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7日发(作者:析孤萍)
86
育繁制种
2021年第6期
早熟杂交水稻新组合紫两优301
2
(
1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贺州分院/贺州市农业科学院,贺州542813;广西绿田种业有限公司,贺州542803;
3
2
黎淳锋
1
蒙秀锋
1,
黄世旅
1
陈小春
2
林志豪
1
叶万余
1
杨 苛
3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南宁530007)
紫两优301是利用具有紫色标记性状的不育系紫红10S作母本与自选优质恢复系R301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水稻
摘要:
新组合,属早熟感温型品种。该品种具有早熟、分蘖力强、稳定高产、易制种、米饭口感好等特点,2020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桂中北稻区早、晚稻种植,桂南稻区低水田及秧田种植。
两系;杂交水稻;紫色叶色标记;选育
关键词:
两系杂交水稻在制种过程中易受环境条件的
影响,会导致自交结实出现不育系杂株,使杂交种子
纯度降低,是杂交制种中的技术难题
[1]
。为解决水
稻不育系存在的不育性不稳定的问题,保证制种和
杂交种F
1
的纯度,降低杂交水稻生产上的风险,选
育出具有标记性状的水稻不育系及其新组合具有重
要意义。本课题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选育出具有紫
色标记性状的水稻不育系紫红10S,并以其为亲本
进行杂交种选育。紫两优301系广西绿田种业有限
公司和贺州市农业科学院利用紫红10S为母本与自
选恢复系R301进行杂交选育的新组合,2020年通
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水稻创新团队专项
(nycytigxcxtd-01-09);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桂科
AB16380176);贺州市水稻育种研究人才小高地
通信作者:黄世旅
定编号:桂审稻2020003。对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
和栽培及制种技术进行了总结,以期为该品种的推
广提供参考。
1 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1.1 不育系的选育 2006年6月在贺州市农业科
学院试验田利用不育系孟S作母本与中间育种材料
06R21进行杂交;同年7月种植F
1
,选早熟、分蘖力
强、穗大粒密、株型好的植株混收种子;同年12月在
海南三亚种植F
2
株系500株,选择农艺性状优良的
不育株,割茬取回贺州再生。2007年夏季取得少量
不育系F
3
种子,
同年5月,种植F
3
株系,同年8月,从F
3
群体
中选择优良单株作母本,与IR1552进行第2次杂
交(孟S/06R21//IR1552),得到2次杂交F
1
种子;
2007年冬季在海南三亚种植F
1
株系,选择早熟、
穗大粒多、分蘖力强、株型好的若干单株混收F
2
种
[10] 盛得昌,王媛媛,黄收兵,陶洪斌,王璞.高温对玉米植株形态与功
能、产量构成及子粒养分的影响.玉米科学,2020,28(5):86-92
[11] 杨宁,孔令刚,甄铁军,夏珍珍,杨慧,王洛彩,郑国喜.夏玉米产
37-42
新,张学舜.高产优质耐密宜机收玉米新品种新单58的选育.河
南农业科学,2020,49(9):27-32
[15] 白琪林,赵兴华,郭宝德,冀丽霞.玉米新品种赛博173的选育及
配套栽培技术.河北农业科学,2020,24(5):68-70
及防治对策.农业科技通讯,2019(9):189-191
用.山西农业科学,2018,46(12):1983-1985
[16] 郭芳,尹祥杰,朱艳天,赵云娟.临汾市玉米红蜘蛛发生规律探讨
[17] 董春林,张正,常建忠,杨睿,蒋丹.丰乐742玉米新品种选育及应
[18] 石泽平,蒋银涛,陈飞.玉米杂交制种的纯度控制.中国种业,2021
(1):27-30
量与主要气象因子灰色关联度分析.农学学报,2020,10(11):
[12] 刘守渠,段运平,郭峰.沃锋168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种子,
[13] 王元东,张华生,段民孝, 张春原,张雪原,刘新香,陈传永,赵久
2016(1):69-70
2019,38(8):113-116
然.玉米新品种MC4592选育及栽培制种技术要点.中国种业,
[14] 马俊峰,马毅,魏锋,卫晓轶,洪德峰,王稼苜,彭东,唐振海,张建
(收稿日期:2021
-
03
-
23)
2021年第6期
子。2008年春季在贺州种植F
2
,移栽出现紫红叶苗
的秧苗500株,选择不育株20株割茬再生,低温处
理,
F
分单株收F
3
种子;同年11月在海南三亚种植
3
株系,翌年2月中旬抽穗,均表现为叶色紫红、花
粉不育度50%左右。同时发现株行间播始期、外观
形态差异较大,而株行内播始期差异不大、外观形
态差异较大,从中选择目标理想单株10株套袋,分
单株收F
4
种子。再经过2代的选择,至2010年F
6
时,株系的农艺性状趋于一致,花粉不育度100%,
暂定名紫红10S。2011年早造,提供F
7
种子进行
育性、稻瘟病抗性鉴定;与20个恢复系及常规稻
进行组合测配,发现其具有配合力强、异交结实好
等特点。2013年紫红10S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
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技术鉴定
2014006
〔桂农品审鉴(稻)
1.2 恢复系的选育
号〕。
R301是广西绿田种业有限公
司利用测64作母本与桂99作父本,采用去雄杂交
技术,经单株自交多代系统选择而成的早熟型恢复
系。2011年夏季收F
1
种子,同年秋季种植F
1
株系,
收种;2012年春季种植F
2
株系500株,分离严重,
选择目标优良单株10株分收F
3
种子;秋季再选择
优良早熟株行分收F
4
种子;2013年春季种植F
4
株
系10个株行,发现行间稍有差异,再从优良的株行
中选择5个单株,分收F
5
种子,同年秋季种植F
5
株
系5个株行,发现行间差异较小,选择理想株行并从
中分收5个单株,获F
6
种子,同年冬季在海南三亚
种植F
6
株系5个株行,观察发现植株行间无差异,
恢复系基本稳定,选定编号为13HMR301的株行,
并与多个不育系测交,发现所配杂交组合表现植株
性状稳定、杂种优势强、早熟等优点。2014-2016年
对恢复系13HMR301进行优中选优,加代提纯,最
终入选群体性状一致、恢复性能稳定的恢复系,2016
年暂定名R301(测64/桂99)。
1.3 组合的测配 2013年冬季在海南三亚利
用恢复系13HMR301与紫红10S杂交,得F
1
种
子。2014年春季在贺州市农业科学院测交圃种植
紫红10S/13HMR301,其农艺性状表现整齐一致,
产量比对照株两优4024增产显著,熟期与对照
相当。2015-2016年连续2年参加公司内部的简
比
4024
试验,
分别
紫
增
红
产
10S/13HMR301
9.5%、8.1%。
组
2017-2018
合比对照
年
株
紫
两优
红
育繁制种
87
10S/13HMR301
试验,组合暂定名紫两优
组合参加广西桂林联合体水稻区域
301;2019年紫两优301
进入广西桂林联合体水稻生产试验并完成试验程
序。2020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
委员会审定。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 紫两优301株型较紧凑,剑叶短、
直立,叶姿中后期上举、稍内卷呈瓦状,分蘖力强,叶
色浓绿,后期功能叶片呈淡紫色,叶鞘、柱头、稃尖
等均具有紫色标志性状,叶耳白色,株高107.8cm,
穗长22.4cm,结粒较密,每穗总粒数140.7粒,结实
率
9.25mm
78.2%,千粒重25.3g,谷粒浅黄色、
域
2017-2018
,长宽比3.73。
无芒,谷粒长
3
试验表明,紫
年
两
参
优
加
301
广
在
西
桂
桂
中
林
北
联
早
合
造
体
种
水
植,
稻区
在
优
月
7
4024
中旬
长
播
1~2d
种,
。
全
2019
生育
年
期
晚
109~111d
造在桂
,
南
比
示
对
范
照株两
组合。
月中旬播种,全生育期99~101d。属早熟感温新
种植,
2.2 抗性 2017-2018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
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采用病
区自然诱发的方法,2年紫两优301苗叶瘟级别3~5
级,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分别为5.0、6.5,穗瘟损失
率最高级分别为3级、7级,抗性评价中抗~中感;
白叶枯病抗性鉴定采用人工剪叶法接种病原菌,结
果表明:
7
2.3
级,
稻米品质
综合评价中感
白叶枯病Ⅳ型、Ⅴ型致病指数分别为5级、
2017
~感。
年早造由试验组织单位统一
送样,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检测分析:整精米率54.0%,糙米率83.4%,
直链淀粉含量19.6%,粒长6.7mm,长宽比2.9,垩白
粒率51%,垩白度9.9%,透明度2级,碱消值5.5级,
胶稠度51mm,除垩白度偏高外,其他指标均达到部
颁3级米要求。
3 产量表现
水稻区域试验,
2017-2018
连续
年紫两优
2年早造试验的产量均比对照
301参加广西桂林联合体
株两优4024增产,其中2017年增产显著。2019年
参加广西桂林联合体水稻生产试验表现最好,比对
照株两优4024增产达6.3%。增产试点除2018年外,
其他均为100%(表1)。
(杭州)
88
育繁制种
表1 2017-2019年紫两优301参加区域试验和
生产试验早造的产量表现
增产试点
试验组别品种
产量比CK±
(t/hm
2
)(%)
比CK±
(%)
2017
区域试验
年
紫两优3017.02a5.2100
株两优4024(CK)6.67b——
2018
紫两优3017.06a4.4 83
区域试验
年
株两优4024(CK)6.76a——
2019
紫两优3017.196.3100
生产试验
年
株两优4024(CK)6.76——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0.05水平差异显著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采用旱播方式,桂中北
地区早造宜在3月16日左右播种,每hm
2
秧田播种
量550.0kg,本田用种量30.0kg;水播在3月20日
左右播种,秧田播种量225.0kg,大田用种量30.0kg。
作早造种植时,秧田需薄膜覆盖保温。浸种时间要
求30~36h,并用咪鲜胺等药剂消毒。秧田施足基肥,
并在移栽前10d左右每hm
2
施复合肥150.0kg作送
嫁肥,能培育壮苗。
4.2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在桂中北地区早造种
植,旱秧秧龄15~20d,叶龄2.5~3.5叶时移栽;水秧
秧龄25~30d,叶龄6~7叶时移栽。插足基本苗,作
双季稻栽插时,移栽规格为16.5cm×23.0cm,每hm
2
插30万~37.5万穴,每穴2苗。
4.3 施足基肥,科学水肥管理 对肥力较差的田块,
每hm
2
可施猪牛粪草15.0t、过磷酸钙450kg作基肥,
堆沤;面肥可施碳铵300.0kg。在移栽后5~7d,分蘖
肥可结合除草剂拌施,
160.0~180.0kg
每hm
2
施氯化钾300.0kg、尿素
氮磷钾比为
。全生育期每
10∶6
hm
2
施肥总量纯氮不低
于225.0kg,∶9
[2]
。科学水分管理,
浅水移栽,寸水返青,浅水促分蘖,够苗及时晒田控
分蘖,孕穗至齐穗期浅水养穗,干湿交替灌浆
[3]
。
4.4 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 螟虫类、稻飞虱是防治
的重点,近年来水稻跗线螨有大片爆发的风险,要结
合当地植保部门对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时做好各类
病虫害的防治。
5 制种技术要点
5.1 选择适宜制种区域 紫红10S的育性转换临界
日平均温度为22.5~23.5℃,为保证制种的安全,需选
2021年第6期
择育性敏感期日平均温度23.5℃以上的地区制种。因
此紫两优301可安排在桂中以南地区的中晚造制种。
5.2 准确安排播差期,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准确
安排播差期是杂交稻制种的关键。由于大部分父母
本播始历期不同,需根据组合父母本的播始历期,对
花期进行预测,确保花期相遇良好、授粉顺利。秋
播紫红10S播始历期为58d,父本R301播始历期
为60d,可安排在7月下旬播种,父本分2期播种,
时间间隔7d,第1期父本与母本同时移栽。大田
每
2
为
∶
hm
2
17cm
13为宜。制种田块开厢
用种量父本3.8kg、母本
×20cm,每期插植1
2.3m
30kg
行,共插植
,父本插植行株距
,父母本行比以
2行,2期父
本呈“品”字型插植,每穴插2~3本;母本插植行株
距为17cm×15cm,每行插11穴,每穴插2本。
5.3 合理施肥及喷施“920” 在常规施肥的基础
上,父本施回青肥7d后每hm
2
单独施尿素75kg。
紫红10S不育状态下包颈长度为2.8cm,包颈程
度低,仅为10.2%,喷施少量“920”能正常抽穗,在
本田整体抽穗
60g/hm
60%~70%时喷施1次,用药量45~
2
,能达到良好的吐颈效果;对父本同时喷施,
视散粉效果可加喷1次。人工赶粉在9:30-11:00
进行,每天赶粉2~3次。紫红10S易感稻瘟病,制
种过程重点做好稻瘟病的防治,并结合预测预报及
时防治其他各种病虫害。
5.4 严格除杂保纯,及时收割 在抽穗前要彻底去
除异型株,由于母本具有紫色标记性状,因此容易除
杂。在整个生育期,重视隔离安全
[4]
。在授粉完成后,
及时割除父本,
10S杂交后代种子易发生穗上芽,
以防后期结实与F
1
成熟后及时收种,
种子混杂。紫红
以免种子出芽影响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庭旭,
不育系隐性标记性状的研究进展.
游晴如,杨东,张水金,董瑞霞,
江西农业学报,
涂诗航,王志斌.
2009
水稻雄性
,21(3):
[2]
13-16
黄世旅,
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巡两优
蒙秀锋,叶万余,陈小春,
9118.杂交水稻,
林志豪,黎淳锋.
2018,33
早熟高产优质两
(3):88-89
[3] 蒙秀锋,
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孟两优
黎金玲,黎海佩,劳立群,
838
邹富斌,
的选育与应用.
刘琴,石明连,
杂交水稻,
李渊.
2012
高产
,
[4]
27
吴泽江,
(2):
豪优2115
徐黎峰,
18-20
高产制种技术.
侯锡学,李守国,
中国种业,
周雷,
2021
吴凡.
(3)
国审三系杂交水稻国
:86-88
(收稿日期:2021
-
03
-
29)
2024年5月27日发(作者:析孤萍)
86
育繁制种
2021年第6期
早熟杂交水稻新组合紫两优301
2
(
1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贺州分院/贺州市农业科学院,贺州542813;广西绿田种业有限公司,贺州542803;
3
2
黎淳锋
1
蒙秀锋
1,
黄世旅
1
陈小春
2
林志豪
1
叶万余
1
杨 苛
3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南宁530007)
紫两优301是利用具有紫色标记性状的不育系紫红10S作母本与自选优质恢复系R301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水稻
摘要:
新组合,属早熟感温型品种。该品种具有早熟、分蘖力强、稳定高产、易制种、米饭口感好等特点,2020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桂中北稻区早、晚稻种植,桂南稻区低水田及秧田种植。
两系;杂交水稻;紫色叶色标记;选育
关键词:
两系杂交水稻在制种过程中易受环境条件的
影响,会导致自交结实出现不育系杂株,使杂交种子
纯度降低,是杂交制种中的技术难题
[1]
。为解决水
稻不育系存在的不育性不稳定的问题,保证制种和
杂交种F
1
的纯度,降低杂交水稻生产上的风险,选
育出具有标记性状的水稻不育系及其新组合具有重
要意义。本课题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选育出具有紫
色标记性状的水稻不育系紫红10S,并以其为亲本
进行杂交种选育。紫两优301系广西绿田种业有限
公司和贺州市农业科学院利用紫红10S为母本与自
选恢复系R301进行杂交选育的新组合,2020年通
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水稻创新团队专项
(nycytigxcxtd-01-09);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桂科
AB16380176);贺州市水稻育种研究人才小高地
通信作者:黄世旅
定编号:桂审稻2020003。对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
和栽培及制种技术进行了总结,以期为该品种的推
广提供参考。
1 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1.1 不育系的选育 2006年6月在贺州市农业科
学院试验田利用不育系孟S作母本与中间育种材料
06R21进行杂交;同年7月种植F
1
,选早熟、分蘖力
强、穗大粒密、株型好的植株混收种子;同年12月在
海南三亚种植F
2
株系500株,选择农艺性状优良的
不育株,割茬取回贺州再生。2007年夏季取得少量
不育系F
3
种子,
同年5月,种植F
3
株系,同年8月,从F
3
群体
中选择优良单株作母本,与IR1552进行第2次杂
交(孟S/06R21//IR1552),得到2次杂交F
1
种子;
2007年冬季在海南三亚种植F
1
株系,选择早熟、
穗大粒多、分蘖力强、株型好的若干单株混收F
2
种
[10] 盛得昌,王媛媛,黄收兵,陶洪斌,王璞.高温对玉米植株形态与功
能、产量构成及子粒养分的影响.玉米科学,2020,28(5):86-92
[11] 杨宁,孔令刚,甄铁军,夏珍珍,杨慧,王洛彩,郑国喜.夏玉米产
37-42
新,张学舜.高产优质耐密宜机收玉米新品种新单58的选育.河
南农业科学,2020,49(9):27-32
[15] 白琪林,赵兴华,郭宝德,冀丽霞.玉米新品种赛博173的选育及
配套栽培技术.河北农业科学,2020,24(5):68-70
及防治对策.农业科技通讯,2019(9):189-191
用.山西农业科学,2018,46(12):1983-1985
[16] 郭芳,尹祥杰,朱艳天,赵云娟.临汾市玉米红蜘蛛发生规律探讨
[17] 董春林,张正,常建忠,杨睿,蒋丹.丰乐742玉米新品种选育及应
[18] 石泽平,蒋银涛,陈飞.玉米杂交制种的纯度控制.中国种业,2021
(1):27-30
量与主要气象因子灰色关联度分析.农学学报,2020,10(11):
[12] 刘守渠,段运平,郭峰.沃锋168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种子,
[13] 王元东,张华生,段民孝, 张春原,张雪原,刘新香,陈传永,赵久
2016(1):69-70
2019,38(8):113-116
然.玉米新品种MC4592选育及栽培制种技术要点.中国种业,
[14] 马俊峰,马毅,魏锋,卫晓轶,洪德峰,王稼苜,彭东,唐振海,张建
(收稿日期:2021
-
03
-
23)
2021年第6期
子。2008年春季在贺州种植F
2
,移栽出现紫红叶苗
的秧苗500株,选择不育株20株割茬再生,低温处
理,
F
分单株收F
3
种子;同年11月在海南三亚种植
3
株系,翌年2月中旬抽穗,均表现为叶色紫红、花
粉不育度50%左右。同时发现株行间播始期、外观
形态差异较大,而株行内播始期差异不大、外观形
态差异较大,从中选择目标理想单株10株套袋,分
单株收F
4
种子。再经过2代的选择,至2010年F
6
时,株系的农艺性状趋于一致,花粉不育度100%,
暂定名紫红10S。2011年早造,提供F
7
种子进行
育性、稻瘟病抗性鉴定;与20个恢复系及常规稻
进行组合测配,发现其具有配合力强、异交结实好
等特点。2013年紫红10S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
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技术鉴定
2014006
〔桂农品审鉴(稻)
1.2 恢复系的选育
号〕。
R301是广西绿田种业有限公
司利用测64作母本与桂99作父本,采用去雄杂交
技术,经单株自交多代系统选择而成的早熟型恢复
系。2011年夏季收F
1
种子,同年秋季种植F
1
株系,
收种;2012年春季种植F
2
株系500株,分离严重,
选择目标优良单株10株分收F
3
种子;秋季再选择
优良早熟株行分收F
4
种子;2013年春季种植F
4
株
系10个株行,发现行间稍有差异,再从优良的株行
中选择5个单株,分收F
5
种子,同年秋季种植F
5
株
系5个株行,发现行间差异较小,选择理想株行并从
中分收5个单株,获F
6
种子,同年冬季在海南三亚
种植F
6
株系5个株行,观察发现植株行间无差异,
恢复系基本稳定,选定编号为13HMR301的株行,
并与多个不育系测交,发现所配杂交组合表现植株
性状稳定、杂种优势强、早熟等优点。2014-2016年
对恢复系13HMR301进行优中选优,加代提纯,最
终入选群体性状一致、恢复性能稳定的恢复系,2016
年暂定名R301(测64/桂99)。
1.3 组合的测配 2013年冬季在海南三亚利
用恢复系13HMR301与紫红10S杂交,得F
1
种
子。2014年春季在贺州市农业科学院测交圃种植
紫红10S/13HMR301,其农艺性状表现整齐一致,
产量比对照株两优4024增产显著,熟期与对照
相当。2015-2016年连续2年参加公司内部的简
比
4024
试验,
分别
紫
增
红
产
10S/13HMR301
9.5%、8.1%。
组
2017-2018
合比对照
年
株
紫
两优
红
育繁制种
87
10S/13HMR301
试验,组合暂定名紫两优
组合参加广西桂林联合体水稻区域
301;2019年紫两优301
进入广西桂林联合体水稻生产试验并完成试验程
序。2020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
委员会审定。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 紫两优301株型较紧凑,剑叶短、
直立,叶姿中后期上举、稍内卷呈瓦状,分蘖力强,叶
色浓绿,后期功能叶片呈淡紫色,叶鞘、柱头、稃尖
等均具有紫色标志性状,叶耳白色,株高107.8cm,
穗长22.4cm,结粒较密,每穗总粒数140.7粒,结实
率
9.25mm
78.2%,千粒重25.3g,谷粒浅黄色、
域
2017-2018
,长宽比3.73。
无芒,谷粒长
3
试验表明,紫
年
两
参
优
加
301
广
在
西
桂
桂
中
林
北
联
早
合
造
体
种
水
植,
稻区
在
优
月
7
4024
中旬
长
播
1~2d
种,
。
全
2019
生育
年
期
晚
109~111d
造在桂
,
南
比
示
对
范
照株两
组合。
月中旬播种,全生育期99~101d。属早熟感温新
种植,
2.2 抗性 2017-2018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
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采用病
区自然诱发的方法,2年紫两优301苗叶瘟级别3~5
级,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分别为5.0、6.5,穗瘟损失
率最高级分别为3级、7级,抗性评价中抗~中感;
白叶枯病抗性鉴定采用人工剪叶法接种病原菌,结
果表明:
7
2.3
级,
稻米品质
综合评价中感
白叶枯病Ⅳ型、Ⅴ型致病指数分别为5级、
2017
~感。
年早造由试验组织单位统一
送样,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检测分析:整精米率54.0%,糙米率83.4%,
直链淀粉含量19.6%,粒长6.7mm,长宽比2.9,垩白
粒率51%,垩白度9.9%,透明度2级,碱消值5.5级,
胶稠度51mm,除垩白度偏高外,其他指标均达到部
颁3级米要求。
3 产量表现
水稻区域试验,
2017-2018
连续
年紫两优
2年早造试验的产量均比对照
301参加广西桂林联合体
株两优4024增产,其中2017年增产显著。2019年
参加广西桂林联合体水稻生产试验表现最好,比对
照株两优4024增产达6.3%。增产试点除2018年外,
其他均为100%(表1)。
(杭州)
88
育繁制种
表1 2017-2019年紫两优301参加区域试验和
生产试验早造的产量表现
增产试点
试验组别品种
产量比CK±
(t/hm
2
)(%)
比CK±
(%)
2017
区域试验
年
紫两优3017.02a5.2100
株两优4024(CK)6.67b——
2018
紫两优3017.06a4.4 83
区域试验
年
株两优4024(CK)6.76a——
2019
紫两优3017.196.3100
生产试验
年
株两优4024(CK)6.76——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0.05水平差异显著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采用旱播方式,桂中北
地区早造宜在3月16日左右播种,每hm
2
秧田播种
量550.0kg,本田用种量30.0kg;水播在3月20日
左右播种,秧田播种量225.0kg,大田用种量30.0kg。
作早造种植时,秧田需薄膜覆盖保温。浸种时间要
求30~36h,并用咪鲜胺等药剂消毒。秧田施足基肥,
并在移栽前10d左右每hm
2
施复合肥150.0kg作送
嫁肥,能培育壮苗。
4.2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在桂中北地区早造种
植,旱秧秧龄15~20d,叶龄2.5~3.5叶时移栽;水秧
秧龄25~30d,叶龄6~7叶时移栽。插足基本苗,作
双季稻栽插时,移栽规格为16.5cm×23.0cm,每hm
2
插30万~37.5万穴,每穴2苗。
4.3 施足基肥,科学水肥管理 对肥力较差的田块,
每hm
2
可施猪牛粪草15.0t、过磷酸钙450kg作基肥,
堆沤;面肥可施碳铵300.0kg。在移栽后5~7d,分蘖
肥可结合除草剂拌施,
160.0~180.0kg
每hm
2
施氯化钾300.0kg、尿素
氮磷钾比为
。全生育期每
10∶6
hm
2
施肥总量纯氮不低
于225.0kg,∶9
[2]
。科学水分管理,
浅水移栽,寸水返青,浅水促分蘖,够苗及时晒田控
分蘖,孕穗至齐穗期浅水养穗,干湿交替灌浆
[3]
。
4.4 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 螟虫类、稻飞虱是防治
的重点,近年来水稻跗线螨有大片爆发的风险,要结
合当地植保部门对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时做好各类
病虫害的防治。
5 制种技术要点
5.1 选择适宜制种区域 紫红10S的育性转换临界
日平均温度为22.5~23.5℃,为保证制种的安全,需选
2021年第6期
择育性敏感期日平均温度23.5℃以上的地区制种。因
此紫两优301可安排在桂中以南地区的中晚造制种。
5.2 准确安排播差期,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准确
安排播差期是杂交稻制种的关键。由于大部分父母
本播始历期不同,需根据组合父母本的播始历期,对
花期进行预测,确保花期相遇良好、授粉顺利。秋
播紫红10S播始历期为58d,父本R301播始历期
为60d,可安排在7月下旬播种,父本分2期播种,
时间间隔7d,第1期父本与母本同时移栽。大田
每
2
为
∶
hm
2
17cm
13为宜。制种田块开厢
用种量父本3.8kg、母本
×20cm,每期插植1
2.3m
30kg
行,共插植
,父本插植行株距
,父母本行比以
2行,2期父
本呈“品”字型插植,每穴插2~3本;母本插植行株
距为17cm×15cm,每行插11穴,每穴插2本。
5.3 合理施肥及喷施“920” 在常规施肥的基础
上,父本施回青肥7d后每hm
2
单独施尿素75kg。
紫红10S不育状态下包颈长度为2.8cm,包颈程
度低,仅为10.2%,喷施少量“920”能正常抽穗,在
本田整体抽穗
60g/hm
60%~70%时喷施1次,用药量45~
2
,能达到良好的吐颈效果;对父本同时喷施,
视散粉效果可加喷1次。人工赶粉在9:30-11:00
进行,每天赶粉2~3次。紫红10S易感稻瘟病,制
种过程重点做好稻瘟病的防治,并结合预测预报及
时防治其他各种病虫害。
5.4 严格除杂保纯,及时收割 在抽穗前要彻底去
除异型株,由于母本具有紫色标记性状,因此容易除
杂。在整个生育期,重视隔离安全
[4]
。在授粉完成后,
及时割除父本,
10S杂交后代种子易发生穗上芽,
以防后期结实与F
1
成熟后及时收种,
种子混杂。紫红
以免种子出芽影响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庭旭,
不育系隐性标记性状的研究进展.
游晴如,杨东,张水金,董瑞霞,
江西农业学报,
涂诗航,王志斌.
2009
水稻雄性
,21(3):
[2]
13-16
黄世旅,
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巡两优
蒙秀锋,叶万余,陈小春,
9118.杂交水稻,
林志豪,黎淳锋.
2018,33
早熟高产优质两
(3):88-89
[3] 蒙秀锋,
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孟两优
黎金玲,黎海佩,劳立群,
838
邹富斌,
的选育与应用.
刘琴,石明连,
杂交水稻,
李渊.
2012
高产
,
[4]
27
吴泽江,
(2):
豪优2115
徐黎峰,
18-20
高产制种技术.
侯锡学,李守国,
中国种业,
周雷,
2021
吴凡.
(3)
国审三系杂交水稻国
:86-88
(收稿日期:2021
-
03
-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