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3日发(作者:言涵韵)
2010年4月第19卷第08期ChinaHealthCare
·
临床研究·
腰椎滑脱的CT表现及临床分析
赵锦桥
(威海市立医院
中图分类号:R323.3 文献标识码:B
26420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4-0129-02
腰椎是脊椎滑脱最易发生的部位,x线平片可显示滑脱程
度,发现大部分椎弓峡部崩裂,CT特别是螺旋CT扫描能够
显示x线片不能显示的细节。本文收集近年来具有完整影像
学及临床资料的腰椎滑脱症172例,回顾性分析腰椎滑脱症的
分型、征象。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72例中男8O例,女92例;年龄18 ̄85岁,平均59岁。
主诉单纯腰痛81例,腰痛并双下肢放射痛、麻木不适56例,
腰痛并单侧下肢放射痛22例,骶尾部疼痛8例,会阴部放射
痛5例;35例曾有外伤史。
1.2方法
172例摄有腰椎x线正侧位片,34例同时摄双斜位,CT
扫描机型为PHILIPS60/TX及ProspeedAI,仰卧位,扫描范围
L3 L“5、L5 ̄Sl椎间隙,由上一椎体椎弓根下缘扫至下一椎
体椎弓根上缘,平行椎间隙;滑脱椎体椎间隙扫描时包括病椎
椎弓根全部。层厚及层距5mm或3mm。其中有48例常规扫
描疑椎弓峡部裂隙且无明显腰椎退变病例,加扫“反机架扫
描”,即倾斜机架朝头端使扫描线平行于椎弓。
2结果
2.1滑脱分型
x线片发现椎弓峡部裂32例,CT扫描发现41例,无峡
部裂而有明显腰椎小关节退变的131例,即椎弓崩裂性滑脱
41例,退变性滑脱131例。
2.2椎弓崩裂性滑脱CT表现
参照x线片按Meyerding氏测量法对滑脱椎体进行分度,
其中1029例,I1011例,II10l例,向前滑脱4O例,向后滑脱
1例。41例椎弓崩裂性滑脱发生在L3 1例,L419例,L521例;
其中单侧裂4例(L42例,L52例),双侧裂37例(L412例,
L525例)。
2.2.1椎弓裂隙征位子椎弓根下部层面偏后,边缘不整、
宽窄不等的低密度裂隙,走行不规则,有的近于“s”形。
2.2.2椎管冗长(35例)骨性椎管前后径增大,横径相
对缩小,椎管近于“葫芦状”改变。
2.2.3假性椎问盘膨出(37例)椎间盘超越滑脱椎体后
缘及下位椎体前缘,呈前后椎间盘膨出。
2.2.4双椎体后缘滑脱(1 9例)椎体后缘与下位椎体后
缘出现在同一层面上,两条弧带状平行于椎管前。
2.2.5椎管狭窄腰椎峡部裂骨赘不同方向生长分别导致
椎管横径(19例)、椎间孔(5例)、侧隐窝(14例)的狭窄,
椎管呈“三叶草”形。
2.3腰椎退行性滑脱cT表现
x线片上,131例退变性滑脱均为向前滑脱,L32例,L449
例,L572例,呈连续L4、L5两椎体梯形滑脱6例,L3、L4、
L5三椎体梯形滑脱2例,梯形滑脱均为10滑脱,单椎体滑脱
者1089例,11034例。横断面CT表现双侧椎弓完整,小关节
面滑移不对照,下关节突前移,同层面双椎体后终板征,合并
滑脱椎体下间隙椎问盘膨出(131例)、椎管前后径狭窄(118
例)、双侧隐窝狭窄(79例)、黄韧带肥厚(43例)、椎间盘真
空征(21例)。
3讨论
腰椎滑脱症常见,x线片可明确发现腰椎滑脱及其程度,
根据有无椎弓崩裂或小关节退变而将滑脱分为椎弓崩裂性滑
脱(真性滑脱)和腰椎退变性滑脱(假性滑脱)。腰椎退行性
变是引起椎体滑脱的主要原因。真性滑脱的原因有先天性发育
缺陷及继发性损伤等因素,如关节问软骨先天性形成不全或遗
传性缺损、关节间部另有骨化中心等¨】,在先天性因素和后天
性损伤如外伤、产伤等因素一起作用下引起长期的应力作用,
导致椎弓峡部分离,而上关节突及横突仍与椎体相连,下关节
突及棘突则与之分离,因而稳定性不佳,从而引起椎体滑动形
成真性脊柱滑脱。椎弓崩裂多为双侧性,本组37例,占90%,
该型滑脱易引起椎管横径及侧隐窝的狭窄,临床上症状也多为
双侧性,单侧较少,表现为腰疼伴双侧或单侧下肢疼痛、放射
痛、会阴部放射痛等,其解剖基础为脊柱不稳及关节位置错乱,
突出的椎间盘或增生的骨赘压迫神经根或马尾而引起相应的
症状【 。椎弓崩裂在CT诊断中应当注意与椎小关节区别。椎
小关节位于椎问盘水平,小关节骨性关节面光滑、平行,关节
问隙宽窄一致,宽约2-3mm,而峡部裂位于椎弓根下缘层面,
表面粗糙,裂隙3-Smm,锯齿状或不规则形,其走行与水平
方向夹角较小关节与水平方向夹角更小。常规扫描因为扫描线
与裂隙走行方向相近而不易完全显示。采用反机架扫描法,即
机架向头端倾斜,扫描线几乎与峡部裂隙垂直,则能够很好显
示,从而提高峡部裂的检出率。该方法仅对峡部裂的检出具有
较高价值,而对椎间盘、小关节及椎管其他情况的细节观察效
果不佳,因而只能作为常规扫描的补充,而不能单独使用。
假性滑脱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多发生于L4、L5椎体,本
·129·
·
经验交流·
可靠依据。
2010年4月第19卷第08期OdaaHeelthCare
组123例单椎体退变性滑脱发生在L4、L5121例。退变性滑
及神经根的受压情况,为临床治疗方式选择提供确切、详实的
参考文献
脱可出现连续椎体的滑脱即阶梯性滑脱,但滑脱程度一般较
轻。假性滑脱是椎小关节、椎间盘退变及关节囊的松弛和脊柱
周围的肌肉韧带薄弱而引 。由于增生、退变、小关节的滑
【1]李景学,孙鼎元.骨关节x线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1982:74.
动引起椎体滑脱、椎管诸径狭窄,产生腰痛,两侧或单侧下肢
疼痛、放射痛、麻木等。假性滑脱的椎小关节改变与真性滑脱
【2]冯友权,刁智光,唐震,等.腰椎峡部裂的cT诊断、临床意
义及其扫描技术的改进【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17:683.
[3]陈瑶,丁永生,倪肖卫,等.腰椎退变性滑脱的cT分析(附
125例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17:760.
的峡部裂隙及骨赘形成要注意鉴别。
CT扫描不仅能明确有无椎弓峡部崩裂的存在、鉴别真假
性滑脱,更能发现椎管改变及合并症,能够直观地显示硬膜囊
经验交流
58例中老年人多数牙缺失牙合重建疗效观察
杨瑛玉
(佳木斯市中心医院口腔矫形科
中图分类号:R322.4
文献标识码:B
15400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4-0130-02
多数牙缺失,余留牙重度磨损,均能使龈牙合 高
制作牙合垫加高咬合使之与对颌牙接触,使缺牙区与真牙区形
成完整的牙例。深覆颌病人,前牙区则靠加厚腭侧基托恢复咬
度变短,垂直距离降低,进而引起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病。此
病在中老年病例中较多见,恢复正常的垂直距离正常的咬合关
系是修复治疗的关键,也是口腔修复工作中应深入探讨的问题
[1-3]
。
牙合。常规装盒,冲蜡,填胶,热处理,试戴,调改,评价疗
效。
现将我科自2003年对54例重度牙齿磨损患者采用牙合
对于仅重度磨耗患者不伴有关节紊乱患者,临床检查仅发
垫式可摘局部义齿进行修复,并进行了随访,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现关节本身的症状,无明显的咀嚼肌痉挛,则可直接修复缺失
牙,这类患者牙合重建效果较好。如伴有关节紊乱患者,牙合
重建需分步进行。
2结果
1.1一般资料58例患者均来自我科门诊,其中男性39
例,女性19例,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63.7岁,缺失牙数
在1O 4颗。
1.2修复步骤
经对58例患者追踪观察,采用一次法重建合关系39例患
者效果良好。采用二次重建合关系的19例患者,其中14例效
果良好,5例症状缓解。
1.2.I 口腔准备
型,上牙合
常规龋病、牙周病治疗。尽可能保留健
3讨论
康的牙体组织,对不能保留牙冠的牙齿应保留牙根。取研究模
架,并设计抬高的牙合 问隙,对照研究模
型常进行牙体预备,去除基牙倒凹,取得共同就位道。有重度
磨损者一般均有高尖和干扰存在,在取模前要调磨过长的牙及
过锐的牙尖,降低牙尖的斜度,尽量使曲线趋于正常[4】。牙体
预备结束后取工作模型。
1.2.2牙合重建牙合重建包括确定增高的垂直距
正常情况下,咀嚼肌、颞下颌关节功能协调一致,保持一
种协调的生理平衡关系【 正常时,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是
基本居中和双侧对称的,两侧肌肉也位置对称,功能活动协调,
彼此保持相互协调的生理平衡关,牙合因素是导致颞下颌关节
紊乱病常见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牙列缺损,加之牙齿磨耗过
重,导致正中殆位丧失或偏离正常范围,使OVD明显降低,
这不仅影响咀嚼效率而且造成颌间垂直距离变低,呈低位咬牙
离和确定正中牙合 关系两方面内容。从正中关系位向前约
lmm确定正中牙合位,以获上下颌最广泛的接触关系。以下
颌体休息位留2--4mm的颌问间隙来确定所需增加的牙合高
度,并要求上下唇能自然闭和,口角不下垂,面部上、中、下
合,而且干扰和破坏了牙合与颞下颌关节的生理平衡关系,长
期可导致关节酸胀,疼痛,弹响等。而牙合形态的改变、牙合
问距降低、深覆牙合患者及垂直距离改变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的因果关系如果单纯修复缺牙间隙,效果较差。
修复是解除牙合形态功能损伤的重要手段,咬合重建是口
腔修复的重要方法,它包括颌位的改正,适当的恢复垂直距离
以及建立正常的咬合关系。升高咬合既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因垂
三分之一协调,表情自然,患者无不适主诉及不良体征,这种
情况可作为确定垂直距离的参照,用软蜡制取此时上下颌咬合
关系记录,并转移至牙合架上。
依据牙合架上的咬合高度恢复缺牙间隙,在余留牙牙合面 直距离(OVD)过低引起的颞下颌关节病,又能较好地改善
·130·
2024年4月23日发(作者:言涵韵)
2010年4月第19卷第08期ChinaHealthCare
·
临床研究·
腰椎滑脱的CT表现及临床分析
赵锦桥
(威海市立医院
中图分类号:R323.3 文献标识码:B
26420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4-0129-02
腰椎是脊椎滑脱最易发生的部位,x线平片可显示滑脱程
度,发现大部分椎弓峡部崩裂,CT特别是螺旋CT扫描能够
显示x线片不能显示的细节。本文收集近年来具有完整影像
学及临床资料的腰椎滑脱症172例,回顾性分析腰椎滑脱症的
分型、征象。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72例中男8O例,女92例;年龄18 ̄85岁,平均59岁。
主诉单纯腰痛81例,腰痛并双下肢放射痛、麻木不适56例,
腰痛并单侧下肢放射痛22例,骶尾部疼痛8例,会阴部放射
痛5例;35例曾有外伤史。
1.2方法
172例摄有腰椎x线正侧位片,34例同时摄双斜位,CT
扫描机型为PHILIPS60/TX及ProspeedAI,仰卧位,扫描范围
L3 L“5、L5 ̄Sl椎间隙,由上一椎体椎弓根下缘扫至下一椎
体椎弓根上缘,平行椎间隙;滑脱椎体椎间隙扫描时包括病椎
椎弓根全部。层厚及层距5mm或3mm。其中有48例常规扫
描疑椎弓峡部裂隙且无明显腰椎退变病例,加扫“反机架扫
描”,即倾斜机架朝头端使扫描线平行于椎弓。
2结果
2.1滑脱分型
x线片发现椎弓峡部裂32例,CT扫描发现41例,无峡
部裂而有明显腰椎小关节退变的131例,即椎弓崩裂性滑脱
41例,退变性滑脱131例。
2.2椎弓崩裂性滑脱CT表现
参照x线片按Meyerding氏测量法对滑脱椎体进行分度,
其中1029例,I1011例,II10l例,向前滑脱4O例,向后滑脱
1例。41例椎弓崩裂性滑脱发生在L3 1例,L419例,L521例;
其中单侧裂4例(L42例,L52例),双侧裂37例(L412例,
L525例)。
2.2.1椎弓裂隙征位子椎弓根下部层面偏后,边缘不整、
宽窄不等的低密度裂隙,走行不规则,有的近于“s”形。
2.2.2椎管冗长(35例)骨性椎管前后径增大,横径相
对缩小,椎管近于“葫芦状”改变。
2.2.3假性椎问盘膨出(37例)椎间盘超越滑脱椎体后
缘及下位椎体前缘,呈前后椎间盘膨出。
2.2.4双椎体后缘滑脱(1 9例)椎体后缘与下位椎体后
缘出现在同一层面上,两条弧带状平行于椎管前。
2.2.5椎管狭窄腰椎峡部裂骨赘不同方向生长分别导致
椎管横径(19例)、椎间孔(5例)、侧隐窝(14例)的狭窄,
椎管呈“三叶草”形。
2.3腰椎退行性滑脱cT表现
x线片上,131例退变性滑脱均为向前滑脱,L32例,L449
例,L572例,呈连续L4、L5两椎体梯形滑脱6例,L3、L4、
L5三椎体梯形滑脱2例,梯形滑脱均为10滑脱,单椎体滑脱
者1089例,11034例。横断面CT表现双侧椎弓完整,小关节
面滑移不对照,下关节突前移,同层面双椎体后终板征,合并
滑脱椎体下间隙椎问盘膨出(131例)、椎管前后径狭窄(118
例)、双侧隐窝狭窄(79例)、黄韧带肥厚(43例)、椎间盘真
空征(21例)。
3讨论
腰椎滑脱症常见,x线片可明确发现腰椎滑脱及其程度,
根据有无椎弓崩裂或小关节退变而将滑脱分为椎弓崩裂性滑
脱(真性滑脱)和腰椎退变性滑脱(假性滑脱)。腰椎退行性
变是引起椎体滑脱的主要原因。真性滑脱的原因有先天性发育
缺陷及继发性损伤等因素,如关节问软骨先天性形成不全或遗
传性缺损、关节间部另有骨化中心等¨】,在先天性因素和后天
性损伤如外伤、产伤等因素一起作用下引起长期的应力作用,
导致椎弓峡部分离,而上关节突及横突仍与椎体相连,下关节
突及棘突则与之分离,因而稳定性不佳,从而引起椎体滑动形
成真性脊柱滑脱。椎弓崩裂多为双侧性,本组37例,占90%,
该型滑脱易引起椎管横径及侧隐窝的狭窄,临床上症状也多为
双侧性,单侧较少,表现为腰疼伴双侧或单侧下肢疼痛、放射
痛、会阴部放射痛等,其解剖基础为脊柱不稳及关节位置错乱,
突出的椎间盘或增生的骨赘压迫神经根或马尾而引起相应的
症状【 。椎弓崩裂在CT诊断中应当注意与椎小关节区别。椎
小关节位于椎问盘水平,小关节骨性关节面光滑、平行,关节
问隙宽窄一致,宽约2-3mm,而峡部裂位于椎弓根下缘层面,
表面粗糙,裂隙3-Smm,锯齿状或不规则形,其走行与水平
方向夹角较小关节与水平方向夹角更小。常规扫描因为扫描线
与裂隙走行方向相近而不易完全显示。采用反机架扫描法,即
机架向头端倾斜,扫描线几乎与峡部裂隙垂直,则能够很好显
示,从而提高峡部裂的检出率。该方法仅对峡部裂的检出具有
较高价值,而对椎间盘、小关节及椎管其他情况的细节观察效
果不佳,因而只能作为常规扫描的补充,而不能单独使用。
假性滑脱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多发生于L4、L5椎体,本
·129·
·
经验交流·
可靠依据。
2010年4月第19卷第08期OdaaHeelthCare
组123例单椎体退变性滑脱发生在L4、L5121例。退变性滑
及神经根的受压情况,为临床治疗方式选择提供确切、详实的
参考文献
脱可出现连续椎体的滑脱即阶梯性滑脱,但滑脱程度一般较
轻。假性滑脱是椎小关节、椎间盘退变及关节囊的松弛和脊柱
周围的肌肉韧带薄弱而引 。由于增生、退变、小关节的滑
【1]李景学,孙鼎元.骨关节x线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1982:74.
动引起椎体滑脱、椎管诸径狭窄,产生腰痛,两侧或单侧下肢
疼痛、放射痛、麻木等。假性滑脱的椎小关节改变与真性滑脱
【2]冯友权,刁智光,唐震,等.腰椎峡部裂的cT诊断、临床意
义及其扫描技术的改进【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17:683.
[3]陈瑶,丁永生,倪肖卫,等.腰椎退变性滑脱的cT分析(附
125例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17:760.
的峡部裂隙及骨赘形成要注意鉴别。
CT扫描不仅能明确有无椎弓峡部崩裂的存在、鉴别真假
性滑脱,更能发现椎管改变及合并症,能够直观地显示硬膜囊
经验交流
58例中老年人多数牙缺失牙合重建疗效观察
杨瑛玉
(佳木斯市中心医院口腔矫形科
中图分类号:R322.4
文献标识码:B
15400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4-0130-02
多数牙缺失,余留牙重度磨损,均能使龈牙合 高
制作牙合垫加高咬合使之与对颌牙接触,使缺牙区与真牙区形
成完整的牙例。深覆颌病人,前牙区则靠加厚腭侧基托恢复咬
度变短,垂直距离降低,进而引起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病。此
病在中老年病例中较多见,恢复正常的垂直距离正常的咬合关
系是修复治疗的关键,也是口腔修复工作中应深入探讨的问题
[1-3]
。
牙合。常规装盒,冲蜡,填胶,热处理,试戴,调改,评价疗
效。
现将我科自2003年对54例重度牙齿磨损患者采用牙合
对于仅重度磨耗患者不伴有关节紊乱患者,临床检查仅发
垫式可摘局部义齿进行修复,并进行了随访,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现关节本身的症状,无明显的咀嚼肌痉挛,则可直接修复缺失
牙,这类患者牙合重建效果较好。如伴有关节紊乱患者,牙合
重建需分步进行。
2结果
1.1一般资料58例患者均来自我科门诊,其中男性39
例,女性19例,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63.7岁,缺失牙数
在1O 4颗。
1.2修复步骤
经对58例患者追踪观察,采用一次法重建合关系39例患
者效果良好。采用二次重建合关系的19例患者,其中14例效
果良好,5例症状缓解。
1.2.I 口腔准备
型,上牙合
常规龋病、牙周病治疗。尽可能保留健
3讨论
康的牙体组织,对不能保留牙冠的牙齿应保留牙根。取研究模
架,并设计抬高的牙合 问隙,对照研究模
型常进行牙体预备,去除基牙倒凹,取得共同就位道。有重度
磨损者一般均有高尖和干扰存在,在取模前要调磨过长的牙及
过锐的牙尖,降低牙尖的斜度,尽量使曲线趋于正常[4】。牙体
预备结束后取工作模型。
1.2.2牙合重建牙合重建包括确定增高的垂直距
正常情况下,咀嚼肌、颞下颌关节功能协调一致,保持一
种协调的生理平衡关系【 正常时,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是
基本居中和双侧对称的,两侧肌肉也位置对称,功能活动协调,
彼此保持相互协调的生理平衡关,牙合因素是导致颞下颌关节
紊乱病常见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牙列缺损,加之牙齿磨耗过
重,导致正中殆位丧失或偏离正常范围,使OVD明显降低,
这不仅影响咀嚼效率而且造成颌间垂直距离变低,呈低位咬牙
离和确定正中牙合 关系两方面内容。从正中关系位向前约
lmm确定正中牙合位,以获上下颌最广泛的接触关系。以下
颌体休息位留2--4mm的颌问间隙来确定所需增加的牙合高
度,并要求上下唇能自然闭和,口角不下垂,面部上、中、下
合,而且干扰和破坏了牙合与颞下颌关节的生理平衡关系,长
期可导致关节酸胀,疼痛,弹响等。而牙合形态的改变、牙合
问距降低、深覆牙合患者及垂直距离改变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的因果关系如果单纯修复缺牙间隙,效果较差。
修复是解除牙合形态功能损伤的重要手段,咬合重建是口
腔修复的重要方法,它包括颌位的改正,适当的恢复垂直距离
以及建立正常的咬合关系。升高咬合既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因垂
三分之一协调,表情自然,患者无不适主诉及不良体征,这种
情况可作为确定垂直距离的参照,用软蜡制取此时上下颌咬合
关系记录,并转移至牙合架上。
依据牙合架上的咬合高度恢复缺牙间隙,在余留牙牙合面 直距离(OVD)过低引起的颞下颌关节病,又能较好地改善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