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初等数论(1)整除

IT圈 admin 21浏览 0评论

2024年11月2日发(作者:危梅花)

4

整除

本讲中所涉及的数都是整数,所用的字母除特别申明外也都表示整数.

⑪整除

a

b

是给定的数,

b0

.若存在整数

c

,使得

abc

,则称

b

整除

a

,记作

b∣a

,并称

b

a

a

.一个约数(或因子),而称

a

b

的一个倍数.如果不存在上述的整数

c

,则称

b

不能整除

a

,记作

由整除的定义,容易推出整除的几个简单性质:

c

,且

c∣a

,则

b∣a

,即整除性质具有传递性. ①若

b∣

∣(ac)

,即某一个整数倍数的集合关于加法和减法运算封闭.反复应用这一②若

b∣a

,且

b∣c

,则

b

∣(aucv)

.更一般地,若

a

1

a

2

a

n

都性质,易知:若

b∣a

b∣c

,则对任意整数

u

v

b

∣(a

1

a

2

a

n

)

. 是

b

的倍数,则

b

③若

b∣a

,则或者

a0

,或者

|a|≥b

.因此,若

b∣a

a∣b

,则

|a||b|

④(带余除法)对任意两个整数

a

b

(b0)

,则存在整数

q

r

,使得

abqr

,其中

0≤rb

并且

q

r

由上述条件惟一确定.整数

q

称为

a

b

除得的(不完全)商,数

r

称为

a

b

除得的余

a

数.

r

共有

b

种可能的取值,若

r0

,即为前面说的

a

b

整除.易知,带余除法中的商实际上是



b

a

(不超过的最大整数),而带余除法的核心是关于余数的不等式:

0≤rb

b

⑤证明

b∣a

的基本手法是将

a

分解为

b

与一个整数之积.在比较初级的问题中,这种数的分解常通过在

一些代数式的分解中取特殊值而产生.下面两个整除分解式在这类论证中应用较多.

n

是正整数,则

x

n

y

n

(xy)(x

n1

x

n2

yxy

n2

y

n1

)

n

是正奇数,则

x

n

y

n

(xy)(x

n1

x

n2

yxy

n2

y

n1

)

⑫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

最大公约数是数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设

a

b

不全为零,同时整除

a

b

的整数称为它们的公约

数.因为

a

b

不全为零,故由整除的性质③推知,

a

b

的公约数只有有限多个,将其中最大的一个

b)

表示. 称为

a

b

的最大公约数,用符号

(a,

b)1

时,即

a

b

的公约数只有

1

,称

a

b

互素(或互质)当

(a,

b,,c)

.对于多于两个的不全为零的整数

a

b

c

,可类似的定义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a,

(a,b,,c)

1

,则称

a

b

c

互素.但此时并不能推出

a

b

c

两两互素;但反过来,

b,,c)

1

. 若

a

b

c

两两互素,则显然有

(a,

b

的符号和先后顺序不改变

(a,b)

的值,由定义容易得到最大公约数的一些简单性质:任意改变

a

1

▎高一·第4讲·联赛班·教师版 ▎

b)(b,a)(a,b)

(a,b)

作为

b

的函数,以

a

为周期,即

(a,ba)(a,b)

. 即有

(a,

下面给出最大公约数的若干性质,它们是解决关于公约问题的基础.

xx

0

b)

.如果

①设

a

b

是不全为

0

的整数,则存在整数

x

y

,使得

axby(a,

是满足上式的一

yy

0

xx

0

bu

组整数,则

(其中

u

为任意整数)也是满足上式的整数.这表明,满足上式的

x

y

yyau

0

无穷组,并且在

ab0

时,可选择

x

为正(负)数,此时

y

则相应的为负(正)数.

特别的,两个整数

a

b

互素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整数

x

y

,使得

axby1

,这通常称为

a

b

适合的裴蜀(Bezout)等式.事实上,条件的必要性是性质①的特例.反过来,若有

x

y

使等式

a

d∣b

,故

d∣ax

d∣

1

,从而

d1

b)d

,则

d∣

成立,设

(a,

by

,于是

d∣(axby)

,即

d∣

∣a

m∣b

,则

m

②若

m

∣(a,b)

,即

a

b

任一个公约数都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的约数.

mb)m(a,b)

. ③若

m0

,则

(ma,

ab

b)d

,则

1

.因此,由两个不互素的整数,可自然地产生一对互素的整数. ④若

(a,

dd

m)1

.这表明,与一个固定整数互素的整数构成的集合关于乘法

m)1

(b,m)1

,则

(ab,

⑤若

(a,

b)1

,则对任意

k0

(a

k

封闭.由此可以推出:若

(a,

b)1

,进而对任意

l0

(a

k

,b

l

)1

∣ac

,若

(b,c)1

,则

b∣a

. ⑥设

b

b)1

,则

a

b

都是整数的

k

次幂.一般⑦设正整数

a

b

之积是一个整数的

k

次幂

(k≥2)

.若

(a,

b,,c

之积是一个整数的

k

次幂,若

a,b,,c

两两互素,则

a,b,,c

都是整地,设正整数

a,

数的

k

次幂.

下面介绍最小公倍数.设

a

b

是两个非零整数,一个同时为

a

b

倍数的数称为它们的一个公倍

b]

.对于多个数.

a

b

的公倍数有无穷多个,其中最小的正数称为

a

b

的最小公倍数,记作

[a,

b,,c]

,c

非零整数

a,b,

,可类似地定义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a,

b]

的倍数.对于多于两个整数的情形,类似的结论也成立. ⑧

a

b

的任意公倍数都是

[a,

b)[a,b]|ab|

. ⑨两个整数

a

b

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满足

(a,

思考:对于多于两个整数的情形,类似的结论不成立,请举出例子.

∣d

b∣d

c∣d

b,,c

两两互素,

b,,c]|abc|

.⑩若

a,

则有

[a,

由此以及性质⑧可知若

a

∣d

b,,c

两两互素,则有

abc

a,

⑬素数及唯一分解定理

大于

1

的整数

n

总有两个不同的正约数:

1

n

.若

n

仅有这两个正约数(称为

n

没有真约数),则

n

为素数(或质数).若

n

有真约数,即

n

可表示为

ab

的形式(这里

a

b

为大于

1

的整数),则称

n

为合数.于是,正整数被分成三类,数

1

单独作一类,素数类及合数类.

素数在正整数中特别重要,我们常用字母

p

表示素数.由定义易得出下面的基本结论:

①大于

1

的整数必有素约数.

②设

p

是素数,

n

是任意一个整数,则或者

p

整除

n

,或者

p

n

互素.

n)

必整除

p

,故由素数的定义推知,或者

(p,n)1

,或者事实上,

p

n

的最大公约数

(p,

(p,n)p

,即或者

p

n

互素,或者

p∣n

ab

,则

a

b

中至少有一个数被

p

整除.特别地可以推出,若素③设

p

是素数,

a

b

为整数.若

p∣

∣a

. 数

p

整除

a

n

(n≥1)

,则

p

④素数有无穷多个.

p

2

,,p

k

,思考:如何证明素数有无穷多个?(提示:用反证法,假设素数只有有限多个,为

p

1

考虑数

Np

1

p

2

p

k

1

,利用性质⑬.①)

⑤每个大于

1

的正整数都可以分解为有限个素数的积;并且,若不计素因数在乘积中的次序,这样的

分解是唯一的.将

n

的素因数分解中的相同的素因子收集在一起,可知每个大于

1

的正整数

n

可惟一

2

▎高一·第4讲·联赛班·教师版 ▎

的表示为

np

1

a

1

p

2

a

2

p

k

a

k

,其中

p

1

,p

2

,,p

k

是互不相同的素数,

a

1

,a

2

,,a

k

是正整数,这称

n

的标准分解.

n

的全部正约数为

p

1

b

1

p

2

b

2

p

k

b

k

,其中

b

i

是满足

0≤b

i

≤a

i

(i1,2,,k)

的任意整数.

由此易知,若记

(n)

n

的正约数的个数,

(n)

n

的正约数之和,则有

(n)(a

1

1)(a

2

1)(a

k

1)

p

1

a

1

1

1p

2

a

2

1

1

p

k

a

k

1

1

(n)

p

1

1p

2

1p

k

1

虽然素数有无穷多个,但它们在自然数中的分布却极不规则.给定一个大整数,判断它是否为素

数,通常是极其困难的,要作出其标准分解,则更加困难.证明某些特殊形式的数不是素数(或者给

出其为素数的必要条件),是初等数论中较为基本的问题,在数学竞赛中尤为常见.处理这类问题的基

本方法是应用各种分解技术,指出所涉及数的一个真约数.

【例 1】 证明:

nm

⑪设

mn≥0

,有

(2

2

1)∣(2

2

1)

∣n9∣S(n)

. ⑫对正整数

n

,记

S(n)

n

的十进制表示中各个数位数码之和,则

9

p1111

⑬设

p

q

均为自然数,使得

1

,证明:

p

可被

1979

整除.

q2313181319

【解析】 ⑪

2

2

1(2

2

1)[(2

2

)

2

n1nn

mn1n1mn1

2

2

1](2

2

1)∣(2

2

1)

nn1

nm

n1n1m

2

2

1(2

2

1)(2

2

1)

,从而

(2

2

1)∣(2

2

1)

于是由整除的传递性,有

(2

2

1)∣(2

2

1)

⑫设

na

k

10

k

a

1

10a

0

,其中

0≤a

i

≤9

,且

a

k

0

,则

S(n)a

0

a

1

a

k

于是有

nS(n)a

k

(10

k

1)a

1

(101)

.对

1≤i≤k

,由整除分解式知

9∣(10

i

1)

,故

上式右端

k

个加项中的每一个都是

9

的倍数,从而由整除的性质知,它们的和也被

9

整除,

∣(nS(n))

.由此容易推出结论的两个方面. 即

9

p

111

1



11

1

2



q

231319

1318



24

1



11



11

1

1

2313192659



1



11

1



1

1







6601319



6611318



989990

111





1979



66013196611318989990



∣(a

1

a

2

a

n

)

的一种基本的想法,我们可以试着去证明更强的【点评】 整除的性质②提供了证明

b

∣a

i

.这一更强的命题当然不一定成立,(也往往是更容易证明的)命题:

1≤i≤n

,有

b

即使在它不成立的时候,上述想法仍有一种常常有效的变通:将

a

1

a

2

a

n

适当的分组成

∣c

i

(i1,2,,k)

. 为

c

1

c

2

c

k

,而

b

9(nS(n))

,即

S(n)≡n(mod9)

.有些情形,例

1

⑫的证明,实际上给出了更强的结论,

n,∣

我们能够由正整数十进制表示中的数字的性质,推断这个整数能否被另一个整数整除,这样

3

▎高一·第4讲·联赛班·教师版 ▎

的结论,常称为整除的数字特征.被

2

3

5

10

整除的数的数字特征是显而易见的.

【变式】 设

k≥1

是一个奇数,证明:

n,(n2)Œ(1

k

2

k

n

k

)

n1

结论显然成立.设

n≥2

,记所涉及的和为

A

,则 【解析】

2A2(2

k

n

k

)(3

k

(n1)

k

)(n

k

2

k

)

.因为

k

是正奇数,故由整除分解式可知,对

每个

i≥2

,数

i

k

(n2i)

k

i(n2i)n2

整除,故

2A

n2

除得的余数是

2

,从

A

不可能被

n2

整除(注意

n22

).

【点评】 论证中我们应用了“配对法”,这是数论中变形和式的一种常用手法.

【变式】 设

m

n

为正整数,

m2

,证明:

(2

m

1)Œ(2

n

1)

【解析】 当

nm

时,结论平凡;

nm

时,结果可由

2

n

1≤2

m1

12

m

1

推出来(注意

m2

,并运用整除的性质③);

nm

的情形可化为上述特殊情形:由带余除法,

nmqr

0≤rm

,而

q0

.由于

2

n

1(2

mq

1)2

r

2

r

1

,由整除分解式知

(2

m

1)∣(2

mq

1)

;而

0≤rm

,故由上面证明了

的结论知

(2

m

1)Œ

结论平凡).从而当

nm

时也有

(2

m

1)Œ

(2

r

1)

(注意

r0

时,

(2

r

1)

就证明了本题结论.

m,n0

,证明:

(a

m

1,

【例 2】 设

a1,

a

n

1)a

(m,n)

1

【解析】 设

D(a

m

1,a

n

1)

.通过证明

(a

(m,n)

1)∣D

D∣(a

(m,n)

1)

来推导出

Da

(m,n)

1

,这是

数论中证明两数相等的常用手法.

n)∣m

(m,

(m,

n)∣n

,由整除分解式即知

(a

(m,n)

1)∣(a

m

1)

,以及

(a

(m,n)

1)∣(a

n

1)

故可知,

a

(m,n)

1

整除

(a

m

1,a

n

1)

,即

(a

(m,n)

1)∣D

n)

. 为了证明

D∣(a

(m,n)

1)

,设

d(m,

n0

,∴可以选择

u,v0

使得

munvd

.∵

D

m,

∣(a

m

1)

,∴

D∣(a

mu

1)

同样,

D∣(a

nv

1)

.故

D∣(a

mu

a

nv

)

,从而由

munvd

,得

D∣a

nv

(a

d

1)

a)1

,进而

(D,

此外,因

a1

,及

D∣(a

m

1)

,故

(D,

a

nv

)1

于是,从

D∣(a

mu

a

nv

)

可导出

D∣(a

d

1)

,即

D∣(a

(m,n)

1)

综上所述,可知

Da

(m,n)

1

k

F

n

)1

. 【变式】 记

F

k

2

2

1,k≥0

.证明:若

mn

,则

(F

m

(F

m

2)

(例

1

⑪)【解析】 论证的关键是利用

F

n

,即存在一个整数

x

使得

F

m

xF

n

2

2

,所以

d1

F

n

)

,则由存在一个整数

x

使得

F

m

xF

n

2

,推出

d∣

不妨设

mn

d(F

m

2

.但

F

n

显然是奇数,故必须

d1

F

k

(k≥0)

称为费马(Fermat)数.本变式表明,费马数两两互素,这是费马数的一个有趣的【点评】

基本性质.利用这一性质,可以证明素数有无穷多个的结论.无穷数列

F

k

(k≥0)

中的项两

两互素,所以每个

F

k

的素约数与这个数列中其他项的素约数不同,因此素数必然有无穷多个.

n0

mn

【变式】 设

m,

∣(m

2

n

2

)

,则

mn

n)d

,则

mm

1

d,nn

1

d

,其中

(m

1

,n

1

)1

.于是,条件转化为

m

1

n

1

∣(m

1

2

n

1

2

)

,故【解析】 设

(m,

n

1

)1

(m

1

2

n

1

2

)

n

1

2

n

1

2

)1

n

1

2

,有

m

1

从而

m

1

(m

1

(m

1

结合

m

1

可知必须

m

1

1

.同

n

1

1

,因此

mn

【点评】 对两个给定的不全为零的整数,我们常借助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并应用性质⑵-④,产生两

个互素的整数,以利用互素的性质作进一步论证(参见性质⑵-⑤,⑵-⑥.就本题而言,

由于

mn

为二次式,

m

2

n

2

为二次齐次式,上述手段的实质是将问题化归成

m

n

互素这种

4

▎高一·第4讲·联赛班·教师版 ▎

特殊情形.

在某些问题中,已知的条件(或者已经证明的结论)

c∣a

并不使用,我们可以试着选取

c

一个恰当的约束

b

,并从

c∣a

过度到较弱的结论

b∣a

,以期望后者提供适宜于进一步论证的信

22

息.在本例中,我们就是由

m

1

n

1

∣(m

1

n

1

)

产生了

m

1

∣n

1

2

,进而推导出

m

1

1

【变式】

m

个盒子中各若干个球,每一次在其中

n(nm)

个盒中加一球.求证:不论开始的分布情

n)1

. 况如何,总可按上述方法进行有限次加球后使各盒中球数相等的充要条件是

(m,

n)1

,则有

u,vZ

使得

unvm1v(m1)(v1)

,此式说明:对盒子连续加球

u

【解析】 设

(m,

次,可使

m1

个盒子各增加了

v

个,一个增加

(v1)

个.这样可将多增加了一个球的盒子选

择为原来球数最少的那个,于是经过

u

次加球之后,原来球数最多的盒子中的球与球数最少

的盒子中的球数之差减少

1

,因此,经过有限次加球后,各盒球数差为

0

,达到各盒中的球数

相等.

n)d1

,则只要在

m

个盒中放

m1

个球,则不管加球多少用反证法证明必要性.若

(m,

d|n,d1

,所次,例如,加球

k

次,则这时

m

个盒中共有球

m1kn

(个),因为

d|m,

m1kn

不可能是

d

的倍数,更不是

m

的倍数,各盒中的球决不能一样多,因此,必须

(m,n)1

ab

【例 3】 设正整数

a

b

c

的最大公约数为

1

,并且

c

.证明:

ab

是一个完全平方数.

ab

【解析】 方法一:

b)d

,则

ada

1

bdb

1

,其中

(a

1

c)1

b,c)1

,故有

(d,

b

1

)1

.由于

(a,

(a,

cb

1

.因

(a

1

,b

1

)1

,故

a

1

∣c

. 于是问题中的等式转化为

da

1

b

1

ca

1

cb

1

,由此可见

a

1

c

.再由

(a

1

,b

1

)1

便推出

a

1

b

1

∣c

(参考性质⑵-⑧⑨)同样可得

b

1

ca

1

b

1

k

,其中

k

是一个正整数.一方面,显然

k

整除

c

;另一方面,结合

da

1

b

1

ca

1

cb

1

d

.从而

k∣

d)1

,故

k1

(c,d)

.但

(c,

dk(a

1

b

1

)

,故

k∣

因此

da

1

b

1

.故

abd(a

1

b

1

)d

2

.这就证明了

ab

是一个完全平方数.

方法二:

bc)d

. 记

abk

,则已知等式可化为

k(cb)b

2

.记

(k,

∣b

∣k

∣a

∣(bc)

p

∣c

p

d1

,则

d

有素因子

p

.由上式知

p

p

结合

p

得出

p

∣b

2

b,c)1

相违. 这与

(a,

因此

d1

,进而知

k

cb

都是完全平方数.

【变式】 设

k

为正奇数,证明:

(12n)∣(1

k

2

k

n

k

)

n(n1)

【解析】 因为

12n

,故问题等价于证明:

n(n1)

整除

2(1

k

2

k

n

k

)

.因

n

n1

2

互素,所以这又等价于证明

n∣2(1

k

2

k

n

k

)

.事实上,由于

k

是奇数,故由整除的分解

式,可知

2(1

k

2

k

n

k

)[1

k

(n1)

k

][2

k

(n2)

k

][(n1)

k

1

k

]2n

k

n

的倍

数.同理,

2(1

k

2

k

n

k

)[1

k

n

k

][2

k

(n1)

k

][n

k

1

k

]

n1

的倍数.

b

2

)1

,则我们可以【点评】 整除问题中,有时直接证明

b∣a

不容易.若

b

可分解为

bb

1

b

1

,其中

(b

1

a

以及

b

2

∣a

.本例应用了这一手法.更一般地,为了将原命题

b∣a

分解为等价的两个命题

b

1

b

2

,,b

n

之积,而证明等价的证明

b∣a

,可将

b

分解为若干两两互素的整数

b

1

b

i

∣a(i1,2,,n)

(参见性质⑵-⑩).

5

▎高一·第4讲·联赛班·教师版 ▎

【例 4】 设正整数

a

b

c

d

满足

abcd

,证明:

abcd

不是素数.

【解析】 方法一:

adm

am

a

abcd

,可设



,其中

m

n

是互素的正整数,由

意味着有理数的分子、

cbnc

cn

m

分母约去了某个正整数

u

后,得到既约分数,因此

amy

cnu

.同理,有正整数使得

n

bnv

dmv

.因此,

abcd(mn)(uv)

是大于

1

的整数之积,从而不是素数.

方法二:

cd

cd(ac)(ad)

abcd

,得

b

.因此

abcd

a

.因为

abcd

cd

aa

a

(ac)(ad)

整数,故也是整数,若它是一个素数,设为

p

,则有

(ac)(ad)ap

,可见

p

a

∣(ac)

,则

ac≥p

,结合⑶-③整除

(ac)(ad)

,从而

p

整除

ac

ad

.不妨设

p

推出

ad≤a

,矛盾.

【变式】 设

a

b

是正整数,满足

2a

2

a3b

2

b

,则

ab

2a2b1

都是完全平方数.

【解析】 已知关系式即为

(ab)(2a2b1)b

2

,论证的关键是证明正整数

ab

2a2b1

互素.

2a2b1)

.若

d

有素因子

p

,从而由性质⑶-①知

p

d(ab,

∣b

2

∣b

∣(ab)

p∣a

∣(2a2b1)

推导出

p∣

p

是素数,故

p

结合

p

再由

p

矛盾,故

d1

1

从而由性质⑶-①推知正整数

ab

2a2b1

都是完全平方数.

【例 5】 证明:两个连续正整数之积不能是完全平方,也不能是完全立方.

【解析】 反证法,假设有正整数

x

y

使得

x(x1)y

2

.则

4x(x1)4y

2

(2x1)

2

4y

2

1

(2x12y)(2x12y)1

.因左边两个因数都是正整

2x12y1

数,故有

,解得

xy0

,矛盾.

2x12y1

然而对于方程

x(x1)y

3

,上面的分解方法不易奏效.

采用另一种分解:设所说的方程有正整数解

x

y

,则由于

x

x1

互素,而它们的积是一

个完全立方数,故

x

x1

都是正整数的立方,即

xu

3

x1v

3

yuv

u

v

都是正

整数,由此产生

v

3

u

3

1

,易知这不可能.不难看到,用类似的论证,可以证明连续两个正

整数之积不会是整数的

k

次幂(这里

k≥2

).

【变式】 给定的正整数

k≥2

,证明:连续三个正整数的积不能是整数的

k

次幂.

【解析】 假设有正整数

x≥2

y

,使得

(x1)x(x1)y

k

注意到上述式子左端的三个因数

x1

x

x1

并非总两两互素,因此不能推出它们都是

k

方幂.克服这个困难的一种方法是将其变形为

(x

2

1)xy

k

.因

x

x

2

1

互素,故可由上式

推出,有正整数

a

b

,使得

xa

k

x

2

1b

k

aby

,由此我们有

1a

2k

b

k

(a

2

)

k

b

k

(a

2

b)(a

2k2

a

2k4

ba

2

b

k2

b

k1

)

,由于

x≥2

,故

a≥2

,又

k≥2

,故上式后一个因数必大于

1

,导出矛盾.

【点评】 实际上,连续四个正整数的积也不能是整数的

k

次幂,由于证明需要使用二项式定理,所以

将在以后介绍.

6

▎高一·第4讲·联赛班·教师版 ▎

【例 6】 (09年集训队测试题)

n

是一个合数.证明存在正整数

m

,满足

m|n

m≤n

,且

d(n)≤d

3

(m)

.这里

d(k)

示正整数

k

的正约数的个数.

n

【解析】 若

n

有一个素因子

p

满足

p>n

,令

m

,则有

m<n

p

p)1

)≥2

.由

p>n

(m,

因此

d(n)d(p)d(m)2d(m)

.又由

n

是合数知

m>1

,即

d(m

d(n)≤d

2

(m)

现在设

n

的所有素因子都不大于

n

,取

m

1

n

的不超过

n

的最大因子,再取

m

2

超过

n

的最大因子,我们先证明

m

2

>1

若不然,则

nn

n

没有大于

1

且不超过

n

的因子,但若是合数,则它在区间

(1,]

内至少

m

1

m

1

m

1

n

是素数.但前面已假设

n

的所有素因子都不大于

n

,又

m

1

n

的不

m

1

有一个因子,矛盾!因此

nn

n

≥n

,故只有

n

且是素数.但此时有

m

2

n

,与假设的

m

2

1

矛盾!

m

m

1

n

1

n

m

2

>1

m

1

m

2

>m

1

,且

m

1

m

2

n

的因子,由

m

1

的选取可知

m

1

m

2

>n

,因此令

m

3

m

1

m

2

则有

m

i

≤n(i1,2,3)

因此,

d(n)d(m

1

m

2

m

3

)≤d(m

1

)d(m

2

)d(m

3

)≤max{d

3

(m

1

),d

3

(m

2

),d

3

(m

3

)}

m

2

,m

3

中因子数最多的一个为

m

即可. 故取

m

1

【点评】 以上用到一个基本的事实:若

u,v

为正整数,则

d(uv)≤d(u)d(v)

,这可用数

d(x)

的计算公

式推出来.

【变式】 求出最小的正整数

n

,使其恰有

144

个不同的正约数,且其中有

10

个连续约数.

3,4,,10

整除,对

n

进行质因【解析】 从

n

10

个连续正约数条件出发,我们不难得到

n

必须被

2,

数分解进行讨论.

3

2

,5,7

的倍数,设

n

的标准分解式为

n2

r

1

3

r

2

5

r

3

p

k

r

k

,则

n

2

3

r

1

≥3,r

2

≥2,r

3

≥1,r

4

≥1

n

的正约数的个数

d(n)(r

1

1)(r

2

1)(r

k

1)144

,而

(r

1

1)(r

2

1)(r

3

1)(r

4

1)≥432248

,因此

(r

5

1)(r

6

1)(r

k

1)≤3

r

6

,,r

k

中最多还有一个不为

0

. 所以,在

r

5

0≤r

5

≤2

.于是

n

的形式为 要使

n

最小,则

k5,

n2

r

1

3

r

2

5

r

3

7

r

4

11

r

5

,此处

r

1

≥3,r

2

≥2,r

3

≥1,r

4

≥1,0≤r

5

≤2

从而有

(r

1

1)(r

2

1)(r

3

1)(r

4

1)144

(r

1

1)(r

2

1)(r

3

1)(r

4

1)(r

5

1)144

显然当

r

1

≥r

2

≥r

3

≥r

4

≥r

5

时,

n

最小.

2,,,111)

可使

r

2

,r

3

,r

4

,r

5

)

,得数组

(5,

144222233

,试算满足上式的数组

(r

1

n

最小.这样,最小的

n2

5

3

2

5711110880

7

▎高一·第4讲·联赛班·教师版 ▎

习题 1. 证明:

01

能被

1001

整除; ⑪

10

共200

⑫设正整数

n

的十进制表示为

na

k

a

1

a

0

0≤a

i

≤9,

,记

a

k

0

T(n)a

0

a

1

(1)

k

a

k

(由

n

个各位起始的数字的正、负交错和)

证明:

nT(n)

11

整除.

由此得出被

11

整除的数的数字特征:

11

整除

n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11

整除

T(n)

01

10

201

1

(10

3

)

67

1(10

3

1)[(10

3

)

66

(10

3

)

65

10

3

1]

,所以 【解析】 ⑪

10

共200

1001∣

10

01

200

0

nT(n)

(a

0

a

0

)(10a

1

a

1

)[a

k

10

k

(1)

k

a

k

]

.按

i

为偶数、奇数分别用整除分解

式可以得到数

a

i

10

i

(1)

i

a

i

11

整除.因此

nT(n)

11

整除,故问题中结论的两方面

均成立.

21n4

是既约分数.

14n3

【解析】 ∵

3(14n3)2(21n4)1

,∴

(21n4,14n3)

1

.所以原命题成立.

习题 3. 证明:对任意给定的正整数

n1

,都存在连续

n

个合数.

【解析】 容易验证,

(n1)!2,(n1)!3,(n1)!(n1)

n

个连续的合数.

习题 2. 利用Bezout等式证明,任给整数

n

,分数

习题 4. 求自然数

N

,使它能被

5

49

整除,并且包括

1

N

在内,它共有

10

个约数.

i1,2,,n

. 【解析】 把

N

写成素因数分解形式

N2

a

1

3

a

2

p

n

a

n

,其中

a

i

≥0,

则它所有约数的个数为

(a

1

1)(a

2

1)(a

n

1)10

a

4

1≥3

, 由于

5|N,7

2

|N

,则

a

3

1≥2,

a

2

,a

5

,,a

n

必然都为

0

,即

N5

a

3

7

a

4

. 因此

a

1

a

4

4

, 由于

(a

3

1)(a

4

1)1025

,可得

a

3

1,

即本题有唯一解

N57

4

b)

,使得

(ab

2

b7)|(a

2

bab)

. 习题 5. 求所有的正整数对

(a,

【解析】 由条件,

(ab

2

b7)|(a

2

bab)b

(a

2

bab)ba(ab

2

b7)b

2

7a

,故

(ab

2

b7)|(b

2

7a)

⑴当

b

2

7a0

时,要使

(ab

2

b7)|(b

2

7a)

,必须

b

2

7a≥ab

2

b7

,易知这不可能;

b

应具有

a7k

2

,b7k,kN*

的形式,经检验, ⑵当

b

2

7a0

时,即

b

2

7a

,此时

a,

(a,b)(7k

2

,7k)

满足要求;

⑶当

b

2

7a0

时,要使

(ab

2

b7)|(b

2

7a)

,必须

7ab

2

≥ab

2

b7

,那么

7a≥b

2

ab

2

b7ab

2

b

2

7

,于是

b1

b2

a

2

a157

b1

时,由题中条件是自然数,可知

a11

a49

,得解

a7

a8a8

1)

(a,b)(11,1)

(49,

8

▎高一·第4讲·联赛班·教师版 ▎

b2

时,由

(ab

2

b7)|(b

2

7a)

7a4

7a47a4

是自然数,而

2

,所以

1

4a9

4a9

此时

a

13

3

非自然数,舍去.

综上,所有解为

(a,b)(11,1),(49,1),(7k

2

,7k),kN*

9

▎高一·第4讲·联赛班·教师版 ▎

4a9

建国60周年(四)

我古老而年轻的祖国啊,

我是你广袤大地上一棵稚嫩的幼苗,

摇曳在你温暖呵护的怀抱,

我是你无垠天空中一只飞翔的小鸟,

鸣唱在你春风和煦的心头,

我的血管里,

涌动着黄河的波浪,

我的心灵里,

开放着文明的鲜花,

我心中的理想,

正展现在祖国蔚蓝的天空里。

世界的东方,

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国家,

茫茫大海,

是她广阔的胸怀,

巍巍长城,

是她坚强的脊梁,

滔滔黄河,

是她奔腾的血液,

青藏高原,

是她刚硬的臂膀……

她——

就是我的祖国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10

▎高一·第4讲·联赛班·教师版 ▎

2024年11月2日发(作者:危梅花)

4

整除

本讲中所涉及的数都是整数,所用的字母除特别申明外也都表示整数.

⑪整除

a

b

是给定的数,

b0

.若存在整数

c

,使得

abc

,则称

b

整除

a

,记作

b∣a

,并称

b

a

a

.一个约数(或因子),而称

a

b

的一个倍数.如果不存在上述的整数

c

,则称

b

不能整除

a

,记作

由整除的定义,容易推出整除的几个简单性质:

c

,且

c∣a

,则

b∣a

,即整除性质具有传递性. ①若

b∣

∣(ac)

,即某一个整数倍数的集合关于加法和减法运算封闭.反复应用这一②若

b∣a

,且

b∣c

,则

b

∣(aucv)

.更一般地,若

a

1

a

2

a

n

都性质,易知:若

b∣a

b∣c

,则对任意整数

u

v

b

∣(a

1

a

2

a

n

)

. 是

b

的倍数,则

b

③若

b∣a

,则或者

a0

,或者

|a|≥b

.因此,若

b∣a

a∣b

,则

|a||b|

④(带余除法)对任意两个整数

a

b

(b0)

,则存在整数

q

r

,使得

abqr

,其中

0≤rb

并且

q

r

由上述条件惟一确定.整数

q

称为

a

b

除得的(不完全)商,数

r

称为

a

b

除得的余

a

数.

r

共有

b

种可能的取值,若

r0

,即为前面说的

a

b

整除.易知,带余除法中的商实际上是



b

a

(不超过的最大整数),而带余除法的核心是关于余数的不等式:

0≤rb

b

⑤证明

b∣a

的基本手法是将

a

分解为

b

与一个整数之积.在比较初级的问题中,这种数的分解常通过在

一些代数式的分解中取特殊值而产生.下面两个整除分解式在这类论证中应用较多.

n

是正整数,则

x

n

y

n

(xy)(x

n1

x

n2

yxy

n2

y

n1

)

n

是正奇数,则

x

n

y

n

(xy)(x

n1

x

n2

yxy

n2

y

n1

)

⑫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

最大公约数是数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设

a

b

不全为零,同时整除

a

b

的整数称为它们的公约

数.因为

a

b

不全为零,故由整除的性质③推知,

a

b

的公约数只有有限多个,将其中最大的一个

b)

表示. 称为

a

b

的最大公约数,用符号

(a,

b)1

时,即

a

b

的公约数只有

1

,称

a

b

互素(或互质)当

(a,

b,,c)

.对于多于两个的不全为零的整数

a

b

c

,可类似的定义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a,

(a,b,,c)

1

,则称

a

b

c

互素.但此时并不能推出

a

b

c

两两互素;但反过来,

b,,c)

1

. 若

a

b

c

两两互素,则显然有

(a,

b

的符号和先后顺序不改变

(a,b)

的值,由定义容易得到最大公约数的一些简单性质:任意改变

a

1

▎高一·第4讲·联赛班·教师版 ▎

b)(b,a)(a,b)

(a,b)

作为

b

的函数,以

a

为周期,即

(a,ba)(a,b)

. 即有

(a,

下面给出最大公约数的若干性质,它们是解决关于公约问题的基础.

xx

0

b)

.如果

①设

a

b

是不全为

0

的整数,则存在整数

x

y

,使得

axby(a,

是满足上式的一

yy

0

xx

0

bu

组整数,则

(其中

u

为任意整数)也是满足上式的整数.这表明,满足上式的

x

y

yyau

0

无穷组,并且在

ab0

时,可选择

x

为正(负)数,此时

y

则相应的为负(正)数.

特别的,两个整数

a

b

互素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整数

x

y

,使得

axby1

,这通常称为

a

b

适合的裴蜀(Bezout)等式.事实上,条件的必要性是性质①的特例.反过来,若有

x

y

使等式

a

d∣b

,故

d∣ax

d∣

1

,从而

d1

b)d

,则

d∣

成立,设

(a,

by

,于是

d∣(axby)

,即

d∣

∣a

m∣b

,则

m

②若

m

∣(a,b)

,即

a

b

任一个公约数都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的约数.

mb)m(a,b)

. ③若

m0

,则

(ma,

ab

b)d

,则

1

.因此,由两个不互素的整数,可自然地产生一对互素的整数. ④若

(a,

dd

m)1

.这表明,与一个固定整数互素的整数构成的集合关于乘法

m)1

(b,m)1

,则

(ab,

⑤若

(a,

b)1

,则对任意

k0

(a

k

封闭.由此可以推出:若

(a,

b)1

,进而对任意

l0

(a

k

,b

l

)1

∣ac

,若

(b,c)1

,则

b∣a

. ⑥设

b

b)1

,则

a

b

都是整数的

k

次幂.一般⑦设正整数

a

b

之积是一个整数的

k

次幂

(k≥2)

.若

(a,

b,,c

之积是一个整数的

k

次幂,若

a,b,,c

两两互素,则

a,b,,c

都是整地,设正整数

a,

数的

k

次幂.

下面介绍最小公倍数.设

a

b

是两个非零整数,一个同时为

a

b

倍数的数称为它们的一个公倍

b]

.对于多个数.

a

b

的公倍数有无穷多个,其中最小的正数称为

a

b

的最小公倍数,记作

[a,

b,,c]

,c

非零整数

a,b,

,可类似地定义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a,

b]

的倍数.对于多于两个整数的情形,类似的结论也成立. ⑧

a

b

的任意公倍数都是

[a,

b)[a,b]|ab|

. ⑨两个整数

a

b

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满足

(a,

思考:对于多于两个整数的情形,类似的结论不成立,请举出例子.

∣d

b∣d

c∣d

b,,c

两两互素,

b,,c]|abc|

.⑩若

a,

则有

[a,

由此以及性质⑧可知若

a

∣d

b,,c

两两互素,则有

abc

a,

⑬素数及唯一分解定理

大于

1

的整数

n

总有两个不同的正约数:

1

n

.若

n

仅有这两个正约数(称为

n

没有真约数),则

n

为素数(或质数).若

n

有真约数,即

n

可表示为

ab

的形式(这里

a

b

为大于

1

的整数),则称

n

为合数.于是,正整数被分成三类,数

1

单独作一类,素数类及合数类.

素数在正整数中特别重要,我们常用字母

p

表示素数.由定义易得出下面的基本结论:

①大于

1

的整数必有素约数.

②设

p

是素数,

n

是任意一个整数,则或者

p

整除

n

,或者

p

n

互素.

n)

必整除

p

,故由素数的定义推知,或者

(p,n)1

,或者事实上,

p

n

的最大公约数

(p,

(p,n)p

,即或者

p

n

互素,或者

p∣n

ab

,则

a

b

中至少有一个数被

p

整除.特别地可以推出,若素③设

p

是素数,

a

b

为整数.若

p∣

∣a

. 数

p

整除

a

n

(n≥1)

,则

p

④素数有无穷多个.

p

2

,,p

k

,思考:如何证明素数有无穷多个?(提示:用反证法,假设素数只有有限多个,为

p

1

考虑数

Np

1

p

2

p

k

1

,利用性质⑬.①)

⑤每个大于

1

的正整数都可以分解为有限个素数的积;并且,若不计素因数在乘积中的次序,这样的

分解是唯一的.将

n

的素因数分解中的相同的素因子收集在一起,可知每个大于

1

的正整数

n

可惟一

2

▎高一·第4讲·联赛班·教师版 ▎

的表示为

np

1

a

1

p

2

a

2

p

k

a

k

,其中

p

1

,p

2

,,p

k

是互不相同的素数,

a

1

,a

2

,,a

k

是正整数,这称

n

的标准分解.

n

的全部正约数为

p

1

b

1

p

2

b

2

p

k

b

k

,其中

b

i

是满足

0≤b

i

≤a

i

(i1,2,,k)

的任意整数.

由此易知,若记

(n)

n

的正约数的个数,

(n)

n

的正约数之和,则有

(n)(a

1

1)(a

2

1)(a

k

1)

p

1

a

1

1

1p

2

a

2

1

1

p

k

a

k

1

1

(n)

p

1

1p

2

1p

k

1

虽然素数有无穷多个,但它们在自然数中的分布却极不规则.给定一个大整数,判断它是否为素

数,通常是极其困难的,要作出其标准分解,则更加困难.证明某些特殊形式的数不是素数(或者给

出其为素数的必要条件),是初等数论中较为基本的问题,在数学竞赛中尤为常见.处理这类问题的基

本方法是应用各种分解技术,指出所涉及数的一个真约数.

【例 1】 证明:

nm

⑪设

mn≥0

,有

(2

2

1)∣(2

2

1)

∣n9∣S(n)

. ⑫对正整数

n

,记

S(n)

n

的十进制表示中各个数位数码之和,则

9

p1111

⑬设

p

q

均为自然数,使得

1

,证明:

p

可被

1979

整除.

q2313181319

【解析】 ⑪

2

2

1(2

2

1)[(2

2

)

2

n1nn

mn1n1mn1

2

2

1](2

2

1)∣(2

2

1)

nn1

nm

n1n1m

2

2

1(2

2

1)(2

2

1)

,从而

(2

2

1)∣(2

2

1)

于是由整除的传递性,有

(2

2

1)∣(2

2

1)

⑫设

na

k

10

k

a

1

10a

0

,其中

0≤a

i

≤9

,且

a

k

0

,则

S(n)a

0

a

1

a

k

于是有

nS(n)a

k

(10

k

1)a

1

(101)

.对

1≤i≤k

,由整除分解式知

9∣(10

i

1)

,故

上式右端

k

个加项中的每一个都是

9

的倍数,从而由整除的性质知,它们的和也被

9

整除,

∣(nS(n))

.由此容易推出结论的两个方面. 即

9

p

111

1



11

1

2



q

231319

1318



24

1



11



11

1

1

2313192659



1



11

1



1

1







6601319



6611318



989990

111





1979



66013196611318989990



∣(a

1

a

2

a

n

)

的一种基本的想法,我们可以试着去证明更强的【点评】 整除的性质②提供了证明

b

∣a

i

.这一更强的命题当然不一定成立,(也往往是更容易证明的)命题:

1≤i≤n

,有

b

即使在它不成立的时候,上述想法仍有一种常常有效的变通:将

a

1

a

2

a

n

适当的分组成

∣c

i

(i1,2,,k)

. 为

c

1

c

2

c

k

,而

b

9(nS(n))

,即

S(n)≡n(mod9)

.有些情形,例

1

⑫的证明,实际上给出了更强的结论,

n,∣

我们能够由正整数十进制表示中的数字的性质,推断这个整数能否被另一个整数整除,这样

3

▎高一·第4讲·联赛班·教师版 ▎

的结论,常称为整除的数字特征.被

2

3

5

10

整除的数的数字特征是显而易见的.

【变式】 设

k≥1

是一个奇数,证明:

n,(n2)Œ(1

k

2

k

n

k

)

n1

结论显然成立.设

n≥2

,记所涉及的和为

A

,则 【解析】

2A2(2

k

n

k

)(3

k

(n1)

k

)(n

k

2

k

)

.因为

k

是正奇数,故由整除分解式可知,对

每个

i≥2

,数

i

k

(n2i)

k

i(n2i)n2

整除,故

2A

n2

除得的余数是

2

,从

A

不可能被

n2

整除(注意

n22

).

【点评】 论证中我们应用了“配对法”,这是数论中变形和式的一种常用手法.

【变式】 设

m

n

为正整数,

m2

,证明:

(2

m

1)Œ(2

n

1)

【解析】 当

nm

时,结论平凡;

nm

时,结果可由

2

n

1≤2

m1

12

m

1

推出来(注意

m2

,并运用整除的性质③);

nm

的情形可化为上述特殊情形:由带余除法,

nmqr

0≤rm

,而

q0

.由于

2

n

1(2

mq

1)2

r

2

r

1

,由整除分解式知

(2

m

1)∣(2

mq

1)

;而

0≤rm

,故由上面证明了

的结论知

(2

m

1)Œ

结论平凡).从而当

nm

时也有

(2

m

1)Œ

(2

r

1)

(注意

r0

时,

(2

r

1)

就证明了本题结论.

m,n0

,证明:

(a

m

1,

【例 2】 设

a1,

a

n

1)a

(m,n)

1

【解析】 设

D(a

m

1,a

n

1)

.通过证明

(a

(m,n)

1)∣D

D∣(a

(m,n)

1)

来推导出

Da

(m,n)

1

,这是

数论中证明两数相等的常用手法.

n)∣m

(m,

(m,

n)∣n

,由整除分解式即知

(a

(m,n)

1)∣(a

m

1)

,以及

(a

(m,n)

1)∣(a

n

1)

故可知,

a

(m,n)

1

整除

(a

m

1,a

n

1)

,即

(a

(m,n)

1)∣D

n)

. 为了证明

D∣(a

(m,n)

1)

,设

d(m,

n0

,∴可以选择

u,v0

使得

munvd

.∵

D

m,

∣(a

m

1)

,∴

D∣(a

mu

1)

同样,

D∣(a

nv

1)

.故

D∣(a

mu

a

nv

)

,从而由

munvd

,得

D∣a

nv

(a

d

1)

a)1

,进而

(D,

此外,因

a1

,及

D∣(a

m

1)

,故

(D,

a

nv

)1

于是,从

D∣(a

mu

a

nv

)

可导出

D∣(a

d

1)

,即

D∣(a

(m,n)

1)

综上所述,可知

Da

(m,n)

1

k

F

n

)1

. 【变式】 记

F

k

2

2

1,k≥0

.证明:若

mn

,则

(F

m

(F

m

2)

(例

1

⑪)【解析】 论证的关键是利用

F

n

,即存在一个整数

x

使得

F

m

xF

n

2

2

,所以

d1

F

n

)

,则由存在一个整数

x

使得

F

m

xF

n

2

,推出

d∣

不妨设

mn

d(F

m

2

.但

F

n

显然是奇数,故必须

d1

F

k

(k≥0)

称为费马(Fermat)数.本变式表明,费马数两两互素,这是费马数的一个有趣的【点评】

基本性质.利用这一性质,可以证明素数有无穷多个的结论.无穷数列

F

k

(k≥0)

中的项两

两互素,所以每个

F

k

的素约数与这个数列中其他项的素约数不同,因此素数必然有无穷多个.

n0

mn

【变式】 设

m,

∣(m

2

n

2

)

,则

mn

n)d

,则

mm

1

d,nn

1

d

,其中

(m

1

,n

1

)1

.于是,条件转化为

m

1

n

1

∣(m

1

2

n

1

2

)

,故【解析】 设

(m,

n

1

)1

(m

1

2

n

1

2

)

n

1

2

n

1

2

)1

n

1

2

,有

m

1

从而

m

1

(m

1

(m

1

结合

m

1

可知必须

m

1

1

.同

n

1

1

,因此

mn

【点评】 对两个给定的不全为零的整数,我们常借助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并应用性质⑵-④,产生两

个互素的整数,以利用互素的性质作进一步论证(参见性质⑵-⑤,⑵-⑥.就本题而言,

由于

mn

为二次式,

m

2

n

2

为二次齐次式,上述手段的实质是将问题化归成

m

n

互素这种

4

▎高一·第4讲·联赛班·教师版 ▎

特殊情形.

在某些问题中,已知的条件(或者已经证明的结论)

c∣a

并不使用,我们可以试着选取

c

一个恰当的约束

b

,并从

c∣a

过度到较弱的结论

b∣a

,以期望后者提供适宜于进一步论证的信

22

息.在本例中,我们就是由

m

1

n

1

∣(m

1

n

1

)

产生了

m

1

∣n

1

2

,进而推导出

m

1

1

【变式】

m

个盒子中各若干个球,每一次在其中

n(nm)

个盒中加一球.求证:不论开始的分布情

n)1

. 况如何,总可按上述方法进行有限次加球后使各盒中球数相等的充要条件是

(m,

n)1

,则有

u,vZ

使得

unvm1v(m1)(v1)

,此式说明:对盒子连续加球

u

【解析】 设

(m,

次,可使

m1

个盒子各增加了

v

个,一个增加

(v1)

个.这样可将多增加了一个球的盒子选

择为原来球数最少的那个,于是经过

u

次加球之后,原来球数最多的盒子中的球与球数最少

的盒子中的球数之差减少

1

,因此,经过有限次加球后,各盒球数差为

0

,达到各盒中的球数

相等.

n)d1

,则只要在

m

个盒中放

m1

个球,则不管加球多少用反证法证明必要性.若

(m,

d|n,d1

,所次,例如,加球

k

次,则这时

m

个盒中共有球

m1kn

(个),因为

d|m,

m1kn

不可能是

d

的倍数,更不是

m

的倍数,各盒中的球决不能一样多,因此,必须

(m,n)1

ab

【例 3】 设正整数

a

b

c

的最大公约数为

1

,并且

c

.证明:

ab

是一个完全平方数.

ab

【解析】 方法一:

b)d

,则

ada

1

bdb

1

,其中

(a

1

c)1

b,c)1

,故有

(d,

b

1

)1

.由于

(a,

(a,

cb

1

.因

(a

1

,b

1

)1

,故

a

1

∣c

. 于是问题中的等式转化为

da

1

b

1

ca

1

cb

1

,由此可见

a

1

c

.再由

(a

1

,b

1

)1

便推出

a

1

b

1

∣c

(参考性质⑵-⑧⑨)同样可得

b

1

ca

1

b

1

k

,其中

k

是一个正整数.一方面,显然

k

整除

c

;另一方面,结合

da

1

b

1

ca

1

cb

1

d

.从而

k∣

d)1

,故

k1

(c,d)

.但

(c,

dk(a

1

b

1

)

,故

k∣

因此

da

1

b

1

.故

abd(a

1

b

1

)d

2

.这就证明了

ab

是一个完全平方数.

方法二:

bc)d

. 记

abk

,则已知等式可化为

k(cb)b

2

.记

(k,

∣b

∣k

∣a

∣(bc)

p

∣c

p

d1

,则

d

有素因子

p

.由上式知

p

p

结合

p

得出

p

∣b

2

b,c)1

相违. 这与

(a,

因此

d1

,进而知

k

cb

都是完全平方数.

【变式】 设

k

为正奇数,证明:

(12n)∣(1

k

2

k

n

k

)

n(n1)

【解析】 因为

12n

,故问题等价于证明:

n(n1)

整除

2(1

k

2

k

n

k

)

.因

n

n1

2

互素,所以这又等价于证明

n∣2(1

k

2

k

n

k

)

.事实上,由于

k

是奇数,故由整除的分解

式,可知

2(1

k

2

k

n

k

)[1

k

(n1)

k

][2

k

(n2)

k

][(n1)

k

1

k

]2n

k

n

的倍

数.同理,

2(1

k

2

k

n

k

)[1

k

n

k

][2

k

(n1)

k

][n

k

1

k

]

n1

的倍数.

b

2

)1

,则我们可以【点评】 整除问题中,有时直接证明

b∣a

不容易.若

b

可分解为

bb

1

b

1

,其中

(b

1

a

以及

b

2

∣a

.本例应用了这一手法.更一般地,为了将原命题

b∣a

分解为等价的两个命题

b

1

b

2

,,b

n

之积,而证明等价的证明

b∣a

,可将

b

分解为若干两两互素的整数

b

1

b

i

∣a(i1,2,,n)

(参见性质⑵-⑩).

5

▎高一·第4讲·联赛班·教师版 ▎

【例 4】 设正整数

a

b

c

d

满足

abcd

,证明:

abcd

不是素数.

【解析】 方法一:

adm

am

a

abcd

,可设



,其中

m

n

是互素的正整数,由

意味着有理数的分子、

cbnc

cn

m

分母约去了某个正整数

u

后,得到既约分数,因此

amy

cnu

.同理,有正整数使得

n

bnv

dmv

.因此,

abcd(mn)(uv)

是大于

1

的整数之积,从而不是素数.

方法二:

cd

cd(ac)(ad)

abcd

,得

b

.因此

abcd

a

.因为

abcd

cd

aa

a

(ac)(ad)

整数,故也是整数,若它是一个素数,设为

p

,则有

(ac)(ad)ap

,可见

p

a

∣(ac)

,则

ac≥p

,结合⑶-③整除

(ac)(ad)

,从而

p

整除

ac

ad

.不妨设

p

推出

ad≤a

,矛盾.

【变式】 设

a

b

是正整数,满足

2a

2

a3b

2

b

,则

ab

2a2b1

都是完全平方数.

【解析】 已知关系式即为

(ab)(2a2b1)b

2

,论证的关键是证明正整数

ab

2a2b1

互素.

2a2b1)

.若

d

有素因子

p

,从而由性质⑶-①知

p

d(ab,

∣b

2

∣b

∣(ab)

p∣a

∣(2a2b1)

推导出

p∣

p

是素数,故

p

结合

p

再由

p

矛盾,故

d1

1

从而由性质⑶-①推知正整数

ab

2a2b1

都是完全平方数.

【例 5】 证明:两个连续正整数之积不能是完全平方,也不能是完全立方.

【解析】 反证法,假设有正整数

x

y

使得

x(x1)y

2

.则

4x(x1)4y

2

(2x1)

2

4y

2

1

(2x12y)(2x12y)1

.因左边两个因数都是正整

2x12y1

数,故有

,解得

xy0

,矛盾.

2x12y1

然而对于方程

x(x1)y

3

,上面的分解方法不易奏效.

采用另一种分解:设所说的方程有正整数解

x

y

,则由于

x

x1

互素,而它们的积是一

个完全立方数,故

x

x1

都是正整数的立方,即

xu

3

x1v

3

yuv

u

v

都是正

整数,由此产生

v

3

u

3

1

,易知这不可能.不难看到,用类似的论证,可以证明连续两个正

整数之积不会是整数的

k

次幂(这里

k≥2

).

【变式】 给定的正整数

k≥2

,证明:连续三个正整数的积不能是整数的

k

次幂.

【解析】 假设有正整数

x≥2

y

,使得

(x1)x(x1)y

k

注意到上述式子左端的三个因数

x1

x

x1

并非总两两互素,因此不能推出它们都是

k

方幂.克服这个困难的一种方法是将其变形为

(x

2

1)xy

k

.因

x

x

2

1

互素,故可由上式

推出,有正整数

a

b

,使得

xa

k

x

2

1b

k

aby

,由此我们有

1a

2k

b

k

(a

2

)

k

b

k

(a

2

b)(a

2k2

a

2k4

ba

2

b

k2

b

k1

)

,由于

x≥2

,故

a≥2

,又

k≥2

,故上式后一个因数必大于

1

,导出矛盾.

【点评】 实际上,连续四个正整数的积也不能是整数的

k

次幂,由于证明需要使用二项式定理,所以

将在以后介绍.

6

▎高一·第4讲·联赛班·教师版 ▎

【例 6】 (09年集训队测试题)

n

是一个合数.证明存在正整数

m

,满足

m|n

m≤n

,且

d(n)≤d

3

(m)

.这里

d(k)

示正整数

k

的正约数的个数.

n

【解析】 若

n

有一个素因子

p

满足

p>n

,令

m

,则有

m<n

p

p)1

)≥2

.由

p>n

(m,

因此

d(n)d(p)d(m)2d(m)

.又由

n

是合数知

m>1

,即

d(m

d(n)≤d

2

(m)

现在设

n

的所有素因子都不大于

n

,取

m

1

n

的不超过

n

的最大因子,再取

m

2

超过

n

的最大因子,我们先证明

m

2

>1

若不然,则

nn

n

没有大于

1

且不超过

n

的因子,但若是合数,则它在区间

(1,]

内至少

m

1

m

1

m

1

n

是素数.但前面已假设

n

的所有素因子都不大于

n

,又

m

1

n

的不

m

1

有一个因子,矛盾!因此

nn

n

≥n

,故只有

n

且是素数.但此时有

m

2

n

,与假设的

m

2

1

矛盾!

m

m

1

n

1

n

m

2

>1

m

1

m

2

>m

1

,且

m

1

m

2

n

的因子,由

m

1

的选取可知

m

1

m

2

>n

,因此令

m

3

m

1

m

2

则有

m

i

≤n(i1,2,3)

因此,

d(n)d(m

1

m

2

m

3

)≤d(m

1

)d(m

2

)d(m

3

)≤max{d

3

(m

1

),d

3

(m

2

),d

3

(m

3

)}

m

2

,m

3

中因子数最多的一个为

m

即可. 故取

m

1

【点评】 以上用到一个基本的事实:若

u,v

为正整数,则

d(uv)≤d(u)d(v)

,这可用数

d(x)

的计算公

式推出来.

【变式】 求出最小的正整数

n

,使其恰有

144

个不同的正约数,且其中有

10

个连续约数.

3,4,,10

整除,对

n

进行质因【解析】 从

n

10

个连续正约数条件出发,我们不难得到

n

必须被

2,

数分解进行讨论.

3

2

,5,7

的倍数,设

n

的标准分解式为

n2

r

1

3

r

2

5

r

3

p

k

r

k

,则

n

2

3

r

1

≥3,r

2

≥2,r

3

≥1,r

4

≥1

n

的正约数的个数

d(n)(r

1

1)(r

2

1)(r

k

1)144

,而

(r

1

1)(r

2

1)(r

3

1)(r

4

1)≥432248

,因此

(r

5

1)(r

6

1)(r

k

1)≤3

r

6

,,r

k

中最多还有一个不为

0

. 所以,在

r

5

0≤r

5

≤2

.于是

n

的形式为 要使

n

最小,则

k5,

n2

r

1

3

r

2

5

r

3

7

r

4

11

r

5

,此处

r

1

≥3,r

2

≥2,r

3

≥1,r

4

≥1,0≤r

5

≤2

从而有

(r

1

1)(r

2

1)(r

3

1)(r

4

1)144

(r

1

1)(r

2

1)(r

3

1)(r

4

1)(r

5

1)144

显然当

r

1

≥r

2

≥r

3

≥r

4

≥r

5

时,

n

最小.

2,,,111)

可使

r

2

,r

3

,r

4

,r

5

)

,得数组

(5,

144222233

,试算满足上式的数组

(r

1

n

最小.这样,最小的

n2

5

3

2

5711110880

7

▎高一·第4讲·联赛班·教师版 ▎

习题 1. 证明:

01

能被

1001

整除; ⑪

10

共200

⑫设正整数

n

的十进制表示为

na

k

a

1

a

0

0≤a

i

≤9,

,记

a

k

0

T(n)a

0

a

1

(1)

k

a

k

(由

n

个各位起始的数字的正、负交错和)

证明:

nT(n)

11

整除.

由此得出被

11

整除的数的数字特征:

11

整除

n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11

整除

T(n)

01

10

201

1

(10

3

)

67

1(10

3

1)[(10

3

)

66

(10

3

)

65

10

3

1]

,所以 【解析】 ⑪

10

共200

1001∣

10

01

200

0

nT(n)

(a

0

a

0

)(10a

1

a

1

)[a

k

10

k

(1)

k

a

k

]

.按

i

为偶数、奇数分别用整除分解

式可以得到数

a

i

10

i

(1)

i

a

i

11

整除.因此

nT(n)

11

整除,故问题中结论的两方面

均成立.

21n4

是既约分数.

14n3

【解析】 ∵

3(14n3)2(21n4)1

,∴

(21n4,14n3)

1

.所以原命题成立.

习题 3. 证明:对任意给定的正整数

n1

,都存在连续

n

个合数.

【解析】 容易验证,

(n1)!2,(n1)!3,(n1)!(n1)

n

个连续的合数.

习题 2. 利用Bezout等式证明,任给整数

n

,分数

习题 4. 求自然数

N

,使它能被

5

49

整除,并且包括

1

N

在内,它共有

10

个约数.

i1,2,,n

. 【解析】 把

N

写成素因数分解形式

N2

a

1

3

a

2

p

n

a

n

,其中

a

i

≥0,

则它所有约数的个数为

(a

1

1)(a

2

1)(a

n

1)10

a

4

1≥3

, 由于

5|N,7

2

|N

,则

a

3

1≥2,

a

2

,a

5

,,a

n

必然都为

0

,即

N5

a

3

7

a

4

. 因此

a

1

a

4

4

, 由于

(a

3

1)(a

4

1)1025

,可得

a

3

1,

即本题有唯一解

N57

4

b)

,使得

(ab

2

b7)|(a

2

bab)

. 习题 5. 求所有的正整数对

(a,

【解析】 由条件,

(ab

2

b7)|(a

2

bab)b

(a

2

bab)ba(ab

2

b7)b

2

7a

,故

(ab

2

b7)|(b

2

7a)

⑴当

b

2

7a0

时,要使

(ab

2

b7)|(b

2

7a)

,必须

b

2

7a≥ab

2

b7

,易知这不可能;

b

应具有

a7k

2

,b7k,kN*

的形式,经检验, ⑵当

b

2

7a0

时,即

b

2

7a

,此时

a,

(a,b)(7k

2

,7k)

满足要求;

⑶当

b

2

7a0

时,要使

(ab

2

b7)|(b

2

7a)

,必须

7ab

2

≥ab

2

b7

,那么

7a≥b

2

ab

2

b7ab

2

b

2

7

,于是

b1

b2

a

2

a157

b1

时,由题中条件是自然数,可知

a11

a49

,得解

a7

a8a8

1)

(a,b)(11,1)

(49,

8

▎高一·第4讲·联赛班·教师版 ▎

b2

时,由

(ab

2

b7)|(b

2

7a)

7a4

7a47a4

是自然数,而

2

,所以

1

4a9

4a9

此时

a

13

3

非自然数,舍去.

综上,所有解为

(a,b)(11,1),(49,1),(7k

2

,7k),kN*

9

▎高一·第4讲·联赛班·教师版 ▎

4a9

建国60周年(四)

我古老而年轻的祖国啊,

我是你广袤大地上一棵稚嫩的幼苗,

摇曳在你温暖呵护的怀抱,

我是你无垠天空中一只飞翔的小鸟,

鸣唱在你春风和煦的心头,

我的血管里,

涌动着黄河的波浪,

我的心灵里,

开放着文明的鲜花,

我心中的理想,

正展现在祖国蔚蓝的天空里。

世界的东方,

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国家,

茫茫大海,

是她广阔的胸怀,

巍巍长城,

是她坚强的脊梁,

滔滔黄河,

是她奔腾的血液,

青藏高原,

是她刚硬的臂膀……

她——

就是我的祖国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10

▎高一·第4讲·联赛班·教师版 ▎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