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7日发(作者:恭翠梅)
低聚糖(Oligosaccharide)或称寡糖。功能性低聚糖包括水苏糖、棉籽糖、Palatinose(帕拉金糖)、乳酮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低聚半乳糖、低聚乳果糖、低聚异麦芽糖、低聚Palatinose和低聚龙胆糖等。人体肠胃道内没有水解这些低聚糖(除Palartinose之外)的酶系统,因此它们不被消化吸收而直接进入大肠内优先为双歧杆菌所利用,是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
功能性低聚糖因具独特的生理功能而成为一种重要的功能性食品基料,业己引起全世界广泛的关注。目前,日本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位居前列,己形成工业化生产规模的低聚糖品种达十几种,1990年的总产值就达4.6亿美元,成为功能食品基料的一大支柱。在日本,功能性低聚糖替代或部分替代蔗糖而广泛应用在饮料、糖果、糕点、冰淇淋、乳制品及调味料等450多种食品。
己经确认功能性低聚糖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很难或不被人体消化吸收,所提供的能量值很低或根本没有。可在低能量食品中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了那些喜爱甜品又担心发胖者的要求,还可供糖尿病人、肥胖病人和低血糖病人食用。
2、活化肠道内双歧杆菌并促进其生长繁殖。双歧杆菌是人体肠道内的有益菌,其菌数会随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少,直至老年人临死前完全消失。因此,肠道内双歧杆菌数的多少成了衡量人体健康与否的指标之一。随着医药科学的突飞发展,广谱和强力的抗菌素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使人体肠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目的的增加肠道中有益菌的数量显得十分必要。摄取入功能性低聚糖来促使肠道内双歧杆菌自然增殖显得更切实可行。
3、不会引起牙齿龋变,有利于保持口腔卫生。龋齿是由于口腔微生物特别是突变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侵蚀而引起的,功能性低聚糖因不是这些口腔微生物的合适作用底物,因此不会引起牙齿龋变。
4、由于功能性低聚糖不被人体消化吸收,属于水溶性膳食纤维,具有膳食纤维的部分生理功能,如降低血清胆固醇和预防结肠癌等。功能性低聚糖与通常为高分子的膳食纤维不同,它属于小分子物质,添加到食品中基本上不会改变食品原有的组织构及物化性质。
异麦芽酮糖(Palatinose)
1957年,Weidenhagen和Horenz在甜菜制糖过程中发现一种非蔗糖的“新”双糖化合物,根据工厂所在地Palatine,他们将它命名为Palatinose。从化学结构上看,该双糖即是Isomaltulose(异麦芽酮糖)。、Weidenhagen还发现精朊杆菌(Proramino-bacterrubrum)能将蔗糖转化成Palatinose。后来,其他研究者在蜂蜜和甘蔗汁中也发现的天然存在Palatinose[40,41]。由此可见,Palatinose的历史比较短,但由于它具有某些特殊的生物特性及很低的致龋齿特性,人们对这种天然存在的功能性低聚糖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在日本,1987年Palatinose总产量达3000t,己广泛应用在糖果、咖啡、口香糖、巧克力、果酱、黄油、蛋糕和软饮料等食品中。
Palatinose的物化性质
Palatinose(6-O-α-D-吡喃葡糖基-D-果糖)是一种结晶状的还原性双糖,其结晶体含有1分子的水,失水后不呈结晶状。与果糖一样,它呈正交晶体,含水Palatinose晶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60;它的溶点在122~123℃,比蔗糖(182℃)要低得多;其旋光度[α]20D=97.2。;还原活性是葡萄糖的52%。
Palatinose具有与蔗糖类似的甜味特性,它对味蕾的最初刺激速度比蔗糖快,最强的甜味刺激与蔗糖一样,终了时的甜刺激则要比蔗糖弱。Palatinose无任何异味,其甜度是蔗糖的42%,而且不随温度变化而改变。将Palatinose应用在糖果和巧克力类食品中,没有发现它与蔗糖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室温下,Palatinose的溶解度只有蔗糖的一半。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会急剧增加,80℃时可达蔗糖的85%。因此,在相对高的温度下生产的含Palatinose的食品于常温下保存时,可能会出现Palatinose的结晶现象。浓度相同时,Palatinose溶液的粘度略小于蔗糖溶液。
与颗粒状蔗溏和乳糖不同。Palatinose没有吸湿性,即使添加1.5%~15%的柠檬酸,其吸湿性也不会增加,而同样条件下颗粒状蔗糖的吸湿性却大为增加。将Palatinose与柠檬酸混合,保温贮藏22d也没有发现转化糖生成。这些特性表明,对于含有机酸或维生素C的食品来说,用Palatinose作增甜剂比用蔗糖要稳定。
Palatinose抗酸水解能力很强。将20%的酸化Palatinose水溶液和蔗糖水溶液(PH=2)煮沸后比较它们的水解率,发现60min后蔗糖完全水解,而此时Palatinose并没被水解。用Palatinose做糖果熬煮试验表明,120℃时其甜味没有变化,只出现了轻微的褐变;在高达140℃时,Palatiose开始出现褐变、分解和聚合等反应;继续升温至160℃以上,这些反应明显加剧。因此,Palatiose的热稳定性要比蔗糖略差些。
大多数细菌和酵母不能发酵利用Palatinose。将含有Palatinose和蔗糖的酸性饮料或面包贮存一段时间,发现Palatinose的数量一点也没减少。因此,当Palatinose应用在发酵食品和饮料生产中,其抗微生物特性使得产品的甜味易于保持。另外,Palatinose不被口腔细菌(包括致龋齿属细菌)所发酵利用,所以它的致龋齿性很低。
乳酮糖
乳酮糖为白色不规则的结晶粉末,相对密度1.35,熔点169℃,易溶于水,其甜度仅为蔗糖的48%~60%,且带有清凉醇和的感觉。日本市场上己有含量在50%以上的糖浆产品。乳酮糖浆呈淡黄色略为透明且粘度较低,例如70%的糖浆在25℃时粘度为0.3Pa.s,而90℃时仅为0.012Pa.s。随着分离精制物段的日益完善,现己制成高纯度结晶产品。
乳酮糖在人体小肠内不被消化吸收,到达大肠中为双歧杆菌所利用,具有较好的增殖活性。例如,母乳喂养儿与人工喂养儿的一个突出差别在于前者粪便中的双歧杆菌数要比后者多得
多,但若给人工喂养儿同时喂食适量乳酮糖,则情况有所不同,可观察到双歧杆菌的增殖速率大为提高甚至达到母乳喂养儿的水平,其粪便中双歧杆菌数增加而其他腐败菌减少。试验表明摄入乳酮糖后人体血浆中葡萄糖无升高现象。另外,乳酮糖对牙齿没有龋齿作用。对乳酮糖的毒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其毒性极小,相当于蔗糖。
乳酮糖的制取一般采用碱液处理将乳糖异构化,异构化反应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进行的,用硼酸盐作催化剂。此外,也可用酶法异构化来制取乳酮糖。
大豆低聚糖(Soybean oligosaccharide)
大豆低聚糖广泛存在各种植物中,以豆科植物含量居多,除大豆外,豇豆、扁豆、豌豆、绿豆和花生等中均有存在。典型的大豆低聚糖是从大豆籽粒中提取出可溶性低聚糖的合称,主要分为水苏糖(Stachyose)、棉籽糖(Raffinose)和蔗糖(Sucrose)。
大豆低聚糖的甜味特性接近于蔗糖,甜度为蔗糖的70%,能量值仅8.36kJ/g(为蔗糖的1/2)。如果是单由水苏糖和棉仔糖组成的改良大豆低聚糖,则其甜度为蔗糖甜度的22%,能量值更低。
等浓度下,大豆低聚糖的粘度低于麦芽糖而略高于蔗糖,保湿性和吸湿性比蔗糖低但比高果糖浆高,水分活度接近于蔗糖。大豆低聚糖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即使在140℃的高温下也不会分解,对酸的稳定性也略优于蔗糖。
大豆低聚糖中对双歧杆菌有增殖作用的因子是水苏糖和棉仔糖,它们在糖浆状产品中占24%,颗粒状产品中占30%。由于人体内缺乏水解水苏糖和棉籽糖的水解酶——α-D-半乳糖果苷酶,所以它们可不经消化吸收直接到达大肠内为双歧杆菌所利用。有实验表明,成年人每天摄取10g大豆低聚糖(含70%水苏糖和20%棉籽糖),一周后每克粪便中的双歧杆菌数由原来的108增至109.6,而肠骨腐败细菌的菌数有所减少。即使少量的摄取,如每人每天摄取3g,也可起到促进双歧杆菌增殖的作用。
己进行的微生物致突变试验、大鼠的急性毒理试验,均己证实大豆低聚糖是一种安全无毒的天然产品。作为一种功能食品基料,可部分替代蔗糖应用于于清凉饮料、酸奶、乳酸菌饮料、冰淇淋、面包、糕点糖果和巧克力等食品中。在面包中使用大豆低聚糖,还可起延缓淀粉老化、延长产品货架寿命的作用。日本开发的大豆低聚糖产品己于1988年推向市场,前景良好。
低聚果糖(Fructooligosaccharide)
低聚果糖是指在蔗糖分子的果糖残基上结合1~3个果糖的寡糖,存在于日常食用的水果、
蔬菜中,如牛蒡(3.6%)、洋葱(2.8%)、大蒜(1.0%)、黑麦(0.7%)和香焦(0.3%)等.
低聚果糖的物理化学性质
低聚果糖,又称寡果糖或蔗果三糖族低聚糖。天然的和微生物酶法得到的低聚果糖几乎是直链状,在蔗糖(GF)分子上以β(1→2)糖苷链与1~3个果糖分子结合成的蔗果三糖(GF2)、蔗果四糖(GF3)和蔗果五糖(GF4),属于果糖和葡萄糖构成的直链杂低聚糖。
工业生产上一般采用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等产生的果糖转移酶作用于高浓度(50%~60%)的蔗糖溶液,经过一系列的酶转移作用而获得低聚果糖产品。日本明治制果公司研究出两种低糖产品。
低聚果糖G 和P的甜度分别约为蔗糖的60%和30%,它们均保持了蔗糖良好的甜味特性。低聚果糖的粘度、保湿性及在中性条件下的热稳定性等食品的应用特性都接近于蔗糖,只是在PH3~4的酸性条件下加热易分解。在食品中低聚果糖为防止其分解需注意两点:
1、酸性条件下不要长时间加热。
2、酵母等产生的蔗糖酶会水解该糖
低聚果糖的生理功能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低果糖具有良好的生理特性:
1、该糖很难被人体消化吸收,能量值很低,摄入后易致肥胖。
2、低聚果糖在肠道内不易消化吸收到达大肠而被双歧杆菌利用,是双歧杆菌增殖因子。成人每天摄取5~ 8g,两周后每克粪便中双歧杆菌数可增加10~100倍。
3、可以认为低聚果糖是一种水溶性膳食纤维,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而且摄入后不会引起体内血糖值的大幅度升高,所以可作为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症等患者食用的甜味剂。
4、低聚果糖不能被突变链球菌作为发酵底物来生成不溶性葡聚糖,不提供口腔微生物沉积、产酸、腐蚀的场所(牙垢),是一种低腐蚀性的防龋齿甜味剂。
低聚乳果糖(Lactosucrose)
低聚乳果糖是以乳糖和蔗糖(1:1)为原料,在节杆菌(Arthrobacter)产生的β呋喃果糖苷酶催化作用下,将蔗糖分解产生的果糖基转移至乳糖还原性末端的C1位羟基上,生成半乳糖基蔗糖即低聚乳果糖。
商业化生产的低聚乳果糖产品包含37%低聚乳果糖、28%蔗糖、13%乳糖、17%的葡萄糖及果糖和5%其他糖,甜度约为蔗糖的70%。在日本,这种产品已于1991年推向市场。
低聚乳果糖几乎不被人体消化吸收,摄入后不会引起体内血糖水平和血液胰岛素水平的波动,可供糖尿病人食用。该糖也是双歧杆菌增殖因子,每天摄入5g,一周后粪便中双歧杆菌数比摄入前占10.5%增加到32.6%。若以身体条件较好的成年男子为试验对象,则双歧杆菌数增加至占50%左右。与同是双歧杆菌增殖因子的低聚半乳糖、低聚异麦芽糖等相比,低聚乳果糖的双歧杆菌增殖活性更高,甜味特性也更接近于蔗糖。该糖在日本经急性毒理试验和致突变试验等证实是安全无毒的。
低聚半乳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
β-低聚半乳糖是由β-半乳糖苷酶作用于乳糖而制得,是在乳糖分子的半乳糖一侧连接上1~4个半乳糖,属于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的杂低聚糖。
低聚半乳糖的热稳定性较好,即使在酸性条件下也是如此。它不被人体消化酶所消化,具有很好的双歧杆菌增殖活性。成人每天摄取8~10g,一周后其粪便中双歧杆菌数大大增加。
自然界许多霉菌和细菌都可产生β-半乳糖苷酶,如嗜热链球菌(Strptococcus thermophilu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各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以高浓度的乳糖溶液为原料,β-半乳糖苷酶促使乳糖发生转移反应,再按常法脱色、过滤、脱盐、浓缩后即得低聚半乳糖浆,进一步分离精制可得含三糖以上的高纯度低聚半乳糖产品。日本的一种低聚半乳糖商品SA中的糖组成为(干基,%):葡萄糖28.8、半乳糖8.9、乳糖4.5和低聚半乳糖57.8(包括三糖21.6、四糖23.9、五糖10.1和六糖2.2)。该低聚糖产品的甜度约为蔗糖的40%,而只含三糖以上的高纯度低聚半乳糖其甜度仅为20%。此外,日本还开发出一种以4'-半乳糖基乳糖为主分的由3~6个单糖组成的低聚半乳糖混合物,它是利用从土壤中分离出的罗伦氏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laurentii)所产生的β-半乳糖苷酶作用于乳糖发生转移反应而制得的。产品通常为75%浓度的糖浆(其中低聚半乳糖70%以上,干基)或真空干燥粉末,甜度约为蔗糖的25%,对热、酸稳定,也是双歧杆菌增殖因子。
最近,日本又成功地研究开发出α-低聚半乳糖,它是先将乳糖用β-半乳糖苷酶水解获得葡萄糖和半乳糖的混合液,再以此混合液为底物通过α-半乳糖苷酶进行缩合反应而生成。这种α-低聚半乳糖的重要成分是蜜二糖,为半乳糖与葡萄糖以α(1→6)糖苷链结合而成的双糖。蜜二糖不被人体消化吸收,也是双歧杆菌增殖因子。
低聚异麦芽糖(Isomaltooligosaccharide)
低聚异麦芽糖又称分枝低聚糖(Branching Oliogosaccharide),是指由葡萄糖以α(1→6)糖苷键结合而成的单糖数在2~5不等的一类低聚糖。自然界中低聚异麦芽糖极少以游离状态存在,而作为支链淀粉、右旋糖和多糖等等的组成部分,在某些发酵食品如酱油、酒或酶法葡萄糖浆中有少量存在。异麦芽糖具有甜味,异麦芽三糖、四糖、五糖等,随其聚合度的增加,其甜度降低甚至消失。低聚异麦芽糖具有良好的保湿性,能抑制食品中淀粉回生、老化
和结晶糖的析出。低聚异麦芽糖也具有双歧杆菌增殖活性和低龋齿特性。低聚异麦芽糖的制取是以由淀粉制得的高浓度葡萄糖浆为反应底物,通过葡萄糖基转移酶催化作用发生α-葡萄糖基转移反应而制得。
环 糊 精
环糊精(Cyclodextrin,CD)是D-吡楠葡萄糖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低度聚合物,通常用葡萄糖转移酶作用于谷物粉而制得。环糊精包括α-、β-和γ-三种类型,它们分别由6、7和8个葡萄单元聚合而成。在环糊精分子的环形结构中,极性羟基团位于环糊精单位的边缘,仲位和伯位极性羟基从边缘伸出,因此单体的外表面(项部和底部)具有亲水性。又由于氢和配糖的氧位于空洞内部,因此单体内部的空洞具有较高的电子密度和疏水性。环糊精的特殊分子结构,致使其具有有限的溶解度,并且可以使具有适当大小、形状和疏水性分子非共价地与之相互作用而形成稳定的包合物。因此,环糊精可以与各种生理活性物质形成包囊物,可以加强活性物质的稳定性,改善其色泽、外观、气味等物理性质,还可以使一些液体活性物质转变成固体粉末状,以便于某些场合下的特殊要求。
环糊清除了作为包囊材料应用在功能性食品上,它本身也有一定的生理作用。特别是α-环糊精,由于不被人体消化吸收,具有膳食纤维的某些性质,可望在减肥、抑制血清与肝脏中中性脂肪的积累以及降低血清胆固醇等方面得到应用。因此,环糊精对于那些专供肥胖、高脂血症、动脉硬化、脂肪肝等患者的功能食品开发上可望得到应用。
一、环糊精的难消化特性
环糊精对唾液和胰液淀粉酶显示较强的抵抗性。α-CD几乎不被上述酶所消化,而γ-CD则容易被消化。
一系列的结果研究表明,CD的消化性以γ-CD>β-CD>α-CD为序,即γ-CD容易被唾液、胰液中的α-淀粉酶所消化,β-CD主要由肠道内细菌所消化,而α-CD属于难消化的低聚糖。
二、环糊精的生理功能
环糊精(特别是α-CD),由于属于难消化性低聚糖,因此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1、减肥作用
将CD添加入饲料中对动物进行长期饲养,大鼠摄取0.1~0.6g/(kg·d)的β-CD持续180d,其体重与对照组没有明显的差别。但将α-CD含量较高的CD制品(α-CD:β-CD:γ-CD:糊精=30:15:5:50),按10%、20%、30%和40%的比例添加饲料中,经110d喂养的成长期的大鼠,视其对动物体重增加的影响情况。另对已充分成长后的大鼠(体重400~500g)喂予含有10%~40%CD制品的限制性饲料,从而观察其对动物减重的影响情况,结果CD可抑制正在成长期动物体重的增加现象,而可促进限食动物体重的减轻情况。
2、降低血清与肝脏中的中性脂肪含量
添加10%~40%CD可显著降低大鼠肝脏的血清中的总脂质和苷油三酯含量。这可能是由于CD向消化道内移动时,刺激内分泌系统和自律神经系统,从而对脂肪代谢产生影响。
三、环糊精的安全毒理分析
CD的原料是淀粉,由微生物所产的酶转化而成。人们已进行了急性、亚急性毒理试验等,证实α-CD、β-CD和γ-CD等产品的食用安全性。
四、环糊精的应用
环糊精(特别是难消化性的α-CD),在人体大肠内具有包裹油性成分并使其排出体外的作用。利用这一特点,可作为有效的功能性食品基料。另外,要考虑α-CD、β-CD和γ-CD在机体内消化性的显著差别。γ-CD能被唾液中的α-淀粉酶消化,到胃肠中便被分解。β-CD至小肠亦难消化,到达大肠中则由细菌将其大部分水解。α-CD对大肠细菌的耐性很高,因此排出体外的可能性也大。在开发功能性食品时,应考虑到不同产品的特点分别对待。
利用环糊精的包裹特性,在β-环糊中分子的环形中心的空洞部位,配料可以进入其中而与其分子形成包囊物。这些包囊物的形成只能在有水存在时通过反应才能进行,因为β-环糊精分子的非极性基团占据的水分子可以被无极性的外来分子快速转换下来。这种被认为是比较稳定的最终包囊物,可以从溶液中沉淀析出并可通过过滤将其分离出来,最后可用常规的方法进行干燥即可。
囊心物质的含量一般在6%~15%,这种无味晶体状的包囊物由于核心物质与环糊精结合得非常牢固,在温度即使高达200℃时也不会发生分离。不过当这种包囊物含在人们口中时,由于口腔中具有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因而包囊物中络合的配料可以很容易地释放出来。
外来分子至少必须嵌入空洞,才能形成包囊物。由于包含物的形状类似于一个单分子,因此可能改变外来分子的理化性质。环状糊精包囊外来分子的方法有下列几种:
1、把环状糊精和外来分子混合在一起,然后搅拌混合(在某些情况下,如要包裹一种不溶于水的外来分子,首先必须用水溶性剂溶解它)。
2、把固体环状糊精与外来分子混合,加水制成糊状,在此过程中不用任何溶剂。
3、把气体通入环状糊精溶液中,不过这种方法很少用。
例如,EPA之类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预防冠心病的独特功效。但因它的不饱和度高,极易受光、氧和热的作用而氧化变质、氧化产物不但没有功效反而对机体有害。通过微囊技术将之与外界环境隔离开,就可解决这一十分棘手的难题。生产实例是,先对含15.5%EPA和9.7%DHA的沙丁鱼油进行脱腥、脱臭处理,然后用明胶和阿拉伯依据复凝聚法对其进行微胶囊化,再用醋酸调节混合液至pH4.0并结合冷却处理促使胶囊壁固化,再经水洗干燥后即得性质稳定的微胶化颗粒产品,可作为功能性食品直接食用。可利用环糊精包
裹的功能性食品基料还有角沙烯、γ-亚麻酸、红花油、大豆卵磷脂、花粉和卢丁等。
1,6-二磷酸果糖
1905年由Harden等人发现的天然化合物1,6-二磷酸果糖(Esafosfina),化学名为D-fructose1,6-bisdihydrogen phosphate,简称FDP,分子式C6H14O12P2,相对分子质量340.1,FDP是葡萄糖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产物和驱动物质,近年来发现它在医药、功能性食品及化妆品等方面有许多新的用途。
1,6-二磷酸果糖的生理功能
作为医药品,FDP主要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是急性肌梗塞、心功能不全、冠心病、心肌缺血发作和休克等症的急救药。对各类肝炎引起的深度黄疸、转氨酶升高及低白蛋白血症有治疗作用。
改善缺氧条件下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
正常情况下的心肌主要是靠有氧代谢来供能,而缺氧后的能量只能由糖酵解来提供。发生实验性冠状动脉阻塞后,有人试图用葡萄糖、胰岛素和氯化钾重建缺血心肌的的无氧代谢,但未获成功。其原因就是因为心血肌缺血时发生了细胞内酸中毒,H+浓度增高导致磷酸果糖激酶被抑制,所以尽管有大量的葡萄糖也不能进行无氧代谢。但此时如果输注FDP,就可以避开两步耗能的磷酸化过程(即葡萄糖激酶产生比葡萄糖酵解多一倍的ATP,改善和恢复心肌缺氧状态时的能量代谢,同时还能提高心肌的工作效率。
避免在缺氧或缺血条件下的组织损伤
心肌缺血时由于ATP生成量的减少及代谢性酸中毒现象的出现,细胞膜及细胞内溶体和稳定性下降,溶酶体酶被释放出来,其中的组织蛋白酶可使组织蛋白分解而生成前列腺素、激肽、心肌抑制因子等。FDP在增加ATP的同时,具有稳定细胞和溶酶体膜的作用。心肌在缺血或重灌流时,中性白细胞产生氧自由基而造成缺血后重灌流的组织损伤。而FDP可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保护组织不受损伤。
其他功能
在心功能衰竭时,常伴有肾、脑、肝和肺等器官的功能障碍,临床上也可应用FDP来改善肾功能。另外动物试验还发现,FDP对全身其他器官包括肾脏、肠、下肢、脑和神经系统、肝脏等因缺血造成的损伤和功能障碍等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1990年Tabuse等人发现静脉注射0.8mmol/kg FDP可促进肝细胞DNA和蛋白质的合成。Cavicchia等人发现FDP能治疗急性酒精中毒。Markow等研究发现FDP可用于治疗成年人
呼吸窘迫症。Lazzarino等将FDP和蒽环类抗肿瘤化疗药物联合使用,可减轻毒副作用。除了医药外,FDP还可制备口服液、牙膏和护肤护发化妆品等。国外已开发了片剂、胶囊、冲剂等产品,显示了FDP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前景,并已制成稳定的注射剂,包括安瓿和输液。
1,6-磷酸果糖的开发前景
Siren等人发现包括FDP在内的,分子式为(OH)6-p(C4+nH5+m)(OPO3h2)P(m,n,p=1,2,3)的一系列100种磷酸糖均有生理活性。Galzigna等将FDP制成其棕榈酸酯,发现其生物利用和生理活性均明显提高。目前,FDP的应用和开发尚存在着巨大潜力,为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及其医药工业的发展提供一类新的活性成分。
低聚木糖(Xylooligosaccharide)
低聚木糖是由2~7个木糖以β(1→4)糖苷链结合而成的低聚糖,它的甜度比蔗糖和葡萄糖均低,与麦芽糖差不多,约为蔗糖的40%。低聚木糖的热稳定性较好,即使在酸性条件(pH=2.5~7)下加热也基本不分解,所以较适合用在酸奶、乳酸菌饮料和碳酸饮料等酸性饮料中。
低聚木糖在人体内难以消化,在肠道内残存率高,具有极好的双歧杆菌增殖活性,每天只需摄入少量(如0.7g)就有明显的效果,而且,食用该低聚糖后不会使血浆中葡萄糖水平大幅度上升,所以也可作为糖尿病或肥胖症患者的甜味剂。
低聚木糖一般是以富含木聚糖(Xylan)的植物(如玉米芯、蔗渣、棉子壳和麸皮等)为原料,通过木聚糖酶的水解作用然后分离精制而获得。自然界中很多霉菌和细菌能产生木聚糖酶,工业上多采用球毛壳霉(Chaetomium globosum)产生内切型木聚糖酶进行木聚糖的水解,然后分离提纯而制得低聚木糖。
2024年2月27日发(作者:恭翠梅)
低聚糖(Oligosaccharide)或称寡糖。功能性低聚糖包括水苏糖、棉籽糖、Palatinose(帕拉金糖)、乳酮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低聚半乳糖、低聚乳果糖、低聚异麦芽糖、低聚Palatinose和低聚龙胆糖等。人体肠胃道内没有水解这些低聚糖(除Palartinose之外)的酶系统,因此它们不被消化吸收而直接进入大肠内优先为双歧杆菌所利用,是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
功能性低聚糖因具独特的生理功能而成为一种重要的功能性食品基料,业己引起全世界广泛的关注。目前,日本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位居前列,己形成工业化生产规模的低聚糖品种达十几种,1990年的总产值就达4.6亿美元,成为功能食品基料的一大支柱。在日本,功能性低聚糖替代或部分替代蔗糖而广泛应用在饮料、糖果、糕点、冰淇淋、乳制品及调味料等450多种食品。
己经确认功能性低聚糖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很难或不被人体消化吸收,所提供的能量值很低或根本没有。可在低能量食品中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了那些喜爱甜品又担心发胖者的要求,还可供糖尿病人、肥胖病人和低血糖病人食用。
2、活化肠道内双歧杆菌并促进其生长繁殖。双歧杆菌是人体肠道内的有益菌,其菌数会随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少,直至老年人临死前完全消失。因此,肠道内双歧杆菌数的多少成了衡量人体健康与否的指标之一。随着医药科学的突飞发展,广谱和强力的抗菌素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使人体肠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目的的增加肠道中有益菌的数量显得十分必要。摄取入功能性低聚糖来促使肠道内双歧杆菌自然增殖显得更切实可行。
3、不会引起牙齿龋变,有利于保持口腔卫生。龋齿是由于口腔微生物特别是突变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侵蚀而引起的,功能性低聚糖因不是这些口腔微生物的合适作用底物,因此不会引起牙齿龋变。
4、由于功能性低聚糖不被人体消化吸收,属于水溶性膳食纤维,具有膳食纤维的部分生理功能,如降低血清胆固醇和预防结肠癌等。功能性低聚糖与通常为高分子的膳食纤维不同,它属于小分子物质,添加到食品中基本上不会改变食品原有的组织构及物化性质。
异麦芽酮糖(Palatinose)
1957年,Weidenhagen和Horenz在甜菜制糖过程中发现一种非蔗糖的“新”双糖化合物,根据工厂所在地Palatine,他们将它命名为Palatinose。从化学结构上看,该双糖即是Isomaltulose(异麦芽酮糖)。、Weidenhagen还发现精朊杆菌(Proramino-bacterrubrum)能将蔗糖转化成Palatinose。后来,其他研究者在蜂蜜和甘蔗汁中也发现的天然存在Palatinose[40,41]。由此可见,Palatinose的历史比较短,但由于它具有某些特殊的生物特性及很低的致龋齿特性,人们对这种天然存在的功能性低聚糖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在日本,1987年Palatinose总产量达3000t,己广泛应用在糖果、咖啡、口香糖、巧克力、果酱、黄油、蛋糕和软饮料等食品中。
Palatinose的物化性质
Palatinose(6-O-α-D-吡喃葡糖基-D-果糖)是一种结晶状的还原性双糖,其结晶体含有1分子的水,失水后不呈结晶状。与果糖一样,它呈正交晶体,含水Palatinose晶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60;它的溶点在122~123℃,比蔗糖(182℃)要低得多;其旋光度[α]20D=97.2。;还原活性是葡萄糖的52%。
Palatinose具有与蔗糖类似的甜味特性,它对味蕾的最初刺激速度比蔗糖快,最强的甜味刺激与蔗糖一样,终了时的甜刺激则要比蔗糖弱。Palatinose无任何异味,其甜度是蔗糖的42%,而且不随温度变化而改变。将Palatinose应用在糖果和巧克力类食品中,没有发现它与蔗糖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室温下,Palatinose的溶解度只有蔗糖的一半。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会急剧增加,80℃时可达蔗糖的85%。因此,在相对高的温度下生产的含Palatinose的食品于常温下保存时,可能会出现Palatinose的结晶现象。浓度相同时,Palatinose溶液的粘度略小于蔗糖溶液。
与颗粒状蔗溏和乳糖不同。Palatinose没有吸湿性,即使添加1.5%~15%的柠檬酸,其吸湿性也不会增加,而同样条件下颗粒状蔗糖的吸湿性却大为增加。将Palatinose与柠檬酸混合,保温贮藏22d也没有发现转化糖生成。这些特性表明,对于含有机酸或维生素C的食品来说,用Palatinose作增甜剂比用蔗糖要稳定。
Palatinose抗酸水解能力很强。将20%的酸化Palatinose水溶液和蔗糖水溶液(PH=2)煮沸后比较它们的水解率,发现60min后蔗糖完全水解,而此时Palatinose并没被水解。用Palatinose做糖果熬煮试验表明,120℃时其甜味没有变化,只出现了轻微的褐变;在高达140℃时,Palatiose开始出现褐变、分解和聚合等反应;继续升温至160℃以上,这些反应明显加剧。因此,Palatiose的热稳定性要比蔗糖略差些。
大多数细菌和酵母不能发酵利用Palatinose。将含有Palatinose和蔗糖的酸性饮料或面包贮存一段时间,发现Palatinose的数量一点也没减少。因此,当Palatinose应用在发酵食品和饮料生产中,其抗微生物特性使得产品的甜味易于保持。另外,Palatinose不被口腔细菌(包括致龋齿属细菌)所发酵利用,所以它的致龋齿性很低。
乳酮糖
乳酮糖为白色不规则的结晶粉末,相对密度1.35,熔点169℃,易溶于水,其甜度仅为蔗糖的48%~60%,且带有清凉醇和的感觉。日本市场上己有含量在50%以上的糖浆产品。乳酮糖浆呈淡黄色略为透明且粘度较低,例如70%的糖浆在25℃时粘度为0.3Pa.s,而90℃时仅为0.012Pa.s。随着分离精制物段的日益完善,现己制成高纯度结晶产品。
乳酮糖在人体小肠内不被消化吸收,到达大肠中为双歧杆菌所利用,具有较好的增殖活性。例如,母乳喂养儿与人工喂养儿的一个突出差别在于前者粪便中的双歧杆菌数要比后者多得
多,但若给人工喂养儿同时喂食适量乳酮糖,则情况有所不同,可观察到双歧杆菌的增殖速率大为提高甚至达到母乳喂养儿的水平,其粪便中双歧杆菌数增加而其他腐败菌减少。试验表明摄入乳酮糖后人体血浆中葡萄糖无升高现象。另外,乳酮糖对牙齿没有龋齿作用。对乳酮糖的毒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其毒性极小,相当于蔗糖。
乳酮糖的制取一般采用碱液处理将乳糖异构化,异构化反应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进行的,用硼酸盐作催化剂。此外,也可用酶法异构化来制取乳酮糖。
大豆低聚糖(Soybean oligosaccharide)
大豆低聚糖广泛存在各种植物中,以豆科植物含量居多,除大豆外,豇豆、扁豆、豌豆、绿豆和花生等中均有存在。典型的大豆低聚糖是从大豆籽粒中提取出可溶性低聚糖的合称,主要分为水苏糖(Stachyose)、棉籽糖(Raffinose)和蔗糖(Sucrose)。
大豆低聚糖的甜味特性接近于蔗糖,甜度为蔗糖的70%,能量值仅8.36kJ/g(为蔗糖的1/2)。如果是单由水苏糖和棉仔糖组成的改良大豆低聚糖,则其甜度为蔗糖甜度的22%,能量值更低。
等浓度下,大豆低聚糖的粘度低于麦芽糖而略高于蔗糖,保湿性和吸湿性比蔗糖低但比高果糖浆高,水分活度接近于蔗糖。大豆低聚糖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即使在140℃的高温下也不会分解,对酸的稳定性也略优于蔗糖。
大豆低聚糖中对双歧杆菌有增殖作用的因子是水苏糖和棉仔糖,它们在糖浆状产品中占24%,颗粒状产品中占30%。由于人体内缺乏水解水苏糖和棉籽糖的水解酶——α-D-半乳糖果苷酶,所以它们可不经消化吸收直接到达大肠内为双歧杆菌所利用。有实验表明,成年人每天摄取10g大豆低聚糖(含70%水苏糖和20%棉籽糖),一周后每克粪便中的双歧杆菌数由原来的108增至109.6,而肠骨腐败细菌的菌数有所减少。即使少量的摄取,如每人每天摄取3g,也可起到促进双歧杆菌增殖的作用。
己进行的微生物致突变试验、大鼠的急性毒理试验,均己证实大豆低聚糖是一种安全无毒的天然产品。作为一种功能食品基料,可部分替代蔗糖应用于于清凉饮料、酸奶、乳酸菌饮料、冰淇淋、面包、糕点糖果和巧克力等食品中。在面包中使用大豆低聚糖,还可起延缓淀粉老化、延长产品货架寿命的作用。日本开发的大豆低聚糖产品己于1988年推向市场,前景良好。
低聚果糖(Fructooligosaccharide)
低聚果糖是指在蔗糖分子的果糖残基上结合1~3个果糖的寡糖,存在于日常食用的水果、
蔬菜中,如牛蒡(3.6%)、洋葱(2.8%)、大蒜(1.0%)、黑麦(0.7%)和香焦(0.3%)等.
低聚果糖的物理化学性质
低聚果糖,又称寡果糖或蔗果三糖族低聚糖。天然的和微生物酶法得到的低聚果糖几乎是直链状,在蔗糖(GF)分子上以β(1→2)糖苷链与1~3个果糖分子结合成的蔗果三糖(GF2)、蔗果四糖(GF3)和蔗果五糖(GF4),属于果糖和葡萄糖构成的直链杂低聚糖。
工业生产上一般采用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等产生的果糖转移酶作用于高浓度(50%~60%)的蔗糖溶液,经过一系列的酶转移作用而获得低聚果糖产品。日本明治制果公司研究出两种低糖产品。
低聚果糖G 和P的甜度分别约为蔗糖的60%和30%,它们均保持了蔗糖良好的甜味特性。低聚果糖的粘度、保湿性及在中性条件下的热稳定性等食品的应用特性都接近于蔗糖,只是在PH3~4的酸性条件下加热易分解。在食品中低聚果糖为防止其分解需注意两点:
1、酸性条件下不要长时间加热。
2、酵母等产生的蔗糖酶会水解该糖
低聚果糖的生理功能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低果糖具有良好的生理特性:
1、该糖很难被人体消化吸收,能量值很低,摄入后易致肥胖。
2、低聚果糖在肠道内不易消化吸收到达大肠而被双歧杆菌利用,是双歧杆菌增殖因子。成人每天摄取5~ 8g,两周后每克粪便中双歧杆菌数可增加10~100倍。
3、可以认为低聚果糖是一种水溶性膳食纤维,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而且摄入后不会引起体内血糖值的大幅度升高,所以可作为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症等患者食用的甜味剂。
4、低聚果糖不能被突变链球菌作为发酵底物来生成不溶性葡聚糖,不提供口腔微生物沉积、产酸、腐蚀的场所(牙垢),是一种低腐蚀性的防龋齿甜味剂。
低聚乳果糖(Lactosucrose)
低聚乳果糖是以乳糖和蔗糖(1:1)为原料,在节杆菌(Arthrobacter)产生的β呋喃果糖苷酶催化作用下,将蔗糖分解产生的果糖基转移至乳糖还原性末端的C1位羟基上,生成半乳糖基蔗糖即低聚乳果糖。
商业化生产的低聚乳果糖产品包含37%低聚乳果糖、28%蔗糖、13%乳糖、17%的葡萄糖及果糖和5%其他糖,甜度约为蔗糖的70%。在日本,这种产品已于1991年推向市场。
低聚乳果糖几乎不被人体消化吸收,摄入后不会引起体内血糖水平和血液胰岛素水平的波动,可供糖尿病人食用。该糖也是双歧杆菌增殖因子,每天摄入5g,一周后粪便中双歧杆菌数比摄入前占10.5%增加到32.6%。若以身体条件较好的成年男子为试验对象,则双歧杆菌数增加至占50%左右。与同是双歧杆菌增殖因子的低聚半乳糖、低聚异麦芽糖等相比,低聚乳果糖的双歧杆菌增殖活性更高,甜味特性也更接近于蔗糖。该糖在日本经急性毒理试验和致突变试验等证实是安全无毒的。
低聚半乳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
β-低聚半乳糖是由β-半乳糖苷酶作用于乳糖而制得,是在乳糖分子的半乳糖一侧连接上1~4个半乳糖,属于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的杂低聚糖。
低聚半乳糖的热稳定性较好,即使在酸性条件下也是如此。它不被人体消化酶所消化,具有很好的双歧杆菌增殖活性。成人每天摄取8~10g,一周后其粪便中双歧杆菌数大大增加。
自然界许多霉菌和细菌都可产生β-半乳糖苷酶,如嗜热链球菌(Strptococcus thermophilu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各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以高浓度的乳糖溶液为原料,β-半乳糖苷酶促使乳糖发生转移反应,再按常法脱色、过滤、脱盐、浓缩后即得低聚半乳糖浆,进一步分离精制可得含三糖以上的高纯度低聚半乳糖产品。日本的一种低聚半乳糖商品SA中的糖组成为(干基,%):葡萄糖28.8、半乳糖8.9、乳糖4.5和低聚半乳糖57.8(包括三糖21.6、四糖23.9、五糖10.1和六糖2.2)。该低聚糖产品的甜度约为蔗糖的40%,而只含三糖以上的高纯度低聚半乳糖其甜度仅为20%。此外,日本还开发出一种以4'-半乳糖基乳糖为主分的由3~6个单糖组成的低聚半乳糖混合物,它是利用从土壤中分离出的罗伦氏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laurentii)所产生的β-半乳糖苷酶作用于乳糖发生转移反应而制得的。产品通常为75%浓度的糖浆(其中低聚半乳糖70%以上,干基)或真空干燥粉末,甜度约为蔗糖的25%,对热、酸稳定,也是双歧杆菌增殖因子。
最近,日本又成功地研究开发出α-低聚半乳糖,它是先将乳糖用β-半乳糖苷酶水解获得葡萄糖和半乳糖的混合液,再以此混合液为底物通过α-半乳糖苷酶进行缩合反应而生成。这种α-低聚半乳糖的重要成分是蜜二糖,为半乳糖与葡萄糖以α(1→6)糖苷链结合而成的双糖。蜜二糖不被人体消化吸收,也是双歧杆菌增殖因子。
低聚异麦芽糖(Isomaltooligosaccharide)
低聚异麦芽糖又称分枝低聚糖(Branching Oliogosaccharide),是指由葡萄糖以α(1→6)糖苷键结合而成的单糖数在2~5不等的一类低聚糖。自然界中低聚异麦芽糖极少以游离状态存在,而作为支链淀粉、右旋糖和多糖等等的组成部分,在某些发酵食品如酱油、酒或酶法葡萄糖浆中有少量存在。异麦芽糖具有甜味,异麦芽三糖、四糖、五糖等,随其聚合度的增加,其甜度降低甚至消失。低聚异麦芽糖具有良好的保湿性,能抑制食品中淀粉回生、老化
和结晶糖的析出。低聚异麦芽糖也具有双歧杆菌增殖活性和低龋齿特性。低聚异麦芽糖的制取是以由淀粉制得的高浓度葡萄糖浆为反应底物,通过葡萄糖基转移酶催化作用发生α-葡萄糖基转移反应而制得。
环 糊 精
环糊精(Cyclodextrin,CD)是D-吡楠葡萄糖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低度聚合物,通常用葡萄糖转移酶作用于谷物粉而制得。环糊精包括α-、β-和γ-三种类型,它们分别由6、7和8个葡萄单元聚合而成。在环糊精分子的环形结构中,极性羟基团位于环糊精单位的边缘,仲位和伯位极性羟基从边缘伸出,因此单体的外表面(项部和底部)具有亲水性。又由于氢和配糖的氧位于空洞内部,因此单体内部的空洞具有较高的电子密度和疏水性。环糊精的特殊分子结构,致使其具有有限的溶解度,并且可以使具有适当大小、形状和疏水性分子非共价地与之相互作用而形成稳定的包合物。因此,环糊精可以与各种生理活性物质形成包囊物,可以加强活性物质的稳定性,改善其色泽、外观、气味等物理性质,还可以使一些液体活性物质转变成固体粉末状,以便于某些场合下的特殊要求。
环糊清除了作为包囊材料应用在功能性食品上,它本身也有一定的生理作用。特别是α-环糊精,由于不被人体消化吸收,具有膳食纤维的某些性质,可望在减肥、抑制血清与肝脏中中性脂肪的积累以及降低血清胆固醇等方面得到应用。因此,环糊精对于那些专供肥胖、高脂血症、动脉硬化、脂肪肝等患者的功能食品开发上可望得到应用。
一、环糊精的难消化特性
环糊精对唾液和胰液淀粉酶显示较强的抵抗性。α-CD几乎不被上述酶所消化,而γ-CD则容易被消化。
一系列的结果研究表明,CD的消化性以γ-CD>β-CD>α-CD为序,即γ-CD容易被唾液、胰液中的α-淀粉酶所消化,β-CD主要由肠道内细菌所消化,而α-CD属于难消化的低聚糖。
二、环糊精的生理功能
环糊精(特别是α-CD),由于属于难消化性低聚糖,因此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1、减肥作用
将CD添加入饲料中对动物进行长期饲养,大鼠摄取0.1~0.6g/(kg·d)的β-CD持续180d,其体重与对照组没有明显的差别。但将α-CD含量较高的CD制品(α-CD:β-CD:γ-CD:糊精=30:15:5:50),按10%、20%、30%和40%的比例添加饲料中,经110d喂养的成长期的大鼠,视其对动物体重增加的影响情况。另对已充分成长后的大鼠(体重400~500g)喂予含有10%~40%CD制品的限制性饲料,从而观察其对动物减重的影响情况,结果CD可抑制正在成长期动物体重的增加现象,而可促进限食动物体重的减轻情况。
2、降低血清与肝脏中的中性脂肪含量
添加10%~40%CD可显著降低大鼠肝脏的血清中的总脂质和苷油三酯含量。这可能是由于CD向消化道内移动时,刺激内分泌系统和自律神经系统,从而对脂肪代谢产生影响。
三、环糊精的安全毒理分析
CD的原料是淀粉,由微生物所产的酶转化而成。人们已进行了急性、亚急性毒理试验等,证实α-CD、β-CD和γ-CD等产品的食用安全性。
四、环糊精的应用
环糊精(特别是难消化性的α-CD),在人体大肠内具有包裹油性成分并使其排出体外的作用。利用这一特点,可作为有效的功能性食品基料。另外,要考虑α-CD、β-CD和γ-CD在机体内消化性的显著差别。γ-CD能被唾液中的α-淀粉酶消化,到胃肠中便被分解。β-CD至小肠亦难消化,到达大肠中则由细菌将其大部分水解。α-CD对大肠细菌的耐性很高,因此排出体外的可能性也大。在开发功能性食品时,应考虑到不同产品的特点分别对待。
利用环糊精的包裹特性,在β-环糊中分子的环形中心的空洞部位,配料可以进入其中而与其分子形成包囊物。这些包囊物的形成只能在有水存在时通过反应才能进行,因为β-环糊精分子的非极性基团占据的水分子可以被无极性的外来分子快速转换下来。这种被认为是比较稳定的最终包囊物,可以从溶液中沉淀析出并可通过过滤将其分离出来,最后可用常规的方法进行干燥即可。
囊心物质的含量一般在6%~15%,这种无味晶体状的包囊物由于核心物质与环糊精结合得非常牢固,在温度即使高达200℃时也不会发生分离。不过当这种包囊物含在人们口中时,由于口腔中具有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因而包囊物中络合的配料可以很容易地释放出来。
外来分子至少必须嵌入空洞,才能形成包囊物。由于包含物的形状类似于一个单分子,因此可能改变外来分子的理化性质。环状糊精包囊外来分子的方法有下列几种:
1、把环状糊精和外来分子混合在一起,然后搅拌混合(在某些情况下,如要包裹一种不溶于水的外来分子,首先必须用水溶性剂溶解它)。
2、把固体环状糊精与外来分子混合,加水制成糊状,在此过程中不用任何溶剂。
3、把气体通入环状糊精溶液中,不过这种方法很少用。
例如,EPA之类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预防冠心病的独特功效。但因它的不饱和度高,极易受光、氧和热的作用而氧化变质、氧化产物不但没有功效反而对机体有害。通过微囊技术将之与外界环境隔离开,就可解决这一十分棘手的难题。生产实例是,先对含15.5%EPA和9.7%DHA的沙丁鱼油进行脱腥、脱臭处理,然后用明胶和阿拉伯依据复凝聚法对其进行微胶囊化,再用醋酸调节混合液至pH4.0并结合冷却处理促使胶囊壁固化,再经水洗干燥后即得性质稳定的微胶化颗粒产品,可作为功能性食品直接食用。可利用环糊精包
裹的功能性食品基料还有角沙烯、γ-亚麻酸、红花油、大豆卵磷脂、花粉和卢丁等。
1,6-二磷酸果糖
1905年由Harden等人发现的天然化合物1,6-二磷酸果糖(Esafosfina),化学名为D-fructose1,6-bisdihydrogen phosphate,简称FDP,分子式C6H14O12P2,相对分子质量340.1,FDP是葡萄糖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产物和驱动物质,近年来发现它在医药、功能性食品及化妆品等方面有许多新的用途。
1,6-二磷酸果糖的生理功能
作为医药品,FDP主要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是急性肌梗塞、心功能不全、冠心病、心肌缺血发作和休克等症的急救药。对各类肝炎引起的深度黄疸、转氨酶升高及低白蛋白血症有治疗作用。
改善缺氧条件下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
正常情况下的心肌主要是靠有氧代谢来供能,而缺氧后的能量只能由糖酵解来提供。发生实验性冠状动脉阻塞后,有人试图用葡萄糖、胰岛素和氯化钾重建缺血心肌的的无氧代谢,但未获成功。其原因就是因为心血肌缺血时发生了细胞内酸中毒,H+浓度增高导致磷酸果糖激酶被抑制,所以尽管有大量的葡萄糖也不能进行无氧代谢。但此时如果输注FDP,就可以避开两步耗能的磷酸化过程(即葡萄糖激酶产生比葡萄糖酵解多一倍的ATP,改善和恢复心肌缺氧状态时的能量代谢,同时还能提高心肌的工作效率。
避免在缺氧或缺血条件下的组织损伤
心肌缺血时由于ATP生成量的减少及代谢性酸中毒现象的出现,细胞膜及细胞内溶体和稳定性下降,溶酶体酶被释放出来,其中的组织蛋白酶可使组织蛋白分解而生成前列腺素、激肽、心肌抑制因子等。FDP在增加ATP的同时,具有稳定细胞和溶酶体膜的作用。心肌在缺血或重灌流时,中性白细胞产生氧自由基而造成缺血后重灌流的组织损伤。而FDP可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保护组织不受损伤。
其他功能
在心功能衰竭时,常伴有肾、脑、肝和肺等器官的功能障碍,临床上也可应用FDP来改善肾功能。另外动物试验还发现,FDP对全身其他器官包括肾脏、肠、下肢、脑和神经系统、肝脏等因缺血造成的损伤和功能障碍等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1990年Tabuse等人发现静脉注射0.8mmol/kg FDP可促进肝细胞DNA和蛋白质的合成。Cavicchia等人发现FDP能治疗急性酒精中毒。Markow等研究发现FDP可用于治疗成年人
呼吸窘迫症。Lazzarino等将FDP和蒽环类抗肿瘤化疗药物联合使用,可减轻毒副作用。除了医药外,FDP还可制备口服液、牙膏和护肤护发化妆品等。国外已开发了片剂、胶囊、冲剂等产品,显示了FDP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前景,并已制成稳定的注射剂,包括安瓿和输液。
1,6-磷酸果糖的开发前景
Siren等人发现包括FDP在内的,分子式为(OH)6-p(C4+nH5+m)(OPO3h2)P(m,n,p=1,2,3)的一系列100种磷酸糖均有生理活性。Galzigna等将FDP制成其棕榈酸酯,发现其生物利用和生理活性均明显提高。目前,FDP的应用和开发尚存在着巨大潜力,为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及其医药工业的发展提供一类新的活性成分。
低聚木糖(Xylooligosaccharide)
低聚木糖是由2~7个木糖以β(1→4)糖苷链结合而成的低聚糖,它的甜度比蔗糖和葡萄糖均低,与麦芽糖差不多,约为蔗糖的40%。低聚木糖的热稳定性较好,即使在酸性条件(pH=2.5~7)下加热也基本不分解,所以较适合用在酸奶、乳酸菌饮料和碳酸饮料等酸性饮料中。
低聚木糖在人体内难以消化,在肠道内残存率高,具有极好的双歧杆菌增殖活性,每天只需摄入少量(如0.7g)就有明显的效果,而且,食用该低聚糖后不会使血浆中葡萄糖水平大幅度上升,所以也可作为糖尿病或肥胖症患者的甜味剂。
低聚木糖一般是以富含木聚糖(Xylan)的植物(如玉米芯、蔗渣、棉子壳和麸皮等)为原料,通过木聚糖酶的水解作用然后分离精制而获得。自然界中很多霉菌和细菌能产生木聚糖酶,工业上多采用球毛壳霉(Chaetomium globosum)产生内切型木聚糖酶进行木聚糖的水解,然后分离提纯而制得低聚木糖。