年推出了Rollei 35 Classic黑勋章版,编
号、产量不详。
Rollei 35 Classic 白金版
1992年推出了Rollei 35 Classic的黄金特别版,限量生产了500台,编号:920001—9
20500。1995年为了纪念禄徕公司创立75周年又推出了“75周年”黄金特别版,序列编号:
01/01—12/75。文中未介绍1997年生产的这个Rollei 35 Classic Royal是什么版本,编号、
产量不详。
Rollei 35 Classic 黄金特别版
1981年Rollei 35相机随着禄徕公司新加坡工厂的关闭也终于停止了量产。目前只在德
国工厂生产特别版本的纪念机型。禄徕公司关闭新加坡工厂之日,正是日本相机崛起之时,
其间也正是日本小型廉价相机风靡世界各地的时候。Rollei 35高昂的制造成本无法抵御日
本相机的冲击,不得不逐渐放弃35mm小型相机的市场,转而将精力集中投入到了中片幅
领域6000系列相机的研发,并继续获得了巨大成功。
Rollei 35从最初发行的1966年迄今已经40年了,这其间Rollei 35相机既经历了引领
相机小型化潮流的横空出世,也经历了无可奈何的黯然引退。但这些都不会影响Rollei 35
相机在世界相机发展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