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发(作者:党旻)
小试装甲中军帐——81式(W2701)装甲指
挥车
作者:周彦
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4年第11期
周彦
我军坦克装甲部队成立之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坦克团以下的战术级与分队级的作战指挥,
基本上采用的统一模式,就是在主战坦克内增装一部电台,作为指挥坦克使用。于是,在部队
的车辆编配上就有了排、连、营、团长四级军政主官乘坐的指挥坦克。这种状况,一方面占用
了本来就为数不多的战斗坦克数量,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军一个齐装满员的坦克团编制坦
克80辆,而连以上指挥坦克就占了26辆(连指18辆,营指6辆,团指2辆)。另一方面,坦
克并不适合指挥,各级指挥员位于坦克内不仅对外观察受到限制,很难通览战场态势,而且通
联手段极为有限,两部车载短波电台只有不足100个频段,依靠4米天线有效通信距离仅十几
千米,抗干扰性能差,不便于对所属部队的指挥控制。尤其是对于团级指挥员来讲,作战地幅
较大(当时一个坦克团的进攻正面5~8千米,当前任务纵深3~5千米),需要指挥控制的末
端要素众多,在坦克内的狭小空间内,不可能容纳更多的指挥参谋人员,不易进行标图作业,
更很难组织实施与炮兵、航空兵以及侦察、防空、工兵、防化等分队的战术协同。
因此,在坦克团以上规模的战术演习时,团基本指挥所主要采用野外构工、定点设置的方
式。即由工兵选择通视和隐蔽条件较好的地方开挖基坑,在内安置相关的观察通信设备,区分
出指挥员和参谋人员的位置,有条件时利用预制构件加强侧面和顶部的防护,敷设伪装网,以
保障对部队行动实施指挥。
研制与列装
为了适应装甲坦克部队机动作战的需要,改变作战指挥要素“动”“静”不一、
“快”“慢”脱节的状况,一些部队曾尝试在63式装甲输送车上改装开设指挥所,但效果并不
理想。考虑到部队对装甲指挥车的期盼非常强烈,出于多种需求因素的综合牵引,从上个世纪
7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了对装甲指挥车的研制工作。1978年生产出样车并进行定型试验,1978
年11月至19 79年6月,某装甲兵装备技术研究所的试验人员,在北京和黑龙江等地对装甲指
挥车进行了严格和高强度的综合性试验,3辆样车累计行驶里程达到了5086千米。而后该车的
研制进程即以较高的速度推进,几乎是每隔一到两年,就有一种改型问世。截止到1988年先后
推出了6个车型:1980年推出了W2701型,1983年推出了W2701C型,1984年推出了YW701A
型,1985年推出了YW701A、B型,1986年推出了W2701D型,1988年则推出了YW703H型。到
1980年4月,国家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第一代装甲指挥车WZ7 01型的设计定型,命名为
81式装甲指挥车(以下简称81指),标志着装甲指挥车正式列入了我军装甲装备发展的型谱
序列。
1983年,作为全军第一个机械化合成战术兵团,北京军区某步兵师首批接装了6辆装甲指
挥车之后,分别编入了“红军团”和师坦克团,并立即投入了专业基础训练和战术适应性训练。
1986年,在总参的统一组织下,该师所在的“万岁军”开展了机械化集团军作战能力论证,81
指也被列入新装备之列,参加了在内蒙古朱日和进行的论证性演习,不仅对该车的战术技术性
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而且对投入作战指挥运用的问题也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有益的试验
和探索。
结构性能
81指采用的是部队官兵非常熟悉的63式装甲输送车的底盘,动力、传动、行动部分的格
局基本没变,通用化程度比较高,乘员、载员的操作使用和维修保障都无需进行长时间的适应
性训练。装甲旅团通常编配有3台装甲指挥车,军政主官、副职指挥员、参谋长等可分别带领
参谋人员,以这3台指挥车为单元,组成精干得力的前指、基指和预备指挥所。
如果把81指与63式装甲输送车的外观相比,猛地一看还真不容易区别。仔细看来,这种
装甲车的车体后部加高了300毫米,两侧斜甲板的倾角由65度增大为87度,更像一个架在履
带上的“小房子”。周围有12个观察孔。车体顶部开设了一个窗口,没有高射机枪座圈,却换
成了三个天线基座。车前部仍然是有三个供乘员进出的窗口,只不过在右侧窗口的照明灯旁,
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支架,那是当时用于安装一挺自卫用的56-1式班用机枪的。现在这种机枪早
已退役,新换装的小口径枪族中的轻机枪恐怕已经装不上去了。
81指指挥舱的内部布局,从顶部的俯视图可以看到,指挥室正中设置有两个并列的指挥员
坐席,可供军事主官、政治首长或副职指挥员等使用;正前方有一个不大的指挥桌,用于放置
地图等。指挥桌的两侧各有两个可折放的参谋席,能安排四名参谋人员围拢指挥员进行相关的
指挥作业。而81-1式装甲指挥车的舱室,除了把指挥员席位改成一个之外,其他人员的席位布
局没有做太大的变更。为使指挥室保持相对安静的人机环境,乘员室、动力室与指挥室以隔板
分开,使指挥室的噪声大大降低。
在车载通信设备上,81指安装了5部电台,有3部VHF调频电台(1部备用),2部HF单
边带电台(1部备用),还有1部背负式电台、1部短波收信机和701A车内通话器。车体外部
安装了3根鞭状天线,车门旁的帆布套中是10米升高天线。为了方便指参人员在车外实施指挥
和作业,还专门配备了有线遥控通信装置,包括遥控转接盒、手提式遥控箱、2对各长2千米
的轻型野战电话被覆线,可以满足指参人员在1千米距离以内使用车内电台进行指挥和通信。
81指刚列装的时候,安装的是老式的A-220A和339收’信机,通信距离25千米左右,而后随
着通信装备的更新换代不断变为性能更优的新型车载电台。指挥员头戴坦克工作帽,既可以亲
自操作一部电台进行语音通话指挥,也可以利用车内通话器与参谋人员下达指令,并控制参谋
人员进行信息的上传下达。
从81指列装后的使用情况看,其基本构成能够满足部队战术级指挥的需求。依托装甲指挥
车就可以非常便捷地完成指挥机构的开设。利用车载电台,可以构成2~3个短波无线电指挥网
络、1个对上通信专向和1个步坦炮协同网。乘座装甲指挥车时,达到了与坦克本队的同步运
动,可以伴随坦克装甲车辆实施跟进指挥。即使是停车后定点实施指挥作业,也无需耗时费力
地构工伪装,停车即可展开,撤收后装车即可转移。比起普通的轮式越野指挥车,自身的防护
性能也有了极大的加强,不仅可以抗御一般的7.62毫米枪弹和炮弹破片,而且通过强力排风扇
提高车内负压,还初步具有对化学武器的防护功效。正是81指具有这些基本的战术技术性能指
标,使装甲旅团的战术级指挥所初步做到了“着眼于动,适应于变,立足于快”,提高了指挥
控制的时效性与可靠性。
优化指挥模式
对于首批试装的部队来讲,装甲指挥车的列装,绝不仅是更新了指挥通信车辆这种有形的
变化,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优化指挥模式这个无形层面,对于延续多年的指挥方式和手段产生了
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在不少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原来坦克旅(团)依托地面设置的基本指挥所,主要实行的是统一计划、按级负责、逐层
指控的方式,采用团一营连的树状指挥框架体系。坦克旅(团)通常要组织警报通信、情报通
信、指挥通信、协同通信、后方通信和技术保障通信这六个基本网络,依托有线和无线两种通
信手段,特别强调“四个凡属”。凡属作战编成内的各种作战要素,都统一置于基本指挥所的
管辖和控制之下;凡属重要决心、重大部署和重大作战行动,都必须经过批准才能实施;凡属
限时限地完成的任务指标,都必须不折不扣地坚决执行;凡属已确定和建立的协同事项,都不
准任意变更。遵循这“四个凡属”,指挥所的内部一般要构成作战、侦察、通信、炮指、工化、
管理、政工等指挥单元,通常采用受领任务、判断情况、报告建议、首长决策、上报审核、形
成命令、逐级下达、检查落实的流程。
然而,当坦克旅(团)的基本指挥所配置到装甲指挥车后,支撑原来指挥模式的客观条件
一下子全都改变了,被迫展开了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指挥编组由定点枢纽演变为多点分散配置 装甲指挥车里的空间狭小,固定席位有限,座
不下那么人,支不开那么大的摊子,无法采用原来集合在一起的枢纽式指挥编组,只好压缩指
挥班子,通过优化编组,实现科学分工,组成若干个精干的指挥机构,灵活地区分和赋予不同
的作战指挥职能,实行多点分控的指挥编组。通常情况下,由旅(团)的军事主官带领作战、
侦察、兵种负责人员组成前指,以主要精力用于指挥主要方向和关键地区的作战行动;政治主
官、参谋长组成基本指挥所,负责对战局的通盘掌握和控制,督导作战方案的展开与执行,组
织和恢复作战协同、远程火力调控和主要作战行动的上报下达;由其他人员组成预备指挥所,
负责后方后勤技术保障的组织指挥,并准备接替前指或基指。
指挥方式由按建制层级的集中指挥向统分结合的委托式指挥转化装甲指挥车里就那么几部
电台,没有那么多通信信道保障,又很难指望有线通信,坦克旅(团)对所属的十几个末端要
素,想控制也控制不过来,只好减少指挥层次,赋予下级指挥员以更大更多的自主决策权和临
机决断权。原来习惯的事无巨细、直管统控的“大一统”模式被打破,按级上报下达的信息传
递流程不复存在,指挥层级由按级指控向越级指挥转化,而指挥方式则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委
托式指挥的色彩,平行展开指挥作业,借以缩短指挥周期,提高指挥效率。各级指挥员开始摆
脱了冗长、繁琐的指挥文书传递,无需事事请示汇报,而是依据总的作战意图,紧紧围绕作战
目标,把握作战节点,相对独立地指挥部队行动。
指挥手段由定点指挥向靠前跟进指挥过渡 装甲指挥车具有与其他坦克装甲战斗车辆同步
机动的优势,使得坦克旅(团)有了能与部队同进、同动、同驻、同防的活动 “中军帐”,
从而改变了依托既设掩蔽部的“按作战阶段纵向转移”的单一定点指挥,逐步过渡为紧贴作战
布势的靠前跟进指挥。主要指挥员乘车直接观察战场态势,了解掌握敌我最新动态,并以语音
通信为主对下属进行面对面指挥协调,增强指挥控制的实时性、准确性。与此同时,这种不规
则的游动指挥,也便于减少指挥机构的暴露症候,提高了指挥所的战场生存力。
在81指列装的同时,为了尽快解决坦克旅(团)对上大功率通信装备的急需,我国军工部
门还在部队的积极配合下,利用W2701的底盘基础,着手于进行200W装甲通信车的研制工作。
从1982年开始立项研制,1983年试制出首台样车并进行试验,到1987年国家军工产品定型委
员会批准设计定型,命名为ZZT1型200W装甲通信车。与81指相比,装甲通信车从外观上没有
特别大的区别,只是在车内安装了200W短波电台,车体顶部装有双U型接收天线以及升降式三
环发射天线,初步解决了地面固定大功率电台不便于机动,架设、撤收和转移速度慢的问题。
升级改进空间
81指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计我军装甲兵部队的指挥员第一次有了一种能满足机动、防护、
指挥、通信等综合需要的专用车辆,其总体战技性能在当时世界各国的装甲指挥车辆中也不落
后。这就使得这种车辆不仅在我军列装,还作为外贸军品推向国际市场,得到一些发展中国家
的青睐。然而,由于受到当时装备定位、设计水平、技术条件等局限,这种型号的装甲指挥车,
研发基点还是建立在传统的指挥员目视观察、语音通信、口令指挥的基础上,车上的空间相对
狭小,通信设备单一落后,缺少图文视频等多种情报接口,接收和传递战场信息的容量、通道、
速率和处置效率都比较低。特别是在未来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战场信息量剧增与指挥通信装备
滞后的矛盾日显突出。
在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战争阶段性发展的核心和主动力。20世纪90年代以
后,相继爆发的几场局部战争表明,由于微电子、光电子、计算机、通信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和广泛运用,战场信息的获取与反获取、控制与反控制、利用与反利用的斗争将是空前复杂、
激烈的,围绕着战场信息流的控制权,各种“软杀伤”和“硬摧毁”将会交替运用,综合实施,
不仅贯穿于多样化作战行动的全过程、全时段,更会拓展覆盖到多维化战场的全领域、全纵深。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数字化部队建设和数字化战场建设,就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陆军转型
建设的重点,而数字化指挥通信系统建设是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从而使得提高作战装
备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成为优于火力、机动、防护等传统有形战技指标的关键性首选和重点。
新一代陆战平台进行数字化升级改进的通用做法,是力求从信息化升级人手,广泛安装了数字
化装备。分队级数字化指挥通信系统主要采用嵌入式方法,在战斗车辆上安装数据电台、计算
机,显示终端和相关软件,使战斗车辆具有对语音、图文、图像等信息的实时传输与处理功能。
部队级数字化指挥通信系统则利用现有装备车辆,建有专门的作战数据库及其各种专门软件,
构成区域型战术指挥通信信息系统,对战术地幅内本级、上级、友邻的各类作战信息进行接收、
处理和分发。而要实现这样的综合指控功能,仅仅依靠某一种指挥车辆已经勉为其难了,需要
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动中指挥装备体系,形成以指挥车辆为中枢,以侦察车辆、情报信息处理车
辆、通信车辆为支撑的配套装备,不是零打碎敲、急功近利而能一蹴而就的,必须采取预研、
开发、列装、改造互为递进,技术储备与技能储备双向推进的研发格局。
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需要加大新型指挥车辆的研发力度,为部队提供新型指挥车辆。
现在列装使用的一些新型指挥通信车辆,特别是大型指挥方舱,既可以利用车载通信设备构建
指挥通信网络,以自身的云台摄像机,直接接收近方位图像,可以直接切换显示数百千米外的
远方位图像信息,又可以连接各种外设通信要素,不仅摆脱对固定通讯网络的依赖,还对指挥
通信单元进行优化整合,把遂行任务中的情报收集、态势判断、决心处置和上报下达融为一体。
这种特有的技术优势,在部队实际运用中已经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左下图就是某装甲部队指
挥员依托一种新型指挥方舱进行指挥作业的景象,从画面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这种车辆内已
经实现了图像的接收和传递。另一方面,则是要充分挖掘现有车辆的潜力,对内设重点是信息
通联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在现阶段我军的装甲车辆型谱中,笔者认为,81指仍不失为一
种前景看好、可供选择的平台。经过多年的实践运用可以看出,81指的机动性、防护力、乘载
舒适性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车内指挥作业空间相对狭小的矛盾,并不是特别突出,部队
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使用经验,在保障等方面也有很强的基础条件。只要着眼于扁平化的指挥构
成,从指挥流程化、精细化的需要出发,有选择性地加装先进的通信设备和指控软件,进一步
优化指挥方式手段,以实现即时情报信息处理、战场态势分析为重点,就能迅速提高车辆的信
息化指控水平,在未来信息化作战行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024年3月29日发(作者:党旻)
小试装甲中军帐——81式(W2701)装甲指
挥车
作者:周彦
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4年第11期
周彦
我军坦克装甲部队成立之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坦克团以下的战术级与分队级的作战指挥,
基本上采用的统一模式,就是在主战坦克内增装一部电台,作为指挥坦克使用。于是,在部队
的车辆编配上就有了排、连、营、团长四级军政主官乘坐的指挥坦克。这种状况,一方面占用
了本来就为数不多的战斗坦克数量,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军一个齐装满员的坦克团编制坦
克80辆,而连以上指挥坦克就占了26辆(连指18辆,营指6辆,团指2辆)。另一方面,坦
克并不适合指挥,各级指挥员位于坦克内不仅对外观察受到限制,很难通览战场态势,而且通
联手段极为有限,两部车载短波电台只有不足100个频段,依靠4米天线有效通信距离仅十几
千米,抗干扰性能差,不便于对所属部队的指挥控制。尤其是对于团级指挥员来讲,作战地幅
较大(当时一个坦克团的进攻正面5~8千米,当前任务纵深3~5千米),需要指挥控制的末
端要素众多,在坦克内的狭小空间内,不可能容纳更多的指挥参谋人员,不易进行标图作业,
更很难组织实施与炮兵、航空兵以及侦察、防空、工兵、防化等分队的战术协同。
因此,在坦克团以上规模的战术演习时,团基本指挥所主要采用野外构工、定点设置的方
式。即由工兵选择通视和隐蔽条件较好的地方开挖基坑,在内安置相关的观察通信设备,区分
出指挥员和参谋人员的位置,有条件时利用预制构件加强侧面和顶部的防护,敷设伪装网,以
保障对部队行动实施指挥。
研制与列装
为了适应装甲坦克部队机动作战的需要,改变作战指挥要素“动”“静”不一、
“快”“慢”脱节的状况,一些部队曾尝试在63式装甲输送车上改装开设指挥所,但效果并不
理想。考虑到部队对装甲指挥车的期盼非常强烈,出于多种需求因素的综合牵引,从上个世纪
7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了对装甲指挥车的研制工作。1978年生产出样车并进行定型试验,1978
年11月至19 79年6月,某装甲兵装备技术研究所的试验人员,在北京和黑龙江等地对装甲指
挥车进行了严格和高强度的综合性试验,3辆样车累计行驶里程达到了5086千米。而后该车的
研制进程即以较高的速度推进,几乎是每隔一到两年,就有一种改型问世。截止到1988年先后
推出了6个车型:1980年推出了W2701型,1983年推出了W2701C型,1984年推出了YW701A
型,1985年推出了YW701A、B型,1986年推出了W2701D型,1988年则推出了YW703H型。到
1980年4月,国家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第一代装甲指挥车WZ7 01型的设计定型,命名为
81式装甲指挥车(以下简称81指),标志着装甲指挥车正式列入了我军装甲装备发展的型谱
序列。
1983年,作为全军第一个机械化合成战术兵团,北京军区某步兵师首批接装了6辆装甲指
挥车之后,分别编入了“红军团”和师坦克团,并立即投入了专业基础训练和战术适应性训练。
1986年,在总参的统一组织下,该师所在的“万岁军”开展了机械化集团军作战能力论证,81
指也被列入新装备之列,参加了在内蒙古朱日和进行的论证性演习,不仅对该车的战术技术性
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而且对投入作战指挥运用的问题也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有益的试验
和探索。
结构性能
81指采用的是部队官兵非常熟悉的63式装甲输送车的底盘,动力、传动、行动部分的格
局基本没变,通用化程度比较高,乘员、载员的操作使用和维修保障都无需进行长时间的适应
性训练。装甲旅团通常编配有3台装甲指挥车,军政主官、副职指挥员、参谋长等可分别带领
参谋人员,以这3台指挥车为单元,组成精干得力的前指、基指和预备指挥所。
如果把81指与63式装甲输送车的外观相比,猛地一看还真不容易区别。仔细看来,这种
装甲车的车体后部加高了300毫米,两侧斜甲板的倾角由65度增大为87度,更像一个架在履
带上的“小房子”。周围有12个观察孔。车体顶部开设了一个窗口,没有高射机枪座圈,却换
成了三个天线基座。车前部仍然是有三个供乘员进出的窗口,只不过在右侧窗口的照明灯旁,
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支架,那是当时用于安装一挺自卫用的56-1式班用机枪的。现在这种机枪早
已退役,新换装的小口径枪族中的轻机枪恐怕已经装不上去了。
81指指挥舱的内部布局,从顶部的俯视图可以看到,指挥室正中设置有两个并列的指挥员
坐席,可供军事主官、政治首长或副职指挥员等使用;正前方有一个不大的指挥桌,用于放置
地图等。指挥桌的两侧各有两个可折放的参谋席,能安排四名参谋人员围拢指挥员进行相关的
指挥作业。而81-1式装甲指挥车的舱室,除了把指挥员席位改成一个之外,其他人员的席位布
局没有做太大的变更。为使指挥室保持相对安静的人机环境,乘员室、动力室与指挥室以隔板
分开,使指挥室的噪声大大降低。
在车载通信设备上,81指安装了5部电台,有3部VHF调频电台(1部备用),2部HF单
边带电台(1部备用),还有1部背负式电台、1部短波收信机和701A车内通话器。车体外部
安装了3根鞭状天线,车门旁的帆布套中是10米升高天线。为了方便指参人员在车外实施指挥
和作业,还专门配备了有线遥控通信装置,包括遥控转接盒、手提式遥控箱、2对各长2千米
的轻型野战电话被覆线,可以满足指参人员在1千米距离以内使用车内电台进行指挥和通信。
81指刚列装的时候,安装的是老式的A-220A和339收’信机,通信距离25千米左右,而后随
着通信装备的更新换代不断变为性能更优的新型车载电台。指挥员头戴坦克工作帽,既可以亲
自操作一部电台进行语音通话指挥,也可以利用车内通话器与参谋人员下达指令,并控制参谋
人员进行信息的上传下达。
从81指列装后的使用情况看,其基本构成能够满足部队战术级指挥的需求。依托装甲指挥
车就可以非常便捷地完成指挥机构的开设。利用车载电台,可以构成2~3个短波无线电指挥网
络、1个对上通信专向和1个步坦炮协同网。乘座装甲指挥车时,达到了与坦克本队的同步运
动,可以伴随坦克装甲车辆实施跟进指挥。即使是停车后定点实施指挥作业,也无需耗时费力
地构工伪装,停车即可展开,撤收后装车即可转移。比起普通的轮式越野指挥车,自身的防护
性能也有了极大的加强,不仅可以抗御一般的7.62毫米枪弹和炮弹破片,而且通过强力排风扇
提高车内负压,还初步具有对化学武器的防护功效。正是81指具有这些基本的战术技术性能指
标,使装甲旅团的战术级指挥所初步做到了“着眼于动,适应于变,立足于快”,提高了指挥
控制的时效性与可靠性。
优化指挥模式
对于首批试装的部队来讲,装甲指挥车的列装,绝不仅是更新了指挥通信车辆这种有形的
变化,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优化指挥模式这个无形层面,对于延续多年的指挥方式和手段产生了
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在不少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原来坦克旅(团)依托地面设置的基本指挥所,主要实行的是统一计划、按级负责、逐层
指控的方式,采用团一营连的树状指挥框架体系。坦克旅(团)通常要组织警报通信、情报通
信、指挥通信、协同通信、后方通信和技术保障通信这六个基本网络,依托有线和无线两种通
信手段,特别强调“四个凡属”。凡属作战编成内的各种作战要素,都统一置于基本指挥所的
管辖和控制之下;凡属重要决心、重大部署和重大作战行动,都必须经过批准才能实施;凡属
限时限地完成的任务指标,都必须不折不扣地坚决执行;凡属已确定和建立的协同事项,都不
准任意变更。遵循这“四个凡属”,指挥所的内部一般要构成作战、侦察、通信、炮指、工化、
管理、政工等指挥单元,通常采用受领任务、判断情况、报告建议、首长决策、上报审核、形
成命令、逐级下达、检查落实的流程。
然而,当坦克旅(团)的基本指挥所配置到装甲指挥车后,支撑原来指挥模式的客观条件
一下子全都改变了,被迫展开了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指挥编组由定点枢纽演变为多点分散配置 装甲指挥车里的空间狭小,固定席位有限,座
不下那么人,支不开那么大的摊子,无法采用原来集合在一起的枢纽式指挥编组,只好压缩指
挥班子,通过优化编组,实现科学分工,组成若干个精干的指挥机构,灵活地区分和赋予不同
的作战指挥职能,实行多点分控的指挥编组。通常情况下,由旅(团)的军事主官带领作战、
侦察、兵种负责人员组成前指,以主要精力用于指挥主要方向和关键地区的作战行动;政治主
官、参谋长组成基本指挥所,负责对战局的通盘掌握和控制,督导作战方案的展开与执行,组
织和恢复作战协同、远程火力调控和主要作战行动的上报下达;由其他人员组成预备指挥所,
负责后方后勤技术保障的组织指挥,并准备接替前指或基指。
指挥方式由按建制层级的集中指挥向统分结合的委托式指挥转化装甲指挥车里就那么几部
电台,没有那么多通信信道保障,又很难指望有线通信,坦克旅(团)对所属的十几个末端要
素,想控制也控制不过来,只好减少指挥层次,赋予下级指挥员以更大更多的自主决策权和临
机决断权。原来习惯的事无巨细、直管统控的“大一统”模式被打破,按级上报下达的信息传
递流程不复存在,指挥层级由按级指控向越级指挥转化,而指挥方式则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委
托式指挥的色彩,平行展开指挥作业,借以缩短指挥周期,提高指挥效率。各级指挥员开始摆
脱了冗长、繁琐的指挥文书传递,无需事事请示汇报,而是依据总的作战意图,紧紧围绕作战
目标,把握作战节点,相对独立地指挥部队行动。
指挥手段由定点指挥向靠前跟进指挥过渡 装甲指挥车具有与其他坦克装甲战斗车辆同步
机动的优势,使得坦克旅(团)有了能与部队同进、同动、同驻、同防的活动 “中军帐”,
从而改变了依托既设掩蔽部的“按作战阶段纵向转移”的单一定点指挥,逐步过渡为紧贴作战
布势的靠前跟进指挥。主要指挥员乘车直接观察战场态势,了解掌握敌我最新动态,并以语音
通信为主对下属进行面对面指挥协调,增强指挥控制的实时性、准确性。与此同时,这种不规
则的游动指挥,也便于减少指挥机构的暴露症候,提高了指挥所的战场生存力。
在81指列装的同时,为了尽快解决坦克旅(团)对上大功率通信装备的急需,我国军工部
门还在部队的积极配合下,利用W2701的底盘基础,着手于进行200W装甲通信车的研制工作。
从1982年开始立项研制,1983年试制出首台样车并进行试验,到1987年国家军工产品定型委
员会批准设计定型,命名为ZZT1型200W装甲通信车。与81指相比,装甲通信车从外观上没有
特别大的区别,只是在车内安装了200W短波电台,车体顶部装有双U型接收天线以及升降式三
环发射天线,初步解决了地面固定大功率电台不便于机动,架设、撤收和转移速度慢的问题。
升级改进空间
81指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计我军装甲兵部队的指挥员第一次有了一种能满足机动、防护、
指挥、通信等综合需要的专用车辆,其总体战技性能在当时世界各国的装甲指挥车辆中也不落
后。这就使得这种车辆不仅在我军列装,还作为外贸军品推向国际市场,得到一些发展中国家
的青睐。然而,由于受到当时装备定位、设计水平、技术条件等局限,这种型号的装甲指挥车,
研发基点还是建立在传统的指挥员目视观察、语音通信、口令指挥的基础上,车上的空间相对
狭小,通信设备单一落后,缺少图文视频等多种情报接口,接收和传递战场信息的容量、通道、
速率和处置效率都比较低。特别是在未来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战场信息量剧增与指挥通信装备
滞后的矛盾日显突出。
在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战争阶段性发展的核心和主动力。20世纪90年代以
后,相继爆发的几场局部战争表明,由于微电子、光电子、计算机、通信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和广泛运用,战场信息的获取与反获取、控制与反控制、利用与反利用的斗争将是空前复杂、
激烈的,围绕着战场信息流的控制权,各种“软杀伤”和“硬摧毁”将会交替运用,综合实施,
不仅贯穿于多样化作战行动的全过程、全时段,更会拓展覆盖到多维化战场的全领域、全纵深。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数字化部队建设和数字化战场建设,就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陆军转型
建设的重点,而数字化指挥通信系统建设是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从而使得提高作战装
备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成为优于火力、机动、防护等传统有形战技指标的关键性首选和重点。
新一代陆战平台进行数字化升级改进的通用做法,是力求从信息化升级人手,广泛安装了数字
化装备。分队级数字化指挥通信系统主要采用嵌入式方法,在战斗车辆上安装数据电台、计算
机,显示终端和相关软件,使战斗车辆具有对语音、图文、图像等信息的实时传输与处理功能。
部队级数字化指挥通信系统则利用现有装备车辆,建有专门的作战数据库及其各种专门软件,
构成区域型战术指挥通信信息系统,对战术地幅内本级、上级、友邻的各类作战信息进行接收、
处理和分发。而要实现这样的综合指控功能,仅仅依靠某一种指挥车辆已经勉为其难了,需要
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动中指挥装备体系,形成以指挥车辆为中枢,以侦察车辆、情报信息处理车
辆、通信车辆为支撑的配套装备,不是零打碎敲、急功近利而能一蹴而就的,必须采取预研、
开发、列装、改造互为递进,技术储备与技能储备双向推进的研发格局。
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需要加大新型指挥车辆的研发力度,为部队提供新型指挥车辆。
现在列装使用的一些新型指挥通信车辆,特别是大型指挥方舱,既可以利用车载通信设备构建
指挥通信网络,以自身的云台摄像机,直接接收近方位图像,可以直接切换显示数百千米外的
远方位图像信息,又可以连接各种外设通信要素,不仅摆脱对固定通讯网络的依赖,还对指挥
通信单元进行优化整合,把遂行任务中的情报收集、态势判断、决心处置和上报下达融为一体。
这种特有的技术优势,在部队实际运用中已经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左下图就是某装甲部队指
挥员依托一种新型指挥方舱进行指挥作业的景象,从画面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这种车辆内已
经实现了图像的接收和传递。另一方面,则是要充分挖掘现有车辆的潜力,对内设重点是信息
通联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在现阶段我军的装甲车辆型谱中,笔者认为,81指仍不失为一
种前景看好、可供选择的平台。经过多年的实践运用可以看出,81指的机动性、防护力、乘载
舒适性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车内指挥作业空间相对狭小的矛盾,并不是特别突出,部队
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使用经验,在保障等方面也有很强的基础条件。只要着眼于扁平化的指挥构
成,从指挥流程化、精细化的需要出发,有选择性地加装先进的通信设备和指控软件,进一步
优化指挥方式手段,以实现即时情报信息处理、战场态势分析为重点,就能迅速提高车辆的信
息化指控水平,在未来信息化作战行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