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香思楠)
龙源期刊网
浅谈音乐创作表演中的多元素融合现象
作者:雷琼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6期
摘 要: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变体,各种音乐体裁和形式的不同展示出音
乐五颜六色的艺术效果。而多种音乐元素的结合是将中西方音乐,传统与现代音乐,乃至不同
文化环境和区域的音乐形式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风貌和变体形式。音乐的发展需要多种元素
的激烈碰撞,本文以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的民族化表现为例,观察西方现代音乐形式如何与中
国古典音乐结合而产生新的审美感觉。并以小见大,思考音乐创作和表演中的多重元素结合问
题。
关键词:多元素融合;流行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民族化;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073-02
音乐艺术的创作并非无源之水,从某种意义和角度来讲,任何一种音乐形式中都有着更早
期音乐的影子。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年代中,诞生的各种音乐形式都并非人类所
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通过对社会或自然现象的模仿而得到的启迪。比如:民歌的出现源于对
自然声音的模仿和人类劳动的音调升华;舞蹈艺术的出现源于对动物和人类肢体语言夸张活动
的总结和艺术提炼;而现代音乐虽琳琅满目,但归根结底也是在原有的传统音乐艺术基础上萌
生出来的。因此,我们说音乐是一种多元素的共同体,这可以看做是一种主动融合和探索的结
果,也可以看做是一种自然而然,不可逃避的音乐发展归宿。
音乐的多元素融合现象在传统音乐的语境中很容易被理解,当一种音乐形式被劳动人民所
创造出来后,便会形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文化效果,当一种音乐形式在不同的文
化区域间自由活动发展的时候,自然会形成不同的音乐变体,而变体便是一种多重元素融合的
象征。在现代社会,社会发展改变了文化的面貌,当工业社会的发展步伐逐渐取代农业化的社
会生态时,传统音乐的生存环境受到了致命打击,而现代音乐文化与工业科技一同进步,出现
了流行音乐这样的新产物。从表面上来看,流行音乐的发展是一种脱离以往所有传统音乐形式
的独立存在,而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我们以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为例,来以小见大的观察音乐
创作表演中的多元素融合问题。
一、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的民族化反哺现象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到今天已经大概经历了将近四十年的历史。在这四十年的发展历程
中,中国流行音乐并没有完全效仿西方流行音乐的风格和特性,而是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民
族化道路。
龙源期刊网
所谓“民族化”,就是将外来文化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逐渐转换成自身文化的一部分。
民族化的道路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而且承担很大风险的过程。虽然今天各种媒体都在大肆呼
吁民族化问题的纵深挺进,但其实民族化未必是一种人为的操作,而是应该顺其自然的转化和
完成,否则,很可能会导致自主文化由于无法快速吸收而造成“积食”,甚至导致自主文化在冲
击中受到损害和打击。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怀着一颗复古的心在前行,这并不是篡改了流行音乐的本
质属性,而是由于流行音乐自身特点和中国的文化国情所决定的。首先,流行音乐自身具备这
样的柔韧性,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化需求改变自身的外貌特征。比如:欧洲流行音乐的摇滚情
怀;美洲流行音乐的桑巴风格;非洲流行音乐浓重的异域鼓点;亚洲流行音乐词曲的细腻柔
美。其次,流行音乐所服务的对象群体对音乐本身有着主观的要求,中国人在受到几千年传统
音乐文化的耳濡目染之后,不可能凭空就转换到现代音乐文化的西方风格中,必然会在创作表
演中有意无意的植入本土元素。这样就形成了流行音乐的西方外形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元素
结合。
中国流行音乐的第一次大规模向传统文化靠近出现在流行音乐刚刚传入伊始。在这一时间
节点上,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还十分强大,无论是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或是在七十年代末的
广州,人们对于传统音乐的情怀还占据着主流文化的位置,因此对于流行音乐的态度无一例外
的是本土化、民族化。而历史证明,中国人也有能力依靠创作使流行音乐改头换面,三四十年
代的上海流行音乐不仅诞生了《何日君再来》和《夜上海》这样至今流传的经典作品,同时也
成就了叶璇这样首开先河的流行歌星。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流行音乐再度来到中国的时
候,并非直接从欧美袭来,而是通过台湾流行音乐的转化,褪去了西方文化的包裹,显得更加
为人们所易于接受。中国人对流行音乐的改变从其传入时就已然开始,不仅与中国的传统音乐
曲调形成很好地协调搭配,还在其中渗入了中国人对音乐的独特理解。早起的《让世界充满
爱》就使流行音乐在主流文化领域中瞬间褪去了“低俗音乐”和“西方舶来品”的阴影,也使中国
流行音乐打下了自主发展的烙印。
中国流行音乐第二次向传统文化的礼敬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听腻了甜言蜜语情
歌的中国人希望流行音乐能够拥有更多的社会担当,可以寄托更多的文化情怀,可以体现出更
加浓重的民族味道。于是,在1986年中国社会寻根文化的带动下,流行音乐圈出现了一股“西
北风潮”。地域化特色鲜明的音乐曲调加上苍劲有力的音调风貌,征服了中国人的音乐欣赏审
美,在“西北风”盛行的同时,也完成了流行音乐民族化的有一次大规模探索。《黄土高坡》、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中华赞美诗》这样的作品都极具矛盾对立性的将现代音乐文化和传
统音乐风貌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审美上的冲击和艺术创作想象力方面的全新尝试。
中国流行音乐第三次向传统音乐的融合和靠拢出现在新世纪伊始。在积聚了多年的力量和
实践经验之后,当流行音乐在对外来音乐风格的模仿缠身倦怠的时候,我们的流行音乐振兴急
需一种兴奋剂来提振士气,而作为流行音乐的欣赏者来说,也需要一种力量来保持对流行音乐
的始终不渝。这时,拯救流行音乐的救命稻草再一次落在了民族化的肩头。“中国风”热潮的出
现此次并非像十多年前的“西北风”那样轻描淡写的快速过去,而是出现了多元化和更深层次的
龙源期刊网
创作表演探索。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提炼中,不仅有形的诗词歌赋和服饰装饰被应用,
甚至古典音乐的乐器和各种民歌小调及戏曲的唱腔也被借鉴和植入到流行音乐中,形成了十分
浓厚深刻的古典韵味。在古往今来多种元素的教诲和碰撞中,流行音乐形成了十分多样化的变
体,而这其中的核心力量便是多种元素的融会贯通。
在中国流行音乐一次次的回归和对传统音乐的青睐中,完成了中国流行音乐自主建设的过
程,也完成了对于流行音乐这种西方音乐文化的民族化改良。虽然我们不能说已经完全将流行
音乐改头换面称中国的自主音乐文化一部分,但是这种民族化的尝试无论从过程和结果来看都
无疑是成功的。它的出现和发展告诉我们,音乐是想通的,任何的音乐形式之间都有着相互借
鉴和学习的可能,而当社会进步发展,文化需要革新的时候,多种音乐元素的融合往往会使音
乐产生新的审美效果,产生新的发展状态。
二、多元素融合的音乐发展前景
传统音乐在几千年的发展传承中,依靠着传播的力量繁荣发展,不进本身在数次改朝换代
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一种奇迹,同时也在不断地提炼中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文化标志。这种无形
的文化标志是以声音为记载的,几千年过去,它已融入血液,早已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
今天,虽然社会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音乐所赖以生存的条件失去了,但这并不是
说传统音乐失去了价值,失去了发展和存在的必要性。它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象征,它可以不存
在于文化的前沿位置,但这并不妨碍其在一个民族中所具有的核心位置。
流行音乐的在全世界的传播可以看做是一种音乐文化的自由发展结果,当然也可以看做是
西方强势文化的一种释放和侵略。当人们都沉浸在这种现代工业和文化意识所造就出来的音乐
形态中时,往往会迷失。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如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会是如此。当这种文
化攻击深入到其他民族,特别是弱小民族的骨髓时,就会使其产生质变,失去自主文化特色,
失去自我。而作为一种抵御外来侵袭的自身“免疫力”来说,如何与之抗争便要看这个民族的传
统文化积淀是否厚重,是否能够站稳脚跟了。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主要的阻力便是来源于我们很早的认识到了流行
音乐所附带的文化攻击色彩,并一直在控制流行音乐的发展势头,防止其对自主文化造成冲
击。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我们看到,原来不需要人为的过多干预,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
拥有主动反击的力量,这就是融合与融化。自从流行音乐进入到中国的开始,我们就主动回避
了那些西方程式化的音乐风格,并没有给予蓝调、爵士、灵歌等音乐风格以生长空间,而是迅
速形成了面向中国音乐审美趣味的情歌和民谣。而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相信中国人即便接收
到再多的国外流行音乐风格,也始终会一次次的回到原点,回到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中寻求发展
契机。这样的选择是创作者的自发感受,也是中国欣赏者不变的审美坚持。此外,在过往的经
验中,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文化的结合诞生了无数新颖的音乐亮点,这也使我们为之眼前一
亮,充分感受到多种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时的新鲜创意,而坚持这条发展道路继续前行,无疑
是正确的,也是符合中国人审美情怀的。
龙源期刊网
音乐艺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无数的成果,这些成果由一根文化纽带紧紧相连,将各
种各样的音乐元素结合在一起。在过往的无数音乐创作和表演中,我们看到音乐艺术融汇在一
起时带来的各种丰富色彩,这其中有中西文化的集合,也有古今音乐风貌的交汇,也有不同形
式或区域文化之间的碰撞。音乐正是在不断地学习和交流中诞生了新的可能性,也正是在这样
的自由文化环境中才生长的枝繁叶茂。我们对于音乐的审美要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
步越来越深入,这使我们更应注重在创作和表演中对于多种元素的引入,而对于传统音乐文化
的运用和尊重是首要的,不可获取的。
参考文献:
[1]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
[3]张友琴.社会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香思楠)
龙源期刊网
浅谈音乐创作表演中的多元素融合现象
作者:雷琼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6期
摘 要: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变体,各种音乐体裁和形式的不同展示出音
乐五颜六色的艺术效果。而多种音乐元素的结合是将中西方音乐,传统与现代音乐,乃至不同
文化环境和区域的音乐形式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风貌和变体形式。音乐的发展需要多种元素
的激烈碰撞,本文以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的民族化表现为例,观察西方现代音乐形式如何与中
国古典音乐结合而产生新的审美感觉。并以小见大,思考音乐创作和表演中的多重元素结合问
题。
关键词:多元素融合;流行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民族化;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073-02
音乐艺术的创作并非无源之水,从某种意义和角度来讲,任何一种音乐形式中都有着更早
期音乐的影子。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年代中,诞生的各种音乐形式都并非人类所
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通过对社会或自然现象的模仿而得到的启迪。比如:民歌的出现源于对
自然声音的模仿和人类劳动的音调升华;舞蹈艺术的出现源于对动物和人类肢体语言夸张活动
的总结和艺术提炼;而现代音乐虽琳琅满目,但归根结底也是在原有的传统音乐艺术基础上萌
生出来的。因此,我们说音乐是一种多元素的共同体,这可以看做是一种主动融合和探索的结
果,也可以看做是一种自然而然,不可逃避的音乐发展归宿。
音乐的多元素融合现象在传统音乐的语境中很容易被理解,当一种音乐形式被劳动人民所
创造出来后,便会形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文化效果,当一种音乐形式在不同的文
化区域间自由活动发展的时候,自然会形成不同的音乐变体,而变体便是一种多重元素融合的
象征。在现代社会,社会发展改变了文化的面貌,当工业社会的发展步伐逐渐取代农业化的社
会生态时,传统音乐的生存环境受到了致命打击,而现代音乐文化与工业科技一同进步,出现
了流行音乐这样的新产物。从表面上来看,流行音乐的发展是一种脱离以往所有传统音乐形式
的独立存在,而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我们以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为例,来以小见大的观察音乐
创作表演中的多元素融合问题。
一、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的民族化反哺现象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到今天已经大概经历了将近四十年的历史。在这四十年的发展历程
中,中国流行音乐并没有完全效仿西方流行音乐的风格和特性,而是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民
族化道路。
龙源期刊网
所谓“民族化”,就是将外来文化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逐渐转换成自身文化的一部分。
民族化的道路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而且承担很大风险的过程。虽然今天各种媒体都在大肆呼
吁民族化问题的纵深挺进,但其实民族化未必是一种人为的操作,而是应该顺其自然的转化和
完成,否则,很可能会导致自主文化由于无法快速吸收而造成“积食”,甚至导致自主文化在冲
击中受到损害和打击。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怀着一颗复古的心在前行,这并不是篡改了流行音乐的本
质属性,而是由于流行音乐自身特点和中国的文化国情所决定的。首先,流行音乐自身具备这
样的柔韧性,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化需求改变自身的外貌特征。比如:欧洲流行音乐的摇滚情
怀;美洲流行音乐的桑巴风格;非洲流行音乐浓重的异域鼓点;亚洲流行音乐词曲的细腻柔
美。其次,流行音乐所服务的对象群体对音乐本身有着主观的要求,中国人在受到几千年传统
音乐文化的耳濡目染之后,不可能凭空就转换到现代音乐文化的西方风格中,必然会在创作表
演中有意无意的植入本土元素。这样就形成了流行音乐的西方外形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元素
结合。
中国流行音乐的第一次大规模向传统文化靠近出现在流行音乐刚刚传入伊始。在这一时间
节点上,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还十分强大,无论是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或是在七十年代末的
广州,人们对于传统音乐的情怀还占据着主流文化的位置,因此对于流行音乐的态度无一例外
的是本土化、民族化。而历史证明,中国人也有能力依靠创作使流行音乐改头换面,三四十年
代的上海流行音乐不仅诞生了《何日君再来》和《夜上海》这样至今流传的经典作品,同时也
成就了叶璇这样首开先河的流行歌星。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流行音乐再度来到中国的时
候,并非直接从欧美袭来,而是通过台湾流行音乐的转化,褪去了西方文化的包裹,显得更加
为人们所易于接受。中国人对流行音乐的改变从其传入时就已然开始,不仅与中国的传统音乐
曲调形成很好地协调搭配,还在其中渗入了中国人对音乐的独特理解。早起的《让世界充满
爱》就使流行音乐在主流文化领域中瞬间褪去了“低俗音乐”和“西方舶来品”的阴影,也使中国
流行音乐打下了自主发展的烙印。
中国流行音乐第二次向传统文化的礼敬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听腻了甜言蜜语情
歌的中国人希望流行音乐能够拥有更多的社会担当,可以寄托更多的文化情怀,可以体现出更
加浓重的民族味道。于是,在1986年中国社会寻根文化的带动下,流行音乐圈出现了一股“西
北风潮”。地域化特色鲜明的音乐曲调加上苍劲有力的音调风貌,征服了中国人的音乐欣赏审
美,在“西北风”盛行的同时,也完成了流行音乐民族化的有一次大规模探索。《黄土高坡》、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中华赞美诗》这样的作品都极具矛盾对立性的将现代音乐文化和传
统音乐风貌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审美上的冲击和艺术创作想象力方面的全新尝试。
中国流行音乐第三次向传统音乐的融合和靠拢出现在新世纪伊始。在积聚了多年的力量和
实践经验之后,当流行音乐在对外来音乐风格的模仿缠身倦怠的时候,我们的流行音乐振兴急
需一种兴奋剂来提振士气,而作为流行音乐的欣赏者来说,也需要一种力量来保持对流行音乐
的始终不渝。这时,拯救流行音乐的救命稻草再一次落在了民族化的肩头。“中国风”热潮的出
现此次并非像十多年前的“西北风”那样轻描淡写的快速过去,而是出现了多元化和更深层次的
龙源期刊网
创作表演探索。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提炼中,不仅有形的诗词歌赋和服饰装饰被应用,
甚至古典音乐的乐器和各种民歌小调及戏曲的唱腔也被借鉴和植入到流行音乐中,形成了十分
浓厚深刻的古典韵味。在古往今来多种元素的教诲和碰撞中,流行音乐形成了十分多样化的变
体,而这其中的核心力量便是多种元素的融会贯通。
在中国流行音乐一次次的回归和对传统音乐的青睐中,完成了中国流行音乐自主建设的过
程,也完成了对于流行音乐这种西方音乐文化的民族化改良。虽然我们不能说已经完全将流行
音乐改头换面称中国的自主音乐文化一部分,但是这种民族化的尝试无论从过程和结果来看都
无疑是成功的。它的出现和发展告诉我们,音乐是想通的,任何的音乐形式之间都有着相互借
鉴和学习的可能,而当社会进步发展,文化需要革新的时候,多种音乐元素的融合往往会使音
乐产生新的审美效果,产生新的发展状态。
二、多元素融合的音乐发展前景
传统音乐在几千年的发展传承中,依靠着传播的力量繁荣发展,不进本身在数次改朝换代
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一种奇迹,同时也在不断地提炼中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文化标志。这种无形
的文化标志是以声音为记载的,几千年过去,它已融入血液,早已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
今天,虽然社会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音乐所赖以生存的条件失去了,但这并不是
说传统音乐失去了价值,失去了发展和存在的必要性。它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象征,它可以不存
在于文化的前沿位置,但这并不妨碍其在一个民族中所具有的核心位置。
流行音乐的在全世界的传播可以看做是一种音乐文化的自由发展结果,当然也可以看做是
西方强势文化的一种释放和侵略。当人们都沉浸在这种现代工业和文化意识所造就出来的音乐
形态中时,往往会迷失。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如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会是如此。当这种文
化攻击深入到其他民族,特别是弱小民族的骨髓时,就会使其产生质变,失去自主文化特色,
失去自我。而作为一种抵御外来侵袭的自身“免疫力”来说,如何与之抗争便要看这个民族的传
统文化积淀是否厚重,是否能够站稳脚跟了。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主要的阻力便是来源于我们很早的认识到了流行
音乐所附带的文化攻击色彩,并一直在控制流行音乐的发展势头,防止其对自主文化造成冲
击。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我们看到,原来不需要人为的过多干预,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
拥有主动反击的力量,这就是融合与融化。自从流行音乐进入到中国的开始,我们就主动回避
了那些西方程式化的音乐风格,并没有给予蓝调、爵士、灵歌等音乐风格以生长空间,而是迅
速形成了面向中国音乐审美趣味的情歌和民谣。而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相信中国人即便接收
到再多的国外流行音乐风格,也始终会一次次的回到原点,回到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中寻求发展
契机。这样的选择是创作者的自发感受,也是中国欣赏者不变的审美坚持。此外,在过往的经
验中,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文化的结合诞生了无数新颖的音乐亮点,这也使我们为之眼前一
亮,充分感受到多种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时的新鲜创意,而坚持这条发展道路继续前行,无疑
是正确的,也是符合中国人审美情怀的。
龙源期刊网
音乐艺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无数的成果,这些成果由一根文化纽带紧紧相连,将各
种各样的音乐元素结合在一起。在过往的无数音乐创作和表演中,我们看到音乐艺术融汇在一
起时带来的各种丰富色彩,这其中有中西文化的集合,也有古今音乐风貌的交汇,也有不同形
式或区域文化之间的碰撞。音乐正是在不断地学习和交流中诞生了新的可能性,也正是在这样
的自由文化环境中才生长的枝繁叶茂。我们对于音乐的审美要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
步越来越深入,这使我们更应注重在创作和表演中对于多种元素的引入,而对于传统音乐文化
的运用和尊重是首要的,不可获取的。
参考文献:
[1]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
[3]张友琴.社会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