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4日发(作者:开晓燕)
(第十二期)
示范工程
浙江理工大学是我国最早创办的教学教育机构之一,也是浙江省重点建
设高校,在纺织、机电、服装、艺术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全面
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
发展,学校立足于优势特色学科,构建了立体式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体系,获
得“第七届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中国校企合作好案例奖”“浙江省国家科技
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首批示范单位”“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等诸多
奖项。
浙江理工大学:
发挥学科优势特色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浙理模式”
浙江理工大学唐艺珊
浙江理工大学始终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视为己任,紧紧围绕
丝绸艺术、纺织新材料、智能制造和生物医药等优势
特色学科,着力在推进高校建设、企业技术创新、行
业转型升级、科技强省建设上做出积极贡献,逐步探
索出一套服务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产学研深
度融合的创新机制——“浙理模式”。
一、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打造协同创新
服务体系
完善校地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学校主动与地方
政府沟通,推动建立校地合作模式,搭建紧密结合的
组织框架,积极落实合作内容。近年来,与新昌县、
上虞区、长兴县、玉环市、瓯海区、义乌市、兰溪市、象
38
2019.04
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山县等30余个地方政府签署了校地合作协议,促进
了产学研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学校还
与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等30多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与130余家骨干企业
共建企业研发中心,作为重要单位多次参与省级产
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工作。
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体系。以国家技术
转移示范机构——浙江理工大学科技服务中心为
基础,省高校产学研联盟中心为纽带,地方实体产
业研究院为据点,技术转移机构为网络,构建立体
式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体系。在省内设立了新昌、
上虞、瓯海、象山、桐乡和兰溪6个校地合作实体产
业研究院及21个技术转移分中心,牵头建设新昌、
袍江和下沙3个高校产学研联盟中心,开展浙江省
高校科技经纪人制度首批试点工作。2013年,科技
技指导员,“青年科学家”派遣人数居省属高校第一,
服务中心被科技部评定为“优秀示范机构”;2014
年,获“第七届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2016年,产学
研合作案例获“中国校企合作好案例”;2017年,学
校被认定为“浙江省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首批示范单位”;2018年,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
与促进奖”;浙江理工大学新昌技术创新研究院作
为新昌科技体制改革试点的重要举措,受到中央电
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报道;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试
点工作,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的肯定
性批示。
学校的有效举措获得省领导的充分肯定。近5年,
为企业解决难题2000余项,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科技
创新能力。
联合企业进行技术攻关。学校注重“突出优势,
强强联合”,在优势学科领域加强与龙头示范企业联
合攻关,在智能化装备互联互通、“工业云”和高性能
材料等领域,获得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
持。联合示范企业在工业用过滤材料和溶体直纺涤
纶工业丝等大规模产业化生产中取得重大突破,获
得4项国家科技奖。
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拓宽产学研
合作渠道
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学校在推动成果转化
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模式,有力促进越来越多的科技
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5年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200余项,转化金额达4500余万元。2017年,举办浙
江省属高校首场科技成果竞价(拍卖)会——浙江省
秋季拍卖会纺织新材料与装备技术专场,成交额达
1014万元。2018年,完成浙江省属高校首个科技成果
作价入股案例,“溶瘤痘苗病毒改造技术”作价1750万
元,合作方投入现金7000万元合资成立初创型公司。
开展科技精准对接活动。学校先后开展了“百
名教授结对绍兴百家纺企”“百名专家企业行”“一人
服务一企业”等活动,选派200余名教师担任企业科
2019.04
39
大市场
Market
加强新型智库建设。成功举办“T20智库”“中
国时尚产业创新创意创业高峰论坛”“浙江时尚产业
供应链+物联网创新高峰论坛”“中法时尚之约”等系
列活动。学校国际时尚产业研究院入选浙江省发改
委“一带一路”建设智库联盟单位。《浙江丝绸产业发
展对策研究》《对标世界五大时尚之都推进纺织服
装产业发展》等报告获省长袁家军等多位省领导肯
定性批示;学校时尚产业产教融合典型案例写入国
家发改委社会司报告,获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肯定
性批示。
政府助题”的培养模式,为相关行业输送高水平专门
人才。在这种双向互动的培养模式下,学校已培养
研究生近500名,既解决了企业缺人才、技术的问
题,也解决了高校缺实践基地的问题,实现了学校与
企业的互利共赢。
培育“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学校构建“三化
三式”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即全程化、立体式的创新
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一体化、开放式的创新创业实践
孵化体系,便捷化、一站式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
系。学校入选“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
型经验高校50强”。2015年,获教育部、人社部、国
资委授牌首批50家“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
地”。2019年,学校时尚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基地项
目获批“首批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已为杭州女
装产业输送了70%以上的创业者及设计师,成为培
养浙江乃至全国时尚产业人才的“摇篮”。
三、构建“三化三式”体系,培育双创复合
型人才
创新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学校制定了《专
业学位研究生培育基地建设管理办法》《专业学位研
究生管理办法》等政策,形成“企业出题、高校解题、
链接:
浙江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张琪:
探索政府、高校、企业合作新机制开拓科技成果转化新思路
总书记
提出,科技要“三个
面向”,即面向世界
科技前沿、面向经济
主战场、面向国家重
大需求。在“三个面
向”推进过程中,推
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其中的应有之义,更是作为科
技重要载体的高校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浙江
理工大学作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一方面坚持
学科建设为龙头,构建多学科相互融合、相互依
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另一方面始
终坚持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
略,不断探索政府、高校、企业合作新机制,集聚
各方资源与力量,开拓科技成果转化新思路,助
力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探索“企业出题、师生解题、政府助题”
新机制。“企业出题”,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源头
活水。学校通过组织教授专家走访企业、与企业
经营者和技术人员座谈、到车间实地调研等活
动,帮助企业找准产品、工艺、生产方式等技术需
求,凝练课题,为学校科技成果落地做好铺垫。
40
2019.04
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师生解题”,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不竭动
力。学校立足企业需求,促进校企合作,建立研
发中心、实验室和实践基地,鼓励引导科研人员
和学生深入企业,全面优化“点线面”相结合的科
技对接服务,让企业借助学校的科研力量,借梯
上楼,把实验室搬到企业,把论文写在产品上,把
学校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实现校企合作双发展。
“政府助题”,为科技成果转化找到坚实依
托。学校以与地方政府共建技术转移中心、产学
研联盟和地方产业研究院为契机,积极同地方政
府建立全面、密切的合作关系,从健全完善法律法
规、加强政策性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专
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加快形成产学研合作模式等方
面寻得共识,争取政府最大力度扶持,为学校成果
转化拓宽渠道,从而也利于学校向地方输送人才、
资源和技术,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构建立体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开拓科
技成果转化新路径。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载体
建设。通过不断探索,学校构建了立体式科技成
果转化服务体系,涵盖了纺织、机械、服装、艺术设
计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前后吸纳政府财政性资
金超过2亿元,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00余项,孵化
科技型企业17家,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26项,推
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了企业科技创
新实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
支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与激励制度。学
校成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领导小组,出台《浙江理
工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优化对科技
成果发明人奖励报酬的政策规定,保障发明人获
得奖励报酬权的实现;推行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
励个人所得税减半征收政策,充分激发创新主体、
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积极性;制定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育基地建设管理办法、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
办法等政策,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设立“社会服
务与推广型”高级职称类型,对科技转化外派人员
在教学基础工作量减免、职称评审、岗位聘任、年
度考核等方面均给予充分的政策保障。
开拓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学校生命科学
与医药学院李恭楚团队研发的“溶瘤痘苗病毒的
改造技术”,得到广州功臣创业投资企业(有限合
伙)的成果转化意向。该技术作价1750万元,学
校将既有成果知识产权90%的权属奖励给李恭
楚,10%的权属以人民币175万元转让给广州功
臣。广州功臣另投入现金7000万元与李恭楚方
合资成立初创型公司。公司成立后,与学校签署
共建中心实验室协议,致力于将中心实验室打造
成为孵化项目、培养人才和扩大学校学科影响力
的基地。就此,学校完成了浙江省属高校首个科
技成果作价入股案例,在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探
索方面,开拓了新的思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
作用。
2019.04
41
大市场
Market
浙江理工大学上虞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潘俊:
创新高校地方研究院运营模式助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浙江理工大学
上虞工业技术研究
院(简称“工研院”),
是绍兴市上虞区人
民政府与浙江理工
大学于2016年8月
共同组建的企业法
人实体研究院。工
研院利用浙江理工大学在机械、纺织学科的人才
和科研成果优势,用市场化的方式运营,以“项目
制”合作模式开展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已取得一
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成为带动上虞区经济
结构调整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一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高校和地方政
府的双赢。工研院实行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实行
董事会领导下院长(总经理)负责制。董事会成
员和院领导班子由浙江理工大学和上虞区人民
政府相关部门人员组成,负责工研院的整体建设
和运行。在实际运行中,浙江理工大学科学技术
研究院、资产经营公司和上虞区科技局提供业务
指导,董事会、监事会负责公司重大问题的决策
和监督工作,日常工作由工研院行政班子商议,
构建了良好的校地合作关系,保证了工研院的顺
利运行。
二是构建“项目制”合作模式,有力助推科技
创新与成果转化。工研院依托绍兴市上虞区政府
给予的科研创投专项经费,探索出“共同投入、风
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工研院、教师、企业三方和工
研院、教师两方合作模式。三方合作模式中,工研
院作为部分出资和管理主体,在拥有科研成果的
教师团队和企业间牵线搭桥,出资出力助推科研
成果实现产业化。两方合作模式中工研院作为全
部出资和管理主体,针对行业共性核心关键技术,
出资出力助推教师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通过该
模式,构建了高校教师、研究生、工研院专职技术
人员、企业工程师协同创新的良性运行机制,实现
了创新资源的协同配合。为了保证项目合作制的
顺利实施,工研院制定了相应的纵向项目(工研院
经费)和横向项目(企业拨入工研院经费)管理及
经费管理办法,形成了制度性保障。
三是构建院内研发平台和与企业合作共建
实验室,提升服务地方产业的能力。工研院利用
浙江理工大学机械学科的人才和科研成果优势,
依托工研院和教师两方“项目制”合作取得成果,
构建院内研发平台,提升行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
能力。如利用“高效节能智能型柜式离心风机关
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风机叶轮机器人焊接关
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两个项目成果,建立风
机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形成前瞻性、
高端性风机设计制造研发能力,助推上虞风机产
业的转型升级。
四是高标准建设浙江理工大学上虞工业技术
研究院众创空间,助推创新创业活动。工研院整合
资源,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
鼓励创客、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建立了浙江理工
大学上虞工业技术研究院众创空间,并于2017年
被浙江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利用浙江
理工大学科学与艺术学院落户上虞的便利,积极组
织引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与浙江理工大学
创业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三方签订了共建
合作协议。设立了公益基金和运行经费支持大学
生创新创业活动,有效缓解了大学生创业初期资金
紧张的痛点。目前,工研院众创空间已入驻企业和
创新创业团队21个。
42
2019.04
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浙江理工大学瓯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群:
整合学校优势学科力量精准对接行业转型升级需求
浙江理工大学
瓯海研究院(以下简
称“瓯研院”),是温州
瓯海区人民政府与浙
江理工大学共建的创
新创业公共服务平
台。自2017年7月正
式注册以来,瓯研院
在瓯海区政府和各部门的支持下,围绕瓯海产业
需求,整合学校优势学科力量,在时尚设计、高端
装备设计制造、软件信息技术等领域开展关键技
术研发、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孵化培育企业,稳步推进各项科技创新工作。
一是精准对接行业转型升级需求,搭建产业
支撑平台。瓯研院根据瓯海区现有产业基础和
发展规划,结合浙江理工大学在科研、人才等方
面的优势,成立了时尚设计以及智能制造两个研
究所,重点服务眼镜、服装等时尚产业以及锁具
等制造行业的转型升级。在时尚设计产业重点
关注服装个性化定制技术,并通过人体体型分
析、海量服饰图像内容解析与语义标识、服饰产
品数据管理系统开发等共性技术攻关,建立起面
向温州服装个性化定制设计的基础支撑体系。
针对锁具创新设计需求,瓯研院与温州市大学科
技园共同建立了温州智能锁具创新中心,为瓯海
企业提供智能锁具外观设计、品牌策划、整体功
能设计、核心电路板设计和软件控制系统设计等
服务,服务企业包括中立、凯迪仕等瓯海锁具龙
头企业。同时,瓯研院承担创新大数据温州分中
心的建设工作,前期以锁具为重点支持对象,从
技术、文化、艺术、人本、商业5大方面汇聚数据
资源,在流行趋势预测、消费群体行为分析、精准
营销数据决策等方面提供支持。2018年,以瓯研
院作为主体运营单位的瓯海锁具产业创新服务
综合体入选温州市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瓯研
院也入选温州市新型研发机构。
二是构建灵活的合作机制,推进科技成果孵
化。瓯研院围绕时尚设计、智能制造、信息技术
等方向,积极引入浙江理工大学科研团队及成
果,推进科技成果孵化。根据不同团队的诉求及
项目实际进展,研究院通过技术服务、资金入股
等方式与孵化企业及工作室进行合作,在不干涉
企业正常运营的前提下明确退出机制,保证孵化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灵活性。目前,包括“高附
加值玻璃缺陷智能检测系统”“电梯物联设备”等
科研成果已经落地。“智能化光电感知关键技术
及装备”“多维大数据分析平台”等创新团队项目
也与瓯研院签订了入驻协议。同时通过工作室
制度,引入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团队,分别针对时
尚设计、文化再造等领域,成立了名师工作室,为
企业提供服务,并进行设计成果孵化。
三是树立全面、立体化服务意识,推进产学
研合作新模式。通过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
行业,推进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瓯研院为政府
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积极当好参谋,在2018年参
与《瓯海锁具产业改造提升计划》《瓯海服装产
业改造提升计划》和《瓯海区锁具发展新十条政
策》等文件制定工作,有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针对服装行业人才紧缺问题,瓯研院积极推进
服装技能及高端人才培训。通过高规格活动的
策划推进行业发展,2018年,承办包括海上丝绸
之路创新设计温州峰会等活动,潘云鹤院士等
专家、企业家和市相关单位负责人等500多人齐
聚瓯海,聚焦“创新设计”,发表精彩观点,碰撞
思想火花,为温州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
言献策。
2019.04
43
2024年4月14日发(作者:开晓燕)
(第十二期)
示范工程
浙江理工大学是我国最早创办的教学教育机构之一,也是浙江省重点建
设高校,在纺织、机电、服装、艺术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全面
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
发展,学校立足于优势特色学科,构建了立体式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体系,获
得“第七届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中国校企合作好案例奖”“浙江省国家科技
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首批示范单位”“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等诸多
奖项。
浙江理工大学:
发挥学科优势特色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浙理模式”
浙江理工大学唐艺珊
浙江理工大学始终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视为己任,紧紧围绕
丝绸艺术、纺织新材料、智能制造和生物医药等优势
特色学科,着力在推进高校建设、企业技术创新、行
业转型升级、科技强省建设上做出积极贡献,逐步探
索出一套服务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产学研深
度融合的创新机制——“浙理模式”。
一、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打造协同创新
服务体系
完善校地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学校主动与地方
政府沟通,推动建立校地合作模式,搭建紧密结合的
组织框架,积极落实合作内容。近年来,与新昌县、
上虞区、长兴县、玉环市、瓯海区、义乌市、兰溪市、象
38
2019.04
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山县等30余个地方政府签署了校地合作协议,促进
了产学研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学校还
与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等30多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与130余家骨干企业
共建企业研发中心,作为重要单位多次参与省级产
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工作。
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体系。以国家技术
转移示范机构——浙江理工大学科技服务中心为
基础,省高校产学研联盟中心为纽带,地方实体产
业研究院为据点,技术转移机构为网络,构建立体
式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体系。在省内设立了新昌、
上虞、瓯海、象山、桐乡和兰溪6个校地合作实体产
业研究院及21个技术转移分中心,牵头建设新昌、
袍江和下沙3个高校产学研联盟中心,开展浙江省
高校科技经纪人制度首批试点工作。2013年,科技
技指导员,“青年科学家”派遣人数居省属高校第一,
服务中心被科技部评定为“优秀示范机构”;2014
年,获“第七届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2016年,产学
研合作案例获“中国校企合作好案例”;2017年,学
校被认定为“浙江省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首批示范单位”;2018年,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
与促进奖”;浙江理工大学新昌技术创新研究院作
为新昌科技体制改革试点的重要举措,受到中央电
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报道;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试
点工作,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的肯定
性批示。
学校的有效举措获得省领导的充分肯定。近5年,
为企业解决难题2000余项,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科技
创新能力。
联合企业进行技术攻关。学校注重“突出优势,
强强联合”,在优势学科领域加强与龙头示范企业联
合攻关,在智能化装备互联互通、“工业云”和高性能
材料等领域,获得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
持。联合示范企业在工业用过滤材料和溶体直纺涤
纶工业丝等大规模产业化生产中取得重大突破,获
得4项国家科技奖。
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拓宽产学研
合作渠道
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学校在推动成果转化
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模式,有力促进越来越多的科技
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5年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200余项,转化金额达4500余万元。2017年,举办浙
江省属高校首场科技成果竞价(拍卖)会——浙江省
秋季拍卖会纺织新材料与装备技术专场,成交额达
1014万元。2018年,完成浙江省属高校首个科技成果
作价入股案例,“溶瘤痘苗病毒改造技术”作价1750万
元,合作方投入现金7000万元合资成立初创型公司。
开展科技精准对接活动。学校先后开展了“百
名教授结对绍兴百家纺企”“百名专家企业行”“一人
服务一企业”等活动,选派200余名教师担任企业科
2019.04
39
大市场
Market
加强新型智库建设。成功举办“T20智库”“中
国时尚产业创新创意创业高峰论坛”“浙江时尚产业
供应链+物联网创新高峰论坛”“中法时尚之约”等系
列活动。学校国际时尚产业研究院入选浙江省发改
委“一带一路”建设智库联盟单位。《浙江丝绸产业发
展对策研究》《对标世界五大时尚之都推进纺织服
装产业发展》等报告获省长袁家军等多位省领导肯
定性批示;学校时尚产业产教融合典型案例写入国
家发改委社会司报告,获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肯定
性批示。
政府助题”的培养模式,为相关行业输送高水平专门
人才。在这种双向互动的培养模式下,学校已培养
研究生近500名,既解决了企业缺人才、技术的问
题,也解决了高校缺实践基地的问题,实现了学校与
企业的互利共赢。
培育“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学校构建“三化
三式”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即全程化、立体式的创新
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一体化、开放式的创新创业实践
孵化体系,便捷化、一站式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
系。学校入选“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
型经验高校50强”。2015年,获教育部、人社部、国
资委授牌首批50家“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
地”。2019年,学校时尚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基地项
目获批“首批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已为杭州女
装产业输送了70%以上的创业者及设计师,成为培
养浙江乃至全国时尚产业人才的“摇篮”。
三、构建“三化三式”体系,培育双创复合
型人才
创新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学校制定了《专
业学位研究生培育基地建设管理办法》《专业学位研
究生管理办法》等政策,形成“企业出题、高校解题、
链接:
浙江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张琪:
探索政府、高校、企业合作新机制开拓科技成果转化新思路
总书记
提出,科技要“三个
面向”,即面向世界
科技前沿、面向经济
主战场、面向国家重
大需求。在“三个面
向”推进过程中,推
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其中的应有之义,更是作为科
技重要载体的高校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浙江
理工大学作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一方面坚持
学科建设为龙头,构建多学科相互融合、相互依
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另一方面始
终坚持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
略,不断探索政府、高校、企业合作新机制,集聚
各方资源与力量,开拓科技成果转化新思路,助
力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探索“企业出题、师生解题、政府助题”
新机制。“企业出题”,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源头
活水。学校通过组织教授专家走访企业、与企业
经营者和技术人员座谈、到车间实地调研等活
动,帮助企业找准产品、工艺、生产方式等技术需
求,凝练课题,为学校科技成果落地做好铺垫。
40
2019.04
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师生解题”,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不竭动
力。学校立足企业需求,促进校企合作,建立研
发中心、实验室和实践基地,鼓励引导科研人员
和学生深入企业,全面优化“点线面”相结合的科
技对接服务,让企业借助学校的科研力量,借梯
上楼,把实验室搬到企业,把论文写在产品上,把
学校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实现校企合作双发展。
“政府助题”,为科技成果转化找到坚实依
托。学校以与地方政府共建技术转移中心、产学
研联盟和地方产业研究院为契机,积极同地方政
府建立全面、密切的合作关系,从健全完善法律法
规、加强政策性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专
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加快形成产学研合作模式等方
面寻得共识,争取政府最大力度扶持,为学校成果
转化拓宽渠道,从而也利于学校向地方输送人才、
资源和技术,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构建立体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开拓科
技成果转化新路径。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载体
建设。通过不断探索,学校构建了立体式科技成
果转化服务体系,涵盖了纺织、机械、服装、艺术设
计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前后吸纳政府财政性资
金超过2亿元,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00余项,孵化
科技型企业17家,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26项,推
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了企业科技创
新实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
支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与激励制度。学
校成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领导小组,出台《浙江理
工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优化对科技
成果发明人奖励报酬的政策规定,保障发明人获
得奖励报酬权的实现;推行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
励个人所得税减半征收政策,充分激发创新主体、
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积极性;制定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育基地建设管理办法、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
办法等政策,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设立“社会服
务与推广型”高级职称类型,对科技转化外派人员
在教学基础工作量减免、职称评审、岗位聘任、年
度考核等方面均给予充分的政策保障。
开拓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学校生命科学
与医药学院李恭楚团队研发的“溶瘤痘苗病毒的
改造技术”,得到广州功臣创业投资企业(有限合
伙)的成果转化意向。该技术作价1750万元,学
校将既有成果知识产权90%的权属奖励给李恭
楚,10%的权属以人民币175万元转让给广州功
臣。广州功臣另投入现金7000万元与李恭楚方
合资成立初创型公司。公司成立后,与学校签署
共建中心实验室协议,致力于将中心实验室打造
成为孵化项目、培养人才和扩大学校学科影响力
的基地。就此,学校完成了浙江省属高校首个科
技成果作价入股案例,在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探
索方面,开拓了新的思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
作用。
2019.04
41
大市场
Market
浙江理工大学上虞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潘俊:
创新高校地方研究院运营模式助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浙江理工大学
上虞工业技术研究
院(简称“工研院”),
是绍兴市上虞区人
民政府与浙江理工
大学于2016年8月
共同组建的企业法
人实体研究院。工
研院利用浙江理工大学在机械、纺织学科的人才
和科研成果优势,用市场化的方式运营,以“项目
制”合作模式开展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已取得一
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成为带动上虞区经济
结构调整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一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高校和地方政
府的双赢。工研院实行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实行
董事会领导下院长(总经理)负责制。董事会成
员和院领导班子由浙江理工大学和上虞区人民
政府相关部门人员组成,负责工研院的整体建设
和运行。在实际运行中,浙江理工大学科学技术
研究院、资产经营公司和上虞区科技局提供业务
指导,董事会、监事会负责公司重大问题的决策
和监督工作,日常工作由工研院行政班子商议,
构建了良好的校地合作关系,保证了工研院的顺
利运行。
二是构建“项目制”合作模式,有力助推科技
创新与成果转化。工研院依托绍兴市上虞区政府
给予的科研创投专项经费,探索出“共同投入、风
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工研院、教师、企业三方和工
研院、教师两方合作模式。三方合作模式中,工研
院作为部分出资和管理主体,在拥有科研成果的
教师团队和企业间牵线搭桥,出资出力助推科研
成果实现产业化。两方合作模式中工研院作为全
部出资和管理主体,针对行业共性核心关键技术,
出资出力助推教师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通过该
模式,构建了高校教师、研究生、工研院专职技术
人员、企业工程师协同创新的良性运行机制,实现
了创新资源的协同配合。为了保证项目合作制的
顺利实施,工研院制定了相应的纵向项目(工研院
经费)和横向项目(企业拨入工研院经费)管理及
经费管理办法,形成了制度性保障。
三是构建院内研发平台和与企业合作共建
实验室,提升服务地方产业的能力。工研院利用
浙江理工大学机械学科的人才和科研成果优势,
依托工研院和教师两方“项目制”合作取得成果,
构建院内研发平台,提升行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
能力。如利用“高效节能智能型柜式离心风机关
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风机叶轮机器人焊接关
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两个项目成果,建立风
机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形成前瞻性、
高端性风机设计制造研发能力,助推上虞风机产
业的转型升级。
四是高标准建设浙江理工大学上虞工业技术
研究院众创空间,助推创新创业活动。工研院整合
资源,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
鼓励创客、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建立了浙江理工
大学上虞工业技术研究院众创空间,并于2017年
被浙江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利用浙江
理工大学科学与艺术学院落户上虞的便利,积极组
织引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与浙江理工大学
创业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三方签订了共建
合作协议。设立了公益基金和运行经费支持大学
生创新创业活动,有效缓解了大学生创业初期资金
紧张的痛点。目前,工研院众创空间已入驻企业和
创新创业团队21个。
42
2019.04
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浙江理工大学瓯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群:
整合学校优势学科力量精准对接行业转型升级需求
浙江理工大学
瓯海研究院(以下简
称“瓯研院”),是温州
瓯海区人民政府与浙
江理工大学共建的创
新创业公共服务平
台。自2017年7月正
式注册以来,瓯研院
在瓯海区政府和各部门的支持下,围绕瓯海产业
需求,整合学校优势学科力量,在时尚设计、高端
装备设计制造、软件信息技术等领域开展关键技
术研发、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孵化培育企业,稳步推进各项科技创新工作。
一是精准对接行业转型升级需求,搭建产业
支撑平台。瓯研院根据瓯海区现有产业基础和
发展规划,结合浙江理工大学在科研、人才等方
面的优势,成立了时尚设计以及智能制造两个研
究所,重点服务眼镜、服装等时尚产业以及锁具
等制造行业的转型升级。在时尚设计产业重点
关注服装个性化定制技术,并通过人体体型分
析、海量服饰图像内容解析与语义标识、服饰产
品数据管理系统开发等共性技术攻关,建立起面
向温州服装个性化定制设计的基础支撑体系。
针对锁具创新设计需求,瓯研院与温州市大学科
技园共同建立了温州智能锁具创新中心,为瓯海
企业提供智能锁具外观设计、品牌策划、整体功
能设计、核心电路板设计和软件控制系统设计等
服务,服务企业包括中立、凯迪仕等瓯海锁具龙
头企业。同时,瓯研院承担创新大数据温州分中
心的建设工作,前期以锁具为重点支持对象,从
技术、文化、艺术、人本、商业5大方面汇聚数据
资源,在流行趋势预测、消费群体行为分析、精准
营销数据决策等方面提供支持。2018年,以瓯研
院作为主体运营单位的瓯海锁具产业创新服务
综合体入选温州市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瓯研
院也入选温州市新型研发机构。
二是构建灵活的合作机制,推进科技成果孵
化。瓯研院围绕时尚设计、智能制造、信息技术
等方向,积极引入浙江理工大学科研团队及成
果,推进科技成果孵化。根据不同团队的诉求及
项目实际进展,研究院通过技术服务、资金入股
等方式与孵化企业及工作室进行合作,在不干涉
企业正常运营的前提下明确退出机制,保证孵化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灵活性。目前,包括“高附
加值玻璃缺陷智能检测系统”“电梯物联设备”等
科研成果已经落地。“智能化光电感知关键技术
及装备”“多维大数据分析平台”等创新团队项目
也与瓯研院签订了入驻协议。同时通过工作室
制度,引入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团队,分别针对时
尚设计、文化再造等领域,成立了名师工作室,为
企业提供服务,并进行设计成果孵化。
三是树立全面、立体化服务意识,推进产学
研合作新模式。通过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
行业,推进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瓯研院为政府
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积极当好参谋,在2018年参
与《瓯海锁具产业改造提升计划》《瓯海服装产
业改造提升计划》和《瓯海区锁具发展新十条政
策》等文件制定工作,有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针对服装行业人才紧缺问题,瓯研院积极推进
服装技能及高端人才培训。通过高规格活动的
策划推进行业发展,2018年,承办包括海上丝绸
之路创新设计温州峰会等活动,潘云鹤院士等
专家、企业家和市相关单位负责人等500多人齐
聚瓯海,聚焦“创新设计”,发表精彩观点,碰撞
思想火花,为温州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
言献策。
2019.04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