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2日发(作者:罕小翠)
广东医学2010年8月第31卷第16期 Guangdong Medical Journ ̄Aug.2010,Vo1.31,No.16
MLPA和多重PCR法检测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
患者DMD基因突变术
王谦 ,汪晶 ,林长坤。,崔婉婷。,麻宏伟 ,武盈玉 ,金春莲
中国医科大学高职学院(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著名专家门诊(沈阳l10001);’中国医科
大学遗传教研室(沈阳I10001); 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儿科(沈阳I10003)
【摘要】 目的应用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MLPA)法和多重PCR法对临床诊断为假肥大性肌营养不
良患者进行基因诊断,并比较两种方法检测DMD基因缺失和重复改变的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至2007年在
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儿科就诊的5l例DMD患者和8例BMD患者。采用MLPA法对经多重PCR法检测过的
患者的DMD基因的缺失/重复突变进行突变筛查,同时对先证者的母亲进行基因的缺失/重复突变检测。结果
用多重PCR方法在59例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症患者中检测到31例患者有外显子缺失。MLPA检测出33例外显
子缺失,6例外显子重复和1例点突变,同时检测出26例患儿的母亲为携带者。MLPA比多重PCR多检测出10
例DMD基因突变,两种方法共同检测出的30例突变中MLPA检测出16例基因突变范围比多重PCR大。结论
与多重PCR法相比,MLPA更加简便、快捷、可靠,同时可以对携带者进行诊断,是一种高效的遗传病基因诊断手段。
【关键词】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症;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多重PCR;缺失/重复突变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种严重的神经肌肉疾 度计测定DNA纯度和浓度。将DNA浓度控制在50~
病,分为DMD(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和BMD
200 rig/txL。
(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均是由于DMD基因
1.2.2 MLPA检测所有反应在标准的盖温为105cI=
(Xp21.2)突变所致 。它是人类已知的最长的基因,
的PCR仪上进行。(1)DNA变性和SALSA MLPA探针
cDNA长达14kb,含79个外显子,编码3685个氨基酸。
杂交,反应体系如下:稀释DNA样品(50~200 ng)加
DMD是最常见的x一连锁隐性致死性遗传病,新生男
TE至5 L。98℃加热5 min,开盖之前冷却到25 ̄C。
性婴儿中的发病率为1/3 500 。患者一般在3~5岁
分别加入1.5 txL P034/P035探针混合物和1.5 L
时发病,主要表现为全身骨骼肌进行性无力、萎缩和小
MLPA buffer。小心混匀,95 c【=孵育1 min,60℃杂交
腿腓肠肌假性肥大。随着病情加重,大多数患者在20
岁左右死于呼吸衰竭。BMD是一种较轻的神经肌肉
16 h。(2)连接反应,反应体系如下:温度降至54℃,
疾病,发病率约为1/12 000。大约65%的DMD和
加入连接混合物(3 连接缓冲液A、3 连接缓冲
85%的BMD患者是由于DMD基因的大片段缺失所
液B、25 L水、1 txL连接酶一65),54℃孵育15 min,
致。有两个基因缺失热区分别位于DMD基因外显子
98℃加热5 min。(3)PCR反应总体积为50 ,反应体
3~19和外显子45~53。其他的突变包括基因片段重
系如下:10 ILL MLPA连接反应产物,4 L的SALSA
复(5%~10%)和点突变(20%一25%) 。鉴于本病
PCR buffer,26 IxL水。在PCR仪上加温至6O℃时,加
至今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高效、准确的DMD致
入酶混合物(2 L SALSA PCR引物,2 IxL SALSA酶溶
病基因诊断、携带者检测及正确的遗传咨询是预防本
解buffer,5.5 L水,0.5 IxL SALSA聚合酶)。PCR反
病的关键。本研究分别采用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
应条件为:95℃30 S、60℃30 S、72oC 60 S循环35
法(multiple ligation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和多重
次,72℃延伸20 min。
PCR法检测DMD基因缺失/重复突变,并对两种方法
1.2.3 毛细管电泳检测(ABI 3130XL) 1 p,L PCR产
的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
物与0.5 L Genesean—Rox 500和8.5 L去离子甲酰
1资料与方法
胺混合,在36cm长的毛细管上电泳1h,温度控制在
1.1 一般资料59例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家系外周
60 ̄C。由于有内标作为参照,每个峰都可以代表一个
血来自2005--2007年在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儿科
外显子。每次MLPA检测都包括一个正常的对照样
就诊的患者及其父母。其中有5l例DMD,8例BMD,
本,检测结果都经过两次独立的试验证实。
基因表型正常的父母。诊断标准依赖体格检查、家族
1.2.4多重PCR检测设计3组包含DMD基因外显
史、肌酸激酶水平、肌电图、发病年龄、疾病的进展情况
子突变热点PCR引物 J。第1组包括外显子19、43、45
等。所有标本的使用均经患者知情并同意。
和34。第2组包括外显子51、l2、50和53。第3组包
1.2 方法
括外显子48、l7、8和52。PCR反应总体系为50 L,
1.2.1饱和氯化钠法提取基因组DNA紫外分光光
包括250~500ng基因组DNA,10×buffer,0.2 ̄mol/L
引物,200 Ixmol/L dNTP,1 U Taq DNA聚合酶。PCR反
国家十一五攻关课题(编号:2006BA105A08)
应条件为:95℃变性6 min,以94 ̄C 1 min、复性温度
△通信作者。E—mail:jchlcmu@126.tom
58oC 1 min、72℃1 min循环30次,72℃延伸10 min。
.
2100. 查垦兰 ! 篁 旦笙 堂箜 塑 ! 鲤! ! ! 垒 : ! ! :! ! !: !
所有PCR产物经1%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确认。
MLPA和多重PCR均未检测到突变(图1)。多重PcR
1.3 统计学方法每个探针的相对信号强度的计算
检测出的31例突变中,只有l4例的检测结果与MLPA
方法是实际测定的峰面积(As)与所有45个峰面积
一
致(图2)。剩余17例中发现16例有更多外显子缺失
(∑As)之比,然后再用这个值(As/∑As)与正常对照 和1例假阳性结果。更重要的是在28例用多重PCR未
的相应探针的相对峰面积(Ac/∑Ac)进行比对所得到
检测到突变的患者中,MLPA发现了l0例突变,包括3
的比值。为了自动化的分析这个比值,我们用Coffalys- 例外显子缺失,1例单碱基缺失和6例外显子重复(表
er软件进行分析。由于DMD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男 1,图3);同时检测到26例患儿的母亲为携带者。
性患者如果缺失一个或多个外显子,经MLPA检测将
2.2分析断裂点的特点在33例已知外显子缺失病
导致相应外显子产物缺失,即缺失外显子的信号全部
例中,81.8%(27例)的缺失位于中央热区,15.2%(5
消失,重复区表现出信号成倍增加。女性患者或携带
例)的缺失位于5 端。其中有1例从外显子18到外显
者,相应的外显子缺失信号将降低35%一55%,而重 子47的大的缺失。如果把6例重复突变计算在内,内
复突变时相应的信号将升高30%~55%。
含子44是最常见的断裂点(n=13,33.3%),内含子
2结果
50和45居第二位(/7,:11,28.2%)和第三位(,l=8,
2.1 比较MLPA和多重PCR在检测基因缺失/重复中
20.5%)。6例重复突变中的4例突变位点位于外显
的有效性 59例DMD/BMD患者中,有18例患者用
子1~20。
…
99:先证者,外显子46、47、48、49、5O缺失;100:携带者母亲;101:正常男性对照
图1 采用MLPA及多重PCR均未检测到突变患者毛细管电泳结果
表1 MLPA检测到而多重PCR未检测到的10例突变
先证者和待检样本都存在外显子45缺失。1:DI2000 DNA marker;
2-4:分别为先证者、正常对照、待检样品的48、17、8、52外显子检测
结果;5—7:分别为先证者、正常对照、待检样品的19.43.45、34外显子
3讨论
检测结果;8—1O:分别为51、l2、50、53外显子检测结果。
MLPA方法由荷兰学者Schouten等于2002年
图2采用多重PCR对Duchenne肌营养不良症(DMD)基因12个外
建立 。他是利用简单的杂交、连接、PCR扩增反应,于
显子进行同步检测的结果
广东医学2010年8月第31卷第l6期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Aug.2010,Vo1.31,No.16
・
21O1・
913:患者,外显子2重复;872:正常男性对照
图3 MLPA检测到突变患者毛细管电泳结果
单一反应管内同时检测最多40个不同的核苷酸序列
携带者做出基因诊断。MLPA方法除操作简便外,还
的拷贝数变化。原理是针对不同检测序列设计多组专 可以克服其他常用技术的一些缺点。例如,Southern
一
的探针组,然后对探针组进行扩增,每组探针组长
印迹技术需要同位素,DNA用量大。最常用的多重
度不同,可与目标序列杂交黏合。所有探针的5 端都 PCR技术,有报道说可以检测到缺失热点的18个外显
有通用引物结合区PBS(primer binding sites),3 端都 子,能检测出98%的突变,但与我们得出的数据有些
有与待扩增目标序列结合区,在PBS区与目标序列结
差异。此外,DMD患儿中1/3是新生突变,2/3是由遗
合区之间插入不同长度的寡核苷酸,由此形成长度不 传而来,而多重PCR和连锁分析法必须有先证者,如
一
的探针组。如果目标序列缺失、突变,则这组探针 果先证者去世或为新生突变所致,就无法利用多重
无法成功连接,也没有相应的扩增反应。如果某组探 PCR做产前诊断或携带者检测。而且这种方法与ML-
针可与目标序列完全黏合,则连接酶会将这组探针连
PA相比耗时,准确性有限(在检测重复突变方面,多重
接成为一个片段,并通过标记的通用引物对此连接在
PCR有局限性,而且灵敏度不高)。MLPA更明确了26
一
起的探针组进行扩增。最终经过毛细管电泳和激光
例缺失和重复突变的范围。这可能是由于MLPA比多
诱导的荧光标志物来检测扩增产物。MLPA属于一种 重PCR检测了更多的外显子,MLPA探针包含DMD基
高通量DNA拷贝数检测技术。在欧洲已有多家遗传
因所有的79个外显子结合序列,而我们实验室以前采
医学中心及实验室利用此技术协助进行基因序列的检
用的多重PCR方法只能检测到该基因缺失热区的l2
测。
个外显子缺失情况,而一些非热区的缺失突变和其他
DMD基因内一个或多个外显子的缺失占所有突 类型的突变包括重复突变、点突变无法检测到。19例
变的50%一70%,大多数缺失位于热点区域,跨越外
患者经多重PCR方法和MLPA方法检测后,仍未发现
显子45~53,最常见的缺失是外显子45和外显子45~
突变。可能是存在一些我们没有发现的小突变,或者
47 。单个或多个外显子的重复占5%~10%,最常见
这些突变位于内含子区域 ;另一种可能也不排除我
的是单个外显子2的重复,占所有重复的6% J。与缺
们入选的患者中DMD基因并未发生突变。
失相比,重复发生的热点区域较小,从外显子2~
MLPA方法可以检测出DMD基因79个外显子拷
20 。MLPA P034/035试剂盒可以同时进行DMD基
贝数改变(缺失、重复、携带者),与多重PCR方法相
因79个外显子缺失/重复突变的筛查,所有反应在两 比,能够同时检测更多的外显子突变,而且简便、可靠、
个管中进行。并且杂交探针涉及DMD基因所有外显
灵敏度高,建议在有条件的研究机构和医院推广使用。
子,不单纯是缺失热点区,这样就避免遗漏新发生缺失
参考文献
或重复突变的区域。MLPA是一种定量和半定量技
[1] MUNTONI F,TORELLI S,FERLINI,et a1.A Dystrophin and
术,其融合了DNA探针杂交和PCR技术的特点,不仅
mutations:one gene,sever ̄proteins,muhiple phenotypes[J].
能检测缺失和重复突变,也能检测基因拷贝数,可以对
Lanc ̄Neurol,2003,2(12):731—740. ’
・
2102・ 广东医学2010年8月第31卷第16期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Aug.2010,Vo1.31,No.16
[2] MOSER H.Duehenne muscular dystrophy:pathogenetic aspects
and genetic prevention[J].Hum Genet,1984,66(1):17—40.
[3] FLANIGAN K M,DUNN D M,VON NIEDERHAUSERN A,et
a1.Mutational spectrum of DMD mutations in dystrophinopathy pa—
tients:application of modern diagnostic techniques to a large CO—
98%of DMD/BMD gene deletions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J].Hum Genet,1990,86(1):45—48.
[7]STOCKLEY T L,AKBER S,BULGIN N,et a1.Strategy for corn-
prehensive molecular testing for Duchenne and Becker muscular
dystrophies[J].Genet Test,2006,10(4):229—243.
[8] GUALANDI F,RIMESSI P,TRABANELLI C,et a1.Intronie hort[J].Hum Mutat,2009,30(12):1657—1666
[4]鲁阳,路平,金春莲,等.不同表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抗肌营
breakpoint definition and transcription analysis in DMD/BMD pa—
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类型的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
tients with deletion/duplication at the 5 mutation hot spot of the
2006,41(3):169—172.
dystrophin gene[J].Gene,2006,370:26—33.
[5]SCHOUTEN J P,MCELGUNN C J,WAAIJER R,et a1.Relative [9]WANG Q,Li—Ling J,Lin C,eta1.Characteristics ofdystrophin
quantiifcation of 40 nucleic acid sequences by multiplex ligation— gene mutations among Chinese patients as revealed by multiplex
dependent probe ampliifcation[J].Nucleic Acids Res,2002,30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ifcation[J].Genet Test Mol Bio-
(12):e57.
markers,2009,l3(1):23—30.
[6] BEGGS A G,KOENING M,BOYCE F M,et a1.Detection of (收稿日期:2010—01—24编辑:王冰)
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及应用价值
李锋 ,刘克
‘广州亿仁医院影像中心(广州510725);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广州510260)
【摘要】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特征性表现及cT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
实的真茵性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真菌性鼻窦炎主要cT表现有:病变为单侧性;病变主要位于上颌窦、蝶窦,
累及同侧鼻腔和鼻窦;病变窦腔密度增高,不均匀,内有小团块、沙砾状、短条状钙化样密度区;可有骨质破坏。结
论真菌性鼻窦炎CT表现具有特异性,CT是诊断该病有价值的方法。
【关键词】 真菌性鼻窦炎;CT;诊断
真菌性鼻窦炎是鼻一鼻窦腔的真菌感染性疾病,
及鼻腔,密度不同程度增高,质地不均,CT值45—75
可分为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和侵袭型真菌性鼻窦
Hu,较软组织密度高。12例病变内可见絮状、小团块
炎。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技术、病理检查及真菌培养工
状、多发散在沙砾状、小条状钙化灶(图1~2),分别位
作的普遍开展,临床发现真菌性鼻窦炎病例明显增多。
于病灶中央、病灶接近窦口处或病灶鼻腔内部分。
本文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至2008年11月期间16
2.2.2 窦腔及窦壁改变 16例中11例有反应性骨增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窦炎,以探讨本病的
生,窦壁增厚;3例上颌窦窦腔变小;6例上颌窦口扩大
CT特征表现及CT的应用价值。
(图1一C)。8例窦壁骨质破坏,其中上颌窦内壁骨质
1资料与方法
破坏及(或)顶壁骨质破坏6例,蝶窦底或顶壁骨质破
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病例中,男l2例,女4例; 坏2例。骨质破坏表现为骨质局限性缺损、消失,边缘
年龄3l~68岁;病程9个月至31年。主要症状有:间 硬化、锐利,无虫蚀状改变和残存骨碎片。病变通过扩
隔性脓涕或回抽性涕中带血、耳呜、听力下降、面部肌
大的上颌窦口或窦壁骨缺损区突入鼻腔7例(图1一
肉麻痹、间隔性头痛、患侧面部及额顶部压迫感或隐
B),突人筛窦6例,突人颅内1例(图2)。表现为局灶
痛。其中糖尿病患者2例,所有病例未见有肿瘤及免
性高密度灶,边缘光整,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疫缺陷患者。所有病例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窦腔病变
组织清除术,病变组织送病理学检查,l4例找到真菌
丝或孢子,2例经过培养见真菌。
1.2 CT检查采用SH/MADZU6800型或GE hispeed du—
al型CT扫描装置,横轴位和(或)冠状位扫描,层厚5 ill/n。
2结果
圈
2.1 发病部位本组16例均为单侧发病。其中14
A:左侧上颌窦内高密度影充填,其中可见团块状、条状钙化影;B:
左侧上颌窦内侧壁骨质破坏,窦腔内充填高密度影并突人左侧鼻腔,
例主要位于上颌窦,4例累及同侧筛窦;2例主要位于
其中可见絮状、小块状及条状钙化影;C:左侧上颌窦口扩大,窦腔及
蝶窦,并累及同侧筛窦;6例同时合并细菌性鼻窦炎。
内左侧中鼻道充填以高密度影,其中左侧中鼻道病灶内可见沙砾状
2.2 CT表现
及条状钙化影
2.2.1病变密度l6例受累上颌窦、筛窦、蝶窦窦腔
图1 左侧上颌窦真菌性鼻窦炎
2024年3月12日发(作者:罕小翠)
广东医学2010年8月第31卷第16期 Guangdong Medical Journ ̄Aug.2010,Vo1.31,No.16
MLPA和多重PCR法检测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
患者DMD基因突变术
王谦 ,汪晶 ,林长坤。,崔婉婷。,麻宏伟 ,武盈玉 ,金春莲
中国医科大学高职学院(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著名专家门诊(沈阳l10001);’中国医科
大学遗传教研室(沈阳I10001); 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儿科(沈阳I10003)
【摘要】 目的应用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MLPA)法和多重PCR法对临床诊断为假肥大性肌营养不
良患者进行基因诊断,并比较两种方法检测DMD基因缺失和重复改变的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至2007年在
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儿科就诊的5l例DMD患者和8例BMD患者。采用MLPA法对经多重PCR法检测过的
患者的DMD基因的缺失/重复突变进行突变筛查,同时对先证者的母亲进行基因的缺失/重复突变检测。结果
用多重PCR方法在59例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症患者中检测到31例患者有外显子缺失。MLPA检测出33例外显
子缺失,6例外显子重复和1例点突变,同时检测出26例患儿的母亲为携带者。MLPA比多重PCR多检测出10
例DMD基因突变,两种方法共同检测出的30例突变中MLPA检测出16例基因突变范围比多重PCR大。结论
与多重PCR法相比,MLPA更加简便、快捷、可靠,同时可以对携带者进行诊断,是一种高效的遗传病基因诊断手段。
【关键词】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症;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多重PCR;缺失/重复突变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种严重的神经肌肉疾 度计测定DNA纯度和浓度。将DNA浓度控制在50~
病,分为DMD(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和BMD
200 rig/txL。
(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均是由于DMD基因
1.2.2 MLPA检测所有反应在标准的盖温为105cI=
(Xp21.2)突变所致 。它是人类已知的最长的基因,
的PCR仪上进行。(1)DNA变性和SALSA MLPA探针
cDNA长达14kb,含79个外显子,编码3685个氨基酸。
杂交,反应体系如下:稀释DNA样品(50~200 ng)加
DMD是最常见的x一连锁隐性致死性遗传病,新生男
TE至5 L。98℃加热5 min,开盖之前冷却到25 ̄C。
性婴儿中的发病率为1/3 500 。患者一般在3~5岁
分别加入1.5 txL P034/P035探针混合物和1.5 L
时发病,主要表现为全身骨骼肌进行性无力、萎缩和小
MLPA buffer。小心混匀,95 c【=孵育1 min,60℃杂交
腿腓肠肌假性肥大。随着病情加重,大多数患者在20
岁左右死于呼吸衰竭。BMD是一种较轻的神经肌肉
16 h。(2)连接反应,反应体系如下:温度降至54℃,
疾病,发病率约为1/12 000。大约65%的DMD和
加入连接混合物(3 连接缓冲液A、3 连接缓冲
85%的BMD患者是由于DMD基因的大片段缺失所
液B、25 L水、1 txL连接酶一65),54℃孵育15 min,
致。有两个基因缺失热区分别位于DMD基因外显子
98℃加热5 min。(3)PCR反应总体积为50 ,反应体
3~19和外显子45~53。其他的突变包括基因片段重
系如下:10 ILL MLPA连接反应产物,4 L的SALSA
复(5%~10%)和点突变(20%一25%) 。鉴于本病
PCR buffer,26 IxL水。在PCR仪上加温至6O℃时,加
至今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高效、准确的DMD致
入酶混合物(2 L SALSA PCR引物,2 IxL SALSA酶溶
病基因诊断、携带者检测及正确的遗传咨询是预防本
解buffer,5.5 L水,0.5 IxL SALSA聚合酶)。PCR反
病的关键。本研究分别采用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
应条件为:95℃30 S、60℃30 S、72oC 60 S循环35
法(multiple ligation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和多重
次,72℃延伸20 min。
PCR法检测DMD基因缺失/重复突变,并对两种方法
1.2.3 毛细管电泳检测(ABI 3130XL) 1 p,L PCR产
的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
物与0.5 L Genesean—Rox 500和8.5 L去离子甲酰
1资料与方法
胺混合,在36cm长的毛细管上电泳1h,温度控制在
1.1 一般资料59例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家系外周
60 ̄C。由于有内标作为参照,每个峰都可以代表一个
血来自2005--2007年在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儿科
外显子。每次MLPA检测都包括一个正常的对照样
就诊的患者及其父母。其中有5l例DMD,8例BMD,
本,检测结果都经过两次独立的试验证实。
基因表型正常的父母。诊断标准依赖体格检查、家族
1.2.4多重PCR检测设计3组包含DMD基因外显
史、肌酸激酶水平、肌电图、发病年龄、疾病的进展情况
子突变热点PCR引物 J。第1组包括外显子19、43、45
等。所有标本的使用均经患者知情并同意。
和34。第2组包括外显子51、l2、50和53。第3组包
1.2 方法
括外显子48、l7、8和52。PCR反应总体系为50 L,
1.2.1饱和氯化钠法提取基因组DNA紫外分光光
包括250~500ng基因组DNA,10×buffer,0.2 ̄mol/L
引物,200 Ixmol/L dNTP,1 U Taq DNA聚合酶。PCR反
国家十一五攻关课题(编号:2006BA105A08)
应条件为:95℃变性6 min,以94 ̄C 1 min、复性温度
△通信作者。E—mail:jchlcmu@126.tom
58oC 1 min、72℃1 min循环30次,72℃延伸10 min。
.
2100. 查垦兰 ! 篁 旦笙 堂箜 塑 ! 鲤! ! ! 垒 : ! ! :! ! !: !
所有PCR产物经1%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确认。
MLPA和多重PCR均未检测到突变(图1)。多重PcR
1.3 统计学方法每个探针的相对信号强度的计算
检测出的31例突变中,只有l4例的检测结果与MLPA
方法是实际测定的峰面积(As)与所有45个峰面积
一
致(图2)。剩余17例中发现16例有更多外显子缺失
(∑As)之比,然后再用这个值(As/∑As)与正常对照 和1例假阳性结果。更重要的是在28例用多重PCR未
的相应探针的相对峰面积(Ac/∑Ac)进行比对所得到
检测到突变的患者中,MLPA发现了l0例突变,包括3
的比值。为了自动化的分析这个比值,我们用Coffalys- 例外显子缺失,1例单碱基缺失和6例外显子重复(表
er软件进行分析。由于DMD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男 1,图3);同时检测到26例患儿的母亲为携带者。
性患者如果缺失一个或多个外显子,经MLPA检测将
2.2分析断裂点的特点在33例已知外显子缺失病
导致相应外显子产物缺失,即缺失外显子的信号全部
例中,81.8%(27例)的缺失位于中央热区,15.2%(5
消失,重复区表现出信号成倍增加。女性患者或携带
例)的缺失位于5 端。其中有1例从外显子18到外显
者,相应的外显子缺失信号将降低35%一55%,而重 子47的大的缺失。如果把6例重复突变计算在内,内
复突变时相应的信号将升高30%~55%。
含子44是最常见的断裂点(n=13,33.3%),内含子
2结果
50和45居第二位(/7,:11,28.2%)和第三位(,l=8,
2.1 比较MLPA和多重PCR在检测基因缺失/重复中
20.5%)。6例重复突变中的4例突变位点位于外显
的有效性 59例DMD/BMD患者中,有18例患者用
子1~20。
…
99:先证者,外显子46、47、48、49、5O缺失;100:携带者母亲;101:正常男性对照
图1 采用MLPA及多重PCR均未检测到突变患者毛细管电泳结果
表1 MLPA检测到而多重PCR未检测到的10例突变
先证者和待检样本都存在外显子45缺失。1:DI2000 DNA marker;
2-4:分别为先证者、正常对照、待检样品的48、17、8、52外显子检测
结果;5—7:分别为先证者、正常对照、待检样品的19.43.45、34外显子
3讨论
检测结果;8—1O:分别为51、l2、50、53外显子检测结果。
MLPA方法由荷兰学者Schouten等于2002年
图2采用多重PCR对Duchenne肌营养不良症(DMD)基因12个外
建立 。他是利用简单的杂交、连接、PCR扩增反应,于
显子进行同步检测的结果
广东医学2010年8月第31卷第l6期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Aug.2010,Vo1.31,No.16
・
21O1・
913:患者,外显子2重复;872:正常男性对照
图3 MLPA检测到突变患者毛细管电泳结果
单一反应管内同时检测最多40个不同的核苷酸序列
携带者做出基因诊断。MLPA方法除操作简便外,还
的拷贝数变化。原理是针对不同检测序列设计多组专 可以克服其他常用技术的一些缺点。例如,Southern
一
的探针组,然后对探针组进行扩增,每组探针组长
印迹技术需要同位素,DNA用量大。最常用的多重
度不同,可与目标序列杂交黏合。所有探针的5 端都 PCR技术,有报道说可以检测到缺失热点的18个外显
有通用引物结合区PBS(primer binding sites),3 端都 子,能检测出98%的突变,但与我们得出的数据有些
有与待扩增目标序列结合区,在PBS区与目标序列结
差异。此外,DMD患儿中1/3是新生突变,2/3是由遗
合区之间插入不同长度的寡核苷酸,由此形成长度不 传而来,而多重PCR和连锁分析法必须有先证者,如
一
的探针组。如果目标序列缺失、突变,则这组探针 果先证者去世或为新生突变所致,就无法利用多重
无法成功连接,也没有相应的扩增反应。如果某组探 PCR做产前诊断或携带者检测。而且这种方法与ML-
针可与目标序列完全黏合,则连接酶会将这组探针连
PA相比耗时,准确性有限(在检测重复突变方面,多重
接成为一个片段,并通过标记的通用引物对此连接在
PCR有局限性,而且灵敏度不高)。MLPA更明确了26
一
起的探针组进行扩增。最终经过毛细管电泳和激光
例缺失和重复突变的范围。这可能是由于MLPA比多
诱导的荧光标志物来检测扩增产物。MLPA属于一种 重PCR检测了更多的外显子,MLPA探针包含DMD基
高通量DNA拷贝数检测技术。在欧洲已有多家遗传
因所有的79个外显子结合序列,而我们实验室以前采
医学中心及实验室利用此技术协助进行基因序列的检
用的多重PCR方法只能检测到该基因缺失热区的l2
测。
个外显子缺失情况,而一些非热区的缺失突变和其他
DMD基因内一个或多个外显子的缺失占所有突 类型的突变包括重复突变、点突变无法检测到。19例
变的50%一70%,大多数缺失位于热点区域,跨越外
患者经多重PCR方法和MLPA方法检测后,仍未发现
显子45~53,最常见的缺失是外显子45和外显子45~
突变。可能是存在一些我们没有发现的小突变,或者
47 。单个或多个外显子的重复占5%~10%,最常见
这些突变位于内含子区域 ;另一种可能也不排除我
的是单个外显子2的重复,占所有重复的6% J。与缺
们入选的患者中DMD基因并未发生突变。
失相比,重复发生的热点区域较小,从外显子2~
MLPA方法可以检测出DMD基因79个外显子拷
20 。MLPA P034/035试剂盒可以同时进行DMD基
贝数改变(缺失、重复、携带者),与多重PCR方法相
因79个外显子缺失/重复突变的筛查,所有反应在两 比,能够同时检测更多的外显子突变,而且简便、可靠、
个管中进行。并且杂交探针涉及DMD基因所有外显
灵敏度高,建议在有条件的研究机构和医院推广使用。
子,不单纯是缺失热点区,这样就避免遗漏新发生缺失
参考文献
或重复突变的区域。MLPA是一种定量和半定量技
[1] MUNTONI F,TORELLI S,FERLINI,et a1.A Dystrophin and
术,其融合了DNA探针杂交和PCR技术的特点,不仅
mutations:one gene,sever ̄proteins,muhiple phenotypes[J].
能检测缺失和重复突变,也能检测基因拷贝数,可以对
Lanc ̄Neurol,2003,2(12):731—740. ’
・
2102・ 广东医学2010年8月第31卷第16期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Aug.2010,Vo1.31,No.16
[2] MOSER H.Duehenne muscular dystrophy:pathogenetic aspects
and genetic prevention[J].Hum Genet,1984,66(1):17—40.
[3] FLANIGAN K M,DUNN D M,VON NIEDERHAUSERN A,et
a1.Mutational spectrum of DMD mutations in dystrophinopathy pa—
tients:application of modern diagnostic techniques to a large CO—
98%of DMD/BMD gene deletions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J].Hum Genet,1990,86(1):45—48.
[7]STOCKLEY T L,AKBER S,BULGIN N,et a1.Strategy for corn-
prehensive molecular testing for Duchenne and Becker muscular
dystrophies[J].Genet Test,2006,10(4):229—243.
[8] GUALANDI F,RIMESSI P,TRABANELLI C,et a1.Intronie hort[J].Hum Mutat,2009,30(12):1657—1666
[4]鲁阳,路平,金春莲,等.不同表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抗肌营
breakpoint definition and transcription analysis in DMD/BMD pa—
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类型的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
tients with deletion/duplication at the 5 mutation hot spot of the
2006,41(3):169—172.
dystrophin gene[J].Gene,2006,370:26—33.
[5]SCHOUTEN J P,MCELGUNN C J,WAAIJER R,et a1.Relative [9]WANG Q,Li—Ling J,Lin C,eta1.Characteristics ofdystrophin
quantiifcation of 40 nucleic acid sequences by multiplex ligation— gene mutations among Chinese patients as revealed by multiplex
dependent probe ampliifcation[J].Nucleic Acids Res,2002,30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ifcation[J].Genet Test Mol Bio-
(12):e57.
markers,2009,l3(1):23—30.
[6] BEGGS A G,KOENING M,BOYCE F M,et a1.Detection of (收稿日期:2010—01—24编辑:王冰)
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及应用价值
李锋 ,刘克
‘广州亿仁医院影像中心(广州510725);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广州510260)
【摘要】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特征性表现及cT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
实的真茵性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真菌性鼻窦炎主要cT表现有:病变为单侧性;病变主要位于上颌窦、蝶窦,
累及同侧鼻腔和鼻窦;病变窦腔密度增高,不均匀,内有小团块、沙砾状、短条状钙化样密度区;可有骨质破坏。结
论真菌性鼻窦炎CT表现具有特异性,CT是诊断该病有价值的方法。
【关键词】 真菌性鼻窦炎;CT;诊断
真菌性鼻窦炎是鼻一鼻窦腔的真菌感染性疾病,
及鼻腔,密度不同程度增高,质地不均,CT值45—75
可分为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和侵袭型真菌性鼻窦
Hu,较软组织密度高。12例病变内可见絮状、小团块
炎。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技术、病理检查及真菌培养工
状、多发散在沙砾状、小条状钙化灶(图1~2),分别位
作的普遍开展,临床发现真菌性鼻窦炎病例明显增多。
于病灶中央、病灶接近窦口处或病灶鼻腔内部分。
本文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至2008年11月期间16
2.2.2 窦腔及窦壁改变 16例中11例有反应性骨增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窦炎,以探讨本病的
生,窦壁增厚;3例上颌窦窦腔变小;6例上颌窦口扩大
CT特征表现及CT的应用价值。
(图1一C)。8例窦壁骨质破坏,其中上颌窦内壁骨质
1资料与方法
破坏及(或)顶壁骨质破坏6例,蝶窦底或顶壁骨质破
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病例中,男l2例,女4例; 坏2例。骨质破坏表现为骨质局限性缺损、消失,边缘
年龄3l~68岁;病程9个月至31年。主要症状有:间 硬化、锐利,无虫蚀状改变和残存骨碎片。病变通过扩
隔性脓涕或回抽性涕中带血、耳呜、听力下降、面部肌
大的上颌窦口或窦壁骨缺损区突入鼻腔7例(图1一
肉麻痹、间隔性头痛、患侧面部及额顶部压迫感或隐
B),突人筛窦6例,突人颅内1例(图2)。表现为局灶
痛。其中糖尿病患者2例,所有病例未见有肿瘤及免
性高密度灶,边缘光整,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疫缺陷患者。所有病例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窦腔病变
组织清除术,病变组织送病理学检查,l4例找到真菌
丝或孢子,2例经过培养见真菌。
1.2 CT检查采用SH/MADZU6800型或GE hispeed du—
al型CT扫描装置,横轴位和(或)冠状位扫描,层厚5 ill/n。
2结果
圈
2.1 发病部位本组16例均为单侧发病。其中14
A:左侧上颌窦内高密度影充填,其中可见团块状、条状钙化影;B:
左侧上颌窦内侧壁骨质破坏,窦腔内充填高密度影并突人左侧鼻腔,
例主要位于上颌窦,4例累及同侧筛窦;2例主要位于
其中可见絮状、小块状及条状钙化影;C:左侧上颌窦口扩大,窦腔及
蝶窦,并累及同侧筛窦;6例同时合并细菌性鼻窦炎。
内左侧中鼻道充填以高密度影,其中左侧中鼻道病灶内可见沙砾状
2.2 CT表现
及条状钙化影
2.2.1病变密度l6例受累上颌窦、筛窦、蝶窦窦腔
图1 左侧上颌窦真菌性鼻窦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