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IT圈
>
“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2024年5月27日发(作者:朋璇)
“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以锦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李璐
摘要:南宋孝宗赵謇,以皇帝之尊著《原道论》,可谓宋代三教合一思想的突出代表。孝宗以
“道”统摄三教,肯定三教分工不同,各有优势,是对历代帝王政教思想的总结,也是对宋代思想界“三教
合一”思潮的总结。以儒学为治世之本,佛、道为辅政之翼,佛、道归儒局面的形成是宋代以后三教关系
的典型特点。宋孝宗“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的明确提出,成为此后中国文化公认的一种理
念,也成为三教各自文化特点的经典表述。
关键词:《原道论》;政教思想;三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B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12)02一0115一04
宋孝宗赵奋(1162—1189年在位),宋朝南渡后的第二个皇帝,史称“聪明英毅,卓然为南渡诸帝之
称首”…,是南宋少有的励精图治的皇帝。宋孝宗的《原道论》可谓宋代三教合一思想的突出代表,尤
其是在理学隆盛之时,以皇帝之尊提出“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三教分工不同,各有优势,为
三教融合的思想推波助澜。“三教合一”是宋代思想界的主流,但理学对此讳莫如深,佛、道二教则试图
以自家学说统合三教。宋孝宗在学理上均齐三教,正是对这种时代思潮的一种回应。
《原道论》不长,现将全文摘录如下:
“朕观韩愈《原道论》,谓佛法相混,三道相绌,未有能辩之者,徒文烦而理迂耳。若揆之以圣人
之用心,则无不昭然矣。何则?释氏穷性命,外形骸,于世事了不相关,又何与礼乐仁义者哉?然犹立
戒日:不杀、不淫、不盗、不妄语、不饮酒。夫不杀,仁也;不淫,礼也;不盗,义也;不妄语,信也;不饮酒,
智也。此与仲尼又何远乎?从容中道圣人也,圣人之所为,孰非礼乐?孰非仁义?又恶得而名焉?譬
如天地运行,阴阳若循环之无端,岂有春夏秋冬之别哉?此世人强名之耳,亦犹仁义礼乐之别,圣人所
以设教治世,不得不然也。因其强名,揆而求之,则道也者,仁义礼乐之宗也;仁义礼乐,固道之用也。
杨雄谓老氏弃仁义,绝礼乐,今迹老氏之书,其所宝者三:日慈、曰俭、日不敢为天下先,孔子日节用而爱
人,老氏之所谓俭,岂非爱人之大者耶?孔子日温良恭俭让,老氏所谓不敢为天下先,岂非让之大者耶?
孔子日唯仁为大,老氏之所谓慈,岂非仁之大者耶?至其会道,则互见偏举,所贵者清静宁一,而与孔圣
果相背驰乎?盖三教末流,昧者执之,自为异耳。夫佛老绝念,无为修身而已。孔子教以治天下者,特
所施不同耳。譬犹耒耜而耕,机杼而织,后世纷纷而惑,固失其理。或日当如何去其惑哉?日以佛修
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斯可也。其惟圣人为能同之,不可不论也。”嵋’
韩愈非佛、老,杨雄非老,都是宋孝宗批判的对象。宋孝宗指出佛教“五戒”类似于儒家“五常”。
老子“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与孔子“节用丽爱人、温良恭俭让、仁”的思想没有不同,甚至更超其上。
收稿日期:2011一10—26
作者简介:李璐(1984一).女,陕西西安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南京,210093。
115
万方数据
囊莎∥q-.川2012年第2期
“三教末流,昧者执之,自为异耳”,在圣人却只有一个“道”。这个“道”与韩愈主要以仁义道德为内容
的先王之“道”不同,它融摄儒、释、道三教,在治世、修心、养生等不同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论
一出,引起了朝中大臣的恐慌。如史文惠就指出:
“臣惟韩愈作是一篇,唐人无不敬服,本朝言道者亦莫之贬,盖其所主在帝王传道之宗,乃万世不易
之论。元其意在于扶世立教,所以人不敢议。陛下圣学高明,融会释、老,使之归于儒宗,末章乃欲以佛
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是本欲融会而自生分别也。大学之道,自物格、知至而至于天下平,可以修
心。可以养生,可以治世。无所处而不当矣,又何假释、老之说邪?陛下此文一出,须占十分道理,不可使
后世之士议陛下,如陛下之议韩愈也。望陛下稍赢定末章,则善无以加矣。”p
J
韩愈《原道》一篇开启宋明理学“道统论”的先河,最主要的意义在于“扶世立教”,因而是“帝王传
道之宗”、“万世不易之论”。宋代理学已经是融合佛、老,包含万象的一个以儒家之“道”(理)为核心的
理论体系,宋儒自信在这个体系里,从“格物致知”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可以纳入其中,不必再
假借佛、老。史文惠对孝宗的规劝,代表了宋代一般儒士的看法。韩愈著《原道》是以维护儒家正统,排
斥佛、老为目的。宋孝宗以皇帝身份著《原道论》,批评韩愈强分三教的偏狭,则是站在另一个角度。所
谓“佛法相混,三道相绌”,与其说是韩愈的立场,不如说是宋代理学家的立场。韩愈代表的是儒家“道
统”,宋代理学家无有不尊韩愈的,而理学的重要意义也正是绌佛、老。宋孝宗批评韩愈割裂三教,正是
批评理学家非毁佛老。这种批评,有更深层的原因。
南宋偏安一隅,宋孝宗从继位之初就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清肃秦桧集团,为岳飞平反,积极支持
北伐。历史上大多数皇帝对宗教的宽容政策,宋代诸帝佑文轻武、三教皆弘的一贯策略,都决定了一个
有作为的皇帝不能在这个问题上有所偏重。宋代理学独盛,文臣地位较高,与唐代儒学零落的景象不
可同日而语。宋孝宗《原道论》虽以“道”统摄儒、佛、道,提出三教分工不同,但并没有偏离基本的“治
世为先”的立场。
以帝王之尊统合三教为执政之策,在历史上并不始于宋孝宗,而是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南朝梁武
帝以崇佛著称,三次舍身同泰寺,为佛教立戒律,提出“神明成佛说”,但他仍以儒学统治国家,与道徒陶
弘景等人交往密切,可说是帝王崇佛又三教兼弘的典型。北周武帝以废佛著称,但在其《立通道观诏》
中又称“至道宏深,混成无际。体包空有,理极幽玄。但歧路既分,流源愈远,淳离朴散,形气斯垂。遂
三墨八儒,朱紫交竞,九流七略,异说相胜。”【4J,天下的学问都可统一于“道”,佛、老也不例外。至于废
佛,则因“理非常而不要,文高奇而无用。非无端而弃废,何爱憎于儒释。””3与“治世”之学偏远,无关
个人好恶与信仰。隋唐诸帝除武宗排佛外,都在不同程度上三教兼弘。佛教的各个重要宗派基本都在
唐代建立,一般思想史上也称这一时期为“佛教中国化”的完成时期。道教皇室宗教地位的确立,“重玄
学”理论的发展,著名高道的出现,也使本土道教日渐成熟。宋代开国之初就制定了佑文轻武的基本国
策,欲“以文化成天下”。宋太宗对黄老之道情有独钟,公开宣称“清静致治,黄老之深旨出。夫万务
(物)自有为,以至于无为。无为之道,朕当力行之。”旧1宋真宗有意混合儒释,他的《崇释氏论》,宣称
“释氏戒律之书与周、孔、苟、盂迹异道同,大旨劝人之善,禁人之恶,不杂则仁矣,不窃则廉矣,不惑则疏
矣,不妄则信矣,不醉则庄矣,苟能遵此,君子多而小人少。”…可见孝宗的三教思想,是有佛、道以来,大
多数帝王的政教思想,也是宋代诸帝的普遍认识。
作为一代帝王,最首要的任务是治理国家,而“儒家思想具有一套适应于小农经济宗法社会结构的
伦理道德学说和适应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学说,在满足封建统治要求方面见长于佛、道两
116
万方数据
2024年5月27日发(作者:朋璇)
“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以锦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李璐
摘要:南宋孝宗赵謇,以皇帝之尊著《原道论》,可谓宋代三教合一思想的突出代表。孝宗以
“道”统摄三教,肯定三教分工不同,各有优势,是对历代帝王政教思想的总结,也是对宋代思想界“三教
合一”思潮的总结。以儒学为治世之本,佛、道为辅政之翼,佛、道归儒局面的形成是宋代以后三教关系
的典型特点。宋孝宗“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的明确提出,成为此后中国文化公认的一种理
念,也成为三教各自文化特点的经典表述。
关键词:《原道论》;政教思想;三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B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12)02一0115一04
宋孝宗赵奋(1162—1189年在位),宋朝南渡后的第二个皇帝,史称“聪明英毅,卓然为南渡诸帝之
称首”…,是南宋少有的励精图治的皇帝。宋孝宗的《原道论》可谓宋代三教合一思想的突出代表,尤
其是在理学隆盛之时,以皇帝之尊提出“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三教分工不同,各有优势,为
三教融合的思想推波助澜。“三教合一”是宋代思想界的主流,但理学对此讳莫如深,佛、道二教则试图
以自家学说统合三教。宋孝宗在学理上均齐三教,正是对这种时代思潮的一种回应。
《原道论》不长,现将全文摘录如下:
“朕观韩愈《原道论》,谓佛法相混,三道相绌,未有能辩之者,徒文烦而理迂耳。若揆之以圣人
之用心,则无不昭然矣。何则?释氏穷性命,外形骸,于世事了不相关,又何与礼乐仁义者哉?然犹立
戒日:不杀、不淫、不盗、不妄语、不饮酒。夫不杀,仁也;不淫,礼也;不盗,义也;不妄语,信也;不饮酒,
智也。此与仲尼又何远乎?从容中道圣人也,圣人之所为,孰非礼乐?孰非仁义?又恶得而名焉?譬
如天地运行,阴阳若循环之无端,岂有春夏秋冬之别哉?此世人强名之耳,亦犹仁义礼乐之别,圣人所
以设教治世,不得不然也。因其强名,揆而求之,则道也者,仁义礼乐之宗也;仁义礼乐,固道之用也。
杨雄谓老氏弃仁义,绝礼乐,今迹老氏之书,其所宝者三:日慈、曰俭、日不敢为天下先,孔子日节用而爱
人,老氏之所谓俭,岂非爱人之大者耶?孔子日温良恭俭让,老氏所谓不敢为天下先,岂非让之大者耶?
孔子日唯仁为大,老氏之所谓慈,岂非仁之大者耶?至其会道,则互见偏举,所贵者清静宁一,而与孔圣
果相背驰乎?盖三教末流,昧者执之,自为异耳。夫佛老绝念,无为修身而已。孔子教以治天下者,特
所施不同耳。譬犹耒耜而耕,机杼而织,后世纷纷而惑,固失其理。或日当如何去其惑哉?日以佛修
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斯可也。其惟圣人为能同之,不可不论也。”嵋’
韩愈非佛、老,杨雄非老,都是宋孝宗批判的对象。宋孝宗指出佛教“五戒”类似于儒家“五常”。
老子“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与孔子“节用丽爱人、温良恭俭让、仁”的思想没有不同,甚至更超其上。
收稿日期:2011一10—26
作者简介:李璐(1984一).女,陕西西安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南京,210093。
115
万方数据
囊莎∥q-.川2012年第2期
“三教末流,昧者执之,自为异耳”,在圣人却只有一个“道”。这个“道”与韩愈主要以仁义道德为内容
的先王之“道”不同,它融摄儒、释、道三教,在治世、修心、养生等不同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论
一出,引起了朝中大臣的恐慌。如史文惠就指出:
“臣惟韩愈作是一篇,唐人无不敬服,本朝言道者亦莫之贬,盖其所主在帝王传道之宗,乃万世不易
之论。元其意在于扶世立教,所以人不敢议。陛下圣学高明,融会释、老,使之归于儒宗,末章乃欲以佛
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是本欲融会而自生分别也。大学之道,自物格、知至而至于天下平,可以修
心。可以养生,可以治世。无所处而不当矣,又何假释、老之说邪?陛下此文一出,须占十分道理,不可使
后世之士议陛下,如陛下之议韩愈也。望陛下稍赢定末章,则善无以加矣。”p
J
韩愈《原道》一篇开启宋明理学“道统论”的先河,最主要的意义在于“扶世立教”,因而是“帝王传
道之宗”、“万世不易之论”。宋代理学已经是融合佛、老,包含万象的一个以儒家之“道”(理)为核心的
理论体系,宋儒自信在这个体系里,从“格物致知”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可以纳入其中,不必再
假借佛、老。史文惠对孝宗的规劝,代表了宋代一般儒士的看法。韩愈著《原道》是以维护儒家正统,排
斥佛、老为目的。宋孝宗以皇帝身份著《原道论》,批评韩愈强分三教的偏狭,则是站在另一个角度。所
谓“佛法相混,三道相绌”,与其说是韩愈的立场,不如说是宋代理学家的立场。韩愈代表的是儒家“道
统”,宋代理学家无有不尊韩愈的,而理学的重要意义也正是绌佛、老。宋孝宗批评韩愈割裂三教,正是
批评理学家非毁佛老。这种批评,有更深层的原因。
南宋偏安一隅,宋孝宗从继位之初就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清肃秦桧集团,为岳飞平反,积极支持
北伐。历史上大多数皇帝对宗教的宽容政策,宋代诸帝佑文轻武、三教皆弘的一贯策略,都决定了一个
有作为的皇帝不能在这个问题上有所偏重。宋代理学独盛,文臣地位较高,与唐代儒学零落的景象不
可同日而语。宋孝宗《原道论》虽以“道”统摄儒、佛、道,提出三教分工不同,但并没有偏离基本的“治
世为先”的立场。
以帝王之尊统合三教为执政之策,在历史上并不始于宋孝宗,而是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南朝梁武
帝以崇佛著称,三次舍身同泰寺,为佛教立戒律,提出“神明成佛说”,但他仍以儒学统治国家,与道徒陶
弘景等人交往密切,可说是帝王崇佛又三教兼弘的典型。北周武帝以废佛著称,但在其《立通道观诏》
中又称“至道宏深,混成无际。体包空有,理极幽玄。但歧路既分,流源愈远,淳离朴散,形气斯垂。遂
三墨八儒,朱紫交竞,九流七略,异说相胜。”【4J,天下的学问都可统一于“道”,佛、老也不例外。至于废
佛,则因“理非常而不要,文高奇而无用。非无端而弃废,何爱憎于儒释。””3与“治世”之学偏远,无关
个人好恶与信仰。隋唐诸帝除武宗排佛外,都在不同程度上三教兼弘。佛教的各个重要宗派基本都在
唐代建立,一般思想史上也称这一时期为“佛教中国化”的完成时期。道教皇室宗教地位的确立,“重玄
学”理论的发展,著名高道的出现,也使本土道教日渐成熟。宋代开国之初就制定了佑文轻武的基本国
策,欲“以文化成天下”。宋太宗对黄老之道情有独钟,公开宣称“清静致治,黄老之深旨出。夫万务
(物)自有为,以至于无为。无为之道,朕当力行之。”旧1宋真宗有意混合儒释,他的《崇释氏论》,宣称
“释氏戒律之书与周、孔、苟、盂迹异道同,大旨劝人之善,禁人之恶,不杂则仁矣,不窃则廉矣,不惑则疏
矣,不妄则信矣,不醉则庄矣,苟能遵此,君子多而小人少。”…可见孝宗的三教思想,是有佛、道以来,大
多数帝王的政教思想,也是宋代诸帝的普遍认识。
作为一代帝王,最首要的任务是治理国家,而“儒家思想具有一套适应于小农经济宗法社会结构的
伦理道德学说和适应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学说,在满足封建统治要求方面见长于佛、道两
116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