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6日发(作者:进懋)
高中文言文阅读 2019.11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益州
①
画像记
苏洵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妖言流闻,京师
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
外乱不作,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天子
曰:“然。”公以亲辞,不可,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
尔劳苦。”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
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
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
年之秋,如器之欹,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
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尔繄
②
以生,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
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屏息之
民,而以砧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
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
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
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呜呼!爱蜀人之
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皆再拜稽首曰:“然。”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
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
不释焉。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乡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
短小大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
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
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
[注]①张益州:古人往往以任职地名称官吏,张方平为益州太守,故
称“张益州”。②繄:犹“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屯军,撤守备 归:使……回去
B.重足屏息之民 息:气息,出气
C.以威劫齐民 劫:抢劫,掠夺
D.故其思之于心也固 固:长久,久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
登高之博见也
B.必问其人之姓名与乡里之所在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
得极夫游乐也
C.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者,何也?
D.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 未之有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益州治蜀,反对施行严刑竣法。他认为,施行严刑竣法只会使百
姓沦为与盗贼为伍,酿成大乱;反之,用礼义、法律来教化、差使百姓,
那么蜀人是很容易管理的。
B.作者认为,爱惜蜀人如此深切,对待蜀人如此厚道,在张公之前,
自己还未曾见过;即使不用画像,张公的恩情也会世世代代记在蜀人的
心中。
C.张益州是“为天下牧小民不倦”的封建官吏的形象,他有文治武功之才,
采取安抚办法宽政爱民,使之安居乐业,博得人心。
D.张益州在蜀地发生祸乱,“京师震惊”之际,临危受命,赶赴蜀地。由
于措施得当,祸乱很快被平息,“蜀人相庆如他日”,从此,蜀地相安无
事。
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
不可以无乱弛。
(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1, 【答案】
1.C
2.D
3.D
4.(1)有祸乱的苗子,没有祸乱的表现,这叫做将要发生祸乱。祸乱
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既不能因为有祸乱苗子而操之过急,也不能因
为还没有形成祸乱而放松警惕。
(2)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
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
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
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
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C项,“劫”,结合“以
威”“民”分析,应该译为胁迫、威逼。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
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
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而”,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修饰。B项,“其”,分别译为那,代词;代词,表自己。C项,“为”,
介词,替;介词,被。D项,两个之都是代词,它。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放回原文,
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
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D项,结合文本第二节内容
分析,“蜀地发生祸乱”“祸乱很快被平息”不合文章内容。
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
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
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
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
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
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
(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
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
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
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
留、省略。(1)“萌”译为草木发芽(苗头),“是”译为这,“以”译为因为,
“弛”译为松弛。(2)“以”译为凭借,“致”译为达到,“序”译为排列次序,
“朝”译为朝拜。
参考译文:
(宋仁宗)至和元年秋天,蜀地一带有人传说,有敌寇将要侵犯边界,驻边
军士夜里惊呼,四野百姓全都逃光,谣言流传开来,京城上下大为震动恐
惧。朝廷正在考虑选派将帅时,天子说:“不要(麻痹大意)酿成祸乱,
也不要(操之过急)助成事变;虽然各种议论一齐兴起,但我自有主意,
外患不一定会酿成,事变却会从内部兴起;这事既不可一味用文教感化,
又不可以一味用武力解决。只需要我的一二个大臣(去妥善处理),谁
能够处理好这既需文治又需武功的事情,我就派他去安抚我的军队。”
于是众人推荐说:“张方平就是这样的人。”天子说:“对!”张公以侍奉
双亲为由推辞,未获批准,于是就动身出发。
冬季十一月到达蜀地,到任的那一天,就命令驻军回去,撤除守备,派
人对郡县长官说:“敌冠来了由我负责,不必劳苦你们了。”第二年正月
初一早上,蜀地百姓像往年一样庆贺新春,于是一直相安无事,再过一
年,正月里,百姓相互商量把张公的像安在净众寺里,张公没能禁止得
住。
眉阳人苏洵向众人说道:“祸乱没有发生,这是容易治理的;祸乱已成,
这也容易治理;有了祸乱苗子,没有祸乱的表现,这叫做将要发生祸乱,
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既不能因为有祸乱苗子而操之过急,又不
能因为还没有形成祸乱而放松警惕,这至和元年秋季的局势,就像器物
虽已倾斜,但还没有倒地。只有你们的张公,却能在它旁边安坐,面色
不改,慢慢地起身扶正,扶正之后,从容退坐,没有一点骄矜自得之色。
替天子管理小民百姓,孜孜不倦,这就是你们的张公。你们是因了这张
公而得生,他就是你们的父母。再者张公曾对我说道:‘老百姓没有不变
的性情,只是上司如何对待他们,人们都说,蜀地人经常发生变乱;所
以上司就用对待盗贼的态度去对待他们,用管束盗贼的刑法去管束他
们,对于本来已经战战兢兢,连大气也不敢出的百姓,却用残酷的刑法
去号令他们,于是百姓才忍心不顾自己这父母妻儿所依靠的身躯,而沦
为与盗贼为伍,所以常常发生大乱,倘若以礼义来约束他们,用法律来
差使他们,那么只有蜀人是最容易管理的。至于逼急他们而发生变乱,
那么即使是齐鲁的百姓也会如此的。我用对待齐鲁平民的心意来对待蜀
人,蜀人也会用齐鲁人作榜样来要求自己。像那种肆意超出法律之外,
用残酷手段来挟持平民,我是不愿干的。’啊,爱惜蜀人如此深切,对待
蜀人如此厚道,在张公之前,我还未曾见过。”大家听了,一齐都拜了
拜,叩头说:“是这样的。”
苏洵又说:“张公的恩情,记在你们心中;你们死了,记在你们子孙心
里。他们的功劳业绩,载在史官册上,不用画像了,而且张公自己又不
愿意,如何是好?”众人都说:“张公怎么会关心这事?虽然如此,我们
心里总觉不安,如今平时听得有人做好事,一定要问那人的姓名及他的
住处,一直问到那人的身材长短、年龄大小、面容美丑等情况;更有甚
者,还有人讯问他平生的爱好,以便推测他的为人,而史官也把这些写
入他的传记里,目的是要使天下人不仅铭记在心里,而且要显现在眼前。
音容显现在人们心目中,所以心里的铭记也就更加真切久远。由此看来,
画像也不是没有意义。”苏洵听了,无法答对,就为他们写了这篇画像
记。
2024年9月16日发(作者:进懋)
高中文言文阅读 2019.11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益州
①
画像记
苏洵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妖言流闻,京师
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
外乱不作,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天子
曰:“然。”公以亲辞,不可,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
尔劳苦。”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
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
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
年之秋,如器之欹,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
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尔繄
②
以生,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
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屏息之
民,而以砧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
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
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
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呜呼!爱蜀人之
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皆再拜稽首曰:“然。”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
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
不释焉。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乡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
短小大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
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
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
[注]①张益州:古人往往以任职地名称官吏,张方平为益州太守,故
称“张益州”。②繄:犹“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屯军,撤守备 归:使……回去
B.重足屏息之民 息:气息,出气
C.以威劫齐民 劫:抢劫,掠夺
D.故其思之于心也固 固:长久,久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
登高之博见也
B.必问其人之姓名与乡里之所在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
得极夫游乐也
C.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者,何也?
D.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 未之有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益州治蜀,反对施行严刑竣法。他认为,施行严刑竣法只会使百
姓沦为与盗贼为伍,酿成大乱;反之,用礼义、法律来教化、差使百姓,
那么蜀人是很容易管理的。
B.作者认为,爱惜蜀人如此深切,对待蜀人如此厚道,在张公之前,
自己还未曾见过;即使不用画像,张公的恩情也会世世代代记在蜀人的
心中。
C.张益州是“为天下牧小民不倦”的封建官吏的形象,他有文治武功之才,
采取安抚办法宽政爱民,使之安居乐业,博得人心。
D.张益州在蜀地发生祸乱,“京师震惊”之际,临危受命,赶赴蜀地。由
于措施得当,祸乱很快被平息,“蜀人相庆如他日”,从此,蜀地相安无
事。
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
不可以无乱弛。
(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1, 【答案】
1.C
2.D
3.D
4.(1)有祸乱的苗子,没有祸乱的表现,这叫做将要发生祸乱。祸乱
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既不能因为有祸乱苗子而操之过急,也不能因
为还没有形成祸乱而放松警惕。
(2)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
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
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
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
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C项,“劫”,结合“以
威”“民”分析,应该译为胁迫、威逼。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
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
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而”,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修饰。B项,“其”,分别译为那,代词;代词,表自己。C项,“为”,
介词,替;介词,被。D项,两个之都是代词,它。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放回原文,
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
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D项,结合文本第二节内容
分析,“蜀地发生祸乱”“祸乱很快被平息”不合文章内容。
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
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
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
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
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
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
(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
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
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
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
留、省略。(1)“萌”译为草木发芽(苗头),“是”译为这,“以”译为因为,
“弛”译为松弛。(2)“以”译为凭借,“致”译为达到,“序”译为排列次序,
“朝”译为朝拜。
参考译文:
(宋仁宗)至和元年秋天,蜀地一带有人传说,有敌寇将要侵犯边界,驻边
军士夜里惊呼,四野百姓全都逃光,谣言流传开来,京城上下大为震动恐
惧。朝廷正在考虑选派将帅时,天子说:“不要(麻痹大意)酿成祸乱,
也不要(操之过急)助成事变;虽然各种议论一齐兴起,但我自有主意,
外患不一定会酿成,事变却会从内部兴起;这事既不可一味用文教感化,
又不可以一味用武力解决。只需要我的一二个大臣(去妥善处理),谁
能够处理好这既需文治又需武功的事情,我就派他去安抚我的军队。”
于是众人推荐说:“张方平就是这样的人。”天子说:“对!”张公以侍奉
双亲为由推辞,未获批准,于是就动身出发。
冬季十一月到达蜀地,到任的那一天,就命令驻军回去,撤除守备,派
人对郡县长官说:“敌冠来了由我负责,不必劳苦你们了。”第二年正月
初一早上,蜀地百姓像往年一样庆贺新春,于是一直相安无事,再过一
年,正月里,百姓相互商量把张公的像安在净众寺里,张公没能禁止得
住。
眉阳人苏洵向众人说道:“祸乱没有发生,这是容易治理的;祸乱已成,
这也容易治理;有了祸乱苗子,没有祸乱的表现,这叫做将要发生祸乱,
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既不能因为有祸乱苗子而操之过急,又不
能因为还没有形成祸乱而放松警惕,这至和元年秋季的局势,就像器物
虽已倾斜,但还没有倒地。只有你们的张公,却能在它旁边安坐,面色
不改,慢慢地起身扶正,扶正之后,从容退坐,没有一点骄矜自得之色。
替天子管理小民百姓,孜孜不倦,这就是你们的张公。你们是因了这张
公而得生,他就是你们的父母。再者张公曾对我说道:‘老百姓没有不变
的性情,只是上司如何对待他们,人们都说,蜀地人经常发生变乱;所
以上司就用对待盗贼的态度去对待他们,用管束盗贼的刑法去管束他
们,对于本来已经战战兢兢,连大气也不敢出的百姓,却用残酷的刑法
去号令他们,于是百姓才忍心不顾自己这父母妻儿所依靠的身躯,而沦
为与盗贼为伍,所以常常发生大乱,倘若以礼义来约束他们,用法律来
差使他们,那么只有蜀人是最容易管理的。至于逼急他们而发生变乱,
那么即使是齐鲁的百姓也会如此的。我用对待齐鲁平民的心意来对待蜀
人,蜀人也会用齐鲁人作榜样来要求自己。像那种肆意超出法律之外,
用残酷手段来挟持平民,我是不愿干的。’啊,爱惜蜀人如此深切,对待
蜀人如此厚道,在张公之前,我还未曾见过。”大家听了,一齐都拜了
拜,叩头说:“是这样的。”
苏洵又说:“张公的恩情,记在你们心中;你们死了,记在你们子孙心
里。他们的功劳业绩,载在史官册上,不用画像了,而且张公自己又不
愿意,如何是好?”众人都说:“张公怎么会关心这事?虽然如此,我们
心里总觉不安,如今平时听得有人做好事,一定要问那人的姓名及他的
住处,一直问到那人的身材长短、年龄大小、面容美丑等情况;更有甚
者,还有人讯问他平生的爱好,以便推测他的为人,而史官也把这些写
入他的传记里,目的是要使天下人不仅铭记在心里,而且要显现在眼前。
音容显现在人们心目中,所以心里的铭记也就更加真切久远。由此看来,
画像也不是没有意义。”苏洵听了,无法答对,就为他们写了这篇画像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