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2日发(作者:百里黎明)
2011年4月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ianjin Manager College
April 2011
第2期(总第34期)
No.2(Sum No.34)
《边城》与沈从文的道德理想
李 霞
(吉首大学,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描绘的“桃源”式的社会体现了沈从文以儒、道两家思想为思想
基础的道德理想,使得《边城》这部小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关键词:《边城》;道德理想;儒家文化;道家思想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877(201 1)O2—79—02
《边城》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在看似平
淡、朴实的作品中,除了为我们展示出人们对美,对人间真情
的向往和追求外,更主要的是作品中蕴积了作者久久凝结与
心,并想一泄为快的沈从文式的道德观和文化观,这种观念
高兴就是自己最大的满足。他关心别人,别人也照样关心他。
节日里,有人自动替他爷俩守渡,让他们到城里好好看热闹
去。老船夫到了城里,这个熟人找,那个老伙计叫,亲热的不
得了。他死后,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致哀,都抢着要关照他的
孙女翠翠。从老船夫、顺顺等人物形象体现出来的“爱人者人
亦爱之”的儒家思想完全作到了“不独享其享,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德化圣境。
从我国历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看,老庄哲学中那种浓
厚的虚无思想曾引导无数文人遁迹山林,逃避纷扰的社会环
境,以谋求心理上的平衡,但是老庄哲学中那种强烈的泛神
论色彩和相对自由观念,又与儒家的积极“人世”有着内在的
精神上的联系,所谓儒道互补,用则行之,舍则藏之,构成了
我国文人世代相袭的心理机制。沈从文摄取的老庄精神,积
极因素占主导位置。他一面扬弃了老庄哲学中深厚的虚无思
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渊源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不是被统治阶
级歪曲了的,被历史灰尘蒙盖着的东西,而是先哲们集民族
和人类智慧而凝聚的文化思想,即儒家和道家思想。正因为
《边城》体现了儒家和道家两家思想,才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
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在《边城》中是怎样体现的呢?
《边城》中作者着力描绘的祥和社会氛围,融洽的人际关
系,处事以对方为重的道德观念,都是儒家所倡导的“仁”的
思想反映。儒家哲学的基本特征是把理想的道德和伦理意识
作为衡量处世做人的价值标准,强调伦理、心理原则,满足人
们的情感需求。而儒家的“仁”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主
张利人利己,强调爱人、对等、互利、自克和诚信等原则。沈从
文在小说中把这些作为他的基本价值判断和取向。
《边城》中爷爷、翠翠、船总顺顺、大佬、二佬乃至渡船的
想和保守的小农经济幻想,强调向社会的人和事探寻“生命
取予的形式”,到农民的灵魂里来寻觅、挖掘他们的生存形
态;另一方面,老庄哲学中那强化的自然观念和精神自由思
想不仅熏染了他看人论世的心灵品格,而且,他又将这种精
神引入了对人生的深刻观照,老庄的“清净无为”、“适性自
然”的哲学思想对沈从文的影响尤为深刻。
过往行人都是传统文化养育的善良百姓,他们都具传统道德
风貌的人,他们之间构成的社会环境体现着真挚的相互理解
与平和论世,这是民族传统道德的延续。不光是翠翠,其他人
物即便是妓女,也都是淳朴、自然、优美而健康的,他们和谐
相处、守信自约,差不多达到了“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臧于
己”的精神境地。这一切就人性来说是如此自然天得。老船夫
和孙女翠翠,尽心尽力为过渡人无私地服务。他们不但不收
《边城》体现沈从文的道德理想是以儒家、道家的思想为
思想基础的。作为一个现代作家,为什么要在文学作品中以
美化的形式将传统的道德意识提到一个极高的境地?他是否
有心复活儒家和道家的文化思想与“道德意识”呢?回答是否
定的。道德意识是我国文化的一个擎天柱,特别是在“一个农 过往乡亲的船钱,而且乡亲乘船时把老船夫葫芦里装的酒都
喝光了,老人却越发高兴,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所为能使别人
收稿日期:2011-01—14
业国家,人们总是尊重过去,所以这些儒家思想总是有影响
作者简介:李霞(1978一),女,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艺学研究生。
79
2011年4月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ianjin Manager College
April 2011
第2期(总第34期)
No.2(Sum No.34)
的”。它在我国历史中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广大人民群众的
观念、行为、习俗、信仰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人们处理日
常事务和生活的指导原则及基本方针,亦即构成了这个民族
的某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在客观上,儒家的这一
套文化思想由理论形态积淀和转化为民族的一种危机——
心理结构,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它已经是一种历史的现
实。从另一层意义上看,它即已成为一种比较稳定的文化结
构、心理形式和民族性格,就具有适应与各种不同阶级内容
的相对独立的功能和作用,如果否认这一点,便很难解释一
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思想和艺术所具有的继承性和共同性等
诸种问题。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沈从文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传
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再加上沈从文所处的社会是一个道德堕
落、人性被异化的时代,禁律益多,社会益复杂;禁律益严,人
性即因之丧失净尽”。针对这一现象,沈从文希望用传统的儒
家“仁”的思想所倡导的利己利人、强调爱人、对等、互利、自
克和诚信等原则来营造一个社会,并以此来拒斥、鞭打社会
文明。因此,身处现代社会的沈从文,他的心理意向并非是要
复活儒家文化思想及道德意识,而是由对“文明”所造成的国
人精神面貌的“异化”现象所引起的作家特有的情绪溃殇。无
法找到新的精神支柱,无法彻底脱离传统的两重困境,从传
统文化中汲取具有积极意义的精神资源以同现代人的精神
“异化”现象形成对抗,就成为完全可以理解的事了。
在沈从文所提取的儒家哲学中,也不乏对其糟粕的否定
和批判,这一点同样是值得注意的。
从小读过几年私塾的沈从文广泛地接触了湘西特有的
自然景色对他心灵的熏染,由于对大自然有一种特殊的感受
和情分,他尽量“逃避那些枯燥书本去同一切自然相亲近,”
并形成了他“一生性格与感情的基础”。在看沈从文每言庄
子,心向往之,总有一种欣欣然而所得的神态。“我实在需要
‘静’,用它来培养‘知’、启发‘慧’,悟澈‘爱’和‘怨’等文字相
对的意义。”由此可以看出庄子对沈从文的影响,当然沈从文
对庄子的思想也有借鉴,更有超越。
从沈从文亲身经历的两个世界中可以看到现代社会人
性的“异化”、道德的堕落,针对这一现象,沈从文提出了超越
世俗,回归自然。这一点是沈从文和庄子的共同追求,但他们
对人性的理解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一是身处现代社会的沈
从文的思想不可能不烙上现代思想的烙印,他所要回归的自
然人性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存在;庄子所要回归的人性则
是一种丧失了主体性的被动消极的存在。庄子在经验的世界
里明显感到人与自然的对立,认为,人只有彻底消除其创造
能力,将主体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才能使人性得以完好地保
8(1
存。沈从文对自然人性的理解刚好与庄子相反。在沈从文看
来,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不能被动地适应环境,人不应
该丧失“人”的主体性而存在。那么沈从文既然强调人的主观
能动性,又怎样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呢?沈从文认为人的能
动性是“天”赋予的,如何创造生命辉煌,则在于个体对“生
命”的理解和超越。
沈从文要求回归的自然人性是充满情感的存在,庄子所
要回归的自然人性则是缺少情感色彩的存在。沈从文二十岁
时离开故乡进入了“热闹”的都市,他是准备将自己融入充满
现代文明的都市的。但都市现实的丑陋与他的想象发生了尖
锐的矛盾。他发现在那些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绅士阶级”
和“高级知识份子”中间,其实充斥着在“小小恩怨得失中滚
爬”的喜剧,“人固然产生了近代文明,然而近代文明也就大
规模毁灭人的生命。”于是,沈从文迅速在“新思潮”面前却
步,转而想创造一个古朴明净、纯真雅致的艺术世界。他的
《边城》能成为跨越时空脍炙人口的佳作,大概是它为人的干
涸的心灵注入甘露,吹进了清风的缘故吧!但是,我们也应该
看到,在沈从文的道德理想中对儒、道哲学的提取与阐扬,无
可避免地带有他文化视野的局限,他过分强调伦理道德原则
势必使他与走向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在思维格局上存在着
较为明显的距离。沈从文对现代社会人性的沦丧表现出他深
深的忧患和疑惑,但他的人性治疗“药方”中缺少现代人自身
思想变革和灵魂解放的一味药剂;他只是希望社会静静地和
平地向前,并希望通过借用传统文化中的人性美德以达到现
代社会人性复苏的再生机制,这势必形成他“工具重造”的软
弱无力。我们再来看《边城》,它的人性美德固然是现代人借
以重塑灵魂的精神取向,但是《边城》的产生方式显然与现代
社会的发展方向格格不入。沈从文自己也清醒地意识到《边
城》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湘西世界“已经成为遥远的过
去,在强大的现代旋风面前,文明终将取代蛮荒和愚昧。”《边
城》中那座塔的倒掉,在清楚不过地象征着历史的陈迹,而把
这近于历史的社会人事风景用文字好好地保留下来,与“当
前”崭新局面对照,似乎也可以帮助我们对社会多有一点新
的认识。因此,沈从文在《边城》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理想仍
然是立足于这个民族的现代与未来,将民族文化——心理结
构中的美好素质输入于现代文化的重建中。口
参考文献:
[1】沈从文.绿魇.灰.沈从文选集,第1卷.四川人民出版
社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jE京大学出版社,1985
2024年4月22日发(作者:百里黎明)
2011年4月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ianjin Manager College
April 2011
第2期(总第34期)
No.2(Sum No.34)
《边城》与沈从文的道德理想
李 霞
(吉首大学,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描绘的“桃源”式的社会体现了沈从文以儒、道两家思想为思想
基础的道德理想,使得《边城》这部小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关键词:《边城》;道德理想;儒家文化;道家思想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877(201 1)O2—79—02
《边城》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在看似平
淡、朴实的作品中,除了为我们展示出人们对美,对人间真情
的向往和追求外,更主要的是作品中蕴积了作者久久凝结与
心,并想一泄为快的沈从文式的道德观和文化观,这种观念
高兴就是自己最大的满足。他关心别人,别人也照样关心他。
节日里,有人自动替他爷俩守渡,让他们到城里好好看热闹
去。老船夫到了城里,这个熟人找,那个老伙计叫,亲热的不
得了。他死后,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致哀,都抢着要关照他的
孙女翠翠。从老船夫、顺顺等人物形象体现出来的“爱人者人
亦爱之”的儒家思想完全作到了“不独享其享,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德化圣境。
从我国历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看,老庄哲学中那种浓
厚的虚无思想曾引导无数文人遁迹山林,逃避纷扰的社会环
境,以谋求心理上的平衡,但是老庄哲学中那种强烈的泛神
论色彩和相对自由观念,又与儒家的积极“人世”有着内在的
精神上的联系,所谓儒道互补,用则行之,舍则藏之,构成了
我国文人世代相袭的心理机制。沈从文摄取的老庄精神,积
极因素占主导位置。他一面扬弃了老庄哲学中深厚的虚无思
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渊源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不是被统治阶
级歪曲了的,被历史灰尘蒙盖着的东西,而是先哲们集民族
和人类智慧而凝聚的文化思想,即儒家和道家思想。正因为
《边城》体现了儒家和道家两家思想,才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
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在《边城》中是怎样体现的呢?
《边城》中作者着力描绘的祥和社会氛围,融洽的人际关
系,处事以对方为重的道德观念,都是儒家所倡导的“仁”的
思想反映。儒家哲学的基本特征是把理想的道德和伦理意识
作为衡量处世做人的价值标准,强调伦理、心理原则,满足人
们的情感需求。而儒家的“仁”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主
张利人利己,强调爱人、对等、互利、自克和诚信等原则。沈从
文在小说中把这些作为他的基本价值判断和取向。
《边城》中爷爷、翠翠、船总顺顺、大佬、二佬乃至渡船的
想和保守的小农经济幻想,强调向社会的人和事探寻“生命
取予的形式”,到农民的灵魂里来寻觅、挖掘他们的生存形
态;另一方面,老庄哲学中那强化的自然观念和精神自由思
想不仅熏染了他看人论世的心灵品格,而且,他又将这种精
神引入了对人生的深刻观照,老庄的“清净无为”、“适性自
然”的哲学思想对沈从文的影响尤为深刻。
过往行人都是传统文化养育的善良百姓,他们都具传统道德
风貌的人,他们之间构成的社会环境体现着真挚的相互理解
与平和论世,这是民族传统道德的延续。不光是翠翠,其他人
物即便是妓女,也都是淳朴、自然、优美而健康的,他们和谐
相处、守信自约,差不多达到了“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臧于
己”的精神境地。这一切就人性来说是如此自然天得。老船夫
和孙女翠翠,尽心尽力为过渡人无私地服务。他们不但不收
《边城》体现沈从文的道德理想是以儒家、道家的思想为
思想基础的。作为一个现代作家,为什么要在文学作品中以
美化的形式将传统的道德意识提到一个极高的境地?他是否
有心复活儒家和道家的文化思想与“道德意识”呢?回答是否
定的。道德意识是我国文化的一个擎天柱,特别是在“一个农 过往乡亲的船钱,而且乡亲乘船时把老船夫葫芦里装的酒都
喝光了,老人却越发高兴,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所为能使别人
收稿日期:2011-01—14
业国家,人们总是尊重过去,所以这些儒家思想总是有影响
作者简介:李霞(1978一),女,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艺学研究生。
79
2011年4月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ianjin Manager College
April 2011
第2期(总第34期)
No.2(Sum No.34)
的”。它在我国历史中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广大人民群众的
观念、行为、习俗、信仰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人们处理日
常事务和生活的指导原则及基本方针,亦即构成了这个民族
的某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在客观上,儒家的这一
套文化思想由理论形态积淀和转化为民族的一种危机——
心理结构,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它已经是一种历史的现
实。从另一层意义上看,它即已成为一种比较稳定的文化结
构、心理形式和民族性格,就具有适应与各种不同阶级内容
的相对独立的功能和作用,如果否认这一点,便很难解释一
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思想和艺术所具有的继承性和共同性等
诸种问题。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沈从文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传
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再加上沈从文所处的社会是一个道德堕
落、人性被异化的时代,禁律益多,社会益复杂;禁律益严,人
性即因之丧失净尽”。针对这一现象,沈从文希望用传统的儒
家“仁”的思想所倡导的利己利人、强调爱人、对等、互利、自
克和诚信等原则来营造一个社会,并以此来拒斥、鞭打社会
文明。因此,身处现代社会的沈从文,他的心理意向并非是要
复活儒家文化思想及道德意识,而是由对“文明”所造成的国
人精神面貌的“异化”现象所引起的作家特有的情绪溃殇。无
法找到新的精神支柱,无法彻底脱离传统的两重困境,从传
统文化中汲取具有积极意义的精神资源以同现代人的精神
“异化”现象形成对抗,就成为完全可以理解的事了。
在沈从文所提取的儒家哲学中,也不乏对其糟粕的否定
和批判,这一点同样是值得注意的。
从小读过几年私塾的沈从文广泛地接触了湘西特有的
自然景色对他心灵的熏染,由于对大自然有一种特殊的感受
和情分,他尽量“逃避那些枯燥书本去同一切自然相亲近,”
并形成了他“一生性格与感情的基础”。在看沈从文每言庄
子,心向往之,总有一种欣欣然而所得的神态。“我实在需要
‘静’,用它来培养‘知’、启发‘慧’,悟澈‘爱’和‘怨’等文字相
对的意义。”由此可以看出庄子对沈从文的影响,当然沈从文
对庄子的思想也有借鉴,更有超越。
从沈从文亲身经历的两个世界中可以看到现代社会人
性的“异化”、道德的堕落,针对这一现象,沈从文提出了超越
世俗,回归自然。这一点是沈从文和庄子的共同追求,但他们
对人性的理解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一是身处现代社会的沈
从文的思想不可能不烙上现代思想的烙印,他所要回归的自
然人性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存在;庄子所要回归的人性则
是一种丧失了主体性的被动消极的存在。庄子在经验的世界
里明显感到人与自然的对立,认为,人只有彻底消除其创造
能力,将主体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才能使人性得以完好地保
8(1
存。沈从文对自然人性的理解刚好与庄子相反。在沈从文看
来,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不能被动地适应环境,人不应
该丧失“人”的主体性而存在。那么沈从文既然强调人的主观
能动性,又怎样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呢?沈从文认为人的能
动性是“天”赋予的,如何创造生命辉煌,则在于个体对“生
命”的理解和超越。
沈从文要求回归的自然人性是充满情感的存在,庄子所
要回归的自然人性则是缺少情感色彩的存在。沈从文二十岁
时离开故乡进入了“热闹”的都市,他是准备将自己融入充满
现代文明的都市的。但都市现实的丑陋与他的想象发生了尖
锐的矛盾。他发现在那些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绅士阶级”
和“高级知识份子”中间,其实充斥着在“小小恩怨得失中滚
爬”的喜剧,“人固然产生了近代文明,然而近代文明也就大
规模毁灭人的生命。”于是,沈从文迅速在“新思潮”面前却
步,转而想创造一个古朴明净、纯真雅致的艺术世界。他的
《边城》能成为跨越时空脍炙人口的佳作,大概是它为人的干
涸的心灵注入甘露,吹进了清风的缘故吧!但是,我们也应该
看到,在沈从文的道德理想中对儒、道哲学的提取与阐扬,无
可避免地带有他文化视野的局限,他过分强调伦理道德原则
势必使他与走向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在思维格局上存在着
较为明显的距离。沈从文对现代社会人性的沦丧表现出他深
深的忧患和疑惑,但他的人性治疗“药方”中缺少现代人自身
思想变革和灵魂解放的一味药剂;他只是希望社会静静地和
平地向前,并希望通过借用传统文化中的人性美德以达到现
代社会人性复苏的再生机制,这势必形成他“工具重造”的软
弱无力。我们再来看《边城》,它的人性美德固然是现代人借
以重塑灵魂的精神取向,但是《边城》的产生方式显然与现代
社会的发展方向格格不入。沈从文自己也清醒地意识到《边
城》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湘西世界“已经成为遥远的过
去,在强大的现代旋风面前,文明终将取代蛮荒和愚昧。”《边
城》中那座塔的倒掉,在清楚不过地象征着历史的陈迹,而把
这近于历史的社会人事风景用文字好好地保留下来,与“当
前”崭新局面对照,似乎也可以帮助我们对社会多有一点新
的认识。因此,沈从文在《边城》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理想仍
然是立足于这个民族的现代与未来,将民族文化——心理结
构中的美好素质输入于现代文化的重建中。口
参考文献:
[1】沈从文.绿魇.灰.沈从文选集,第1卷.四川人民出版
社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jE京大学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