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8日发(作者:富察水丹)
山东医药2011年第51卷第49期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的临床特征
和基因诊断
王子峰 ,李连平 ,曲立贞 ,苏净 ,李季春 ,曹霞
(1济宁医学院附属高唐县人民医院,山东高唐252800;2济南军区总医院)
摘要:目的
方法
研究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SCA3)的临床特征和基因诊断方法,探讨SCA3的基因诊断程序。
在2个家系内4代20例成员中共榆出10
选取2个家系内患者及家系内正常人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应用SCA3亚型引物,分别进行聚合酶链反应,
根据电泳结果回收基因异常条带,应用TA克隆测序技术测序。结果
例患者和1例症状前患者,均为SCA3亚型,每代均可发病,男女均可受累,第1个家系平均发病年龄34岁,第2个
家系平均发病年龄48岁。以行走不稳、动作笨拙、感觉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CAG重复序列为51~67次。结论
SCA3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是一种迟发、进展性的神经变性疾病,临床特征有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等,CAG晕
复序列数目的检测对于基因诊断和症状前诊断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聚合酶链反应;CAG重复序列;遗传早现
中图分类号:R7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2—266X(2011)494)064-03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一种以肢体运动协调障
碍为主要特点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基因学检
测是目前诊断遗传性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的
岁,平均发病年龄46岁,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
律。先证者体征:神志清楚,言语清晰,颅神经检查
未发现异常,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闭日难证
金标准。近1年来,本研究对其临床特征及基因诊
断方面的特征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征(+),T 以下痛觉减退,双下肢末端触觉减退,双
侧膝关节以下振动觉减退,双侧腱反射对称减弱,病
理征未引出,颈软,脑膜刺激征阴性。家系1遗传家
1.1 临床资料收集临床诊断为SCA家系20例,
系图:见图1(使用中国遗传咨询网家系图在线绘制
工具绘制)。家系2遗传家系图:见图2(使用中国
遗传咨询网家系图在线绘制工具绘制)。
均为汉族,其中患者10例、家系内正常人10例。家
系1:先证者(m 6),男,38岁。该家系来自山东地
区,家族无近亲结婚史。4代17例成员中女性患者
2例,男性患者4例,发病年龄25~36岁,符合常染
色体显性遗传规律。先证者体征:构音不清,偶有饮
水呛咳,向右注视时可见慢眼动,向左注视时可见快
速眼震。双上肢近端肌肉、双侧胸锁乳突肌明显萎
缩,双上肢肌力V级,双下肢肌力Ⅳ级。可见肌肉束
颤。四肢肌张力增高。指鼻试验、双手轮替运动均
不稳准,右侧重于左侧。双上肢肱二头肌反射、肱三
头肌反射均活跃,双下肢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均亢
图1家系1遗传家系图
注:第Ⅲ代6为家系1先证者,口代表男性,o代表女性,涂黑
代表患者,划斜线者代表已死亡
进。髌阵挛、踝阵挛均阳性。双侧Hoffmans征阳
性,双侧Babinski’S征阳性,余病理征未引出。脑膜
刺激征阴性。家系内其他部分患者可见眼球内陷、
双侧快速眼震等体征。家系2:先证者(Ⅲ6),女46
岁,该家系来自山东地区,患者母亲、舅舅、1个弟弟
均有类似症状,4代14例成员中女性患者2例,男
性患者2例,最高发病年龄52岁,最低发病年龄42
通讯作者
64
图2家系2遗传家系图
注:第Ⅲ代1为先证者,口代表男性,o代表女性,涂黑者代表患
者,划斜线者代表已死亡
1.2实验方法
山东医药2011年第5l卷第49期
1.2.1 PCR反应使用TaKaRa DNA提取试剂盒
(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提取患者静脉血
中DNA。SCA3亚型引物的PCR参照文献。2%琼
脂糖凝胶电泳后紫外灯下观察.PCR扩增产物,发现
2个家系SCA3引物PCR扩增均发现异常条带,考
虑为SCA3亚型。使用TaKaRa Agarose Gel DNA
Puriifation Kit Vet.2.0琼脂糖凝胶DNA回收试剂盒
(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回收DNA。
1.2.2 PCR产物克隆及测序家系1先证者SCA3
引物PCR产物电泳结果,可见400 bp大小异常条
带,回收此条带DNA进行纯化。将已纯化PCR产
物使用TaKaRa DNA Ligation Kit Ver.2.0(Code No.
D6022)中的Solution I直接和载体pMD18.T(Code
No.D101A)连接,连接产物热转化至E.coli Compe.
tent Cell JM109中,涂布平板(LB液体培养基),37
℃过夜培养,观察有无菌落。然后挑取不同白色单
个菌落加入LB液体培养基中培养5 h以上,以此菌
液为模板,使用M13-47/RV-M(M13-47碱基序列:
CGC CAG GGT哪CCC AGT CAC GAC;RV—M碱
基序列:GAG CGG ATA ACA ATr TCA CAC AGG)
引物进行PCR扩增,电泳检测。并同时移板(LB液
体培养基),挑选阳性克隆子进行基因序列测定。
将选定的含有阳性克隆的单菌落进行植菌,利用
TaKaRa MiniBEST Plasmid Puriifcation Kit Ver.2.0
(Code No.DV801A)提取质粒。在ABI PRISM
3130XL型全自动DNA测序仪上使用RV M引物对
质粒测序。
2 结果
2.1部分患者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家系1先证
者及家系内其他患者,均可见一条约250 bp基因条
带和一条400 bp异常基因条带。因等位基因一条
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家系l先证者为父系遗
传,因此250 bp基因条带来自等位基因的母系基
因,400 bp异常基因条带来自等位基因的另一条父
系异常基因。家系1正常人SCA3 PCR产物均可见
约250 bp正常扩增条带。先证者儿子PCR产物电
泳结果,未见异常电泳条带。家系2患者SCA3 PCR
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均可见约400 bp异常条
带。家系2正常人SCA3 PCR产物凝胶电泳扩增条
带均可见约250 bp左右正常电泳条带,未见异常基
因扩增带。
2.2 2个家系患者发病特点及部分测序结果见
表1。
3讨论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是SCA中最为常见
表1 2个家系患者发病特点及部分测序结果
2.3 2个家系部分患者SCA3 PCR扩增产物基因
测序见图1、图2、图3。
臌
图1 家系1先证者PCR扩增产物异常基因测序结果
注:CAG重复序列数为67个
图2家系1先证者儿子PCR扩增产物基因测序图谱
注:CAG碱基重复序列数为13次
q t.a z口n t 9 … ●q j‘ … …
280 290 300 310 320 330 340 350
图3家系2先证者PCR扩增产物基因测序图谱
注:CAG碱基重复序列数为54次
65
的类型,在汉族人群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中约占
50%。SCA3的临床表型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和
临床变异性,根据目前研究,大致分为5种不同临床
亚型 ,根据此种分型,家系1患者病情严重,发
病年龄较早,主要表现为小脑体征,同时伴有严重的
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症状,部分患者可见突眼,属于第
1种亚型。家系2患者症状相对较轻,起病晚,伴有
周围神经病变为其特点,属于第3种亚型。
关于SCA3亚型发病机制,研究表明系由突变
的CAG重复碱基片段编码含有多聚谷氨酰胺片段
的蛋白所致病 J。正常人与患者的主要区别表现
在CAG重复数目的不同,正常人CAG重复数目一
般为l2~41次,患者62—84次。国内谢秋幼报道,
SCA3患者CAG重复数目为67—85次。本研究中
的2个SCA3家系患者CAG重复数目为51~67次,
明显低于谢秋幼等报道。且2个家系患者代间传递
中有明显的发病年龄提前趋势,从表l可以看出家
系1患者发病年龄第3代比第2代提前,症状有加
重趋势;家系2患者发病年龄第3代比第2代也明
显提前5岁左右,症状程度类似。家系1患者临床
症状在代间传递中有明显的加重趋势。在此表中还
可看出,2个家系CAG重复序列数在第3代患者中
比第2代明显增多。这也提示临床症状、发病年龄
均与CAG重复数目有关,CAG重复次数越多发病
年龄越小且症状越重 ,进一步证明了此前提到的
遗传早现现象。遗传早现现象主要在父系遗传中更
明显。家系1先证者属于父系遗传,也说明了这一
点。在家系2先证者属于母系遗传,家系2第3代
患者中CAG重复序列数比第2代CAG序列数无明
显增多,虽发病年龄提前,但症状无加重,需进一步
搜集病例分析母系遗传中SCA3的表现。此外,家
系1中Ⅲ1 CAG重复序列数为53次,m6 CAG重复
序列数为67次,但11 1患者发病年龄比116发病年
龄提前9岁;家系2部分患者中CAG重复序列数多
于家系1患者,但临床症状却较家系1患者轻,这种
现象可能与遗传异质性有关。由于不同患者具有不
同的遗传基础,从而导致遗传方式、病程进展、发病
年龄、预后以及复发风险、病情严重程度等都可能不
同。研究表明,遗传异质性的存在是导致遗传病病
种增多的原因之一。
家系2中I 3、I 4生前均没有共济失调症状,
死因也可排除SCA类疾病,但在子代中出现了发病
山东医药2011年第51卷第49期
患者。这是因为CAG重复片段所在的等位基因具
有多态性的特点 ],如果等位基因携带有处于正常
与异常之间的CAG重复数目(即所谓带有中间数目
的CAG重复片段,国外报道SCA3一般为48~51
次 ),由于CAG重复片段的不稳定性,在下一代
中CAG重复易发生新的突变发病,尤其在父系遗传
中更明显。因此推测家系2的I 3(男性,75岁时去
世)可能携带有中间数目的CAG重复片段。
SCA3症状前患者,是指基因检测CAG重复数
目异常,尚无临床症状的人。由于SCA3是一种迟
发性神经变性疾病,因此症状前患者达到一定年龄
必定会出现症状。在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的情况
下,基因学检查明确症状前诊断防止该病发生具有
重要意义。在本实验的家系1中,m1属于症状前
患者,因为在留取血样时,患者尚未出现临床症状,
经基因检测CAG重复数目为53次,在随访2 a后患
者出现共济失调症状,且发病年龄较其父亲提前,症
状更重。这也证实了症状前基因诊断预测发病的准
确性。症状前诊断的重要意义在于使SCA家系中
正常人对于自己是否发病有准确的预测,使症状前
患者在婚育年龄对下一代做到产前诊断,防止带有
异常基因的患儿出生。对于经基因诊断明确为
SCA3或其他SCA亚型的患者,对家系内正常人均
应留取血液进行基因学检测,筛选家系内的症状前
患者,一旦诊断CAG重复序列异常,即可诊断成 ,
其致病基因的外显率为100%。
参考文献:
[1]段晓慧,顾卫红,王国相.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脊髓小脑性共济失
调表型和基因型的相关性[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8,22:41—
43.
[2]殷鑫浈,张宝荣,吴鼎文,等.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第7型的I临床
特征及基因突变研究[J].遗传,2007,29(6):688692.
[3]Diirr A,Stevanin G,Cancel G,et a1.Spinocerebellar ataxia 3 and
Machado—Joseph disease:clinical,molecular,and neur0path0logical
feature[J].Ann Neurol,1996,39(4):490499.
[4]Sakai T,Kawakami H_Machado—Joseph disease:a proposal of spas—
tic paraplegic subtype[J].Neurology,1996,46(3):846—847.
[5]Ikeda H,Yamaguchi M,Sugai S.Expanded polyglutamine in the
Maehado—Joseph Disease protein induces cell death in vitro and in
vivo ̄J].Nat genet,1996,13(2):196—202.
[6]Viktor Honti,LOszl6 V6csei.Genetic and molecular aspects of spi—
nocerebellar ataxias[J]. Neur0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2005,1(2):125—133.
(收稿日期:2011-07-09)
2024年3月18日发(作者:富察水丹)
山东医药2011年第51卷第49期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的临床特征
和基因诊断
王子峰 ,李连平 ,曲立贞 ,苏净 ,李季春 ,曹霞
(1济宁医学院附属高唐县人民医院,山东高唐252800;2济南军区总医院)
摘要:目的
方法
研究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SCA3)的临床特征和基因诊断方法,探讨SCA3的基因诊断程序。
在2个家系内4代20例成员中共榆出10
选取2个家系内患者及家系内正常人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应用SCA3亚型引物,分别进行聚合酶链反应,
根据电泳结果回收基因异常条带,应用TA克隆测序技术测序。结果
例患者和1例症状前患者,均为SCA3亚型,每代均可发病,男女均可受累,第1个家系平均发病年龄34岁,第2个
家系平均发病年龄48岁。以行走不稳、动作笨拙、感觉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CAG重复序列为51~67次。结论
SCA3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是一种迟发、进展性的神经变性疾病,临床特征有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等,CAG晕
复序列数目的检测对于基因诊断和症状前诊断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聚合酶链反应;CAG重复序列;遗传早现
中图分类号:R7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2—266X(2011)494)064-03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一种以肢体运动协调障
碍为主要特点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基因学检
测是目前诊断遗传性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的
岁,平均发病年龄46岁,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
律。先证者体征:神志清楚,言语清晰,颅神经检查
未发现异常,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闭日难证
金标准。近1年来,本研究对其临床特征及基因诊
断方面的特征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征(+),T 以下痛觉减退,双下肢末端触觉减退,双
侧膝关节以下振动觉减退,双侧腱反射对称减弱,病
理征未引出,颈软,脑膜刺激征阴性。家系1遗传家
1.1 临床资料收集临床诊断为SCA家系20例,
系图:见图1(使用中国遗传咨询网家系图在线绘制
工具绘制)。家系2遗传家系图:见图2(使用中国
遗传咨询网家系图在线绘制工具绘制)。
均为汉族,其中患者10例、家系内正常人10例。家
系1:先证者(m 6),男,38岁。该家系来自山东地
区,家族无近亲结婚史。4代17例成员中女性患者
2例,男性患者4例,发病年龄25~36岁,符合常染
色体显性遗传规律。先证者体征:构音不清,偶有饮
水呛咳,向右注视时可见慢眼动,向左注视时可见快
速眼震。双上肢近端肌肉、双侧胸锁乳突肌明显萎
缩,双上肢肌力V级,双下肢肌力Ⅳ级。可见肌肉束
颤。四肢肌张力增高。指鼻试验、双手轮替运动均
不稳准,右侧重于左侧。双上肢肱二头肌反射、肱三
头肌反射均活跃,双下肢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均亢
图1家系1遗传家系图
注:第Ⅲ代6为家系1先证者,口代表男性,o代表女性,涂黑
代表患者,划斜线者代表已死亡
进。髌阵挛、踝阵挛均阳性。双侧Hoffmans征阳
性,双侧Babinski’S征阳性,余病理征未引出。脑膜
刺激征阴性。家系内其他部分患者可见眼球内陷、
双侧快速眼震等体征。家系2:先证者(Ⅲ6),女46
岁,该家系来自山东地区,患者母亲、舅舅、1个弟弟
均有类似症状,4代14例成员中女性患者2例,男
性患者2例,最高发病年龄52岁,最低发病年龄42
通讯作者
64
图2家系2遗传家系图
注:第Ⅲ代1为先证者,口代表男性,o代表女性,涂黑者代表患
者,划斜线者代表已死亡
1.2实验方法
山东医药2011年第5l卷第49期
1.2.1 PCR反应使用TaKaRa DNA提取试剂盒
(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提取患者静脉血
中DNA。SCA3亚型引物的PCR参照文献。2%琼
脂糖凝胶电泳后紫外灯下观察.PCR扩增产物,发现
2个家系SCA3引物PCR扩增均发现异常条带,考
虑为SCA3亚型。使用TaKaRa Agarose Gel DNA
Puriifation Kit Vet.2.0琼脂糖凝胶DNA回收试剂盒
(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回收DNA。
1.2.2 PCR产物克隆及测序家系1先证者SCA3
引物PCR产物电泳结果,可见400 bp大小异常条
带,回收此条带DNA进行纯化。将已纯化PCR产
物使用TaKaRa DNA Ligation Kit Ver.2.0(Code No.
D6022)中的Solution I直接和载体pMD18.T(Code
No.D101A)连接,连接产物热转化至E.coli Compe.
tent Cell JM109中,涂布平板(LB液体培养基),37
℃过夜培养,观察有无菌落。然后挑取不同白色单
个菌落加入LB液体培养基中培养5 h以上,以此菌
液为模板,使用M13-47/RV-M(M13-47碱基序列:
CGC CAG GGT哪CCC AGT CAC GAC;RV—M碱
基序列:GAG CGG ATA ACA ATr TCA CAC AGG)
引物进行PCR扩增,电泳检测。并同时移板(LB液
体培养基),挑选阳性克隆子进行基因序列测定。
将选定的含有阳性克隆的单菌落进行植菌,利用
TaKaRa MiniBEST Plasmid Puriifcation Kit Ver.2.0
(Code No.DV801A)提取质粒。在ABI PRISM
3130XL型全自动DNA测序仪上使用RV M引物对
质粒测序。
2 结果
2.1部分患者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家系1先证
者及家系内其他患者,均可见一条约250 bp基因条
带和一条400 bp异常基因条带。因等位基因一条
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家系l先证者为父系遗
传,因此250 bp基因条带来自等位基因的母系基
因,400 bp异常基因条带来自等位基因的另一条父
系异常基因。家系1正常人SCA3 PCR产物均可见
约250 bp正常扩增条带。先证者儿子PCR产物电
泳结果,未见异常电泳条带。家系2患者SCA3 PCR
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均可见约400 bp异常条
带。家系2正常人SCA3 PCR产物凝胶电泳扩增条
带均可见约250 bp左右正常电泳条带,未见异常基
因扩增带。
2.2 2个家系患者发病特点及部分测序结果见
表1。
3讨论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是SCA中最为常见
表1 2个家系患者发病特点及部分测序结果
2.3 2个家系部分患者SCA3 PCR扩增产物基因
测序见图1、图2、图3。
臌
图1 家系1先证者PCR扩增产物异常基因测序结果
注:CAG重复序列数为67个
图2家系1先证者儿子PCR扩增产物基因测序图谱
注:CAG碱基重复序列数为13次
q t.a z口n t 9 … ●q j‘ … …
280 290 300 310 320 330 340 350
图3家系2先证者PCR扩增产物基因测序图谱
注:CAG碱基重复序列数为54次
65
的类型,在汉族人群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中约占
50%。SCA3的临床表型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和
临床变异性,根据目前研究,大致分为5种不同临床
亚型 ,根据此种分型,家系1患者病情严重,发
病年龄较早,主要表现为小脑体征,同时伴有严重的
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症状,部分患者可见突眼,属于第
1种亚型。家系2患者症状相对较轻,起病晚,伴有
周围神经病变为其特点,属于第3种亚型。
关于SCA3亚型发病机制,研究表明系由突变
的CAG重复碱基片段编码含有多聚谷氨酰胺片段
的蛋白所致病 J。正常人与患者的主要区别表现
在CAG重复数目的不同,正常人CAG重复数目一
般为l2~41次,患者62—84次。国内谢秋幼报道,
SCA3患者CAG重复数目为67—85次。本研究中
的2个SCA3家系患者CAG重复数目为51~67次,
明显低于谢秋幼等报道。且2个家系患者代间传递
中有明显的发病年龄提前趋势,从表l可以看出家
系1患者发病年龄第3代比第2代提前,症状有加
重趋势;家系2患者发病年龄第3代比第2代也明
显提前5岁左右,症状程度类似。家系1患者临床
症状在代间传递中有明显的加重趋势。在此表中还
可看出,2个家系CAG重复序列数在第3代患者中
比第2代明显增多。这也提示临床症状、发病年龄
均与CAG重复数目有关,CAG重复次数越多发病
年龄越小且症状越重 ,进一步证明了此前提到的
遗传早现现象。遗传早现现象主要在父系遗传中更
明显。家系1先证者属于父系遗传,也说明了这一
点。在家系2先证者属于母系遗传,家系2第3代
患者中CAG重复序列数比第2代CAG序列数无明
显增多,虽发病年龄提前,但症状无加重,需进一步
搜集病例分析母系遗传中SCA3的表现。此外,家
系1中Ⅲ1 CAG重复序列数为53次,m6 CAG重复
序列数为67次,但11 1患者发病年龄比116发病年
龄提前9岁;家系2部分患者中CAG重复序列数多
于家系1患者,但临床症状却较家系1患者轻,这种
现象可能与遗传异质性有关。由于不同患者具有不
同的遗传基础,从而导致遗传方式、病程进展、发病
年龄、预后以及复发风险、病情严重程度等都可能不
同。研究表明,遗传异质性的存在是导致遗传病病
种增多的原因之一。
家系2中I 3、I 4生前均没有共济失调症状,
死因也可排除SCA类疾病,但在子代中出现了发病
山东医药2011年第51卷第49期
患者。这是因为CAG重复片段所在的等位基因具
有多态性的特点 ],如果等位基因携带有处于正常
与异常之间的CAG重复数目(即所谓带有中间数目
的CAG重复片段,国外报道SCA3一般为48~51
次 ),由于CAG重复片段的不稳定性,在下一代
中CAG重复易发生新的突变发病,尤其在父系遗传
中更明显。因此推测家系2的I 3(男性,75岁时去
世)可能携带有中间数目的CAG重复片段。
SCA3症状前患者,是指基因检测CAG重复数
目异常,尚无临床症状的人。由于SCA3是一种迟
发性神经变性疾病,因此症状前患者达到一定年龄
必定会出现症状。在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的情况
下,基因学检查明确症状前诊断防止该病发生具有
重要意义。在本实验的家系1中,m1属于症状前
患者,因为在留取血样时,患者尚未出现临床症状,
经基因检测CAG重复数目为53次,在随访2 a后患
者出现共济失调症状,且发病年龄较其父亲提前,症
状更重。这也证实了症状前基因诊断预测发病的准
确性。症状前诊断的重要意义在于使SCA家系中
正常人对于自己是否发病有准确的预测,使症状前
患者在婚育年龄对下一代做到产前诊断,防止带有
异常基因的患儿出生。对于经基因诊断明确为
SCA3或其他SCA亚型的患者,对家系内正常人均
应留取血液进行基因学检测,筛选家系内的症状前
患者,一旦诊断CAG重复序列异常,即可诊断成 ,
其致病基因的外显率为100%。
参考文献:
[1]段晓慧,顾卫红,王国相.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脊髓小脑性共济失
调表型和基因型的相关性[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8,22:41—
43.
[2]殷鑫浈,张宝荣,吴鼎文,等.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第7型的I临床
特征及基因突变研究[J].遗传,2007,29(6):688692.
[3]Diirr A,Stevanin G,Cancel G,et a1.Spinocerebellar ataxia 3 and
Machado—Joseph disease:clinical,molecular,and neur0path0logical
feature[J].Ann Neurol,1996,39(4):490499.
[4]Sakai T,Kawakami H_Machado—Joseph disease:a proposal of spas—
tic paraplegic subtype[J].Neurology,1996,46(3):846—847.
[5]Ikeda H,Yamaguchi M,Sugai S.Expanded polyglutamine in the
Maehado—Joseph Disease protein induces cell death in vitro and in
vivo ̄J].Nat genet,1996,13(2):196—202.
[6]Viktor Honti,LOszl6 V6csei.Genetic and molecular aspects of spi—
nocerebellar ataxias[J]. Neur0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2005,1(2):125—133.
(收稿日期:2011-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