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数论第一章 整除理论

IT圈 admin 25浏览 0评论

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束冬易)

第一章 整除理论

整除性理论是初等数论的基础。本章要介绍带余数除法,辗转相

除法,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算术基本定理以及它们的一些应用。

第一节 数的整除性

定义1 设a,b是整数,b  0,如果存在整数c,使得

a = bc

成立,则称a被b整除,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因数或除数),

并且使用记号ba;如果不存在整数c使得a = bc成立,则称a不被b

整除,记为b

|

a。

显然每个非零整数a都有约数 1,a,称这四个数为a的平凡约

数,a的另外的约数称为非平凡约数。

被2整除的整数称为偶数,不被2整除的整数称为奇数。

定理1 下面的结论成立:

(ⅰ) ab  ab;

(ⅱ) ab,bc  ac;

(ⅲ) ba

i

,i = 1, 2, , k  ba

1

x

1

 a

2

x

2

   a

k

x

k

,此处x(

i

i =

1, 2, , k)是任意的整数;

(ⅳ) ba  bcac,此处c是任意的非零整数;

(ⅴ) ba,a  0  |b|  |a|;ba且|a| < |b|  a = 0。

证明 留作习题。

定义2 若整数a  0,1,并且只有约数 1和 a,则称a是素

数(或质数);否则称a为合数。

以后在本书中若无特别说明,素数总是指正素数。

定理2 任何大于1的整数a都至少有一个素约数。

1

证明 若a是素数,则定理是显然的。

若a不是素数,那么它有两个以上的正的非平凡约数,设它们是

d

1

, d

2

, , d

k

。不妨设d

1

是其中最小的。若d

1

不是素数,则存在e

1

> 1,

e

2

> 1,使得d

1

= e

1

e

2

,因此,e

1

和e

2

也是a的正的非平凡约数。这与

d

1

的最小性矛盾。所以d

1

是素数。证毕。

推论 任何大于1的合数a必有一个不超过

a

的素约数。

证明 使用定理2中的记号,有a = d

1

d

2

,其中d

1

> 1是最小的素

约数,所以d

1

2

 a。证毕。

例1 设r是正奇数,证明:对任意的正整数n,有

n  2

|

1

r

 2

r

   n

r

解 对于任意的正整数a,b以及正奇数k,有

a

k

 b

k

= (a  b)(a

k

 1

 a

k

 2

b  a

k

 3

b

2

   b

k

 1

) = (a  b)q,

其中q是整数。记s = 1

r

 2

r

   n

r

,则

2s = 2  (2

r

 n

r

)  (3

r

 (n  1)

r

)    (n

r

 2

r

) = 2  (n  2)Q,

其中Q是整数。若n  2s,由上式知n  22,因为n  2 > 2,这是

不可能的,所以n  2

|

s。

例2 设A = { d

1

, d

2

, , d

k

}是n的所有约数的集合,则

B =

{

nnn

,,

,

}

d

1

d

2

d

k

也是n的所有约数的集合。

解 由以下三点理由可以证得结论:

(ⅰ) A和B的元素个数相同;

n

(ⅱ) 若d

i

A,即d

i

n,则

|

n,反之亦然;

d

i

nn

(ⅲ) 若d

i

 d

j

,则。

d

i

d

j

例3 以d(n)表示n的正约数的个数,例如:d(1) = 1,d(2) = 2,

d(3) = 2,d(4) = 3,

。问:

d(1)  d(2)    d(1997)

2

是否为偶数?

n

,因此,n的正约数d与

d

nnn

是成对地出现的。只有当d =,即n = d

2

时,d和才是同一个数。

ddd

故当且仅当n是完全平方数时,d(n)是奇数。

因为44

2

< 1997 < 45

2

,所以在d(1), d(2), , d(1997)中恰有44个

解 对于n的每个约数d,都有n = d

奇数,故d(1)  d(2)    d(1997)是偶数。

例4 设凸2n边形M的顶点是A

1

, A

2

, , A

2n

,点O在M的内部,

用1, 2, , 2n将M的2n条边分别编号,又将OA

1

, OA

2

, , OA

2n

也同

样进行编号,若把这些编号作为相应的线段的长度,证明:无论怎么

编号,都不能使得三角形OA

1

A

2

, OA

2

A

3

, , OA

2n

A

1

的周长都相等。

解 假设这些三角形的周长都相等,记为s。则

2ns = 3(1  2    2n) = 3n(2n  1),

2s = 3(2n  1),

因此23(2n  1),这是不可能的,这个矛盾说明这些三角形的周长不

可能全都相等。

例5 设整数k  1,证明:

(ⅰ) 若2

k

 n < 2

k

 1

,1  a  n,a  2

k

,则2

k

|

a;

(ⅱ) 若3

k

 2n

1 < 3

k

+ 1

,1  b  n,2b

1  3

k

,则3

k

|

2b

1。

解 (ⅰ) 若2

k

|a

则存在整数q,使得a= q2

k

。显然q只可能是

0或1。此时a= 0或2

k

,这都是不可能的,所以2

k

|

a;

(ⅱ) 若 3

k

|2b-1,则存在整数q,使得2b-1= q3

k

,显然q只可能

是0,1, 或2。此时2b-1= 0,3

k

,或

23

,这都是不可能的,所以

3

k

|

2b

1。

例6 写出不超过100的所有的素数。

解 将不超过100的正整数排列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3

k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按以下步骤进行:

(ⅰ) 删去1,剩下的后面的第一个数是2,2是素数;

(ⅱ) 删去2后面的被2整除的数,剩下的2后面的第一个数是3,

3是素数;

(ⅲ) 再删去3后面的被3整除的数,剩下的3后面的第一个数

是5,5是素数;

(ⅳ) 再删去5后面的被5整除的数,剩下的5后面的第一个数

是7,7是素数;

 

照以上步骤可以依次得到素数2, 3, 5, 7, 11, 。

由定理2推论可知,不超过100的合数必有一个不超过10的素约

数,因此在删去7后面被7整除的数以后,就得到了不超过100的全

部素数。

在例6中所使用的寻找素数的方法,称为Eratosthenes筛法。它可

以用来求出不超过任何固定整数的所有素数。在理论上这是可行的;

但在实际应用中,这种列出素数的方法需要大量的计算时间,是不可

取的。

例7 证明:存在无穷多个正整数a,使得

n

4

 a(n = 1, 2, 3, )

都是合数。

解 取a = 4k

4

,对于任意的nN,有

n

4

 4k

4

= (n

2

 2k

2

)

2

 4n

2

k

2

= (n

2

 2k

2

 2nk)(n

2

 2k

2

 2nk)。

因为

4

n

2

 2k

2

 2nk = (n  k)

2

 k

2

 k

2

所以,对于任意的k = 2, 3,  以及任意的nN,n

4

 a是合数。

例8 设a

1

, a

2

, , a

n

是整数,且

a

1

 a

2

   a

n

= 0,a

1

a

2

a

n

= n,

则4n。

解 如果2

|

n,则n, a

1

, a

2

, , a

n

都是奇数。于是a

1

 a

2

   a

n

是奇数个奇数之和,不可能等于零,这与题设矛盾,所以2n,即在

a

1

, a

2

, , a

n

中至少有一个偶数。如果只有一个偶数,不妨设为a

1

,那

么2

。此时有等式

|

a

i

(2  i  n)

a

2

   a

n

= a

1

在上式中,左端是(n  1)个奇数之和,右端是偶数,这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a

1

, a

2

, , a

n

中至少有两个偶数,即4n。

例9 若n是奇数,则8n

2

 1。

解 设n = 2k  1,则

n

2

 1= (2k  1)

2

 1 = 4k(k  1)。

在k和k  1中有一个是偶数,所以8n

2

 1。

例9的结论虽然简单,却是很有用的。例如,使用例3中的记号,

我们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

问题 d(1)

2

 d(2)

2

   d(1997)

2

被4除的余数是多少?

例10 证明:方程

a

1

2

 a

2

2

 a

3

2

= 1999 (1)

无整数解。

解 若a

1

,a

2

,a

3

都是奇数,则存在整数A

1

,A

2

,A

3

,使得

a

1

2

= 8A

1

 1,a

2

2

= 8A

2

 1,a

3

2

= 8A

3

 1,

于是

a

1

2

 a

2

2

 a

3

2

= 8(A

1

 A

2

 A

3

)  3。

由于1999被8除的余数是7,所以a

1

,a

2

,a

3

不可能都是奇数。

由式(1),a

1

,a

2

,a

3

中只能有一个奇数,设a

1

为奇数,a

2

,a

3

偶数,则存在整数A

1

,A

2

,A

3

,使得

a

1

2

= 8A

1

 1,a

2

2

= 8A

2

 r,a

3

2

= 8A

3

 s,

5

于是

a

1

2

 a

2

2

 a

3

2

= 8(A

1

 A

2

 A

3

)  1  r  s,

其中r和s是整数,而且只能取值0或4。这样a

1

2

 a

2

2

 a

3

2

被8除的

余数只可能是1或5,但1999被8除的余数是7,所以这样的a

1

,a

2

a

3

也不能使式(2)成立。

综上证得所需要的结论。

习 题 一

1. 证明定理1。

2. 证明:若m  pmn  pq,则m  pmq  np。

3. 证明:任意给定的连续39个自然数,其中至少存在一个自然

数,使得这个自然数的数字和能被11整除。

4. 设p是n的最小素约数,n = pn

1

,n

1

> 1,证明:若p >

3

n

则n

1

是素数。

5. 证明:存在无穷多个自然数n,使得n不能表示为

a

2

 p(a > 0是整数,p为素数)

的形式。

第二节 带余数除法

在本节中,我们要介绍带余数除法及其简单应用。

定理1(带余数除法) 设a与b是两个整数,b  0,则存在唯一的

两个整数q和r,使得

a = bq  r,0  r < |b|。 (1)

|

a,考虑证明 存在性 若ba,a = bq,qZ,可取r = 0。若b

集合

A = { a  kb;kZ },

其中Z表示所有整数的集合,以后,仍使用此记号,并以N表示所有

正整数的集合。

在集合A中有无限多个正整数,设最小的正整数是r = a  k

0

b,则

6

必有

0 < r < |b|, (2)

否则就有r  |b|。因为b

|

a,所以r  |b|。于是r > |b|,即a  k

0

b > |b|,

a  k

0

b

|b| > 0,这样,在集合A中,又有正整数a  k

0

b

|b| < r,这

与r的最小性矛盾。所以式(2)必定成立。取q =

k

0

知式(1)成立。存

在性得证。

唯一性 假设有两对整数q

,r

与q

,r

都使得式(1)成立,即

a = q

b  r

 = q

b  r

,0  r

, r

 < |b|,

(q

q

)b = r

r

,|r

r

| < |b|, (3)

因此r

r

 = 0,r

 = r

,再由式(3)得出q

 = q

,唯一性得证。证毕。

定义1 称式(1)中的q是a被b除的商,r是a被b除的余数。

由定理1可知,对于给定的整数b,可以按照被b除的余数将所

有的整数分成b类。在同一类中的数被b除的余数相同。这就使得许

多关于全体整数的问题可以归化为对有限个整数类的研究。

以后在本书中,除特别声明外,在谈到带余数除法时总是假定b

是正整数。

例1 设a,b,x,y是整数,k和m是正整数,并且

a = a

1

m  r

1

,0  r

1

< m,

b = b

1

m  r

2

,0  r

2

< m,

则ax  by和ab被m除的余数分别与r

1

x  r

2

y和r

1

r

2

被m除的余数相

同。特别地,a

k

与r

1

k

被m除的余数相同。

解 由

ax  by = (a

1

m  r

1

)x  (b

1

m  r

2

)y = (a

1

x  b

1

y)m  r

1

x  r

2

y

可知,若r

1

x  r

2

y被m除的余数是r,即

r

1

x  r

2

y = qm  r,0  r < m,

ax  by = (a

1

x  b

1

y  q)m  r,0  r < m,

即ax  by被m除的余数也是r。

同样方法可以证明其余结论。

例2 设a

1

, a

2

, , a

n

为不全为零的整数,以y

0

表示集合

A = { y;y = a

1

x

1

   a

n

x

n

,x

i

Z,1  i  n }

7

中的最小正数,则对于任何yA,y

0

y;特别地,y

0

a

i

,1  i  n。

解 设y

0

= a

1

x

1

    a

n

x

n

,对任意的y = a

1

x

1

   a

n

x

n

A,由

定理1,存在q, r

0

Z,使得

y = qy

0

 r

0

,0  r

0

< y

0

因此

r

0

= y

qy

0

= a

1

(x

1

 qx

1

)    a

n

(x

n

 qx

n

)A。

如果r

0

 0,那么,因为0 < r

0

< y

0

,所以r

0

是A中比y

0

还小的正

数,这与y

0

的定义矛盾。所以r

0

= 0,即y

0

y。

显然a

i

A(1  i  n),所以y

0

整除每个a

i

(1  i  n)。

例3 任意给出的五个整数中,必有三个数之和被3整除。

解 设这五个数是a

i

,i = 1, 2, 3, 4, 5,记

a

i

= 3q

i

 r

i

,0  r

i

< 3,i = 1, 2, 3, 4, 5。

分别考虑以下两种情形:

(ⅰ) 若在r

1

, r

2

, , r

5

中数0,1,2都出现,不妨设r

1

= 0,r

2

= 1,

r

3

= 2,此时

a

1

 a

2

 a

3

= 3(q

1

 q

2

 q

3

)  3

可以被3整除;

(ⅱ) 若在r

1

, r

2

, , r

5

中数0,1,2至少有一个不出现,这样至

少有三个r

i

要取相同的值,不妨设r

1

= r

2

= r

3

= r(r = 0,1或2),此

a

1

 a

2

 a

3

= 3(q

1

 q

2

 q

3

)  3r

可以被3整除。

例4 设a

0

, a

1

, , a

n

Z,f(x) = a

n

x

n

   a

1

x  a

0

,已知f(0)与

f(1)都不是3的倍数,证明:若方程f(x) = 0有整数解,则

3f(

1) = a

0

a

1

 a

2

  (

1)

n

a

n

解 对任何整数x,都有

x = 3q  r,r = 0,1或2,qZ。

(ⅰ) 若r = 0,即x = 3q,qZ,则

f(x) = f(3q) = a

n

(3q)

n

   a

1

(3q)  a

0

= 3Q

1

 a

0

= 3Q

1

 f(0),

其中Q

1

Z,由于f(0)不是3的倍数,所以f(x)  0;

(ⅱ) 若r = 1,即x = 3q  1,qZ,则

8

f(x) = f(3q  1) = a

n

(3q  1)

n

   a

1

(3q  1)  a

0

= 3Q

2

 a

n

   a

1

 a

0

= 3Q

2

 f(1),

其中Q

2

Z。由于f(1)不是3的倍数,所以f(x)  0。

因此若f(x) = 0有整数解x,则必是x = 3q  2 = 3q

1,q

Z,于

0 = f(x) = f(3q

1) = a

n

(3q

1)

n

   a

1

(3q

1)  a

0

= 3Q

3

 a

0

a

1

 a

2

  (

1)

n

a

n

= 3Q

3

 f(

1),

其中Q

3

Z。所以3f(

1) = a

0

a

1

 a

2

  (

1)

n

a

n

例5 证明:对于任意的整数n,f(n) = 3n

5

 5n

3

 7n被15整除。

解 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记

n = 15q  r,0  r < 15。

由例1,

n

2

= 15Q

1

 r

1

,n

4

= 15Q

2

 r

2

其中r

1

与r

2

分别是r

2

与r

4

被15除的余数。

以R表示3n

4

 5n

2

 7被15除的余数,则R就是3r

2

 5r

1

 7被

15除的余数,而且f(n)被15除的余数就是rR被15除的余数,记为R

。

当r = 0时,显然R

 = 0,即153n

5

 5n

3

 7n。

对于r = 1, 2, 3, , 14的情形,通过计算列出下表:

r = 1, 14 2, 13 3, 12 4, 11 5, 10 6, 9 7, 8

r

1

= 1 4 9 1 10 6 4

r

2

= 1 1 6 1 10 6 1

R = 0 0 10 0 12 10 0

R= 0 0 0 0 0 0 0

这证明了结论。

例6 设n是奇数,则16n

4

 4n

2

 11。

解 我们有

n

4

 4n

2

 11 = (n

2

1)(n

2

 5)  16。

由第一节例题9,有8n

2

1,由此及2n

2

 5得到16(n

2

1)(n

2

 5)。

例7 证明:若a被9除的余数是3,4,5或6,则方程x

3

 y

3

=

9

a没有整数解。

解 对任意的整数x,y,记

x = 3q

1

 r

1

,y = 3q

2

 r

2

,0  r

1

, r

2

< 3。

则存在Q

1

, R

1

, Q

2

, R

2

Z,使得

x

3

= 9Q

1

 R

1

,y

3

= 9Q

2

 R

2

其中R

1

和R

2

被9除的余数分别与r

1

3

和r

2

3

被9除的余数相同,即

R

1

= 0,1或8,R

2

= 0,1或8。 (4)

因此

x

3

 y

3

= 9(Q

1

 Q

2

)  R

1

 R

2

又由式(4)可知,R

1

 R

2

被9除的余数只可能是0,1,2,7或8,所以,

x

3

 y

3

不可能等于a

习 题 二

1. 证明:12n

4

 2n

3

 11n

2

 10n,nZ。

2. 设3a

2

 b

2

,证明:3a且3b。

3. 设n,k是正整数,证明:n

k

与n

k

+ 4

的个位数字相同。

4. 证明:对于任何整数n,m,等式n

2

 (n  1)

2

= m

2

 2不可能

成立。

5. 设a是自然数,问a

4

 3a

2

 9是素数还是合数?

6. 证明:对于任意给定的n个整数,必可以从中找出若干个作

和,使得这个和能被n整除。

第三节 最大公约数

定义1 整数a

1

, a

2

, , a

k

的公共约数称为a

1

, a

2

, , a

k

的公约数。

不全为零的整数a

1

, a

2

, , a

k

的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叫做a

1

, a

2

, , a

k

的最大公约数(或最大公因数),记为(a

1

, a

2

, , a

k

)。

由于每个非零整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所以最大公约数是存

在的,并且是正整数。

10

如果(a

1

, a

2

, , a

k

) = 1,则称a

1

, a

2

, , a

k

是互素的(或互质的);

如果

(a

i

, a

j

) = 1,1  i, j  k,i  j,

则称a

1

, a

2

, , a

k

是两两互素的(或两两互质的)。

显然,a

1

, a

2

, , a

k

两两互素可以推出(a

1

, a

2

, , a

k

) = 1,反之则不

然,例如(2, 6, 15) = 1,但(2, 6) = 2。

定理1 下面的等式成立:

(ⅰ) (a

1

, a

2

, , a

k

) = (|a

1

|, |a

2

|, , |a

k

|);

(ⅱ) (a, 1) = 1,(a, 0) = |a|,(a, a) = |a|;

(ⅲ) (a, b) = (b, a);

(ⅳ) 若p是素数,a是整数,则(p, a) = 1或pa;

(ⅴ) 若a = bq  r,则(a, b) = (b, r)。

证明 (ⅰ)(ⅳ)留作习题。

(ⅴ) 由第一节定理1可知,如果da,db,则有dr = a  bq,

反之,若db,dr,则da = bq  r。因此a与b的全体公约数的集

合就是b与r的全体公约数的集合,这两个集合中的最大正数当然相

等,即(a, b) = (b, r)。证毕。

由定理1可知,在讨论(a

1

, a

2

, , a

n

)时,不妨假设a

1

, a

2

, , a

n

正整数,以后我们就维持这一假设。

定理2 设a

1

, a

2

, , a

k

Z,记

A = { y;y =

a

i

x

i

,x

i

Z,  i  k }。

i1

k

如果y

0

是集合A中最小的正数,则y

0

= (a

1

, a

2

, , a

k

)。

证明 设d是a

1

, a

2

, , a

k

的一个公约数,则dy

0

,所以d  y

0

另一方面,由第二节例2知,y

0

也是a

1

, a

2

, , a

k

的公约数。因此y

0

是a

1

, a

2

, , a

k

的公约数中的最大者,即y

0

= ( a

1

, a

2

, , a

k

)。证毕。

推论1 设d是a

1

, a

2

, , a

k

的一个公约数,则d(a

1

, a

2

, , a

k

)。

这个推论对最大公约数的性质做了更深的刻划:最大公约数不但

是公约数中的最大的,而且是所有公约数的倍数。

11

推论2 (ma

1

, ma

2

, , ma

k

) = |m|(a

1

, a

2

, , a

k

)。

推论3 记

= (a

1

, a

2

, , a

k

),则

(

特别地,

a

a

1

a

2

,,

,

k

)

= 1,



(

ab

,

)

= 1。

(a,b)(a,b)

定理3 (a

1

, a

2

, , a

k

) = 1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整数x

1

, x

2

, , x

k

,使

a

1

x

1

 a

2

x

2

   a

k

x

k

= 1。 (1)

证明 必要性 由定理2得到。

充分性 若式(1)成立,如果 (a

1

, a

2

, , a

k

) = d > 1,那么由da

i

(1  i

 k)推出da

1

x

1

 a

2

x

2

   a

k

x

k

= 1,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有(a

1

, a

2

, ,

a

k

) = 1。证毕。

定理4 对于任意的整数a,b,c,下面的结论成立:

(ⅰ) 由bac及(a, b) = 1可以推出bc;

(ⅱ) 由bc,ac及(a, b) = 1可以推出abc。

证明 (ⅰ) 若(a, b) = 1,由定理2,存在整数x与y,使得

ax  by = 1。

因此

acx  bcy = c。 (2)

由上式及bac得到bc。结论(ⅰ)得证;

(ⅱ) 若(a, b) = 1,则存在整数x,y使得式(2)成立。由bc与ac

得到abac,abbc,再由式(2)得到abc。结论(ⅱ)得证。证毕。

推论1 若p是素数,则下述结论成立:

(ⅰ) pab  pa或pb;

(ⅱ) pa

2

 pa。

证明 留作习题。

推论2 若 (a, b) = 1,则(a, bc) = (a, c)。

证明 设d是a与bc的一个公约数,则da,dbc,由式(2)

得到,d|c, 即d是a与c的公约数。另一方面,若d是a与c的公约

数,则它也是a与bc的公约数。因此,a与c的公约数的集合,就是

12

a与bc的公约数的集合,所以(a, bc) = (a, c)。证毕。

推论3 若 (a, b

i

) = 1,1  i  n,则(a, b

1

b

2

b

n

) = 1。

证明 留作习题。

定理5 对于任意的n个整数a

1

, a

2

, , a

n

,记

(a

1

, a

2

) = d

2

,(d

2

, a

3

) = d

3

,,(d

n  2

, a

n  1

) = d

n  1

,(d

n  1

, a

n

) = d

n

d

n

= (a

1

, a

2

, , a

n

)。

证明 由定理2的推论,我们有

d

n

= (d

n  1

, a

n

)  d

n

a

n

,d

n

d

n  1

d

n  1

= (d

n  2

, a

n  1

)  d

n  1

a

n  1

,d

n  1

d

n  2

 d

n

a

n

,d

n

a

n  1

,d

n

d

n  2

d

n  2

= (d

n  3

, a

n  2

)  d

n  2

a

n  2

,d

n  2

d

n  3

 d

n

a

n

,d

n

a

n  1

,d

n

a

n  2

,d

n

d

n  3

 

d

2

= (a

1

, a

2

)  d

n

a

n

,d

n

a

n  1

,,d

n

a

2

,d

n

a

1

即d

n

是a

1

, a

2

, , a

n

的一个公约数。

另一方面,对于a

1

, a

2

, , a

n

的任何公约数d,由定理2的推论及

d

2

, , d

n

的定义,依次得出

da

1

,da

2

 dd

2

dd

2

,da

3

 dd

3

 

dd

n  1

,da

n

 dd

n

因此d

n

是a

1

, a

2

, , a

n

的公约数中的最大者,即d

n

= (a

1

, a

2

, , a

n

)。证

毕。

例1 证明:若n是正整数,则

21n4

是既约分数。

14n3

解 由定理1得到

(21n  4, 14n  3) = (7n  1, 14n  3) = (7n  1, 1) = 1。

注:一般地,若(x, y) = 1,那么,对于任意的整数a,b,有

13

(x, y) = (x ay, y) = (x ay, y  b(x ay)) = (x ay, (ab  1)y  bx),

xay

因此,是既约分数。

(ab1)ybx

例2 证明:121

|

n

2

 2n  12,nZ。

解 由于121 = 11

2

,n

2

 2n  12 = (n  1)

2

 11,所以,若

11

2

(n  1)

2

 11, (3)

则11(n  1)

2

,因此,由定理4的推论1得到

11n  1,11

2

(n  1)

2

再由式(3)得到

11

2

11,

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式(3)不能成立。

注:这个例题的一般形式是:

设p是素数,a,b是整数,则

p

k

|

(an  b)

k

 p

k

 1

c,

其中c是不被p整除的任意整数,k是任意的大于1的整数。

例3 设a,b是整数,且

9a

2

 ab  b

2

, (4)

则3(a, b)。

解 由式(4)得到

9(a  b)

2

 3ab  3(a  b)

2

 3ab

 3(a  b)

2

 3a  b (5)

 9(a  b)

2

再由式(4)得到

93ab  3ab。

因此,由定理4的推论1,得到

3a或3b。

若3a,由式(5)得到3b;若3b,由(5)式也得到3a。因此,

总有3a且3b。

由定理2的推论推出3(a, b)。

|

2

a

 1。 例4 设a和b是正整数,b > 2,则2

b

 1

解 (ⅰ) 若a < b,且

2

b

 12

a

 1。 (6)

14

成立,则

2

b

 1  2

a

 1  2

b

 2

a

 2  2

a

(2

b

a

 1)  2,

于是a = 1,b  a = 1,即b = 2,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式(6)不成立。

(ⅱ) 若a = b,且式(6)成立,则由式(6)得到

2

a

 1(2

a

 1)  2  2

a

 12  2

a

 1  2  2

a

 3,

于是b = a = 1,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式(6)不成立。

(ⅲ) 若a > b,记a = kb  r,0  r < b,此时

2

kb

 1 = (2

b

 1)(2

(

k

 1)

b

 2

(

k

 2)

b

   1) = (2

b

 1)Q,

其中Q是整数。所以

2

a

 1 = 2

kb + r

 1 = 2

r

(2

kb

 1  1)  1

rbbr

= 2((2  1)Q  1)  1 = (2  1)Q  (2  1),

其中Q是整数。因此

2

b

 12

a

 1  2

b

 12

r

 1,

在(ⅰ)中已经证明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式(6)不能成立。

综上证得2

b

 1

|

2

a

 1。

习 题 三

1. 证明定理1中的结论(ⅰ)—(ⅳ)。

2. 证明定理2的推论1, 推论2和推论3。

3. 证明定理4的推论1和推论3。

4. 设x,yZ,172x  3y,证明:179x  5y。

5. 设a,b,cN,c无平方因子,a

2

b

2

c,证明:ab。

32n1

6. 设n是正整数,求

C

1

2n

,C

2n

,

,C

2n

的最大公约数。

第四节 最小公倍数

定义1 整数a

1

, a

2

, , a

k

的公共倍数称为a

1

, a

2

, , a

k

的公倍数。

a

1

, a

2

, , a

k

的正公倍数中的最小的一个叫做a

1

, a

2

, , a

k

的最小公倍

15

数,记为[a

1

, a

2

, , a

k

]。

定理1 下面的等式成立:

(ⅰ) [a, 1] = |a|,[a, a] = |a|;

(ⅱ) [a, b] = [b, a];

(ⅲ) [a

1

, a

2

, , a

k

] = [|a

1

|, |a

2

| , |a

k

|];

(ⅳ) 若ab,则[a, b] = |b|。

证明 留作习题。

由定理1中的结论(ⅲ)可知,在讨论a

1

, a

2

, , a

k

的最小公倍数时,

不妨假定它们都是正整数。在本节中总是维持这一假定。

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之间有一个很重要的关系,即下面的定

理。

定理2 对任意的正整数a,b,有

ab

[a, b] =。

(a,b)

证明 设m是a和b的一个公倍数,那么存在整数k

1

,k

2

,使得

m = ak

1

,m = bk

2

,因此

ak

1

= bk

2

。 (1)

于是

ab

k

1

k

2

(a,b)(a,b)

ab

由于

(

,

)

= 1,所以由第三节定理4得到

(a,b)(a,b)

b

|

k

1

,即k

1

b

t

(a,b)(a,b)

其中t是某个整数。将上式代入式(1)得到

ab

m =t

。 (2)

(a,b)

另一方面,对于任意的整数t,由式(2)所确定的m显然是a与b

的公倍数,因此a与b的公倍数必是式(2)中的形式,其中t是整数。

当t = 1时,得到最小公倍数

16

[a, b] =

ab

(a,b)

证毕。

推论1 两个整数的任何公倍数可以被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整除。

证明 由式(2)可得证。证毕。

这个推论说明:两个整数的最小公倍数不但是最小的正倍数,而

且是另外的公倍数的约数。

推论2 设m,a,b是正整数,则[ma, mb] = m[a, b]。

证明 由定理2及第三节定理2的推论得到

m

2

abm

2

abmab



[ma, mb] == m[a, b]。

(ma,mb)m(a,b)(a,b)

证毕。

定理3 对于任意的n个整数a

1

, a

2

, , a

n

,记

[a

1

, a

2

] = m

2

,[m

2

, a

3

] = m

3

,,[m

n2

, a

n1

] = m

n1

,[m

n1

, a

n

] = m

n

[a

1

, a

2

, , a

n

] = m

n

证明 我们有

m

n

= [m

n1

, a

n

]  m

n1

m

n

,a

n

m

n

m

n1

= [m

n2

, a

n1

]  m

n2

m

n1

m

n

,a

n

m

n

,a

n1

m

n1

m

n

m

n2

= [m

n3

, a

n2

]  m

n3

m

n2

m

n

,a

n

m

n

,a

n1

m

n

,a

n2

m

n

 

m

2

= [a

1

, a

2

]  a

n

m

n

,,a

2

m

n

,a

1

m

n

即m

n

是a

1

, a

2

, , a

n

的一个公倍数。

另一方面,对于a

1

, a

2

, , a

n

的任何公倍数m,由定理2的推论及

m

2

, , m

n

的定义,得

m

2

m,m

3

m,,m

n

m。

即m

n

是a

1

, a

2

, , a

n

最小的正的公倍数。证毕。

推论 若m是整数a

1

, a

2

, , a

n

的公倍数,则[a

1

, a

2

, , a

n

]m

证明 留作习题。

17

定理4 整数a

1

, a

2

, , a

n

两两互素,即

(a

i

, a

j

) = 1,1  i, j  n,i  j

的充要条件是

[a

1

, a

2

, , a

n

] = a

1

a

2

a

n

。 (3)

证明 必要性 因为(a

1

, a

2

) = 1,由定理2得到

aa

[a

1

, a

2

] =

12

= a

1

a

2

(a

1

,a

2

)

由(a

1

, a

3

) = (a

2

, a

3

) = 1及第三节定理4推论3得到

(a

1

a

2

, a

3

) = 1,

由此及定理3得到

[a

1

, a

2

, a

3

] = [[a

1

, a

2

], a

3

] = [a

1

a

2

, a

3

] = a

1

a

2

a

3

如此继续下去,就得到式(3)。

充分性 用归纳法证明。当n = 2时,式(3)成为[a

1

, a

2

] = a

1

a

2

。由

定理2

aa

a

1

a

2

= [a

1

, a

2

] =

12

 (a

1

, a

2

) = 1,

(a

1

,a

2

)

即当n = 2时,充分性成立。

假设充分性当n = k时成立,即

[a

1

, a

2

, , a

k

] = a

1

a

2

a

k

 (a

i

, a

j

) = 1,1  i, j  k,i  j。

对于整数a

1

, a

2

, , a

k

, a

k + 1

,使用定理3中的记号,由定理3可知

[a

1

, a

2

, , a

k

, a

k + 1

] = [m

k

, a

k + 1

]。 (4)

其中m

k

= [a

1

, a

2

, , a

k

]。因此,如果

[a

1

, a

2

, , a

k

, a

k + 1

] = a

1

a

2

a

k

a

k + 1

那么,由此及式(4)得到

[a

1

, a

2

, , a

k

, a

k + 1

] = [m

k

, a

k + 1

] =

m

k

= a

1

a

2

a

k

(m

k

,a

k1

)

m

k

a

k1

= a

1

a

2

a

k

a

k + 1

(m

k

,a

k1

)

18

显然m

k

 a

1

a

2

a

k

,(m

k

, a

k + 1

)  1。所以若使上式成立,必是

(m

k

, a

k + 1

) = 1, (5)

并且

m

k

= a

1

a

2

a

k

。 (6)

由式(6)与式(5)推出

(a

i

, a

k + 1

) = 1,1  i  k; (7)

由式(6)及归纳假设推出

(a

i

, a

j

) = 1,1  i, j  k,i  j

。 (8)

综合式(7)与式(8),可知当n = k  1时,充分性成立。由归纳法证明了

充分性。证毕。

定理4有许多应用。例如,如果m

1

, m

2

, , m

k

是两两互素的整数,

那么,要证明m = m

1

m

2

m

k

整除某个整数Q,只需证明对于每个i,1

 i  k,都有m

i

Q。这一点在实际计算中是很有用的。对于函数f(x),

要验证命题“mf(n),nZ”是否成立,可以用第二节例5中的方法,

验证“mf(r),r = 0, 1, , m  1”是否成立。这需要做m次除法。但

是,若分别验证“m

i

f(r

i

),r

i

= 0, 1, , m

i

 1,1  i  k”是否成立,

则总共需要做m

1

 m

2

   m

k

次除法。后者的运算次数显然少于前

者。

例1 设a,b,c是正整数,证明:[a, b, c](ab, bc, ca) = abc

解 由定理3和定理2有

[a,b]c

[a, b, c] = [[a, b], c] =, (9)

([a,b],c)

由第三节定理5和定理2的推论,

(ab, bc, ca) = (ab, (bc, ca)) = (ab, c(a, b))

abc

)

(ab[a,b],abc)

ab([a,b],c)

。 (10) =

(

ab,

[a,b][a,b][a,b]

联合式(9)与式(10)得到所需结论。

例2 对于任意的整数a

1

, a

2

, , a

n

及整数k,1  k  n,证明:

[a

1

, a

2

, , a

n

] = [[a

1

, , a

k

],[a

k + 1

, , a

n

]]

19

解 因为[a

1

, a

2

, , a

n

]是a

1

, , a

k

, a

k + 1

, , a

n

的公倍数,所以由

定理2推论,推出

[a

1

, , a

k

][a

1

, a

2

, , a

n

],

[a

k + 1

, , a

n

][a

1

, a

2

, , a

n

],

再由定理3推论知

[[a

1

, , a

k

], [a

k + 1

, , a

n

]][a

1

, a

2

, , a

n

]。 (11)

另一方面,对于任意的a

i

(1  i  n),显然

a

i

[[a

1

, , a

k

], [a

k + 1

, , a

n

]],

所以由定理3推论可知

[a

1

, a

2

, , a

n

][[a

1

, , a

k

], [a

k + 1

, , a

n

]],

联合上式与式(11)得证。

例3 设a,b,c是正整数,证明:

[a, b, c][ab, bc, ca] = [a, b][b, c][c, a]。

解 由定理2推论2及例2,有

[a, b, c][ab, bc, ca] = [[a, b, c]ab, [a, b, c]bc, [a, b, c]ca]

= [[a

2

b, ab

2

, abc], [abc, b

2

c, bc

2

], [a

2

c, abc, ac

2

]]

= [a

2

b, ab

2

, abc, abc, b

2

c, bc

2

, a

2

c, abc, ac

2

]

= [abc, a

2

b, a

2

c, b

2

c, b

2

a, c

2

a, c

2

b]

以及

[a, b][b, c][c, a] = [[a, b]b, [a, b]c][c, a]

= [ab, b

2

, ac, bc][c, a]

= [ab[c, a], b

2

[c, a], ac[c, a], bc[c, a]]

= [abc, a

2

b, b

2

c, b

2

a, ac

2

, a

2

c, bc

2

, bca]

= [abc, a

2

b, a

2

c, b

2

c, b

2

a, c

2

a, c

2

b],

由此得证。

习 题 四

1. 证明定理1。

2. 证明定理3的推论。

3. 设a,b是正整数,证明:(a  b)[a, b] = a[b, a  b]。

20

4. 求正整数a,b,使得a  b = 120,(a, b) = 24,[a, b] = 144。

5. 设a,b,c是正整数,证明:

[a,b,c]

2

(a,b,c)

2

[a,b][b,c][c,a](a,b)(b,c)(c,a)

6. 设k是正奇数,证明:1  2    91

k

 2

k

   9

k

第五节 辗转相除法

本节要介绍一个计算最大公约数的算法——辗转相除法,又称

Euclid算法。它是数论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其他数学分支中也有广

泛的应用。

定义1 下面的一组带余数除法,称为辗转相除法。

设a和b是整数,b  0,依次做带余数除法:

a = bq

1

 r

1

0 < r

1

< |b|,

b = r

1

q

2

 r

2

0 < r

2

< r

1

 

r

k  1

= r

k

q

k + 1

 r

k + 1

,0 < r

k + 1

< r

k

, (1)

 

r

n  2

= r

n  1

q

n

 r

n

, 0 < r

n

< r

n-1

r

n  1

= r

n

q

n + 1

由于b是固定的,而且

|b| > r

1

> r

2

>  ,

所以式(1)中只包含有限个等式。

下面,我们要对式(1)所包含的等式的个数,即要做的带余数除法

的次数进行估计。

引理1 用下面的方式定义Fibonacci数列{F

n

}:

F

1

= F

2

= 1,F

n

= F

n  1

 F

n  2

,n  3,

那么对于任意的整数n  3,有

F

n

>

n

 2

, (2)

21

其中

=

15

2

证明 容易验证

2

=

 1。

当n = 3时,由

F

3

= 2 >

15

=

2

可知式(2)成立。

假设式(2)对于所有的整数k  n(n  3)成立,即

F

k

>

k

 2

,k  n,

F

n + 1

= F

n

 F

n  1

>

n

 2

n

 3

=

n

 3

(

 1) =

n

 3

2

=

n

 1

即当k = n  1时式(2)也成立。由归纳法知式(2)对一切n  3成立。证

毕。

定理1(Lame) 设a, bN,a > b,使用在式(1)中的记号,则

n < 5log

10

b。

证明 在式(1)中,r

n

 1,q

n + 1

 2,q

i

 1(1  i  n),因此

r

n

 1 = F

2

r

n  1

 2r

n

 2 = F

3

r

n  2

 r

n  1

 r

n

 F

3

 F

2

= F

4

 

b  r

1

 r

2

 F

n + 1

 F

n

= F

n + 2

由此及式(2)得

15

n

b 

n

=

()

2

log

10

b  nlog

10

151

n

25

这就是定理结论。证毕。

定理2 使用式(1)中的记号,记

P

0

= 1,P

1

= q

1

,P

k

= q

k

P

k  1

 P

k  2

,k  2,

22

Q

0

= 0,Q

1

= 1,Q

k

= q

k

Q

k  1

 Q

k  2

,k  2,

aQ

k

 bP

k

= (1)

k

 1

r

k

,k = 1, 2, , n 。 (3)

证明 当k = 1时,式(3)成立。

当k = 2时,有

Q

2

= q

2

Q

1

 Q

0

= q

2

,P

2

= q

2

P

1

 P

0

= q

2

q

1

 1,

此时由式(1)得到

aQ

2

 bP

2

= aq

2

 b(q

2

q

1

 1) = (a  bq

1

)q

2

 b = r

1

q

2

 b = r

2

即式(3)成立。

假设对于k < m(1  m  n)式(3)成立,由此假设及式(1)得到

aQ

m

 bP

m

= a(q

m

Q

m  1

 Q

m  2

)  b(q

m

P

m  1

 P

m  2

)

= (aQ

m  1

 bP

m  1

)q

m

 (aQ

m  2

 bP

m  2

)

= (1)

m

 2

r

m  1

q

m

 (1)

m

 3

r

m  2

= (1)

m

 1

(r

m  2

 r

m  1

q

m

) = (1)

m

 1

r

m

即式(3)当k = m时也成立。定理由归纳法得证。证毕。

定理3 使用式(1)中的记号,有r

n

= (a, b)。

证明 由第三节定理1,从式(1)可见

r

n

= (r

n  1

, r

n

) = (r

n  2

, r

n  1

) =  = (r

1

, r

2

) = (b, r

1

) = (a, b)。

证毕。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利用辗转相除法可以求出整数x,y,使得

ax  by = (a, b)

。 (4)

为此所需要的除法次数是O(log

10

b)。但是如果只需要计算(a, b)而不需

要求出使式(4)成立的整数x与y,则所需要的除法次数还可更少一些。

例1 设a和b是正整数,那么只使用被2除的除法运算和减法

运算就可以计算出(a, b)。

解 下面的四个基本事实给出了证明:

(ⅰ) 若ab,则(a, b) = a;

|

a

1

,b2

b

1

,2

|

b

1

 1,则 (ⅱ) 若a = 2

a

1

2

(a, b) = 2

(2

a

1

, b

1

);

|

a,b2

b

1

,2

|

b

1

,则(a, b) = (a, b

1

); (ⅲ) 若

2

ab

(ⅳ) 若

2

|

a,2

|

b,则(a,b)

(||

,b

)

2

23

在实际计算过程中,若再灵活运用最大公约数的性质(例如第三

节定理4的推论),则可使得求最大公约数的过程更为简单。

例2 用辗转相除法求(125, 17),以及x,y,使得

125x  17y = (125, 17)。

解 做辗转相除法:

125 = 717  6,q

1

= 7,r

1

= 6,

17 = 26  5, q

2

= 2,r

2

= 5,

6 = 15  1, q

3

= 1,r

3

= 1,

5 = 51, q

4

= 5。

由定理4,(125, 17) = r

3

= 1。

利用定理2计算(n = 3)

P

0

= 1,P

1

= 7,P

2

= 27  1 = 15,P

3

= 115  7 = 22,

Q

0

= 0,Q

1

= 1,Q

2

= 21  0 = 2,Q

3

= 12  1 = 3,

取x = (1)

3  1

Q

3

= 3,y = (1)

3

P

3

= 22,则

1253  17(22) = (125, 17) = 1。

例3 求(12345, 678)。

解 (12345, 678) = (12345, 339) = (12006, 339) = (6003, 339)

= (5664, 339) = (177, 339) = (177, 162) = (177, 81)

= (96, 81) = (3, 81) = 3。

例4 在m个盒子中放若干个硬币,然后以下述方式往这些盒子

里继续放硬币:每一次在n(n < m)个盒子中各放一个硬币。证明:

若(m, n) = 1,那么无论开始时每个盒子中有多少硬币,经过若干次放

硬币后,总可使所有盒子含有同样数量的硬币。

解 由于(m, n) = 1,所以存在整数x,y,使得mx  ny = 1。因此

对于任意的自然数k,有

1  m(x  kn) = n(km  y),

这样,当k充分大时,总可找出正整数x

0

,y

0

,使得

1  mx

0

= ny

0

上式说明,如果放y

0

次(每次放n个),那么在使m个盒子中各放x

0

个后,还多出一个硬币。把这个硬币放入含硬币最少的盒子中(这是

可以做到的),就使它与含有最多硬币的盒子所含硬币数量之差减少1。

因此经过若干次放硬币后,必可使所有盒子中的硬币数目相同。

24

习 题 五

1. 说明例1证明中所用到的四个事实的依据。

2. 用辗转相除法求整数x,y,使得1387x  162y = (1387, 162)。

3. 计算:(27090, 21672, 11352)。

4. 使用引理1中的记号,证明:(F

n + 1

, F

n

) = 1。

5. 若四个整数2836,4582,5164,6522被同一个大于1的整数

除所得的余数相同,且不等于零,求除数和余数各是多少?

6. 记M

n

= 2

n

 1,证明:对于正整数a,b,有(M

a

, M

b

) = M

(a, b)

第六节 算术基本定理

在本节中,我们要介绍整数与素数的一个重要关系,即任何大于

1的正整数都可以表示成素数的乘积。

引理1 任何大于1的正整数n可以写成素数之积,即

n = p

1

p

2

p

m

, (1)

其中p

i

(1  i  m)是素数。

证明 当n = 2时,结论显然成立。

假设对于2  n  k,式(1)成立,我们来证明式(1)对于n = k  1也

成立,从而由归纳法推出式(1)对任何大于1的整数n成立。

如果k  1是素数,式(1)显然成立。

如果k  1是合数,则存在素数p与整数d,使得k  1 = pd。由于

2  d  k,由归纳假定知存在素数q

1

, q

2

, , q

l

,使得d = q

1

q

2

q

l

,从

而k  1 = pq

1

q

2

q

l

。证毕。

定理1(算术基本定理) 任何大于1的整数n可以唯一地表示成

1

2

k

p

2

p

n =

p

1k

, (2)

其中p

1

, p

2

, , p

k

是素数,p

1

< p

2

<  < p

k

1

,

2

, ,

k

是正整数。

证明 由引理1,任何大于1的整数n可以表示成式(2)的形式,

因此,只需证明表示式(2)的唯一性。

假设p

i

(1  i  k)与q

j

(1  j  l)都是素数,

25

p

1

 p

2

   p

k

,q

1

 q

2

   q

l

, (3)

并且

n = p

1

p

2

p

k

= q

1

q

2

q

l

, (4)

则由第三节定理4推论1,必有某个q

j

(1  j  l),使得p

1

q

j

,所以

p

1

= q

j

;又有某个p

i

(1  i  k),使得q

1

p

i

,所以q

1

= p

i

。于是,由式

(3)可知p

1

= q

1

,从而由式(4)得到

p

2

p

k

= q

2

q

l

重复上述这一过程,得到

k = l,p

i

= q

i

,1  i  k

证毕。

定义1 使用定理1中的记号,称

1

2

k

p

2

p

n =

p

1

k

是n的标准分解式,其中p

i

(1  i  k)是素数,p

1

< p

2

<  < p

k

i

(1  i  k)是正整数。

推论1 使用式(2)中的记号,有

(ⅰ) n的正因数d必有形式

k

1

2

p

2

p

k

d =

p

1

i

Z,0 

i

i

,1  i  k;

(ⅱ) n的正倍数m必有形式

k

2

p

k

m =

p

1

1

p

2

M,MN,

i

N,

i

i

,1  i  k。

证明 留作习题。

推论2 设正整数a与b的标准分解式是

l

k

1

1

1

1

s

k

ap

1

p

k

q

1

q

l

,bp

1

p

k

r

1

r

s

其中p

i

(1  i  k),q

i

(1  i  l)与r

i

(1  i  s)是两两不相同的素

数,

i

i

(1  i  k),

i

(1  i  l)与

i

(1  i  s)都是非负整数,

(a, b) =

p

1

1

p

k

k

i

= min{

i

,

i

},1  i  k,





[a, b] =

p

1

1

p

k

k

q

1

1

q

l

l

r

1

1

r

s

s

i

= max{

i

,

i

},1  i  k。

证明 留作习题。

为了方便,推论2常叙述为下面的形式:

26

推论2

 设正整数a与b的标准分解式是

k

1

2

1

1

k

ap

1

p

2

p

k

,bp

1

p

2

p

k

其中p

1

, p

2

, , p

k

是互不相同的素数,

i

(都是非负整数,

i

1  i  k)

k

1

1

(a,b)p

1

p

2

p

k

i

min{

i

,

i

},1ik,

k

1

1

[a,b]p

1

p

2

p

k

i

max{

i

,

i

},1ik。

推论3 设a,b,c,n是正整数,

ab = c

n

,(a, b) = 1, (5)

则存在正整数u,v,使得

a = u

n

,b = v

n

,c = uv,(u, v) = 1。

k

1

1

p

2

p

k

证明 设c =

p

1

,其中p

1

, p

2

, , p

k

是互不相同的素数,

i

(1  i  k)是正整数。又设

k

1

2

1

1

k

ap

1

p

2

p

k

,bp

1

p

2

p

k

其中

I

i

(1  i  k)都是非负整数。由式(5)及推论2

可知

min{

i

,

i

} = 0,

i

i

= n

i

,1  i  k,

因此,对于每个i(1  i  k),等式

i

= n

i

i

= 0与

i

= 0,

i

= n

i

有且只有一个成立。这就证明了推论。证毕。

例1 写出51480的标准分解式。

解 我们有

51480 = 225740 = 2

2

12870 = 2

3

6435

= 2

3

51287 = 2

3

53429

= 2

3

53

2

143 = 2

3

3

2

51113。

例2 设a,b,c是整数,证明:

(ⅰ) (a, b)[a, b] = ab;

(ⅱ) (a, [b, c]) = [(a, b), (a, c)]。

解 为了叙述方便,不妨假定a,b,c是正整数。

(ⅰ) 设

k

1

2

1

1

k

ap

1

p

2

p

k

,bp

1

p

2

p

k

其中p

1

, p

2

, , p

k

是互不相同的素数,

i

i

(1  i  k)都是非负整数。

27

由定理1推论2

,有

k

1

1

(a,b)p

1

p

2

p

k

i

min{

i

,

i

},1ik,

k

1

1

[a,b]p

1

p

2

p

k

i

max{

i

,

i

},1ik。

由此知

(a, b)[a, b] =

p

i

i1

k

i

i

i1

k

i

,

i

}

p

i

min{

i

,

i

}max{

p

i

i

i

=ab;

i1

k

(ⅱ) 设

a

p

i

,b

p

i

,c

p

i

i

i1i1i1

k

i

k

i

k

其中p

1

, p

2

, , p

k

是互不相同的素数,

i

i

i

(1  i  k)都是非负

整数。由定理1推论2

,有

(a,[b,c])

p

i

i

,[(a,b),(a,c)]

p

i

i

i1i1

kk

其中,对于1  i  k,有

i

= min{

i

, max{

i

,

i

}},

i

= max{min{

i

,

i

}, min{

i

,

i

}},

不妨设

i

i

,则

min{

i

,

i

}  min{

i

,

i

},

所以

i

= min{

i

,

i

} =

i

即(a, [b, c]) = [(a, b), (a, c)]。

注:利用定理1可以容易地处理许多像例2这样的问题。

111

例3 证明:

N1

(n  2)不是整数。

352n1

解 设

3

k

 2n  1 < 3

k

+ 1

对于任意的1  i  n,2i  1  3

k

,记

2i  1 =

3

i

Q

i

,Q

i

Z,

由第一节例5,知

i

 k  1。因为3

k

 1

Q

1

Q

2

Q

2n  1

是整数,所以,如

果N是整数,则存在整数Q,使得

28

3

由于3

|

Q

1

Q

2

Q

2n1

,所以上式右端不是整数,这个矛盾说明N不能

是整数。

3

k

 1

Q

1

Q

2

Q

2n  1

N = Q  3

k

 1

Q

1

Q

2

Q

2n 1

1

k

习 题 六

1. 证明定理1的推论1。

2. 证明定理1的推论2。

3. 写出22345680的标准分解式。

4. 证明:在1, 2, , 2n中任取n  1数,其中至少有一个能被另

一个整除。

11



(n  2)不是整数。

2n

6. 设a,b是正整数,证明:存在a

1

,a

2

,b

1

,b

2

,使得

a = a

1

a

2

,b = b

1

b

2

,(a

2

, b

2

) = 1,

并且[a, b] = a

2

b

2

5. 证明:

1

第七节 函数[x]与{x}

本节中要介绍函数[x],它在许多数学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

定义1 设x是实数,以[x]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称它为x

的整数部分,又称{x} = x  [x]为x的小数部分。

定理1 设x与y是实数,则

(ⅰ) x  y  [x]  [y];

(ⅱ) 若m是整数,则[m  x] = m  [x];

(ⅲ) 若0  x < 1,则[x] = 0;

若{x}{y}1

[x][y]

(ⅳ) [x  y] =

[x][y]1若{x}{y}1

29

[x]

(ⅴ) [x] =

[x]1

0

(ⅵ) {x} =

1{x}

若xZ

若xZ

若xZ

若xZ

证明 留作习题。

定理2 设a与b是正整数,则在1, 2, , a中能被b整除的整数

[

a

]

个。

b

证明 能被b整除的正整数是b, 2b, 3b, ,因此,若数1, 2, , a

kb  a < (k  1)b  k 

中能被b整除的整数有k个,则

a

a

< k  1  k =

[]

b

b

证毕。

由定理2我们看到,若b是正整数,那么对于任意的整数a,有

aa

ab

[]

b

{}

bb

即在带余数除法

a = bq  r,0  r < b

aa

中有

q

[]

,rb

{}

bb

1

2

k

p

2

p

定理3 设n是正整数,n! =

p

1

k

是n!的标准分解式,

i

=

[

r1

n

p

i

r

]

。 (1)

证明 对于任意固定的素数p,以p(k)表示在k的标准分解式中的

p的指数,则

p(n!) = p(1)  p(2)    p(n)。

以n

j

表示p(1), p(2), , p(n)中等于j的个数,那么

p(n!) = 1n

1

 2n

2

 3n

3

  , (2)

显然,n

j

就是在1, 2, , n中满足p

j

a并且p

j

+ 1

|

a的整数a的个

30

数,所以,由定理2有

n

j

=

[

n

p

]

[

j

n

p

j1

]

将上式代入式(2),得到

nnnnnn

p(n!)1

([]

[

2

])

2

([

2

]

[

3

])

3

([

3

]

[

4

])



p

ppppp

[

r1

n

p

r

]

即式(1)成立。证毕。

推论 设n是正整数,则

n! =

p

r1

pn

pn

[

p

r

]

n

其中

表示对不超过n的所有素数p求积。

定理4 设n是正整数,1  k  n  1,则

n!

N。 (3)

C

k

n

k!(nk)!

若n是素数,则n

C

k

n

,1  k  n  1。

证明 由定理3,对于任意的素数p,整数n!,k!与(n  k)!的标准

分解式中所含的p的指数分别是



nknk

[]

[]

r

r

[

r

]

p

r1

p

r1

p

r1

利用定理1可知



nknk

[

r

]

[

r

]

[

r

]

p

r1

p

r1

p

r1

因此

C

k

n

是整数。

若n是素数,则对于1  k  n  1,有

(n, k!) = 1,(n, (n  k)!) = 1  (n, k!(n  k)!) = 1,

由此及

31

C

k

n

n(n1)!

N,

k!(nk)!

推出k!(n  k)!(n  1)!,从而n

C

k

n

。证毕。

例1 求最大的正整数k,使得10

k

199!。

解 由定理3,199!的标准分解式中所含的5的幂指数是

199

[

199

]

[

199

]

[]



= 47,

5

5

2

5

3

所以,所求的最大整数是k = 47。

例2 设x与y是实数,则

[2x]  [2y]  [x]  [x  y]  [y]。 (4)

解 设x = [x] 

,0 

< 1,y = [y] 

,0 

< 1,则

[x]  [x  y]  [y] = 2[x]  2[y]  [

], (5)

[2x]  [2y] = 2[x]  2[y]  [2

]  [2

]。 (6)

如果[

] = 0,那么显然有[

]  [2

]  [2

];

1

如果[

] = 1,那么

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于是

2

[2

]  [2

]  1 = [

]。

因此无论[

] = 0或1,都有[

]  [2

]  [2

],由此及式(5)和式

(6)可以推出式(4)。

例3 设n是正整数,则

[nn1][4n2]

。 (7)

解 首先,我们有

[nn1]nn12n12n(n1)

2n12n14n2,

所以

[nn1][4n2]

若上式中的等号不成立,即

[nn1][4n2]

, (8)

则存在整数a,使得

[nn1]a[4n2]

32

因此

2n12n(n1)a

2

4n2,

22

2nna2n12n1,

(2n  1)

2

 1< (a

2

 2n  1)

2

 (2n  1)

2

所以

a

2

 2n  1 = 2n  1  a

2

= 4n  2。 (9)

但是,无论2a或2

|

a,式(9)都不能成立,这个矛盾说明式(8)不能成

立,即式(7)成立。

例4 设x是正数,n是正整数,则

12n1

[x]

[

x

]

[

x

]



[

x

]

= [nx]。

nnn

ii1

解 设x = [x] 

,0  i  n  1,则

nn

12n1

[x]

[

x

]

[

x

]



[

x

]

nnn

= n[x]  i = n[x]  [n

] = [n([x] 

)] = [nx]。

例5 求[

(32)

1992

]的个位数。

解 由

(32)

2

526

(32)

1992

(32)

1992

9962

C

996

5

994

2

2

62

996

6

498

)

996996

=

(526)(526)

=

2(5

= 10A  2

997

6

498

= 10A  224

498

= 10A  2(25  1)

498

= 10B  2, (10)

其中A和B都是整数。由于0 < 5 

26

< 1,所以,由式(10)可知

[

(32)

1996

]的个位数是1。

注:一般地,如果A,BN,A

2

> B,

AB

< 1,则由

k2

(A

B)

k

(A

B)

k

2(A

k

C

2

B



)

k

A

可以求出[

(AB)

k

]。

33

例6 设x和y是正无理数,

11

1

,证明:数列

xy

[x], [2x], , [kx],  与 [y], [2y], , [my],  (11)

联合构成了整个正整数集合,而且,两个数列中的数互不相同。

解 显然x > 1,y > 1,并且x  y。因此,在数列(11)中至多有一

个数等于给定的正整数n,否则存在正整数k与m,使得

n = [kx] = [my]。

因为x与y都是无理数,所以我们有

n < kx < n  1,n < my < n  1,

k1km1m

,,

n1xnn1yn

km11km

1,

n1xyn

n < k  m < n  1,

这是不可能的。

下面证明,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整数n,总可找到某个正整数k,使

得n等于[kx]或者[ky]。假设不然,则存在p, qN,使得

[px] < n < [(p  1)x],[qy] < n < [(q  1)y]。

于是(因为x和y是无理数),

px < n < n  1  [(p  1)x] < (p  1)x,

qy < n < n  1  [(q  1)y] < (q  1)y,

pq11pq2

1

nxyn1

p  q < n < n  1 < p  q  2,

这是不可能的。

习 题 七

1. 证明定理1。

2. 求使12347!被35

k

整除的最大的k值。

34

n2

r1

]

= n。 3. 设n是正整数,x是实数,证明:

[

r

2

r1

4. 设n是正整数,求方程

x

2

 [x

2

] = (x  [x])

2

在[1, n]中的解的个数。

5. 证明:方程

f(x) = [x]  [2x]  [2

2

x]  [2

3

x]  [2

4

x]  [2

5

x] = 12345

没有实数解。

6. 证明:在n!的标准分解式中,2的指数h = n  k,其中k是n

的二进制表示的位数码之和。

第八节 素 数

在第六节中我们已经证明了:每个正整数可以表示成素数幂的乘

积。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素数是否有无穷多个?如果有无穷多个,

那么,作为无穷大量,素数个数具有怎样的性状?这是数论研究中的

一个中心课题。本节要对这一问题作初步的研究。

定义1 对于正实数x,以

(x)表示不超过x的素数个数。

例如,

(15) = 6,

(10.4) = 4,

(50) = 15。

定理1 素数有无限多个。

证明 我们给出三个证明方法。

证法Ⅰ 假设只有k个素数,设它们是p

1

, p

2

, , p

k

。记

N = p

1

p

2

p

k

 1。

由第一节定理2可知,N有素因数p,我们要说明p  p

i

,1  i  k,

从而得出矛盾。

事实上,若有某个i,1  i  k,使得p = p

i

,则由

pN = p

1

p

2

p

k

 1

推出p1,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在p

1

, p

2

, , p

k

之外又有一个素数p,

这与假设是矛盾的。所以素数不可能是有限个。

证法Ⅱ 我们证明整数

35

2

1,2

2

1,2

2

1,,2

2

1,

2n

是两两互素的,从而由第六节引理1可知素数有无限多个。

事实上,若m和n是整数,m > n  0,则

2

2

1(2

2

(2

2

(2

2

mm1

1)(2

2

1)(2

2

m1

1)

1)(2

2

m2m1m2

1)

mn1

1)(2

2

m2

1)

(2

2

1)(2

2

1)

nn

Q(2

2

1),

n

此处Q是整数。因此

2

2

1Q(2

2

1)2,

mn

(2

2

1,2

2

1)(2,2

2

1)1。

mnn

证法Ⅲ 假设只有有限个素数p

1

, p

2

, , p

k

。由第六节定理1,每

个正整数可以写成

1

2

p

2

p

k

k

i

 1,1  i  k。 n =

p

1

由于

(

1

1

)

1

1

p

p

0

所以,对于任何正整数N,有

11111

1

1



(

1

)

1

(

1

)

(

1

1

)

1

23Np

1

p

2

p

k

当N 时,上式左端是一个无穷大量,右端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说

明素数不能是有限多个。证毕。

注1:形如

2

2

1

(n = 0, 1, 2, )的数称为Fermat数。Fermat

曾经猜测它们都是素数。这是错误的,因为尽管F

0

,F

1

,F

2

,F

3

,F

4

都是素数,F

5

=

2

2

16416700417

却是合数。

注2:将全体素数按大小顺序排列为

p

1

= 2,p

2

= 3,p

3

= 5,p

4

,,p

n

,,

36

5

n

那么由第一个证明方法可以看出

p

n + 1

 p

1

p

2

p

n

 1,n  1。

定理2 对于n  1,

1

(ⅰ)

(n) log

2

n;

2

n

2

(ⅱ) p

n

 2。

证明 (ⅰ) 设n是大于1的正整数。由算术基本定理,对于任

意的整数k,1  k  n,都有整数a和b,使得k = a

2

b,其中整数b不

能被任何大于1的整数的平方整除。现在,我们来看使得

k = a

2

b,1  k  n (1)

即1  a

2

b  n成立的整数a,b有多少对。首先,整数a的个数 

n

其次,由于b  n并且不含有平方因数,所以,整数b的因数只可能是

不超过n的不同的素数的乘积,因此,整数b的个数  2

(

n

)

。这样,

使得式(1)成立的整数a和b至多是

n

2

(

n

)

对,所以,n 

n

2

(

n

)

,即

1

(n) log

2

n。

2

(ⅱ) 以p

m

表示第m个素数,在结论(ⅰ)中取n = p

m

,我们得到m

1

log

2

p

m

,由此即可得到结论(ⅱ)。证毕。

2

注:定理2对于无穷大量

(x)的下界估计是相当粗糙的。下面的

定理是已经知道的(由于其证明较繁,故本书中不予证明)。

定理3(素数定理) 我们有

x

(x) ,(x),

logx

此处logx是以e为底的x的对数。

推论 以p

n

表示第n个素数,则

p

n

 nlogn(n)。

证明 由定理3,当n 时,有

p

n

n 。 (2)

logp

n

因此

37

nlogp

n

 p

n

logn  loglogp

n

 logp

n

logn  logp

n

由上式与式(2)得p

n

 nlogn(n)。证毕。

例1 若a > 1,a

n

 1是素数,则a = 2,并且n是素数。

解 若a > 2,则由

a

n

 1 = (a  1)(a

n

 1

 a

n

 2

   1)

可知a

n

 1是合数。所以a = 2。

若n是合数,则n = xy,x > 1,y > 1,于是由

2

xy

 1 = (2

x

 1)(2

x

(

y

 1)

 2

x

(

y

 2)

   1)

以及2

x

 1 > 1可知2

n

 1是合数,所以2

n

 1是素数时,n必是素数。

n

注:若n是素数,则称2  1是Mersenne数。

例2 形如4n  3的素数有无限多个。

解 若不然,假设只有k个形如4n  3的素数p

1

, p

2

, , p

k

。记

N = 4p

1

pp

k

– 1。

由第六节引理1,正整数N可以写成若干个素数之积。我们指出,

这些素因数中至少有一个是4n  3形式。否则,若它们都是4n  1的

形式,则N也是4n  1的形式,这与N的定义矛盾。以p表示这个素

因数,则p  p

i

,1  i  k。否则若有某个i,1  i  k,使得p = p

i

,则

由pN推出p1,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在p

1

, p

2

, , p

k

之外又存在一个

形如4n  3的素数p,这与原假设矛盾,所以形如4n  3的素数有无

限多个。

例3 设f(x) = a

k

x

k

 a

k  1

x

k

 1

   a

0

是整系数多项式,那么,

存在无穷多个正整数n,使得f(n)是合数。

解 不妨假定a

k

> 0。于是f(x) (x ),因此,存在正整

数N,使得当n > N时,有f(n) > 1。取整数x > N,记

y = f(x) = a

k

x

k

 a

k  1

x

k

 1

   a

0

又设r是任意的正整数,n = ry  x,则

f(n) = f(ry  x) = a

k

(ry  x)

k

 a

k  1

(ry  x)

k

 1

   a

0

= yQ  f(x) = y(Q  1)

38

是合数。

习 题 八

1. 证明:若2

n

 1是素数,则n是2的乘幂。

2. 证明:若2

n

 1是素数,则n是素数。

3. 证明:形如6n  5的素数有无限多个。

4. 设d 是正整数,6

|

d,证明:在以d为公差的等差数列中,

连续三项都是素数的情况最多发生一次。

5. 证明: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整数n,必存在连续的n个自然数,

使得它们都是合数。

1

6. 证明:级数

发散,此处使用了定理1注2中的记号。

n1

p

n

39

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束冬易)

第一章 整除理论

整除性理论是初等数论的基础。本章要介绍带余数除法,辗转相

除法,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算术基本定理以及它们的一些应用。

第一节 数的整除性

定义1 设a,b是整数,b  0,如果存在整数c,使得

a = bc

成立,则称a被b整除,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因数或除数),

并且使用记号ba;如果不存在整数c使得a = bc成立,则称a不被b

整除,记为b

|

a。

显然每个非零整数a都有约数 1,a,称这四个数为a的平凡约

数,a的另外的约数称为非平凡约数。

被2整除的整数称为偶数,不被2整除的整数称为奇数。

定理1 下面的结论成立:

(ⅰ) ab  ab;

(ⅱ) ab,bc  ac;

(ⅲ) ba

i

,i = 1, 2, , k  ba

1

x

1

 a

2

x

2

   a

k

x

k

,此处x(

i

i =

1, 2, , k)是任意的整数;

(ⅳ) ba  bcac,此处c是任意的非零整数;

(ⅴ) ba,a  0  |b|  |a|;ba且|a| < |b|  a = 0。

证明 留作习题。

定义2 若整数a  0,1,并且只有约数 1和 a,则称a是素

数(或质数);否则称a为合数。

以后在本书中若无特别说明,素数总是指正素数。

定理2 任何大于1的整数a都至少有一个素约数。

1

证明 若a是素数,则定理是显然的。

若a不是素数,那么它有两个以上的正的非平凡约数,设它们是

d

1

, d

2

, , d

k

。不妨设d

1

是其中最小的。若d

1

不是素数,则存在e

1

> 1,

e

2

> 1,使得d

1

= e

1

e

2

,因此,e

1

和e

2

也是a的正的非平凡约数。这与

d

1

的最小性矛盾。所以d

1

是素数。证毕。

推论 任何大于1的合数a必有一个不超过

a

的素约数。

证明 使用定理2中的记号,有a = d

1

d

2

,其中d

1

> 1是最小的素

约数,所以d

1

2

 a。证毕。

例1 设r是正奇数,证明:对任意的正整数n,有

n  2

|

1

r

 2

r

   n

r

解 对于任意的正整数a,b以及正奇数k,有

a

k

 b

k

= (a  b)(a

k

 1

 a

k

 2

b  a

k

 3

b

2

   b

k

 1

) = (a  b)q,

其中q是整数。记s = 1

r

 2

r

   n

r

,则

2s = 2  (2

r

 n

r

)  (3

r

 (n  1)

r

)    (n

r

 2

r

) = 2  (n  2)Q,

其中Q是整数。若n  2s,由上式知n  22,因为n  2 > 2,这是

不可能的,所以n  2

|

s。

例2 设A = { d

1

, d

2

, , d

k

}是n的所有约数的集合,则

B =

{

nnn

,,

,

}

d

1

d

2

d

k

也是n的所有约数的集合。

解 由以下三点理由可以证得结论:

(ⅰ) A和B的元素个数相同;

n

(ⅱ) 若d

i

A,即d

i

n,则

|

n,反之亦然;

d

i

nn

(ⅲ) 若d

i

 d

j

,则。

d

i

d

j

例3 以d(n)表示n的正约数的个数,例如:d(1) = 1,d(2) = 2,

d(3) = 2,d(4) = 3,

。问:

d(1)  d(2)    d(1997)

2

是否为偶数?

n

,因此,n的正约数d与

d

nnn

是成对地出现的。只有当d =,即n = d

2

时,d和才是同一个数。

ddd

故当且仅当n是完全平方数时,d(n)是奇数。

因为44

2

< 1997 < 45

2

,所以在d(1), d(2), , d(1997)中恰有44个

解 对于n的每个约数d,都有n = d

奇数,故d(1)  d(2)    d(1997)是偶数。

例4 设凸2n边形M的顶点是A

1

, A

2

, , A

2n

,点O在M的内部,

用1, 2, , 2n将M的2n条边分别编号,又将OA

1

, OA

2

, , OA

2n

也同

样进行编号,若把这些编号作为相应的线段的长度,证明:无论怎么

编号,都不能使得三角形OA

1

A

2

, OA

2

A

3

, , OA

2n

A

1

的周长都相等。

解 假设这些三角形的周长都相等,记为s。则

2ns = 3(1  2    2n) = 3n(2n  1),

2s = 3(2n  1),

因此23(2n  1),这是不可能的,这个矛盾说明这些三角形的周长不

可能全都相等。

例5 设整数k  1,证明:

(ⅰ) 若2

k

 n < 2

k

 1

,1  a  n,a  2

k

,则2

k

|

a;

(ⅱ) 若3

k

 2n

1 < 3

k

+ 1

,1  b  n,2b

1  3

k

,则3

k

|

2b

1。

解 (ⅰ) 若2

k

|a

则存在整数q,使得a= q2

k

。显然q只可能是

0或1。此时a= 0或2

k

,这都是不可能的,所以2

k

|

a;

(ⅱ) 若 3

k

|2b-1,则存在整数q,使得2b-1= q3

k

,显然q只可能

是0,1, 或2。此时2b-1= 0,3

k

,或

23

,这都是不可能的,所以

3

k

|

2b

1。

例6 写出不超过100的所有的素数。

解 将不超过100的正整数排列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3

k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按以下步骤进行:

(ⅰ) 删去1,剩下的后面的第一个数是2,2是素数;

(ⅱ) 删去2后面的被2整除的数,剩下的2后面的第一个数是3,

3是素数;

(ⅲ) 再删去3后面的被3整除的数,剩下的3后面的第一个数

是5,5是素数;

(ⅳ) 再删去5后面的被5整除的数,剩下的5后面的第一个数

是7,7是素数;

 

照以上步骤可以依次得到素数2, 3, 5, 7, 11, 。

由定理2推论可知,不超过100的合数必有一个不超过10的素约

数,因此在删去7后面被7整除的数以后,就得到了不超过100的全

部素数。

在例6中所使用的寻找素数的方法,称为Eratosthenes筛法。它可

以用来求出不超过任何固定整数的所有素数。在理论上这是可行的;

但在实际应用中,这种列出素数的方法需要大量的计算时间,是不可

取的。

例7 证明:存在无穷多个正整数a,使得

n

4

 a(n = 1, 2, 3, )

都是合数。

解 取a = 4k

4

,对于任意的nN,有

n

4

 4k

4

= (n

2

 2k

2

)

2

 4n

2

k

2

= (n

2

 2k

2

 2nk)(n

2

 2k

2

 2nk)。

因为

4

n

2

 2k

2

 2nk = (n  k)

2

 k

2

 k

2

所以,对于任意的k = 2, 3,  以及任意的nN,n

4

 a是合数。

例8 设a

1

, a

2

, , a

n

是整数,且

a

1

 a

2

   a

n

= 0,a

1

a

2

a

n

= n,

则4n。

解 如果2

|

n,则n, a

1

, a

2

, , a

n

都是奇数。于是a

1

 a

2

   a

n

是奇数个奇数之和,不可能等于零,这与题设矛盾,所以2n,即在

a

1

, a

2

, , a

n

中至少有一个偶数。如果只有一个偶数,不妨设为a

1

,那

么2

。此时有等式

|

a

i

(2  i  n)

a

2

   a

n

= a

1

在上式中,左端是(n  1)个奇数之和,右端是偶数,这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a

1

, a

2

, , a

n

中至少有两个偶数,即4n。

例9 若n是奇数,则8n

2

 1。

解 设n = 2k  1,则

n

2

 1= (2k  1)

2

 1 = 4k(k  1)。

在k和k  1中有一个是偶数,所以8n

2

 1。

例9的结论虽然简单,却是很有用的。例如,使用例3中的记号,

我们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

问题 d(1)

2

 d(2)

2

   d(1997)

2

被4除的余数是多少?

例10 证明:方程

a

1

2

 a

2

2

 a

3

2

= 1999 (1)

无整数解。

解 若a

1

,a

2

,a

3

都是奇数,则存在整数A

1

,A

2

,A

3

,使得

a

1

2

= 8A

1

 1,a

2

2

= 8A

2

 1,a

3

2

= 8A

3

 1,

于是

a

1

2

 a

2

2

 a

3

2

= 8(A

1

 A

2

 A

3

)  3。

由于1999被8除的余数是7,所以a

1

,a

2

,a

3

不可能都是奇数。

由式(1),a

1

,a

2

,a

3

中只能有一个奇数,设a

1

为奇数,a

2

,a

3

偶数,则存在整数A

1

,A

2

,A

3

,使得

a

1

2

= 8A

1

 1,a

2

2

= 8A

2

 r,a

3

2

= 8A

3

 s,

5

于是

a

1

2

 a

2

2

 a

3

2

= 8(A

1

 A

2

 A

3

)  1  r  s,

其中r和s是整数,而且只能取值0或4。这样a

1

2

 a

2

2

 a

3

2

被8除的

余数只可能是1或5,但1999被8除的余数是7,所以这样的a

1

,a

2

a

3

也不能使式(2)成立。

综上证得所需要的结论。

习 题 一

1. 证明定理1。

2. 证明:若m  pmn  pq,则m  pmq  np。

3. 证明:任意给定的连续39个自然数,其中至少存在一个自然

数,使得这个自然数的数字和能被11整除。

4. 设p是n的最小素约数,n = pn

1

,n

1

> 1,证明:若p >

3

n

则n

1

是素数。

5. 证明:存在无穷多个自然数n,使得n不能表示为

a

2

 p(a > 0是整数,p为素数)

的形式。

第二节 带余数除法

在本节中,我们要介绍带余数除法及其简单应用。

定理1(带余数除法) 设a与b是两个整数,b  0,则存在唯一的

两个整数q和r,使得

a = bq  r,0  r < |b|。 (1)

|

a,考虑证明 存在性 若ba,a = bq,qZ,可取r = 0。若b

集合

A = { a  kb;kZ },

其中Z表示所有整数的集合,以后,仍使用此记号,并以N表示所有

正整数的集合。

在集合A中有无限多个正整数,设最小的正整数是r = a  k

0

b,则

6

必有

0 < r < |b|, (2)

否则就有r  |b|。因为b

|

a,所以r  |b|。于是r > |b|,即a  k

0

b > |b|,

a  k

0

b

|b| > 0,这样,在集合A中,又有正整数a  k

0

b

|b| < r,这

与r的最小性矛盾。所以式(2)必定成立。取q =

k

0

知式(1)成立。存

在性得证。

唯一性 假设有两对整数q

,r

与q

,r

都使得式(1)成立,即

a = q

b  r

 = q

b  r

,0  r

, r

 < |b|,

(q

q

)b = r

r

,|r

r

| < |b|, (3)

因此r

r

 = 0,r

 = r

,再由式(3)得出q

 = q

,唯一性得证。证毕。

定义1 称式(1)中的q是a被b除的商,r是a被b除的余数。

由定理1可知,对于给定的整数b,可以按照被b除的余数将所

有的整数分成b类。在同一类中的数被b除的余数相同。这就使得许

多关于全体整数的问题可以归化为对有限个整数类的研究。

以后在本书中,除特别声明外,在谈到带余数除法时总是假定b

是正整数。

例1 设a,b,x,y是整数,k和m是正整数,并且

a = a

1

m  r

1

,0  r

1

< m,

b = b

1

m  r

2

,0  r

2

< m,

则ax  by和ab被m除的余数分别与r

1

x  r

2

y和r

1

r

2

被m除的余数相

同。特别地,a

k

与r

1

k

被m除的余数相同。

解 由

ax  by = (a

1

m  r

1

)x  (b

1

m  r

2

)y = (a

1

x  b

1

y)m  r

1

x  r

2

y

可知,若r

1

x  r

2

y被m除的余数是r,即

r

1

x  r

2

y = qm  r,0  r < m,

ax  by = (a

1

x  b

1

y  q)m  r,0  r < m,

即ax  by被m除的余数也是r。

同样方法可以证明其余结论。

例2 设a

1

, a

2

, , a

n

为不全为零的整数,以y

0

表示集合

A = { y;y = a

1

x

1

   a

n

x

n

,x

i

Z,1  i  n }

7

中的最小正数,则对于任何yA,y

0

y;特别地,y

0

a

i

,1  i  n。

解 设y

0

= a

1

x

1

    a

n

x

n

,对任意的y = a

1

x

1

   a

n

x

n

A,由

定理1,存在q, r

0

Z,使得

y = qy

0

 r

0

,0  r

0

< y

0

因此

r

0

= y

qy

0

= a

1

(x

1

 qx

1

)    a

n

(x

n

 qx

n

)A。

如果r

0

 0,那么,因为0 < r

0

< y

0

,所以r

0

是A中比y

0

还小的正

数,这与y

0

的定义矛盾。所以r

0

= 0,即y

0

y。

显然a

i

A(1  i  n),所以y

0

整除每个a

i

(1  i  n)。

例3 任意给出的五个整数中,必有三个数之和被3整除。

解 设这五个数是a

i

,i = 1, 2, 3, 4, 5,记

a

i

= 3q

i

 r

i

,0  r

i

< 3,i = 1, 2, 3, 4, 5。

分别考虑以下两种情形:

(ⅰ) 若在r

1

, r

2

, , r

5

中数0,1,2都出现,不妨设r

1

= 0,r

2

= 1,

r

3

= 2,此时

a

1

 a

2

 a

3

= 3(q

1

 q

2

 q

3

)  3

可以被3整除;

(ⅱ) 若在r

1

, r

2

, , r

5

中数0,1,2至少有一个不出现,这样至

少有三个r

i

要取相同的值,不妨设r

1

= r

2

= r

3

= r(r = 0,1或2),此

a

1

 a

2

 a

3

= 3(q

1

 q

2

 q

3

)  3r

可以被3整除。

例4 设a

0

, a

1

, , a

n

Z,f(x) = a

n

x

n

   a

1

x  a

0

,已知f(0)与

f(1)都不是3的倍数,证明:若方程f(x) = 0有整数解,则

3f(

1) = a

0

a

1

 a

2

  (

1)

n

a

n

解 对任何整数x,都有

x = 3q  r,r = 0,1或2,qZ。

(ⅰ) 若r = 0,即x = 3q,qZ,则

f(x) = f(3q) = a

n

(3q)

n

   a

1

(3q)  a

0

= 3Q

1

 a

0

= 3Q

1

 f(0),

其中Q

1

Z,由于f(0)不是3的倍数,所以f(x)  0;

(ⅱ) 若r = 1,即x = 3q  1,qZ,则

8

f(x) = f(3q  1) = a

n

(3q  1)

n

   a

1

(3q  1)  a

0

= 3Q

2

 a

n

   a

1

 a

0

= 3Q

2

 f(1),

其中Q

2

Z。由于f(1)不是3的倍数,所以f(x)  0。

因此若f(x) = 0有整数解x,则必是x = 3q  2 = 3q

1,q

Z,于

0 = f(x) = f(3q

1) = a

n

(3q

1)

n

   a

1

(3q

1)  a

0

= 3Q

3

 a

0

a

1

 a

2

  (

1)

n

a

n

= 3Q

3

 f(

1),

其中Q

3

Z。所以3f(

1) = a

0

a

1

 a

2

  (

1)

n

a

n

例5 证明:对于任意的整数n,f(n) = 3n

5

 5n

3

 7n被15整除。

解 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记

n = 15q  r,0  r < 15。

由例1,

n

2

= 15Q

1

 r

1

,n

4

= 15Q

2

 r

2

其中r

1

与r

2

分别是r

2

与r

4

被15除的余数。

以R表示3n

4

 5n

2

 7被15除的余数,则R就是3r

2

 5r

1

 7被

15除的余数,而且f(n)被15除的余数就是rR被15除的余数,记为R

。

当r = 0时,显然R

 = 0,即153n

5

 5n

3

 7n。

对于r = 1, 2, 3, , 14的情形,通过计算列出下表:

r = 1, 14 2, 13 3, 12 4, 11 5, 10 6, 9 7, 8

r

1

= 1 4 9 1 10 6 4

r

2

= 1 1 6 1 10 6 1

R = 0 0 10 0 12 10 0

R= 0 0 0 0 0 0 0

这证明了结论。

例6 设n是奇数,则16n

4

 4n

2

 11。

解 我们有

n

4

 4n

2

 11 = (n

2

1)(n

2

 5)  16。

由第一节例题9,有8n

2

1,由此及2n

2

 5得到16(n

2

1)(n

2

 5)。

例7 证明:若a被9除的余数是3,4,5或6,则方程x

3

 y

3

=

9

a没有整数解。

解 对任意的整数x,y,记

x = 3q

1

 r

1

,y = 3q

2

 r

2

,0  r

1

, r

2

< 3。

则存在Q

1

, R

1

, Q

2

, R

2

Z,使得

x

3

= 9Q

1

 R

1

,y

3

= 9Q

2

 R

2

其中R

1

和R

2

被9除的余数分别与r

1

3

和r

2

3

被9除的余数相同,即

R

1

= 0,1或8,R

2

= 0,1或8。 (4)

因此

x

3

 y

3

= 9(Q

1

 Q

2

)  R

1

 R

2

又由式(4)可知,R

1

 R

2

被9除的余数只可能是0,1,2,7或8,所以,

x

3

 y

3

不可能等于a

习 题 二

1. 证明:12n

4

 2n

3

 11n

2

 10n,nZ。

2. 设3a

2

 b

2

,证明:3a且3b。

3. 设n,k是正整数,证明:n

k

与n

k

+ 4

的个位数字相同。

4. 证明:对于任何整数n,m,等式n

2

 (n  1)

2

= m

2

 2不可能

成立。

5. 设a是自然数,问a

4

 3a

2

 9是素数还是合数?

6. 证明:对于任意给定的n个整数,必可以从中找出若干个作

和,使得这个和能被n整除。

第三节 最大公约数

定义1 整数a

1

, a

2

, , a

k

的公共约数称为a

1

, a

2

, , a

k

的公约数。

不全为零的整数a

1

, a

2

, , a

k

的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叫做a

1

, a

2

, , a

k

的最大公约数(或最大公因数),记为(a

1

, a

2

, , a

k

)。

由于每个非零整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所以最大公约数是存

在的,并且是正整数。

10

如果(a

1

, a

2

, , a

k

) = 1,则称a

1

, a

2

, , a

k

是互素的(或互质的);

如果

(a

i

, a

j

) = 1,1  i, j  k,i  j,

则称a

1

, a

2

, , a

k

是两两互素的(或两两互质的)。

显然,a

1

, a

2

, , a

k

两两互素可以推出(a

1

, a

2

, , a

k

) = 1,反之则不

然,例如(2, 6, 15) = 1,但(2, 6) = 2。

定理1 下面的等式成立:

(ⅰ) (a

1

, a

2

, , a

k

) = (|a

1

|, |a

2

|, , |a

k

|);

(ⅱ) (a, 1) = 1,(a, 0) = |a|,(a, a) = |a|;

(ⅲ) (a, b) = (b, a);

(ⅳ) 若p是素数,a是整数,则(p, a) = 1或pa;

(ⅴ) 若a = bq  r,则(a, b) = (b, r)。

证明 (ⅰ)(ⅳ)留作习题。

(ⅴ) 由第一节定理1可知,如果da,db,则有dr = a  bq,

反之,若db,dr,则da = bq  r。因此a与b的全体公约数的集

合就是b与r的全体公约数的集合,这两个集合中的最大正数当然相

等,即(a, b) = (b, r)。证毕。

由定理1可知,在讨论(a

1

, a

2

, , a

n

)时,不妨假设a

1

, a

2

, , a

n

正整数,以后我们就维持这一假设。

定理2 设a

1

, a

2

, , a

k

Z,记

A = { y;y =

a

i

x

i

,x

i

Z,  i  k }。

i1

k

如果y

0

是集合A中最小的正数,则y

0

= (a

1

, a

2

, , a

k

)。

证明 设d是a

1

, a

2

, , a

k

的一个公约数,则dy

0

,所以d  y

0

另一方面,由第二节例2知,y

0

也是a

1

, a

2

, , a

k

的公约数。因此y

0

是a

1

, a

2

, , a

k

的公约数中的最大者,即y

0

= ( a

1

, a

2

, , a

k

)。证毕。

推论1 设d是a

1

, a

2

, , a

k

的一个公约数,则d(a

1

, a

2

, , a

k

)。

这个推论对最大公约数的性质做了更深的刻划:最大公约数不但

是公约数中的最大的,而且是所有公约数的倍数。

11

推论2 (ma

1

, ma

2

, , ma

k

) = |m|(a

1

, a

2

, , a

k

)。

推论3 记

= (a

1

, a

2

, , a

k

),则

(

特别地,

a

a

1

a

2

,,

,

k

)

= 1,



(

ab

,

)

= 1。

(a,b)(a,b)

定理3 (a

1

, a

2

, , a

k

) = 1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整数x

1

, x

2

, , x

k

,使

a

1

x

1

 a

2

x

2

   a

k

x

k

= 1。 (1)

证明 必要性 由定理2得到。

充分性 若式(1)成立,如果 (a

1

, a

2

, , a

k

) = d > 1,那么由da

i

(1  i

 k)推出da

1

x

1

 a

2

x

2

   a

k

x

k

= 1,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有(a

1

, a

2

, ,

a

k

) = 1。证毕。

定理4 对于任意的整数a,b,c,下面的结论成立:

(ⅰ) 由bac及(a, b) = 1可以推出bc;

(ⅱ) 由bc,ac及(a, b) = 1可以推出abc。

证明 (ⅰ) 若(a, b) = 1,由定理2,存在整数x与y,使得

ax  by = 1。

因此

acx  bcy = c。 (2)

由上式及bac得到bc。结论(ⅰ)得证;

(ⅱ) 若(a, b) = 1,则存在整数x,y使得式(2)成立。由bc与ac

得到abac,abbc,再由式(2)得到abc。结论(ⅱ)得证。证毕。

推论1 若p是素数,则下述结论成立:

(ⅰ) pab  pa或pb;

(ⅱ) pa

2

 pa。

证明 留作习题。

推论2 若 (a, b) = 1,则(a, bc) = (a, c)。

证明 设d是a与bc的一个公约数,则da,dbc,由式(2)

得到,d|c, 即d是a与c的公约数。另一方面,若d是a与c的公约

数,则它也是a与bc的公约数。因此,a与c的公约数的集合,就是

12

a与bc的公约数的集合,所以(a, bc) = (a, c)。证毕。

推论3 若 (a, b

i

) = 1,1  i  n,则(a, b

1

b

2

b

n

) = 1。

证明 留作习题。

定理5 对于任意的n个整数a

1

, a

2

, , a

n

,记

(a

1

, a

2

) = d

2

,(d

2

, a

3

) = d

3

,,(d

n  2

, a

n  1

) = d

n  1

,(d

n  1

, a

n

) = d

n

d

n

= (a

1

, a

2

, , a

n

)。

证明 由定理2的推论,我们有

d

n

= (d

n  1

, a

n

)  d

n

a

n

,d

n

d

n  1

d

n  1

= (d

n  2

, a

n  1

)  d

n  1

a

n  1

,d

n  1

d

n  2

 d

n

a

n

,d

n

a

n  1

,d

n

d

n  2

d

n  2

= (d

n  3

, a

n  2

)  d

n  2

a

n  2

,d

n  2

d

n  3

 d

n

a

n

,d

n

a

n  1

,d

n

a

n  2

,d

n

d

n  3

 

d

2

= (a

1

, a

2

)  d

n

a

n

,d

n

a

n  1

,,d

n

a

2

,d

n

a

1

即d

n

是a

1

, a

2

, , a

n

的一个公约数。

另一方面,对于a

1

, a

2

, , a

n

的任何公约数d,由定理2的推论及

d

2

, , d

n

的定义,依次得出

da

1

,da

2

 dd

2

dd

2

,da

3

 dd

3

 

dd

n  1

,da

n

 dd

n

因此d

n

是a

1

, a

2

, , a

n

的公约数中的最大者,即d

n

= (a

1

, a

2

, , a

n

)。证

毕。

例1 证明:若n是正整数,则

21n4

是既约分数。

14n3

解 由定理1得到

(21n  4, 14n  3) = (7n  1, 14n  3) = (7n  1, 1) = 1。

注:一般地,若(x, y) = 1,那么,对于任意的整数a,b,有

13

(x, y) = (x ay, y) = (x ay, y  b(x ay)) = (x ay, (ab  1)y  bx),

xay

因此,是既约分数。

(ab1)ybx

例2 证明:121

|

n

2

 2n  12,nZ。

解 由于121 = 11

2

,n

2

 2n  12 = (n  1)

2

 11,所以,若

11

2

(n  1)

2

 11, (3)

则11(n  1)

2

,因此,由定理4的推论1得到

11n  1,11

2

(n  1)

2

再由式(3)得到

11

2

11,

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式(3)不能成立。

注:这个例题的一般形式是:

设p是素数,a,b是整数,则

p

k

|

(an  b)

k

 p

k

 1

c,

其中c是不被p整除的任意整数,k是任意的大于1的整数。

例3 设a,b是整数,且

9a

2

 ab  b

2

, (4)

则3(a, b)。

解 由式(4)得到

9(a  b)

2

 3ab  3(a  b)

2

 3ab

 3(a  b)

2

 3a  b (5)

 9(a  b)

2

再由式(4)得到

93ab  3ab。

因此,由定理4的推论1,得到

3a或3b。

若3a,由式(5)得到3b;若3b,由(5)式也得到3a。因此,

总有3a且3b。

由定理2的推论推出3(a, b)。

|

2

a

 1。 例4 设a和b是正整数,b > 2,则2

b

 1

解 (ⅰ) 若a < b,且

2

b

 12

a

 1。 (6)

14

成立,则

2

b

 1  2

a

 1  2

b

 2

a

 2  2

a

(2

b

a

 1)  2,

于是a = 1,b  a = 1,即b = 2,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式(6)不成立。

(ⅱ) 若a = b,且式(6)成立,则由式(6)得到

2

a

 1(2

a

 1)  2  2

a

 12  2

a

 1  2  2

a

 3,

于是b = a = 1,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式(6)不成立。

(ⅲ) 若a > b,记a = kb  r,0  r < b,此时

2

kb

 1 = (2

b

 1)(2

(

k

 1)

b

 2

(

k

 2)

b

   1) = (2

b

 1)Q,

其中Q是整数。所以

2

a

 1 = 2

kb + r

 1 = 2

r

(2

kb

 1  1)  1

rbbr

= 2((2  1)Q  1)  1 = (2  1)Q  (2  1),

其中Q是整数。因此

2

b

 12

a

 1  2

b

 12

r

 1,

在(ⅰ)中已经证明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式(6)不能成立。

综上证得2

b

 1

|

2

a

 1。

习 题 三

1. 证明定理1中的结论(ⅰ)—(ⅳ)。

2. 证明定理2的推论1, 推论2和推论3。

3. 证明定理4的推论1和推论3。

4. 设x,yZ,172x  3y,证明:179x  5y。

5. 设a,b,cN,c无平方因子,a

2

b

2

c,证明:ab。

32n1

6. 设n是正整数,求

C

1

2n

,C

2n

,

,C

2n

的最大公约数。

第四节 最小公倍数

定义1 整数a

1

, a

2

, , a

k

的公共倍数称为a

1

, a

2

, , a

k

的公倍数。

a

1

, a

2

, , a

k

的正公倍数中的最小的一个叫做a

1

, a

2

, , a

k

的最小公倍

15

数,记为[a

1

, a

2

, , a

k

]。

定理1 下面的等式成立:

(ⅰ) [a, 1] = |a|,[a, a] = |a|;

(ⅱ) [a, b] = [b, a];

(ⅲ) [a

1

, a

2

, , a

k

] = [|a

1

|, |a

2

| , |a

k

|];

(ⅳ) 若ab,则[a, b] = |b|。

证明 留作习题。

由定理1中的结论(ⅲ)可知,在讨论a

1

, a

2

, , a

k

的最小公倍数时,

不妨假定它们都是正整数。在本节中总是维持这一假定。

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之间有一个很重要的关系,即下面的定

理。

定理2 对任意的正整数a,b,有

ab

[a, b] =。

(a,b)

证明 设m是a和b的一个公倍数,那么存在整数k

1

,k

2

,使得

m = ak

1

,m = bk

2

,因此

ak

1

= bk

2

。 (1)

于是

ab

k

1

k

2

(a,b)(a,b)

ab

由于

(

,

)

= 1,所以由第三节定理4得到

(a,b)(a,b)

b

|

k

1

,即k

1

b

t

(a,b)(a,b)

其中t是某个整数。将上式代入式(1)得到

ab

m =t

。 (2)

(a,b)

另一方面,对于任意的整数t,由式(2)所确定的m显然是a与b

的公倍数,因此a与b的公倍数必是式(2)中的形式,其中t是整数。

当t = 1时,得到最小公倍数

16

[a, b] =

ab

(a,b)

证毕。

推论1 两个整数的任何公倍数可以被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整除。

证明 由式(2)可得证。证毕。

这个推论说明:两个整数的最小公倍数不但是最小的正倍数,而

且是另外的公倍数的约数。

推论2 设m,a,b是正整数,则[ma, mb] = m[a, b]。

证明 由定理2及第三节定理2的推论得到

m

2

abm

2

abmab



[ma, mb] == m[a, b]。

(ma,mb)m(a,b)(a,b)

证毕。

定理3 对于任意的n个整数a

1

, a

2

, , a

n

,记

[a

1

, a

2

] = m

2

,[m

2

, a

3

] = m

3

,,[m

n2

, a

n1

] = m

n1

,[m

n1

, a

n

] = m

n

[a

1

, a

2

, , a

n

] = m

n

证明 我们有

m

n

= [m

n1

, a

n

]  m

n1

m

n

,a

n

m

n

m

n1

= [m

n2

, a

n1

]  m

n2

m

n1

m

n

,a

n

m

n

,a

n1

m

n1

m

n

m

n2

= [m

n3

, a

n2

]  m

n3

m

n2

m

n

,a

n

m

n

,a

n1

m

n

,a

n2

m

n

 

m

2

= [a

1

, a

2

]  a

n

m

n

,,a

2

m

n

,a

1

m

n

即m

n

是a

1

, a

2

, , a

n

的一个公倍数。

另一方面,对于a

1

, a

2

, , a

n

的任何公倍数m,由定理2的推论及

m

2

, , m

n

的定义,得

m

2

m,m

3

m,,m

n

m。

即m

n

是a

1

, a

2

, , a

n

最小的正的公倍数。证毕。

推论 若m是整数a

1

, a

2

, , a

n

的公倍数,则[a

1

, a

2

, , a

n

]m

证明 留作习题。

17

定理4 整数a

1

, a

2

, , a

n

两两互素,即

(a

i

, a

j

) = 1,1  i, j  n,i  j

的充要条件是

[a

1

, a

2

, , a

n

] = a

1

a

2

a

n

。 (3)

证明 必要性 因为(a

1

, a

2

) = 1,由定理2得到

aa

[a

1

, a

2

] =

12

= a

1

a

2

(a

1

,a

2

)

由(a

1

, a

3

) = (a

2

, a

3

) = 1及第三节定理4推论3得到

(a

1

a

2

, a

3

) = 1,

由此及定理3得到

[a

1

, a

2

, a

3

] = [[a

1

, a

2

], a

3

] = [a

1

a

2

, a

3

] = a

1

a

2

a

3

如此继续下去,就得到式(3)。

充分性 用归纳法证明。当n = 2时,式(3)成为[a

1

, a

2

] = a

1

a

2

。由

定理2

aa

a

1

a

2

= [a

1

, a

2

] =

12

 (a

1

, a

2

) = 1,

(a

1

,a

2

)

即当n = 2时,充分性成立。

假设充分性当n = k时成立,即

[a

1

, a

2

, , a

k

] = a

1

a

2

a

k

 (a

i

, a

j

) = 1,1  i, j  k,i  j。

对于整数a

1

, a

2

, , a

k

, a

k + 1

,使用定理3中的记号,由定理3可知

[a

1

, a

2

, , a

k

, a

k + 1

] = [m

k

, a

k + 1

]。 (4)

其中m

k

= [a

1

, a

2

, , a

k

]。因此,如果

[a

1

, a

2

, , a

k

, a

k + 1

] = a

1

a

2

a

k

a

k + 1

那么,由此及式(4)得到

[a

1

, a

2

, , a

k

, a

k + 1

] = [m

k

, a

k + 1

] =

m

k

= a

1

a

2

a

k

(m

k

,a

k1

)

m

k

a

k1

= a

1

a

2

a

k

a

k + 1

(m

k

,a

k1

)

18

显然m

k

 a

1

a

2

a

k

,(m

k

, a

k + 1

)  1。所以若使上式成立,必是

(m

k

, a

k + 1

) = 1, (5)

并且

m

k

= a

1

a

2

a

k

。 (6)

由式(6)与式(5)推出

(a

i

, a

k + 1

) = 1,1  i  k; (7)

由式(6)及归纳假设推出

(a

i

, a

j

) = 1,1  i, j  k,i  j

。 (8)

综合式(7)与式(8),可知当n = k  1时,充分性成立。由归纳法证明了

充分性。证毕。

定理4有许多应用。例如,如果m

1

, m

2

, , m

k

是两两互素的整数,

那么,要证明m = m

1

m

2

m

k

整除某个整数Q,只需证明对于每个i,1

 i  k,都有m

i

Q。这一点在实际计算中是很有用的。对于函数f(x),

要验证命题“mf(n),nZ”是否成立,可以用第二节例5中的方法,

验证“mf(r),r = 0, 1, , m  1”是否成立。这需要做m次除法。但

是,若分别验证“m

i

f(r

i

),r

i

= 0, 1, , m

i

 1,1  i  k”是否成立,

则总共需要做m

1

 m

2

   m

k

次除法。后者的运算次数显然少于前

者。

例1 设a,b,c是正整数,证明:[a, b, c](ab, bc, ca) = abc

解 由定理3和定理2有

[a,b]c

[a, b, c] = [[a, b], c] =, (9)

([a,b],c)

由第三节定理5和定理2的推论,

(ab, bc, ca) = (ab, (bc, ca)) = (ab, c(a, b))

abc

)

(ab[a,b],abc)

ab([a,b],c)

。 (10) =

(

ab,

[a,b][a,b][a,b]

联合式(9)与式(10)得到所需结论。

例2 对于任意的整数a

1

, a

2

, , a

n

及整数k,1  k  n,证明:

[a

1

, a

2

, , a

n

] = [[a

1

, , a

k

],[a

k + 1

, , a

n

]]

19

解 因为[a

1

, a

2

, , a

n

]是a

1

, , a

k

, a

k + 1

, , a

n

的公倍数,所以由

定理2推论,推出

[a

1

, , a

k

][a

1

, a

2

, , a

n

],

[a

k + 1

, , a

n

][a

1

, a

2

, , a

n

],

再由定理3推论知

[[a

1

, , a

k

], [a

k + 1

, , a

n

]][a

1

, a

2

, , a

n

]。 (11)

另一方面,对于任意的a

i

(1  i  n),显然

a

i

[[a

1

, , a

k

], [a

k + 1

, , a

n

]],

所以由定理3推论可知

[a

1

, a

2

, , a

n

][[a

1

, , a

k

], [a

k + 1

, , a

n

]],

联合上式与式(11)得证。

例3 设a,b,c是正整数,证明:

[a, b, c][ab, bc, ca] = [a, b][b, c][c, a]。

解 由定理2推论2及例2,有

[a, b, c][ab, bc, ca] = [[a, b, c]ab, [a, b, c]bc, [a, b, c]ca]

= [[a

2

b, ab

2

, abc], [abc, b

2

c, bc

2

], [a

2

c, abc, ac

2

]]

= [a

2

b, ab

2

, abc, abc, b

2

c, bc

2

, a

2

c, abc, ac

2

]

= [abc, a

2

b, a

2

c, b

2

c, b

2

a, c

2

a, c

2

b]

以及

[a, b][b, c][c, a] = [[a, b]b, [a, b]c][c, a]

= [ab, b

2

, ac, bc][c, a]

= [ab[c, a], b

2

[c, a], ac[c, a], bc[c, a]]

= [abc, a

2

b, b

2

c, b

2

a, ac

2

, a

2

c, bc

2

, bca]

= [abc, a

2

b, a

2

c, b

2

c, b

2

a, c

2

a, c

2

b],

由此得证。

习 题 四

1. 证明定理1。

2. 证明定理3的推论。

3. 设a,b是正整数,证明:(a  b)[a, b] = a[b, a  b]。

20

4. 求正整数a,b,使得a  b = 120,(a, b) = 24,[a, b] = 144。

5. 设a,b,c是正整数,证明:

[a,b,c]

2

(a,b,c)

2

[a,b][b,c][c,a](a,b)(b,c)(c,a)

6. 设k是正奇数,证明:1  2    91

k

 2

k

   9

k

第五节 辗转相除法

本节要介绍一个计算最大公约数的算法——辗转相除法,又称

Euclid算法。它是数论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其他数学分支中也有广

泛的应用。

定义1 下面的一组带余数除法,称为辗转相除法。

设a和b是整数,b  0,依次做带余数除法:

a = bq

1

 r

1

0 < r

1

< |b|,

b = r

1

q

2

 r

2

0 < r

2

< r

1

 

r

k  1

= r

k

q

k + 1

 r

k + 1

,0 < r

k + 1

< r

k

, (1)

 

r

n  2

= r

n  1

q

n

 r

n

, 0 < r

n

< r

n-1

r

n  1

= r

n

q

n + 1

由于b是固定的,而且

|b| > r

1

> r

2

>  ,

所以式(1)中只包含有限个等式。

下面,我们要对式(1)所包含的等式的个数,即要做的带余数除法

的次数进行估计。

引理1 用下面的方式定义Fibonacci数列{F

n

}:

F

1

= F

2

= 1,F

n

= F

n  1

 F

n  2

,n  3,

那么对于任意的整数n  3,有

F

n

>

n

 2

, (2)

21

其中

=

15

2

证明 容易验证

2

=

 1。

当n = 3时,由

F

3

= 2 >

15

=

2

可知式(2)成立。

假设式(2)对于所有的整数k  n(n  3)成立,即

F

k

>

k

 2

,k  n,

F

n + 1

= F

n

 F

n  1

>

n

 2

n

 3

=

n

 3

(

 1) =

n

 3

2

=

n

 1

即当k = n  1时式(2)也成立。由归纳法知式(2)对一切n  3成立。证

毕。

定理1(Lame) 设a, bN,a > b,使用在式(1)中的记号,则

n < 5log

10

b。

证明 在式(1)中,r

n

 1,q

n + 1

 2,q

i

 1(1  i  n),因此

r

n

 1 = F

2

r

n  1

 2r

n

 2 = F

3

r

n  2

 r

n  1

 r

n

 F

3

 F

2

= F

4

 

b  r

1

 r

2

 F

n + 1

 F

n

= F

n + 2

由此及式(2)得

15

n

b 

n

=

()

2

log

10

b  nlog

10

151

n

25

这就是定理结论。证毕。

定理2 使用式(1)中的记号,记

P

0

= 1,P

1

= q

1

,P

k

= q

k

P

k  1

 P

k  2

,k  2,

22

Q

0

= 0,Q

1

= 1,Q

k

= q

k

Q

k  1

 Q

k  2

,k  2,

aQ

k

 bP

k

= (1)

k

 1

r

k

,k = 1, 2, , n 。 (3)

证明 当k = 1时,式(3)成立。

当k = 2时,有

Q

2

= q

2

Q

1

 Q

0

= q

2

,P

2

= q

2

P

1

 P

0

= q

2

q

1

 1,

此时由式(1)得到

aQ

2

 bP

2

= aq

2

 b(q

2

q

1

 1) = (a  bq

1

)q

2

 b = r

1

q

2

 b = r

2

即式(3)成立。

假设对于k < m(1  m  n)式(3)成立,由此假设及式(1)得到

aQ

m

 bP

m

= a(q

m

Q

m  1

 Q

m  2

)  b(q

m

P

m  1

 P

m  2

)

= (aQ

m  1

 bP

m  1

)q

m

 (aQ

m  2

 bP

m  2

)

= (1)

m

 2

r

m  1

q

m

 (1)

m

 3

r

m  2

= (1)

m

 1

(r

m  2

 r

m  1

q

m

) = (1)

m

 1

r

m

即式(3)当k = m时也成立。定理由归纳法得证。证毕。

定理3 使用式(1)中的记号,有r

n

= (a, b)。

证明 由第三节定理1,从式(1)可见

r

n

= (r

n  1

, r

n

) = (r

n  2

, r

n  1

) =  = (r

1

, r

2

) = (b, r

1

) = (a, b)。

证毕。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利用辗转相除法可以求出整数x,y,使得

ax  by = (a, b)

。 (4)

为此所需要的除法次数是O(log

10

b)。但是如果只需要计算(a, b)而不需

要求出使式(4)成立的整数x与y,则所需要的除法次数还可更少一些。

例1 设a和b是正整数,那么只使用被2除的除法运算和减法

运算就可以计算出(a, b)。

解 下面的四个基本事实给出了证明:

(ⅰ) 若ab,则(a, b) = a;

|

a

1

,b2

b

1

,2

|

b

1

 1,则 (ⅱ) 若a = 2

a

1

2

(a, b) = 2

(2

a

1

, b

1

);

|

a,b2

b

1

,2

|

b

1

,则(a, b) = (a, b

1

); (ⅲ) 若

2

ab

(ⅳ) 若

2

|

a,2

|

b,则(a,b)

(||

,b

)

2

23

在实际计算过程中,若再灵活运用最大公约数的性质(例如第三

节定理4的推论),则可使得求最大公约数的过程更为简单。

例2 用辗转相除法求(125, 17),以及x,y,使得

125x  17y = (125, 17)。

解 做辗转相除法:

125 = 717  6,q

1

= 7,r

1

= 6,

17 = 26  5, q

2

= 2,r

2

= 5,

6 = 15  1, q

3

= 1,r

3

= 1,

5 = 51, q

4

= 5。

由定理4,(125, 17) = r

3

= 1。

利用定理2计算(n = 3)

P

0

= 1,P

1

= 7,P

2

= 27  1 = 15,P

3

= 115  7 = 22,

Q

0

= 0,Q

1

= 1,Q

2

= 21  0 = 2,Q

3

= 12  1 = 3,

取x = (1)

3  1

Q

3

= 3,y = (1)

3

P

3

= 22,则

1253  17(22) = (125, 17) = 1。

例3 求(12345, 678)。

解 (12345, 678) = (12345, 339) = (12006, 339) = (6003, 339)

= (5664, 339) = (177, 339) = (177, 162) = (177, 81)

= (96, 81) = (3, 81) = 3。

例4 在m个盒子中放若干个硬币,然后以下述方式往这些盒子

里继续放硬币:每一次在n(n < m)个盒子中各放一个硬币。证明:

若(m, n) = 1,那么无论开始时每个盒子中有多少硬币,经过若干次放

硬币后,总可使所有盒子含有同样数量的硬币。

解 由于(m, n) = 1,所以存在整数x,y,使得mx  ny = 1。因此

对于任意的自然数k,有

1  m(x  kn) = n(km  y),

这样,当k充分大时,总可找出正整数x

0

,y

0

,使得

1  mx

0

= ny

0

上式说明,如果放y

0

次(每次放n个),那么在使m个盒子中各放x

0

个后,还多出一个硬币。把这个硬币放入含硬币最少的盒子中(这是

可以做到的),就使它与含有最多硬币的盒子所含硬币数量之差减少1。

因此经过若干次放硬币后,必可使所有盒子中的硬币数目相同。

24

习 题 五

1. 说明例1证明中所用到的四个事实的依据。

2. 用辗转相除法求整数x,y,使得1387x  162y = (1387, 162)。

3. 计算:(27090, 21672, 11352)。

4. 使用引理1中的记号,证明:(F

n + 1

, F

n

) = 1。

5. 若四个整数2836,4582,5164,6522被同一个大于1的整数

除所得的余数相同,且不等于零,求除数和余数各是多少?

6. 记M

n

= 2

n

 1,证明:对于正整数a,b,有(M

a

, M

b

) = M

(a, b)

第六节 算术基本定理

在本节中,我们要介绍整数与素数的一个重要关系,即任何大于

1的正整数都可以表示成素数的乘积。

引理1 任何大于1的正整数n可以写成素数之积,即

n = p

1

p

2

p

m

, (1)

其中p

i

(1  i  m)是素数。

证明 当n = 2时,结论显然成立。

假设对于2  n  k,式(1)成立,我们来证明式(1)对于n = k  1也

成立,从而由归纳法推出式(1)对任何大于1的整数n成立。

如果k  1是素数,式(1)显然成立。

如果k  1是合数,则存在素数p与整数d,使得k  1 = pd。由于

2  d  k,由归纳假定知存在素数q

1

, q

2

, , q

l

,使得d = q

1

q

2

q

l

,从

而k  1 = pq

1

q

2

q

l

。证毕。

定理1(算术基本定理) 任何大于1的整数n可以唯一地表示成

1

2

k

p

2

p

n =

p

1k

, (2)

其中p

1

, p

2

, , p

k

是素数,p

1

< p

2

<  < p

k

1

,

2

, ,

k

是正整数。

证明 由引理1,任何大于1的整数n可以表示成式(2)的形式,

因此,只需证明表示式(2)的唯一性。

假设p

i

(1  i  k)与q

j

(1  j  l)都是素数,

25

p

1

 p

2

   p

k

,q

1

 q

2

   q

l

, (3)

并且

n = p

1

p

2

p

k

= q

1

q

2

q

l

, (4)

则由第三节定理4推论1,必有某个q

j

(1  j  l),使得p

1

q

j

,所以

p

1

= q

j

;又有某个p

i

(1  i  k),使得q

1

p

i

,所以q

1

= p

i

。于是,由式

(3)可知p

1

= q

1

,从而由式(4)得到

p

2

p

k

= q

2

q

l

重复上述这一过程,得到

k = l,p

i

= q

i

,1  i  k

证毕。

定义1 使用定理1中的记号,称

1

2

k

p

2

p

n =

p

1

k

是n的标准分解式,其中p

i

(1  i  k)是素数,p

1

< p

2

<  < p

k

i

(1  i  k)是正整数。

推论1 使用式(2)中的记号,有

(ⅰ) n的正因数d必有形式

k

1

2

p

2

p

k

d =

p

1

i

Z,0 

i

i

,1  i  k;

(ⅱ) n的正倍数m必有形式

k

2

p

k

m =

p

1

1

p

2

M,MN,

i

N,

i

i

,1  i  k。

证明 留作习题。

推论2 设正整数a与b的标准分解式是

l

k

1

1

1

1

s

k

ap

1

p

k

q

1

q

l

,bp

1

p

k

r

1

r

s

其中p

i

(1  i  k),q

i

(1  i  l)与r

i

(1  i  s)是两两不相同的素

数,

i

i

(1  i  k),

i

(1  i  l)与

i

(1  i  s)都是非负整数,

(a, b) =

p

1

1

p

k

k

i

= min{

i

,

i

},1  i  k,





[a, b] =

p

1

1

p

k

k

q

1

1

q

l

l

r

1

1

r

s

s

i

= max{

i

,

i

},1  i  k。

证明 留作习题。

为了方便,推论2常叙述为下面的形式:

26

推论2

 设正整数a与b的标准分解式是

k

1

2

1

1

k

ap

1

p

2

p

k

,bp

1

p

2

p

k

其中p

1

, p

2

, , p

k

是互不相同的素数,

i

(都是非负整数,

i

1  i  k)

k

1

1

(a,b)p

1

p

2

p

k

i

min{

i

,

i

},1ik,

k

1

1

[a,b]p

1

p

2

p

k

i

max{

i

,

i

},1ik。

推论3 设a,b,c,n是正整数,

ab = c

n

,(a, b) = 1, (5)

则存在正整数u,v,使得

a = u

n

,b = v

n

,c = uv,(u, v) = 1。

k

1

1

p

2

p

k

证明 设c =

p

1

,其中p

1

, p

2

, , p

k

是互不相同的素数,

i

(1  i  k)是正整数。又设

k

1

2

1

1

k

ap

1

p

2

p

k

,bp

1

p

2

p

k

其中

I

i

(1  i  k)都是非负整数。由式(5)及推论2

可知

min{

i

,

i

} = 0,

i

i

= n

i

,1  i  k,

因此,对于每个i(1  i  k),等式

i

= n

i

i

= 0与

i

= 0,

i

= n

i

有且只有一个成立。这就证明了推论。证毕。

例1 写出51480的标准分解式。

解 我们有

51480 = 225740 = 2

2

12870 = 2

3

6435

= 2

3

51287 = 2

3

53429

= 2

3

53

2

143 = 2

3

3

2

51113。

例2 设a,b,c是整数,证明:

(ⅰ) (a, b)[a, b] = ab;

(ⅱ) (a, [b, c]) = [(a, b), (a, c)]。

解 为了叙述方便,不妨假定a,b,c是正整数。

(ⅰ) 设

k

1

2

1

1

k

ap

1

p

2

p

k

,bp

1

p

2

p

k

其中p

1

, p

2

, , p

k

是互不相同的素数,

i

i

(1  i  k)都是非负整数。

27

由定理1推论2

,有

k

1

1

(a,b)p

1

p

2

p

k

i

min{

i

,

i

},1ik,

k

1

1

[a,b]p

1

p

2

p

k

i

max{

i

,

i

},1ik。

由此知

(a, b)[a, b] =

p

i

i1

k

i

i

i1

k

i

,

i

}

p

i

min{

i

,

i

}max{

p

i

i

i

=ab;

i1

k

(ⅱ) 设

a

p

i

,b

p

i

,c

p

i

i

i1i1i1

k

i

k

i

k

其中p

1

, p

2

, , p

k

是互不相同的素数,

i

i

i

(1  i  k)都是非负

整数。由定理1推论2

,有

(a,[b,c])

p

i

i

,[(a,b),(a,c)]

p

i

i

i1i1

kk

其中,对于1  i  k,有

i

= min{

i

, max{

i

,

i

}},

i

= max{min{

i

,

i

}, min{

i

,

i

}},

不妨设

i

i

,则

min{

i

,

i

}  min{

i

,

i

},

所以

i

= min{

i

,

i

} =

i

即(a, [b, c]) = [(a, b), (a, c)]。

注:利用定理1可以容易地处理许多像例2这样的问题。

111

例3 证明:

N1

(n  2)不是整数。

352n1

解 设

3

k

 2n  1 < 3

k

+ 1

对于任意的1  i  n,2i  1  3

k

,记

2i  1 =

3

i

Q

i

,Q

i

Z,

由第一节例5,知

i

 k  1。因为3

k

 1

Q

1

Q

2

Q

2n  1

是整数,所以,如

果N是整数,则存在整数Q,使得

28

3

由于3

|

Q

1

Q

2

Q

2n1

,所以上式右端不是整数,这个矛盾说明N不能

是整数。

3

k

 1

Q

1

Q

2

Q

2n  1

N = Q  3

k

 1

Q

1

Q

2

Q

2n 1

1

k

习 题 六

1. 证明定理1的推论1。

2. 证明定理1的推论2。

3. 写出22345680的标准分解式。

4. 证明:在1, 2, , 2n中任取n  1数,其中至少有一个能被另

一个整除。

11



(n  2)不是整数。

2n

6. 设a,b是正整数,证明:存在a

1

,a

2

,b

1

,b

2

,使得

a = a

1

a

2

,b = b

1

b

2

,(a

2

, b

2

) = 1,

并且[a, b] = a

2

b

2

5. 证明:

1

第七节 函数[x]与{x}

本节中要介绍函数[x],它在许多数学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

定义1 设x是实数,以[x]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称它为x

的整数部分,又称{x} = x  [x]为x的小数部分。

定理1 设x与y是实数,则

(ⅰ) x  y  [x]  [y];

(ⅱ) 若m是整数,则[m  x] = m  [x];

(ⅲ) 若0  x < 1,则[x] = 0;

若{x}{y}1

[x][y]

(ⅳ) [x  y] =

[x][y]1若{x}{y}1

29

[x]

(ⅴ) [x] =

[x]1

0

(ⅵ) {x} =

1{x}

若xZ

若xZ

若xZ

若xZ

证明 留作习题。

定理2 设a与b是正整数,则在1, 2, , a中能被b整除的整数

[

a

]

个。

b

证明 能被b整除的正整数是b, 2b, 3b, ,因此,若数1, 2, , a

kb  a < (k  1)b  k 

中能被b整除的整数有k个,则

a

a

< k  1  k =

[]

b

b

证毕。

由定理2我们看到,若b是正整数,那么对于任意的整数a,有

aa

ab

[]

b

{}

bb

即在带余数除法

a = bq  r,0  r < b

aa

中有

q

[]

,rb

{}

bb

1

2

k

p

2

p

定理3 设n是正整数,n! =

p

1

k

是n!的标准分解式,

i

=

[

r1

n

p

i

r

]

。 (1)

证明 对于任意固定的素数p,以p(k)表示在k的标准分解式中的

p的指数,则

p(n!) = p(1)  p(2)    p(n)。

以n

j

表示p(1), p(2), , p(n)中等于j的个数,那么

p(n!) = 1n

1

 2n

2

 3n

3

  , (2)

显然,n

j

就是在1, 2, , n中满足p

j

a并且p

j

+ 1

|

a的整数a的个

30

数,所以,由定理2有

n

j

=

[

n

p

]

[

j

n

p

j1

]

将上式代入式(2),得到

nnnnnn

p(n!)1

([]

[

2

])

2

([

2

]

[

3

])

3

([

3

]

[

4

])



p

ppppp

[

r1

n

p

r

]

即式(1)成立。证毕。

推论 设n是正整数,则

n! =

p

r1

pn

pn

[

p

r

]

n

其中

表示对不超过n的所有素数p求积。

定理4 设n是正整数,1  k  n  1,则

n!

N。 (3)

C

k

n

k!(nk)!

若n是素数,则n

C

k

n

,1  k  n  1。

证明 由定理3,对于任意的素数p,整数n!,k!与(n  k)!的标准

分解式中所含的p的指数分别是



nknk

[]

[]

r

r

[

r

]

p

r1

p

r1

p

r1

利用定理1可知



nknk

[

r

]

[

r

]

[

r

]

p

r1

p

r1

p

r1

因此

C

k

n

是整数。

若n是素数,则对于1  k  n  1,有

(n, k!) = 1,(n, (n  k)!) = 1  (n, k!(n  k)!) = 1,

由此及

31

C

k

n

n(n1)!

N,

k!(nk)!

推出k!(n  k)!(n  1)!,从而n

C

k

n

。证毕。

例1 求最大的正整数k,使得10

k

199!。

解 由定理3,199!的标准分解式中所含的5的幂指数是

199

[

199

]

[

199

]

[]



= 47,

5

5

2

5

3

所以,所求的最大整数是k = 47。

例2 设x与y是实数,则

[2x]  [2y]  [x]  [x  y]  [y]。 (4)

解 设x = [x] 

,0 

< 1,y = [y] 

,0 

< 1,则

[x]  [x  y]  [y] = 2[x]  2[y]  [

], (5)

[2x]  [2y] = 2[x]  2[y]  [2

]  [2

]。 (6)

如果[

] = 0,那么显然有[

]  [2

]  [2

];

1

如果[

] = 1,那么

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于是

2

[2

]  [2

]  1 = [

]。

因此无论[

] = 0或1,都有[

]  [2

]  [2

],由此及式(5)和式

(6)可以推出式(4)。

例3 设n是正整数,则

[nn1][4n2]

。 (7)

解 首先,我们有

[nn1]nn12n12n(n1)

2n12n14n2,

所以

[nn1][4n2]

若上式中的等号不成立,即

[nn1][4n2]

, (8)

则存在整数a,使得

[nn1]a[4n2]

32

因此

2n12n(n1)a

2

4n2,

22

2nna2n12n1,

(2n  1)

2

 1< (a

2

 2n  1)

2

 (2n  1)

2

所以

a

2

 2n  1 = 2n  1  a

2

= 4n  2。 (9)

但是,无论2a或2

|

a,式(9)都不能成立,这个矛盾说明式(8)不能成

立,即式(7)成立。

例4 设x是正数,n是正整数,则

12n1

[x]

[

x

]

[

x

]



[

x

]

= [nx]。

nnn

ii1

解 设x = [x] 

,0  i  n  1,则

nn

12n1

[x]

[

x

]

[

x

]



[

x

]

nnn

= n[x]  i = n[x]  [n

] = [n([x] 

)] = [nx]。

例5 求[

(32)

1992

]的个位数。

解 由

(32)

2

526

(32)

1992

(32)

1992

9962

C

996

5

994

2

2

62

996

6

498

)

996996

=

(526)(526)

=

2(5

= 10A  2

997

6

498

= 10A  224

498

= 10A  2(25  1)

498

= 10B  2, (10)

其中A和B都是整数。由于0 < 5 

26

< 1,所以,由式(10)可知

[

(32)

1996

]的个位数是1。

注:一般地,如果A,BN,A

2

> B,

AB

< 1,则由

k2

(A

B)

k

(A

B)

k

2(A

k

C

2

B



)

k

A

可以求出[

(AB)

k

]。

33

例6 设x和y是正无理数,

11

1

,证明:数列

xy

[x], [2x], , [kx],  与 [y], [2y], , [my],  (11)

联合构成了整个正整数集合,而且,两个数列中的数互不相同。

解 显然x > 1,y > 1,并且x  y。因此,在数列(11)中至多有一

个数等于给定的正整数n,否则存在正整数k与m,使得

n = [kx] = [my]。

因为x与y都是无理数,所以我们有

n < kx < n  1,n < my < n  1,

k1km1m

,,

n1xnn1yn

km11km

1,

n1xyn

n < k  m < n  1,

这是不可能的。

下面证明,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整数n,总可找到某个正整数k,使

得n等于[kx]或者[ky]。假设不然,则存在p, qN,使得

[px] < n < [(p  1)x],[qy] < n < [(q  1)y]。

于是(因为x和y是无理数),

px < n < n  1  [(p  1)x] < (p  1)x,

qy < n < n  1  [(q  1)y] < (q  1)y,

pq11pq2

1

nxyn1

p  q < n < n  1 < p  q  2,

这是不可能的。

习 题 七

1. 证明定理1。

2. 求使12347!被35

k

整除的最大的k值。

34

n2

r1

]

= n。 3. 设n是正整数,x是实数,证明:

[

r

2

r1

4. 设n是正整数,求方程

x

2

 [x

2

] = (x  [x])

2

在[1, n]中的解的个数。

5. 证明:方程

f(x) = [x]  [2x]  [2

2

x]  [2

3

x]  [2

4

x]  [2

5

x] = 12345

没有实数解。

6. 证明:在n!的标准分解式中,2的指数h = n  k,其中k是n

的二进制表示的位数码之和。

第八节 素 数

在第六节中我们已经证明了:每个正整数可以表示成素数幂的乘

积。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素数是否有无穷多个?如果有无穷多个,

那么,作为无穷大量,素数个数具有怎样的性状?这是数论研究中的

一个中心课题。本节要对这一问题作初步的研究。

定义1 对于正实数x,以

(x)表示不超过x的素数个数。

例如,

(15) = 6,

(10.4) = 4,

(50) = 15。

定理1 素数有无限多个。

证明 我们给出三个证明方法。

证法Ⅰ 假设只有k个素数,设它们是p

1

, p

2

, , p

k

。记

N = p

1

p

2

p

k

 1。

由第一节定理2可知,N有素因数p,我们要说明p  p

i

,1  i  k,

从而得出矛盾。

事实上,若有某个i,1  i  k,使得p = p

i

,则由

pN = p

1

p

2

p

k

 1

推出p1,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在p

1

, p

2

, , p

k

之外又有一个素数p,

这与假设是矛盾的。所以素数不可能是有限个。

证法Ⅱ 我们证明整数

35

2

1,2

2

1,2

2

1,,2

2

1,

2n

是两两互素的,从而由第六节引理1可知素数有无限多个。

事实上,若m和n是整数,m > n  0,则

2

2

1(2

2

(2

2

(2

2

mm1

1)(2

2

1)(2

2

m1

1)

1)(2

2

m2m1m2

1)

mn1

1)(2

2

m2

1)

(2

2

1)(2

2

1)

nn

Q(2

2

1),

n

此处Q是整数。因此

2

2

1Q(2

2

1)2,

mn

(2

2

1,2

2

1)(2,2

2

1)1。

mnn

证法Ⅲ 假设只有有限个素数p

1

, p

2

, , p

k

。由第六节定理1,每

个正整数可以写成

1

2

p

2

p

k

k

i

 1,1  i  k。 n =

p

1

由于

(

1

1

)

1

1

p

p

0

所以,对于任何正整数N,有

11111

1

1



(

1

)

1

(

1

)

(

1

1

)

1

23Np

1

p

2

p

k

当N 时,上式左端是一个无穷大量,右端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说

明素数不能是有限多个。证毕。

注1:形如

2

2

1

(n = 0, 1, 2, )的数称为Fermat数。Fermat

曾经猜测它们都是素数。这是错误的,因为尽管F

0

,F

1

,F

2

,F

3

,F

4

都是素数,F

5

=

2

2

16416700417

却是合数。

注2:将全体素数按大小顺序排列为

p

1

= 2,p

2

= 3,p

3

= 5,p

4

,,p

n

,,

36

5

n

那么由第一个证明方法可以看出

p

n + 1

 p

1

p

2

p

n

 1,n  1。

定理2 对于n  1,

1

(ⅰ)

(n) log

2

n;

2

n

2

(ⅱ) p

n

 2。

证明 (ⅰ) 设n是大于1的正整数。由算术基本定理,对于任

意的整数k,1  k  n,都有整数a和b,使得k = a

2

b,其中整数b不

能被任何大于1的整数的平方整除。现在,我们来看使得

k = a

2

b,1  k  n (1)

即1  a

2

b  n成立的整数a,b有多少对。首先,整数a的个数 

n

其次,由于b  n并且不含有平方因数,所以,整数b的因数只可能是

不超过n的不同的素数的乘积,因此,整数b的个数  2

(

n

)

。这样,

使得式(1)成立的整数a和b至多是

n

2

(

n

)

对,所以,n 

n

2

(

n

)

,即

1

(n) log

2

n。

2

(ⅱ) 以p

m

表示第m个素数,在结论(ⅰ)中取n = p

m

,我们得到m

1

log

2

p

m

,由此即可得到结论(ⅱ)。证毕。

2

注:定理2对于无穷大量

(x)的下界估计是相当粗糙的。下面的

定理是已经知道的(由于其证明较繁,故本书中不予证明)。

定理3(素数定理) 我们有

x

(x) ,(x),

logx

此处logx是以e为底的x的对数。

推论 以p

n

表示第n个素数,则

p

n

 nlogn(n)。

证明 由定理3,当n 时,有

p

n

n 。 (2)

logp

n

因此

37

nlogp

n

 p

n

logn  loglogp

n

 logp

n

logn  logp

n

由上式与式(2)得p

n

 nlogn(n)。证毕。

例1 若a > 1,a

n

 1是素数,则a = 2,并且n是素数。

解 若a > 2,则由

a

n

 1 = (a  1)(a

n

 1

 a

n

 2

   1)

可知a

n

 1是合数。所以a = 2。

若n是合数,则n = xy,x > 1,y > 1,于是由

2

xy

 1 = (2

x

 1)(2

x

(

y

 1)

 2

x

(

y

 2)

   1)

以及2

x

 1 > 1可知2

n

 1是合数,所以2

n

 1是素数时,n必是素数。

n

注:若n是素数,则称2  1是Mersenne数。

例2 形如4n  3的素数有无限多个。

解 若不然,假设只有k个形如4n  3的素数p

1

, p

2

, , p

k

。记

N = 4p

1

pp

k

– 1。

由第六节引理1,正整数N可以写成若干个素数之积。我们指出,

这些素因数中至少有一个是4n  3形式。否则,若它们都是4n  1的

形式,则N也是4n  1的形式,这与N的定义矛盾。以p表示这个素

因数,则p  p

i

,1  i  k。否则若有某个i,1  i  k,使得p = p

i

,则

由pN推出p1,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在p

1

, p

2

, , p

k

之外又存在一个

形如4n  3的素数p,这与原假设矛盾,所以形如4n  3的素数有无

限多个。

例3 设f(x) = a

k

x

k

 a

k  1

x

k

 1

   a

0

是整系数多项式,那么,

存在无穷多个正整数n,使得f(n)是合数。

解 不妨假定a

k

> 0。于是f(x) (x ),因此,存在正整

数N,使得当n > N时,有f(n) > 1。取整数x > N,记

y = f(x) = a

k

x

k

 a

k  1

x

k

 1

   a

0

又设r是任意的正整数,n = ry  x,则

f(n) = f(ry  x) = a

k

(ry  x)

k

 a

k  1

(ry  x)

k

 1

   a

0

= yQ  f(x) = y(Q  1)

38

是合数。

习 题 八

1. 证明:若2

n

 1是素数,则n是2的乘幂。

2. 证明:若2

n

 1是素数,则n是素数。

3. 证明:形如6n  5的素数有无限多个。

4. 设d 是正整数,6

|

d,证明:在以d为公差的等差数列中,

连续三项都是素数的情况最多发生一次。

5. 证明: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整数n,必存在连续的n个自然数,

使得它们都是合数。

1

6. 证明:级数

发散,此处使用了定理1注2中的记号。

n1

p

n

39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