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将虎)
综合理论
课程教育研究
沙砾与珍珠
李兆琪
(长沙市南雅中学高1403班 湖南 长沙 410000)
【中图分类号】G63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235-01
有人说,在无尽的沙砾中,总会有闪光的珍珠。人们总是
会不断地关注珍珠的光芒,却忘了孕育它的沙砾。在我看来,
沙砾与珍珠,无异于平凡与伟大二词,但平凡亦伟大,伟大亦
平凡,不是吗?
神舟火箭——国人的骄傲,中国人变强大的标志之一。还
记得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时的举国欢庆,而宇航员杨利伟也自然
而然地成为了民族的英雄,他承载着全国人民的希望,成为了
中国第一个有机会接触太空的宇航员,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
与尊敬。那时,他是最闪耀的明珠。人们开始了解他的背景、
他的故事。他成为宇航员的成长经历和刻苦训练的故事被人们
激励自己的孩子,他真的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国
家的骄傲。
但我们去关注过神舟火箭的设计者吗?去了解过他们不断
探索、不断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故事吗?也许有,但不算多
吧。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
不仅有杨利伟的功劳,更多的应该
是其后方团队的呕心沥血、众志成城科技公关的结果。他们与
时间赛跑,争分夺秒;与生命赛跑,放弃了多少珍贵的、与亲
人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为了国家的强盛,他们几乎付出了一
切。你可以认为他们是沙砾,孕育出了神舟五号这颗明珠,造
就了杨利伟这位英雄,但你不能否认他们的作用,他们理应受
到尊重,理应得到承认和认可,这一点我们无法否认。
乔丹,篮球之神。篮球史上,也许没有人可以与他媲美、
与他平起平坐,他用炫丽的球技征服了观众,征服了对手,成
就了其球队的统治地位。也许,人们一提到公牛——乔丹所在
的球队,就会说乔丹,他是篮球界中一颗无比闪亮的珍珠,以
至于掩盖了对中其他队友的才华天赋。科尔,说出来没有多少
人知道,因为他的队友是乔丹。人们只记住了乔丹华丽的动作、
美如画面般的灌篮,却总会选择性遗忘这位赛场上总是老老实
实为乔丹抢板助攻的科尔。可又有谁知道,正是因为他稳健的
抢板和巧妙的传球,才成就了乔丹这颗璀璨的明珠;正是他那
一技技完美的绝杀进球,带领公牛一次又一次进入决赛,最后
在乔丹带领下接连夺冠,创造历史
。这样的人理应被敬仰,可
到最后,只有真正的球迷知道。
生活中,总会有许许多多的人们,他们勤勤恳恳、踏踏实
实地做事,却像普通的沙砾一样从不被人关注。人们或许只会
看到一些人表面的闪亮,却忽视那些平凡但默默无闻、坚持在
幕后的人们。即使是沙砾又如何?只要你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为自己而活,活出自信与精彩,必将和珍珠一样闪闪发光。俗
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迟早会有一天,你会受到尊敬,
你会被承认,因为有无数颗沙砾的锤炼,才有珍珠的闪光。
珍珠是沙砾哺育的,而沙砾亦是珍珠,他们都应被人爱戴、
被人承认。它们都会闪光,他们真应该被平等相待。
指导老师:马青。
以女性主义角度浅析《飘》与《风声鹤唳》中女主人公相似命运
崔玉玲 刘春艳 吴 妍
(沈阳化工大学 外语系 辽宁 沈阳 110142)
【摘要】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与林语堂的《风声鹤唳》中的女主人公都具有叛逆性格及反抗社会对女性束缚的勇敢行为,
两位女性在经历战争之后获得精神上的自我实现且达到在社会中的女性解放。本文以女性主义角度分析两者叛逆性格及勇敢行
为而形成的相似命运。
【关键词】《飘》 ;《风声鹤唳》 ;女性主义;相似命运
、2016年度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
【基金项目】
本文为省社科联2016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6lslktzi jyx-14)
目资助课题(W2016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235-02
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作为全球最畅销的小说之一,
遵守社会常规。
其主人公斯佳丽以她反叛的性格和勇敢的行为获得海内外学者
《飘》中的斯佳丽被母亲和黑妈妈植入传统观念,希望她
的关注。而林语堂作为作家、翻译家和哲学家,为中西文化交
能成为完美的南方女性的代表。然而,这个勇敢且叛逆的女孩
流做出巨大贡献,其作品《风声鹤唳》一经出版便得到广泛好
渴望反抗父权文化及传统
,同时采取自己的方法与社会规则斗
争。由于这种性格特点,斯佳丽的行为举止与传统和规则格格
评,女主人公梅玲的叛逆精神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小说中两
不入。“那双绿眼睛——爱动、任性、生气盎然——与她那端
位女性在经历战争之后获得精神上的自我实现且达到在社会中
庄的仪表截然不同,这幅举止是她母亲一贯的谆谆告诫和黑
的女性解放。因此,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两者相似命运。
妈妈的严厉管教强加于她的,只有那双眼睛才代表了她自己”
西蒙•德•波伏娃曾指出:“女人并不是生就得,而宁可
。斯佳丽具有反叛精神,且任由自己的意愿做事情,
说是逐渐形成的。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
(米歇尔1)
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的、
从不在意他人的感受。这使得她被代表传统与习俗的群体所批
判。尽管她的母亲与黑妈妈试图教育她遵守社会准则与规范,
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波伏娃100)。在美
但斯佳丽坚持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并且她憧憬自己的生活,
国历史中,南方人将家庭地位和优雅举止作为自身在社会中高
表达自身的想法:“我真受不了没完没了地装模作样…我就烦
贵地位的象征。南方的年轻女孩从小被教导规矩和礼仪,所有
人都接受且赞同这种女性形象,并以此作为南方的社会传统。
跟那些比我还无知的男人说什么,你真了不起!我就烦装着自
己什么也不懂,让男人告诉我,让他们自以为了不起”(米歇
因此,从女性主义观点来看,父权文化世代相传且长久压迫与
尔 65)。斯佳丽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但是与社会习俗
主导女性,从而造成女性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以及在经济上对男
和传统相违背。对于她来说,第一次婚姻是对阿希礼拒绝她而
性的依赖。波伏娃相信如果女性不想表现出古怪异常的话就要
235
课程教育研究
进行的报复。然而,她的丈夫在南北内战中去世了,这时作为
一个寡妇,斯佳丽又尝试摆脱一个寡妇应该听从的社会传统。
当意识到战争能改变南方传统时,她并不在乎战争会持续多久,
她只想摆脱传统束缚且需要自由,需要爱。表面上她优雅、迷
人,但是她是一位叛逆、勇敢且敢于反抗传统与社会礼仪、遵
从自己意愿且渴望自由的女性。
与斯佳丽相比,《风声鹤唳》中的梅玲并未生在富裕家庭
且经历过悲惨的童年。梅玲的父亲是一个罪孽深重的军阀,在
梅玲小时候抛弃了她和母亲。从小在贫困与艰苦的环境中长大,
梅玲意识到她必须要勇敢与坚强,她需要成为母亲精神上的
支撑。她“天性乐观,总是展望事情的光明面”(林语堂 73)。
母亲在世的时候,她过的很快乐,然而,母亲的去对她是巨大
的打击,支撑母亲的梦想突然消失。这时她开始了解贫穷也明
白了钱与幸福的紧密关系。为了生活,她开始向当地报社投稿,
以女性问题尤其是女性独立作为文章的主题。梅玲已经意识到
来自于男权社会和制度对女性的压迫,她采取这种方式让他人
听到自己的声音。这使得她摆脱社会束缚与传统规则,也标志
着对她所遭受的贫穷和悲惨生活的反抗。而当梅玲在博雅家避
难的时候,对博雅富裕的生活及传奇的家庭故事所深深吸引,
她坚信博雅能改变她的生活也能帮助她摆脱艰难处境。博雅也
对梅玲的“冒险感”(林语堂 75)和“天性自信、纯真、冲动”
(林语堂 76)所着迷。梅林迫切的想要改变生活,所以忽视了
他人的意见而采取了叛逆行为作为与现实的斗争。当时在中国,
梅林的行为是对女性的一种羞辱,然而她却当作让她摆脱苦难
的方式。但是,她的叛逆是对幸福以及平静生活的追求。
综合理论
斯佳丽与梅玲都是勇于反抗传统的叛逆女性,两者都具有
勇气改变生活现状且强烈渴望所期待的生活。她们的叛逆与倔
强构成了其迷人非凡的性格,也决定了她们与同时代的女性具
有不同的命运。
参考文献:
[1]林语堂.风声鹤唳[M].张振玉译. 沈阳:万卷出版社,
2013
[2]玛格丽特•米切尔.飘[M].齐俊伟译.呼和浩特:内
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3]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李强译.北京:西苑出
版社,2004
[4]Kim,Elaine H.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an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ing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5]Madsen,Deborah L. Feminist Theory and Literary
Practice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作者简介:
崔玉玲(1985.11-),沈阳化工大学外语系,助教,研究方向:
美国文学和比较文学;
刘春艳(1974.11-),沈阳化工大学外语系,副教授,研
究方向:美国文学及跨文化研究;
吴妍(1982.04-),沈阳化工大学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
英美文学和文学翻译。
浅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进行有效猜想
覃永平
(重庆市巫山县伍柏小学 重庆 404701)
【摘要】“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猜想,正是培养学生进行知
识再发现与再创造的开端。有些猜想虽然是不正确的,但都是经过学生的主动思考,都含有创新因子的存在,因此,猜想是培
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
【关键词】猜想;思维;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236-02
猜想,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侧和判断,包
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推断。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猜想
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
践知识的准备、积极的动机和良好的情感。一个孩子一旦在进
行某种猜想,他就把自己和问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的想知道
他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主动关心这个问题。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学生
合理的猜想融合了直觉思维、抽象思维、联想等要素,是较复
杂的思维过程。学生的有些猜想虽然是不正确的,但都是经过
学生的主动思考,都含有创新因子的存在,因此,猜想是培养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如何
运用猜想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全过程,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体会。
一、奠定猜想的基础
猜想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
思维冲突与再加工后形成的一种假设结论。猜想虽然有推测性,
其结论也不一定真,但猜想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建立在丰富
的实践经验和宽厚的知识积累基础上的,实践经验越丰富,知
识积累越宽厚,知识重组能力越强,猜想的有效性越高。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活动实际上是学生利用
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积极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的过
程
,猜想也不例外,猜想活动就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
经验,对要研究的问题经过思维的冲突与再加工活动,这
个活动过程中包括,“学生收集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信息
→将信息与猜想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
形成对研究问题的假设行性结论→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表达。”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所进行的猜想活动,是学生探究活动
的一个难点,因为猜想活动,是学生对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的加工应用,是的思维活动由具体向抽象的跨越。
如果学生对探究的问题缺少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支撑或完全
末知,只能凭空想象,那就很难提出合理的猜想,这时老师可
以确定,这个问题不适合学生现在进行探究。如果在探究活动
中学生对研究的问题一知半解,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
调动与这一问题想关知识和经验的支持,学生对有关问题的感
性认识和表象越丰富,已知的信息量越大,就能借助于判断和
推理在头脑中建构许多不同的解释模型,提出几种合理的猜想,
为后续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二、激发猜想兴趣
学生的心理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先决条件,兴趣是人的
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
时,他就会主动的、积极的、执着的去探究。同样,教师在引
导学生的猜想活动中,也要设法去激发学生对被猜想的问题产
生认知兴趣,让学生在猜想过程中体验到其中的乐趣。为此,
教师应设法通过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形境来激发学生的猜想兴
趣,让学生乐猜
。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贴近自身生活,生产实际的事实现
象,最新的科技成就以及自身课堂实验现象,有较浓厚的兴趣。
如在研究《溶解的快与慢》时,以在家里兑白糖水作为问题情
境,该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会对该问题产生了浓厚
的兴趣,从而纷纷进入猜想世界。又如,《象火箭哪样驱动小车》
236
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将虎)
综合理论
课程教育研究
沙砾与珍珠
李兆琪
(长沙市南雅中学高1403班 湖南 长沙 410000)
【中图分类号】G63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235-01
有人说,在无尽的沙砾中,总会有闪光的珍珠。人们总是
会不断地关注珍珠的光芒,却忘了孕育它的沙砾。在我看来,
沙砾与珍珠,无异于平凡与伟大二词,但平凡亦伟大,伟大亦
平凡,不是吗?
神舟火箭——国人的骄傲,中国人变强大的标志之一。还
记得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时的举国欢庆,而宇航员杨利伟也自然
而然地成为了民族的英雄,他承载着全国人民的希望,成为了
中国第一个有机会接触太空的宇航员,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
与尊敬。那时,他是最闪耀的明珠。人们开始了解他的背景、
他的故事。他成为宇航员的成长经历和刻苦训练的故事被人们
激励自己的孩子,他真的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国
家的骄傲。
但我们去关注过神舟火箭的设计者吗?去了解过他们不断
探索、不断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故事吗?也许有,但不算多
吧。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
不仅有杨利伟的功劳,更多的应该
是其后方团队的呕心沥血、众志成城科技公关的结果。他们与
时间赛跑,争分夺秒;与生命赛跑,放弃了多少珍贵的、与亲
人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为了国家的强盛,他们几乎付出了一
切。你可以认为他们是沙砾,孕育出了神舟五号这颗明珠,造
就了杨利伟这位英雄,但你不能否认他们的作用,他们理应受
到尊重,理应得到承认和认可,这一点我们无法否认。
乔丹,篮球之神。篮球史上,也许没有人可以与他媲美、
与他平起平坐,他用炫丽的球技征服了观众,征服了对手,成
就了其球队的统治地位。也许,人们一提到公牛——乔丹所在
的球队,就会说乔丹,他是篮球界中一颗无比闪亮的珍珠,以
至于掩盖了对中其他队友的才华天赋。科尔,说出来没有多少
人知道,因为他的队友是乔丹。人们只记住了乔丹华丽的动作、
美如画面般的灌篮,却总会选择性遗忘这位赛场上总是老老实
实为乔丹抢板助攻的科尔。可又有谁知道,正是因为他稳健的
抢板和巧妙的传球,才成就了乔丹这颗璀璨的明珠;正是他那
一技技完美的绝杀进球,带领公牛一次又一次进入决赛,最后
在乔丹带领下接连夺冠,创造历史
。这样的人理应被敬仰,可
到最后,只有真正的球迷知道。
生活中,总会有许许多多的人们,他们勤勤恳恳、踏踏实
实地做事,却像普通的沙砾一样从不被人关注。人们或许只会
看到一些人表面的闪亮,却忽视那些平凡但默默无闻、坚持在
幕后的人们。即使是沙砾又如何?只要你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为自己而活,活出自信与精彩,必将和珍珠一样闪闪发光。俗
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迟早会有一天,你会受到尊敬,
你会被承认,因为有无数颗沙砾的锤炼,才有珍珠的闪光。
珍珠是沙砾哺育的,而沙砾亦是珍珠,他们都应被人爱戴、
被人承认。它们都会闪光,他们真应该被平等相待。
指导老师:马青。
以女性主义角度浅析《飘》与《风声鹤唳》中女主人公相似命运
崔玉玲 刘春艳 吴 妍
(沈阳化工大学 外语系 辽宁 沈阳 110142)
【摘要】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与林语堂的《风声鹤唳》中的女主人公都具有叛逆性格及反抗社会对女性束缚的勇敢行为,
两位女性在经历战争之后获得精神上的自我实现且达到在社会中的女性解放。本文以女性主义角度分析两者叛逆性格及勇敢行
为而形成的相似命运。
【关键词】《飘》 ;《风声鹤唳》 ;女性主义;相似命运
、2016年度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
【基金项目】
本文为省社科联2016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6lslktzi jyx-14)
目资助课题(W2016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235-02
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作为全球最畅销的小说之一,
遵守社会常规。
其主人公斯佳丽以她反叛的性格和勇敢的行为获得海内外学者
《飘》中的斯佳丽被母亲和黑妈妈植入传统观念,希望她
的关注。而林语堂作为作家、翻译家和哲学家,为中西文化交
能成为完美的南方女性的代表。然而,这个勇敢且叛逆的女孩
流做出巨大贡献,其作品《风声鹤唳》一经出版便得到广泛好
渴望反抗父权文化及传统
,同时采取自己的方法与社会规则斗
争。由于这种性格特点,斯佳丽的行为举止与传统和规则格格
评,女主人公梅玲的叛逆精神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小说中两
不入。“那双绿眼睛——爱动、任性、生气盎然——与她那端
位女性在经历战争之后获得精神上的自我实现且达到在社会中
庄的仪表截然不同,这幅举止是她母亲一贯的谆谆告诫和黑
的女性解放。因此,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两者相似命运。
妈妈的严厉管教强加于她的,只有那双眼睛才代表了她自己”
西蒙•德•波伏娃曾指出:“女人并不是生就得,而宁可
。斯佳丽具有反叛精神,且任由自己的意愿做事情,
说是逐渐形成的。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
(米歇尔1)
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的、
从不在意他人的感受。这使得她被代表传统与习俗的群体所批
判。尽管她的母亲与黑妈妈试图教育她遵守社会准则与规范,
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波伏娃100)。在美
但斯佳丽坚持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并且她憧憬自己的生活,
国历史中,南方人将家庭地位和优雅举止作为自身在社会中高
表达自身的想法:“我真受不了没完没了地装模作样…我就烦
贵地位的象征。南方的年轻女孩从小被教导规矩和礼仪,所有
人都接受且赞同这种女性形象,并以此作为南方的社会传统。
跟那些比我还无知的男人说什么,你真了不起!我就烦装着自
己什么也不懂,让男人告诉我,让他们自以为了不起”(米歇
因此,从女性主义观点来看,父权文化世代相传且长久压迫与
尔 65)。斯佳丽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但是与社会习俗
主导女性,从而造成女性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以及在经济上对男
和传统相违背。对于她来说,第一次婚姻是对阿希礼拒绝她而
性的依赖。波伏娃相信如果女性不想表现出古怪异常的话就要
235
课程教育研究
进行的报复。然而,她的丈夫在南北内战中去世了,这时作为
一个寡妇,斯佳丽又尝试摆脱一个寡妇应该听从的社会传统。
当意识到战争能改变南方传统时,她并不在乎战争会持续多久,
她只想摆脱传统束缚且需要自由,需要爱。表面上她优雅、迷
人,但是她是一位叛逆、勇敢且敢于反抗传统与社会礼仪、遵
从自己意愿且渴望自由的女性。
与斯佳丽相比,《风声鹤唳》中的梅玲并未生在富裕家庭
且经历过悲惨的童年。梅玲的父亲是一个罪孽深重的军阀,在
梅玲小时候抛弃了她和母亲。从小在贫困与艰苦的环境中长大,
梅玲意识到她必须要勇敢与坚强,她需要成为母亲精神上的
支撑。她“天性乐观,总是展望事情的光明面”(林语堂 73)。
母亲在世的时候,她过的很快乐,然而,母亲的去对她是巨大
的打击,支撑母亲的梦想突然消失。这时她开始了解贫穷也明
白了钱与幸福的紧密关系。为了生活,她开始向当地报社投稿,
以女性问题尤其是女性独立作为文章的主题。梅玲已经意识到
来自于男权社会和制度对女性的压迫,她采取这种方式让他人
听到自己的声音。这使得她摆脱社会束缚与传统规则,也标志
着对她所遭受的贫穷和悲惨生活的反抗。而当梅玲在博雅家避
难的时候,对博雅富裕的生活及传奇的家庭故事所深深吸引,
她坚信博雅能改变她的生活也能帮助她摆脱艰难处境。博雅也
对梅玲的“冒险感”(林语堂 75)和“天性自信、纯真、冲动”
(林语堂 76)所着迷。梅林迫切的想要改变生活,所以忽视了
他人的意见而采取了叛逆行为作为与现实的斗争。当时在中国,
梅林的行为是对女性的一种羞辱,然而她却当作让她摆脱苦难
的方式。但是,她的叛逆是对幸福以及平静生活的追求。
综合理论
斯佳丽与梅玲都是勇于反抗传统的叛逆女性,两者都具有
勇气改变生活现状且强烈渴望所期待的生活。她们的叛逆与倔
强构成了其迷人非凡的性格,也决定了她们与同时代的女性具
有不同的命运。
参考文献:
[1]林语堂.风声鹤唳[M].张振玉译. 沈阳:万卷出版社,
2013
[2]玛格丽特•米切尔.飘[M].齐俊伟译.呼和浩特:内
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3]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李强译.北京:西苑出
版社,2004
[4]Kim,Elaine H.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an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ing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5]Madsen,Deborah L. Feminist Theory and Literary
Practice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作者简介:
崔玉玲(1985.11-),沈阳化工大学外语系,助教,研究方向:
美国文学和比较文学;
刘春艳(1974.11-),沈阳化工大学外语系,副教授,研
究方向:美国文学及跨文化研究;
吴妍(1982.04-),沈阳化工大学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
英美文学和文学翻译。
浅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进行有效猜想
覃永平
(重庆市巫山县伍柏小学 重庆 404701)
【摘要】“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猜想,正是培养学生进行知
识再发现与再创造的开端。有些猜想虽然是不正确的,但都是经过学生的主动思考,都含有创新因子的存在,因此,猜想是培
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
【关键词】猜想;思维;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236-02
猜想,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侧和判断,包
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推断。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猜想
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
践知识的准备、积极的动机和良好的情感。一个孩子一旦在进
行某种猜想,他就把自己和问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的想知道
他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主动关心这个问题。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学生
合理的猜想融合了直觉思维、抽象思维、联想等要素,是较复
杂的思维过程。学生的有些猜想虽然是不正确的,但都是经过
学生的主动思考,都含有创新因子的存在,因此,猜想是培养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如何
运用猜想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全过程,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体会。
一、奠定猜想的基础
猜想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
思维冲突与再加工后形成的一种假设结论。猜想虽然有推测性,
其结论也不一定真,但猜想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建立在丰富
的实践经验和宽厚的知识积累基础上的,实践经验越丰富,知
识积累越宽厚,知识重组能力越强,猜想的有效性越高。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活动实际上是学生利用
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积极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的过
程
,猜想也不例外,猜想活动就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
经验,对要研究的问题经过思维的冲突与再加工活动,这
个活动过程中包括,“学生收集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信息
→将信息与猜想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
形成对研究问题的假设行性结论→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表达。”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所进行的猜想活动,是学生探究活动
的一个难点,因为猜想活动,是学生对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的加工应用,是的思维活动由具体向抽象的跨越。
如果学生对探究的问题缺少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支撑或完全
末知,只能凭空想象,那就很难提出合理的猜想,这时老师可
以确定,这个问题不适合学生现在进行探究。如果在探究活动
中学生对研究的问题一知半解,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
调动与这一问题想关知识和经验的支持,学生对有关问题的感
性认识和表象越丰富,已知的信息量越大,就能借助于判断和
推理在头脑中建构许多不同的解释模型,提出几种合理的猜想,
为后续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二、激发猜想兴趣
学生的心理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先决条件,兴趣是人的
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
时,他就会主动的、积极的、执着的去探究。同样,教师在引
导学生的猜想活动中,也要设法去激发学生对被猜想的问题产
生认知兴趣,让学生在猜想过程中体验到其中的乐趣。为此,
教师应设法通过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形境来激发学生的猜想兴
趣,让学生乐猜
。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贴近自身生活,生产实际的事实现
象,最新的科技成就以及自身课堂实验现象,有较浓厚的兴趣。
如在研究《溶解的快与慢》时,以在家里兑白糖水作为问题情
境,该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会对该问题产生了浓厚
的兴趣,从而纷纷进入猜想世界。又如,《象火箭哪样驱动小车》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