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IT圈
>
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2024年8月25日发(作者:方好慕)
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作者:王宏 武斌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20期
王 宏,武 斌
(通辽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内蒙古 通辽 028000)
摘 要: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存在多个生态环境问题,如气候干旱化、土地
沙漠化、水土流失及草场退化,严重影响了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影响到了“三北”
地区的生态环境.因此,对内蒙古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尤为重要.
关键词:内蒙古;环境;问题;治理
中图分类号:X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3)10-0103-02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边陲,东西狭长分布,直线距离2400公里,地跨“三北”
(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总面积为11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3%,是我
国北部边疆的重要生态屏障.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的限制,以及人们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
日益恶化,变得十分脆弱,表现出气候日趋干旱化、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水土流失严重、
草场退化加剧等生态问题,给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
也严重影响了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因此,治理与改善内蒙古自治区的
生态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1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问题
1.1 气候干旱化
近25年,中国干旱区的面积在持续增大,湿润区面积在缩小.内蒙古自治区由于天然保
护屏障受损,水资源缺乏,干燥程度表现为增大趋势.
内蒙古境内分布着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和11片次生林区(大兴安岭次生林区、宝格达山、
迪彦庙、克什克腾、茅荆大坝、大青山、蛮汉山、乌拉山、贺兰山和额济纳),但由于保护不
当、过度采伐及病虫害等自然条件恶劣等原因,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资源剧减.素有“林海”之称
的大兴安岭,年消耗量就为年生产量的177%.森林资源的锐减,使得天然的保护屏障受到损害.
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贫乏.全区每公顷水资源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
1/3,1km2以上的湖泊总面积在20年间减少了1/4.天然屏障受损,加之水资源的缺乏,使得内
蒙古自治区在整体上呈现出明显的干旱程度上升的趋势.内蒙古自治区干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31.34%,半干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68.66%.20世纪6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气候表现为先干后湿
的变化过程;70年代呈现波动式下降,气候趋于湿润化;进入80年代以后,干燥度逐年增加,
气候干旱化明显,尤其是21世纪初,气候急剧变干,2005年为近50年来最干旱的年份.内蒙
古的干旱造成华北、东北诸多河流缺水,进而导致了下游地区的干旱,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
1.2 土地沙漠化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土地沙漠化面积最大,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自治区境内,从西
到东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尔、巴音温都尔、乌兰布和、库布齐5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
克、乌珠穆沁、科尔沁、呼伦贝尔5大沙地阴山以北地区还分布有大面积风蚀沙化地,沙漠和
沙地外围地区有零星沙化土地分布,沙区范围涉及8盟4市76个旗(县、市、区),总土地面
积74186594.2hm2,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62.7%.
由于沙漠化严重,内蒙古频发沙尘暴.2007年3月29日发生的特大沙尘暴,内蒙古阿拉
善盟、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
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都受到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沙尘暴的频发,不仅严重影响了本区经济
承受巨大损失,还威胁到了甘肃、宁夏等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据统计,春季(3-5月)发生在
内蒙古的半径在60公里以上范围的沙尘暴,有45.2%影响到京津地区.由于风沙作用和水土流
失,每年向黄河输沙1.87亿吨,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也构成严重影响.
1.3 水土流失
受地质、地貌、气候、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等因素的影响,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脆弱,
且内蒙古矿产资源丰富,是重要的矿产资源开发区.由于自然因素和开矿等人为活动的共同影响,
内蒙古水土流失严重.全区水土流失面积16.6万km2,占总面积的95%,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
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居全国之首.
水土流失直接破坏土地资源,使土地生产力下降,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社会经
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随洪水下泄,淤积下游河道.此外,水土流失还降低了水
利工程的功能.加快本区水土流失治理速度,不仅对发展本区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具有重要
意义,而且对治理黄河,减轻黄河下游防洪压力具有重要作用.
1.4 草场退化
草地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畜牧业是内蒙古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商品经济的发
展关系到内蒙古自治区全区经济发展的进程.但是由于人们对草场资源的认识与了解不足,为收
入的最大化而过度放牧、使用无度,导致草场平衡失调,生产力不断下降.超载过牧、过度开垦、
滥采滥挖,以及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异常,内蒙古7880万公顷的天然草原中,约有
30%以上退化,35%沙化,3%盐碱化.全区不同沙化程度的草场面积已达2500万公顷,占可利用
草地的39.37%.
草原退化、产草量降低,直接影响到畜牧量和畜牧业的发展,同时,草场的退化,同样
带来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自然灾害等问题.
2 内蒙古生态建设基本对策
2.1 沙地治理
根据不同地区的沙化类型及严重程度,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沙障,以削弱风力的侵蚀,
截留降雨,建立生态防御体系.同时可选用治沙效果好的抗旱植物,利用植物对沙漠化土地进行
治理.在不同区域的植被种类不同,具体也要配合当地地质的情况进行调整.水资源利用在沙漠
治理过程中最重要,要全方面考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沙漠化土地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逆转和改善的,如科尔沁草原,经过长时间的治理,沙
漠化蔓延速度已有所减缓.从1987年到1997年,其总面积从71683平方公里减少到63343平方
公里,下降11.63%.
内蒙古2000年工程建设包括8个盟市的53个旗县,国家投资3.79亿元.2001年开始的
“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涉及10个盟市的68个旗.土地沙漠化治理任重道远.
2.2 加强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
林业建设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发展保护林业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之一.内蒙古林业
的建设,主要重点是在区内广大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进入21世纪,内蒙古自治区加强对退耕还
林、控制土地资源利用的管理.在11个建立了退耕还林试点.加强投资管理力度,已经取得了良
好的成效.同时,持续不断地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度也尤为重要.内蒙古中西
部普遍绿化以后,环境改善也已见成效.敖汉旗从1987年到1997年,森林覆盖度从为原来的
2.8倍,年降水量上升了9.6%.
内蒙古林草植被的恢复,使得土地蓄水保土能力增强,也会减轻华北、东北一些江河下
游的干旱及洪涝灾害.
2.3 合理利用草场资源
据统计,内蒙古草地面积占自治区面积的67%,但是由于图层含沙量大,再加上过度放
牧,形成沙丘,致使大面积的草场退化.现在退化、遭破坏的面积已累计达到可利用草原面积的
38.7%.草场的退化,给畜牧业及生态环境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十分
必要.
针对自治区大部分天然草地不断退化的现状,首先应该按生态条件质量,通过科学的、
合理的计算,以草定畜,严格控制,减轻草场压力.二是实行划区轮牧生产方式,防止过度放牧
引起的草场退化.三是对退化的草场,实施退牧养草的政策,使草原生产力得到恢复.
参考文献:
〔1〕李丽娜,赵海霞.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探讨[J].内蒙古林业,2012,(6):12-13.
〔2〕王广山,张祚恬,周梅.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及林业对策[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
计,2005(S1):13-15.
〔3〕赵涛,米国芳.内蒙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2(1):27-31.
〔4〕韩芳,刘朋涛,牛建明,等.50a来内蒙古荒漠草原气候干燥度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
征[J].干旱区研究,2013(3):449-456.
〔5〕王宪富,韩经伟.2007年内蒙古最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分析[J].内蒙古气象,2008(6):3-
5.
〔6〕邹亚荣,张增祥,赵晓丽等.GIS支持下内蒙古草场动态变化及其环境背景分析[J].遥
感技术与应用,2002(5):250-255.
〔7〕吕志祥,高兵桃,刘嘉尧.公共政策视域中土地沙漠化治理研究[J].生态经
济,2010(1):180-182.
〔8〕李忠锋,王彦丽,王一谋,等.黄河流域内蒙古片水土流失遥感监测研究[J].干旱区地
理,2003,(2):180-184.
〔9〕李秋月,潘学标,王丽等.内蒙古地区气候资源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农业气
象,2011(S1):19-23.
〔10〕郭春生.气候变化对草地畜牧业及生产力的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
济,2010(19):149-152.
〔11〕高浩,潘学标,符瑜.气候变化对内蒙古中部草原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
象,2009(3):1000-6362.
〔12〕杨兴康.浅谈草场退化的原因和治理对策[J].草业与畜牧,2011(9):38-39.
〔13〕那日娜.浅谈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现状[J].现代农业,2007(11):145.
〔14〕弓瑞,贾梦迁,于振海等.浅析内蒙古森林资源生态补偿[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
计,2012(3):20-21.
〔15〕田志,白永祥.西北地区沙漠化治理浅谈[J].内蒙古林业,2010(7):24-25.
2024年8月25日发(作者:方好慕)
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作者:王宏 武斌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20期
王 宏,武 斌
(通辽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内蒙古 通辽 028000)
摘 要: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存在多个生态环境问题,如气候干旱化、土地
沙漠化、水土流失及草场退化,严重影响了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影响到了“三北”
地区的生态环境.因此,对内蒙古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尤为重要.
关键词:内蒙古;环境;问题;治理
中图分类号:X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3)10-0103-02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边陲,东西狭长分布,直线距离2400公里,地跨“三北”
(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总面积为11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3%,是我
国北部边疆的重要生态屏障.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的限制,以及人们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
日益恶化,变得十分脆弱,表现出气候日趋干旱化、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水土流失严重、
草场退化加剧等生态问题,给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
也严重影响了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因此,治理与改善内蒙古自治区的
生态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1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问题
1.1 气候干旱化
近25年,中国干旱区的面积在持续增大,湿润区面积在缩小.内蒙古自治区由于天然保
护屏障受损,水资源缺乏,干燥程度表现为增大趋势.
内蒙古境内分布着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和11片次生林区(大兴安岭次生林区、宝格达山、
迪彦庙、克什克腾、茅荆大坝、大青山、蛮汉山、乌拉山、贺兰山和额济纳),但由于保护不
当、过度采伐及病虫害等自然条件恶劣等原因,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资源剧减.素有“林海”之称
的大兴安岭,年消耗量就为年生产量的177%.森林资源的锐减,使得天然的保护屏障受到损害.
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贫乏.全区每公顷水资源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
1/3,1km2以上的湖泊总面积在20年间减少了1/4.天然屏障受损,加之水资源的缺乏,使得内
蒙古自治区在整体上呈现出明显的干旱程度上升的趋势.内蒙古自治区干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31.34%,半干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68.66%.20世纪6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气候表现为先干后湿
的变化过程;70年代呈现波动式下降,气候趋于湿润化;进入80年代以后,干燥度逐年增加,
气候干旱化明显,尤其是21世纪初,气候急剧变干,2005年为近50年来最干旱的年份.内蒙
古的干旱造成华北、东北诸多河流缺水,进而导致了下游地区的干旱,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
1.2 土地沙漠化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土地沙漠化面积最大,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自治区境内,从西
到东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尔、巴音温都尔、乌兰布和、库布齐5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
克、乌珠穆沁、科尔沁、呼伦贝尔5大沙地阴山以北地区还分布有大面积风蚀沙化地,沙漠和
沙地外围地区有零星沙化土地分布,沙区范围涉及8盟4市76个旗(县、市、区),总土地面
积74186594.2hm2,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62.7%.
由于沙漠化严重,内蒙古频发沙尘暴.2007年3月29日发生的特大沙尘暴,内蒙古阿拉
善盟、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
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都受到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沙尘暴的频发,不仅严重影响了本区经济
承受巨大损失,还威胁到了甘肃、宁夏等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据统计,春季(3-5月)发生在
内蒙古的半径在60公里以上范围的沙尘暴,有45.2%影响到京津地区.由于风沙作用和水土流
失,每年向黄河输沙1.87亿吨,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也构成严重影响.
1.3 水土流失
受地质、地貌、气候、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等因素的影响,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脆弱,
且内蒙古矿产资源丰富,是重要的矿产资源开发区.由于自然因素和开矿等人为活动的共同影响,
内蒙古水土流失严重.全区水土流失面积16.6万km2,占总面积的95%,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
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居全国之首.
水土流失直接破坏土地资源,使土地生产力下降,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社会经
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随洪水下泄,淤积下游河道.此外,水土流失还降低了水
利工程的功能.加快本区水土流失治理速度,不仅对发展本区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具有重要
意义,而且对治理黄河,减轻黄河下游防洪压力具有重要作用.
1.4 草场退化
草地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畜牧业是内蒙古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商品经济的发
展关系到内蒙古自治区全区经济发展的进程.但是由于人们对草场资源的认识与了解不足,为收
入的最大化而过度放牧、使用无度,导致草场平衡失调,生产力不断下降.超载过牧、过度开垦、
滥采滥挖,以及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异常,内蒙古7880万公顷的天然草原中,约有
30%以上退化,35%沙化,3%盐碱化.全区不同沙化程度的草场面积已达2500万公顷,占可利用
草地的39.37%.
草原退化、产草量降低,直接影响到畜牧量和畜牧业的发展,同时,草场的退化,同样
带来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自然灾害等问题.
2 内蒙古生态建设基本对策
2.1 沙地治理
根据不同地区的沙化类型及严重程度,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沙障,以削弱风力的侵蚀,
截留降雨,建立生态防御体系.同时可选用治沙效果好的抗旱植物,利用植物对沙漠化土地进行
治理.在不同区域的植被种类不同,具体也要配合当地地质的情况进行调整.水资源利用在沙漠
治理过程中最重要,要全方面考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沙漠化土地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逆转和改善的,如科尔沁草原,经过长时间的治理,沙
漠化蔓延速度已有所减缓.从1987年到1997年,其总面积从71683平方公里减少到63343平方
公里,下降11.63%.
内蒙古2000年工程建设包括8个盟市的53个旗县,国家投资3.79亿元.2001年开始的
“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涉及10个盟市的68个旗.土地沙漠化治理任重道远.
2.2 加强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
林业建设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发展保护林业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之一.内蒙古林业
的建设,主要重点是在区内广大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进入21世纪,内蒙古自治区加强对退耕还
林、控制土地资源利用的管理.在11个建立了退耕还林试点.加强投资管理力度,已经取得了良
好的成效.同时,持续不断地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度也尤为重要.内蒙古中西
部普遍绿化以后,环境改善也已见成效.敖汉旗从1987年到1997年,森林覆盖度从为原来的
2.8倍,年降水量上升了9.6%.
内蒙古林草植被的恢复,使得土地蓄水保土能力增强,也会减轻华北、东北一些江河下
游的干旱及洪涝灾害.
2.3 合理利用草场资源
据统计,内蒙古草地面积占自治区面积的67%,但是由于图层含沙量大,再加上过度放
牧,形成沙丘,致使大面积的草场退化.现在退化、遭破坏的面积已累计达到可利用草原面积的
38.7%.草场的退化,给畜牧业及生态环境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十分
必要.
针对自治区大部分天然草地不断退化的现状,首先应该按生态条件质量,通过科学的、
合理的计算,以草定畜,严格控制,减轻草场压力.二是实行划区轮牧生产方式,防止过度放牧
引起的草场退化.三是对退化的草场,实施退牧养草的政策,使草原生产力得到恢复.
参考文献:
〔1〕李丽娜,赵海霞.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探讨[J].内蒙古林业,2012,(6):12-13.
〔2〕王广山,张祚恬,周梅.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及林业对策[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
计,2005(S1):13-15.
〔3〕赵涛,米国芳.内蒙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2(1):27-31.
〔4〕韩芳,刘朋涛,牛建明,等.50a来内蒙古荒漠草原气候干燥度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
征[J].干旱区研究,2013(3):449-456.
〔5〕王宪富,韩经伟.2007年内蒙古最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分析[J].内蒙古气象,2008(6):3-
5.
〔6〕邹亚荣,张增祥,赵晓丽等.GIS支持下内蒙古草场动态变化及其环境背景分析[J].遥
感技术与应用,2002(5):250-255.
〔7〕吕志祥,高兵桃,刘嘉尧.公共政策视域中土地沙漠化治理研究[J].生态经
济,2010(1):180-182.
〔8〕李忠锋,王彦丽,王一谋,等.黄河流域内蒙古片水土流失遥感监测研究[J].干旱区地
理,2003,(2):180-184.
〔9〕李秋月,潘学标,王丽等.内蒙古地区气候资源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农业气
象,2011(S1):19-23.
〔10〕郭春生.气候变化对草地畜牧业及生产力的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
济,2010(19):149-152.
〔11〕高浩,潘学标,符瑜.气候变化对内蒙古中部草原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
象,2009(3):1000-6362.
〔12〕杨兴康.浅谈草场退化的原因和治理对策[J].草业与畜牧,2011(9):38-39.
〔13〕那日娜.浅谈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现状[J].现代农业,2007(11):145.
〔14〕弓瑞,贾梦迁,于振海等.浅析内蒙古森林资源生态补偿[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
计,2012(3):20-21.
〔15〕田志,白永祥.西北地区沙漠化治理浅谈[J].内蒙古林业,2010(7):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