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0日发(作者:石高韵)
贵州省部分高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经典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发展,积淀着丰富的情感和智
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标识,也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宝贵资源。
一部中华经典诗文的历史,就是承载、展示中华民族情感与智慧的历史,贯穿其中的是礼乐精神。“礼”
规范着人们的言语行为,也规范着人们的心理情感;“乐”则通过内在情感的交流,达到群体和谐的目的。在
经典诗文中,自然的情绪升华为人际的和谐情感,自然的感官升华为充满温情的艺术感受,其目的是陶冶和塑
造“发乎情止乎礼”的性情。中华民族特有的情感趣味、美学传统与人生智慧就是这一理想的外化形态。其中,
古代经典诗文最为精准、细腻、全面地呈现了对社会与人群的心灵滋养和智慧熏陶。这里既有个体强烈的情感
抒发,又有社会理性的自觉遵循;这里蕴藏着难以言尽的思辨与智慧,蕴藏着个体对自然、人生、宇宙的深情
与追问。它们共同沉淀在含蓄蕴藉、温柔敦厚的文学文本中,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培育、性格养成发挥了重要作
用。
因此,在经典诗文中,在文学家的精神世界里,才有壮怀激烈的人生奋进,才有飘逸洒脱的超越追求,这
使他们的诗文迸发出既雄阔壮美又清俊超然的万千气象,而这正是中华经典诗文生命智慧的特有魅力。生命是
短暂的,时间是永恒的,人生由此开启了生命之思。在经典诗文中,时间被赋予情感的厚度,情感被赋予时间
的长度,对生命的忧思焕发为激昂的青春,转换成艺术之美,生命也因此更加灿烂。
这就是传统文化、经典诗文的力量。事实证明,只要我们真正讲透、讲懂传统文化里的哪怕一联诗、一个
场景、一段故事,人们就会记住一辈子,甚至受用一生。对许多人来说,中国文化的象征非常具象,可能就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样的话,就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样的诗,就是“郑和七
下西洋”这样的故事。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绵延不绝,生机勃发,离不开天下为公、四海一家、孝悌忠信、协和
万邦等一系列理想观念、价值追求。这些精神内涵深深埋藏在诗句中,成为刻印在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
基因。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就是要以通俗化、大众化、艺术化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激活每个人
心中的中华文化基因,让人们从中获取知识、汲取营养、吸取智慧,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生机与活力。
(摘编自康震《用中华诗文滋润心田》)
材料二: 在传统文化融入当下生活方面,诗词有它的独特优势。其一是广泛的接受人群。在参加《中国
诗词大会》并取得冠军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许多诗词同好,发现古典诗词直到今天依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和深厚的接受土壤。其二是亲切的接受形式。阅读诗词不需要正襟危坐,也不需要黄卷青灯,许多诗词小巧玲
珑,平易近人,如同伴你左右的温暖灯光,是日常生活中亲切可人的一抹亮色。尤其当我们放下仰望的姿态,
用平视的心态对话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古代诗人,会发现他们就像你身边的某个朋友,有血、有肉、
1
可爱、可亲。读之越深,越能发现清词丽句背后一个个天高海阔的世界。诗人们和我们一样有烦恼有挫折,却
不改挺拔之姿,葆有向上之心,彰显韧性之骨,难怪千载而下,其诗句还让我们如此追慕,如此着迷。
诗词中蕴含的文化能量极为丰赡,需要我们去深入开掘,去重新编码,以更多元更新颖的方式将其传播输
出。如果说诗词文化如水般无所不达,那么当下传承发展诗词文化的关键就是找到恰当的载体“随物赋形”,
呈现其万千色彩,释放其无尽能量。
近年来,国家层面重视推动诗词传承,古典诗词持续升温,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中小学语文
教材里古诗文比重显著增加,少年儿童浸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世界中,汲取受用一生的成长养分。《中
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诗意中国》等文化类电视节目,成为吸引几代观众收看的“合家欢”内容,踊跃
的社会参与彰显诗词给平凡人生带来的光彩。电影《满江红》《长安三万里》引发观影热潮,影片里的诗词名
篇让观众不由自主地跟着诵读,在抑扬顿挫间体会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古典诗词宝库也激发着今人的创造热情。风靡青年群体的古风歌曲,或改编自古典诗词,或学习借鉴古典
诗词的意境营造,含蓄蕴藉,雅致悠远。短视频平台上,视频博主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读解诗词,成为许多人的
“云端”良师益友。他们在读解中注重结合现实,探究古典诗词与当下生活的骨肉联系,是解读亦是陪伴,是
薪火传承亦是创新发展。在当下的诗歌创作中,以古典诗词的语感和意境去写现代诗,已是非常成熟的创作模
式。无论想象力、审美风格、文本范式还是结构能力,当代诗歌都从古典诗词中汲取了大量养分,许多作品甚
至和古典诗词存在强烈的互文性。古典诗词已经成为现代诗的重要灵感来源和文化背景。
当然,不可否认,我们对诗词文化的传承转化仍主要集中于少数诗人,功利化解读和过度阐释的情况仍然
存在,对诗词文化丰富性的认知和对诗词内涵的深入挖掘都有待加强。在把古典诗词从传统宝库里“请出来”、
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同时,更应当积极主动地“走进去”,深入那个丰盈开阔的世界,让更多资源得到有效开
掘,让诗词成为文化创新创造的源头活水。
(摘编自彭敏《让古典诗词活在当下》)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经典的任何一篇诗文,都贯穿着“礼”和“乐”的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智慧。
B.为了陶冶和塑造“发乎情止乎礼”的性情,经典诗文将自然感官升华为充满温情的艺术感受。
C.古代经典诗文文本含蓄蕴藉,温柔敦厚,全面地呈现了对社会与人群的心灵滋养和智慧熏陶。
D.刻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包含天下为公、四海一家、孝悌忠信、协和万邦等精神内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俗化、大众化、艺术化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能更好地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B.中华文明的一系列理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绵延不绝、生机勃发的重要原因。
C.诗人们都很伟大,是因为他们虽和我们一样有烦恼和挫折,却能永葆向上之心,彰显韧性之骨。
D.古典诗词在想象力、审美风格、文本范式和结构能力等方面,给予了现代诗歌以借鉴学习之处。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古典诗词具有广泛的接受人群的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各行各业的诗词爱好者涌现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
B.休闲广场上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在玩诗词猜谜游戏。
C.中秋月夜,家庭成员开展“诗词接龙”活动。
D.中小学语文教材里古诗文比重显著增加。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5.某中学团委将举办“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作为主持人的你,如何向大家阐释中华经典诗文的力量?请
2
根据材料一拟写提纲。(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奥斯加要知道 [美国]迈克·奎恩
[]
方加斯·芬克巴顿先生舒舒服服地在一张他喜欢的椅子上坐下来,戴上眼镜,打开了当天的晚报。
“爸爸,”小奥斯加说,“机会是什么意思?”
“玩你的小电车去,不要来打扰我。”方加斯说。
“回答孩子啊,”芬克巴顿太太说,“他是你的儿子,是你的继承人,你不能这样对他说话呀。”
“你干吗给他穿成这副样儿?”方加斯先生说,“我一看见他就心烦。”
奥斯加穿着一套小福特莱劳公爵装,一对斜视眼,戴上副大眼镜。
“可是,他穿上这套衣服,看起来就和别人家的小孩大不相同了。”芬克巴顿太太说,“你应该为他感到骄
傲才对呢。”
“爸爸,”奥斯加又说,“机会是什么呀?”
“机会就是赚钱的机运,好了,玩球去吧。”方加斯先生说。
“爸爸,你是怎样赚钱的?”奥斯加又问。
“回答他啊,”芬克巴顿太太说,“孩子想知道呢。”
“我靠做生意来赚钱。”方加斯先生一面说一面还想继续看报。
“爸爸,是不是谁都可以做生意?”
“当然谁都可以。”
“如果人人都做生意,他们都会当老板吗?”
“是的,儿子,如果他们都做生意,他们就都是老板。”
“那么谁去做工呢,爸爸?”
“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艾米里娅,叫孩子去玩他的象吧,我想看一下杜威的演说。”
“回答他呀,”芬克巴顿太太说,“他想知道呢。”
“那么谁去做工呢,爸爸?”奥斯加又问。
“总不能人人都做生意,”方加斯说,“这是不可能的。”
“但是你说了可以的。”奥斯加一个劲儿地坚持。
“我没有说过这种话。”方加斯说。
“你说过的,”芬克巴顿太太说,“答复孩子呀。”
“好了,好了,那么他们不能。”
“为什么不能呢,爸爸?”
“因为他们没有钱。”
“如果他们有钱,他们能不能呢?”
“当然能啦。”
“那么,如果他们都有钱,他们全都做生意,是不是他们都能当老板呢?”
“是的,他们都能当老板。”
“艾米里娅,如果你再不把这孩子叫去骑小脚踏车,我就要淹死他啦!”
“回答他吧,方加斯,他在渴求知识呢。”
3
注
“谁做工呢,爸爸?”奥斯加问。
“他们不能够全都做老板。”方加斯生气地说。
“就是他们有钱也不行吗?”奥斯加问。
“就是有钱也不行。”方加斯说,“总得有人做工,而且能够做的生意也是有限的。”
“有多少人能做老板呢,爸爸?”
“唔,也许一千或五百人中间有这么一两个吧。要知道,孩子,如果你没有工人,你就不能当老板,所以
每个老板都有十个到一百个或者一千个工人。”
“你有多少工人,爸爸?”
“嗯,我们的是一个大公司,奥斯加,我们有一万个工人。”
“那么大多数人都没有机会了,是吧,爸爸?”
“你在说些什么呀!在美国人人都有均等的机会。”
“但是,爸爸,如果只有少数人能当老板,其余的人怎么办呢?”
“如果他们有创业的才能,他们也可以当老板的。”
“但是你说过,只有少数人可以,大多数人都得做工人。”
“好了,好了,不谈了,孩子,去看好玩的书吧。”
“那么大多数的人是工人,而且老是做工人,这样就是他们想做老板也不行,是吗,爸爸?”
“但是他们自然能够……不,我想他们不能。你这些想法是从哪儿来的,孩子?”
“那么,如果大多数人都是工人,而且老是做工人的话,那他们永远都不可能赚钱了,是不是?”
“嗯,如果他们挣到足够的工钱……如果……艾米里娅,是孩子睡觉的时候了吧?”
“如果大多数人是工人,而且老是做工人的话,那他们赚钱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挣到高一点的工钱,对
不对呀,爸爸?”奥斯加问。
“艾米里娅,”方加斯说,“我不愿相信——,就是说,我不想说——他是个孩子。他简直是个梦魇,如果
他是我的儿子,好……”
“回答他的问题呀,”芬克巴顿太太说,“孩子要知道,他在渴求知识呢。”
(有删改)
[注]迈克·奎恩,美共产党员。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经常在进步报刊上发表讽刺小品、政论、诗和广
播稿。著有《危险的思想》《大罢工》等短篇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奥斯加要知道”一连串事情,他接连提问,父亲方加斯不断地回答,故事情节在提问、作答、劝说中推
进。
B.奥斯加提出了“机会”“赚钱”“生意”“工钱”这些社会问题,身为老板的父亲既不愿回答,也很难说得
清。
C.艾米里娅频频劝方加斯回答儿子的提问,方加斯却厌烦奥斯加,甚至一度打算淹死他,可见方加斯不爱儿
子。
D.方加斯拥有一家大公司,他赚钱的机会远高于普通工人,“在美国人人都有均等的机会”只能是一句空话。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的标题富有悬念感,其适度的留白促使读者去思考探求“奥斯加要知道什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
趣。
4
B.小说以家庭日常对话来反映社会现实,大量人物对话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完成了人物性格的刻画。
C.小说结尾处多次使用省略号,表现了方加斯说话时的迟疑和语塞,显示出他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的窘
态。
D.小说中三人的语言多寡不同,儿子说话最多,性格展现最早,母亲只有少量话语,所以其性格在结尾处才
显现。
8.请简要概括小说中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4分)
9.这篇小说具有较为明显的戏剧化特征,请结合作品进行探究。(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皇曾孙生数月,遭巫蛊事,亦坐收系郡邸狱。故廷尉监鲁国丙吉受诏治巫蛊狱,吉心知太子无事实,重哀
皇曾孙无辜,择谨厚女徒谓城胡组、淮阳郭征卿,令乳养曾孙,置闲燥处。吉日再省视。巫蛊事连岁不决,武
帝疾,来往长杨、五柞宫,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于是武帝遣使者分条中都官,诏狱系者无轻重,一切
..
皆杀之。内谒者令郭穰夜到郡邸狱,吉闭门拒使者不内,曰:“皇曾孙在。他人无辜死者犹不可,况亲曾孙乎!”
.
相守至天明,不得入。穰还,以闻,因劾奏吉。武帝亦寤,曰:“天使之也。”因赦天下。郡邸狱系者,独赖吉
得生。既而吉谓守丞谁如:“皇孙不当在官。”使谁如移书京兆尹,遣与胡组俱送;京兆尹不受,复还。及组日
.
满当去皇孙思慕吉以私钱雇组令留与郭征卿并养,养月,乃遣组去。后少内啬夫白吉曰:“食皇孙无诏令。”时
吉得食米、肉,月月以给皇曾孙。曾孙病,几不全者数焉,吉数敕保养乳母加致医药,视遇甚有恩惠。吉闻史
良娣有母贞君及兄恭,乃载皇曾孙以付之。贞君年老,见孙孤,甚哀之,自养视焉。后有诏掖庭养视,上属籍
宗正。及昌邑王废,霍光与张安世诸大臣议所立,未定。丙吉奏记光曰:“遗诏所养武帝曾孙名病已在掖庭、
外家者,吉前使居郡邸时,见其幼少;至今十八九矣,通经术,有美材,行安而节和。愿将军详大义,参以蓍
龟岂宜,褒显先使入侍,令天下昭然知之,然后决定大策,天下幸甚!”杜延年亦知曾孙德美,劝光、安世立
.
焉。……庚申,入未央宫,见皇太后,封为阳武侯。已而群臣奏上玺绶,即皇帝位,谒高庙;尊皇太后为太皇
太后。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及组日满A当去B皇孙C思慕D吉E以私钱雇F组令留G与郭征卿H并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诏狱,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此监狱的罪犯一般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
B.内,接纳,和“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中的“内”字含义不同。
C.“复还”与“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四章》)中的“复”字含义不同。
D.“令天下昭然知之”与“若火之始然”(《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然”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丙吉同情在巫蛊之祸中无辜遭难的刘病已,对刘病已格外照顾,并挑选两个谨慎厚道的女囚徒,让她们哺
养刘病已。
B.刘病已患了疾病,有好几次几乎性命不保,丙吉总是督促养育刘病已的乳母去请医喂药,丙吉对刘病已恩
惠很深。
5
2024年4月30日发(作者:石高韵)
贵州省部分高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经典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发展,积淀着丰富的情感和智
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标识,也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宝贵资源。
一部中华经典诗文的历史,就是承载、展示中华民族情感与智慧的历史,贯穿其中的是礼乐精神。“礼”
规范着人们的言语行为,也规范着人们的心理情感;“乐”则通过内在情感的交流,达到群体和谐的目的。在
经典诗文中,自然的情绪升华为人际的和谐情感,自然的感官升华为充满温情的艺术感受,其目的是陶冶和塑
造“发乎情止乎礼”的性情。中华民族特有的情感趣味、美学传统与人生智慧就是这一理想的外化形态。其中,
古代经典诗文最为精准、细腻、全面地呈现了对社会与人群的心灵滋养和智慧熏陶。这里既有个体强烈的情感
抒发,又有社会理性的自觉遵循;这里蕴藏着难以言尽的思辨与智慧,蕴藏着个体对自然、人生、宇宙的深情
与追问。它们共同沉淀在含蓄蕴藉、温柔敦厚的文学文本中,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培育、性格养成发挥了重要作
用。
因此,在经典诗文中,在文学家的精神世界里,才有壮怀激烈的人生奋进,才有飘逸洒脱的超越追求,这
使他们的诗文迸发出既雄阔壮美又清俊超然的万千气象,而这正是中华经典诗文生命智慧的特有魅力。生命是
短暂的,时间是永恒的,人生由此开启了生命之思。在经典诗文中,时间被赋予情感的厚度,情感被赋予时间
的长度,对生命的忧思焕发为激昂的青春,转换成艺术之美,生命也因此更加灿烂。
这就是传统文化、经典诗文的力量。事实证明,只要我们真正讲透、讲懂传统文化里的哪怕一联诗、一个
场景、一段故事,人们就会记住一辈子,甚至受用一生。对许多人来说,中国文化的象征非常具象,可能就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样的话,就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样的诗,就是“郑和七
下西洋”这样的故事。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绵延不绝,生机勃发,离不开天下为公、四海一家、孝悌忠信、协和
万邦等一系列理想观念、价值追求。这些精神内涵深深埋藏在诗句中,成为刻印在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
基因。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就是要以通俗化、大众化、艺术化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激活每个人
心中的中华文化基因,让人们从中获取知识、汲取营养、吸取智慧,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生机与活力。
(摘编自康震《用中华诗文滋润心田》)
材料二: 在传统文化融入当下生活方面,诗词有它的独特优势。其一是广泛的接受人群。在参加《中国
诗词大会》并取得冠军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许多诗词同好,发现古典诗词直到今天依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和深厚的接受土壤。其二是亲切的接受形式。阅读诗词不需要正襟危坐,也不需要黄卷青灯,许多诗词小巧玲
珑,平易近人,如同伴你左右的温暖灯光,是日常生活中亲切可人的一抹亮色。尤其当我们放下仰望的姿态,
用平视的心态对话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古代诗人,会发现他们就像你身边的某个朋友,有血、有肉、
1
可爱、可亲。读之越深,越能发现清词丽句背后一个个天高海阔的世界。诗人们和我们一样有烦恼有挫折,却
不改挺拔之姿,葆有向上之心,彰显韧性之骨,难怪千载而下,其诗句还让我们如此追慕,如此着迷。
诗词中蕴含的文化能量极为丰赡,需要我们去深入开掘,去重新编码,以更多元更新颖的方式将其传播输
出。如果说诗词文化如水般无所不达,那么当下传承发展诗词文化的关键就是找到恰当的载体“随物赋形”,
呈现其万千色彩,释放其无尽能量。
近年来,国家层面重视推动诗词传承,古典诗词持续升温,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中小学语文
教材里古诗文比重显著增加,少年儿童浸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世界中,汲取受用一生的成长养分。《中
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诗意中国》等文化类电视节目,成为吸引几代观众收看的“合家欢”内容,踊跃
的社会参与彰显诗词给平凡人生带来的光彩。电影《满江红》《长安三万里》引发观影热潮,影片里的诗词名
篇让观众不由自主地跟着诵读,在抑扬顿挫间体会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古典诗词宝库也激发着今人的创造热情。风靡青年群体的古风歌曲,或改编自古典诗词,或学习借鉴古典
诗词的意境营造,含蓄蕴藉,雅致悠远。短视频平台上,视频博主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读解诗词,成为许多人的
“云端”良师益友。他们在读解中注重结合现实,探究古典诗词与当下生活的骨肉联系,是解读亦是陪伴,是
薪火传承亦是创新发展。在当下的诗歌创作中,以古典诗词的语感和意境去写现代诗,已是非常成熟的创作模
式。无论想象力、审美风格、文本范式还是结构能力,当代诗歌都从古典诗词中汲取了大量养分,许多作品甚
至和古典诗词存在强烈的互文性。古典诗词已经成为现代诗的重要灵感来源和文化背景。
当然,不可否认,我们对诗词文化的传承转化仍主要集中于少数诗人,功利化解读和过度阐释的情况仍然
存在,对诗词文化丰富性的认知和对诗词内涵的深入挖掘都有待加强。在把古典诗词从传统宝库里“请出来”、
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同时,更应当积极主动地“走进去”,深入那个丰盈开阔的世界,让更多资源得到有效开
掘,让诗词成为文化创新创造的源头活水。
(摘编自彭敏《让古典诗词活在当下》)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经典的任何一篇诗文,都贯穿着“礼”和“乐”的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智慧。
B.为了陶冶和塑造“发乎情止乎礼”的性情,经典诗文将自然感官升华为充满温情的艺术感受。
C.古代经典诗文文本含蓄蕴藉,温柔敦厚,全面地呈现了对社会与人群的心灵滋养和智慧熏陶。
D.刻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包含天下为公、四海一家、孝悌忠信、协和万邦等精神内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俗化、大众化、艺术化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能更好地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B.中华文明的一系列理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绵延不绝、生机勃发的重要原因。
C.诗人们都很伟大,是因为他们虽和我们一样有烦恼和挫折,却能永葆向上之心,彰显韧性之骨。
D.古典诗词在想象力、审美风格、文本范式和结构能力等方面,给予了现代诗歌以借鉴学习之处。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古典诗词具有广泛的接受人群的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各行各业的诗词爱好者涌现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
B.休闲广场上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在玩诗词猜谜游戏。
C.中秋月夜,家庭成员开展“诗词接龙”活动。
D.中小学语文教材里古诗文比重显著增加。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5.某中学团委将举办“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作为主持人的你,如何向大家阐释中华经典诗文的力量?请
2
根据材料一拟写提纲。(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奥斯加要知道 [美国]迈克·奎恩
[]
方加斯·芬克巴顿先生舒舒服服地在一张他喜欢的椅子上坐下来,戴上眼镜,打开了当天的晚报。
“爸爸,”小奥斯加说,“机会是什么意思?”
“玩你的小电车去,不要来打扰我。”方加斯说。
“回答孩子啊,”芬克巴顿太太说,“他是你的儿子,是你的继承人,你不能这样对他说话呀。”
“你干吗给他穿成这副样儿?”方加斯先生说,“我一看见他就心烦。”
奥斯加穿着一套小福特莱劳公爵装,一对斜视眼,戴上副大眼镜。
“可是,他穿上这套衣服,看起来就和别人家的小孩大不相同了。”芬克巴顿太太说,“你应该为他感到骄
傲才对呢。”
“爸爸,”奥斯加又说,“机会是什么呀?”
“机会就是赚钱的机运,好了,玩球去吧。”方加斯先生说。
“爸爸,你是怎样赚钱的?”奥斯加又问。
“回答他啊,”芬克巴顿太太说,“孩子想知道呢。”
“我靠做生意来赚钱。”方加斯先生一面说一面还想继续看报。
“爸爸,是不是谁都可以做生意?”
“当然谁都可以。”
“如果人人都做生意,他们都会当老板吗?”
“是的,儿子,如果他们都做生意,他们就都是老板。”
“那么谁去做工呢,爸爸?”
“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艾米里娅,叫孩子去玩他的象吧,我想看一下杜威的演说。”
“回答他呀,”芬克巴顿太太说,“他想知道呢。”
“那么谁去做工呢,爸爸?”奥斯加又问。
“总不能人人都做生意,”方加斯说,“这是不可能的。”
“但是你说了可以的。”奥斯加一个劲儿地坚持。
“我没有说过这种话。”方加斯说。
“你说过的,”芬克巴顿太太说,“答复孩子呀。”
“好了,好了,那么他们不能。”
“为什么不能呢,爸爸?”
“因为他们没有钱。”
“如果他们有钱,他们能不能呢?”
“当然能啦。”
“那么,如果他们都有钱,他们全都做生意,是不是他们都能当老板呢?”
“是的,他们都能当老板。”
“艾米里娅,如果你再不把这孩子叫去骑小脚踏车,我就要淹死他啦!”
“回答他吧,方加斯,他在渴求知识呢。”
3
注
“谁做工呢,爸爸?”奥斯加问。
“他们不能够全都做老板。”方加斯生气地说。
“就是他们有钱也不行吗?”奥斯加问。
“就是有钱也不行。”方加斯说,“总得有人做工,而且能够做的生意也是有限的。”
“有多少人能做老板呢,爸爸?”
“唔,也许一千或五百人中间有这么一两个吧。要知道,孩子,如果你没有工人,你就不能当老板,所以
每个老板都有十个到一百个或者一千个工人。”
“你有多少工人,爸爸?”
“嗯,我们的是一个大公司,奥斯加,我们有一万个工人。”
“那么大多数人都没有机会了,是吧,爸爸?”
“你在说些什么呀!在美国人人都有均等的机会。”
“但是,爸爸,如果只有少数人能当老板,其余的人怎么办呢?”
“如果他们有创业的才能,他们也可以当老板的。”
“但是你说过,只有少数人可以,大多数人都得做工人。”
“好了,好了,不谈了,孩子,去看好玩的书吧。”
“那么大多数的人是工人,而且老是做工人,这样就是他们想做老板也不行,是吗,爸爸?”
“但是他们自然能够……不,我想他们不能。你这些想法是从哪儿来的,孩子?”
“那么,如果大多数人都是工人,而且老是做工人的话,那他们永远都不可能赚钱了,是不是?”
“嗯,如果他们挣到足够的工钱……如果……艾米里娅,是孩子睡觉的时候了吧?”
“如果大多数人是工人,而且老是做工人的话,那他们赚钱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挣到高一点的工钱,对
不对呀,爸爸?”奥斯加问。
“艾米里娅,”方加斯说,“我不愿相信——,就是说,我不想说——他是个孩子。他简直是个梦魇,如果
他是我的儿子,好……”
“回答他的问题呀,”芬克巴顿太太说,“孩子要知道,他在渴求知识呢。”
(有删改)
[注]迈克·奎恩,美共产党员。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经常在进步报刊上发表讽刺小品、政论、诗和广
播稿。著有《危险的思想》《大罢工》等短篇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奥斯加要知道”一连串事情,他接连提问,父亲方加斯不断地回答,故事情节在提问、作答、劝说中推
进。
B.奥斯加提出了“机会”“赚钱”“生意”“工钱”这些社会问题,身为老板的父亲既不愿回答,也很难说得
清。
C.艾米里娅频频劝方加斯回答儿子的提问,方加斯却厌烦奥斯加,甚至一度打算淹死他,可见方加斯不爱儿
子。
D.方加斯拥有一家大公司,他赚钱的机会远高于普通工人,“在美国人人都有均等的机会”只能是一句空话。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的标题富有悬念感,其适度的留白促使读者去思考探求“奥斯加要知道什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
趣。
4
B.小说以家庭日常对话来反映社会现实,大量人物对话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完成了人物性格的刻画。
C.小说结尾处多次使用省略号,表现了方加斯说话时的迟疑和语塞,显示出他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的窘
态。
D.小说中三人的语言多寡不同,儿子说话最多,性格展现最早,母亲只有少量话语,所以其性格在结尾处才
显现。
8.请简要概括小说中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4分)
9.这篇小说具有较为明显的戏剧化特征,请结合作品进行探究。(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皇曾孙生数月,遭巫蛊事,亦坐收系郡邸狱。故廷尉监鲁国丙吉受诏治巫蛊狱,吉心知太子无事实,重哀
皇曾孙无辜,择谨厚女徒谓城胡组、淮阳郭征卿,令乳养曾孙,置闲燥处。吉日再省视。巫蛊事连岁不决,武
帝疾,来往长杨、五柞宫,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于是武帝遣使者分条中都官,诏狱系者无轻重,一切
..
皆杀之。内谒者令郭穰夜到郡邸狱,吉闭门拒使者不内,曰:“皇曾孙在。他人无辜死者犹不可,况亲曾孙乎!”
.
相守至天明,不得入。穰还,以闻,因劾奏吉。武帝亦寤,曰:“天使之也。”因赦天下。郡邸狱系者,独赖吉
得生。既而吉谓守丞谁如:“皇孙不当在官。”使谁如移书京兆尹,遣与胡组俱送;京兆尹不受,复还。及组日
.
满当去皇孙思慕吉以私钱雇组令留与郭征卿并养,养月,乃遣组去。后少内啬夫白吉曰:“食皇孙无诏令。”时
吉得食米、肉,月月以给皇曾孙。曾孙病,几不全者数焉,吉数敕保养乳母加致医药,视遇甚有恩惠。吉闻史
良娣有母贞君及兄恭,乃载皇曾孙以付之。贞君年老,见孙孤,甚哀之,自养视焉。后有诏掖庭养视,上属籍
宗正。及昌邑王废,霍光与张安世诸大臣议所立,未定。丙吉奏记光曰:“遗诏所养武帝曾孙名病已在掖庭、
外家者,吉前使居郡邸时,见其幼少;至今十八九矣,通经术,有美材,行安而节和。愿将军详大义,参以蓍
龟岂宜,褒显先使入侍,令天下昭然知之,然后决定大策,天下幸甚!”杜延年亦知曾孙德美,劝光、安世立
.
焉。……庚申,入未央宫,见皇太后,封为阳武侯。已而群臣奏上玺绶,即皇帝位,谒高庙;尊皇太后为太皇
太后。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及组日满A当去B皇孙C思慕D吉E以私钱雇F组令留G与郭征卿H并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诏狱,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此监狱的罪犯一般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
B.内,接纳,和“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中的“内”字含义不同。
C.“复还”与“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四章》)中的“复”字含义不同。
D.“令天下昭然知之”与“若火之始然”(《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然”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丙吉同情在巫蛊之祸中无辜遭难的刘病已,对刘病已格外照顾,并挑选两个谨慎厚道的女囚徒,让她们哺
养刘病已。
B.刘病已患了疾病,有好几次几乎性命不保,丙吉总是督促养育刘病已的乳母去请医喂药,丙吉对刘病已恩
惠很深。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