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绿皮火车

IT圈 admin 37浏览 0评论

2024年5月5日发(作者:初任真)

中国网讯 从7月1日起,随着中国各地绿皮车的停运、升级,中国铁路将全部实现“空

调列车”。届时,中国将全面告别“绿皮火车”时代,走进高铁时代,7月3日,笔者来到

内蒙古阿尔山摄影创作,有幸见到已经停运了的阿尔山窄轨小火车和还在运行的绿皮火车,

何时终结,拭目以待。

“绿皮火车”指的是老式无空调火车,因车厢涂装都是绿色,所以被称为“绿皮火车” 。

因票价便宜,一直受人青睐。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民众对乘车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经济、便宜”,开始追求舒适、

快捷、便利的乘车环境。自20世纪90年起,中国铁路部门就开始对“绿皮车”进行改造

和淘汰,每一次中国铁路大提速,都会有一批“绿皮车”消失。

从中国西北的兰州市开往深圳市的火车,2011年10月即淘汰了“绿皮车”;中国中部

重镇武汉也在2012年1月告别了最后一趟“绿皮车;横跨粤桂黔渝的湛江至重庆“绿皮车”,

在2013年7月结束使命退出历史舞台。“绿皮车”在中国铁路干线上渐渐减少,只在支线

及短途运输中还保有一定比例,但也将慢慢被淘汰。

承载着无数人回忆的绿皮车,已经淡出历史舞台。只有在为数不多的偏远地区,以及一些特

殊路段,才能追忆这位老将的风采。

6月11日,“哐、哐、哐„„”6162次绿皮列车,蜗行在连绵的群山中。

这或许是全中国最慢的火车,全程351公里,上午9点发车,傍晚6点到达。全线24

个站只有6个站售票,其余站台都是先上车再买票。

这或许也是全中国最便宜的火车,全程21.5元,而从碧鸡关站到读书铺站,距离不到

几公里,开行二三分钟就到了,票价只要1元钱。

农民工选择绿皮车,其实是无奈之举。许多绿皮车没有空调,设备老化,见站就停。

不论速度还是乘坐舒适度,都令人难以恭维。之所以部分农民工还愿意选择这样的列车是另

有原因的。

对于外出农民工而言,乘坐火车往往是因为回家或变更打工地点,这样的旅途往往要

携带铺盖,甚至拖家带口,需要购买多张车票,几百元的动车和高铁票价看似不多,若乘以

全家的人数,再乘以往返的2次,实际成本就到达四位数了。更何况动车和高铁设站区间较

大,通常在地市设站,而居住在县域的农民工,下车后还要再倒汽车,又增加了一笔支出。

绿皮车一来票价便宜,站点密集,二来绿皮车的乘客以农民工居多,背着行李袋不会遭到异

样的眼神。

当然,动车组和高铁取代绿皮车等普通列车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现代社会的向前发

展,也促使铁路客运不断提速,不断为乘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对于跨省务工人员来说,铁

路是主要的出行工具。长长的铁轨,连接着城市和乡村,一头是等待,而另一头则是梦想。

一方面来说,不能因部分人群怀念绿皮车的票价,就推迟整体路网的提速更新,这不

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应为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原绿皮车乘客群体,提供可

替代的出行方式,例如在动车和高铁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后,可以适当降低票价,并发挥公路

客运的补充作用,以减少他们的出行成本。

其实,就今天的农民工而言,收入不断提高的他们,也不见得全部钟爱绿皮车。在最

近两年的春运中,农民工群体搭乘高铁甚至飞机返乡已经不鲜见。蛇皮袋被拉杆箱取代,破

胶鞋变成了新皮鞋,行李里装着存折,那是准备回家买房买车的款项。富裕起来并不断融入

城市的农民工正在蜕变成新市民,他们出行的交通工具也自然在发生变化,甚至对交通工具

的舒适度和速度需求,渐渐超过了价格需求。换言之,虽然依然有农民工青睐绿皮车,但不

等于农民工只配坐绿皮车。单纯用“农民工没得坐”为绿皮车的谢幕惋惜,显然已经不合时

宜。

飞驰而过的列车穿越暮色中的城市,它们承载着的不仅是留守老人和儿童的思念,也

是新市民的梦想。希望有一天,农民工能够和城市居民一样,成为动车和高铁的常客。到那

时,不仅仅说明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已经成功在望,而且农民工向新市民的转型,也已驶上

“高铁速度”的快车道。

“绿皮车”指的是老式无空调火车,因车厢涂装都是绿色而得名,因票价便宜一直受到学生

群体和外出务工人员的青睐。

昨天是合肥开往淮北的K8360次列车最后一天开行“绿皮车”的日子,“今天还不是很

热,最热的时候是三伏天,由于火车是铁皮车厢,又没有空调,温度常常能达到40多度,

不少旅客都会感觉受不了。”列车长苏士忠说。

从7月10日开始,这趟列车将换成红色的空调列车,旅客将不用再忍受难耐的酷暑,

乘车环境也会变得更好。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7月3日报道,“太阳缓慢地在蓝蓝的天空中穿行„„伴随着特

有的嘎嘎声和晃动,蒸汽机大口大口喘着气,喷出一股股浓烟。”美国作家保罗·泰鲁在他

1988年的书《骑乘铁公鸡:搭火车横越中国》中这样描述他在中国的火车旅行。

网民们近日颇为怀旧地谈论了中国逐渐消失的绿皮车。

一个网民写道:“28日我坐这趟火车回了杭州,车上很挤,没有空调,但票价便宜。”

另一个网民写道:“从窗户爬进火车回家,这是我童年的记忆。”票价便宜的老式绿皮

车有时非常拥挤,车门挤不进去,人们只能从窗户爬上车。

“我5岁时第一次坐绿皮车,从河北的家乡小镇坐5个小时的火车到北京。在拥挤不堪

的车站里,父亲不得不把我扛在肩上在人群里穿行”。

“在火车里,我感到很难受。虽然车窗都开着,车里还是又黑又臭。火车颠簸不停,声

音非常大。母亲不停地让我想象我在吃酸梨(中国人为了避免晕车而吃的一种水果)”。

“四年前,我坐在从匹兹堡到费城的现代化火车上,太阳的光点在白色坐椅上缓慢移动。

我翻看着一本艺术书,享受着平稳的旅程。然而坐在那里,怀旧的我思绪所及,仍是童年时

绿皮车的轰隆声”。(编译/殷欣)

在你的记忆中,绿皮火车是什么?

绿皮火车是那个年代旅行时的特殊记忆,这些记忆里没有空调冷气的舒适,没有电子广

播的喧闹,没有刹那而过的呼啸,有的只是“况次况次”的声音和足以溢满人心底的韵味。

在他看来,这绿皮车啊,夏天是闷罐,冬天是冰柜,每年春运还要挤成“沙丁鱼罐头”。坐

这车受罪,可一路走来,却没少离开了它。绿皮车,是回忆,是生活。

斑驳的车门把手、绿色的车厢外表,还有车厢内的绿色坐椅、摇头的电风扇……绿皮火车曾

经是中国旅客列车最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和追求速度的高铁和动车不同,绿皮火车满足了不

少旅客对慢生活的追求。

到了冬天,车厢里却是一反常态,关上车窗,那也是一种让人犹如掉进冰窟

窿里的感觉,车子开动后,冷嗖嗖,就是披上了棉被,那也感觉有点冷。

方式

用煤烧开水做饭菜

绿皮车上的烧水设备却非常落后,用煤烧开水。为此,列车配备烧水工,四

节车厢配备烧水的锅炉。

据介绍,为了让旅客上车后就能喝到热水,烧水工要提前数小时上车去烧水。

此外,绿皮车上用煤做饭菜。

客流

绿皮车从不缺旅客

绿皮车客源很足,常常车厢除了满员,走道、车厢门口也是站满了人。

据悉,这主要还是绿皮车的低廉车票价赚来的“人气”。

汽笛声响,喷出浓密白雾,车轮滚动,拖动绿色车厢。相信这是大家并不陌生的场景。“绿皮

车”曾是中国旅客列车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但从7月1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将实行新的列车

运行图,绿皮车将逐渐被动车组等新型车辆所代替,渐渐走进人们的回忆里。

这很难称之为一段美好的回忆,虽然你可能觉得难忘。它是一段出行或归乡的开始,也是

中国版的“在路上”。它难以复制,它也无法被删除。

□一个时代的符号

“绿皮车”曾经是中国旅客列车最具代表性的形象,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火车几乎是

中国人唯一的远行工具,那时候的火车都是绿色的,源自计划经济时期对苏联忠诚的模仿,同

时也是一种战时审美遗留,“绿皮车”的称谓由此而来。多年以来,伴随着中国铁路一次又一次

大提速,直至今日“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建立,“绿皮车”始终活跃在客运的第一线,与人民一起

见证着中国铁路跨越式的发展。在人民心中,“绿皮车”不仅是时代的符号,伴随着一代又一代

人一起成长起来的独特记忆。

在1980年代的官方语境里,火车代表着希望和力量。这样的形象不时在小学课本、人民

币、挂历或政治宣传画里得到强化,最终凝固成工业精神的象征和写照。挥汗如雨的司炉工

是劳模的常见形象,伸出半个身子手搭凉棚远眺的火车司机也成为祖国开拓者的化身。就连

时代的英雄——如欧阳海、周云成和戴碧蓉等,事迹也与火车相关。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带来的新气象激发着每一个中国人,包括作家王蒙。1980年,他完成了

首部意识流小说《春之声》。故事发生在春节前夕一辆绿皮闷罐子车上,主人公是一位访德

归来的工程师岳之峰。车上的世界是文革后中国社会的缩影,有埋怨的妇女、自私的乘客、

卑劣的盗贼,也有隐忍的老农、尽职的警察和上进的学生。在最艰难的旅程里,一个抱着孩子

的妇女开启了一台“三洋”牌录音机,在美妙的德国民歌中,列车冲破黑暗,袅袅前行。在下车的

一瞬,岳之峰回望来路,看见了一个崭新、轻便的新型火车头拖着他坐过的旧车厢呼啸而去。

个性也正在觉醒。当美国人保罗在绿皮车上饶有兴致地观察他的“火车中国”时,一位叫

周云蓬的东北少年也独自踏上了人生的第一次旅程。他已经失明7年了,但仍心怀梦想。他

拄着棍子上了一辆开往天津的绿皮火车,在钢轮与铁轨撞击的隆隆声中喝了几口散装啤酒,感

觉“世界就成了我哥们”。

那一趟绿皮车成了周云蓬梦想的方舟——他最终成了一名流浪歌手。这是一个让人羡慕

的身份,更多的年轻人喜欢用流浪和远行来自我证明,一个叫齐秦的喜欢沿着铁轨忧郁独行的

台湾歌手,则成为争相模仿的时代偶像。

但这个浪漫年代却易碎而短暂。随着经济大潮的快速兴起,理想在与现实的较量中最终

败下阵来。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随之盛行,开启了烦嚣而光怪陆离的下一个十年。

1989年农历新年过后一个月,诗人海子穿着白衬衫和蓝西裤,在山海关一段慢车道上卧

轨,等待一辆将从他身上轧过的慢车。一个充满诗意的理想主义年代结束了。

□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自20世纪90年以来,铁路部门不断加大“绿皮车”的淘汰和改造力度。每次中国铁路大

提速,都要进行铁路客车车辆更新、升级,都会淘汰一批“绿皮车”。“绿皮车”逐渐由构造速度

更高的设施更先进的空调客车替代。至21世纪初,“红皮车”(25G型客车)已成为新的中国铁

路客车标准涂装,而“绿皮车”在干线上已少见,但在支线和短途以及慢车、春运临客等旅客运

输中,还有一大批“绿皮车”运行。

“绿皮车”大多为20世纪90年代之前建造的,大部分都年久失修,油漆剥落,墙板开裂,车门

关不严,车窗打不开;有的车厢内服务设施不全,配件丢失,电扇不转,电灯不亮,管路不通,洗漱

池、便器破损,地板塌陷;车体外皮长时间不清洗,门窗不擦,积满污垢。有的卧具破旧,洗涤不

净,厕所气味难闻。短途客车茶炉不及时烧水,旅客喝不上开水,有的甚至连洗漱用水都难以保

证。炎炎夏日,有的车厢因电扇配置不齐或不能用,成了名副其实的“闷罐”;“三九”严冬,车厢

内感觉透风,车厢成了“冰箱”。

不少城镇旅客难以忍受“绿皮车”恶劣的乘车环境。但是,“绿皮车”因票价低廉,仍然有相

当市场。因为票价便宜,所以很受农民以及农民工朋友们以及学生与打工者等其他低收入人

群的欢迎,由于春运时加开的临客大部分使用“绿皮车”车体,因此春运期间“绿皮车”列车超员

情况严重。另外,由于“绿皮车”车窗可开,没有玻璃的阻挡,便于相机伸出窗外拍摄风景,因此

“绿皮车”也受很大一部分铁路、火车爱好者的欢迎。

2012年2月,中国外运丹东公司为南车集团代理出口一列25G型空调客运列车。这是丹

东公司首次与南车集团合作出口列车,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向朝鲜出口整列客车。此

次出口的列车由朝鲜在中国采购,价值600多万美元,将运行于平壤—丹东—北京—莫斯科国

际联运,以满足朝鲜国内需要。这列客车也使用墨绿色“绿皮车”涂装,但实际是25G型新空调

“红皮车”。

中国铁路经过6次大提速,大量老式的“绿皮车”被淘汰更换成了“红皮车”25G型客

车,25G型客车已成为中国铁路主力车型,因此曾经属于“绿皮车”的许多特征也成为了“红皮

车”的通病,例如由于大部分长途客车都使用25G型客车,因此脏乱差现象严重,且由于25G型

客车可开车窗少,空气污浊,特别是春运时长途列车严重超员,乘车环境甚至不如曾经的“绿皮

车”。

□再见,“绿皮车

2014年6月30日,郑州铁路局最后一趟图定绿皮车:2194次,进行了谢幕“绝唱”。这是中

国最后一趟跨局绿皮车,之后将升级为空调车。据铁路部门相关人士的统计,从1953年到2013

年,60年的时间里,郑州铁路局所有绿皮车发送旅客约39亿人次。

时代的发展是追求高速和高效的,在多年的发展中,“绿皮车”已经逐步为空调普快、新空

调特快、动车组等所取代,尤其是中国高速铁路飞速发展的今天,“绿皮车”已经与这个科技文

明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了。

历史的车轮是用不停歇的,“绿皮车”停运虽然伴随着质疑,伴随着不舍,但终究要消失在

发展进步的进程中。当然,“绿皮车”的退休,并不代表廉价车票和便民列车的终结,自铁路改革

以来,越来越多的便民措施正在逐步施行,每逢旅客高峰,铁路部门都会增开大量临客,货运为

客运释放运量,满足旅客出行的需要,同时,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绿皮车”依旧还会扮演一定

分量的角色,方便普通老百姓的出行。

昔日里的“绿皮车”,在回忆中响彻着车轮与钢轨的撞击声,吱吱嘎嘎的风扇里,有我们渐

渐老去的回忆,车厢里熟悉的叫卖声也慢慢成为了故去的留恋,也许你正身处飞驰的高铁列车

上,也许你躺卧在舒适的空调卧铺上,但是我们的心是一样的,“绿皮车”终是我们不舍的记忆。

宗禾

这是这辆绿皮火车最后一次亲吻这条相伴了半个世纪的铁道,最后一次穿越过南北的峻山秀

水、城市和村落的烟火人家。

在它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这一天,它获得了此生不曾有过的注目。媒体上、网络上、个

人社交软件上,很多人转发它的照片,讨论和分享与它有关的旅程记忆。速度慢、卫生差、

车小人挤、夏热冬冷„„所有曾经的抱怨,此刻都变成了集体的怀念和缅怀。

它很慢,但它总会带你到达你想去的地方

它也曾经历过辉煌时代。上世纪50年代,它是先进列车技术的代名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几乎是中国人唯一的远行工具。

登上停靠着的2191,如今的它像一个暮年老者般掩不住身体的衰老和常年奔忙后的疲

惫:车身上锈迹斑斑,垃圾遍地,混杂着食物、厕所和体味的各种异味扑面而来,不加掩饰

地向你展示,它是怎样拖动着一列列超员车厢,从千里之外摇晃而来。

不过,即使这样,它却给人一种奇异的踏实感。半个世纪的岁月沉淀赋予它一种厚重—

—一公里到下一公里的累积,它终将会送抵你想要的那一站。

据了解,“绿皮车”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期间中国旅客列车最具代表性的形象,因

为票价便宜,一直受到人们的睛睐。但也因为车内没有空调,烧水和取暖全靠车厢里烧锅炉

来完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客对乘车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经济、

便宜”,而是追求更加舒适、快捷、便利的环境,“绿皮车”也就日渐失去了往日的热闹市场。

自20世纪90年起,铁路就开始对“绿皮车”进行改造和淘汰,每一次铁路大提速,都会有

一批“绿皮车”逐渐由构造速度更高、设施更先进的空调车辆替代,“绿皮车”在铁路干线

上渐渐减少,只在支线及短途运输中还保有一定的比例,并且慢慢被淘汰。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纵横交错的铁路客运是我们大众首选的交通工具,她承载着人们

太多的梦想,也承载着人们太多的悲欢离合,不知是多少次,离别家乡的背景总是那深绿色

的长长的车厢,以及那缓缓驶出站台的祝福和希望!就坐在车厢那个座位上,品着茶炉燃烧

着的沸腾,浑浊的烟草味混合着车厢里的南腔北调,以及路徽和特有的臂章在不同的期待中

穿梭忙绿的身影,倚窗放眼,绿色的长龙响起她特有的音符“哐哧、哐哧”声,时而“怒吼”

几下标志性的“呜、呜”声。这特有的音符将雪花化作满目春风绿叶;将花香飘逸化作红红

的果实,摇在人们的记忆中,于是,我们与记忆结缘、我们与绿色结缘,与铁路结缘„„依

稀记得那个骄傲的年代,是她给了我们第一次人生的旅途;是她圆了我们对故乡、亲人的思

念;是她把我们的梦想带到了远方„„

今天,那熟悉的“绿色”终于结束了她的使命,标志着中国铁路全面展开了‘中国铁路

速度’新时代,历经中国铁路的进程,虽然人们有太多的难忘、太多的留恋和太多的遗憾和

难以割舍,但更多的是人们对铁路服务的信赖和依靠,因为珍贵所以记忆;因为记忆所以美

好!

随着中国铁路的发展,那些不符合铁路时速和硬件发展的章节会逐步淡出我们的视线,

取而代之的是舒适、优雅、卫生的新型车厢、四季如春的空调,洁净丰富的餐车饮食,安逸、

宁静如家般温暖的卧铺环境旅行和中国铁路的速度。这些铁路硬件的发展适应了时代,应了

人们对铁路期待,更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在人们享受着铁路客运带来的现代交通工具诸多优

势之外,更别忘记了我们铁路人应该承传的,那些能留给人们美好记忆和感动的服务美德,

那些舍己救人、助人为乐、急旅客所急的旅途车厢情节,那是我们铁路人的立命之本,让“安

全出行、方便出行、温馨出行”待旅客如亲人,为旅客服务至上的宗旨,在我们铁路人践行

服务中,转化成人们对铁路客运再一次的感动积累和信赖的依靠,让人们的记忆与梦想在我

们铁路人的执着中再次高起点启程。

“绿皮车”曾经用结实臂膀托起一代人的希望,实现了一代人的幻想,承载了一段历史

使命,链接起新时代的桥梁。在铁路设施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绿皮车”失去了当年的风

采,与现在的新式车厢相比,缺少了“阔气”,实在是显得有点“寒酸”,与现代高速列车

的速度相比,经历了几十年的艰苦“跋涉”,脚步变得有些“缓慢”,也应该歇歇啦。

时代在进步,万物在更新,算盘珠子显然追不上计算机的速度,电器在升级,生活也在

升级,生活的快节奏,催生出种种新生事物,时钟上的刻度板记录下了曾经的年代,瞬息之

间一切成为过去,躺在“绿皮”车里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割舍不掉的是过去,现在拥有

的要爱惜。

作为中国旅客列车的代名词,“绿皮火车”曾是无数旅行者南来北往,东去西来的记忆。而

今,到了不得不说再见的时候。今天,我们一起回顾绿皮火车带给我们的美好记忆。

昨晚K1238(原2192)次列车的卧铺车厢

列车长尚德岩

中国最后一趟跨局绿皮车昨天温州发车

坐火车再也不能开窗兜风了

绿色车皮,可以打开的车窗,车窗上下涂有黄色色带;

墨绿色的PU皮座椅,没有具体位子分割,人多的时候可以挤好几个人,人少了可以当卧铺

躺;

速度慢悠悠的,总是一停就是十几二十分钟,等快车通过后,它才不慌不忙地再次开动……

这是很多人对绿皮车的印象,昨天下午,中国铁路最后一趟跨局运行的绿皮车从温州发车,

二十几个小时后,它将彻底终结自己的历史使命,将接力棒交给红皮空调车。

“绿皮车代表了一个时代,它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投入使用,当时在中国是最先进的车型,

一直使用到现在,已经过去半个世纪,它见证了中国发展最快的几十年,也是我们国家发展

的重要参与者。

我国第一辆“绿皮车”是1936年从美国拉回来的,放在陇海线上,运行区间是徐州到洛阳。

1953年开始,我们开始投产第一代绿皮车——21型客车,不过很快就被1959年量产的22

型客车代替。之后又出了25B型客车,算得上是22型的升级版,车厢的空间更大。

现在我们所说的绿皮车,一般指的都是22型、25B型客车,2192次列车就是22型。

而现在用于客运的主流列车有25G型客车——俗称红皮车,25K型客车——俗称蓝皮车,

25T型客车——俗称白皮车,还有就是动车、高铁等更为先进的列车。

绿皮车即将淘汰,这些属于绿皮车的记忆和体验,或许也将消失

2024年5月5日发(作者:初任真)

中国网讯 从7月1日起,随着中国各地绿皮车的停运、升级,中国铁路将全部实现“空

调列车”。届时,中国将全面告别“绿皮火车”时代,走进高铁时代,7月3日,笔者来到

内蒙古阿尔山摄影创作,有幸见到已经停运了的阿尔山窄轨小火车和还在运行的绿皮火车,

何时终结,拭目以待。

“绿皮火车”指的是老式无空调火车,因车厢涂装都是绿色,所以被称为“绿皮火车” 。

因票价便宜,一直受人青睐。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民众对乘车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经济、便宜”,开始追求舒适、

快捷、便利的乘车环境。自20世纪90年起,中国铁路部门就开始对“绿皮车”进行改造

和淘汰,每一次中国铁路大提速,都会有一批“绿皮车”消失。

从中国西北的兰州市开往深圳市的火车,2011年10月即淘汰了“绿皮车”;中国中部

重镇武汉也在2012年1月告别了最后一趟“绿皮车;横跨粤桂黔渝的湛江至重庆“绿皮车”,

在2013年7月结束使命退出历史舞台。“绿皮车”在中国铁路干线上渐渐减少,只在支线

及短途运输中还保有一定比例,但也将慢慢被淘汰。

承载着无数人回忆的绿皮车,已经淡出历史舞台。只有在为数不多的偏远地区,以及一些特

殊路段,才能追忆这位老将的风采。

6月11日,“哐、哐、哐„„”6162次绿皮列车,蜗行在连绵的群山中。

这或许是全中国最慢的火车,全程351公里,上午9点发车,傍晚6点到达。全线24

个站只有6个站售票,其余站台都是先上车再买票。

这或许也是全中国最便宜的火车,全程21.5元,而从碧鸡关站到读书铺站,距离不到

几公里,开行二三分钟就到了,票价只要1元钱。

农民工选择绿皮车,其实是无奈之举。许多绿皮车没有空调,设备老化,见站就停。

不论速度还是乘坐舒适度,都令人难以恭维。之所以部分农民工还愿意选择这样的列车是另

有原因的。

对于外出农民工而言,乘坐火车往往是因为回家或变更打工地点,这样的旅途往往要

携带铺盖,甚至拖家带口,需要购买多张车票,几百元的动车和高铁票价看似不多,若乘以

全家的人数,再乘以往返的2次,实际成本就到达四位数了。更何况动车和高铁设站区间较

大,通常在地市设站,而居住在县域的农民工,下车后还要再倒汽车,又增加了一笔支出。

绿皮车一来票价便宜,站点密集,二来绿皮车的乘客以农民工居多,背着行李袋不会遭到异

样的眼神。

当然,动车组和高铁取代绿皮车等普通列车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现代社会的向前发

展,也促使铁路客运不断提速,不断为乘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对于跨省务工人员来说,铁

路是主要的出行工具。长长的铁轨,连接着城市和乡村,一头是等待,而另一头则是梦想。

一方面来说,不能因部分人群怀念绿皮车的票价,就推迟整体路网的提速更新,这不

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应为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原绿皮车乘客群体,提供可

替代的出行方式,例如在动车和高铁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后,可以适当降低票价,并发挥公路

客运的补充作用,以减少他们的出行成本。

其实,就今天的农民工而言,收入不断提高的他们,也不见得全部钟爱绿皮车。在最

近两年的春运中,农民工群体搭乘高铁甚至飞机返乡已经不鲜见。蛇皮袋被拉杆箱取代,破

胶鞋变成了新皮鞋,行李里装着存折,那是准备回家买房买车的款项。富裕起来并不断融入

城市的农民工正在蜕变成新市民,他们出行的交通工具也自然在发生变化,甚至对交通工具

的舒适度和速度需求,渐渐超过了价格需求。换言之,虽然依然有农民工青睐绿皮车,但不

等于农民工只配坐绿皮车。单纯用“农民工没得坐”为绿皮车的谢幕惋惜,显然已经不合时

宜。

飞驰而过的列车穿越暮色中的城市,它们承载着的不仅是留守老人和儿童的思念,也

是新市民的梦想。希望有一天,农民工能够和城市居民一样,成为动车和高铁的常客。到那

时,不仅仅说明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已经成功在望,而且农民工向新市民的转型,也已驶上

“高铁速度”的快车道。

“绿皮车”指的是老式无空调火车,因车厢涂装都是绿色而得名,因票价便宜一直受到学生

群体和外出务工人员的青睐。

昨天是合肥开往淮北的K8360次列车最后一天开行“绿皮车”的日子,“今天还不是很

热,最热的时候是三伏天,由于火车是铁皮车厢,又没有空调,温度常常能达到40多度,

不少旅客都会感觉受不了。”列车长苏士忠说。

从7月10日开始,这趟列车将换成红色的空调列车,旅客将不用再忍受难耐的酷暑,

乘车环境也会变得更好。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7月3日报道,“太阳缓慢地在蓝蓝的天空中穿行„„伴随着特

有的嘎嘎声和晃动,蒸汽机大口大口喘着气,喷出一股股浓烟。”美国作家保罗·泰鲁在他

1988年的书《骑乘铁公鸡:搭火车横越中国》中这样描述他在中国的火车旅行。

网民们近日颇为怀旧地谈论了中国逐渐消失的绿皮车。

一个网民写道:“28日我坐这趟火车回了杭州,车上很挤,没有空调,但票价便宜。”

另一个网民写道:“从窗户爬进火车回家,这是我童年的记忆。”票价便宜的老式绿皮

车有时非常拥挤,车门挤不进去,人们只能从窗户爬上车。

“我5岁时第一次坐绿皮车,从河北的家乡小镇坐5个小时的火车到北京。在拥挤不堪

的车站里,父亲不得不把我扛在肩上在人群里穿行”。

“在火车里,我感到很难受。虽然车窗都开着,车里还是又黑又臭。火车颠簸不停,声

音非常大。母亲不停地让我想象我在吃酸梨(中国人为了避免晕车而吃的一种水果)”。

“四年前,我坐在从匹兹堡到费城的现代化火车上,太阳的光点在白色坐椅上缓慢移动。

我翻看着一本艺术书,享受着平稳的旅程。然而坐在那里,怀旧的我思绪所及,仍是童年时

绿皮车的轰隆声”。(编译/殷欣)

在你的记忆中,绿皮火车是什么?

绿皮火车是那个年代旅行时的特殊记忆,这些记忆里没有空调冷气的舒适,没有电子广

播的喧闹,没有刹那而过的呼啸,有的只是“况次况次”的声音和足以溢满人心底的韵味。

在他看来,这绿皮车啊,夏天是闷罐,冬天是冰柜,每年春运还要挤成“沙丁鱼罐头”。坐

这车受罪,可一路走来,却没少离开了它。绿皮车,是回忆,是生活。

斑驳的车门把手、绿色的车厢外表,还有车厢内的绿色坐椅、摇头的电风扇……绿皮火车曾

经是中国旅客列车最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和追求速度的高铁和动车不同,绿皮火车满足了不

少旅客对慢生活的追求。

到了冬天,车厢里却是一反常态,关上车窗,那也是一种让人犹如掉进冰窟

窿里的感觉,车子开动后,冷嗖嗖,就是披上了棉被,那也感觉有点冷。

方式

用煤烧开水做饭菜

绿皮车上的烧水设备却非常落后,用煤烧开水。为此,列车配备烧水工,四

节车厢配备烧水的锅炉。

据介绍,为了让旅客上车后就能喝到热水,烧水工要提前数小时上车去烧水。

此外,绿皮车上用煤做饭菜。

客流

绿皮车从不缺旅客

绿皮车客源很足,常常车厢除了满员,走道、车厢门口也是站满了人。

据悉,这主要还是绿皮车的低廉车票价赚来的“人气”。

汽笛声响,喷出浓密白雾,车轮滚动,拖动绿色车厢。相信这是大家并不陌生的场景。“绿皮

车”曾是中国旅客列车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但从7月1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将实行新的列车

运行图,绿皮车将逐渐被动车组等新型车辆所代替,渐渐走进人们的回忆里。

这很难称之为一段美好的回忆,虽然你可能觉得难忘。它是一段出行或归乡的开始,也是

中国版的“在路上”。它难以复制,它也无法被删除。

□一个时代的符号

“绿皮车”曾经是中国旅客列车最具代表性的形象,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火车几乎是

中国人唯一的远行工具,那时候的火车都是绿色的,源自计划经济时期对苏联忠诚的模仿,同

时也是一种战时审美遗留,“绿皮车”的称谓由此而来。多年以来,伴随着中国铁路一次又一次

大提速,直至今日“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建立,“绿皮车”始终活跃在客运的第一线,与人民一起

见证着中国铁路跨越式的发展。在人民心中,“绿皮车”不仅是时代的符号,伴随着一代又一代

人一起成长起来的独特记忆。

在1980年代的官方语境里,火车代表着希望和力量。这样的形象不时在小学课本、人民

币、挂历或政治宣传画里得到强化,最终凝固成工业精神的象征和写照。挥汗如雨的司炉工

是劳模的常见形象,伸出半个身子手搭凉棚远眺的火车司机也成为祖国开拓者的化身。就连

时代的英雄——如欧阳海、周云成和戴碧蓉等,事迹也与火车相关。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带来的新气象激发着每一个中国人,包括作家王蒙。1980年,他完成了

首部意识流小说《春之声》。故事发生在春节前夕一辆绿皮闷罐子车上,主人公是一位访德

归来的工程师岳之峰。车上的世界是文革后中国社会的缩影,有埋怨的妇女、自私的乘客、

卑劣的盗贼,也有隐忍的老农、尽职的警察和上进的学生。在最艰难的旅程里,一个抱着孩子

的妇女开启了一台“三洋”牌录音机,在美妙的德国民歌中,列车冲破黑暗,袅袅前行。在下车的

一瞬,岳之峰回望来路,看见了一个崭新、轻便的新型火车头拖着他坐过的旧车厢呼啸而去。

个性也正在觉醒。当美国人保罗在绿皮车上饶有兴致地观察他的“火车中国”时,一位叫

周云蓬的东北少年也独自踏上了人生的第一次旅程。他已经失明7年了,但仍心怀梦想。他

拄着棍子上了一辆开往天津的绿皮火车,在钢轮与铁轨撞击的隆隆声中喝了几口散装啤酒,感

觉“世界就成了我哥们”。

那一趟绿皮车成了周云蓬梦想的方舟——他最终成了一名流浪歌手。这是一个让人羡慕

的身份,更多的年轻人喜欢用流浪和远行来自我证明,一个叫齐秦的喜欢沿着铁轨忧郁独行的

台湾歌手,则成为争相模仿的时代偶像。

但这个浪漫年代却易碎而短暂。随着经济大潮的快速兴起,理想在与现实的较量中最终

败下阵来。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随之盛行,开启了烦嚣而光怪陆离的下一个十年。

1989年农历新年过后一个月,诗人海子穿着白衬衫和蓝西裤,在山海关一段慢车道上卧

轨,等待一辆将从他身上轧过的慢车。一个充满诗意的理想主义年代结束了。

□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自20世纪90年以来,铁路部门不断加大“绿皮车”的淘汰和改造力度。每次中国铁路大

提速,都要进行铁路客车车辆更新、升级,都会淘汰一批“绿皮车”。“绿皮车”逐渐由构造速度

更高的设施更先进的空调客车替代。至21世纪初,“红皮车”(25G型客车)已成为新的中国铁

路客车标准涂装,而“绿皮车”在干线上已少见,但在支线和短途以及慢车、春运临客等旅客运

输中,还有一大批“绿皮车”运行。

“绿皮车”大多为20世纪90年代之前建造的,大部分都年久失修,油漆剥落,墙板开裂,车门

关不严,车窗打不开;有的车厢内服务设施不全,配件丢失,电扇不转,电灯不亮,管路不通,洗漱

池、便器破损,地板塌陷;车体外皮长时间不清洗,门窗不擦,积满污垢。有的卧具破旧,洗涤不

净,厕所气味难闻。短途客车茶炉不及时烧水,旅客喝不上开水,有的甚至连洗漱用水都难以保

证。炎炎夏日,有的车厢因电扇配置不齐或不能用,成了名副其实的“闷罐”;“三九”严冬,车厢

内感觉透风,车厢成了“冰箱”。

不少城镇旅客难以忍受“绿皮车”恶劣的乘车环境。但是,“绿皮车”因票价低廉,仍然有相

当市场。因为票价便宜,所以很受农民以及农民工朋友们以及学生与打工者等其他低收入人

群的欢迎,由于春运时加开的临客大部分使用“绿皮车”车体,因此春运期间“绿皮车”列车超员

情况严重。另外,由于“绿皮车”车窗可开,没有玻璃的阻挡,便于相机伸出窗外拍摄风景,因此

“绿皮车”也受很大一部分铁路、火车爱好者的欢迎。

2012年2月,中国外运丹东公司为南车集团代理出口一列25G型空调客运列车。这是丹

东公司首次与南车集团合作出口列车,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向朝鲜出口整列客车。此

次出口的列车由朝鲜在中国采购,价值600多万美元,将运行于平壤—丹东—北京—莫斯科国

际联运,以满足朝鲜国内需要。这列客车也使用墨绿色“绿皮车”涂装,但实际是25G型新空调

“红皮车”。

中国铁路经过6次大提速,大量老式的“绿皮车”被淘汰更换成了“红皮车”25G型客

车,25G型客车已成为中国铁路主力车型,因此曾经属于“绿皮车”的许多特征也成为了“红皮

车”的通病,例如由于大部分长途客车都使用25G型客车,因此脏乱差现象严重,且由于25G型

客车可开车窗少,空气污浊,特别是春运时长途列车严重超员,乘车环境甚至不如曾经的“绿皮

车”。

□再见,“绿皮车

2014年6月30日,郑州铁路局最后一趟图定绿皮车:2194次,进行了谢幕“绝唱”。这是中

国最后一趟跨局绿皮车,之后将升级为空调车。据铁路部门相关人士的统计,从1953年到2013

年,60年的时间里,郑州铁路局所有绿皮车发送旅客约39亿人次。

时代的发展是追求高速和高效的,在多年的发展中,“绿皮车”已经逐步为空调普快、新空

调特快、动车组等所取代,尤其是中国高速铁路飞速发展的今天,“绿皮车”已经与这个科技文

明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了。

历史的车轮是用不停歇的,“绿皮车”停运虽然伴随着质疑,伴随着不舍,但终究要消失在

发展进步的进程中。当然,“绿皮车”的退休,并不代表廉价车票和便民列车的终结,自铁路改革

以来,越来越多的便民措施正在逐步施行,每逢旅客高峰,铁路部门都会增开大量临客,货运为

客运释放运量,满足旅客出行的需要,同时,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绿皮车”依旧还会扮演一定

分量的角色,方便普通老百姓的出行。

昔日里的“绿皮车”,在回忆中响彻着车轮与钢轨的撞击声,吱吱嘎嘎的风扇里,有我们渐

渐老去的回忆,车厢里熟悉的叫卖声也慢慢成为了故去的留恋,也许你正身处飞驰的高铁列车

上,也许你躺卧在舒适的空调卧铺上,但是我们的心是一样的,“绿皮车”终是我们不舍的记忆。

宗禾

这是这辆绿皮火车最后一次亲吻这条相伴了半个世纪的铁道,最后一次穿越过南北的峻山秀

水、城市和村落的烟火人家。

在它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这一天,它获得了此生不曾有过的注目。媒体上、网络上、个

人社交软件上,很多人转发它的照片,讨论和分享与它有关的旅程记忆。速度慢、卫生差、

车小人挤、夏热冬冷„„所有曾经的抱怨,此刻都变成了集体的怀念和缅怀。

它很慢,但它总会带你到达你想去的地方

它也曾经历过辉煌时代。上世纪50年代,它是先进列车技术的代名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几乎是中国人唯一的远行工具。

登上停靠着的2191,如今的它像一个暮年老者般掩不住身体的衰老和常年奔忙后的疲

惫:车身上锈迹斑斑,垃圾遍地,混杂着食物、厕所和体味的各种异味扑面而来,不加掩饰

地向你展示,它是怎样拖动着一列列超员车厢,从千里之外摇晃而来。

不过,即使这样,它却给人一种奇异的踏实感。半个世纪的岁月沉淀赋予它一种厚重—

—一公里到下一公里的累积,它终将会送抵你想要的那一站。

据了解,“绿皮车”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期间中国旅客列车最具代表性的形象,因

为票价便宜,一直受到人们的睛睐。但也因为车内没有空调,烧水和取暖全靠车厢里烧锅炉

来完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客对乘车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经济、

便宜”,而是追求更加舒适、快捷、便利的环境,“绿皮车”也就日渐失去了往日的热闹市场。

自20世纪90年起,铁路就开始对“绿皮车”进行改造和淘汰,每一次铁路大提速,都会有

一批“绿皮车”逐渐由构造速度更高、设施更先进的空调车辆替代,“绿皮车”在铁路干线

上渐渐减少,只在支线及短途运输中还保有一定的比例,并且慢慢被淘汰。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纵横交错的铁路客运是我们大众首选的交通工具,她承载着人们

太多的梦想,也承载着人们太多的悲欢离合,不知是多少次,离别家乡的背景总是那深绿色

的长长的车厢,以及那缓缓驶出站台的祝福和希望!就坐在车厢那个座位上,品着茶炉燃烧

着的沸腾,浑浊的烟草味混合着车厢里的南腔北调,以及路徽和特有的臂章在不同的期待中

穿梭忙绿的身影,倚窗放眼,绿色的长龙响起她特有的音符“哐哧、哐哧”声,时而“怒吼”

几下标志性的“呜、呜”声。这特有的音符将雪花化作满目春风绿叶;将花香飘逸化作红红

的果实,摇在人们的记忆中,于是,我们与记忆结缘、我们与绿色结缘,与铁路结缘„„依

稀记得那个骄傲的年代,是她给了我们第一次人生的旅途;是她圆了我们对故乡、亲人的思

念;是她把我们的梦想带到了远方„„

今天,那熟悉的“绿色”终于结束了她的使命,标志着中国铁路全面展开了‘中国铁路

速度’新时代,历经中国铁路的进程,虽然人们有太多的难忘、太多的留恋和太多的遗憾和

难以割舍,但更多的是人们对铁路服务的信赖和依靠,因为珍贵所以记忆;因为记忆所以美

好!

随着中国铁路的发展,那些不符合铁路时速和硬件发展的章节会逐步淡出我们的视线,

取而代之的是舒适、优雅、卫生的新型车厢、四季如春的空调,洁净丰富的餐车饮食,安逸、

宁静如家般温暖的卧铺环境旅行和中国铁路的速度。这些铁路硬件的发展适应了时代,应了

人们对铁路期待,更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在人们享受着铁路客运带来的现代交通工具诸多优

势之外,更别忘记了我们铁路人应该承传的,那些能留给人们美好记忆和感动的服务美德,

那些舍己救人、助人为乐、急旅客所急的旅途车厢情节,那是我们铁路人的立命之本,让“安

全出行、方便出行、温馨出行”待旅客如亲人,为旅客服务至上的宗旨,在我们铁路人践行

服务中,转化成人们对铁路客运再一次的感动积累和信赖的依靠,让人们的记忆与梦想在我

们铁路人的执着中再次高起点启程。

“绿皮车”曾经用结实臂膀托起一代人的希望,实现了一代人的幻想,承载了一段历史

使命,链接起新时代的桥梁。在铁路设施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绿皮车”失去了当年的风

采,与现在的新式车厢相比,缺少了“阔气”,实在是显得有点“寒酸”,与现代高速列车

的速度相比,经历了几十年的艰苦“跋涉”,脚步变得有些“缓慢”,也应该歇歇啦。

时代在进步,万物在更新,算盘珠子显然追不上计算机的速度,电器在升级,生活也在

升级,生活的快节奏,催生出种种新生事物,时钟上的刻度板记录下了曾经的年代,瞬息之

间一切成为过去,躺在“绿皮”车里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割舍不掉的是过去,现在拥有

的要爱惜。

作为中国旅客列车的代名词,“绿皮火车”曾是无数旅行者南来北往,东去西来的记忆。而

今,到了不得不说再见的时候。今天,我们一起回顾绿皮火车带给我们的美好记忆。

昨晚K1238(原2192)次列车的卧铺车厢

列车长尚德岩

中国最后一趟跨局绿皮车昨天温州发车

坐火车再也不能开窗兜风了

绿色车皮,可以打开的车窗,车窗上下涂有黄色色带;

墨绿色的PU皮座椅,没有具体位子分割,人多的时候可以挤好几个人,人少了可以当卧铺

躺;

速度慢悠悠的,总是一停就是十几二十分钟,等快车通过后,它才不慌不忙地再次开动……

这是很多人对绿皮车的印象,昨天下午,中国铁路最后一趟跨局运行的绿皮车从温州发车,

二十几个小时后,它将彻底终结自己的历史使命,将接力棒交给红皮空调车。

“绿皮车代表了一个时代,它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投入使用,当时在中国是最先进的车型,

一直使用到现在,已经过去半个世纪,它见证了中国发展最快的几十年,也是我们国家发展

的重要参与者。

我国第一辆“绿皮车”是1936年从美国拉回来的,放在陇海线上,运行区间是徐州到洛阳。

1953年开始,我们开始投产第一代绿皮车——21型客车,不过很快就被1959年量产的22

型客车代替。之后又出了25B型客车,算得上是22型的升级版,车厢的空间更大。

现在我们所说的绿皮车,一般指的都是22型、25B型客车,2192次列车就是22型。

而现在用于客运的主流列车有25G型客车——俗称红皮车,25K型客车——俗称蓝皮车,

25T型客车——俗称白皮车,还有就是动车、高铁等更为先进的列车。

绿皮车即将淘汰,这些属于绿皮车的记忆和体验,或许也将消失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