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唐代采诗制度及其与元白新乐府创作的关系

IT圈 admin 27浏览 0评论

2024年5月12日发(作者:浦代卉)

维普资讯

唐代采诗制度及其与元自新乐府创作的关系 

左汉林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唐代存在太常卿采诗和风俗使采诗两种形式的采诗活动,盛唐和中晚唐可能也存在太常卿采诗制度, 

唐无采诗之说不确 元白创作新乐府,其直接背景即是初唐既已存在的采诗制度,白居易希望在中唐恢复采 

诗制度,以使其新乐府在流传到民间后为朝廷所采集,从而起到讽谏的作用。但元白新乐府最终未曾入乐。 

关键词:唐代;采诗制度;白居易;元稹;新乐府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839(2006)06-0047-06 

。。 | I  “。 4 。 | 。 

0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m Collection System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New Conservatory Created | 

0 by Yuan Zhen and Bai Ju-yi 

ZU0 Han 1i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Literatur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P.R.China) 

Abstract:There were two types of poem collection activities in the Tang Dynasty:the poem collection by 

the Taichang Minister,and that by the custom envoy,The system of the poem collection by the Taichang 

Minister might also be available in the prosperous and the mid—term periods in the Tang yDnasty.So it is 

not accurate to say that there was no poem collection in the Tang yDnasty.Yuan Zhen and Bai Ju—yi cre—j l 

ated the new conservatory l whose predecessor is the poem collection system beginning in the early Tang-a 

Dynasty。Bai Ju—yi expected that the poem collection system should be restored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i 

the Tang Dynasty l SO that his new musical works might became populra among the people。and finally| 

would be collected by the court.These poems would play the role of ermonstrating with the rulers by clev— 

er naalogy.The new conservatory created by Yuan Zhen and Bai Ju—yi was not covered in the musical 

, .

繁誊 

P 000 ・ 麓 

Key words the Tang Dynasty poem collection system;Bai Ju—yi Yuan Zhen new conservatory |3| 

毫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采诗的制度,从西周开始,采诗活动可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程度地得到实施。 

自居易《采诗官》诗云:“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郊庙登歌赞君美,乐府艳词悦君意。若求兴谕 

收稿日期:2006—03~15 

作者简介:左汉林(1968-),男,河北保定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唐代文学和唐代音乐史研究。 

7l 

维普资讯

E盘譬_囝_l豳蕾20拳0e牡 ̄叠¥科e拳m般 

’: > . 

规刺言,万句千章无~字。”…‘第帅 论者多据此认为,唐代已不存在采诗官和采诗制度。如任半塘先生就 

说:“汉、魏、六朝皆有乐府机构,当时统治者皆曾对民间采诗,或采曲,或采谣;惟至唐代,虽有太常寺之大 

乐署及内外教坊,却未见立有采诗之制度,或何时曾采诗谣之史实。”[2](私埔 那么,在唐代是否存在采诗制 

度呢?是否如任半塘先生所说,不仅“未见立有采诗之制度”,而且未见“何时曾采诗谣之史实”呢?经过对 

有关材料的梳理,笔者发现,唐代是存在采诗制度的,并且唐代的采诗制度与元白新乐府关系密切。 

唐代的采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太常寺的太常卿采诗,一种是风俗使采诗。 

1.太常卿采诗 

在唐代,当天子巡狩时,太常卿负有采诗之责。据《新唐书》卷十四《礼乐志》: 

天子将巡狩……会之明日,考制度。太常卿采诗陈之,以观风俗。命市纳贯,以观民之 

好恶。[’](|I螂葺) ’ 

这段材料说明,在天子巡狩的过程中,太常卿是负责采诗的。《大唐开元礼》云:“朝觐之明Ei,左右丞 

相以考制度事奏闻。命太常卿采诗陈之,以观百姓之风俗。命市纳贾,以观百姓之所好恶。”[4](第3勰页 《通 

典》卷一百十八《礼》“皇帝巡狩告圜丘”条云:“朝觐之明日,左右丞相以考制度事奏闻。命太常卿采诗陈 

之,以观百姓之风俗。” ¨第 又《通典》卷五十四《礼》“巡狩”条:“天子乃令太师采人歌谣之诗,以乐播 

陈之,以观人风俗,以审其善恶。命典市之宫,陈百物之贵贱。以观人之所好恶。” ¨ 瑚顷’所记略同。 

可见,太常卿采诗是天子巡狩的一个重要环节。综合《大唐开元礼》、《通典》、《新唐书》的记载,可考 

知唐夭子巡狩的具体过程为:天子将巡狩,告于其方之州。将发,告于圆丘。出发前一Ei,皇帝斋。告吴天 

上帝、太庙、社稷。巡狩中具大驾卤簿。所过州、县,刺史、令候于境,通事舍人承制问高年,祭古帝王、名 

臣、烈士。既至,刺史、令奉见。明Ei,望于岳、镇、海、渎等。明Ei,乃肆觐。会之明Ei,考制度。太常卿采 

诗陈之,以观风俗。命市纳贾,以观民之好恶。考时月、定Ei、同律,观礼乐、制度、衣服,正之。 

可知,太常卿采诗是天子巡狩至某处所进行仪式中的一个必要环节。采诗的目的,是为了“观风俗”。 

从相关史料看,唐代在天子巡狩中,的确存在这种采诗活动。玄宗《幸并州制》:“朕顷自镐京…一-又眷 

彼晋阳,是称重镇,将陈诗以问俗,式安边而训武。虽来往祗供,颇有烦役,而国之大事,不可云 

劳。” H耥项 玄宗《北都巡狩制》:“朕爱自i奠l雒,有事省方。乘发生之和,因豫动之庆,将欲恤鳏寡,问老疾, 

陈诗展礼,黜幽陟明,使滞伏必申,微物咸遂。”[6](和顺 玄宗《幸凤泉汤诏》:“陈诗展义,问俗观风,乃王者之 

所务也。顷属农事皆隙,岁功有成……家给人足,谓之时迈,颇慰予怀。H[‘](脚 玄宗《幸并州推恩敕》:“朕 

躬承宝位,十有余年……今省俗观风,肆觐群后,陈诗纳贾,亲问百年。”[6](第弼埙’又《唐会要》卷二十七《行 

幸》:“开元五年正月十日,幸东都,右散骑常侍褚无量陈意见上表日:‘……又天子巡狩所至之处,命太师陈 

诗,以观人好恶,不敬不孝,削地黜爵,有功于人,加秩进赏。”I[7】 垮页) 

唐代天子巡狩中的太常卿采诗,实际上是一种复兴古代礼仪的行为。在先秦和汉代,天子巡狩以及在 

巡狩中采诗已经成为一种制度,唐代的太常卿采诗明显是对这种传统的继承。 

太常卿采诗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 

第一,太常卿所采诗歌多为大臣所创作,而非于民间采得。也就是说,如果在先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 

从民间采诗以观风俗的活动的话,那么到了唐代,这种活动仅仅保留了一个躯壳,演变为一种形式,它所具 

有的仅仅是上古帝王采诗以观风俗的象征意义,而不具有实际的意义。 

刘禹锡《太和戊申岁大有年诏赐百僚出城观秋稼谨书盛事以俟采诗者》云:“长安铜雀鸣,秋稼与云平。 

玉烛调寒暑。金风报顺成。川原呈上瑞,恩泽赐闲行。欲反重城掩,犹闻歌吹声。”。【8]‘ 自居易《大和 

戊申岁、大有年,诏赐百寮出城观稼,谨书盛事,以俟采诗》云:“清晨承诏命。丰岁阅田闾。膏雨抽苗足。凉 

风吐穗初。早禾黄错落,晚稻绿扶疏。好人诗家咏,宜令史馆书。散为万姓食,堆作九年储。莫道如云稼, 

今秋云不如!”… 瑚 这些诗歌很象是大臣为应对太常卿采诗的仪式而创作的。又杜光庭有《贺天贞军进 

嘉禾表》云:“臣窃仰瑞图,赓歌圣德,愿预采诗之录,思陪唐叔之篇。谨课《颂圣德嘉禾合穗》诗・曹避 

上。”[6 J(幂蛐 则《颂圣德嘉禾合穗》诗当是为太常卿采诗而刨作。 

48 

维普资讯

>唐代采诗制度殛其与元白新乐府创作的关系- 

这也可以在苏颁《封东岳朝觐颂(并序)》中得到证明。苏颈《封东岳朝觐颂(并序)》云:“帝日:‘吁! 

夫艰难系王业,休咎牵人事,况天监之,殊祥也,殊典也……汝作朕左右丞相,翳汝忠,益以嘉猷,补衮之阙, 

罔或怠。’遂宏天封,焕天章,篆介邱而旋德阳,大飨乎群方。程后代,美其律,声其实,坟作四而籍言七也。 

臣颓不敏,继伯夷之直清微太史之留滞,聆金奏同百兽之舞,振木铎采万人之诗,敢陈诗以颂日:‘天予圣兮 

天孙崇,登以封兮报以功……舜四朝而禹万国,莫之我京。” 【第搅 页’按:天子巡狩中的一个环节是望于 

岳、镇、海、渎,因此封东岳亦当是皇帝巡狩中的活动之一。在此次巡狩中,天子云:“汝作朕左右丞相,翳汝 

忠,益以嘉猷,补衮之阙”,为征求诗歌之意,而苏颂则“振木铎采万人之诗,敢陈诗以颂”,这可视为大臣的 

采诗行为。但从诗歌的内容看,此诗当为苏颞自己创作,而不是从民间采集的诗歌。因此,太常卿采诗仅 

仅是一种象征。 

第二,采诗活动中的诗歌为颂美之作,在意义上不当含有讽谏。正因为太常卿采诗仅仅是一种象征, 

这些诗歌是大臣所创作而非取自民间,因此可以推知,所采诗歌在内容上当为颂美之作。这从前引苏颈 

《封东岳朝觐颂(并序)》中的诗歌亦可得到证明。又张九龄《奉和圣制途次陕州作》:“驰道当河陕,陈诗问 

国风。川原三晋别,襟带两京同。后殿函关尽,前旌阙塞通。行看洛阳陌,光景丽天中。”_8 J(郓辨刚王维《和 

仆射晋公扈从温汤》:“天予幸新丰,旌旗渭水东。寒山天仗外,温谷幔城中。奠玉群仙座,焚香太乙宫。出 

游逢牧马,罢猎见非熊。上宰无为化,明时太古同。灵芝三秀紫,陈粟万箱红。王礼尊儒教,天兵小战功。 

谋犹归哲匠,词赋属文宗。司谏方无阙,陈诗且未工。长吟吉甫颂,朝夕仰清风。”_8 J(荆弼 杨巨源《春日奉 

献圣寿无疆词十首》:“代是文明昼,春当宴喜时。垆烟添柳重,宫漏出花迟。汉典方宽律,周官正采诗。碧 

宵传风吹,红旭在龙旗。造化膺神契,阳和沃圣思。无因随百兽,率舞奉丹墀。” 第删页 从这些诗歌之中, 

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太常卿所采诗歌的些许面目。 

第三,所采诗歌一部分可能用来人乐。太常卿采诗,其数量可能比较多,太常卿当选择其中一部分配 

乐演唱。太常卿主管朝廷礼乐,又称“乐卿”,故此项工作由他来负责,但具体的配乐工作可能由即精通音 

总之,太常卿采诗在唐代已经演变为一种形式,成为一种象征,已经失去了原本观风知政的意义。 

2.风俗使采诗 

唐代设有风俗使(又称“观风俗使”)的使职,风俗使负有采诗观风之责。《唐会要》卷七十七“观风俗 

使”条云:“观风俗使(自贞观八年以后不置)。贞观八年正月二十九日,诏日:‘昔者,明王之御天下也,内 

列公卿,允麓庶绩;外廷侯伯,司牧黎元。惟惧淳化未敷,名教或替,故有巡狩之典,黜陟幽明;行人之官,存 

省风俗。时雍之化,率由兹道。宜遣大使,分行四方,申谕朕心,延问疾苦,观风俗之得失,察政刑之苛弊, 

务尽使乎之旨,俾若朕亲觌焉。’于是分遣萧璃、李靖、杨恭仁、窦静、王琏、李大亮、刘德威、皇甫无逸、韦挺、 

李袭誉、张亮、杜正伦、赵宏智等,巡省天下。” ¨ “ 据此可知,在贞观八年(634)正月,朝廷曾派遣萧璃、 

李靖、杨恭仁、窦静等人充任观风俗使,分遣四方,延问疾苦,观风俗之得失,察政刑之苛弊。 

那么,风俗使是否负有采诗之责呢?他们是否真正进行过采诗活动呢?敦煌文献为我们提供了风俗 

使采诗的明确证据。敦煌文献《沙州都督府图经》(伯2005号)云: 

文/教,栽构明堂;八窗四闼,上圆下方;多士济济,/流水洋洋;明堂之兴,百工时揆;庶人子来,口 

皇清之;穆穆帝子./圣母生之;浩浩海渎,/神皇平之;福兮桔兮,在/圣母兮,在/神皇兮。/ 

皇异玉京;如丧其考,人不聊生;装徐作/璺(蒙),淮海波惊;皇皇神母,定从服/横;绥以大德,成以 

往(佳)兵;神谋独运’/天鉴孔明,危邦栽静;乱俗还平。河/图洛书,龟背龙胸;/圣母临人,永昌帝 

神荐趾,膺轧之统。;得神之经,子来之作;不/日而成,不得有得非名,如天之寿,于万/新龄;黄山海 

49 

维普资讯

四雹圈’ 。 

> 

赐以惟良,既抚既育,或引/或将;昔糜单挎,今日重裳;眷兰/秋菊,无绝斯芳。/ 

右唐栽初元年四月,风俗使于百/姓间采得前件歌谣,具状上讫。[9]( 

此材料非常重要,它可以说明下列问题: 

第一,除太常卿采诗之外,唐代还存在风俗使或称观风俗使采诗。李峤《大周降禅碑》云:“远安迩肃, 

地平天成,玉律调年,珠囊叶纪,栖京坻于陇亩,逸马牛于衢路。茕嫠蒙饩,班白不提,阊阎无犬吠之惊,风 

俗有鹑成之暇。原隰驱轺之使,采诗听歌;蕾畲植杖之翁,击壤鼓腹。” ‘第踟页 此两节材料可lJ:,-rr相印证, 

李峤《大周降禅碑》中所说的“原隰驱轺之使,采诗听歌”,当系风俗使。参之敦煌文献,李峤所说言之不虚。 

第二,观风俗使的存在时间最晚到武后载初元年(689)。此可证明《唐会要》所记观风俗使自贞观八年 

(634)以后不置的说法是错误的。 

第三,风俗使是从民间而不是从官吏中采集诗歌,这和太常卿采诗相比,是更接近原始意义的采诗活 

动。从此节材料看,尽管它采用了四言体,尽管其内容是歌颂武后的,但它站的是民间角度,具有一定的平 

民立场。如“昔年寇盗,禾麦调(凋)伤;四人扰扰,百姓遑遑;圣人哀念,赐以惟良,既抚既育,或引或将;昔 

糜单栲,今日重裳;春兰秋菊,无绝斯芳”一节,分明是百姓口吻。篇末云“风俗使于百姓间采得前件歌谣”, 

已可以证明它来自于民间。 

第四,风俗使所采的诗歌可能是入乐的。所谓“风俗使于百姓间采得前件歌谣”云云,证明歌词和音乐 

形式(当是徒歌)可能是同时采集的。 

从以上材料可以证明,在唐代,的确有采诗活动存在。太常卿是从官吏中采集诗歌,然后再从中选择, 

配以音乐,在朝廷演唱。风俗使则是从民间直接采诗,以起到真正意义上的观风俗的作用。两种不同形式 

的采诗活动,目的不同,方式也不同,这决定了他们所采集诗歌的内容也不同。太常卿所采集的当多是典 

雅的颂美之作,而风俗使所采集的则更多地带有民间色彩。 

以上证明初唐存在采诗制度,那么,盛唐和中晚唐是否有采诗官和采诗制度呢? 

从有关材料看,盛唐和中晚唐似亦有采诗制度。在中晚唐,许多诗人写诗之后,都希望有采诗官将自 

己的诗歌采集到朝廷,这说明当时可能有专门负责采诗的官职。孟郊《读张碧集》:“先生今复生,斯文信难 

缺。下笔证兴亡,陈词备风骨。高秋数奏琴,澄潭一轮月。谁作采诗官。忍之不挥发。”[8】( 顶 皮日休《奉 

和鲁望樵人十咏・樵歌》:“此曲太古音,由来无管奏。多云采樵乐,或说林泉候。一唱凝闲云,再谣悲顾 

兽。若遇采诗人,无辞收鄙陋。”_8 J(射埘 陆龟蒙《南泾渔父》:“吾嘉渔父旨,雅叶贤哲操。倘遇采诗官,斯 

文诚敢告。” J(郸 剐唐彦谦《和陶渊明贫士诗》:“作诗劳邻曲,有倡谁与酬。亦无采诗者,此修何可 

修。” H鼾柏虫’这说明在初唐之后的某些时期,可能存在采诗活动。 

些文章也提到采诗官,从中依稀可以看到采诗者的影子。如梁肃《贺苏常二孙使君邻郡诗序》:“肃 

尝辱二公之眷,谨序篇首,庶采诗者得之,陈于太师,以知吴风。”_6】(第伽 武元衡《刘商郎中集序》:“子与司 

空严公,亲结义深,相与编葺,恨不得继采诗之末,播于乐章,且传诸名士,庶几不朽。”[6】 啪 庾承宣《李 

公--kH慰思述》:“乃编邦人之咏,系于篇朱,'俾采诗之官,得以荐馨香云。”[6】(第配“ 王起《振木铎赋》:“国家 

敷文教,布时令。爰振铎于九衙,将采诗于万姓。上立其典,将兴咏之必闻i下听其音,知从谏而则 

圣。” 白居易《序洛诗》:“故集洛诗,别为序引;不独记东都履道里有闲居泰适之叟,亦欲知皇唐大 

和岁,有理世安乐之音。集而序之,以俟夫采诗者。”…(第 秦璃《柏梁体状云门山物序》:“状比也,比与。 

释氏有药草谕品,诗家则六义之一焉。义取睹物临事,君子早辨,不当有似是而非。采诗之官,可得而补缺 

矣!” 6 J(聊盯顺 这些材料说明,初唐之后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采诗活动。 

尽管如此,因为诗意和文意模糊不清,采诗官所指为何已难以确定(推测当系太常卿采诗),盛唐和中 

晚唐是否有采诗官和采诗活动尚需要更多的材料证明。本文确定在初唐存在两种形式的采诗制度,推测 

采诗制度在盛唐和中晚唐的某些时期可能偶尔实施过,其详细情况尚待详考。 

so . 

维普资讯

>唐代采诗制度及其与元白新乐府创作的关系I 

以上证明在唐代有两种形式的采诗活动,在两种采诗活动中,以风俗使采诗更具有观风知政的意义, 

而太常卿采诗仅仅具有形式上的意义。弄清楚唐代的采诗活动,对理解元白的新乐府创作有深远意义。 

1.元白新乐府创作的背景 

元和四年(809),元稹受李绅创作新乐府的影响,写了12首和诗,从而开始了新乐府诗的创作。白居易元和 

三年(8o8)至五年(81O)授左拾遗,在此期间,f也创作了《新乐府》等大量的讽喻诗。这就是元白新乐府诗。 

本文认为,元白创作新乐府,其直接的背景是初唐即存在采诗制度,而白居易则呼吁在中唐恢复这个制度。 

众所周知,要实现新乐府的讽谏作用,新乐府就必须为朝廷所知。而采诗制度是新乐府上达朝廷的重要 

渠道和重要方式。只有存在一个顺畅合理的采诗制度,才能保证新乐府为朝廷所知,从而实现其讽谏作用。 

那么,唐代的采诗活动是否是一种贯穿始终的经常性的活动呢?通过上文可知,文献只能证明在初唐 

曾经存在采诗活动,盛唐特别是盛唐之后是否存在采诗活动尚待新的文献出现。从现存的文献看,盛唐和 

盛唐之后真正意义上的采诗活动似已不存。此可从自居易《采诗官》一诗得到证明。白居易在《采诗官》中 

说得很清楚:“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也就是说,自居易认为,自周至隋,采诗官不置,因此百 

弊丛生。那么唐代如何呢?自居易未明言,但从诗中可以作这样的推测:第一,自居易知道唐代曾经设有 

采诗的官职,即前述之风俗使,因此自居易不说唐代无采诗之官,而只说隋代之前不设。第二,在自居易生 

活的中唐,采诗活动已经停止,因此他呼吁恢复采诗官的设置,以达到开壅蔽、达人情、求讽刺的目的。 

自居易要求的,是恢复初唐的采诗制度,而不是先秦的采诗制度。这在他的其他文章中亦反复言之。 

如白居易《进士策问五道》(第三道):“问:……今有司欲请于上,遣观风之使,复采诗之官,俾无远迩,无美 

刺,日采于下,岁闻于上;以副我一人忧万人之旨。”… 顷’联系上文的考证,可知此文中的“遣观风之使, 

复采诗之官”显然指的是观风俗使,因为观风俗使负有采诗之责。这也说明白居易所力图恢复的是初唐的 

观风俗使采诗的制度。 

此亦可在白居易的《策林》中得到证明。在《策林》之“采诗,以补察时政”条中,自居易又一次提出“选 

观风之使,建采诗之官”的建议,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王政之得失,由斯而闻也;人情之哀乐,由斯而知也。 

然后君臣亲览而斟酌焉,政之废者修之,阙者补之,人之忧者乐之,劳者逸之”。¨jf ”顺 。 

因此,恢复初唐的采诗制度,既是自居易在新乐府诗中提出的要求,又是实现他新乐府讽谏作用的条 

件。自居易创作新乐府的背景,就是初唐曾经存在的风俗使采诗制度,而他要恢复的正是这个制度。 

2。元白新乐府创作的目的 

元白创作新乐府,其目的在于讽谏,在于补察时政。但其中尚有许多问题未能很好的解决。正如吴相 

洲先生所提出的:“元白诗派是针对什么进行新乐府创作的?‘补察时政’为什么非要采用乐府的形式,特 

别是新乐府的形式?…-一显然,其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部探讨。” 。。 … 

元白创作新乐府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补察时政,但我们应该认真探讨的是,新乐府补察时政的目的是通 

过怎样的渠道实现的。如果没有一个顺畅的合理的渠道和机制,元白即使创作了新乐府也达不到补察时 

政的目的。所以,尽管补察时政是元白创作新乐府的最终目的,但在元白新乐府和补察时政之间还是有几 

个环节需要探究清楚。 

本文认为,元白创作新乐府辞的目的,是让这些歌词被风俗使采集到朝廷。自居易创作新乐府,他希 

望的是这些诗歌被风俗使所采集。风俗使把这些在民间传唱的诗歌献给朝廷,使朝廷了解到民间的(其实 

是自居易的)呼声,达到补察时政的目的。自居易《新乐府序》云: 

其辞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戒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 

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 ’ 

此《新乐府序》说得已经非常明白,自居易的意思是说,他创作的新乐府“其辞旨而径”,因此容易理解, 

便于流传。“其体顺而肆”,则很容易被演唱。 

实际上,当自居易为朝廷创作歌词时,虽然这些歌词很容易被皇帝听到,但他并没有创作新乐府,而是 

马上换了一副笔调,他写出的同样是歌功颂德和流连光景之作。白居易在元和二年(807)曾为朝廷撰写 

5 1 

维普资讯

圈豳圈 

> 

《太平乐词》二首、《小曲新词》二首、《闺怨词》三首,注云:“已下七首在翰林院时奉敕撰进”。这些诗歌在 

内容上是颂圣的,不含丝毫讽谏,在形式上采用齐言,风格则庄重典雅,与其新乐府区别明显。显然,因为 

这是在朝廷演唱的歌词(这七首诗仅仅是献给朝廷的歌词,并没有文献证明它们曾人乐歌唱),所以自居易 

要换一种笔法来写。而新乐府是要流传到民间的,故而采用的是另外的笔调。白居易自己对新乐府词和 

朝廷演唱的歌词是分的非常清楚的。 

3.元白新乐府是否人乐 . 

关于元白新乐府是否入乐的问题,学术界尚存在很大的争论,元白新乐府是否入乐,是一个需要澄清 

的问题。 

本文在上面探讨了元白新乐府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元白新乐府创作的背 

景是唐代的风俗使采诗制度,他们一方面希望尽快恢复初唐风俗使采诗的制度,另一方面则希望自己的新 

乐府在民间广泛传唱,最终被采集到朝廷,从而实现其讽谏的目的。 

元白的这个目的得以实现,至少需要两个条件: 

第一,他们的新乐府要得到民间的喜爱,并在民间人乐演唱(如演唱,其形式可能是徒歌)。 

第二,有风俗使把这些新乐府采集到朝廷。 

必须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新乐府才有可能进入朝廷,被朝廷演唱,从而实现元白的创作目的。缺少 

任何一个条件,新乐府都不能进入朝廷。 

尽管元白为实现这个目的作出了自己的努力,他们一方面把这些诗歌写得通俗易解,一方面在形式上 

尽量采用杂言的形式以方便入乐。但他们的愿望却并没有实现。且不说是否有风俗使来采集这些乐府 

诗,单是在民间传唱这一点就没有实现。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朱闻而谤已 

成”,… 哟 可知他的讽谏的目的没有达到。白居易又说人们喜欢的“杂律诗”与《长恨歌》,其余则都不 

为人所重。此为夫子自道,当属可信。又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乐天《秦中吟》、《贺雨》讽谕等篇,时人罕 

能知者。”…“鄹堋’则白居易之讽谕诗不为当时人所知,当是无可怀疑的。 

此亦可在自居易的诗中找到证据。自居易在《寄唐生》中谈到自己的新乐府时说:“惟歌生民病,愿得 

夭子知。未得天子知,甘受时人嗤。”… ”则又《伤唐衢》云:“遂作秦中吟,一吟悲一事。贵人皆怪怒,闲人 

亦非訾。天高未及闻,荆棘生满地。”… 

也就是说,自居易的新乐府既没有在民间人乐或以徒歌的形式流传和传唱,也未能在朝廷配乐演唱。 

因此,本文认为,元白新乐府是未曾在朝廷人乐演唱的。 

综上,本文对唐代的采诗进行了考察,本文认为在唐代存在太常卿采诗和风俗使采诗两种形式,唐代 

无采诗的说法不确。推测在盛唐和中晚唐的某些时期亦可能存在太常卿采诗的制度。采诗制度和元白新 

乐府创作关系密切,元白创作新乐府的直接背景是初唐即已存在的采诗制度,白居易希望恢复初唐的采诗 

制度,以使其新乐府为朝廷所采集,从而起到讽谏的作用。但元白新乐府既没有在民间以徒歌的形式流传 

和传唱,也没有在朝廷配乐演唱,因此元白新乐府在当时未曾人乐。 

参考文献: 

[1]自居易.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任半塘.唐声诗(上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大唐开元礼[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5]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6]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8]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幽 

[9]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 

[10]吴相洲.论元白新乐府创作与歌诗传唱的关系[A].唐诗十三论[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11]元稹.元稹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 

[12]左汉林.求学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刘遗兴) 

52 

2024年5月12日发(作者:浦代卉)

维普资讯

唐代采诗制度及其与元自新乐府创作的关系 

左汉林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唐代存在太常卿采诗和风俗使采诗两种形式的采诗活动,盛唐和中晚唐可能也存在太常卿采诗制度, 

唐无采诗之说不确 元白创作新乐府,其直接背景即是初唐既已存在的采诗制度,白居易希望在中唐恢复采 

诗制度,以使其新乐府在流传到民间后为朝廷所采集,从而起到讽谏的作用。但元白新乐府最终未曾入乐。 

关键词:唐代;采诗制度;白居易;元稹;新乐府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839(2006)06-0047-06 

。。 | I  “。 4 。 | 。 

0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m Collection System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New Conservatory Created | 

0 by Yuan Zhen and Bai Ju-yi 

ZU0 Han 1i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Literatur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P.R.China) 

Abstract:There were two types of poem collection activities in the Tang Dynasty:the poem collection by 

the Taichang Minister,and that by the custom envoy,The system of the poem collection by the Taichang 

Minister might also be available in the prosperous and the mid—term periods in the Tang yDnasty.So it is 

not accurate to say that there was no poem collection in the Tang yDnasty.Yuan Zhen and Bai Ju—yi cre—j l 

ated the new conservatory l whose predecessor is the poem collection system beginning in the early Tang-a 

Dynasty。Bai Ju—yi expected that the poem collection system should be restored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i 

the Tang Dynasty l SO that his new musical works might became populra among the people。and finally| 

would be collected by the court.These poems would play the role of ermonstrating with the rulers by clev— 

er naalogy.The new conservatory created by Yuan Zhen and Bai Ju—yi was not covered in the musical 

, .

繁誊 

P 000 ・ 麓 

Key words the Tang Dynasty poem collection system;Bai Ju—yi Yuan Zhen new conservatory |3| 

毫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采诗的制度,从西周开始,采诗活动可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程度地得到实施。 

自居易《采诗官》诗云:“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郊庙登歌赞君美,乐府艳词悦君意。若求兴谕 

收稿日期:2006—03~15 

作者简介:左汉林(1968-),男,河北保定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唐代文学和唐代音乐史研究。 

7l 

维普资讯

E盘譬_囝_l豳蕾20拳0e牡 ̄叠¥科e拳m般 

’: > . 

规刺言,万句千章无~字。”…‘第帅 论者多据此认为,唐代已不存在采诗官和采诗制度。如任半塘先生就 

说:“汉、魏、六朝皆有乐府机构,当时统治者皆曾对民间采诗,或采曲,或采谣;惟至唐代,虽有太常寺之大 

乐署及内外教坊,却未见立有采诗之制度,或何时曾采诗谣之史实。”[2](私埔 那么,在唐代是否存在采诗制 

度呢?是否如任半塘先生所说,不仅“未见立有采诗之制度”,而且未见“何时曾采诗谣之史实”呢?经过对 

有关材料的梳理,笔者发现,唐代是存在采诗制度的,并且唐代的采诗制度与元白新乐府关系密切。 

唐代的采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太常寺的太常卿采诗,一种是风俗使采诗。 

1.太常卿采诗 

在唐代,当天子巡狩时,太常卿负有采诗之责。据《新唐书》卷十四《礼乐志》: 

天子将巡狩……会之明日,考制度。太常卿采诗陈之,以观风俗。命市纳贯,以观民之 

好恶。[’](|I螂葺) ’ 

这段材料说明,在天子巡狩的过程中,太常卿是负责采诗的。《大唐开元礼》云:“朝觐之明Ei,左右丞 

相以考制度事奏闻。命太常卿采诗陈之,以观百姓之风俗。命市纳贾,以观百姓之所好恶。”[4](第3勰页 《通 

典》卷一百十八《礼》“皇帝巡狩告圜丘”条云:“朝觐之明日,左右丞相以考制度事奏闻。命太常卿采诗陈 

之,以观百姓之风俗。” ¨第 又《通典》卷五十四《礼》“巡狩”条:“天子乃令太师采人歌谣之诗,以乐播 

陈之,以观人风俗,以审其善恶。命典市之宫,陈百物之贵贱。以观人之所好恶。” ¨ 瑚顷’所记略同。 

可见,太常卿采诗是天子巡狩的一个重要环节。综合《大唐开元礼》、《通典》、《新唐书》的记载,可考 

知唐夭子巡狩的具体过程为:天子将巡狩,告于其方之州。将发,告于圆丘。出发前一Ei,皇帝斋。告吴天 

上帝、太庙、社稷。巡狩中具大驾卤簿。所过州、县,刺史、令候于境,通事舍人承制问高年,祭古帝王、名 

臣、烈士。既至,刺史、令奉见。明Ei,望于岳、镇、海、渎等。明Ei,乃肆觐。会之明Ei,考制度。太常卿采 

诗陈之,以观风俗。命市纳贾,以观民之好恶。考时月、定Ei、同律,观礼乐、制度、衣服,正之。 

可知,太常卿采诗是天子巡狩至某处所进行仪式中的一个必要环节。采诗的目的,是为了“观风俗”。 

从相关史料看,唐代在天子巡狩中,的确存在这种采诗活动。玄宗《幸并州制》:“朕顷自镐京…一-又眷 

彼晋阳,是称重镇,将陈诗以问俗,式安边而训武。虽来往祗供,颇有烦役,而国之大事,不可云 

劳。” H耥项 玄宗《北都巡狩制》:“朕爱自i奠l雒,有事省方。乘发生之和,因豫动之庆,将欲恤鳏寡,问老疾, 

陈诗展礼,黜幽陟明,使滞伏必申,微物咸遂。”[6](和顺 玄宗《幸凤泉汤诏》:“陈诗展义,问俗观风,乃王者之 

所务也。顷属农事皆隙,岁功有成……家给人足,谓之时迈,颇慰予怀。H[‘](脚 玄宗《幸并州推恩敕》:“朕 

躬承宝位,十有余年……今省俗观风,肆觐群后,陈诗纳贾,亲问百年。”[6](第弼埙’又《唐会要》卷二十七《行 

幸》:“开元五年正月十日,幸东都,右散骑常侍褚无量陈意见上表日:‘……又天子巡狩所至之处,命太师陈 

诗,以观人好恶,不敬不孝,削地黜爵,有功于人,加秩进赏。”I[7】 垮页) 

唐代天子巡狩中的太常卿采诗,实际上是一种复兴古代礼仪的行为。在先秦和汉代,天子巡狩以及在 

巡狩中采诗已经成为一种制度,唐代的太常卿采诗明显是对这种传统的继承。 

太常卿采诗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 

第一,太常卿所采诗歌多为大臣所创作,而非于民间采得。也就是说,如果在先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 

从民间采诗以观风俗的活动的话,那么到了唐代,这种活动仅仅保留了一个躯壳,演变为一种形式,它所具 

有的仅仅是上古帝王采诗以观风俗的象征意义,而不具有实际的意义。 

刘禹锡《太和戊申岁大有年诏赐百僚出城观秋稼谨书盛事以俟采诗者》云:“长安铜雀鸣,秋稼与云平。 

玉烛调寒暑。金风报顺成。川原呈上瑞,恩泽赐闲行。欲反重城掩,犹闻歌吹声。”。【8]‘ 自居易《大和 

戊申岁、大有年,诏赐百寮出城观稼,谨书盛事,以俟采诗》云:“清晨承诏命。丰岁阅田闾。膏雨抽苗足。凉 

风吐穗初。早禾黄错落,晚稻绿扶疏。好人诗家咏,宜令史馆书。散为万姓食,堆作九年储。莫道如云稼, 

今秋云不如!”… 瑚 这些诗歌很象是大臣为应对太常卿采诗的仪式而创作的。又杜光庭有《贺天贞军进 

嘉禾表》云:“臣窃仰瑞图,赓歌圣德,愿预采诗之录,思陪唐叔之篇。谨课《颂圣德嘉禾合穗》诗・曹避 

上。”[6 J(幂蛐 则《颂圣德嘉禾合穗》诗当是为太常卿采诗而刨作。 

48 

维普资讯

>唐代采诗制度殛其与元白新乐府创作的关系- 

这也可以在苏颁《封东岳朝觐颂(并序)》中得到证明。苏颈《封东岳朝觐颂(并序)》云:“帝日:‘吁! 

夫艰难系王业,休咎牵人事,况天监之,殊祥也,殊典也……汝作朕左右丞相,翳汝忠,益以嘉猷,补衮之阙, 

罔或怠。’遂宏天封,焕天章,篆介邱而旋德阳,大飨乎群方。程后代,美其律,声其实,坟作四而籍言七也。 

臣颓不敏,继伯夷之直清微太史之留滞,聆金奏同百兽之舞,振木铎采万人之诗,敢陈诗以颂日:‘天予圣兮 

天孙崇,登以封兮报以功……舜四朝而禹万国,莫之我京。” 【第搅 页’按:天子巡狩中的一个环节是望于 

岳、镇、海、渎,因此封东岳亦当是皇帝巡狩中的活动之一。在此次巡狩中,天子云:“汝作朕左右丞相,翳汝 

忠,益以嘉猷,补衮之阙”,为征求诗歌之意,而苏颂则“振木铎采万人之诗,敢陈诗以颂”,这可视为大臣的 

采诗行为。但从诗歌的内容看,此诗当为苏颞自己创作,而不是从民间采集的诗歌。因此,太常卿采诗仅 

仅是一种象征。 

第二,采诗活动中的诗歌为颂美之作,在意义上不当含有讽谏。正因为太常卿采诗仅仅是一种象征, 

这些诗歌是大臣所创作而非取自民间,因此可以推知,所采诗歌在内容上当为颂美之作。这从前引苏颈 

《封东岳朝觐颂(并序)》中的诗歌亦可得到证明。又张九龄《奉和圣制途次陕州作》:“驰道当河陕,陈诗问 

国风。川原三晋别,襟带两京同。后殿函关尽,前旌阙塞通。行看洛阳陌,光景丽天中。”_8 J(郓辨刚王维《和 

仆射晋公扈从温汤》:“天予幸新丰,旌旗渭水东。寒山天仗外,温谷幔城中。奠玉群仙座,焚香太乙宫。出 

游逢牧马,罢猎见非熊。上宰无为化,明时太古同。灵芝三秀紫,陈粟万箱红。王礼尊儒教,天兵小战功。 

谋犹归哲匠,词赋属文宗。司谏方无阙,陈诗且未工。长吟吉甫颂,朝夕仰清风。”_8 J(荆弼 杨巨源《春日奉 

献圣寿无疆词十首》:“代是文明昼,春当宴喜时。垆烟添柳重,宫漏出花迟。汉典方宽律,周官正采诗。碧 

宵传风吹,红旭在龙旗。造化膺神契,阳和沃圣思。无因随百兽,率舞奉丹墀。” 第删页 从这些诗歌之中, 

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太常卿所采诗歌的些许面目。 

第三,所采诗歌一部分可能用来人乐。太常卿采诗,其数量可能比较多,太常卿当选择其中一部分配 

乐演唱。太常卿主管朝廷礼乐,又称“乐卿”,故此项工作由他来负责,但具体的配乐工作可能由即精通音 

总之,太常卿采诗在唐代已经演变为一种形式,成为一种象征,已经失去了原本观风知政的意义。 

2.风俗使采诗 

唐代设有风俗使(又称“观风俗使”)的使职,风俗使负有采诗观风之责。《唐会要》卷七十七“观风俗 

使”条云:“观风俗使(自贞观八年以后不置)。贞观八年正月二十九日,诏日:‘昔者,明王之御天下也,内 

列公卿,允麓庶绩;外廷侯伯,司牧黎元。惟惧淳化未敷,名教或替,故有巡狩之典,黜陟幽明;行人之官,存 

省风俗。时雍之化,率由兹道。宜遣大使,分行四方,申谕朕心,延问疾苦,观风俗之得失,察政刑之苛弊, 

务尽使乎之旨,俾若朕亲觌焉。’于是分遣萧璃、李靖、杨恭仁、窦静、王琏、李大亮、刘德威、皇甫无逸、韦挺、 

李袭誉、张亮、杜正伦、赵宏智等,巡省天下。” ¨ “ 据此可知,在贞观八年(634)正月,朝廷曾派遣萧璃、 

李靖、杨恭仁、窦静等人充任观风俗使,分遣四方,延问疾苦,观风俗之得失,察政刑之苛弊。 

那么,风俗使是否负有采诗之责呢?他们是否真正进行过采诗活动呢?敦煌文献为我们提供了风俗 

使采诗的明确证据。敦煌文献《沙州都督府图经》(伯2005号)云: 

文/教,栽构明堂;八窗四闼,上圆下方;多士济济,/流水洋洋;明堂之兴,百工时揆;庶人子来,口 

皇清之;穆穆帝子./圣母生之;浩浩海渎,/神皇平之;福兮桔兮,在/圣母兮,在/神皇兮。/ 

皇异玉京;如丧其考,人不聊生;装徐作/璺(蒙),淮海波惊;皇皇神母,定从服/横;绥以大德,成以 

往(佳)兵;神谋独运’/天鉴孔明,危邦栽静;乱俗还平。河/图洛书,龟背龙胸;/圣母临人,永昌帝 

神荐趾,膺轧之统。;得神之经,子来之作;不/日而成,不得有得非名,如天之寿,于万/新龄;黄山海 

49 

维普资讯

四雹圈’ 。 

> 

赐以惟良,既抚既育,或引/或将;昔糜单挎,今日重裳;眷兰/秋菊,无绝斯芳。/ 

右唐栽初元年四月,风俗使于百/姓间采得前件歌谣,具状上讫。[9]( 

此材料非常重要,它可以说明下列问题: 

第一,除太常卿采诗之外,唐代还存在风俗使或称观风俗使采诗。李峤《大周降禅碑》云:“远安迩肃, 

地平天成,玉律调年,珠囊叶纪,栖京坻于陇亩,逸马牛于衢路。茕嫠蒙饩,班白不提,阊阎无犬吠之惊,风 

俗有鹑成之暇。原隰驱轺之使,采诗听歌;蕾畲植杖之翁,击壤鼓腹。” ‘第踟页 此两节材料可lJ:,-rr相印证, 

李峤《大周降禅碑》中所说的“原隰驱轺之使,采诗听歌”,当系风俗使。参之敦煌文献,李峤所说言之不虚。 

第二,观风俗使的存在时间最晚到武后载初元年(689)。此可证明《唐会要》所记观风俗使自贞观八年 

(634)以后不置的说法是错误的。 

第三,风俗使是从民间而不是从官吏中采集诗歌,这和太常卿采诗相比,是更接近原始意义的采诗活 

动。从此节材料看,尽管它采用了四言体,尽管其内容是歌颂武后的,但它站的是民间角度,具有一定的平 

民立场。如“昔年寇盗,禾麦调(凋)伤;四人扰扰,百姓遑遑;圣人哀念,赐以惟良,既抚既育,或引或将;昔 

糜单栲,今日重裳;春兰秋菊,无绝斯芳”一节,分明是百姓口吻。篇末云“风俗使于百姓间采得前件歌谣”, 

已可以证明它来自于民间。 

第四,风俗使所采的诗歌可能是入乐的。所谓“风俗使于百姓间采得前件歌谣”云云,证明歌词和音乐 

形式(当是徒歌)可能是同时采集的。 

从以上材料可以证明,在唐代,的确有采诗活动存在。太常卿是从官吏中采集诗歌,然后再从中选择, 

配以音乐,在朝廷演唱。风俗使则是从民间直接采诗,以起到真正意义上的观风俗的作用。两种不同形式 

的采诗活动,目的不同,方式也不同,这决定了他们所采集诗歌的内容也不同。太常卿所采集的当多是典 

雅的颂美之作,而风俗使所采集的则更多地带有民间色彩。 

以上证明初唐存在采诗制度,那么,盛唐和中晚唐是否有采诗官和采诗制度呢? 

从有关材料看,盛唐和中晚唐似亦有采诗制度。在中晚唐,许多诗人写诗之后,都希望有采诗官将自 

己的诗歌采集到朝廷,这说明当时可能有专门负责采诗的官职。孟郊《读张碧集》:“先生今复生,斯文信难 

缺。下笔证兴亡,陈词备风骨。高秋数奏琴,澄潭一轮月。谁作采诗官。忍之不挥发。”[8】( 顶 皮日休《奉 

和鲁望樵人十咏・樵歌》:“此曲太古音,由来无管奏。多云采樵乐,或说林泉候。一唱凝闲云,再谣悲顾 

兽。若遇采诗人,无辞收鄙陋。”_8 J(射埘 陆龟蒙《南泾渔父》:“吾嘉渔父旨,雅叶贤哲操。倘遇采诗官,斯 

文诚敢告。” J(郸 剐唐彦谦《和陶渊明贫士诗》:“作诗劳邻曲,有倡谁与酬。亦无采诗者,此修何可 

修。” H鼾柏虫’这说明在初唐之后的某些时期,可能存在采诗活动。 

些文章也提到采诗官,从中依稀可以看到采诗者的影子。如梁肃《贺苏常二孙使君邻郡诗序》:“肃 

尝辱二公之眷,谨序篇首,庶采诗者得之,陈于太师,以知吴风。”_6】(第伽 武元衡《刘商郎中集序》:“子与司 

空严公,亲结义深,相与编葺,恨不得继采诗之末,播于乐章,且传诸名士,庶几不朽。”[6】 啪 庾承宣《李 

公--kH慰思述》:“乃编邦人之咏,系于篇朱,'俾采诗之官,得以荐馨香云。”[6】(第配“ 王起《振木铎赋》:“国家 

敷文教,布时令。爰振铎于九衙,将采诗于万姓。上立其典,将兴咏之必闻i下听其音,知从谏而则 

圣。” 白居易《序洛诗》:“故集洛诗,别为序引;不独记东都履道里有闲居泰适之叟,亦欲知皇唐大 

和岁,有理世安乐之音。集而序之,以俟夫采诗者。”…(第 秦璃《柏梁体状云门山物序》:“状比也,比与。 

释氏有药草谕品,诗家则六义之一焉。义取睹物临事,君子早辨,不当有似是而非。采诗之官,可得而补缺 

矣!” 6 J(聊盯顺 这些材料说明,初唐之后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采诗活动。 

尽管如此,因为诗意和文意模糊不清,采诗官所指为何已难以确定(推测当系太常卿采诗),盛唐和中 

晚唐是否有采诗官和采诗活动尚需要更多的材料证明。本文确定在初唐存在两种形式的采诗制度,推测 

采诗制度在盛唐和中晚唐的某些时期可能偶尔实施过,其详细情况尚待详考。 

so . 

维普资讯

>唐代采诗制度及其与元白新乐府创作的关系I 

以上证明在唐代有两种形式的采诗活动,在两种采诗活动中,以风俗使采诗更具有观风知政的意义, 

而太常卿采诗仅仅具有形式上的意义。弄清楚唐代的采诗活动,对理解元白的新乐府创作有深远意义。 

1.元白新乐府创作的背景 

元和四年(809),元稹受李绅创作新乐府的影响,写了12首和诗,从而开始了新乐府诗的创作。白居易元和 

三年(8o8)至五年(81O)授左拾遗,在此期间,f也创作了《新乐府》等大量的讽喻诗。这就是元白新乐府诗。 

本文认为,元白创作新乐府,其直接的背景是初唐即存在采诗制度,而白居易则呼吁在中唐恢复这个制度。 

众所周知,要实现新乐府的讽谏作用,新乐府就必须为朝廷所知。而采诗制度是新乐府上达朝廷的重要 

渠道和重要方式。只有存在一个顺畅合理的采诗制度,才能保证新乐府为朝廷所知,从而实现其讽谏作用。 

那么,唐代的采诗活动是否是一种贯穿始终的经常性的活动呢?通过上文可知,文献只能证明在初唐 

曾经存在采诗活动,盛唐特别是盛唐之后是否存在采诗活动尚待新的文献出现。从现存的文献看,盛唐和 

盛唐之后真正意义上的采诗活动似已不存。此可从自居易《采诗官》一诗得到证明。白居易在《采诗官》中 

说得很清楚:“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也就是说,自居易认为,自周至隋,采诗官不置,因此百 

弊丛生。那么唐代如何呢?自居易未明言,但从诗中可以作这样的推测:第一,自居易知道唐代曾经设有 

采诗的官职,即前述之风俗使,因此自居易不说唐代无采诗之官,而只说隋代之前不设。第二,在自居易生 

活的中唐,采诗活动已经停止,因此他呼吁恢复采诗官的设置,以达到开壅蔽、达人情、求讽刺的目的。 

自居易要求的,是恢复初唐的采诗制度,而不是先秦的采诗制度。这在他的其他文章中亦反复言之。 

如白居易《进士策问五道》(第三道):“问:……今有司欲请于上,遣观风之使,复采诗之官,俾无远迩,无美 

刺,日采于下,岁闻于上;以副我一人忧万人之旨。”… 顷’联系上文的考证,可知此文中的“遣观风之使, 

复采诗之官”显然指的是观风俗使,因为观风俗使负有采诗之责。这也说明白居易所力图恢复的是初唐的 

观风俗使采诗的制度。 

此亦可在白居易的《策林》中得到证明。在《策林》之“采诗,以补察时政”条中,自居易又一次提出“选 

观风之使,建采诗之官”的建议,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王政之得失,由斯而闻也;人情之哀乐,由斯而知也。 

然后君臣亲览而斟酌焉,政之废者修之,阙者补之,人之忧者乐之,劳者逸之”。¨jf ”顺 。 

因此,恢复初唐的采诗制度,既是自居易在新乐府诗中提出的要求,又是实现他新乐府讽谏作用的条 

件。自居易创作新乐府的背景,就是初唐曾经存在的风俗使采诗制度,而他要恢复的正是这个制度。 

2。元白新乐府创作的目的 

元白创作新乐府,其目的在于讽谏,在于补察时政。但其中尚有许多问题未能很好的解决。正如吴相 

洲先生所提出的:“元白诗派是针对什么进行新乐府创作的?‘补察时政’为什么非要采用乐府的形式,特 

别是新乐府的形式?…-一显然,其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部探讨。” 。。 … 

元白创作新乐府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补察时政,但我们应该认真探讨的是,新乐府补察时政的目的是通 

过怎样的渠道实现的。如果没有一个顺畅的合理的渠道和机制,元白即使创作了新乐府也达不到补察时 

政的目的。所以,尽管补察时政是元白创作新乐府的最终目的,但在元白新乐府和补察时政之间还是有几 

个环节需要探究清楚。 

本文认为,元白创作新乐府辞的目的,是让这些歌词被风俗使采集到朝廷。自居易创作新乐府,他希 

望的是这些诗歌被风俗使所采集。风俗使把这些在民间传唱的诗歌献给朝廷,使朝廷了解到民间的(其实 

是自居易的)呼声,达到补察时政的目的。自居易《新乐府序》云: 

其辞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戒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 

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 ’ 

此《新乐府序》说得已经非常明白,自居易的意思是说,他创作的新乐府“其辞旨而径”,因此容易理解, 

便于流传。“其体顺而肆”,则很容易被演唱。 

实际上,当自居易为朝廷创作歌词时,虽然这些歌词很容易被皇帝听到,但他并没有创作新乐府,而是 

马上换了一副笔调,他写出的同样是歌功颂德和流连光景之作。白居易在元和二年(807)曾为朝廷撰写 

5 1 

维普资讯

圈豳圈 

> 

《太平乐词》二首、《小曲新词》二首、《闺怨词》三首,注云:“已下七首在翰林院时奉敕撰进”。这些诗歌在 

内容上是颂圣的,不含丝毫讽谏,在形式上采用齐言,风格则庄重典雅,与其新乐府区别明显。显然,因为 

这是在朝廷演唱的歌词(这七首诗仅仅是献给朝廷的歌词,并没有文献证明它们曾人乐歌唱),所以自居易 

要换一种笔法来写。而新乐府是要流传到民间的,故而采用的是另外的笔调。白居易自己对新乐府词和 

朝廷演唱的歌词是分的非常清楚的。 

3.元白新乐府是否人乐 . 

关于元白新乐府是否入乐的问题,学术界尚存在很大的争论,元白新乐府是否入乐,是一个需要澄清 

的问题。 

本文在上面探讨了元白新乐府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元白新乐府创作的背 

景是唐代的风俗使采诗制度,他们一方面希望尽快恢复初唐风俗使采诗的制度,另一方面则希望自己的新 

乐府在民间广泛传唱,最终被采集到朝廷,从而实现其讽谏的目的。 

元白的这个目的得以实现,至少需要两个条件: 

第一,他们的新乐府要得到民间的喜爱,并在民间人乐演唱(如演唱,其形式可能是徒歌)。 

第二,有风俗使把这些新乐府采集到朝廷。 

必须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新乐府才有可能进入朝廷,被朝廷演唱,从而实现元白的创作目的。缺少 

任何一个条件,新乐府都不能进入朝廷。 

尽管元白为实现这个目的作出了自己的努力,他们一方面把这些诗歌写得通俗易解,一方面在形式上 

尽量采用杂言的形式以方便入乐。但他们的愿望却并没有实现。且不说是否有风俗使来采集这些乐府 

诗,单是在民间传唱这一点就没有实现。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朱闻而谤已 

成”,… 哟 可知他的讽谏的目的没有达到。白居易又说人们喜欢的“杂律诗”与《长恨歌》,其余则都不 

为人所重。此为夫子自道,当属可信。又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乐天《秦中吟》、《贺雨》讽谕等篇,时人罕 

能知者。”…“鄹堋’则白居易之讽谕诗不为当时人所知,当是无可怀疑的。 

此亦可在自居易的诗中找到证据。自居易在《寄唐生》中谈到自己的新乐府时说:“惟歌生民病,愿得 

夭子知。未得天子知,甘受时人嗤。”… ”则又《伤唐衢》云:“遂作秦中吟,一吟悲一事。贵人皆怪怒,闲人 

亦非訾。天高未及闻,荆棘生满地。”… 

也就是说,自居易的新乐府既没有在民间人乐或以徒歌的形式流传和传唱,也未能在朝廷配乐演唱。 

因此,本文认为,元白新乐府是未曾在朝廷人乐演唱的。 

综上,本文对唐代的采诗进行了考察,本文认为在唐代存在太常卿采诗和风俗使采诗两种形式,唐代 

无采诗的说法不确。推测在盛唐和中晚唐的某些时期亦可能存在太常卿采诗的制度。采诗制度和元白新 

乐府创作关系密切,元白创作新乐府的直接背景是初唐即已存在的采诗制度,白居易希望恢复初唐的采诗 

制度,以使其新乐府为朝廷所采集,从而起到讽谏的作用。但元白新乐府既没有在民间以徒歌的形式流传 

和传唱,也没有在朝廷配乐演唱,因此元白新乐府在当时未曾人乐。 

参考文献: 

[1]自居易.自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任半塘.唐声诗(上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大唐开元礼[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5]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6]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8]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幽 

[9]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 

[10]吴相洲.论元白新乐府创作与歌诗传唱的关系[A].唐诗十三论[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11]元稹.元稹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 

[12]左汉林.求学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刘遗兴) 

52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