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IT圈
>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2024年3月15日发(作者:何昆谊)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0、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两位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和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获得。大
约一千个基因编码这类受体,适用于光、味道、气味、肾上腺素、组胺、多巴胺以及复合
胺等。大约一半的药物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起作用。
1、 2011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今年70岁的以色列科学家丹尼尔-肖特曼,他因发现
准晶体的贡献获奖。这种材料具有的奇特结构推翻了晶体学已建立的概念。瑞典皇家科学
院诺贝尔委员会说,准晶体就像是“原子层次重现的阿拉伯世界马赛克拼图”,从不重复
自身。在此之前,科学家一直认为晶体内的原子结构得重复自身排列。
2、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
木章共同获得在“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其研 究成果使人类能
有效合成复杂有机物。
3、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是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美
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因,他们在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
究”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都采用了X射线蛋白质晶体学的技术,标识出了构成核糖
体的成千上万个原子,不仅让我们知晓了核糖体的“外貌”,而且在原子层面上揭示了核
糖体功能的机理。同时这三位科学家构筑了三维模型来显示不同的抗生素是如何抑制核糖
体功能的,这些模型已被用于研发新的抗生素,直接帮助减轻人类的病痛,拯救生命。
4、 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以
及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他们三人因为在绿色荧光蛋白(GFP)研究和应用方面做出的
突出贡献
5、 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固体表
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过程,甚至能解释臭气层破
坏,半导体工业也是与表面化学相关联的领域。
6、 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
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
蛋白质,而理解这一点具有医学上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
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
7、2005年,法国化学家伊夫·肖万、美国化学家罗伯特· 格拉布和理查德·施罗克。
他们因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领域作出的贡献而获奖。
8、 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
斯。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
9、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他们因为在细胞膜通道
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而获奖。
10、2002年,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
特里希。他们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识别和结构分析的方法。
11、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与日本科学家野
依良治,以表彰他们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另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
2024年3月15日发(作者:何昆谊)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0、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两位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和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获得。大
约一千个基因编码这类受体,适用于光、味道、气味、肾上腺素、组胺、多巴胺以及复合
胺等。大约一半的药物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起作用。
1、 2011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今年70岁的以色列科学家丹尼尔-肖特曼,他因发现
准晶体的贡献获奖。这种材料具有的奇特结构推翻了晶体学已建立的概念。瑞典皇家科学
院诺贝尔委员会说,准晶体就像是“原子层次重现的阿拉伯世界马赛克拼图”,从不重复
自身。在此之前,科学家一直认为晶体内的原子结构得重复自身排列。
2、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
木章共同获得在“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其研 究成果使人类能
有效合成复杂有机物。
3、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是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美
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因,他们在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
究”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都采用了X射线蛋白质晶体学的技术,标识出了构成核糖
体的成千上万个原子,不仅让我们知晓了核糖体的“外貌”,而且在原子层面上揭示了核
糖体功能的机理。同时这三位科学家构筑了三维模型来显示不同的抗生素是如何抑制核糖
体功能的,这些模型已被用于研发新的抗生素,直接帮助减轻人类的病痛,拯救生命。
4、 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以
及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他们三人因为在绿色荧光蛋白(GFP)研究和应用方面做出的
突出贡献
5、 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固体表
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过程,甚至能解释臭气层破
坏,半导体工业也是与表面化学相关联的领域。
6、 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
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
蛋白质,而理解这一点具有医学上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
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
7、2005年,法国化学家伊夫·肖万、美国化学家罗伯特· 格拉布和理查德·施罗克。
他们因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领域作出的贡献而获奖。
8、 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
斯。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
9、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他们因为在细胞膜通道
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而获奖。
10、2002年,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
特里希。他们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识别和结构分析的方法。
11、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与日本科学家野
依良治,以表彰他们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另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