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离子注入技术在微生物诱变育种中的研究

IT圈 admin 41浏览 0评论

2024年3月25日发(作者:孛景浩)

维普资讯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Arl}lui A .Sci.2007。35(9):2564—2565 责任编辑罗芸责任校对李洪 

离子注入技术在微生物诱变育种中的研究 

梁慧星 ,2(1.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l0097;2.盐城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苏盐城224(}03) 

摘要概述了离子注入的特点、诱变机理、引起的生物学效应、与传统辐射诱变效应异同以及近几年来离子注入技术在微生物改良、选 

育优良工业微生物菌株的应用研究情况,分析了今后离子注入微生物育种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离子注入;微生物诱变育种 

中图分类号Q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H(2oo7)o9一O2564—02 

离子注入技术在国外最初主要用于处理金属、塑料等以 1.3菌体存活曲线呈“马鞍型”存活率是微生物育种中常 

测指标,存活曲线是存活率的趋势直观表现。传统的物理、 

增加其抗磨性,减小磨擦系数,抗腐蚀等,继而用于无生命 

有机物使其分子量分布和溶解度发生变化。1986年由中科 

化学诱变方法(uv、7.my、ElMS、DMS)均产生指数型或肩型的 

院等离子体所率先将低能离子束应用于诱变育种(余增亮 

存活曲线,而离子注入诱变的存活曲线为先降后升再降的 

等)…1,从此,我国将离子束用于作物遗传改良方面走在了世 

“马鞍型”。这说明了离子注入损伤小、突变率高的生物学效 

界的前列。 应_6 J。笔者认为低剂量N 注入时,能量沉积效应和动量 

1离子注入微生物育种的特点 

转移效应的综合作用,导致了DNA损伤和生物膜等大分子 

1,1正突变菌体的高效性离子注入诱变育种的特点,表 

的损伤,造成了存活率下降。中高剂量注入时存活率上升, 

明了其是一种物理效应、化学效应,是集化学诱变、物理诱变 

可能N 注入后电荷积累发挥了作用,激活了细胞的修复机 

为一体的综合诱变方法。它能够引起染色体的畸变,导致 制和修复酶。高剂量N 时,细胞损伤程度大于其修复能力; 

DNA链碱基的损伤、断裂_2 J,从而使遗传物质在基因水平或 

电荷效应也由于达到了临界值,而产生库仑爆炸,保护屏障 

分子水平上发生改变或缺失,大幅提高变异的频率。特别是 

消失。虽然,理论上能解释其原因,但具体的修复机制情况 

在工业微生物育种方面,为筛选高效的正突变菌株提供了更 

需进一步研究。“马鞍型”存活曲线充分地说明了离子注入 

广阔的空间。龚加顺等_3J在研究单宁酸酶生产菌(黑曲霉 

诱变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 

Aspergillus niger 9701)诱变过程中,发现N 注入黑曲霉可获 

2离子注入微生物的方法 

得较uv诱变更高的正突变率和更大的变异幅度。uV诱变 

微生物诱变育种,一般采用生理状态一致、处于对数生 

的菌株负突变率高,子代孢子生长缓慢,发酵单位普遍低于 

长期菌体的单细胞进行理化处理,这样才能使菌体均匀接触 

N 注入诱变结果。这充分验证了离子注入诱变谱广、变异 

诱变剂,减少分离现象的发生,获得较理想的效果。对于以 

幅度大的特点。而离子注入VC二步发酵混合菌育种,选育 

菌丝生长的菌体,则利用孢子来诱变。同样,离子注入微生 

出了高产菌株,已经进入工业化生产_2j,也充分说明了离子 

物育种也符合该规律。离子注入机装置固定、操作程序规 

注入能克服传统诱变方法正突变率低的特点,减弱菌种多次 

范,因此菌体的前处理,获得高活性的单细胞是离子注入微 

诱变产生的饱和性、抗性,提高工业微生物的发酵水平。许 

生物育种的关键点。许多研究证明,利用菌膜法或干孢法进 

安等[ .4j采取分别诱变和筛选vc混合发酵体系,进行优一 

行离子注入效果较好。首先,取培养活化的菌体种子液或斜 

优组合,获得高产菌系,糖酸转化率较出发菌株提高15%~ 

面活化的菌苔进行稀释,一般是10~~10I3的稀释度,菌体 

20%,4代传种平均转化率达95%。摇瓶培养具有产酸能力 

浓度为108~1 个/ml为宜;然后,吸取适量的菌体稀释液涂 

高、发酵周期短的特点。 

布于无菌的玻璃片或无菌培养皿上,显微镜检验保证无重叠 

1.2菌体细胞表面刻蚀性 离子注入生物体的动量传递, 

细胞,自然干燥(约10 min)或用无菌风吹干形成菌膜;放入 

可以根据直观的表面现象进行观察研究,注入的离子就像 

离子注入机的靶室(具有一定的真空度)进行脉冲注入离 

“手术刀”对细胞表面进行刻蚀,留下非常整齐的创面。动量 

子。要有无离子注入的真空对照和空气对照_4.9 引。离子 

传递的结果引起生物组织或细胞的表面溅射,造成细胞形态 

注入过程中,菌体活性的研究鲜有报道。甄卫军等¨6_初步 

的变异。具体表现到植物细胞为细胞壁减薄、细胞膜损伤, 

研究了无菌水、无菌生理盐水、无菌脱脂奶保护剂对菌膜菌 

甚至大剂量的细胞破裂、死亡_】.5 J。7-射线辐射却未见这种 

株活性的影响,发现保护剂保护作用强,但是影响离子注入, 

直观的刻蚀现象。龚加顺等_3J利用离子束辐照黑曲霉孢子 

起到能量反射和屏蔽作用;无菌生理盐水对菌株的活性保留 

进行诱变,也验证了离子注入后,离子剂量与孢子细胞表面 

最大。 

刻蚀程度呈正相关。注入离子后的孢子有明显破壁现象,孢 

3离子注入在工业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子上有明显的凹陷区。认为离子先破细胞壁、膜,后到达细 

许安等_2.4J以生产vc的2_酮基.L古龙酸高产菌系为出 

胞表面或内部,进行动量交换,影响胞内物质的运动,导致染 

发菌株,进行离子注入育种,选育出了高产菌系,糖酸转化率 

色体结构的重排和其他变化,从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 

提高15%~20%,4代传种平均转化率达95%,并进行了培养 

基优化和摇瓶发酵检测,为所选的IPPM.1028菌系的扩大生 

作者简介粱慧星(198o一),男,江苏盐城人,讲师,从事细胞生物学研 

究工作。 

产提供了依据。虞龙等 _贝0利用H 、N 、Ar 离子注入Vc 

收稿日期2006.12.27 

发酵大菌——巨大芽孢杆菌确定了最佳的离子注入剂量,选 

维普资讯

35卷9期 梁慧星 离子注入技术在微生物诱变育种中的研究 2565 

出了4株改良菌株进行工业化生产。180、300 m2发酵罐300 

批次的实际生产,平均糖酸转化率(克分子)为91%,高出发 

菌株l1个百分点,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强了我 

国vc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惠友权等_1 3_以5×10 N 

/crn 的剂量处理地衣芽孢杆菌,选育了一株胞内 乙酰乳酸 

育种中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随着研究程度的深入,研究 

范围的拓宽,相信离子注入法在微生物育种中能发挥巨大的 

作用。 

参考文献 

[1]余增亮,邱励俭,霍裕平.离子注入生物效应及育种研究进展[J].安徽 

农学学报,1991,18(4):2251—257. 

[2]许安,姚建铭,余增亮.离子注入维生素c二步发酵混合菌研究(I)2- 

酮基一I,古龙酸高产菌系IPPM-1028的选育[J].工业微生物,1998,28 

(4):21—23. 

脱羧酶菌株,酶活提高了40%,且性状稳定。李平等_1 7_以注 

入离子结合传统方法协同诱变黑曲霉,选育出8_葡萄糖苷酶 

活达17 U/IIll的高产菌株。另外,宋道军等 J贝U研究了N 离 

子注入后,微生物自身固定酶或保护酶活性变化和诱导情 

况。他以E.coli和耐辐射微球菌为试验材料,研究了N 离 

[3]龚加顺,刘勤晋,肖玉林,等.单宁酸酶产生菌氮离子注入的诱变效应 

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0,26(5):9~13. 

[4]许安,姚建铭,余增亮.离子注入维生素VC二步发酵混合菌研究(n)2- 

酮基一 古龙酸高产菌系IPPM-1028的选育[J].工业微生物,1999,29 

子注入或对其CAT、SOD、POD的活性影响及自由基清除情 

(2):24—27. 

况;离子对耐辐射微球菌Mn.OSD的诱导。为研究离子注入 

[5]余增亮,霍裕平.离子注入生物学研究述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994,21(3):221—225. 

后对菌体结构酶影响机制以及结构酶组分的变化提供了实 

[6]宋道军,吴丽芳,陈若雷,等.N 束和 射线对两种微生物膜辐射损伤 

验依据。生物工程研究领域,离子束作为介导转导外源目的 

效应的研究[J].激光生物学报,0200,9(2):89—93. 

[7]末道军,李红,余增亮.N 离子注入对不同辐射敏感性微生物超氧化 

DNA,在植物转基因方面已获得了表达。近几年先后得到转 

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灯)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GUS基因的水稻、转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小麦和转水稻几丁 

[J].生物物理学报,1998,14(2):325—329. 

[8]卞坡,谷运红,霍裕平,等.离子束的生物效应及应用[J].河南农业大 

质酶的小麦植株。抗生素方面选育高产菌株也非常成功,利 

学学报,1999,33(2):178—181. 

福平霉素llo]、之江菌素_1 、抗真菌素 1 J等菌株选育,为工业 

[9]虞龙,许安,王纪,等.低能离子在Vc高产菌株选育中的应用[J].激光 

生物学报,1999,8(3):214—216. 

化生产高活性抗生素、生物防治菌提供了依据。 

[1O]姚建铭,朱皖宣,王纪,等.离子注入利福平素产生菌诱变育种研究 

4结语 

[J].激光生物学报,1999,8(3):217—220. 

[11]姚建铭,王纪,王相勤,等.离子注入花生四烯酸产生菌诱变育种[J]. 

离子注入法诱变育种研究起步晚(始于1986),作用机 

生物工程学报,2000,16(4):478—481. 

理、离子种类和诱变规律需要进一步论证。但无可置否,离 

[12]荚荣,肖亚中,王硕为,等.离子注入法对白腐真菌诱变效应的初步研 

子注人微生物育种具有更多的优点和发展潜力。当然,离子 

究~多酚氧化酶菌株的选育[J].激光生物学报,2302,11(3):212— 

215. 

注入的种类及应用范围需要拓宽,而不能只局限于几种离子 

[13]惠友权,黄建新,孔锁贤.离子注入选育 乙酰乳酸脱羧酶菌株[J].西 

(H 、N 、Ar )。目的基因的定位转移是一种高效的育种方 

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1(3):521—254. 

[14]叶枝青,姚建铭,余增亮.离子注入选育高效植物病原真菌拮沆菌[J]. 

法,应该充分借助离子注入,进行微生物的DNA重组定位诱 

激光生物学报,2001,lO(4):293—297. 

变育种,以期获得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发酵代谢产物。 

[15]桑金隆,竺莉红,李孝辉,等.离子注入诱变选育之江菌素产生菌[J]. 

科技通讯,2302,18(1):63—65. 

离子注入育种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交叉学科,显现了巨大的 

[16]甄卫军,李茜,张石峰,等.低能N 离子注入谷氨酸产生菌诱变育种 

优势。离子注入集化学诱变和物理诱变于一身,突变率高、 

初步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302,82(3):20—23. 

[17]李平,宛晓春,陶文沂,等.复合诱变黑曲霉选育 葡萄糖苷酶高产菌 

操作简单,加之离子束介导转基因的可能性,使其在微生物 

株[J].菌物系统,0200,19(1):117—121. 

(上接第2561页) 

分,植株生长快。 

2.2不同基质对淮山药组培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由图2可 

3小结与讨论 

见,各处理在第15、25、35天的平均根长均高于对照。第25 

在淮山药组培苗的假植过程中,园土(cK)较粘重,透气 

天处理①~⑤的平均根长增加了2.17、1.32、1.41、1.81和 

性不良,根系生长缓慢,容易死亡,不宜直接移植到大田中, 

1.66 elTl,均高于对照(1.01 em);第35天处理①~⑤的平均 应选择适宜的基质假植,在淮山药苗健壮时,再进行定植。 

根长增加了2.82、1.92、1,98、2.41和2.26 cm,均高于对照 

试验表明,处理①的淮山药苗植株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 

(1.61 em);说明掺人泥沙的基质疏松、透气,有利于淮山药 

生长势强,叶色浓绿,茎杆粗壮,主根长直发达;处理④、⑤ 

组培苗根系的生长;特别是处理①基质的保水保肥能力强, 的淮山药苗植株成活率虽高,但其植株生长速率、生长势等 

根系的生长速率快。 都不及处理①;处理②、③淮山药苗植株成活率偏低,且其 

2.3不同基质对淮山药组培苗株高的影响 由图3可见, 

植株生长势弱,叶色淡,茎秆纤细,主根短小、弱。因此,在 

各处理在第15、25、35天的平均株高均大于对照。第25天 选择淮山药组培苗的假植基质时,应以配比为泥炭土5:珍 

处理①~⑤的株高生长速率为0.449、0.273、0.316、0.045和 珠岩3:河沙2的基质较为适宜。 

0.368 em/d,均高于对照的0.255 cnVd;第35天处理①~⑤ 

参考文献 

的株高生长速率分别为0.848、0.673、0.715、0.805和0.767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词典:上册[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7: 

cm/d,均高于对照的0.654 cm/d;以处理①最明显,其次为 

167. 

[2]姚宗凡.常用中药种植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3:70. 

处理④。表明处理①、④的植株根系发达,有利于吸收养 

[3]李明军.准山药组织培养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85. 

2024年3月25日发(作者:孛景浩)

维普资讯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Arl}lui A .Sci.2007。35(9):2564—2565 责任编辑罗芸责任校对李洪 

离子注入技术在微生物诱变育种中的研究 

梁慧星 ,2(1.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l0097;2.盐城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苏盐城224(}03) 

摘要概述了离子注入的特点、诱变机理、引起的生物学效应、与传统辐射诱变效应异同以及近几年来离子注入技术在微生物改良、选 

育优良工业微生物菌株的应用研究情况,分析了今后离子注入微生物育种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离子注入;微生物诱变育种 

中图分类号Q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H(2oo7)o9一O2564—02 

离子注入技术在国外最初主要用于处理金属、塑料等以 1.3菌体存活曲线呈“马鞍型”存活率是微生物育种中常 

测指标,存活曲线是存活率的趋势直观表现。传统的物理、 

增加其抗磨性,减小磨擦系数,抗腐蚀等,继而用于无生命 

有机物使其分子量分布和溶解度发生变化。1986年由中科 

化学诱变方法(uv、7.my、ElMS、DMS)均产生指数型或肩型的 

院等离子体所率先将低能离子束应用于诱变育种(余增亮 

存活曲线,而离子注入诱变的存活曲线为先降后升再降的 

等)…1,从此,我国将离子束用于作物遗传改良方面走在了世 

“马鞍型”。这说明了离子注入损伤小、突变率高的生物学效 

界的前列。 应_6 J。笔者认为低剂量N 注入时,能量沉积效应和动量 

1离子注入微生物育种的特点 

转移效应的综合作用,导致了DNA损伤和生物膜等大分子 

1,1正突变菌体的高效性离子注入诱变育种的特点,表 

的损伤,造成了存活率下降。中高剂量注入时存活率上升, 

明了其是一种物理效应、化学效应,是集化学诱变、物理诱变 

可能N 注入后电荷积累发挥了作用,激活了细胞的修复机 

为一体的综合诱变方法。它能够引起染色体的畸变,导致 制和修复酶。高剂量N 时,细胞损伤程度大于其修复能力; 

DNA链碱基的损伤、断裂_2 J,从而使遗传物质在基因水平或 

电荷效应也由于达到了临界值,而产生库仑爆炸,保护屏障 

分子水平上发生改变或缺失,大幅提高变异的频率。特别是 

消失。虽然,理论上能解释其原因,但具体的修复机制情况 

在工业微生物育种方面,为筛选高效的正突变菌株提供了更 

需进一步研究。“马鞍型”存活曲线充分地说明了离子注入 

广阔的空间。龚加顺等_3J在研究单宁酸酶生产菌(黑曲霉 

诱变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 

Aspergillus niger 9701)诱变过程中,发现N 注入黑曲霉可获 

2离子注入微生物的方法 

得较uv诱变更高的正突变率和更大的变异幅度。uV诱变 

微生物诱变育种,一般采用生理状态一致、处于对数生 

的菌株负突变率高,子代孢子生长缓慢,发酵单位普遍低于 

长期菌体的单细胞进行理化处理,这样才能使菌体均匀接触 

N 注入诱变结果。这充分验证了离子注入诱变谱广、变异 

诱变剂,减少分离现象的发生,获得较理想的效果。对于以 

幅度大的特点。而离子注入VC二步发酵混合菌育种,选育 

菌丝生长的菌体,则利用孢子来诱变。同样,离子注入微生 

出了高产菌株,已经进入工业化生产_2j,也充分说明了离子 

物育种也符合该规律。离子注入机装置固定、操作程序规 

注入能克服传统诱变方法正突变率低的特点,减弱菌种多次 

范,因此菌体的前处理,获得高活性的单细胞是离子注入微 

诱变产生的饱和性、抗性,提高工业微生物的发酵水平。许 

生物育种的关键点。许多研究证明,利用菌膜法或干孢法进 

安等[ .4j采取分别诱变和筛选vc混合发酵体系,进行优一 

行离子注入效果较好。首先,取培养活化的菌体种子液或斜 

优组合,获得高产菌系,糖酸转化率较出发菌株提高15%~ 

面活化的菌苔进行稀释,一般是10~~10I3的稀释度,菌体 

20%,4代传种平均转化率达95%。摇瓶培养具有产酸能力 

浓度为108~1 个/ml为宜;然后,吸取适量的菌体稀释液涂 

高、发酵周期短的特点。 

布于无菌的玻璃片或无菌培养皿上,显微镜检验保证无重叠 

1.2菌体细胞表面刻蚀性 离子注入生物体的动量传递, 

细胞,自然干燥(约10 min)或用无菌风吹干形成菌膜;放入 

可以根据直观的表面现象进行观察研究,注入的离子就像 

离子注入机的靶室(具有一定的真空度)进行脉冲注入离 

“手术刀”对细胞表面进行刻蚀,留下非常整齐的创面。动量 

子。要有无离子注入的真空对照和空气对照_4.9 引。离子 

传递的结果引起生物组织或细胞的表面溅射,造成细胞形态 

注入过程中,菌体活性的研究鲜有报道。甄卫军等¨6_初步 

的变异。具体表现到植物细胞为细胞壁减薄、细胞膜损伤, 

研究了无菌水、无菌生理盐水、无菌脱脂奶保护剂对菌膜菌 

甚至大剂量的细胞破裂、死亡_】.5 J。7-射线辐射却未见这种 

株活性的影响,发现保护剂保护作用强,但是影响离子注入, 

直观的刻蚀现象。龚加顺等_3J利用离子束辐照黑曲霉孢子 

起到能量反射和屏蔽作用;无菌生理盐水对菌株的活性保留 

进行诱变,也验证了离子注入后,离子剂量与孢子细胞表面 

最大。 

刻蚀程度呈正相关。注入离子后的孢子有明显破壁现象,孢 

3离子注入在工业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子上有明显的凹陷区。认为离子先破细胞壁、膜,后到达细 

许安等_2.4J以生产vc的2_酮基.L古龙酸高产菌系为出 

胞表面或内部,进行动量交换,影响胞内物质的运动,导致染 

发菌株,进行离子注入育种,选育出了高产菌系,糖酸转化率 

色体结构的重排和其他变化,从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 

提高15%~20%,4代传种平均转化率达95%,并进行了培养 

基优化和摇瓶发酵检测,为所选的IPPM.1028菌系的扩大生 

作者简介粱慧星(198o一),男,江苏盐城人,讲师,从事细胞生物学研 

究工作。 

产提供了依据。虞龙等 _贝0利用H 、N 、Ar 离子注入Vc 

收稿日期2006.12.27 

发酵大菌——巨大芽孢杆菌确定了最佳的离子注入剂量,选 

维普资讯

35卷9期 梁慧星 离子注入技术在微生物诱变育种中的研究 2565 

出了4株改良菌株进行工业化生产。180、300 m2发酵罐300 

批次的实际生产,平均糖酸转化率(克分子)为91%,高出发 

菌株l1个百分点,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强了我 

国vc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惠友权等_1 3_以5×10 N 

/crn 的剂量处理地衣芽孢杆菌,选育了一株胞内 乙酰乳酸 

育种中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随着研究程度的深入,研究 

范围的拓宽,相信离子注入法在微生物育种中能发挥巨大的 

作用。 

参考文献 

[1]余增亮,邱励俭,霍裕平.离子注入生物效应及育种研究进展[J].安徽 

农学学报,1991,18(4):2251—257. 

[2]许安,姚建铭,余增亮.离子注入维生素c二步发酵混合菌研究(I)2- 

酮基一I,古龙酸高产菌系IPPM-1028的选育[J].工业微生物,1998,28 

(4):21—23. 

脱羧酶菌株,酶活提高了40%,且性状稳定。李平等_1 7_以注 

入离子结合传统方法协同诱变黑曲霉,选育出8_葡萄糖苷酶 

活达17 U/IIll的高产菌株。另外,宋道军等 J贝U研究了N 离 

子注入后,微生物自身固定酶或保护酶活性变化和诱导情 

况。他以E.coli和耐辐射微球菌为试验材料,研究了N 离 

[3]龚加顺,刘勤晋,肖玉林,等.单宁酸酶产生菌氮离子注入的诱变效应 

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0,26(5):9~13. 

[4]许安,姚建铭,余增亮.离子注入维生素VC二步发酵混合菌研究(n)2- 

酮基一 古龙酸高产菌系IPPM-1028的选育[J].工业微生物,1999,29 

子注入或对其CAT、SOD、POD的活性影响及自由基清除情 

(2):24—27. 

况;离子对耐辐射微球菌Mn.OSD的诱导。为研究离子注入 

[5]余增亮,霍裕平.离子注入生物学研究述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994,21(3):221—225. 

后对菌体结构酶影响机制以及结构酶组分的变化提供了实 

[6]宋道军,吴丽芳,陈若雷,等.N 束和 射线对两种微生物膜辐射损伤 

验依据。生物工程研究领域,离子束作为介导转导外源目的 

效应的研究[J].激光生物学报,0200,9(2):89—93. 

[7]末道军,李红,余增亮.N 离子注入对不同辐射敏感性微生物超氧化 

DNA,在植物转基因方面已获得了表达。近几年先后得到转 

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灯)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GUS基因的水稻、转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小麦和转水稻几丁 

[J].生物物理学报,1998,14(2):325—329. 

[8]卞坡,谷运红,霍裕平,等.离子束的生物效应及应用[J].河南农业大 

质酶的小麦植株。抗生素方面选育高产菌株也非常成功,利 

学学报,1999,33(2):178—181. 

福平霉素llo]、之江菌素_1 、抗真菌素 1 J等菌株选育,为工业 

[9]虞龙,许安,王纪,等.低能离子在Vc高产菌株选育中的应用[J].激光 

生物学报,1999,8(3):214—216. 

化生产高活性抗生素、生物防治菌提供了依据。 

[1O]姚建铭,朱皖宣,王纪,等.离子注入利福平素产生菌诱变育种研究 

4结语 

[J].激光生物学报,1999,8(3):217—220. 

[11]姚建铭,王纪,王相勤,等.离子注入花生四烯酸产生菌诱变育种[J]. 

离子注入法诱变育种研究起步晚(始于1986),作用机 

生物工程学报,2000,16(4):478—481. 

理、离子种类和诱变规律需要进一步论证。但无可置否,离 

[12]荚荣,肖亚中,王硕为,等.离子注入法对白腐真菌诱变效应的初步研 

子注人微生物育种具有更多的优点和发展潜力。当然,离子 

究~多酚氧化酶菌株的选育[J].激光生物学报,2302,11(3):212— 

215. 

注入的种类及应用范围需要拓宽,而不能只局限于几种离子 

[13]惠友权,黄建新,孔锁贤.离子注入选育 乙酰乳酸脱羧酶菌株[J].西 

(H 、N 、Ar )。目的基因的定位转移是一种高效的育种方 

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1(3):521—254. 

[14]叶枝青,姚建铭,余增亮.离子注入选育高效植物病原真菌拮沆菌[J]. 

法,应该充分借助离子注入,进行微生物的DNA重组定位诱 

激光生物学报,2001,lO(4):293—297. 

变育种,以期获得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发酵代谢产物。 

[15]桑金隆,竺莉红,李孝辉,等.离子注入诱变选育之江菌素产生菌[J]. 

科技通讯,2302,18(1):63—65. 

离子注入育种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交叉学科,显现了巨大的 

[16]甄卫军,李茜,张石峰,等.低能N 离子注入谷氨酸产生菌诱变育种 

优势。离子注入集化学诱变和物理诱变于一身,突变率高、 

初步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302,82(3):20—23. 

[17]李平,宛晓春,陶文沂,等.复合诱变黑曲霉选育 葡萄糖苷酶高产菌 

操作简单,加之离子束介导转基因的可能性,使其在微生物 

株[J].菌物系统,0200,19(1):117—121. 

(上接第2561页) 

分,植株生长快。 

2.2不同基质对淮山药组培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由图2可 

3小结与讨论 

见,各处理在第15、25、35天的平均根长均高于对照。第25 

在淮山药组培苗的假植过程中,园土(cK)较粘重,透气 

天处理①~⑤的平均根长增加了2.17、1.32、1.41、1.81和 

性不良,根系生长缓慢,容易死亡,不宜直接移植到大田中, 

1.66 elTl,均高于对照(1.01 em);第35天处理①~⑤的平均 应选择适宜的基质假植,在淮山药苗健壮时,再进行定植。 

根长增加了2.82、1.92、1,98、2.41和2.26 cm,均高于对照 

试验表明,处理①的淮山药苗植株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 

(1.61 em);说明掺人泥沙的基质疏松、透气,有利于淮山药 

生长势强,叶色浓绿,茎杆粗壮,主根长直发达;处理④、⑤ 

组培苗根系的生长;特别是处理①基质的保水保肥能力强, 的淮山药苗植株成活率虽高,但其植株生长速率、生长势等 

根系的生长速率快。 都不及处理①;处理②、③淮山药苗植株成活率偏低,且其 

2.3不同基质对淮山药组培苗株高的影响 由图3可见, 

植株生长势弱,叶色淡,茎秆纤细,主根短小、弱。因此,在 

各处理在第15、25、35天的平均株高均大于对照。第25天 选择淮山药组培苗的假植基质时,应以配比为泥炭土5:珍 

处理①~⑤的株高生长速率为0.449、0.273、0.316、0.045和 珠岩3:河沙2的基质较为适宜。 

0.368 em/d,均高于对照的0.255 cnVd;第35天处理①~⑤ 

参考文献 

的株高生长速率分别为0.848、0.673、0.715、0.805和0.767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词典:上册[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7: 

cm/d,均高于对照的0.654 cm/d;以处理①最明显,其次为 

167. 

[2]姚宗凡.常用中药种植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3:70. 

处理④。表明处理①、④的植株根系发达,有利于吸收养 

[3]李明军.准山药组织培养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85.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