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日发(作者:厍皛)
山的诗句赏析
有关山的诗句赏析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句很是熟悉吧,诗句一般饱含丰富
的、联想和幻想。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诗句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山的诗句
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山的诗句赏析1
1、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2、兜罗天近云烟湿,婆律风清草木香。
3、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4、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5、岩突兀方山曲,古殿般舟枕岩腹。
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7、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
8、自有山泉入,非因采画来。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10、山中有桂花,莫待花如霰。
1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12、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13、夕阳山外山,春水渡边渡。
14、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15、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1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17、浮生梦觉黄梁熟,何得驱妪重名禄。
18、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19、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20、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有关山的诗句赏析2
庐山瀑布的诗句赏析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简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
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
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
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
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
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
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
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
高峻。
唐诗三百首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
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
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
《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有关山的诗句赏析3
《重阳节的诗句赏析: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
赏析
这首诗是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江涵秋影雁初
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
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
颜色上。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
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
“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
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
归。”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
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诗人意识到,尘世间像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
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
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
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这中间四句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
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
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于是,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
独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
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
独自伤感流泪。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
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
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
“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
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诗人的愁闷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除了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
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
“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
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
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
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
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
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有关山的诗句赏析4
《逢雪宿芙蓉山》原文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作者简介
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人。开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终随州刺史。据
《全唐诗话》载:长卿以诗驰声上元、宝应间。皇甫湜云:“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宋
玉老兵矣;语未有骆宾王一字,已骂宋玉为罪人矣。”其名重如此。诗多政治失意之感,
也有反映离乱之作。以五言著称,有《刘随州集》。
《逢雪宿芙蓉山》简介
《逢雪宿芙蓉山》又名《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后两句写诗人
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
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
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
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有关山的诗句赏析5
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是李白二十六岁(726)初离蜀地时的作品,诗中描写了峨眉山月影入江流的迷人景
色,表现了诗人离乡时对故乡山水的深深依恋。全诗意境明朗清新,语言自然流畅。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在一个云淡风清的秋夜,诗人从平羌江乘舟
而下,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挂在幽美静谧的夜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水中,
伴随着诗人远去的行舟,和江水一起流向远方。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又一个天高云淡的夜晚,一叶轻舟从清溪出
发,在月光的照耀下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要到达渝州了,从峨眉山一直跟随诗人
行走的明月,被岸边的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注释:
①峨眉山:位于四川成都西南峨眉山市境内,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
胜地和佛教名山。
②半轮秋:半圆的秋月。
③平羌:平羌江,又名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经芦山、雅安、洪雅、夹江,到乐山
与大渡河汇流入岷江。
④ 清溪:唐时泯江的一处渡口。君:指峨眉山月。
⑤渝州:今重庆市为唐代渝州治所。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
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
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
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
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人物生平
早年天才
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无确说。但一般认为唐剑南道绵
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为其故乡。其家世、家族皆不详。据《新唐书》
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
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
李客为任城尉。
神龙元年(705年), 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发蒙读书始于是年。《上安
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
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是年岑参生。
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
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
与见识。
【有关山的诗句赏析】
2024年4月2日发(作者:厍皛)
山的诗句赏析
有关山的诗句赏析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句很是熟悉吧,诗句一般饱含丰富
的、联想和幻想。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诗句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山的诗句
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山的诗句赏析1
1、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2、兜罗天近云烟湿,婆律风清草木香。
3、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4、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5、岩突兀方山曲,古殿般舟枕岩腹。
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7、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
8、自有山泉入,非因采画来。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10、山中有桂花,莫待花如霰。
1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12、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13、夕阳山外山,春水渡边渡。
14、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15、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1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17、浮生梦觉黄梁熟,何得驱妪重名禄。
18、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19、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20、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有关山的诗句赏析2
庐山瀑布的诗句赏析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简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
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
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
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
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
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
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
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
高峻。
唐诗三百首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
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
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
《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有关山的诗句赏析3
《重阳节的诗句赏析: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
赏析
这首诗是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江涵秋影雁初
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
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
颜色上。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
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
“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
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
归。”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
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诗人意识到,尘世间像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
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
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
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这中间四句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
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
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于是,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
独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
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
独自伤感流泪。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
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
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
“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
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诗人的愁闷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除了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
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
“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
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
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
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
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
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有关山的诗句赏析4
《逢雪宿芙蓉山》原文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作者简介
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人。开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终随州刺史。据
《全唐诗话》载:长卿以诗驰声上元、宝应间。皇甫湜云:“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宋
玉老兵矣;语未有骆宾王一字,已骂宋玉为罪人矣。”其名重如此。诗多政治失意之感,
也有反映离乱之作。以五言著称,有《刘随州集》。
《逢雪宿芙蓉山》简介
《逢雪宿芙蓉山》又名《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后两句写诗人
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
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
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
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有关山的诗句赏析5
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是李白二十六岁(726)初离蜀地时的作品,诗中描写了峨眉山月影入江流的迷人景
色,表现了诗人离乡时对故乡山水的深深依恋。全诗意境明朗清新,语言自然流畅。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在一个云淡风清的秋夜,诗人从平羌江乘舟
而下,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挂在幽美静谧的夜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水中,
伴随着诗人远去的行舟,和江水一起流向远方。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又一个天高云淡的夜晚,一叶轻舟从清溪出
发,在月光的照耀下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要到达渝州了,从峨眉山一直跟随诗人
行走的明月,被岸边的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注释:
①峨眉山:位于四川成都西南峨眉山市境内,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
胜地和佛教名山。
②半轮秋:半圆的秋月。
③平羌:平羌江,又名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经芦山、雅安、洪雅、夹江,到乐山
与大渡河汇流入岷江。
④ 清溪:唐时泯江的一处渡口。君:指峨眉山月。
⑤渝州:今重庆市为唐代渝州治所。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
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
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
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
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人物生平
早年天才
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无确说。但一般认为唐剑南道绵
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为其故乡。其家世、家族皆不详。据《新唐书》
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
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
李客为任城尉。
神龙元年(705年), 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发蒙读书始于是年。《上安
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
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是年岑参生。
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
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
与见识。
【有关山的诗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