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7日发(作者:达彭丹)
献身党的统战及教育事业的宫明·姜巴曲日
木
作者:吐娜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04期
摘 要:宫明·姜巴曲日木活佛曾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巴伦台黄
庙第九世宫明。早在1950年解放军解放焉耆和靖县(今和靜县)时,年仅19岁的九世宫明活
佛就号召僧俗迎接解放军进入和靖县,并帮助维护当地社会秩序。他一生拥护中国共产党,拥
护人民政府,热爱祖国。他打破禁锢的宗教风气,倡导科学文化,为中国共产党的统战事业及
蒙古族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同时为加强新疆各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贡献了一分力量。
宫明是一位爱国的宗教人士,在新疆宗教界及蒙古族中有极高威望。
关键词:和静县;巴伦台黄庙;九世宫明活佛;黄教
中图分类号:B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2)04-0014-06
一、巴伦台黄庙
早在17世纪30年代,西部蒙古土尔扈特部在西迁伏尔加河下游时就已接受了藏传佛教
(俗称黄教)。1771年,土尔扈特部在其首领渥巴锡汗率领下离开伏尔加河流域东归故土伊
犁,清政府将其划为东、西、南、北四路,设四盟管辖。其中南路乌纳恩素珠克图盟为渥巴锡
汗所领,驻牧于巴音布鲁克草原和开都河流域,又称之为土尔扈特南部落,由54个旗、62个
苏木组成,今和静县蒙古族基本是渥巴锡汗王的后裔。东归后,土尔扈特部众依然信仰黄教,
并在清政府的扶持下,各盟旗相继建立了土木结构和毡帐式的黄教佛寺。
历史上新疆蒙古族的社会经济形态是“逐水草而居”,迁徙不定,因此一般都是先引入佛
像、佛经,建立库伦(毡帐式寺庙),后建造砖木结构的寺庙。新疆和平解放前,和靖县(今
和静县)土尔扈特南部落“共修设了32个大库伦(喇嘛昭),活佛、喇嘛堪布(教经的人)、
罗温盖扈特(管经律)公木子克盖林、盖尺小满金1002人,占蒙民总数十分之一。”新中国成
立初期喇嘛教在和静县的影响力依然很大,“和靖宗教力量尚大,喇嘛在群众中信仰很高,而
且数目很大,占蒙古族总数的十分之一,对蒙古族发展经济建设政治文化推动要出大部分力量
做喇嘛工作,如他们能生产进而争取青年喇嘛。”
土尔扈特部砖石结构的寺庙中巴伦台黄庙最大,蒙古语称之为“夏日苏木”(黄庙之意)。
巴伦台黄庙位于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巴伦台镇境内,天山深处环境清幽的峡谷内,是
南路盟土尔扈特的总庙,中路和硕特等盟众也来此朝拜。土木石结构的黄庙建于光绪十三年
(1887年),由南路盟长布彦绰克图汗王倡议联系,由青海省秋曾活佛和巴伦台七世宫明活
佛、永曾大喇嘛负责修建,两年后落成,光绪帝赐名“永安寺”。由于是黄教寺院,当地土尔扈
特人称之为“夏日苏木”,即“黄庙”之意,后毁于战乱。1903年,南路盟汗王布彦蒙库修缮黄
庙,光绪帝赐其庙名为“佑安寺”。
黄庙是南路土尔扈特盟的一个综合的中型寺庙,寺院组织有芒巴(又译写成曼巴,即医
学部)、确热(又译写成却来,经文密宗学院)、加特泼(又译写成居地巴,天文学部)三个
扎仓。扎仓是藏语,蒙古语称为“阿尔桑”,即学院。据说1914年七世宫明在巴伦台黄庙的院
址内修建了府邸,土尔扈特人称之为“拉卜楞”,藏族人称为“喇让”。有学者研究,黄庙是青海
省佑宁寺却藏昂学院的属寺,该学院的几大活佛系有郭莽活佛系。1929年,五世生钦活佛多
布敦策楞车敏(从拉萨转世之南路土尔扈特,只转了一世)又修建了两层楼的府邸。黄庙等级
职位有诺门汗呼毕勒罕1员(即宫明活佛)、托音堪布1员、托音绰尔济2员、托音绰尔济大
喇嘛1员(主持庙务及宗教活动)。此外有绰尔济喇嘛4名,即洛文(罗文)、格斯贵、公孜
特、尼尔瓦等。
20世纪50年代初期,巴伦台黄庙是焉耆专区28个黄庙的总寺,有大小喇嘛271人,其
中活佛1人,总喇嘛1人,相苟1人,堪布3人,大喇嘛20人,洛文11人,大门1人,格林
83人,格次林74人,满金82人。
二、宫明活佛来历及世系
1949年10月新疆和平解放前,新疆省藏传佛教有三个活佛系统,即旧土尔扈特南路盟的
宫明活佛、北路盟的夏立宛活佛和新土尔扈特部的格庆活佛。其中,宫明活佛是建立活佛系统
最早的,夏立宛活佛系是从青海转世而来,格庆活佛仅转生一世。1982年夏,九世宫明活佛
姜巴曲日木在接受新疆社会科学院学者采访时说:“新疆以前有3个活佛,一是宫明活佛,一
是夏律瓦(又译成夏立宛——引用者)活佛,一是尕拉青格根,宫明主持巴伦台黄庙,夏律瓦
主持和布克赛尔即和丰喇嘛庙,尕拉青格根主持阿勒泰的喇嘛庙。”其中,“夏律瓦”又译成夏
立宛;尕拉青,即清同治初年从甘肃省桃州地区来新疆塔城一带传教的棍噶扎拉参喇嘛。同治
四年(1865年),他因镇压伊犁、塔尔巴合台一带的“回民暴动”有功,同治帝賜他为活佛。格
根,蒙古语“活佛”之意。尕拉青格根主持的阿勒泰的喇嘛庙,即承化寺,光绪十六年(1890
年)棍噶扎拉参活佛及僧众又迁移至今乌苏县东路土尔扈特部巴音沟承化寺的属寺普庆寺,
1896年棍噶扎拉参圆寂后,转世于巴音沟普庆寺。
宫明·姜巴曲日木属于藏传佛教在卫拉特蒙古族中的活佛之一。宫明是法名,姜巴曲日木
是他的名字。据说宫明是藏语,目前汉文亦有“国明”“郭莽”“国门”等音译,意为“有很多门”。
南路土尔扈特甘见·列克西提大喇嘛根据藏文史料《宫明前世——额尔德尼活佛时期赐教》一
书所获,一世宫明·东古鲁普嘉木措在土尔扈特汗国于伏尔加河流域驻牧时,曾于17世纪初被
汗王派到西藏拉萨学经,在哲蚌寺(格鲁派前藏三大寺之一)的郭莽(宫明)扎仓取得“堪布”
称号,后又去青海拉卜楞寺(应为佑宁寺),担任过一世嘉木样(又译写成扎木英)夏德甫活
佛的经师,在此期间获取了宫明法号,即为宫明一世,自此土尔扈特部建立了活佛转世系统。
历世宫明活佛如下:一世宫明·冬古鲁普嘉木措;二世宫明·尕勒森迁里希日甫确吉坚赞;三
世宫明·罗卜藏丹增嘉木措;四世宫明·尕勒森迁里嘉勒参;五世宫明·罗卜藏排日里丹增;六世宫
明·尕翁尼玛;七世宫明·罗卜藏希日甫丹增嘉木措;八世宫明·丹增尼玛;宫明·九世姜巴曲日木;十
世宫明·罗卜藏土登丹拜久美。
九世姜巴曲日木(又译江巴曲日木、加布曲日木),于1931年10月5日生于新疆乌苏
县,3岁时被确立甄别为宫明第九世转世灵童,翌年正式确认,接到巴伦台黄庙学习经文。九
世宫明自幼聪明过人,极有灵性,几年时间就能够用蒙古语和藏语两种文字念经,因此15岁
时就座床了(管理黄庙宗教事务),后来又到学校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汉语),掌握了基础汉
语。
三、宫明活佛在民族教育、统战等事业所做的贡献
1950年解放军解放焉耆地区(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时,年仅19岁的九世宫明·姜巴
曲日木活佛显示出睿智英明的才能,号召僧俗迎接解放军进入和靖县(今和静县),并帮助维
护当地社会秩序。他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人民政府,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他打破禁锢
的宗教风气,倡导科学文化。他为了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为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做
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关心国家大事,为了及时了解党与政府的法令及政策,他订阅了《新疆日
报》(蒙古文版),并坚持每天阅读。
1950年抗美援朝时期,他积极捐献,共捐了50匹马、1000块银圆、3支步枪和1两黄
金。他还号召群众交出枪支,支援抗美援朝。“他的爱国行为不仅在宗教上层人士中引起了很
大反响,而且在整个蒙古族群众中树立了榜样。在他的带动下,从上到下很快就动员起来了,
大家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出力,掀起了抗美援朝的热潮。”宫明常常对弟子们
说:“蒙古族人民在共产党、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正在飞跃地前进,我们当喇嘛的也不应落
后,我们也应该懂得科学,应该懂得人民政府的政策。”
由于新疆社会经济发展较慢,农牧区社会相对封闭,蒙古族农牧民的文化素质普遍有待
提高,尤其是地处巴音布鲁克高原偏僻山区的牧民,因交通闭塞,经济结构单一,仍保持着固
有特色。比如巴伦台山区,据档案记载:“该区解放前没有设过学校,因多系喇嘛,尤其是全
焉耆区蒙古族的总大庙的所在地,由于国民党封建社会的统治和欺骗之下,在政治和文化上抬
不起头来,对宗教封建迷信很深,所以对学校不关心,解放后两年多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
导下随着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减租反霸社会改革运动的开展,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得到
翻身,提高了觉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宫明活佛的思想在宗教界人士中表现得比较进步。其师傅甘
见大喇嘛也是一个思想进步的民主人士。1953年和靖县统战部门曾对该县宗教情况做了摸底
调查,重点以巴伦台黄庙为典型开展工作。调研组经过认真细致的调研后认为,由于该县人民
政府在宗教人士及群众中大力宣传,大部分喇嘛对党的宗教和民族政策有了认识。调查报告中
指出:“如宫明活佛、当曾喇嘛,自从他们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和各大城市的工矿后回来时对
我们国家各项伟大建设事业,在他的思想上影响很深,并向大小喇嘛做了传达,引起了喇嘛们
的兴奋,大家提出要在总庙自己开办合作社及医院……不过对宗教(信仰)自由的这方面精神
领会还是很不够的,只有今后加强宗教信仰自由的宣传教育,这样使他们对我党和政府的宗教
政策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认识。”
自黄教传入蒙古族诸部直至近现代以来,黄教对蒙古民族的生产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由于黄教倡导“男三者一人必为僧”“一子成僧,九组生辉”的思想,再加黄教僧规“僧侣不
得娶妻”,从而影响了蒙古族人口的增长,导致劳动力缺乏。在生活方面产生的影响也甚深,
祈福禳灾、婚嫁喜事、生老病死等事宜,无不由喇嘛们诵经算卦决定。
受宗教影响较深的一些群众存有“不需要学习读书,念经就好”的错误思想,因而不愿送学
龄儿童到学校上学。针对此现象,宫明活佛积极响应政府要重视民族教育事业的政策,励志唤
醒同胞自强,兴办民族教育。他带着秧歌队到农牧区挨家挨户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办学受
教育的重要性,动员农牧民将子女送到学校读书。同时,他与甘见喇嘛等进步僧侣将寺庙的学
徒送到公立学校读书。在他们的动员下,当地有200多名农牧民将子女送到学校。经过当地政
府及宫明等民主进步人士的努力,1952年底,焉耆专区已恢复和新建了7所蒙古族小学,共
有学生1200多名。其中一所是宫明在老巴伦臺区办的,他自任校长,办学费用和学生的生活
开支均由巴伦台黄庙寺庙捐助。据档案记载:“他带头发动所有喇嘛自动捐东西,并自己捐出
两层楼房的一所(计有20多间房子)为校舍,还发动喇嘛兹将小满金娃(即寺庙学徒)送入
小学,从此引起该区老乡们也送子女入学。”
由于牧区生活条件恶劣,牧民的子女没有养成常洗澡的习惯,再加上从牧区到村镇生活
后一些学生水土不服,不适应学校寄宿制生活因而生病。1952年春天,巴伦台学校有20多名
学生生病,还有一名病故。这样,新学期开学时,有些家长就不愿送孩子上学了。于是,宫明
除了教育学生讲卫生外,个人还捐了3匹马,用卖马的钱专门为学生修建了澡堂。卫生条件改
善以后,学生患病现象相对减少。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宫明活佛上述作为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为焉耆地区乃至新疆蒙古族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一份贡献。
1952年8月初,九世宫明·姜巴曲日木活佛被选为新疆省各族各界代表第一届二次大会的
代表,受邀出席在乌鲁木齐市举行的新疆省各族各界代表会议,与会期间他接受了记者的采
访,采访记录刊登在1952年8月30日的《新疆日报》(汉文版)上,成为了解宫明的珍贵且
难得的资料。在记者采访中,他深有感触地说:“他认为解放后的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历
史上的第一次。”记者称他共计说了4个第一次,即:“解放后我们蒙古族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宗教信仰得到真正的自由,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政府给蒙古族人民贷款,
军队帮助蒙古族人民生产,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蒙古族讨论和决定自己的事,更是历史上的
第一次!”
1952年国庆前夕,他又赴京参加了国庆观礼。1953年他到北京参加了中国佛教协会的成
立大会,并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在此期间他随团参观了祖国各地的矿山、工厂和有名的
庙宇,从而增加了对祖国的热爱,并对党的宗教信仰政策有了进一步认识。1952年8月,宫
明与焉耆地区民族宗教人士到乌鲁木齐市慰问解放军。15日在新疆省政府礼堂举行的仪式
上,他代表宗教人士向党和政府献锦旗,以示坚决跟着共产党走,坚决拥护民主改革的决心。
从其履历表可知,1954年至1964年,他连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第二、第三届人民代表
大会代表及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委第一、二、三届常委。1955年11月15—19日,在焉耆县
召开的巴州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宫明·姜巴曲日木活佛当选为常委。1959年10月
在巴州第二届会议上,他又当选为常委。1962年11月巴州政协的第三届委员会、1965年巴州
政协的第四届委员会上他均当选为副主席。1956年至1962年,他担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联
委员和全国青联委员。1957年1月21日至29日在焉耆县召开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届人民
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宫明·姜巴曲日木当选为委员。1958年6月7日至13日在焉耆县召开
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他又当选为委员。
九世姜巴曲日木(又译江巴曲日木、加布曲日木),于1931年10月5日生于新疆乌苏
县,3岁时被确立甄别为宫明第九世转世灵童,翌年正式确认,接到巴伦台黄庙学习经文。九
世宫明自幼聪明过人,极有灵性,几年时间就能够用蒙古语和藏语两种文字念经,因此15岁
时就座床了(管理黄庙宗教事务),后来又到学校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汉语),掌握了基础汉
语。
三、宫明活佛在民族教育、统战等事业所做的贡献
1950年解放军解放焉耆地区(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时,年仅19岁的九世宫明·姜巴
曲日木活佛显示出睿智英明的才能,号召僧俗迎接解放军进入和靖县(今和静县),并帮助维
护当地社会秩序。他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人民政府,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他打破禁锢
的宗教风气,倡导科学文化。他为了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为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做
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关心国家大事,为了及时了解党与政府的法令及政策,他订阅了《新疆日
报》(蒙古文版),并坚持每天阅读。
1950年抗美援朝时期,他积极捐献,共捐了50匹马、1000块银圆、3支步枪和1两黄
金。他还号召群众交出枪支,支援抗美援朝。“他的爱国行为不仅在宗教上层人士中引起了很
大反响,而且在整个蒙古族群众中树立了榜样。在他的带动下,从上到下很快就动员起来了,
大家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出力,掀起了抗美援朝的熱潮。”宫明常常对弟子们
说:“蒙古族人民在共产党、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正在飞跃地前进,我们当喇嘛的也不应落
后,我们也应该懂得科学,应该懂得人民政府的政策。”
由于新疆社会经济发展较慢,农牧区社会相对封闭,蒙古族农牧民的文化素质普遍有待
提高,尤其是地处巴音布鲁克高原偏僻山区的牧民,因交通闭塞,经济结构单一,仍保持着固
有特色。比如巴伦台山区,据档案记载:“该区解放前没有设过学校,因多系喇嘛,尤其是全
焉耆区蒙古族的总大庙的所在地,由于国民党封建社会的统治和欺骗之下,在政治和文化上抬
不起头来,对宗教封建迷信很深,所以对学校不关心,解放后两年多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
导下随着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减租反霸社会改革运动的开展,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得到
翻身,提高了觉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宫明活佛的思想在宗教界人士中表现得比较进步。其师傅甘
见大喇嘛也是一个思想进步的民主人士。1953年和靖县统战部门曾对该县宗教情况做了摸底
调查,重点以巴伦台黄庙为典型开展工作。调研组经过认真细致的调研后认为,由于该县人民
政府在宗教人士及群众中大力宣传,大部分喇嘛对党的宗教和民族政策有了认识。调查报告中
指出:“如宫明活佛、当曾喇嘛,自从他们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和各大城市的工矿后回来时对
我们国家各项伟大建设事业,在他的思想上影响很深,并向大小喇嘛做了传达,引起了喇嘛们
的兴奋,大家提出要在总庙自己开办合作社及医院……不过对宗教(信仰)自由的这方面精神
领会还是很不够的,只有今后加强宗教信仰自由的宣传教育,这样使他们对我党和政府的宗教
政策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认识。”
自黄教传入蒙古族诸部直至近现代以来,黄教对蒙古民族的生产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由于黄教倡导“男三者一人必为僧”“一子成僧,九组生辉”的思想,再加黄教僧规“僧侣不
得娶妻”,从而影响了蒙古族人口的增长,导致劳动力缺乏。在生活方面产生的影响也甚深,
祈福禳灾、婚嫁喜事、生老病死等事宜,无不由喇嘛们诵经算卦决定。
受宗教影响较深的一些群众存有“不需要学习读书,念经就好”的错误思想,因而不愿送学
龄儿童到学校上学。针对此现象,宫明活佛积极响应政府要重视民族教育事业的政策,励志唤
醒同胞自强,兴办民族教育。他带着秧歌队到农牧区挨家挨户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办学受
教育的重要性,动员农牧民将子女送到学校读书。同时,他与甘见喇嘛等进步僧侣将寺庙的学
徒送到公立学校读书。在他们的动员下,当地有200多名农牧民将子女送到学校。经过当地政
府及宫明等民主进步人士的努力,1952年底,焉耆专区已恢复和新建了7所蒙古族小学,共
有学生1200多名。其中一所是宫明在老巴伦台区办的,他自任校长,办学费用和学生的生活
开支均由巴伦台黄庙寺庙捐助。据档案记载:“他带头发动所有喇嘛自动捐东西,并自己捐出
两层楼房的一所(计有20多间房子)为校舍,还发动喇嘛兹将小满金娃(即寺庙学徒)送入
小学,从此引起该区老乡们也送子女入学。”
由于牧区生活条件恶劣,牧民的子女没有养成常洗澡的习惯,再加上从牧区到村镇生活
后一些学生水土不服,不适应学校寄宿制生活因而生病。1952年春天,巴伦台学校有20多名
学生生病,还有一名病故。这样,新学期开学时,有些家长就不愿送孩子上学了。于是,宫明
除了教育学生讲卫生外,个人还捐了3匹马,用卖马的钱专门为学生修建了澡堂。卫生条件改
善以后,学生患病现象相对减少。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宫明活佛上述作为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为焉耆地区乃至新疆蒙古族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一份贡献。
1952年8月初,九世宫明·姜巴曲日木活佛被选为新疆省各族各界代表第一届二次大会的
代表,受邀出席在乌鲁木齐市举行的新疆省各族各界代表会议,与会期间他接受了记者的采
访,采访记录刊登在1952年8月30日的《新疆日报》(汉文版)上,成为了解宫明的珍贵且
难得的资料。在记者采访中,他深有感触地说:“他认为解放后的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历
史上的第一次。”记者称他共计说了4个第一次,即:“解放后我们蒙古族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宗教信仰得到真正的自由,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政府给蒙古族人民贷款,
军队帮助蒙古族人民生产,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蒙古族讨论和决定自己的事,更是历史上的
第一次!”
1952年国庆前夕,他又赴京参加了国庆观礼。1953年他到北京参加了中国佛教协会的成
立大会,并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在此期间他随团参观了祖国各地的矿山、工厂和有名的
庙宇,从而增加了对祖国的热爱,并对党的宗教信仰政策有了进一步认识。1952年8月,宫
明与焉耆地区民族宗教人士到乌鲁木齐市慰问解放军。15日在新疆省政府礼堂举行的仪式
上,他代表宗教人士向党和政府献锦旗,以示坚决跟着共产党走,坚决拥护民主改革的决心。
从其履历表可知,1954年至1964年,他连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第二、第三届人民代表
大会代表及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委第一、二、三届常委。1955年11月15—19日,在焉耆县
召开的巴州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宫明·姜巴曲日木活佛当选为常委。1959年10月
在巴州第二届会议上,他又当选为常委。1962年11月巴州政协的第三届委员会、1965年巴州
政协的第四届委员会上他均当选为副主席。1956年至1962年,他担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联
委员和全国青联委员。1957年1月21日至29日在焉耆县召开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届人民
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宫明·姜巴曲日木当选为委员。1958年6月7日至13日在焉耆县召开
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他又当选为委员。
九世姜巴曲日木(又译江巴曲日木、加布曲日木),于1931年10月5日生于新疆乌苏
县,3岁时被确立甄别为宫明第九世转世灵童,翌年正式确认,接到巴伦台黄庙学习经文。九
世宫明自幼聪明过人,极有灵性,几年时间就能够用蒙古语和藏语两种文字念经,因此15岁
时就座床了(管理黄庙宗教事务),后来又到学校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汉语),掌握了基础汉
语。
三、宫明活佛在民族教育、统战等事业所做的贡献
1950年解放军解放焉耆地区(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时,年仅19岁的九世宫明·姜巴
曲日木活佛显示出睿智英明的才能,号召僧俗迎接解放军进入和靖县(今和静县),并帮助维
护当地社会秩序。他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人民政府,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他打破禁锢
的宗教风气,倡导科学文化。他为了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为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做
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关心国家大事,为了及时了解党与政府的法令及政策,他订阅了《新疆日
报》(蒙古文版),并坚持每天阅读。
1950年抗美援朝时期,他积极捐献,共捐了50匹马、1000块银圆、3支步枪和1两黄
金。他还号召群众交出枪支,支援抗美援朝。“他的爱国行为不仅在宗教上层人士中引起了很
大反响,而且在整个蒙古族群众中树立了榜样。在他的带动下,从上到下很快就动员起来了,
大家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出力,掀起了抗美援朝的热潮。”宫明常常对弟子们
说:“蒙古族人民在共产党、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正在飞跃地前进,我们当喇嘛的也不应落
后,我们也应该懂得科学,应该懂得人民政府的政策。”
由于新疆社会经济发展较慢,农牧区社会相对封闭,蒙古族农牧民的文化素质普遍有待
提高,尤其是地处巴音布鲁克高原偏僻山区的牧民,因交通闭塞,经济结构单一,仍保持着固
有特色。比如巴伦台山区,据档案记载:“该区解放前没有设过学校,因多系喇嘛,尤其是全
焉耆区蒙古族的总大庙的所在地,由于国民党封建社会的统治和欺骗之下,在政治和文化上抬
不起头来,对宗教封建迷信很深,所以对学校不关心,解放后两年多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
导下随着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减租反霸社会改革运动的开展,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得到
翻身,提高了觉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宫明活佛的思想在宗教界人士中表现得比较进步。其师傅甘
见大喇嘛也是一个思想进步的民主人士。1953年和靖县统战部门曾对该县宗教情况做了摸底
调查,重点以巴伦台黄庙为典型开展工作。调研组经过认真细致的调研后认为,由于该县人民
政府在宗教人士及群众中大力宣传,大部分喇嘛对党的宗教和民族政策有了认识。调查报告中
指出:“如宫明活佛、当曾喇嘛,自从他们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和各大城市的工矿后回来时对
我们国家各项伟大建设事业,在他的思想上影响很深,并向大小喇嘛做了传达,引起了喇嘛们
的兴奋,大家提出要在总庙自己开办合作社及医院……不过对宗教(信仰)自由的这方面精神
领会还是很不够的,只有今后加强宗教信仰自由的宣传教育,这样使他们对我党和政府的宗教
政策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认识。”
自黄教传入蒙古族诸部直至近现代以来,黄教对蒙古民族的生产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由于黄教倡导“男三者一人必為僧”“一子成僧,九组生辉”的思想,再加黄教僧规“僧侣不
得娶妻”,从而影响了蒙古族人口的增长,导致劳动力缺乏。在生活方面产生的影响也甚深,
祈福禳灾、婚嫁喜事、生老病死等事宜,无不由喇嘛们诵经算卦决定。
受宗教影响较深的一些群众存有“不需要学习读书,念经就好”的错误思想,因而不愿送学
龄儿童到学校上学。针对此现象,宫明活佛积极响应政府要重视民族教育事业的政策,励志唤
醒同胞自强,兴办民族教育。他带着秧歌队到农牧区挨家挨户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办学受
教育的重要性,动员农牧民将子女送到学校读书。同时,他与甘见喇嘛等进步僧侣将寺庙的学
徒送到公立学校读书。在他们的动员下,当地有200多名农牧民将子女送到学校。经过当地政
府及宫明等民主进步人士的努力,1952年底,焉耆专区已恢复和新建了7所蒙古族小学,共
有学生1200多名。其中一所是宫明在老巴伦台区办的,他自任校长,办学费用和学生的生活
开支均由巴伦台黄庙寺庙捐助。据档案记载:“他带头发动所有喇嘛自动捐东西,并自己捐出
两层楼房的一所(计有20多间房子)为校舍,还发动喇嘛兹将小满金娃(即寺庙学徒)送入
小学,从此引起该区老乡们也送子女入学。”
由于牧区生活条件恶劣,牧民的子女没有养成常洗澡的习惯,再加上从牧区到村镇生活
后一些学生水土不服,不适应学校寄宿制生活因而生病。1952年春天,巴伦台学校有20多名
学生生病,还有一名病故。这样,新学期开学时,有些家长就不愿送孩子上学了。于是,宫明
除了教育学生讲卫生外,个人还捐了3匹马,用卖马的钱专门为学生修建了澡堂。卫生条件改
善以后,学生患病现象相对减少。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宫明活佛上述作为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为焉耆地区乃至新疆蒙古族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一份贡献。
1952年8月初,九世宫明·姜巴曲日木活佛被选为新疆省各族各界代表第一届二次大会的
代表,受邀出席在乌鲁木齐市举行的新疆省各族各界代表会议,与会期间他接受了记者的采
访,采访记录刊登在1952年8月30日的《新疆日报》(汉文版)上,成为了解宫明的珍贵且
难得的资料。在记者采访中,他深有感触地说:“他认为解放后的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历
史上的第一次。”记者称他共计说了4个第一次,即:“解放后我们蒙古族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宗教信仰得到真正的自由,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政府给蒙古族人民贷款,
军队帮助蒙古族人民生产,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蒙古族讨论和决定自己的事,更是历史上的
第一次!”
1952年国庆前夕,他又赴京参加了国庆观礼。1953年他到北京参加了中国佛教协会的成
立大会,并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在此期间他随团参观了祖国各地的矿山、工厂和有名的
庙宇,从而增加了对祖国的热爱,并对党的宗教信仰政策有了进一步认识。1952年8月,宫
明与焉耆地区民族宗教人士到乌鲁木齐市慰问解放军。15日在新疆省政府礼堂举行的仪式
上,他代表宗教人士向党和政府献锦旗,以示坚决跟着共产党走,坚决拥护民主改革的决心。
从其履历表可知,1954年至1964年,他连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第二、第三届人民代表
大会代表及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委第一、二、三届常委。1955年11月15—19日,在焉耆县
召开的巴州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宫明·姜巴曲日木活佛当选为常委。1959年10月
在巴州第二届会议上,他又当选为常委。1962年11月巴州政协的第三届委员会、1965年巴州
政协的第四届委员会上他均当选为副主席。1956年至1962年,他担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联
委员和全国青联委员。1957年1月21日至29日在焉耆县召开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届人民
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宫明·姜巴曲日木当选为委员。1958年6月7日至13日在焉耆县召开
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他又当选为委员。
2024年9月7日发(作者:达彭丹)
献身党的统战及教育事业的宫明·姜巴曲日
木
作者:吐娜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04期
摘 要:宫明·姜巴曲日木活佛曾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巴伦台黄
庙第九世宫明。早在1950年解放军解放焉耆和靖县(今和靜县)时,年仅19岁的九世宫明活
佛就号召僧俗迎接解放军进入和靖县,并帮助维护当地社会秩序。他一生拥护中国共产党,拥
护人民政府,热爱祖国。他打破禁锢的宗教风气,倡导科学文化,为中国共产党的统战事业及
蒙古族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同时为加强新疆各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贡献了一分力量。
宫明是一位爱国的宗教人士,在新疆宗教界及蒙古族中有极高威望。
关键词:和静县;巴伦台黄庙;九世宫明活佛;黄教
中图分类号:B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2)04-0014-06
一、巴伦台黄庙
早在17世纪30年代,西部蒙古土尔扈特部在西迁伏尔加河下游时就已接受了藏传佛教
(俗称黄教)。1771年,土尔扈特部在其首领渥巴锡汗率领下离开伏尔加河流域东归故土伊
犁,清政府将其划为东、西、南、北四路,设四盟管辖。其中南路乌纳恩素珠克图盟为渥巴锡
汗所领,驻牧于巴音布鲁克草原和开都河流域,又称之为土尔扈特南部落,由54个旗、62个
苏木组成,今和静县蒙古族基本是渥巴锡汗王的后裔。东归后,土尔扈特部众依然信仰黄教,
并在清政府的扶持下,各盟旗相继建立了土木结构和毡帐式的黄教佛寺。
历史上新疆蒙古族的社会经济形态是“逐水草而居”,迁徙不定,因此一般都是先引入佛
像、佛经,建立库伦(毡帐式寺庙),后建造砖木结构的寺庙。新疆和平解放前,和靖县(今
和静县)土尔扈特南部落“共修设了32个大库伦(喇嘛昭),活佛、喇嘛堪布(教经的人)、
罗温盖扈特(管经律)公木子克盖林、盖尺小满金1002人,占蒙民总数十分之一。”新中国成
立初期喇嘛教在和静县的影响力依然很大,“和靖宗教力量尚大,喇嘛在群众中信仰很高,而
且数目很大,占蒙古族总数的十分之一,对蒙古族发展经济建设政治文化推动要出大部分力量
做喇嘛工作,如他们能生产进而争取青年喇嘛。”
土尔扈特部砖石结构的寺庙中巴伦台黄庙最大,蒙古语称之为“夏日苏木”(黄庙之意)。
巴伦台黄庙位于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巴伦台镇境内,天山深处环境清幽的峡谷内,是
南路盟土尔扈特的总庙,中路和硕特等盟众也来此朝拜。土木石结构的黄庙建于光绪十三年
(1887年),由南路盟长布彦绰克图汗王倡议联系,由青海省秋曾活佛和巴伦台七世宫明活
佛、永曾大喇嘛负责修建,两年后落成,光绪帝赐名“永安寺”。由于是黄教寺院,当地土尔扈
特人称之为“夏日苏木”,即“黄庙”之意,后毁于战乱。1903年,南路盟汗王布彦蒙库修缮黄
庙,光绪帝赐其庙名为“佑安寺”。
黄庙是南路土尔扈特盟的一个综合的中型寺庙,寺院组织有芒巴(又译写成曼巴,即医
学部)、确热(又译写成却来,经文密宗学院)、加特泼(又译写成居地巴,天文学部)三个
扎仓。扎仓是藏语,蒙古语称为“阿尔桑”,即学院。据说1914年七世宫明在巴伦台黄庙的院
址内修建了府邸,土尔扈特人称之为“拉卜楞”,藏族人称为“喇让”。有学者研究,黄庙是青海
省佑宁寺却藏昂学院的属寺,该学院的几大活佛系有郭莽活佛系。1929年,五世生钦活佛多
布敦策楞车敏(从拉萨转世之南路土尔扈特,只转了一世)又修建了两层楼的府邸。黄庙等级
职位有诺门汗呼毕勒罕1员(即宫明活佛)、托音堪布1员、托音绰尔济2员、托音绰尔济大
喇嘛1员(主持庙务及宗教活动)。此外有绰尔济喇嘛4名,即洛文(罗文)、格斯贵、公孜
特、尼尔瓦等。
20世纪50年代初期,巴伦台黄庙是焉耆专区28个黄庙的总寺,有大小喇嘛271人,其
中活佛1人,总喇嘛1人,相苟1人,堪布3人,大喇嘛20人,洛文11人,大门1人,格林
83人,格次林74人,满金82人。
二、宫明活佛来历及世系
1949年10月新疆和平解放前,新疆省藏传佛教有三个活佛系统,即旧土尔扈特南路盟的
宫明活佛、北路盟的夏立宛活佛和新土尔扈特部的格庆活佛。其中,宫明活佛是建立活佛系统
最早的,夏立宛活佛系是从青海转世而来,格庆活佛仅转生一世。1982年夏,九世宫明活佛
姜巴曲日木在接受新疆社会科学院学者采访时说:“新疆以前有3个活佛,一是宫明活佛,一
是夏律瓦(又译成夏立宛——引用者)活佛,一是尕拉青格根,宫明主持巴伦台黄庙,夏律瓦
主持和布克赛尔即和丰喇嘛庙,尕拉青格根主持阿勒泰的喇嘛庙。”其中,“夏律瓦”又译成夏
立宛;尕拉青,即清同治初年从甘肃省桃州地区来新疆塔城一带传教的棍噶扎拉参喇嘛。同治
四年(1865年),他因镇压伊犁、塔尔巴合台一带的“回民暴动”有功,同治帝賜他为活佛。格
根,蒙古语“活佛”之意。尕拉青格根主持的阿勒泰的喇嘛庙,即承化寺,光绪十六年(1890
年)棍噶扎拉参活佛及僧众又迁移至今乌苏县东路土尔扈特部巴音沟承化寺的属寺普庆寺,
1896年棍噶扎拉参圆寂后,转世于巴音沟普庆寺。
宫明·姜巴曲日木属于藏传佛教在卫拉特蒙古族中的活佛之一。宫明是法名,姜巴曲日木
是他的名字。据说宫明是藏语,目前汉文亦有“国明”“郭莽”“国门”等音译,意为“有很多门”。
南路土尔扈特甘见·列克西提大喇嘛根据藏文史料《宫明前世——额尔德尼活佛时期赐教》一
书所获,一世宫明·东古鲁普嘉木措在土尔扈特汗国于伏尔加河流域驻牧时,曾于17世纪初被
汗王派到西藏拉萨学经,在哲蚌寺(格鲁派前藏三大寺之一)的郭莽(宫明)扎仓取得“堪布”
称号,后又去青海拉卜楞寺(应为佑宁寺),担任过一世嘉木样(又译写成扎木英)夏德甫活
佛的经师,在此期间获取了宫明法号,即为宫明一世,自此土尔扈特部建立了活佛转世系统。
历世宫明活佛如下:一世宫明·冬古鲁普嘉木措;二世宫明·尕勒森迁里希日甫确吉坚赞;三
世宫明·罗卜藏丹增嘉木措;四世宫明·尕勒森迁里嘉勒参;五世宫明·罗卜藏排日里丹增;六世宫
明·尕翁尼玛;七世宫明·罗卜藏希日甫丹增嘉木措;八世宫明·丹增尼玛;宫明·九世姜巴曲日木;十
世宫明·罗卜藏土登丹拜久美。
九世姜巴曲日木(又译江巴曲日木、加布曲日木),于1931年10月5日生于新疆乌苏
县,3岁时被确立甄别为宫明第九世转世灵童,翌年正式确认,接到巴伦台黄庙学习经文。九
世宫明自幼聪明过人,极有灵性,几年时间就能够用蒙古语和藏语两种文字念经,因此15岁
时就座床了(管理黄庙宗教事务),后来又到学校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汉语),掌握了基础汉
语。
三、宫明活佛在民族教育、统战等事业所做的贡献
1950年解放军解放焉耆地区(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时,年仅19岁的九世宫明·姜巴
曲日木活佛显示出睿智英明的才能,号召僧俗迎接解放军进入和靖县(今和静县),并帮助维
护当地社会秩序。他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人民政府,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他打破禁锢
的宗教风气,倡导科学文化。他为了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为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做
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关心国家大事,为了及时了解党与政府的法令及政策,他订阅了《新疆日
报》(蒙古文版),并坚持每天阅读。
1950年抗美援朝时期,他积极捐献,共捐了50匹马、1000块银圆、3支步枪和1两黄
金。他还号召群众交出枪支,支援抗美援朝。“他的爱国行为不仅在宗教上层人士中引起了很
大反响,而且在整个蒙古族群众中树立了榜样。在他的带动下,从上到下很快就动员起来了,
大家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出力,掀起了抗美援朝的热潮。”宫明常常对弟子们
说:“蒙古族人民在共产党、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正在飞跃地前进,我们当喇嘛的也不应落
后,我们也应该懂得科学,应该懂得人民政府的政策。”
由于新疆社会经济发展较慢,农牧区社会相对封闭,蒙古族农牧民的文化素质普遍有待
提高,尤其是地处巴音布鲁克高原偏僻山区的牧民,因交通闭塞,经济结构单一,仍保持着固
有特色。比如巴伦台山区,据档案记载:“该区解放前没有设过学校,因多系喇嘛,尤其是全
焉耆区蒙古族的总大庙的所在地,由于国民党封建社会的统治和欺骗之下,在政治和文化上抬
不起头来,对宗教封建迷信很深,所以对学校不关心,解放后两年多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
导下随着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减租反霸社会改革运动的开展,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得到
翻身,提高了觉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宫明活佛的思想在宗教界人士中表现得比较进步。其师傅甘
见大喇嘛也是一个思想进步的民主人士。1953年和靖县统战部门曾对该县宗教情况做了摸底
调查,重点以巴伦台黄庙为典型开展工作。调研组经过认真细致的调研后认为,由于该县人民
政府在宗教人士及群众中大力宣传,大部分喇嘛对党的宗教和民族政策有了认识。调查报告中
指出:“如宫明活佛、当曾喇嘛,自从他们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和各大城市的工矿后回来时对
我们国家各项伟大建设事业,在他的思想上影响很深,并向大小喇嘛做了传达,引起了喇嘛们
的兴奋,大家提出要在总庙自己开办合作社及医院……不过对宗教(信仰)自由的这方面精神
领会还是很不够的,只有今后加强宗教信仰自由的宣传教育,这样使他们对我党和政府的宗教
政策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认识。”
自黄教传入蒙古族诸部直至近现代以来,黄教对蒙古民族的生产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由于黄教倡导“男三者一人必为僧”“一子成僧,九组生辉”的思想,再加黄教僧规“僧侣不
得娶妻”,从而影响了蒙古族人口的增长,导致劳动力缺乏。在生活方面产生的影响也甚深,
祈福禳灾、婚嫁喜事、生老病死等事宜,无不由喇嘛们诵经算卦决定。
受宗教影响较深的一些群众存有“不需要学习读书,念经就好”的错误思想,因而不愿送学
龄儿童到学校上学。针对此现象,宫明活佛积极响应政府要重视民族教育事业的政策,励志唤
醒同胞自强,兴办民族教育。他带着秧歌队到农牧区挨家挨户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办学受
教育的重要性,动员农牧民将子女送到学校读书。同时,他与甘见喇嘛等进步僧侣将寺庙的学
徒送到公立学校读书。在他们的动员下,当地有200多名农牧民将子女送到学校。经过当地政
府及宫明等民主进步人士的努力,1952年底,焉耆专区已恢复和新建了7所蒙古族小学,共
有学生1200多名。其中一所是宫明在老巴伦臺区办的,他自任校长,办学费用和学生的生活
开支均由巴伦台黄庙寺庙捐助。据档案记载:“他带头发动所有喇嘛自动捐东西,并自己捐出
两层楼房的一所(计有20多间房子)为校舍,还发动喇嘛兹将小满金娃(即寺庙学徒)送入
小学,从此引起该区老乡们也送子女入学。”
由于牧区生活条件恶劣,牧民的子女没有养成常洗澡的习惯,再加上从牧区到村镇生活
后一些学生水土不服,不适应学校寄宿制生活因而生病。1952年春天,巴伦台学校有20多名
学生生病,还有一名病故。这样,新学期开学时,有些家长就不愿送孩子上学了。于是,宫明
除了教育学生讲卫生外,个人还捐了3匹马,用卖马的钱专门为学生修建了澡堂。卫生条件改
善以后,学生患病现象相对减少。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宫明活佛上述作为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为焉耆地区乃至新疆蒙古族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一份贡献。
1952年8月初,九世宫明·姜巴曲日木活佛被选为新疆省各族各界代表第一届二次大会的
代表,受邀出席在乌鲁木齐市举行的新疆省各族各界代表会议,与会期间他接受了记者的采
访,采访记录刊登在1952年8月30日的《新疆日报》(汉文版)上,成为了解宫明的珍贵且
难得的资料。在记者采访中,他深有感触地说:“他认为解放后的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历
史上的第一次。”记者称他共计说了4个第一次,即:“解放后我们蒙古族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宗教信仰得到真正的自由,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政府给蒙古族人民贷款,
军队帮助蒙古族人民生产,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蒙古族讨论和决定自己的事,更是历史上的
第一次!”
1952年国庆前夕,他又赴京参加了国庆观礼。1953年他到北京参加了中国佛教协会的成
立大会,并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在此期间他随团参观了祖国各地的矿山、工厂和有名的
庙宇,从而增加了对祖国的热爱,并对党的宗教信仰政策有了进一步认识。1952年8月,宫
明与焉耆地区民族宗教人士到乌鲁木齐市慰问解放军。15日在新疆省政府礼堂举行的仪式
上,他代表宗教人士向党和政府献锦旗,以示坚决跟着共产党走,坚决拥护民主改革的决心。
从其履历表可知,1954年至1964年,他连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第二、第三届人民代表
大会代表及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委第一、二、三届常委。1955年11月15—19日,在焉耆县
召开的巴州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宫明·姜巴曲日木活佛当选为常委。1959年10月
在巴州第二届会议上,他又当选为常委。1962年11月巴州政协的第三届委员会、1965年巴州
政协的第四届委员会上他均当选为副主席。1956年至1962年,他担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联
委员和全国青联委员。1957年1月21日至29日在焉耆县召开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届人民
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宫明·姜巴曲日木当选为委员。1958年6月7日至13日在焉耆县召开
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他又当选为委员。
九世姜巴曲日木(又译江巴曲日木、加布曲日木),于1931年10月5日生于新疆乌苏
县,3岁时被确立甄别为宫明第九世转世灵童,翌年正式确认,接到巴伦台黄庙学习经文。九
世宫明自幼聪明过人,极有灵性,几年时间就能够用蒙古语和藏语两种文字念经,因此15岁
时就座床了(管理黄庙宗教事务),后来又到学校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汉语),掌握了基础汉
语。
三、宫明活佛在民族教育、统战等事业所做的贡献
1950年解放军解放焉耆地区(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时,年仅19岁的九世宫明·姜巴
曲日木活佛显示出睿智英明的才能,号召僧俗迎接解放军进入和靖县(今和静县),并帮助维
护当地社会秩序。他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人民政府,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他打破禁锢
的宗教风气,倡导科学文化。他为了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为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做
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关心国家大事,为了及时了解党与政府的法令及政策,他订阅了《新疆日
报》(蒙古文版),并坚持每天阅读。
1950年抗美援朝时期,他积极捐献,共捐了50匹马、1000块银圆、3支步枪和1两黄
金。他还号召群众交出枪支,支援抗美援朝。“他的爱国行为不仅在宗教上层人士中引起了很
大反响,而且在整个蒙古族群众中树立了榜样。在他的带动下,从上到下很快就动员起来了,
大家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出力,掀起了抗美援朝的熱潮。”宫明常常对弟子们
说:“蒙古族人民在共产党、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正在飞跃地前进,我们当喇嘛的也不应落
后,我们也应该懂得科学,应该懂得人民政府的政策。”
由于新疆社会经济发展较慢,农牧区社会相对封闭,蒙古族农牧民的文化素质普遍有待
提高,尤其是地处巴音布鲁克高原偏僻山区的牧民,因交通闭塞,经济结构单一,仍保持着固
有特色。比如巴伦台山区,据档案记载:“该区解放前没有设过学校,因多系喇嘛,尤其是全
焉耆区蒙古族的总大庙的所在地,由于国民党封建社会的统治和欺骗之下,在政治和文化上抬
不起头来,对宗教封建迷信很深,所以对学校不关心,解放后两年多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
导下随着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减租反霸社会改革运动的开展,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得到
翻身,提高了觉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宫明活佛的思想在宗教界人士中表现得比较进步。其师傅甘
见大喇嘛也是一个思想进步的民主人士。1953年和靖县统战部门曾对该县宗教情况做了摸底
调查,重点以巴伦台黄庙为典型开展工作。调研组经过认真细致的调研后认为,由于该县人民
政府在宗教人士及群众中大力宣传,大部分喇嘛对党的宗教和民族政策有了认识。调查报告中
指出:“如宫明活佛、当曾喇嘛,自从他们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和各大城市的工矿后回来时对
我们国家各项伟大建设事业,在他的思想上影响很深,并向大小喇嘛做了传达,引起了喇嘛们
的兴奋,大家提出要在总庙自己开办合作社及医院……不过对宗教(信仰)自由的这方面精神
领会还是很不够的,只有今后加强宗教信仰自由的宣传教育,这样使他们对我党和政府的宗教
政策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认识。”
自黄教传入蒙古族诸部直至近现代以来,黄教对蒙古民族的生产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由于黄教倡导“男三者一人必为僧”“一子成僧,九组生辉”的思想,再加黄教僧规“僧侣不
得娶妻”,从而影响了蒙古族人口的增长,导致劳动力缺乏。在生活方面产生的影响也甚深,
祈福禳灾、婚嫁喜事、生老病死等事宜,无不由喇嘛们诵经算卦决定。
受宗教影响较深的一些群众存有“不需要学习读书,念经就好”的错误思想,因而不愿送学
龄儿童到学校上学。针对此现象,宫明活佛积极响应政府要重视民族教育事业的政策,励志唤
醒同胞自强,兴办民族教育。他带着秧歌队到农牧区挨家挨户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办学受
教育的重要性,动员农牧民将子女送到学校读书。同时,他与甘见喇嘛等进步僧侣将寺庙的学
徒送到公立学校读书。在他们的动员下,当地有200多名农牧民将子女送到学校。经过当地政
府及宫明等民主进步人士的努力,1952年底,焉耆专区已恢复和新建了7所蒙古族小学,共
有学生1200多名。其中一所是宫明在老巴伦台区办的,他自任校长,办学费用和学生的生活
开支均由巴伦台黄庙寺庙捐助。据档案记载:“他带头发动所有喇嘛自动捐东西,并自己捐出
两层楼房的一所(计有20多间房子)为校舍,还发动喇嘛兹将小满金娃(即寺庙学徒)送入
小学,从此引起该区老乡们也送子女入学。”
由于牧区生活条件恶劣,牧民的子女没有养成常洗澡的习惯,再加上从牧区到村镇生活
后一些学生水土不服,不适应学校寄宿制生活因而生病。1952年春天,巴伦台学校有20多名
学生生病,还有一名病故。这样,新学期开学时,有些家长就不愿送孩子上学了。于是,宫明
除了教育学生讲卫生外,个人还捐了3匹马,用卖马的钱专门为学生修建了澡堂。卫生条件改
善以后,学生患病现象相对减少。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宫明活佛上述作为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为焉耆地区乃至新疆蒙古族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一份贡献。
1952年8月初,九世宫明·姜巴曲日木活佛被选为新疆省各族各界代表第一届二次大会的
代表,受邀出席在乌鲁木齐市举行的新疆省各族各界代表会议,与会期间他接受了记者的采
访,采访记录刊登在1952年8月30日的《新疆日报》(汉文版)上,成为了解宫明的珍贵且
难得的资料。在记者采访中,他深有感触地说:“他认为解放后的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历
史上的第一次。”记者称他共计说了4个第一次,即:“解放后我们蒙古族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宗教信仰得到真正的自由,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政府给蒙古族人民贷款,
军队帮助蒙古族人民生产,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蒙古族讨论和决定自己的事,更是历史上的
第一次!”
1952年国庆前夕,他又赴京参加了国庆观礼。1953年他到北京参加了中国佛教协会的成
立大会,并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在此期间他随团参观了祖国各地的矿山、工厂和有名的
庙宇,从而增加了对祖国的热爱,并对党的宗教信仰政策有了进一步认识。1952年8月,宫
明与焉耆地区民族宗教人士到乌鲁木齐市慰问解放军。15日在新疆省政府礼堂举行的仪式
上,他代表宗教人士向党和政府献锦旗,以示坚决跟着共产党走,坚决拥护民主改革的决心。
从其履历表可知,1954年至1964年,他连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第二、第三届人民代表
大会代表及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委第一、二、三届常委。1955年11月15—19日,在焉耆县
召开的巴州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宫明·姜巴曲日木活佛当选为常委。1959年10月
在巴州第二届会议上,他又当选为常委。1962年11月巴州政协的第三届委员会、1965年巴州
政协的第四届委员会上他均当选为副主席。1956年至1962年,他担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联
委员和全国青联委员。1957年1月21日至29日在焉耆县召开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届人民
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宫明·姜巴曲日木当选为委员。1958年6月7日至13日在焉耆县召开
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他又当选为委员。
九世姜巴曲日木(又译江巴曲日木、加布曲日木),于1931年10月5日生于新疆乌苏
县,3岁时被确立甄别为宫明第九世转世灵童,翌年正式确认,接到巴伦台黄庙学习经文。九
世宫明自幼聪明过人,极有灵性,几年时间就能够用蒙古语和藏语两种文字念经,因此15岁
时就座床了(管理黄庙宗教事务),后来又到学校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汉语),掌握了基础汉
语。
三、宫明活佛在民族教育、统战等事业所做的贡献
1950年解放军解放焉耆地区(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时,年仅19岁的九世宫明·姜巴
曲日木活佛显示出睿智英明的才能,号召僧俗迎接解放军进入和靖县(今和静县),并帮助维
护当地社会秩序。他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人民政府,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他打破禁锢
的宗教风气,倡导科学文化。他为了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为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做
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关心国家大事,为了及时了解党与政府的法令及政策,他订阅了《新疆日
报》(蒙古文版),并坚持每天阅读。
1950年抗美援朝时期,他积极捐献,共捐了50匹马、1000块银圆、3支步枪和1两黄
金。他还号召群众交出枪支,支援抗美援朝。“他的爱国行为不仅在宗教上层人士中引起了很
大反响,而且在整个蒙古族群众中树立了榜样。在他的带动下,从上到下很快就动员起来了,
大家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出力,掀起了抗美援朝的热潮。”宫明常常对弟子们
说:“蒙古族人民在共产党、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正在飞跃地前进,我们当喇嘛的也不应落
后,我们也应该懂得科学,应该懂得人民政府的政策。”
由于新疆社会经济发展较慢,农牧区社会相对封闭,蒙古族农牧民的文化素质普遍有待
提高,尤其是地处巴音布鲁克高原偏僻山区的牧民,因交通闭塞,经济结构单一,仍保持着固
有特色。比如巴伦台山区,据档案记载:“该区解放前没有设过学校,因多系喇嘛,尤其是全
焉耆区蒙古族的总大庙的所在地,由于国民党封建社会的统治和欺骗之下,在政治和文化上抬
不起头来,对宗教封建迷信很深,所以对学校不关心,解放后两年多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
导下随着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减租反霸社会改革运动的开展,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得到
翻身,提高了觉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宫明活佛的思想在宗教界人士中表现得比较进步。其师傅甘
见大喇嘛也是一个思想进步的民主人士。1953年和靖县统战部门曾对该县宗教情况做了摸底
调查,重点以巴伦台黄庙为典型开展工作。调研组经过认真细致的调研后认为,由于该县人民
政府在宗教人士及群众中大力宣传,大部分喇嘛对党的宗教和民族政策有了认识。调查报告中
指出:“如宫明活佛、当曾喇嘛,自从他们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和各大城市的工矿后回来时对
我们国家各项伟大建设事业,在他的思想上影响很深,并向大小喇嘛做了传达,引起了喇嘛们
的兴奋,大家提出要在总庙自己开办合作社及医院……不过对宗教(信仰)自由的这方面精神
领会还是很不够的,只有今后加强宗教信仰自由的宣传教育,这样使他们对我党和政府的宗教
政策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认识。”
自黄教传入蒙古族诸部直至近现代以来,黄教对蒙古民族的生产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由于黄教倡导“男三者一人必為僧”“一子成僧,九组生辉”的思想,再加黄教僧规“僧侣不
得娶妻”,从而影响了蒙古族人口的增长,导致劳动力缺乏。在生活方面产生的影响也甚深,
祈福禳灾、婚嫁喜事、生老病死等事宜,无不由喇嘛们诵经算卦决定。
受宗教影响较深的一些群众存有“不需要学习读书,念经就好”的错误思想,因而不愿送学
龄儿童到学校上学。针对此现象,宫明活佛积极响应政府要重视民族教育事业的政策,励志唤
醒同胞自强,兴办民族教育。他带着秧歌队到农牧区挨家挨户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办学受
教育的重要性,动员农牧民将子女送到学校读书。同时,他与甘见喇嘛等进步僧侣将寺庙的学
徒送到公立学校读书。在他们的动员下,当地有200多名农牧民将子女送到学校。经过当地政
府及宫明等民主进步人士的努力,1952年底,焉耆专区已恢复和新建了7所蒙古族小学,共
有学生1200多名。其中一所是宫明在老巴伦台区办的,他自任校长,办学费用和学生的生活
开支均由巴伦台黄庙寺庙捐助。据档案记载:“他带头发动所有喇嘛自动捐东西,并自己捐出
两层楼房的一所(计有20多间房子)为校舍,还发动喇嘛兹将小满金娃(即寺庙学徒)送入
小学,从此引起该区老乡们也送子女入学。”
由于牧区生活条件恶劣,牧民的子女没有养成常洗澡的习惯,再加上从牧区到村镇生活
后一些学生水土不服,不适应学校寄宿制生活因而生病。1952年春天,巴伦台学校有20多名
学生生病,还有一名病故。这样,新学期开学时,有些家长就不愿送孩子上学了。于是,宫明
除了教育学生讲卫生外,个人还捐了3匹马,用卖马的钱专门为学生修建了澡堂。卫生条件改
善以后,学生患病现象相对减少。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宫明活佛上述作为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为焉耆地区乃至新疆蒙古族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一份贡献。
1952年8月初,九世宫明·姜巴曲日木活佛被选为新疆省各族各界代表第一届二次大会的
代表,受邀出席在乌鲁木齐市举行的新疆省各族各界代表会议,与会期间他接受了记者的采
访,采访记录刊登在1952年8月30日的《新疆日报》(汉文版)上,成为了解宫明的珍贵且
难得的资料。在记者采访中,他深有感触地说:“他认为解放后的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历
史上的第一次。”记者称他共计说了4个第一次,即:“解放后我们蒙古族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宗教信仰得到真正的自由,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政府给蒙古族人民贷款,
军队帮助蒙古族人民生产,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蒙古族讨论和决定自己的事,更是历史上的
第一次!”
1952年国庆前夕,他又赴京参加了国庆观礼。1953年他到北京参加了中国佛教协会的成
立大会,并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在此期间他随团参观了祖国各地的矿山、工厂和有名的
庙宇,从而增加了对祖国的热爱,并对党的宗教信仰政策有了进一步认识。1952年8月,宫
明与焉耆地区民族宗教人士到乌鲁木齐市慰问解放军。15日在新疆省政府礼堂举行的仪式
上,他代表宗教人士向党和政府献锦旗,以示坚决跟着共产党走,坚决拥护民主改革的决心。
从其履历表可知,1954年至1964年,他连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第二、第三届人民代表
大会代表及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委第一、二、三届常委。1955年11月15—19日,在焉耆县
召开的巴州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宫明·姜巴曲日木活佛当选为常委。1959年10月
在巴州第二届会议上,他又当选为常委。1962年11月巴州政协的第三届委员会、1965年巴州
政协的第四届委员会上他均当选为副主席。1956年至1962年,他担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联
委员和全国青联委员。1957年1月21日至29日在焉耆县召开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届人民
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宫明·姜巴曲日木当选为委员。1958年6月7日至13日在焉耆县召开
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他又当选为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