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3日发(作者:承古)
近年来我国改善民生的主要举措和成就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
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
的社会建设,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投入了一笔笔紧
系人民福祉的真金白银,启动了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民生工程。这一项项民生政策,一笔笔民生投入,
一个个民生工程,既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民生情怀的充分反映,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
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及时之举,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长久之策,不仅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
幸福、更有尊严,也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提供了强大支撑。
一、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
近年来,国家财政加大了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
的投入。从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到支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从健全城乡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到支持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
居工程建设,再到及时保障汶川、玉树地震等抗灾救灾资金需要……国家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
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当国际金融危机来袭时,国家更是将一揽子计划的重点锁定民生领域,2008年末
确定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民生部分接近7000亿元。
据财政部统计数据,2003-2007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方面
的支出累计达到2.43万亿元、6294亿元、1.95万亿元和3104亿元,分别比上一个五年增长1.26
倍、1.27倍、1.41倍和1.3倍。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达到1.6万亿元。2010年,全国
财政支出89575亿元。其中,重点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等民
生方面的支出,同时,还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支出增幅都在20%左右,高的甚至超过30%。
从各地区的情况看,2010年全国许多地方,如海南、云南、陕西、山东、新疆等地以及很多市县对民
生的投入都超过50%,不少地方还达到70%以上。2006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
出达到29624亿元,年均增长23.6%;全国财政教育支出从5464亿元增加到12450亿元;医疗卫
生支出从1421亿元增加到4745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从4394亿元增加到9081亿元;文化体
育支出从685亿元增加到1528亿元。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补助力
度,补助资金从2007年的5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11亿元。2008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
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5603.64亿
元,增长29.2%;2009年合计7426.48亿元,增长31.8%;2010年,中央财政民生支出预算安排
合计8077.82亿元,增加651.34亿元,增长8.8%。
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近年来,国家为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收入,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出台了一系列
行之有效的政策。这些政策措施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收入。“十一五”期间,我国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通过提
高工资水平,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支持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多渠道增加农民收
入,提高城乡低保对象、企业退休人员和优抚对象等群体的补助水平等措施,保持了城乡居民收入较
快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比2009年增
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比2005年增长82.1%,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
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比2009年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比
2005年增长81.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特别值得指出的是,2010年我国城乡低
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较快。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速度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
增速快3.1个百分点,这是1985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也是1998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
第一次超过城镇。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9年的3.33:1缩小为2010年的3.23:1。
2024年4月13日发(作者:承古)
近年来我国改善民生的主要举措和成就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
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
的社会建设,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投入了一笔笔紧
系人民福祉的真金白银,启动了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民生工程。这一项项民生政策,一笔笔民生投入,
一个个民生工程,既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民生情怀的充分反映,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
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及时之举,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长久之策,不仅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
幸福、更有尊严,也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提供了强大支撑。
一、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
近年来,国家财政加大了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
的投入。从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到支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从健全城乡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到支持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
居工程建设,再到及时保障汶川、玉树地震等抗灾救灾资金需要……国家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
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当国际金融危机来袭时,国家更是将一揽子计划的重点锁定民生领域,2008年末
确定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民生部分接近7000亿元。
据财政部统计数据,2003-2007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方面
的支出累计达到2.43万亿元、6294亿元、1.95万亿元和3104亿元,分别比上一个五年增长1.26
倍、1.27倍、1.41倍和1.3倍。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达到1.6万亿元。2010年,全国
财政支出89575亿元。其中,重点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等民
生方面的支出,同时,还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支出增幅都在20%左右,高的甚至超过30%。
从各地区的情况看,2010年全国许多地方,如海南、云南、陕西、山东、新疆等地以及很多市县对民
生的投入都超过50%,不少地方还达到70%以上。2006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
出达到29624亿元,年均增长23.6%;全国财政教育支出从5464亿元增加到12450亿元;医疗卫
生支出从1421亿元增加到4745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从4394亿元增加到9081亿元;文化体
育支出从685亿元增加到1528亿元。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补助力
度,补助资金从2007年的5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11亿元。2008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
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5603.64亿
元,增长29.2%;2009年合计7426.48亿元,增长31.8%;2010年,中央财政民生支出预算安排
合计8077.82亿元,增加651.34亿元,增长8.8%。
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近年来,国家为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收入,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出台了一系列
行之有效的政策。这些政策措施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收入。“十一五”期间,我国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通过提
高工资水平,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支持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多渠道增加农民收
入,提高城乡低保对象、企业退休人员和优抚对象等群体的补助水平等措施,保持了城乡居民收入较
快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比2009年增
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比2005年增长82.1%,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
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比2009年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比
2005年增长81.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特别值得指出的是,2010年我国城乡低
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较快。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速度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
增速快3.1个百分点,这是1985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也是1998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
第一次超过城镇。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9年的3.33:1缩小为2010年的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