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0日发(作者:雷语冰)
高考考场作文写作指导:“低美感社会”(附:审题指导及范文展示)
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目前,当我们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生活便捷的时候,我们似乎对美麻木和冷淡,甚至美丑不分、以丑为美了。这也许就是人们现在常说的“低美感社会”或“无美感社会”的来临。《新周刊》更是把中国人患上的审美匮乏症概括为十大病征:丑形象、土味家居、奇葩建筑、非人街道、塑料设计、网红脸、伪古风、广告有毒、抖式快感、文化雾霾。有人认为,这些现象与公权力的滥用有关,也有人认为这与整个社会审美意识的普遍匮乏有关。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看法?
【审题指导】
此为材料作文。 材料给出了当今社会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低美感社会现象。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了正确的美丑观,以丑为美一旦成为社会主流,带给社会的不仅仅是美丑的问题,而是会形成一种趋势,颠覆正常社会其他方方面面正常的认知,打破正常的的三观认识,是非不分,黑白颠倒。那我们的社会会成为一个怎样混沌的世界???细思极恐!!
虽然文中也列举了一些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但是不论何种原因,都不能成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理由,都应该对此现象予以批判。还应该指出纠正这种错误的有效方法。这样文章就更有深度和针对性、现实意义了。
【范文展示】
以文化人、以美育人
刘俣彤
不知何时,我们开始将袒胸露脐的酒吧女郎叫作美,我们开始将网上千篇一律的网红锥子脸叫作美,我们开始将街头巷角的奇葩涂鸦叫作美……有人认为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
无可厚非,可是笔者不敢苟同。私以为:低俗审美可以休矣!
审美力的低俗化,与公权力的滥用大有关系。依稀记得2018年央视《开学第一课》引发的争议,节目中多位抹着粉、画着眉、涂着鲜艳口红的流量小生霸屏,遭到众多家长的反感和批判。毋庸置疑,媒体为了收视率,为了票房,用那些爆红的流量“伪娘”来吸引观众,无意间便助长了审美扭曲的风气。清代名士龚自珍曾借助“病梅”的隐喻,对病态审美造成的不良社会后果表达忧思。而今天,我们清楚地看到,这种病态的审美风气正在我们的社会中潜滋暗长。
审美力的病态化低俗化,还源于学校美育的缺失。李鹏程曾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笔者深以为然。是啊,一朵云在大人眼中是一团水汽,在孩子眼中是大象、城堡乃至一整个奇异世界,而美育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用美来温润孩子的眼睛和心灵。从细处说,美育是教育孩子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从大处说,美育是以文化人,以美育人、让中华美育为文化自信筑基。
是的,如果说智育教的是科学求真,德育教的是思想向善,那么美育教的是心灵尚美。艺术课程能提升审美、陶冶情操,让一个人的精神得到滋养,心灵得以净化。正因如此,电影《无问西东》中,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在简陋的校舍中“静坐听雨”的场景格外动人;而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艺术更是驯服了一群打架斗殴、冷漠自闭的孩子,让他们慢慢变得活泼开朗,找寻到人生的希望与生命的热忱。
中国知名画家吴冠中曾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在他眼中,审美是生活方式,懂得审美是幸福生活的源泉。审美,审自然之美,可以让我们体悟自然的宏大包容,珍惜万物生灵;审美,审生活之美,可以让我们发掘匿于表象后的生命本质与人间真情,用更加幸福的姿态绘人生画卷。当我们学会用欣赏美的眼光注视万事万物,阴霾亦会消散,生命芳华盛绽。到那时,我们方能领悟汪曾祺小说中朴实的美;方能领悟卓别林喜剧中深刻的美;方能在表达“我爱你”时,还记得夏目漱石的那一句“今夜月色真美”。
恩格斯说过,“文艺复兴是一个既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期”,遥古畅今,在“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新时代,同样会产生巨人!“深林不语抱幽贞,赖有微风递远馨。”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生活之中,除了有眼前的苟且,更有无限遐想
和无穷远方!
掬心灵之花,奉时代芳华
唐一娇
当街道上奇葩的建筑正肆无忌惮地撕裂城市的面孔,刺痛着人们的双眼;当千篇一律的网红脸正招摇过市扎堆荧屏,扭曲着人们的视线;当抖音段子、文化雾霾正汹汹而来,蒙蔽着人们的心灵,冯骥才先生“中华民族的审美,现在是低谷,充满了乱象”的警言,便显得愈加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人是他自己食物的产物。”早在二百多年前,哲学家费尔巴哈就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无疑,这里的食物并非指物质的食物,而是指精神食粮。我们吃下什么,我们便会成为什么。如果我们一味将文化糟粕看作玉露琼浆,把精神渣滓视为珍馐美馔而敞开肚皮,大快朵颐,那么,我们对那些真正的美好就会熟视无睹,弃置逦迤。于是,我们终将会被我们最喜爱的东西毁掉。
透过当下暴露的审美病症,探究美感汩汩流失的根由,私以为原因之一是公权力的滥用。比如关于城市开发与改造,官员关注的往往是城市的使用功能,城市的现代效率以及改造城市过程中对GDP增长的刺激,这就不免陷入一味地追求时髦和简单的相互抄袭。然而,“泉不深而望流之远”,不但不会换来经济长远发展,反而造成了当前中国城市趋同化、粗鄙化和“低美感”,也终会使得我们的文化泉源枯竭,心灵之花凋零——正如冯骥才先生坦言的那样:“商业文化带来的问题,使我们的城市中充满了‘土豪’式的审美,浅薄、炫富、庸俗。”
当然,“低美感社会”或“无美感社会”的来临,也与整个社会审美意识的普遍匮乏有关。是的,一个民族的审美是难的,因为它需要一个民族共同的自觉。如今,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出国后选择去卢浮宫、玛雅美术馆参观,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却不在少数;尽管城市中的雕塑越来越多,但真正走入市民精神生活的却寥寥无几;艺术品市场繁荣火爆,但泡沫也不小,个别收藏者连作者都不了解就举牌,一转身又投向下一场拍卖……可见,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也很难
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水位。
因此,我认为,要觅得审美能力的源头活水,当于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沐浴经典馨香。在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诗经》与《楚辞》曾经是华夏民族的文字之美;“高山”与“流水”曾经是伯牙子期的音律之美;《兰亭序》与《中秋帖》曾经是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之美……虽说美的种类有千千万万,然而美决然不能堕于低俗、下流而沦落为恶俗文化的代名词。“低美感”文化的流行,折射出的恰恰就是现如今美育培养的缺位,这些低俗的审美观如果大行其道,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品德修养,更会拉低国人的素质,抹黑大国的形象。
毋庸置疑,我们惟有庚续传统之美,方能滋养时代之花。在这个“低美感社会”或“无美感社会”的来临的当下,幸而我们看到,单霁翔院长于故宫修复文物,以5G技术让历史之美暗香浮动,使传统文脉薪火相传;我们看到“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她用一生的坚持让大众再一次看到敦煌的千年魅力;我们也看到奔赴抗疫前线的白衣天使,毅然削去长发,用责任担当绽放最美的青春芳华……我们当于时代榜样中汲取力量、踏香而行,去成就大国荣嘉。是的,社会审美的回归,需要你我将美感之花植根心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点点美好汇聚成一片花海,以奉时代芳华。
“满地都是六便士,而我却抬头望向那抹月亮。”愿我等涵养美感,追寻心中那抹皎白月光,收获一路花开,一路芳香载途……
以美为眼,看风中摇曳的水仙
刘耘冲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很耐人寻味——
195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入学考试,有一道题吸引了所有考生的眼球: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会怎么做?商学院教授本杰明·格雷厄姆参加了这次阅卷。同学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我会留一块做晚餐。本杰明批注道:你很节俭。有的说,我会送一块给乞丐。本杰明批注道:你很善良。还有的干脆就说“统统吃掉”。本杰明看了莞尔一笑,
批注道:你真可爱,我的孩子。
忽然,一个学生的答案磁铁一般吸引了本杰明的目光:假如我有两块面包,我会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本杰明在卷末写了这样几行文字:世人都知道面包的好,却不知道一朵水仙花的妙。一朵风中摇曳的水仙,能让疲惫的心灵舒展;能让忙碌的脚步从容;能让空洞的目光领略到美的震颤……我可爱的孩子,你小小年纪已经领略到人生的真谛,不为物质所累,堪成大器。本杰明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学生的名字——沃伦·巴菲特。这一年,沃伦·巴菲特刚好二十岁,他后来被人称为“当今世界最伟大的股票投资者”。
孟子云:“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这里的”常饱“”常暖“常安”是生命存在的基本需要,而“求美”“求丽”“求乐”则是更高一级的需要。是的,正如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世英所言:“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应该说,审美,是我们生命的终极需要。
毋庸置疑,那些拥有审美这个“最高境界”的人,他们往往才能够在人生的路上登峰造极,正如沃伦·巴菲特,亦如史蒂夫·乔布斯。乔布斯是日本禅宗的忠实信徒,他深受日本
侘寂美学影响,也因此成就了苹果手机极简风格的设计。乔布斯让“ipod”、“iTunes”和“iTunes”三者实现了硬件、软件、服务的完美融合,由此带给了人们不同以往的音乐体验——这一切都体现了首席审美官乔布斯的审美感性,想必不会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可是遗憾的是,在我们这个充满着物欲的时代,人们心中的那朵水仙花正在慢慢枯萎。记得台湾知名画家蒋勋曾带着宏碁电脑创始人施振荣去希腊看阿波罗神殿。辛苦攀上目的地的施振荣一脸错愕:“我们走了这么多山路,难道就是来看六根柱子,还有三根是断的?”蒋勋说:“施先生,你一路上说,要创造自己的品牌,什么叫品牌?如果阿玛尼是品牌,香奈儿是品牌,那么这个柱子就是希腊两千年的品牌。”但施振荣说:“走几小时山路,难道就为了拍张照?”——没有审美境界真可怕,蒋勋只能苦笑。这真是最鲜活的例子,后来事实证明,没有审美,施振荣最后沦落成一个平庸者,从而被这个世界抛弃!
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曾言:“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诚如斯言,倘如以美为眼,定能够看见风中摇曳的水仙。眼中有“水仙”摇曳的人,才能真正成为金钱的主人;而眼里只盯着“面包”的人,则多半眼神暴戾心灵疲惫。现代
人,在这个物欲滚滚的碌碌红尘,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鲜活着一朵摇曳生芳的水仙。
“低美感”现象之忧思
燕云天
当下社会,喧嚣与浮躁齐飞,狭隘共浅薄一色。为了追逐流行,去网红店打卡、刷抖音寻觅明星同款;为了附和品位,装修与家居刻意追逐北欧风、美式风;为了彰显恢弘,小县城也有“大梦想”,纷纷新建各种丑陋的“仿古一条街”——显而易见,一个“低美感社会”正在来临,这不得不让我们忧思。
在滚滚红尘中,我们不难发现,人们看得到物质的丰盈,却看不到艺术的式微;人们看得到机遇的出现,却看不到美丽的消逝;人们看得到脚下的六便士,却看不到天上那一轮月亮。正是在这样的情状下,“审美”往往难见踪影,“审丑”却能大行其道。为何会出现种种“低美感”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审美趣味的走偏移位,有审美取向的崇洋媚外,也有审美方向的简单复古。当然,更核心、更内在的原因,我以为,则在于公共媒体审美导向的偏离和自我审美教育的缺失。
所以,我认为,作为社会公共文化的审美价值体系,要彻底消除“低美感” 这一社会现象,应该引导积极向上的审美风气,杜绝庸俗、低俗、艳俗之风。为此,相关部门与主流媒体应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同时,发生雪崩,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我们每个社会成员都要坚守文化自信,自觉提升我们的审美趣味,不断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
终结“低美感”现象,需要媒体的价值引领。虽然审美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个体差异性,但也不能因此没有一个最基本的美丑标准。特别是文化审美,作为社会公共文化价值的传导,必须是积极向上的,我们的媒体必须倡导一种清新健康的审美观。在很长一段时间,媒体泛娱乐化导致了俗劣唯利、浮躁不实等价值导向,促使受众审美价值判断错误化,从众化,同时消解了媒体的社会功能,其社会危害不可小觑。
终结“低美感”现象,需要从我们自身做起,因为能否拥有美的生活,与我们个人的审美能力密切相关。木心坦言:“无审美力者必无趣;世俗越粗糙,越需要有情趣的生活。”
当我们善于发现眼前的美、身边的美,以美学浸润自身,时时留意和珍惜在日常中偶然迸发的美感,就是完成了一次美育的实践。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发现美欣赏美,定会促成人皆知美、人人向美的风气;定能终结“美丑不分”、“以丑为美”的不良心理,那么,所谓“低美感社会”就会消失于无形。
荷尔德林曾经格调高雅地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之上。”如果我们记住这句话,用真正审美的心态去细品点滴美好,拥抱心灵宁静,我相信,“低美感”的浮云,一定遮不住真正热爱美的眼光,挡不住我们追求美的脚步。
涵养审美力,云影共徘徊
范毓心
一直特别仰视北大教授张世英先生的一句话:“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此言信然。是啊,如果从我们心中夺走了对美的爱,那几乎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放眼当下,在这个过度追求实用主义的时代,人们神情冷漠,目光呆滞,早已失去了感受美的能力,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审美匮乏症。当胭脂口红遮住了社会的浩然正气,当各种奇葩建筑挡住了我们远方的田野,当人们沉浸于抖式快感跌落于文化雾霾,我们恍然大悟——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是,美盲却很多,这是吴冠中先生的忧虑,也是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是的,审美是一种大学之道,审美力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在我们生活中,品读诗书可以寻美,研讨人性可以悟美,沉浸生活可以爱美。南宋理学家朱熹曾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审美力,正是你我生活的“源头活水”。迷于名利、与世沉浮的人,心里自然没有“天光云影”,他们的大病就是精神生命的枯竭。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无审美力者必无趣。世俗越粗糙,越需要有情趣的生活。”这句话出自一位善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艺术家木心先生之口,实在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和永久的令人深思的意义。木心当年身陷牢狱之灾,住在污浊的防空洞里。可是他
找来一张白纸,在白纸上画上黑色琴键。到了晚上,他蜷在角落里,在这无声的键盘上弹奏莫扎特和肖邦,与天光云影共徘徊……陈丹青说:“你不遇到木心,就会对这个时代的问题习以为常。可等到这么一个人出现,你跟他对照,就会发现我们身上的问题太多了。我们没有自尊,我们没有洁癖,我们不懂得美。”
一个懂得审美的人,就不止是生存,而是在生活了。一块石,一段竹,一团泥,一根木,从现实眼光出发,其价值并无多少,但本身的质朴总能让其绽放艺术之光辉。如果我们有时间,不妨去品一品李子柒是如何用审美的视角演绎田园牧歌的——青山绿水,竹林木屋,身穿粗麻衣饰的少女李子柒,在优美雅致的生活里酿美酒、做酱油,制作竹子家具、文房四宝……这是陶渊明体验过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之美;这也是孟浩然领略过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之美——在这“低美感社会”“无美感社会”的当今社会,人们在李子柒富含自然风光和原始劳作的视频中,也许会明白——涵养审美力,方能云影共徘徊。
哲学家以诗意的语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审美力的涵养,其根本目的是人格的养成、灵魂的塑造。是的,审美,乃是生命品质的一部分。很多时候,为美而活着,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审美,必是先“审”而后“美”;没有审美,世界将与你无关。
涵养审美力,云影共徘徊。当你葆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更高的审美力时,它不仅仅可以完善你的人生,还可以使你有限的人生得到无限的延续——这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
2024年2月20日发(作者:雷语冰)
高考考场作文写作指导:“低美感社会”(附:审题指导及范文展示)
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目前,当我们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生活便捷的时候,我们似乎对美麻木和冷淡,甚至美丑不分、以丑为美了。这也许就是人们现在常说的“低美感社会”或“无美感社会”的来临。《新周刊》更是把中国人患上的审美匮乏症概括为十大病征:丑形象、土味家居、奇葩建筑、非人街道、塑料设计、网红脸、伪古风、广告有毒、抖式快感、文化雾霾。有人认为,这些现象与公权力的滥用有关,也有人认为这与整个社会审美意识的普遍匮乏有关。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看法?
【审题指导】
此为材料作文。 材料给出了当今社会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低美感社会现象。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了正确的美丑观,以丑为美一旦成为社会主流,带给社会的不仅仅是美丑的问题,而是会形成一种趋势,颠覆正常社会其他方方面面正常的认知,打破正常的的三观认识,是非不分,黑白颠倒。那我们的社会会成为一个怎样混沌的世界???细思极恐!!
虽然文中也列举了一些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但是不论何种原因,都不能成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理由,都应该对此现象予以批判。还应该指出纠正这种错误的有效方法。这样文章就更有深度和针对性、现实意义了。
【范文展示】
以文化人、以美育人
刘俣彤
不知何时,我们开始将袒胸露脐的酒吧女郎叫作美,我们开始将网上千篇一律的网红锥子脸叫作美,我们开始将街头巷角的奇葩涂鸦叫作美……有人认为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
无可厚非,可是笔者不敢苟同。私以为:低俗审美可以休矣!
审美力的低俗化,与公权力的滥用大有关系。依稀记得2018年央视《开学第一课》引发的争议,节目中多位抹着粉、画着眉、涂着鲜艳口红的流量小生霸屏,遭到众多家长的反感和批判。毋庸置疑,媒体为了收视率,为了票房,用那些爆红的流量“伪娘”来吸引观众,无意间便助长了审美扭曲的风气。清代名士龚自珍曾借助“病梅”的隐喻,对病态审美造成的不良社会后果表达忧思。而今天,我们清楚地看到,这种病态的审美风气正在我们的社会中潜滋暗长。
审美力的病态化低俗化,还源于学校美育的缺失。李鹏程曾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笔者深以为然。是啊,一朵云在大人眼中是一团水汽,在孩子眼中是大象、城堡乃至一整个奇异世界,而美育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用美来温润孩子的眼睛和心灵。从细处说,美育是教育孩子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从大处说,美育是以文化人,以美育人、让中华美育为文化自信筑基。
是的,如果说智育教的是科学求真,德育教的是思想向善,那么美育教的是心灵尚美。艺术课程能提升审美、陶冶情操,让一个人的精神得到滋养,心灵得以净化。正因如此,电影《无问西东》中,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在简陋的校舍中“静坐听雨”的场景格外动人;而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艺术更是驯服了一群打架斗殴、冷漠自闭的孩子,让他们慢慢变得活泼开朗,找寻到人生的希望与生命的热忱。
中国知名画家吴冠中曾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在他眼中,审美是生活方式,懂得审美是幸福生活的源泉。审美,审自然之美,可以让我们体悟自然的宏大包容,珍惜万物生灵;审美,审生活之美,可以让我们发掘匿于表象后的生命本质与人间真情,用更加幸福的姿态绘人生画卷。当我们学会用欣赏美的眼光注视万事万物,阴霾亦会消散,生命芳华盛绽。到那时,我们方能领悟汪曾祺小说中朴实的美;方能领悟卓别林喜剧中深刻的美;方能在表达“我爱你”时,还记得夏目漱石的那一句“今夜月色真美”。
恩格斯说过,“文艺复兴是一个既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期”,遥古畅今,在“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新时代,同样会产生巨人!“深林不语抱幽贞,赖有微风递远馨。”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生活之中,除了有眼前的苟且,更有无限遐想
和无穷远方!
掬心灵之花,奉时代芳华
唐一娇
当街道上奇葩的建筑正肆无忌惮地撕裂城市的面孔,刺痛着人们的双眼;当千篇一律的网红脸正招摇过市扎堆荧屏,扭曲着人们的视线;当抖音段子、文化雾霾正汹汹而来,蒙蔽着人们的心灵,冯骥才先生“中华民族的审美,现在是低谷,充满了乱象”的警言,便显得愈加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人是他自己食物的产物。”早在二百多年前,哲学家费尔巴哈就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无疑,这里的食物并非指物质的食物,而是指精神食粮。我们吃下什么,我们便会成为什么。如果我们一味将文化糟粕看作玉露琼浆,把精神渣滓视为珍馐美馔而敞开肚皮,大快朵颐,那么,我们对那些真正的美好就会熟视无睹,弃置逦迤。于是,我们终将会被我们最喜爱的东西毁掉。
透过当下暴露的审美病症,探究美感汩汩流失的根由,私以为原因之一是公权力的滥用。比如关于城市开发与改造,官员关注的往往是城市的使用功能,城市的现代效率以及改造城市过程中对GDP增长的刺激,这就不免陷入一味地追求时髦和简单的相互抄袭。然而,“泉不深而望流之远”,不但不会换来经济长远发展,反而造成了当前中国城市趋同化、粗鄙化和“低美感”,也终会使得我们的文化泉源枯竭,心灵之花凋零——正如冯骥才先生坦言的那样:“商业文化带来的问题,使我们的城市中充满了‘土豪’式的审美,浅薄、炫富、庸俗。”
当然,“低美感社会”或“无美感社会”的来临,也与整个社会审美意识的普遍匮乏有关。是的,一个民族的审美是难的,因为它需要一个民族共同的自觉。如今,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出国后选择去卢浮宫、玛雅美术馆参观,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却不在少数;尽管城市中的雕塑越来越多,但真正走入市民精神生活的却寥寥无几;艺术品市场繁荣火爆,但泡沫也不小,个别收藏者连作者都不了解就举牌,一转身又投向下一场拍卖……可见,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也很难
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水位。
因此,我认为,要觅得审美能力的源头活水,当于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沐浴经典馨香。在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诗经》与《楚辞》曾经是华夏民族的文字之美;“高山”与“流水”曾经是伯牙子期的音律之美;《兰亭序》与《中秋帖》曾经是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之美……虽说美的种类有千千万万,然而美决然不能堕于低俗、下流而沦落为恶俗文化的代名词。“低美感”文化的流行,折射出的恰恰就是现如今美育培养的缺位,这些低俗的审美观如果大行其道,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品德修养,更会拉低国人的素质,抹黑大国的形象。
毋庸置疑,我们惟有庚续传统之美,方能滋养时代之花。在这个“低美感社会”或“无美感社会”的来临的当下,幸而我们看到,单霁翔院长于故宫修复文物,以5G技术让历史之美暗香浮动,使传统文脉薪火相传;我们看到“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她用一生的坚持让大众再一次看到敦煌的千年魅力;我们也看到奔赴抗疫前线的白衣天使,毅然削去长发,用责任担当绽放最美的青春芳华……我们当于时代榜样中汲取力量、踏香而行,去成就大国荣嘉。是的,社会审美的回归,需要你我将美感之花植根心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点点美好汇聚成一片花海,以奉时代芳华。
“满地都是六便士,而我却抬头望向那抹月亮。”愿我等涵养美感,追寻心中那抹皎白月光,收获一路花开,一路芳香载途……
以美为眼,看风中摇曳的水仙
刘耘冲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很耐人寻味——
195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入学考试,有一道题吸引了所有考生的眼球: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会怎么做?商学院教授本杰明·格雷厄姆参加了这次阅卷。同学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我会留一块做晚餐。本杰明批注道:你很节俭。有的说,我会送一块给乞丐。本杰明批注道:你很善良。还有的干脆就说“统统吃掉”。本杰明看了莞尔一笑,
批注道:你真可爱,我的孩子。
忽然,一个学生的答案磁铁一般吸引了本杰明的目光:假如我有两块面包,我会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本杰明在卷末写了这样几行文字:世人都知道面包的好,却不知道一朵水仙花的妙。一朵风中摇曳的水仙,能让疲惫的心灵舒展;能让忙碌的脚步从容;能让空洞的目光领略到美的震颤……我可爱的孩子,你小小年纪已经领略到人生的真谛,不为物质所累,堪成大器。本杰明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学生的名字——沃伦·巴菲特。这一年,沃伦·巴菲特刚好二十岁,他后来被人称为“当今世界最伟大的股票投资者”。
孟子云:“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这里的”常饱“”常暖“常安”是生命存在的基本需要,而“求美”“求丽”“求乐”则是更高一级的需要。是的,正如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世英所言:“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应该说,审美,是我们生命的终极需要。
毋庸置疑,那些拥有审美这个“最高境界”的人,他们往往才能够在人生的路上登峰造极,正如沃伦·巴菲特,亦如史蒂夫·乔布斯。乔布斯是日本禅宗的忠实信徒,他深受日本
侘寂美学影响,也因此成就了苹果手机极简风格的设计。乔布斯让“ipod”、“iTunes”和“iTunes”三者实现了硬件、软件、服务的完美融合,由此带给了人们不同以往的音乐体验——这一切都体现了首席审美官乔布斯的审美感性,想必不会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可是遗憾的是,在我们这个充满着物欲的时代,人们心中的那朵水仙花正在慢慢枯萎。记得台湾知名画家蒋勋曾带着宏碁电脑创始人施振荣去希腊看阿波罗神殿。辛苦攀上目的地的施振荣一脸错愕:“我们走了这么多山路,难道就是来看六根柱子,还有三根是断的?”蒋勋说:“施先生,你一路上说,要创造自己的品牌,什么叫品牌?如果阿玛尼是品牌,香奈儿是品牌,那么这个柱子就是希腊两千年的品牌。”但施振荣说:“走几小时山路,难道就为了拍张照?”——没有审美境界真可怕,蒋勋只能苦笑。这真是最鲜活的例子,后来事实证明,没有审美,施振荣最后沦落成一个平庸者,从而被这个世界抛弃!
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曾言:“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诚如斯言,倘如以美为眼,定能够看见风中摇曳的水仙。眼中有“水仙”摇曳的人,才能真正成为金钱的主人;而眼里只盯着“面包”的人,则多半眼神暴戾心灵疲惫。现代
人,在这个物欲滚滚的碌碌红尘,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鲜活着一朵摇曳生芳的水仙。
“低美感”现象之忧思
燕云天
当下社会,喧嚣与浮躁齐飞,狭隘共浅薄一色。为了追逐流行,去网红店打卡、刷抖音寻觅明星同款;为了附和品位,装修与家居刻意追逐北欧风、美式风;为了彰显恢弘,小县城也有“大梦想”,纷纷新建各种丑陋的“仿古一条街”——显而易见,一个“低美感社会”正在来临,这不得不让我们忧思。
在滚滚红尘中,我们不难发现,人们看得到物质的丰盈,却看不到艺术的式微;人们看得到机遇的出现,却看不到美丽的消逝;人们看得到脚下的六便士,却看不到天上那一轮月亮。正是在这样的情状下,“审美”往往难见踪影,“审丑”却能大行其道。为何会出现种种“低美感”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审美趣味的走偏移位,有审美取向的崇洋媚外,也有审美方向的简单复古。当然,更核心、更内在的原因,我以为,则在于公共媒体审美导向的偏离和自我审美教育的缺失。
所以,我认为,作为社会公共文化的审美价值体系,要彻底消除“低美感” 这一社会现象,应该引导积极向上的审美风气,杜绝庸俗、低俗、艳俗之风。为此,相关部门与主流媒体应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同时,发生雪崩,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我们每个社会成员都要坚守文化自信,自觉提升我们的审美趣味,不断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
终结“低美感”现象,需要媒体的价值引领。虽然审美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个体差异性,但也不能因此没有一个最基本的美丑标准。特别是文化审美,作为社会公共文化价值的传导,必须是积极向上的,我们的媒体必须倡导一种清新健康的审美观。在很长一段时间,媒体泛娱乐化导致了俗劣唯利、浮躁不实等价值导向,促使受众审美价值判断错误化,从众化,同时消解了媒体的社会功能,其社会危害不可小觑。
终结“低美感”现象,需要从我们自身做起,因为能否拥有美的生活,与我们个人的审美能力密切相关。木心坦言:“无审美力者必无趣;世俗越粗糙,越需要有情趣的生活。”
当我们善于发现眼前的美、身边的美,以美学浸润自身,时时留意和珍惜在日常中偶然迸发的美感,就是完成了一次美育的实践。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发现美欣赏美,定会促成人皆知美、人人向美的风气;定能终结“美丑不分”、“以丑为美”的不良心理,那么,所谓“低美感社会”就会消失于无形。
荷尔德林曾经格调高雅地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之上。”如果我们记住这句话,用真正审美的心态去细品点滴美好,拥抱心灵宁静,我相信,“低美感”的浮云,一定遮不住真正热爱美的眼光,挡不住我们追求美的脚步。
涵养审美力,云影共徘徊
范毓心
一直特别仰视北大教授张世英先生的一句话:“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此言信然。是啊,如果从我们心中夺走了对美的爱,那几乎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放眼当下,在这个过度追求实用主义的时代,人们神情冷漠,目光呆滞,早已失去了感受美的能力,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审美匮乏症。当胭脂口红遮住了社会的浩然正气,当各种奇葩建筑挡住了我们远方的田野,当人们沉浸于抖式快感跌落于文化雾霾,我们恍然大悟——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是,美盲却很多,这是吴冠中先生的忧虑,也是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是的,审美是一种大学之道,审美力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在我们生活中,品读诗书可以寻美,研讨人性可以悟美,沉浸生活可以爱美。南宋理学家朱熹曾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审美力,正是你我生活的“源头活水”。迷于名利、与世沉浮的人,心里自然没有“天光云影”,他们的大病就是精神生命的枯竭。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无审美力者必无趣。世俗越粗糙,越需要有情趣的生活。”这句话出自一位善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艺术家木心先生之口,实在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和永久的令人深思的意义。木心当年身陷牢狱之灾,住在污浊的防空洞里。可是他
找来一张白纸,在白纸上画上黑色琴键。到了晚上,他蜷在角落里,在这无声的键盘上弹奏莫扎特和肖邦,与天光云影共徘徊……陈丹青说:“你不遇到木心,就会对这个时代的问题习以为常。可等到这么一个人出现,你跟他对照,就会发现我们身上的问题太多了。我们没有自尊,我们没有洁癖,我们不懂得美。”
一个懂得审美的人,就不止是生存,而是在生活了。一块石,一段竹,一团泥,一根木,从现实眼光出发,其价值并无多少,但本身的质朴总能让其绽放艺术之光辉。如果我们有时间,不妨去品一品李子柒是如何用审美的视角演绎田园牧歌的——青山绿水,竹林木屋,身穿粗麻衣饰的少女李子柒,在优美雅致的生活里酿美酒、做酱油,制作竹子家具、文房四宝……这是陶渊明体验过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之美;这也是孟浩然领略过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之美——在这“低美感社会”“无美感社会”的当今社会,人们在李子柒富含自然风光和原始劳作的视频中,也许会明白——涵养审美力,方能云影共徘徊。
哲学家以诗意的语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审美力的涵养,其根本目的是人格的养成、灵魂的塑造。是的,审美,乃是生命品质的一部分。很多时候,为美而活着,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审美,必是先“审”而后“美”;没有审美,世界将与你无关。
涵养审美力,云影共徘徊。当你葆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更高的审美力时,它不仅仅可以完善你的人生,还可以使你有限的人生得到无限的延续——这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