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IT圈
>
【精选】预应力钢束的布置
2024年4月23日发(作者:错绿夏)
预应力钢束的布置
1)跨中截面及锚固端截面的钢束位置
①.对于跨中截面,在保证布置预留管道构造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使钢束群重心的偏
心距大些。本算例采用内径70mm,外径77mm的预留铁皮波纹管,根据《公预规》9.1.1
条规定,管道至梁底和梁侧净距不应小于3cm及管道直径1/2。根据《公预规》9.4.9条规定,
水平净距不应小于4cm及管道直径的0.6倍,在竖直方向可叠置。根据以上规定,跨中截面
的细部构造如图2-12所示。由此可直接得出钢束群重心至梁底距离为:
a
p
12.5
(12.5
29.0)
18.0 cm
2
②.对于锚固端截面,钢束布置通常考虑下述两个方面:一是预应力钢束合力重心尽可
能靠近截面形心,是截面均匀受压;二是考虑锚头布置的可能性,以满足张拉操作方便的要
求。为使施工方便,全部3束预应力钢筋均锚于梁端,如图2-12所示。钢束群重心至梁底
距离为:
a
p
50
95
140
95cm
3
图2-12 钢束布置图(尺寸单位:cm)
a) 预制梁端部; b) 钢束在端部的锚固位置; c) 跨中截面钢束位置
2)其它截面钢束位置及倾角计算
①钢束弯起形状、弯起角及其弯曲半径
采用直线段中接圆弧线段的方式弯曲;为使预应力钢筋的预加力垂直作用于锚垫板,
0
N1、N2和N3弯起角
7.5
;各钢束的弯起半径为:
R
N1
80000mm
;
R
N2
25000
mm
;
R
N3
25000mm
。由图2-12 a)可得锚固点到支座中心的水平距离
a
xi
为:
a
x1
a
x2
a
x3
27-(50-35)tan7
25cm
②钢束各控制点位置的确定
以N3号钢束为例,其起弯布置如图2-13所示。
图2-13 曲线预应力钢筋布置图(尺寸单位:mm)
由
L
d
ccot
0
确定导线点距锚固点的水平距离
L
d
(500125)cot7.5
2848mm
0
/2)
确定弯起点至导线点的水平距离 由
L
b2
Rtan(
L
b2
25000
tan3.75
0
1639mm
所以弯起点至锚固点的水平距离为
L
w
L
d
L
b2
2848
1639
4486mm
则弯起点至跨中截面的水平距离为
x
k
(29380/2250)L
w
14690448610204mm
根据圆弧切线的性质,图中弯止点沿切线方向至导线点的距离与弯起点至导线点的水平
距离相等,所以弯止点至导线点的水平距离为
L
b1
L
b2
cos
0
1639
cos7.5
0
1625mm
故弯止点至跨中截面的水平距离为
(x
k
L
b1
L
b2
)
(10204
1625
1639)
13468mm
同理可以计算N1、N2的控制点位置,将各钢束的控制参数汇总与表2-12。
表2-12 各钢束弯曲控制要素表
钢束
号
N1
升高值
1275
c
(mm)
弯起角
( °)
7.5
R(mm)
弯起
半径
支点至锚固点的水
平距离
d(mm)
25
弯起点距跨中截面
水平距离
x(mm)
k
弯止点距跨中截
面水平距离
(mm)
11463 80000 1029
2024年4月23日发(作者:错绿夏)
预应力钢束的布置
1)跨中截面及锚固端截面的钢束位置
①.对于跨中截面,在保证布置预留管道构造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使钢束群重心的偏
心距大些。本算例采用内径70mm,外径77mm的预留铁皮波纹管,根据《公预规》9.1.1
条规定,管道至梁底和梁侧净距不应小于3cm及管道直径1/2。根据《公预规》9.4.9条规定,
水平净距不应小于4cm及管道直径的0.6倍,在竖直方向可叠置。根据以上规定,跨中截面
的细部构造如图2-12所示。由此可直接得出钢束群重心至梁底距离为:
a
p
12.5
(12.5
29.0)
18.0 cm
2
②.对于锚固端截面,钢束布置通常考虑下述两个方面:一是预应力钢束合力重心尽可
能靠近截面形心,是截面均匀受压;二是考虑锚头布置的可能性,以满足张拉操作方便的要
求。为使施工方便,全部3束预应力钢筋均锚于梁端,如图2-12所示。钢束群重心至梁底
距离为:
a
p
50
95
140
95cm
3
图2-12 钢束布置图(尺寸单位:cm)
a) 预制梁端部; b) 钢束在端部的锚固位置; c) 跨中截面钢束位置
2)其它截面钢束位置及倾角计算
①钢束弯起形状、弯起角及其弯曲半径
采用直线段中接圆弧线段的方式弯曲;为使预应力钢筋的预加力垂直作用于锚垫板,
0
N1、N2和N3弯起角
7.5
;各钢束的弯起半径为:
R
N1
80000mm
;
R
N2
25000
mm
;
R
N3
25000mm
。由图2-12 a)可得锚固点到支座中心的水平距离
a
xi
为:
a
x1
a
x2
a
x3
27-(50-35)tan7
25cm
②钢束各控制点位置的确定
以N3号钢束为例,其起弯布置如图2-13所示。
图2-13 曲线预应力钢筋布置图(尺寸单位:mm)
由
L
d
ccot
0
确定导线点距锚固点的水平距离
L
d
(500125)cot7.5
2848mm
0
/2)
确定弯起点至导线点的水平距离 由
L
b2
Rtan(
L
b2
25000
tan3.75
0
1639mm
所以弯起点至锚固点的水平距离为
L
w
L
d
L
b2
2848
1639
4486mm
则弯起点至跨中截面的水平距离为
x
k
(29380/2250)L
w
14690448610204mm
根据圆弧切线的性质,图中弯止点沿切线方向至导线点的距离与弯起点至导线点的水平
距离相等,所以弯止点至导线点的水平距离为
L
b1
L
b2
cos
0
1639
cos7.5
0
1625mm
故弯止点至跨中截面的水平距离为
(x
k
L
b1
L
b2
)
(10204
1625
1639)
13468mm
同理可以计算N1、N2的控制点位置,将各钢束的控制参数汇总与表2-12。
表2-12 各钢束弯曲控制要素表
钢束
号
N1
升高值
1275
c
(mm)
弯起角
( °)
7.5
R(mm)
弯起
半径
支点至锚固点的水
平距离
d(mm)
25
弯起点距跨中截面
水平距离
x(mm)
k
弯止点距跨中截
面水平距离
(mm)
11463 80000 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